網站首頁 國學 語言 詩詞 名言警句 對聯 雜談
當前位置:學問齋 > 範文 > 説課稿

人教版數學説課稿模板合集十篇

欄目: 説課稿 / 發佈於: / 人氣:2.03W

作為一名教職工,時常會需要準備好説課稿,藉助説課稿可以讓教學工作更科學化。怎麼樣才能寫出優秀的説課稿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人教版數學説課稿10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人教版數學説課稿模板合集十篇

人教版數學説課稿 篇1

 説教材:

教材的內容: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人教版六年級上冊《扇形》。這個內容是學習了圓的有關知識之後來進行教學的,是學習圓環的基礎,也是今後學習立體幾何的基礎。

説教材的地位及作用:

這部分內容是在學生學習了圓的認識的基礎上來進一步教學的。本課教學重點應放在讓學生通過丟手絹遊戲,自主探索對圓中的弧、扇形以及圓心角的認識,讓學生經歷整個探索新知的過程,並在探索的過程中不斷產生認知衝突,激發學生的探究慾望以及激發學習數學的興趣。學好這一部分的內容有利於提高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增強創新的意識,進一步發展學生對空間與圖形的興趣,並獲得解決實際問題的方法有着重要的價值。

 説教學目標:

通過指導學生做遊戲、合作探究讓學生認識扇形,理解弧、扇形、圓心角等概念。並理解在同一個圓中,扇形的大小與這個扇形的圓心角的大小關係。在知識的探究過程中培養學生觀察比較、分析判斷及動手操作的能力,從而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在引導學生解決問題的過程中,使學生獲得積極的價值體驗,並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説教學重點、難點:

利用遊戲活動使學生建立扇形的概念、認識弧、圓心角,從而突破其教學難點和重點。

説教法和學法:

根據本課內容特點,結合學生的年齡特點和認知水平,在教學過程中主要運用了以下幾種教法和學法。

(一)教學中緊密聯繫學生的生活實際,結合學生知識水平,通過做遊戲的方法以及藉助實物演示,讓學生獨立探討知識形成過程。

(二)本節課主要採用討論法和觀察、發現法教學,通過啟發引導,讓學生在實際遊戲中發現問題再自主探究,積極參與猜想、討論、驗證,在合作與交流中分析和推理,從而解決問題,獲取新知。

(三)本節課圍繞重難點,將現實遊戲操作與多媒體創設生動的問題情境相結合,把抽象的知識形象化、具體化、生動化,激發了學生學習的熱情,培養願意合作交流,探究知識的意識。

人教版數學説課稿 篇2

1.教材説明

教材將加法的初步認識和5以內的加法安排在一起進行教學。讓學生結合具體情境,初步認識把兩個數合起來是多少用加法計算,並會用適合自己的算法正確計算5以內的加法,同時使學生初步認識到應用前面所學的數的組成的知識來計算,比較簡便。

教材分為四個板塊:第一塊為加法的初步認識,主題圖是一個變化過程,讓學生在此變化中理解加法的含義,就是表示合起來,在教材中的主題圖裏滲透了三個具體問題的含義,都可以用1+2=3這個算式來表示,滲透了不同的含義的事情可用一個抽象的算式來表達的數學思想,使學生初步感受、體會數學抽象的作用及數學的簡潔美。接着,教材安排了一個變化的情境圖,小丑合氣球,來進一步直觀形象地表達、説明加法的含義,讓學生通過看圖、理解圖意,明確求一共有多少用加法計算,説出加法算式,從而來幫助學生對加法的含義有更深一層的理解;第二塊做一做是一個讓學生自己動手擺學具的活動,如擺一個圓片,再擺一個,一共是幾個?擺兩個圓片,再擺兩個,一共是幾個?讓學生在操作中鞏固對加法含義的理解,並能説出加法算式;第三塊為15的加法,在學生掌握了5以內數的順序及各數的組成,並初步知道加法含義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本塊根據兒童不同的思維方式和思維水平初步體現算法多樣化的思想。通過三個小朋友計算4+1=?的思考過程,鼓勵學生説出自己計算的過程,尊重學生的想法,同時,引導學生使其初步認識到應用前面所學的數的組成的知識來計算比較簡便;第四塊教材安排了做一做練習。通過學生自己看圖計算3+2=5和2+3=5,3+1=4和1+3=4兩組算式,來進一步鞏固算理和初步感知交換兩個加數的位置和不變的道理。

2.學情分析

一年級的學生對加法含義已經有了一定的感性認識,由於在進行加法教學前,學生已掌握了5以內數的順序和各數的組成,能夠自覺的運用加法進行計算,但不知道為什麼要用加法進行計算以及我們是如何用加法進行計算的。因此,再進行加法的教學時,重點是幫助學生理解加法的含義,鼓勵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式進行計算的同時感知用數的組成計算的簡便。將他們對加法的感性認識提高到理性認識。

其次,學生已具備一定的語言表達能力、動手操作能力和小組合作意識,因此,在本節課教學過程中也着重培養學生髮展其動手操作、語言表達的能力和初步的數學交流意識,讓學生感受到與同伴交流的樂趣,也培養學生積極思考、認真傾聽他人想法的習慣。

3.教學目標

(1)通過操作、演示,使學生知道加法的含義;能正確讀出加法算式;使學生經歷與同伴交流5以內加法的算法過程,會用適合自己的算法正確計算5以內的加法;使學生初步體會生活中有許多問題要用加法來解決。

(2)通過學生操作、表述,培養學生動手操作能力、語言表達能力;培養學生初步的數學交流意識,並感受與同伴交流的樂趣。

(3)培養學生積極思考、認真傾聽他人想法的習慣。

(4)使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數學活動,獲得成功的體驗,增強自信心。

4.教學重點

(1)知道加法的含義

(2)激勵學生説出自己計算4+1=5的過程

5.教學難點

(1)知道加法的含義

(2)使學生會用數的組成知識來計算5以內的加法

二、教學過程

教學過程

設計意圖

學生預設

(一)激趣導入

1、今天老師給小朋友們帶來了禮物,我的禮物將獎勵給坐姿最漂亮,回答問題聲音最響亮的小朋友。

2、教師演示:左手3支鉛筆,右手2支鉛筆,合在一起一共有幾支鉛筆?

3、小組合作:和你的同桌説一説,你是怎麼知道合在一起一共有幾支鉛筆的。

4、彙報結果

5、當我們把事物合在一起求一共有多少時可以用加法計算,今天,我們就來學習加法。(板書課題)

用貼近學生生活的物品鉛筆,激發起學生學習的興趣,讓學生之間相互交流,初步感知加法的含義,就是把兩個數合起來,從而導入今天的教學內容。

1、點數

2、數的順序

3、列加法算式

(二)理解加法的含義

1、課件動態展示23頁主題圖

2、引導學生觀察提出數學問題,並解決問題(板書在小黑板上)

3、以上三個問題都能用加法來計算,那你能總結出什麼情況下我們用加法計算嗎?

4、小結:把兩個數合在一起求一共有多少,我們就用加法計算。(教師邊説邊用手勢表示合起來)

5、學習加法算式

(1)由數量抽象出數字

(2)認識+:把1和2合起來在數學上我們用符號+來表示(板書+)

(3)合在一起是多少,用數字幾表示?(板書=3)

(4)讀加法算式(板書讀法)

通過課件主題圖的動態變化讓學生進一步感知並理解,加法就是把兩個數合起來,求一共有多少。同時,培養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和思維訓練能力。

讓學生在具體的情境中抽象出數字,滲透給學生,抽象的數字可以表示不同的含義。

1、1個粉紙鶴和2個藍紙鶴,合在一起一共有幾個紙鶴?用加法計算,列式為1+2=3。

2、左邊1位小朋友,右邊2位小朋友,合在一起一共有幾位小朋友?用加法計算,列式為1+2=3。

3、1位小女孩,2位小男孩,合在一起一共有幾位小朋友?用加法計算,列式為1+2=3。

(三)進一步鞏固、理解加法的含義

活動一:

1、課件展示小丑合氣球

2、小組合作:你能用今天學過的知識説一説這個圖是什麼意思嗎?快和你的夥伴説一説,並在你説的時候,像老師一樣加上動作。

3、檢驗合作效果

活動二:

1、教師邊板演邊表述含義:擺1個圓片,再擺1個圓片,合起來一共是幾個圓片,用加法計算,列式為1+1=2。

2、學生邊板演邊表述含義

3、小組合作:2+2=4

4、檢驗小組合作

活動三:

1、用5個圓片擺出不同的加法算式

2、學生獨立操作,全班彙報交流

幫助學生進一步理解加法的含義,並説出加法算式,同時,訓練其語言表達能力和培養小組合作意識,讓學生感受到與同伴交流的樂趣,也培養學生積極思考、認真傾聽他人想法的習慣。

讓學生在操作中逐步理解並鞏固加法的含義,並説出加法算式。同時,訓練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語言表達能力和培養小組合作意識,讓學生感受到與同伴交流的樂趣,也培養學生積極思考、認真傾聽他人想法的習慣。

4+13+22+31+4

(四)5以內的加法教學

1、創設情境

(1)課件播放:學校的操場上有4位同學做遊戲,又來了一位同學

(2)你能從剛才的圖象中提出數學問題嗎?(將圖像複製到黑板)

(3)解決問題(板書4+1=5)

2、交流算法

(1)誰能説説你是怎麼算的得數是5呢?

(2)全班交流,可適時引導學生不看圖,你會計算4+1=5嗎?

(3)引導學生討論:這些算法中哪些比較簡便。

3、小結:我們在計算5以內的加法時可以用前面所學的數的組成的知識來計算比較簡便。

用貼近學生校園生活的情境,使學生初步體會生活中有許多問題要用加法來解決,讓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數學活動,並培養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和思維訓練能力。

1、點數

2、根據數的順序

3、根據數的組成

(五)鞏固練習

1、課件播放:24頁小貓圖動態的活動情境

(1)讓學生説題意、列式(板書)

(2)獨立計算得數並填在方框裏

(3)點名彙報並説算理

(4)引導學生觀察並使學生初步感知交換兩個加數的位置和不變的道理

2、擺一擺

(1)學生獨立操作,邊擺邊表述加法含義,並獨立完成填空

(2)點名彙報,説算理

通過讀懂題意,進一步理解加法的含義,知道用自己理解的算法進行計算,能從多樣化的算法中認識到用數的組成的知識來計算比較簡便,並使學生直觀感知到交換兩個加數的位置和不變的道理。同時,培養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

人教版數學説課稿 篇3

各位老師、評委:大家好﹗

今天我説課的題目是選自人教版八年級數學第十八章第一節的內容:勾股定理。

我將從以下這幾個方面進行本節課的闡述:教材分析、學情分析、教法、學法指導、教學過程設計以及教學反思

下面請大家和我共同走進教材。

(一)教材分析

⒈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勾股定理》是人教版新課標八年級數學第十八章第一節第一課時內容,勾股定理是學生在已經掌握了直角三角形的有關性質的基礎上進行學習的,是中學數學幾個重要定理之一。它揭示了一個直角三角形三條邊之間的數量關係,是解直角三角形的主要根據之一,在實際生活中用途很大。勾股定理的發現、驗證和應用藴含着豐富的文化價值,它在理論上佔有重要地位,學好本節至關重要。

⒉教學目標

根據新課程標準對學生知識、能力的要求,結合八年級學生實際水平、認知特點制定以下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瞭解勾股定理的文化背景,體驗勾股定理的探索過程,能夠靈活地運用勾股定理及其計算。

過程與方法:讓學生經歷“觀察-猜想-歸納-驗證”的數學過程,並從中體會數形結合及從特殊到一般的數學思想。培養學生觀察、比較、分析、推理的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通過介紹我國古代在研究勾股定理方面取得的偉大成就,激發學生熱愛祖國與熱愛祖國悠久文化的思想感情,培養他們的民族自豪感,在探索問題的過程中,培養學生的合作交流意識和探索精神。

3.重點和難點

勾股定理的學習是建立在掌握一般三角形的性質、直角三角形以及三角形全等的基礎上, 是直角三角形性質的拓展。本節課主要是對勾股定理的探索和勾股定理的證明。勾股定理的證明方法很多,本節課介紹的是等積法。通過本節課的教學,引領學生從不同的角度發現問題、用多樣化策略解決問題,從而提高學生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

因此本節課的重點:是勾股定理的發現、驗證和應用。

八年級學生已初步具備幾何的觀察能力和説理能力,也有了一定的空間想象和動手操作能力,但是他們的推理能力較弱、抽象思維能力不足。而本節課採用的是等積法證明。由於學生之前沒有接觸過等積法證明,他們對這種證明方法感到很陌生,尤其是覺得推理根據不明確,不象證明,沒有教師的啟發引領,學生不容易獨立想到。

因此本節課的難點:是用拼圖方法、面積法證明勾股定理。

(二)學情分析

八年級學生已初步具有幾何圖形的觀察,幾何證明的理論思維能力。希望老師預設便於他們進行觀察的幾何環境,給他們發表自己見解和表現自己才華的機會,希望老師滿足他們的創造願望,讓他們實際操作,使他們獲得施展自己創造才能的機會。

(三)説教學方法

數學是一門培養人的思維,發展人的思維的重要學科,因此,在教學中,要展現獲取知識和方法的思維過程, 針對八年級學生的知識結構和心理特徵,本節課採取引導探索法,由淺入深,由特殊到一般地提出問題。以導為主,採用設疑的形式,讓學生通過觀察、分析、討論、操作、歸納,理解定理,提高學生動手操作能力,以及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使學生得到獲得新知的成功感受,從而激發學生鑽研新知。並利用教具與多媒體進行教學。

(四)説學習方法

我們常説:“現代的文盲不是不識字的人, 而是沒有掌握學習方法的人”, 因而在教學中要特別重視學法的指導, 我採用瞭如下的學法指導:

在教師的組織引導下,採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研討式學習方式,讓學生思考問題,獲取知識,掌握方法,藉此培養學生動手、動腦、動口的能力,使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體。

(五)説教學過程

根據學生的認知規律和學習心理,本節課分六個活動進行學習,為了擴大課堂容量節省時間提高課堂效率,擬採用多媒體教學。

【活動1】:(多媒體展示)欣賞圖片 瞭解歷史

第一幅圖片配上文字説明。

設計意圖:這樣的導入富有科學特色和濃郁的數學氣息,激起學生強烈的興趣和求知慾。

第二幅圖片為20xx年在我國北京召開的第24屆國際數學家大會的場景,值得一提的是這次大會的會徽,為著名的趙爽弦圖。

設計意圖:在學生欣賞趙爽弦圖的過程中,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可以讓他們充分體會到我國古代在數學研究方面取得的偉大成就,從而激發學生的愛國熱情和民族自豪感。

第三幅圖片為介紹古代勾和股。

設計意圖:簡單介紹勾股定理的歷史,引出勾股定理這一課題。

學生,讀一讀和觀察。

【活動2】:探索勾股定理

首先講述畢達哥拉斯到朋友家做客的故事。(多媒體展示)

然後提出兩個問題,讓學生沿着畢達哥拉斯的足跡去探尋勾股定理。

{問題一}:在圖中你能發現那些基本圖形?

{問題二}:與等腰直角三角形相鄰的正方形面積之間有怎樣的關係?

(多媒體展示)探究一

{問題三}:如圖,每個小方格的面積為1個單位,你能寫出正方形A、B、C的面積嗎?

{問題四}:由此你可以得出等腰直角三角形三邊存在着一種怎樣特殊的數量關係嗎?

學生在獨立探究的基礎上觀察圖片,計算面積,分組交流, 猜想和歸納。

教師參與學生小組活動,指導,傾聽學生交流。針對不同認識水平的學生,引導其用不同的方法得出大正方形的面積。在計算C的面積時可能有一定的難度,此時就要用到數學當中常見的割補法。因此需要教師的引導。

設計意圖:通過講傳説故事來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引導學生進入學習狀態。學生會很積極的投入到探索這個問題的實踐中。讓學生並且嘗試了從不同角度尋求解決問題的有效方法,並通過對方法的反思,獲得解決問題的經驗。

“問題是思維的起點”,通過層層設問,引導學生髮現新知。

(多媒體展示)探究二

{問題五}:等腰直角三角形三邊具有這樣的特殊關係,那麼一般的直角三角形呢?如圖,每個小方格的面積為1個單位,你能寫出正方形A、B、C的面積嗎?

將一般的直角三角形放入到網格中,並使得直角三角形的兩條直角邊為正整數,讓學生去計算圖1和圖2中六個正方形的面積。關注學生能否用不同的方法得到大正方形的面積。

學生計算,觀察,猜想,語言表達猜想結論。

教師參與學生小組活動,指導,傾聽學生交流。針對不同認識水平的學生,引導其用不同的方法得出大正方形的面積。在計算C的面積時可能有一定的難度,此時又用到數學當中常見的割補法。因此需要教師的引導。

設計意圖:學生通過探究A、B、C三個正方形之間的面積關係,進而發現、猜想勾股定理,並用自己的語言表達出來。這樣的設計滲透了從特殊到一般的數學思想。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培養學生類比遷移能力及探索問題的能力,使學生在相互欣賞,爭辯,互助中得到提高。

(多媒體展示)猜想:

如果直角三角形兩直角邊分別為a、b,斜邊為c,那麼a2 b2=c2。

即直角三角形兩直角邊的平方和等於斜邊的平方。

{問題六}:是不是所有的直角三角形都有這樣的特點呢?

【活動3】:證明勾股定理

師:這就需要我們對一個一般的直角三角形進行證明。到目前為止,對這個命題的證明方法已有幾百種之多。下面我們就來看一看我國數學家趙爽是怎樣證明這個命題的。

{問題七}:請同學們拿出課前準備好的四個全等的直角三角形,記三邊分別為a,b,c,然後拼一拼、擺一擺,看看能否得到一個含有以斜邊c為邊長的正方形?

學生獨立思考的基礎上以小組為單位,用準備好的四個全等直角三角形動手拼接。學生展示分割,拼接的過程。

教師深入小組參與活動,傾聽學生的交流,幫助指導學生完成拼圖活動。並請小組代表到黑板演示拼圖過程,鼓勵學生敢於發表自己的見解。

設計意圖:通過這些實際操作,調動學生思維積極性,同時使學生對定理的理解更加深刻,學生能夠進一步加深對數形結合的理解,拼圖也會產生感性認識,也為論證勾股定理做好準備。

{問題八}:它們的面積分別怎樣表示?它們有什麼關係呢?

(多媒體展示)拼接圖,面積計算

學生觀察,計算,小組討論。

在計算過程中,我重點在於引導學生分析圖中面積之間的關係,得出結論:大正方形的面積= 4個全等的直角三角形的面積 小正方形的面積,從而運用等積法證明勾股定理。(這樣,既突破了難點,讓學生感受到用等積法證明勾股定理的奧妙。)

設計意圖:給學生充分的時間和空間參與到數學活動中來,併發揮他們的主觀能動性,可以進一步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利用分組討論,加強學生的合作意識。

師:我們現在通過推理證實了我們的猜想的正確性,經過證明被確認正確的命題叫做定理。猜想與直角三角形的邊有關,我國把它稱為勾股定理。“趙爽弦圖”表現了我國古人對數學的鑽研精神和聰明才智,它是我古代數學的驕傲。正因如此,這個圖案被選為20xx年在北京召開的國際數學大會的會徽。

【活動4】:應用勾股定理(多媒體展示)

(小組選擇,採用競答方式)

填空

P的面積= ,

AB= X=

BC=

BC=

2、求下列圖中表示邊的未知數x、y、z的值。

3求下列直角三角形中未知邊的長:

設計意圖:首先是幾道填空題和勾股定理的直接應用,這幾道題既有類似又有不同,通過變式訓練,強調應用勾股定理時應注意的問題。一是勾股定理要應用於直角三角形當中,二是要注意哪一條邊為斜邊。

4、求出下列直角三角形中未知邊的長度。

設計意圖:規範解題過程。

5、小明的媽媽買了一部29英寸(74釐米)的電視機,小明量了電視機的屏幕後,發現屏幕只有58釐米長和46釐米寬,他覺得一定是售貨員搞錯了。你能解釋這是為什麼嗎?(我們通過所説的29英寸或74釐米的電視機,是指其屏幕對角線的長度。)

設計意圖:這是一道和學生生活密切相關的應用題,讓學生充分體會到數學是來源於生活,應用於生活。

【活動5】:總結勾股定理(多媒體展示)

1.這節課你的收穫是什麼?

2.理解“勾股定理”應該注意什麼問題?

3.你覺得“勾股定理”有用嗎?

學生談談這節課的收穫是什麼,讓學生暢所欲言。

教師進行補充,總結,為下節課做好鋪墊。

設計意圖:通過小結為學生創造交流的空間,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即引導學生培養學生從面積的角度理解勾股定理,又從能力,情感,態度等方面關注學生的整體感受。

【活動6】:佈置作業(多媒體展示)

1.閲讀教材第71頁的閲讀與思考-----《勾股定理的證明》。

2.收集有關勾股定理的證明方法,下節展示交流。

3.做一棵奇妙的勾股樹(選做)

設計的意圖:給學生留有繼續學習的空間和興趣。

(六)説教學反思

本課意在創設愉悦和諧的樂學氣氛,始終面向全體學生“以學生的發展為本” 的教育理念,課堂教學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性,給學生留下最大化的思維空間。注重數學思想方法的滲透,整個勾股定理的探索、發現、證明都着意滲透數形結合,又從一般到特殊,從特殊迴歸到一般的數學思想方法。重視數學史教育,激發學生的愛國情感。數學問題生活化,用數學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關鍵在於把生活問題轉化為數學問題,讓生活問題數學化,然後才能得以解決。在這個過程中,很多時候需要老師幫助學生去理解、轉化,而更多時候需要學生自己去探索、嘗試,並在失敗中尋找成功的途徑。教學中,如果能讓學生自己反思答案與方法的合理性,那麼效果會更好了。

板書設計:

18.1 勾股定理

勾股定理:

如果直角三角形兩直角邊分別為a,b,

斜邊為c,那麼a2 b2=c2

人教版數學説課稿 篇4

一、説教材

《秒的認識》內容是在學生學會了讀、寫幾時幾分,知道1時=60分的基礎上學習的,這裏將由教師引導學生在具體情境中感悟時間單位“秒”,逐步建立“1秒”的時間觀念,並通過觀察鐘錶,得出1分=60秒。這是對時間單位體系的進一步擴充完善,將對學生形成正確的時間觀念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同時,“秒”這一時間單位在生活中具有廣泛的應用。因此,這部分內容的學習就顯得尤為重要。

二、説目標

鑑於這一部分知識的重要性及其知識構成的特點,結合學生的實際認知水平,我將本課的教學目標擬定如下:

1。通過多種實踐活動,使學生認識時間單位“秒”,知道1分=60秒,初步建立1秒和若干秒的時間觀念,並深入體驗1分鐘的價值。

2。初步學會運用觀察、直觀動作、堆積數據等方式感知並抽象的數學知識,初步感受有限與無限的相對性。

3。教育學生珍惜時間,從小養成良好的生活、學習習慣。

時間單位不像長度、質量單位那樣容易用具體的物體表現出來,比較抽象,單位之間的進率也比較複雜,這相對於國小生以具體形象思維為主的特點而言具有一定的難度。因此,我將本課的教學重、難點擬定如下:

初步建立1秒和若干秒的時間觀念,知道1分=60秒。

三、説教學程序

為了達成以上教學目標,突出重點,突破難點,結合本階段兒童的認知特點,在教學中,我構想主要運用情境再現、直觀演示、實踐感知等方法,輔以多媒體電教手段,引導學生在具體情境中,通過觀察體驗、思考交流、實踐校正等活動,經歷建立正確的“1秒”和“若干秒”的時間觀念的過程。基於以上構想,我將整個教學流程預設為以下幾個環節:

1。創設情境,明確目標

2。觀察體驗,建立表象

3。實踐強化,體驗價值

4。鞏固應用,歸納總結

(一)創設情境,明確目標

首先,引導學生明確“秒”的產生!課始,為學生播放一段好聽的動畫片音樂——《白龍馬》,並告訴學生音樂的時長是1分鐘。學生感受1分鐘時長,聽音樂,觀察“進度條”的變化。然後再欣賞一段樂曲——《喜羊羊》,邊聽邊看進度條。音樂不足1分鐘便停止了!於是,問學生:從時間的長短來看,你感覺這段樂曲怎麼樣?不足1分鐘的時間,我們該用什麼單位記錄呢?進而使學生自然認識到時間單位“秒”的產生的必然性,加深了對知識的認識和理解。

在此基礎上,明確學習目標,即重點感知“怎樣計量用‘秒’作單位的時間呢?”。進而揭示課題:秒的認識。從而使學生明確了本課學習的重點任務,使學生的思維產生定向發展。

(二)觀察體驗,建立表象

本步驟預設要完成三個任務:認識1秒、認識幾秒、歸納秒與分的關係。

1。認識“1秒”

在這一步驟中,為了強化學生對“1秒”時間單位的感知,我設置了三個層次,引領學生感知體驗。

(1)感知“1秒”

揭示課題“秒的認識”之後,作為教師引導發言:認識秒還要用到計量時間的工具——鐘錶或電子錶。

【1】第一,認識“鐘面”計量秒的方法。教師提問:在鐘面上,怎樣計量用秒作單位的時間呢?學生們自然從顏色、長短、快慢等方面找到了“秒針”。接着藉助學生的已知生活經驗,引導學生看一看、説一説、動一動,認識到“秒針走1個小格的時間就是1秒。”此外,引導學生配合語言描述和肢體動作加深對“1秒”時長的體驗感知。

【2】第二,認識電子錶計量秒的方法。教師出示電子錶,如9:20(冒號在不斷閃爍)。向學生提問:在這種電子錶中既沒有秒針,有沒有滴答的聲音,那怎樣計量用秒作單位的時間?學生自然觀察到:冒號每閃爍一下的時間就是1秒。通過學生的語言描述,並配合動作深入感知了電子錶上的1秒。緊接着,我又出示一種這樣的電子錶,如9:25:34(秒在不斷變化)。提問:在這種電子錶中,冒號不再閃爍,那用什麼來計量用秒作單位的時間呢?學生們通過觀察發現:最後一部分數字每變化一次就是1秒。於是引導學生隨着電子錶的數字的變化,有節奏地數數,深入感知1秒1秒地變化。

通過以上兩個層次的深入感知,加之多角度多方式的表述,“1秒”的時間觀念在孩子的頭腦中已初步形成,達到了預定的教學目標。

(2)體驗1秒的價值

為了豐富學生對1秒的認識,在這一環節中,我設置了一下活動;

【1】在1秒的時間裏你能在做什麼?談一談你的感受。

【2】接下來,教師通過課件展示1秒鐘內現代機械工具做的事情,突出數據的直觀刺激,強化1秒的巨大價值。

在這一活動的基礎上,教師適時小結:

1秒雖短,但是如果充分利用這1秒,它就會產生意想不到的價值。

【3】緊接着,通過課件展示數據,對比劉翔與奧利弗的110米欄成績,通過具體的數據對比,使學生認識到1秒雖短,卻往往能決定一件事情的成敗,進而引發學生產生爭分奪秒,珍惜時間的共鳴。

通過以上活動,力求使學生對1秒的感知更加豐厚,在獲取知識的同時,進行一定的人文教育。

2。認識幾秒

為了加深對時間單位“秒”的認識與運用,在認識“1秒”以後,引導學生認識5秒、10秒、20秒、直到60秒,在夯實時間單位感知的基礎上,感知分與秒的進率關係。

因此,在這一環節中,設置瞭如下三個活動:

(1)感知5秒

【1】邊看變數。

【2】靜默數一數。

【3】自主回答:秒針從( )走到( )是5秒。

(2)採用上述方法,繼續感知10秒、15秒、20秒。

(3)遊戲:估一估

要求:閉上眼睛,老師説“開始”,到宣佈“停”,經過的時間大約是多少秒?分別估測10秒——15秒——20秒——30秒——60秒。

3。感知1分鐘與1秒的關係

設置的活動如下:

(1)分組觀察:秒針走一圈的同時,分針走多少?

(2)引導學生交流討論,歸結出:1分=60秒。

這一活動的安排,旨在通過看、數、估等活動檢測並進一步校正學生對“幾秒”時長的感知,促進正確時間觀念的形成。同時,直觀地歸納出了時間單位間的進率關係:1分=60秒,促進了學生對時間單位知識架構進一步完善。

(三)實踐強化,體驗價值

為了深入感知1分鐘,也就是60秒的時長及其價值,繼續安排了下面的教學活動:感受1分鐘。共設置三層次的活動:

1。靜候1分鐘,談感受。

2。活動1分鐘:分組在一分鐘內寫字、算題、數數等。

3。對比兩個1分鐘的感受。

通過以上的活動,觀察、靜候、活動、對比這一系列的實踐活動與思維活動,使學生在感知知識的同時,切身感受到時間的意義,領悟人生的道理,也就是教師在小結中提到的:時間有限,價值無限。

(四)鞏固應用,歸納總結

在新知學習之後,為了鞏固學生對知識的理解與應用,設計了練習,即以遊戲闖關尋寶的形式完成練習。

1。填上合適的時間單位。

2。改數學日記。

3。知識拓展:“一眨眼”的時間。

最後,引導學生尋得珍寶,那就是時間。教師隨即揭示一句時間名言送給學生,並一起誦讀時間名言:一寸光陰一寸金,寸金難買寸光陰!並以此完結本課知識的學習進程。

人教版數學説課稿 篇5

一、説教材

1、單元分析

《因數與倍數》這章內容包括:因數和倍數;2,5,3的倍數特徵;質數和合數,這些知識是在學生已經掌握了整數知識的基礎上,進一步探索整數的性質,屬於初等數論的基本內容,教材中首先用乘法算式直接給出了因數和倍數的概念,讓學生明確因數與倍數的相互依存關係;再此基礎上,讓學生根據已有的生活經驗探索2,3,5的倍數特徵,其中在掌握了2 的倍數的特徵基礎上,又安排了偶數和奇數的概念;然後進一步探討因數和倍數的規律中認識質數和合數。本單元的知識內容比較抽象,概念也比較多,教材中恰當地運用了生活實例或具體情境來進行教學,培養學生的探究意識和抽象思維能力。通過這次複習,使學生頭腦裏形成一個系統的知識網絡。

2、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歸納整理“因數與倍數”的有關概念,理解並掌握概念間內在聯繫,形成認知結構。

技能目標:

親歷數學知識的整理過程,培養學生的觀察、分析、比較、概括、判斷等邏輯思維能力。

情感目標:

在整理和複習過程中,培養學生合作、交流的意識,滲透事物間互相聯繫,互相依存的辨證思想。

3、教學重點

概念間的聯繫和發展,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

4、教學難點

歸納和整理知識點,在整理中構建“因數與倍數”的知識網絡。

目標應該清晰簡明:

(1)形成知識網絡

(2)查缺補漏

(3)綜合運用知識

(4)解決實際問題

二、説學情分析

1、學生已經掌握了整數的有關知識,有一定的知識作為基礎;

2、作為五年級學生,抽象能力已經有了進一步的發展,具備了一定的思維基礎,能夠在活動中探索發現和總結歸納新知識;

3、對於概念的理解,要引導學生用聯繫的觀點去掌握知識,不能死記硬背,機械地記憶概念和結論。

三、説教法與學法

1、加強對概念之間關係的梳理,引導學生用聯繫的觀點,從本質上理解和掌握知識,避免死記硬背。

2、教師要恰當利用生活實例或具體情境,充分運用直觀手段溝通知識間的聯繫,使學生能夠有條理,有根據地進行思考和分析。

3、根據學生的認知特點,小組合作複習,讓學生在交流探索中掌握知識,培養抽象思維能力。

四、説設計理念及教學策略

概念的教學,對學生而言,抽象且枯燥乏味,學生掌握這部分知識難度係數較大,所以課前要作好鋪墊,要做好準備,還要精心設計練習題。我在設計中先讓學生通過創設情境回顧梳理本單元的概念,以培養學生概括知識的能力,然後加以練習,在練習中明晰概念,深化理解,強調重難點。

五、説設計思路

1、教師教學環節:建立知識網絡——鞏固解題方法——強調重難點。

2、學生學習環節:分組整理知識點——明確重難點——鞏固知識點。

六、説教學過程

環節一:創設情境,激趣導入

讓學生用因數與倍數這一章知識,描述一下4和5。(設計意圖讓學生對本單元這些概念進行回顧)。

環節二:概念梳理,形成結構圖

這個環節教師引導學生一起根據這些有關數的概念及它們之間的聯繫,把這些零散的概念,知識作一次梳理,把它整理成一個比較系統的知識網絡圖,也就是我的板書設計。(設計意圖:一看網絡圖,使學生腦海裏凌亂的知識一下子一目瞭然,有助於學生理解這些概念,弄清它們之間的關係,並能培養學生梳理知識的能力。)

環節三:綜合應用,知識內化

通過填空、判斷、破譯手機號碼等技能訓練題,使學生將本單元知識內化,提高綜合運用的能力。

環節四:評價完善,課堂總結

(設計意圖:關注學生的情感體驗,通過自我評價的方式,使學生學會客觀,公正地評價自己的學習行為,學習態度,從中收穫積極的情感體驗。)

人教版數學説課稿 篇6

今天,我説課的題目是《角的平分線的性質》第一課時,下面,我從教材分析、教學內容、教學目標、學情分析、教法與學法、教學過程的設計等六個方面對我的教學設計加以説明.

一、教材分析

本節課選自新人教版教材《數學》八年級上冊第十一章第三節,是在七年級學習了角平分線的概念和前面剛學完證明直角三角形全等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角平分線的性質為證明線段或角相等開闢了新的途徑,簡化了證明過程,同時也是全等三角形知識的延續,又為後面角平分線的判定定理的學習奠定了基礎.因此,本節內容在數學知識體系中起到了承上啟下的作用.同時教材的安排由淺入深、由易到難、知識結構合理,符合學生的心理特點和認知規律.

二.教學內容

本節課的教學內容包括角的平分線的作法、角的平分線的性質及初步應用.

內容解析:

教材通過充分利用現實生活中的實物原型,培養學生在實際問題中建立數學模型的能力.作角的平分線是幾何作圖中的基本作圖.角的平分線的性質是全等三角形知識的延續,也是今後證明兩個角相等或證明兩條線段相等的重要依據.因此,本節內容在數學知識體系中起到了承上啟下的作用.

三、教學目標

1、基本知識:瞭解尺規作圖的原理及角的平分線的性質.

2、基本技能

(1)會用尺規作圖作角的平分線。

(2)會利用全等三角形證明角平分線的性質。

(3)能運用角的平分線性質定理解決簡單的幾何問題

3、數學思想方法:從特殊到一般

4、基本活動經驗:體驗從操作、測量、猜想、驗證的過程,獲得驗證幾何命題正確性的一般過程的活動經驗

目標解析:

通過讓學生經歷動手操作,合作交流,自主探究等過程,培養學生用數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和數學建模能力瞭解角的平分線的性質在生產,生活中的應用培養學生探究問題的興趣,增強解決問題的信心,獲得解決問題的成功體驗,激發學生應用數學的熱情.

四、學情分析

剛進入八年級的學生觀察、操作、猜想能力較強,但歸納、運用數學意識的思想比較薄弱,思維的廣闊性、敏捷性、靈活性比較欠缺,需要在課堂教學中進一步加強引導.根據學生的認知特點和接受水平,我把第一課時的教學重點定為:掌握角平分線的尺規作圖,理解角的平分線的性質並能初步運用,難點是角平分線的性質的探究

教學難點突破方法:

(1)利用多媒體動態顯示角平分線性質的本質內容,在學生腦海中加深印象,從而對性質定理正確使用;(2)通過對比教學讓學生選擇簡單的方法解決問題;(3)通過多媒體創設具有啟發性的問題情境,使學生在積極的思維狀態中進行學習.

五、教法和學法

本節課我堅持“教與學、知識與能力的辯證統一”和“使每個學生都得到充分發展”的原則,採用引導式探索發現法、主動式探究法、講授教學法,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合作學習和探究學習,指導學生“動手操作,合作交流,自主探究”.鼓勵學生多思、多説、多練,堅持師生間的多向交流,努力做到教法、學法的`最優組合.

教學輔助手段:根據本節課的實際教學需要,我選擇多媒體PPT課件,幾何畫板軟件教學,將有關教學內容用動態的方式展示出來,讓學生能夠進行直觀地觀察,並留下清晰的印象,從而發現變化之中的不變.這樣,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激發了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有利於學生對知識點的理解和掌握.

六.教學過程的設計

活動1.創設情景

[教學內容1]

生活中有很多數學問題:

小明家居住在一棟居民樓的一樓,剛好位於一條暖氣和天然氣管道所成角的平分線上的P點,要從P點建兩條管道,分別與暖氣管道和天然氣管道相連.

問題1:怎樣修建管道最短?

問題2:新修的兩條管道長度有什麼關係,畫來看一看.

[整合點1]利用多媒體渲染氣氛,激發情感.

教師利用多媒體展示,引領學生進入實際問題情景中,利用信息技術既生動展示問題,同時又通過圖片讓學生身臨其境般感受生活。學生動手畫圖,猜測並説出觀察到的結論.引導學生了解角的平分線有很多未知的性質需我們來解開,並板書課題.

[設計意圖]依據新課程理念,教師要創造性地使用教材,作為本課的第一個引例,從學生的生活出發,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運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意識,複習了點到直線的距離這一概念,為後續的學習作好知識上的儲備.

活動2.探究體驗

[教學內容2]

要研究角的平分線的性質我們必須會畫角的平分線,工人師傅常用如圖所示的簡易平分角的儀器來畫角的平分線.出示儀器模型,介紹儀器特點(有兩對邊相等),將A點放在角的頂點處,AB和AD沿角的兩邊放下,過AC畫一條射線AE,AE即為∠BAD的平分線.

教師繼續引導,用多媒體展示實驗過程,學生口述,用三角形全等的方法證明AE是∠BAD的平分線.

[設計意圖]幫助學生體驗從生產生活中分離,抽象出數學模型,並主動運用所學知識來解決問題.

從上面的探究中可以得到作已知角的平分線的方法.

[教學內容3]

把簡易平分角的儀器放在角的兩邊時,平分角的儀器兩邊相等,從幾何作圖角度怎麼畫?BC=DC,從幾何作圖角度怎麼畫?

教師提問,學生分組交流,歸納角的平分線的作法,口述證明角平分線的過程.

[設計意圖]根據畫圖過程,從實驗操作中獲得啟示,明確幾何作圖的基本思路和方法,師生交流並歸納.

教師先在黑板上示範作圖,再利用多媒體演示作圖過程及畫法,加深印象,並強調尺規作圖的規範性.

利用三角形全等證明角平分線,進一步明確命題的題設與結論,熟悉幾何證明過程.

[教學內容4]

作一個平角∠AOB的平分線OC,反向延長OC得到直線CD,請學生説出直線CD與AB的位置關係.並在此基礎上再作出一個45的角.

學生獨立作圖思考,發現直線AB與CD垂直.

[設計意圖]通過作特殊角的平分線,讓學生掌握過直線上一點作已知直線的垂線及特殊角的方法,達到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的目的.

人教版數學説課稿 篇7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數列是高中數學重要內容之一,它不僅有着廣泛的實際應用,而且起着承前啟後的作用。一方面,數列作為一種特殊的函數與函數思想密不可分;另一方面,學習數列也為進一步學習數列的極限等內容做好準備。而等差數列是在學生學習了數列的有關概念和給出數列的兩種方法——通項公式和遞推公式的基礎上,對數列的知識進一步深入和拓廣。同時等差數列也為今後學習等比數列提供了學習對比的依據。

2、教學目標

根據教學大綱的要求和學生的實際水平,確定了本次課的教學目標

a在知識上:理解並掌握等差數列的概念;瞭解等差數列的通項公式的推導過程及思想;初步引入“數學建模”的思想方法並能運用。

b在能力上:培養學生觀察、分析、歸納、推理的能力;在領會函數與數列關係的前提下,把研究函數的方法遷移來研究數列,培養學生的知識、方法遷移能力;通過階梯性練習,提高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c在情感上:通過對等差數列的研究,培養學生主動探索、勇於發現的求知精神;養成細心觀察、認真分析、善於總結的良好思維習慣。

3、教學重點和難點

根據教學大綱的要求我確定本節課的教學重點為:①等差數列的概念。②等差數列的通項公式的推導過程及應用。

由於學生第一次接觸不完全歸納法,對此並不熟悉因此用不完全歸納法推導等差數列的同項公式是這節課的一個難點。同時,學生對“數學建模”的思想方法較為陌生,因此用數學思想解決實際問題是本節課的另一個難點。

二、學情教法分析:

對於三中的高一學生,知識經驗已較為豐富,他們的智力發展已到了形式運演階段,具備了教強的抽象思維能力和演繹推理能力,所以我在授課時注重引導、啟發、研究和探討以符合這類學生的心理髮展特點,從而促進思維能力的進一步發展。

針對高中生這一思維特點和心理特徵,本節課我採用啟發式、討論式以及講練結合的教學方法,通過問題激發學生求知慾,使學生主動參與數學實踐活動,以獨立思考和相互交流的形式,在教師的指導下發現、分析和解決問題。

三、學法指導:

在引導分析時,留出學生的思考空間,讓學生去聯想、探索,同時鼓勵學生大膽質疑,圍繞中心各抒己見,把思路方法和需要解決的問題弄清。

四、教學程序

本節課的教學過程由(一)複習引入(二)新課探究(三)應用舉例(四)反饋練習(五)歸納小結(六)佈置作業,六個教學環節構成。

(一)複習引入:

1.從函數觀點看,數列可看作是定義域為__________對應的一列函數值,從而數列的通項公式也就是相應函數的______。(N﹡;解析式)

通過練習1複習上節內容,為本節課用函數思想研究數列問題作準備。

2.小明目前會100個單詞,他她打算從今天起不再背單詞了,結果不知不覺地每天忘掉2個單詞,那麼在今後的五天內他的單詞量逐日依次遞減為:100,98,96,94,92 ......

3. 小芳只會5個單詞,他決定從今天起每天背記10個單詞,那麼在今後的五天內他的單詞量逐日依次遞增為5,10,15,20,25 ......

通過練習2和3引出兩個具體的等差數列,初步認識等差數列的特徵,為後面的概念學習建立基礎,為學習新知識創設問題情站境,激發學生的求知慾。由學生觀察兩個數列特點,引出等差數列的概念,對問題的總結又培養學生由具體到抽象、由特殊到一般的認知能力。

(二) 新課探究

1、由引入自然的給出等差數列的概念:

如果一個數列,從第二項開始它的每一項與前一項之差都等於同一常數,這個數列就叫等差數列。這個常數叫做等差數列的公差,通常用字母d來表示。強調:① “從第二項起”滿足條件;②公差d一定是由後項減前項所得;③每一項與它的前一項的差必須是同一個常數(強調“同一個常數” )。

在理解概念的基礎上,由學生將等差數列的文字語言轉化為數學語言,歸納出數學表達式:an+1-an=d (n≥1)同時為了配合概念的理解,我找了5組數列,由學生判斷是否為等差數列,是等差數列的找出公差。

1. 9 ,8,7,6,5,4,……;√ d=-1

2. 0.70,0.71,0.72,0.73,0.74……;√ d=0.01

3. 0,0,0,0,0,0,…….; √ d=0

4. 1,2,3,2,3,4,……;×

5. 1,0,1,0,1,……×

其中第一個數列公差<0,>0,第三個數列公差=0

由此強調:公差可以是正數、負數,也可以是0

人教版數學説課稿 篇8

一、説教材:《真分數和假分數》是人教版大剛教材國小數學第十冊第四單元的教學內容。這一課教學是在學生學習了分數的意義、分數與除法的關係、比較分數的大小等知識的基礎上進行的。老教材,新思路是我設計這堂課的出發點。《新課程標準》全新地強調: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研究性學習作為培養學生學習能力的重要學習方式愈來愈受到重視。所以在設計真分數和假分數這一課時,我力圖把研究帶入學習之中,讓學生在學習中進行研究,在研究中學到知識、發展能力。分數教學有兩個最基本的概念,一個是分數的意義,一個是分數的單位.學生在理解的基礎上掌握了這兩個概念,學習分數就可以舉一反三,因此在教學真分數和假分數時,我首先幫助學生從分數意義上理解和掌握新課的內容。

二、説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目標:

1.理解和掌握真分數和假分數的意義,能正確判斷真分數和假分數,加深對分數認識的理解。會進行假分數與整數的互換。

2.進一步培養學生的數感,培養學生的抽象、概括、實踐、創新、語言表達等能力。

(二)過程與方法目標:經歷探索的過程,在動手操作,自主探索與交流合作中,掌握觀察、分析、比較的方法。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使學生了解分數在日常生活中的應用,增強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的意識,樹立學好數學的信心。

三、重點:理解真分數和假分數的意義、正確判斷真分數和假分數。難點:概括出真分數和假分數的意義。

五、教法、學法:主要採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教學方法,在教學中為學生提供充分的探索與交流的時間,讓學生在觀察、操作、分類、比較、交流等活動中,自己概括出真分數和假分數的意義。因為真分數和假分數是一節概念教學課,概念的形成是認識的發展過程,也就是在對事物感知和分析、比較、抽象的基礎上,概括一類事物的本質屬性,不斷提出假設,驗證假設的過程。同時學生通過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提升了思維水平,提高抽象、概括等能力,而教師只是一個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與合作者。

六、説教學程序:

一、複習導入:説2/3、7/9的意義及分數單位、幾個這樣的分數單位(我通過讓學生敍述自己表示出的分數、分數的意義,回答分數的分數單位及幾個這樣的分數單位為學生學習真分數和假分數奠定基礎。)

二、探究新知:

(一)故事導入:教師講述《豬八戒吃西瓜》故事,要求同學們認真聽,把藏在故事中的分數找出來。

(二)教學例2:1、怎麼在圓中塗色來表示它們? 2、説説你是怎麼想的?3、這些分數的分數單位都是什麼?4、每個分數裏各有幾個1/4。5、分母是4的分數還有嗎?6、我們應該怎樣塗色表示5/4?

(1)只用一個圓(單位1)表示,夠不夠?

(2)一個單位1不夠,那怎麼辦?

(3)5/4怎麼理解?5/4裏有幾個1/4?

(三)教學例3:1、電腦依次出示例3的圖形和分數。2、讓學生説説怎麼塗色。3、這些分數的分數單位都是什麼?4、每個分數裏各有幾個1/5?5、表示10個1/5用了幾個圓?表示13個1/5用了幾個圓?

(四)指導分類,揭示概念:

1、觀察、比較大屏幕上的分數中分子和分母的大小,你們能給它們分類嗎?

(1)同桌討論分類方法。(2)把分類結果記錄下來。

2、彙報分類結果,讓學生説出自己的想法。

3、揭示概念:(1)把它們分為哪兩類?真分數和假分數有什麼特點。(2)什麼是真分數?什麼是假分數?指名概括、全班齊讀。(3)如何判定一個分數是真分數還是假分數?

4、練習:師生操練。

(五)真分數、假分數與1的大小關係:

1、觀察大屏幕上的真分數和圖,看看真分數與1的大小關係。2、你發現了什麼?你是如何理解的?3、通過觀察大屏幕上的假分數和圖,看看假分數與1的大小關係。4、你發現了什麼?你是如何理解的?

三、課堂練習:

(一)完成練一練第1題。師問:應把什麼看作單位1?

(二)寫出分母是5的所有真分數,再寫出分子是5的所有假分數,在小組裏交流。

(三)在()裏填上或=3/8( )11/8 12/12( )1 5/7( )4/7 12/13( )10/13

1、學生填寫。2、師問:你是怎麼比較的?

四、課堂總結:今天這節課我們學習了什麼內容?結合生活實際,能用真分數或假分數説一句話嗎?

五、佈置作業:小組合作,以本節課所學知識為主,為下節課設計一組複習題。

板書設計:

真分數和假分數

真分數:分子分母、真分數1

假分數:分子分母、假分數1

人教版數學説課稿 篇9

一、説教材。

本節內容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國小數學四年級上冊第五單元第一課時的內容。在此之前,學生已學習掌握了一位數乘兩位數乘法、除數是一位數除法的口算方法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這為過渡到本節內容的學習起着鋪墊作用。本節內容是除數是兩位數除法的口算除法,由於口算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廣泛應用,同時又是學習除數是兩位數筆算除法的基礎,所以佔據着非常重要的地位。

二、析學生。

四年級的學生已經具備一定的計算基礎,所以本節的計算學生應該不難學會,主要是讓學生明白算理,還有就是要聯繫生活實際,培養學生的估算意思,讓教學為生活服務。

三、説目標。

基於以上認識,考慮到學生已有的認知結構和心理特徵,制定了這樣的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使學生理解和掌握整十數除整十數、幾百幾十數(商一位數)的口算方法以及相應的估算,並能正確地進行計算;

能力目標:使學生經歷探索口算方法的過程,使學生領悟學習數學的方法,促進他們的遷移、有序思維能力。

情感目標:讓學生感受數學與生活的聯繫,培養學生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本課的教學重點是通過自主探究學會口算、估算的方法,能正確的進行口算、估算。教學難點是理解用整十數除的口算算理。

四、説教法和學法。

本節課是一堂計算教學課,我依據教學內容和學生的年齡特點以及他們的知識現狀採用了多種方法,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性和主動性。按照自主探究-討論-歸納這樣的思路,運用知識遷移讓學生髮現新知,掌握新知。在自主探究、討論中讓學生主動參與教學活動,並提供動口,動手、動腦的機會,讓學生在體驗,感知、討論、合作、比較中靈活掌握本節教學重點,突破難點。

五、説教學過程。

課堂教學是學生學習數學知識的獲得,能力發展的重要途徑。基於些我設計了以下的教學設計。

(一)複習舊知,知識遷移。

1、口算。

20×430×780÷4210÷7

2、估算。

81÷8≈122÷4≈

由於知識之間是有聯繫的,通過複習為的是讓學生會運用知識遷移的方法自己探究學習本節課的內容,為後面的學習做好鋪墊。

(二)創設情境,引入新知。

1、先出示樂滿地圖片,問:這是什麼地方?你想去玩嗎?然後出示題目:現在學校購買了80張門票,每班需要20張門票,可以分給幾個班?

如何讓枯燥的口算內容變得豐富,讓乏味的算理變得有情趣,教材中我創造性的使用教材,把教材提供的情境改成去樂滿地玩如何分門票,以此為情境展開教學,我覺得這樣更貼近學生的生活,能夠激起學生學習的興趣。

讓學生根據問題列出算式。

觀察這題有什麼特點?揭示課題。

(三)自主探究,發現方法。

1、讓學生嘗試解答。(這時學生可能會出現幾種情況。)

2、以小組為單位,動手操作探究計算方法。

每張準備了80張門票,讓學生動手圈一圈。

3、整理思路,指明彙報。學生彙報老師電腦演示。

這樣設計是先讓學生憑着各自已有經驗感知,再通過動手操作驗證思路,形成表象,歸納抽象出算理。

4、板書學生口算想法,然後讓同桌互相説一説。

5、鞏固練習。

60÷20xx÷30

6、再次創設情境。咱們一共120人,每艘船限坐30人,運幾次才能運完?

這題可以讓學生獨立完成。因為學生已有一定的基礎,讓學生嘗試練習,學生會根據例1的口算方法想,這時老師應注意的是讓學生多説算理,然後再通過電腦動畫演示,幫助學生進一步理解。

7、鞏固練習。

180÷30420÷60

學生已有表內除法與一位數乘整十、整百、整千數的乘法口算作為基礎,學生對“除數是兩位數”的除法口算應該不是很難,重要的是讓學生理解它地算理,於是在課堂中我儘量讓學生參與“探索、交流”地學習過程。學生利用已有知識獨立思考得出不同的口算方法後,再讓同桌交流口算方法、説算理,讓每個學生有説話的機會。通過“説”提升學生對口算過程的認識,通過“説”培養學生的數學表達能力。

8、學習估算。把上面兩題改一改。

現有83張門票,怎麼辦呢?讓學生説一説。

再出示一共是119人,現在大約需要幾條船?

通過創設問題,使學生在解決問題中體會到生活中有時不需要很精確的結果,這時就要用到估算的方法。把計算教學置於現實情境之中,把探討計算方法的活動與解決實際問題融為一體,這樣的計算教學更有意義些。

(四)深化認識,實踐應用。

練習是數學學習中鞏固新知,形成技能、發展思維,提高學生分析、解答能力的有效手段,但學生年齡小,如果只是單一的讓學生做口算練習,無法提高學生計算的興趣。於是,我在教學中注意練習形式多樣化,設計瞭如下練習:

1、猜一猜。題目的背景是一個風景地,學生解答正確後,就可以知道是什麼地方了。

2、開啟智慧門。

3、解決實際問題。

讓學生在愉悦的氛圍中進行學習,富有趣味性,做得寓學於樂。

(五)歸納總結,提高認識。

引導學生小結所學知識,並談談今天的學習收穫。

通過這樣的歸納與總結,讓學生對本節課的知識再次進行系統地整理與鞏固,突出本課的重點,構建了知識結構,培養了學生的能力,提高了認識。

縱觀整節課的設計,突出了讓學生用自主探究與合作交流的方式來學習,這樣,既體現的新課程的理念,又充分發揮了學生的主體作用,密切了數學與生活的聯繫。

以上就是我對本節課粗淺的預設,還敬請各位老師提出寶貴意見。

人教版數學説課稿 篇10

今天我説課的題目是梯形,這節課我主要從教材背景分析、教學目標設計、學情分析、教學手段及方法、教學程序設計、教學評價設計、板書設計等幾方面來完成我的説課。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關於梯形,是人教版教材八年級下冊第十九章第三節的內容。本課知識是對前面所學的平行四邊形、矩形、三角形知識的發展、鞏固和應用。梯形是中學階段幾何知識的重要內容。這節課主要是訓練學生的證明思路,通過添加輔助線的方法對等腰梯形的性質進行證明和應用,通過本節課的學習,使學生學到數學轉化的思想方法。同時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它對整章節教學起承上啟下的作用。

(二)教學目標

根據教材分析,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我擬定了以下的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目標

探索並掌握梯形的有關概念和基本性質,進一步掌握等腰梯形的性質定理,並能通過邏輯推理進行證明。

能運用梯形的有關概念概念和性質進行簡單的計算和證明,進一步培養學生分析問題的能力。

體驗添加鋪助線對證明的必要性使學生初步掌握等腰梯形中常用輔助線的添加方法和應用。

2、過程與方法目標

⑴使學生在探究梯形相關的概念和等腰梯形的性質的過程中發展學生的説理意識;

⑵在解決等腰梯形的應用問題的過程中,嘗試多樣化的方法和策略、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讓學生們體會數學活動充滿着思考與創造的樂趣,體驗與同學合作交流的愉悦;

二、教學重點、難點

(一)重點:1、等腰梯形的性質

2、通過實際操作研究梯形的基本輔助線作法。

(二)難點:靈活添加輔助線,把梯形轉化成平行四邊形或三角形。原因是解決梯形問題往往要轉化成平行四邊形和三角形來處理,經常需要添加輔助線,對於剛剛接觸梯形的學生難免會有無從下手的感覺,往往會有題目一講就明白但自己不會分析解答的情況發生。

富有趣味的符合學生認知規律的教學環節設置、現代化教學手段的使用、在課堂上師生雙主體作用的充分發揮、多角度的教學評價設計,都將為明確體現本節課重點、突破難點服務、

三、教學方法

根據《新課標》的要求,立足於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的數學活動經驗,本節課我採用“引、動、導、探”教學法。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為了激發學生學習興趣,使其發自內心的願意和老師一起探究本節課的數學知識、方法,我採用了啟發探究式的教學方法、在整個教學過程中,在老師的引領關注下,學生能夠適時適量的進行自主探究,從而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地位、在整體結構上力求突出觀察、實驗、歸納、類比、猜想、論證、小結等環節,這也正是數學發現的過程,並且把形象思維、直覺思維、邏輯思維的訓練與培養結合起來。正如如陶行知先生所説的:在方法上應該是“行”為先,“知”為後。

四、學習方法

八年級的學生已經基本具備了《新課標》中要求的“初步的空間觀念”《新課標》指出:有效的數學學習活動不能單純依賴模仿和記憶。為了充分體現《新課標》的要求,本節課採用“做、思、問、辯、議”的學習法、正如波利亞所説的:“學習任何知識的最佳途徑,都是自己去發現”。在教學過程中,注重引導學生在課堂活動過程中感悟知識的生成、發展與變化。學會用類比的方法發現做輔助線的規律。採用啟發、誘導的方法來指導學生“會學”,引導學生反思、小結的思想方法。指導學生“善學”,增強學習的樂趣和信心。

五、學情分析

學生在學習完平面圖形的軸對稱變換及平移、旋轉後。初步掌握了通過圖形的變化認識圖形的性質。但對於現階段的國中生思維來説學生的思維還依賴於具體形象、易模仿的特點,因此邏輯思維能力還需加強。

六、教具、學具準備

多媒體,常用畫圖、剪紙工具,矩形紙片,平行四邊形紙片,橫條紙。

七、教學程序設計

﹙一﹚課堂結構設計:

情境引發

活動探索、研究發現

深化建構

遷移應用

梯形

系統概括

佈置作業、拓展思維

(二)教學過程設計

在前三個環節都是以剪紙為主線:俗語説: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所以在掌握梯形概念的基礎上,下面我們主要研究等腰梯形的性質、讓學生拿出一張事先準備好的矩形紙片,提出問題:你能用一剪刀剪出一個等腰梯形嗎?通過探究學生將這樣摺疊,剪裁、學生在剪裁的過程中會發現:等腰梯形是軸對稱圖形;對稱軸是等腰梯形上下底中點的連線;同時還會發現等腰梯形邊、角對稱性之間的一些數量關係、將猜想結論用文字語言表述,即得到命題1:等腰梯形同一底邊上的兩個角相等、通過對本章前兩節的學習,學生對研究四邊形性質的程序較為熟悉,知道從四邊形的邊、角、對角線、對稱性這幾方面入手、通過觀察等腰梯形,猜想其對角線間的數量關係,學生會説相等,教師用幾何畫板進行驗證,發現剛剛的猜想是正確的、將猜想結論用文字語言表述,即得到命題2:等腰梯形的兩條對角線相等、

這樣一環扣一環的完成教學目標,並解決本節課的兩個重點。這樣設計的目的是:如《新課標》中所説的“數學教學是數學活動的教學”所以在設計這節課時我沒有一味的照本宣科,而是讓學生們在操作中發現,在操作中探究,在操作中昇華,藉助於優美的課件使課堂真正成為學生的舞台,以自己的行動實踐了一句話“教是為了不教”

在第四個環節遷移運用裏本着“學以致用”的原則,在這裏我設計了“練一練,議一議,試一試,想一想”四個環節。

由學生獨立完成, 用實物展台展示學生解答過程,集體評價、完善,規範學生的解題過程、並着重解決梯形的輔助線問題,由學生歸納、補充、完善,在黑板的主板面——中間位置逐一列出。

設計意圖:解決梯形問題的策略很多,在這裏我沒有單純的就輔助線來研究輔助線而是把知識點藴含在習題中,再歸納總結。華應龍老師説:最好的課堂,本質上是一種“有助於啟動和啟發思維的酵母”。我就想通過這樣做使學生的思維自然而然的過渡到本節課的難點上,這樣設計培養了學生的發散思維,通過一題解決一類問題、順利的突破了本節課的難點

在第五個環節系統概括裏我沒有采用傳統的學生或老師小結的方式而是以探究課題的方式出現從下面三個題目中任選一個作為探究課題:1、平行四邊形和梯形的區別和聯繫;2、我看等腰梯形的特殊性;3、解決梯形的常用方法。以小組為單位共同完成,將探究結果以文章的形式呈現。我這樣設計的目的是這三個題目就是本節課的主要內容無論學生選擇哪一個,在瀏覽、思考、準備、生成的過程中即達到了概括的目的又發展了學生的能力。

在第六個環節在作業內容的設計上,我改變了傳統的以鞏固知識為目的的單一的作業形式,留的兩項作業都是考察學生能力的

1、拓展性作業:在平行四邊形(矩形)紙片上畫一條裁剪直線,將該紙片裁剪成兩部分,並把這兩部分重新拼成如下圖形:(1)等腰梯形(2)直角梯形、(要求:所拼成的圖形互不重疊且不留空隙)

2、發揮想象,以梯形為基礎圖案設計通鋼三中第九屆運動會的會徽

我這樣設計的目的是:即是學生樂於接受的又突出體現實踐性、探究性、發展性,使學生所學知識得以昇華,在設計會徽時還可以適當的對學生進行情感教育,同時為下節課的學習埋下伏筆、

八、四點説明

1、板書設計分為三個部分:(左)梯形定義和性質;(中)梯形五種輔助線的作法及圖形;(右)大屏幕。這堂課的板書力求做到形象直觀,適當運用彩粉筆,突出重難點,便於學生理解,起到深化主題,回顧中心的作用。

2、時間的大體安排

情境引發大約3分鐘,活動探索、研究發現,大約15分鐘,深化建構約8分鐘,遷移運用大約13分鐘,系統概括及佈置作業6分鐘。

3、教學反思需要課後填寫

4、整個設計要突出體現的特色

讓學生動手操作,讓學生實踐驗證,讓學生自己設計,學生能説的我不説,學生能做到的我不做,努力做到“教是因為需要教”

九、教學評價設計

本節課對學生的評價是多角度的,在教學過程中,從學生學習積極性、動手操作能力、語言表達能力、數學素養、克服困難的鑽研精神等多方面對其學習過程和學習效果進行評價;課後通過作業練習將這種評價延續、教師要根據不同學生的不同程度發現閃光點,及時予以肯定,同時及時發現學生在學習探究過程中遇到的問題,給與指導和幫助,從而為保護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學生之間的互相評價也是激發學生學習潛能的有效手段、同伴間的互動可以使學生虛心求學、互相促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