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國學 語言 詩詞 名言警句 對聯 雜談
當前位置:學問齋 > 範文 > 説課稿

四年級語文説課稿彙編十篇

欄目: 説課稿 / 發佈於: / 人氣:2.03W

作為一名為他人授業解惑的教育工作者,時常需要用到説課稿,説課稿有利於教學水平的提高,有助於教研活動的開展。怎樣寫説課稿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四年級語文説課稿10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閲讀。

四年級語文説課稿彙編十篇

四年級語文説課稿 篇1

一、説教材內容:

國小語文九年義務教育第十一冊第二單元第七課《那片綠綠的爬山虎》第二課時。

二、説教材

1、教材的內容、作用和特點。

《那片綠綠的爬山虎》是第十一冊第二單元一篇講讀課文。它記敍了肖復興回憶1963年葉聖陶先生修改他的一篇作文的事;表現了葉聖陶先生一絲不苟、嚴肅認真的寫作態度。它有很強的可讀性和教育性。目的是通過學習這篇課文,培養學生一絲不苟地修改習慣。掌握修改習作的習慣。掌握修改習作的一些方法。它是一篇記事的文章。在事情的發展過程中,運用人物言行來表現人物的品質。由教材的地位和特點我擬定了以下的教學目標和教學重難點。

2、教學目標:

德育目標:培養學生説真實的話,寫真實的事。

知識目標:理解課文內容,理解重點句“這不僅使我看到自己習作的種種毛病,也使我認識到文學事業的艱鉅,不下大力氣,不一絲不苟,是難成大氣候的。

能力目標:培養學生一絲不苟地修改自己習作的習慣。

3、教學重點、難點。

⑴體會葉聖陶先生修改中學生作文這件事對作者的教育。

⑵學習修改作文的具體方法。

⑶理解含義較深的句子:這不僅使我看到自己習作的種種毛病,也使我認識到文學事業的艱鉅,不下大力氣,不一絲不苟,是難成大氣候的。

三、説教法

我在設計教學時,根據修訂國小語文新大綱的精神和教材內容的特點。重點設計“以練為主”的課型結構。因為文章的內容不難理解,學生通過讀就能領會其意思。教學時,以單元的訓練重點“認真修改自己的作文”貫穿於課文教學的全過程,使學生把學到的知識應用到實踐中去。在教學過程,教師設置懸念,啟發聯想,並通過自學,討論等形式讓學生學習修改作文方法,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學生的主體地位。學練結合,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使學生在和諧的課堂氣氛中獲取知識,同時培養學生動口、動手、動腦的習慣。

四、説學法

1、看書學習的指導:通過朗讀課文,學習葉聖陶先生是怎樣為“我”修改習作的。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

2、分組討論學習的指導:通過學習葉聖陶先生是怎樣為“我”修改習作的方法,運用知識遷移規律。培養學生討論、協作、交流的能力。

五、教具準備:投影片、紙條、例文

六、説教學過程

佈置預習。(預習前一天佈置)

我在教《那片綠綠的爬山虎》前佈置學生做以下預備工作:閲讀課文找出葉老先生是怎樣修改“我”的習作的?我之所要求學生在課前做到這一點,是因為為了培養學生愛讀課文,讀懂課文的習慣,而且在教學中增強課堂密度,提高教學效率。

在教學過程中,為突出重點,突破難點,充分調動學生主動參與自尋新知,我設計了下面各個環節開展教學。

一、設置懸念,激發學生求知慾。

為實現學生的主體地位創造條件,為激發學生對新課的興趣,全身心投入到課堂教學中。在引入新課時,我改變了以往談話導入的做法,利用例文引入。

1、利用《一張畫像》設置懸念,同學們,上一節課我們初步瞭解肖復興所寫的《那片綠綠的爬山虎》的內容並理清了線索。今天,老師帶來了肖復興的獲獎稿--《一張畫像》的部分內容,大家想不想讀一讀。讓學生回答後,集體朗讀肖復興的習作《一張畫像》。通過學生讀《一張畫像》,使學生對內容有所感知,為學生學習新知做鋪墊。

2、引入新課:讓學生讀完習作,我便提問:大家讀了肖復興的習作,覺得他的習作,覺得他的習作寫得怎樣?讓學生回答,接着讓學生讀課文的第一部分的同時,利用“葉聖陶先生是怎樣評肖復興的習作的”這個問題作為引入新課。目的是通過這個問題來完成這一段的教學內容,進而引出葉聖陶先生是怎樣修改我的習作的。

二、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尋求新知。

為了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讓他們在輕鬆、平等而又濃烈的氣氛中主動獲取新知。在理解課文這個環節中,我這樣安排:先出示自學提綱:⑴葉聖陶先生對我作文的評語是怎樣寫的?⑵看了葉聖陶先生的評語,“我”非常激動,從哪兒可以看出“我”為什麼那麼激動?⑶劃出含義深刻的句子。讓學生讀自學提綱,接着要求學生讀第一部分的內容,採用自學法,讓學生獨立完成自學提綱。在解決劃出含義深刻的句子這個問題時,我以讀講結合的方法來完成這個教學任務。先出示句子:“這不僅使我看到自己習作的種種毛病,也使我認識到文學事業的艱鉅,不下大力氣,不一絲不苟,是難成大氣候的。”的投影片,讓學生讀,引導理解“大力氣”、“大氣候的”、“文學事業的艱鉅”這些詞的意思,以詞串講,理解句子的意思。為了使學生對句子有更深的認識,加上本人也意識到思想教育不是呆板進行的,應滲透在課堂教學中,教育學生無論學什麼,無論做任何事情,都要十分投入,下大力氣,有恆心才能成功,否則一事無成。再用類似的方法理解“我真的從中受益匪淺,隔岸觀火和身臨其境畢竟不一樣。”通過這樣的.教學,目的是落實雙基教學,減輕學生學習課文內容的難度。

為了解決“葉老先生是怎樣修改我的習作?”這個問題,我利用過渡語言設疑導入:作者的感受這麼深的原因是葉老先生仔細、認真地為“我”修改習作,那葉老先生是如何修改“我”修改習作的?我採用自學法讓學生通過讀讀劃劃來完成這個問題。根據學生的回答板書、小結、歸納出修改習作的一些方法。這樣設計的目的是通過學生評評議議,教師採用讀講結合的方法,促進學生深入地理解知識,為如何掌握修改作文的方法掃除障礙。

三、在練習中鞏固新知,深化新知。

課堂的修改練習是對掌握新知的延續和提高,學生的知識必須經過訓練,才能轉化為技能。因此,我講讀課文之後,根據葉聖陶先生為肖復興修改習作的方法,採用師生共議--對比體會--小組討論的方法,來修改肖復興的獲獎稿的部分內容。修改訓練,層層深入形成階梯性,有目的地促進學生修改自己習作的能力。

1、師生共議,循序漸進。

教學修改稿例文時,我通過師生共議從難到易的步驟,讓學生朗讀課文,感知內容,接着貼上葉聖陶先生為肖復興修改時刪去重複、囉嗦等詞。讓學生把肖復興的習作和聖陶先為他修改後的習作做一個對比朗讀,體會這樣改的好處。設計這項師生共同修改稿子的練習,目的是讓學生意識到要修改自己的作文並不難,只要認真、仔細琢磨就能修改,另外,增強學生修改習作的信心。

2、實踐練習,固新長智。

教學這個環節時,我運用知識遷移規律,採用分組討論法,讓學生充分討論練習,修改肖復興(未經葉聖陶修改的)習作的第四、五自然段。目的是通過這樣的練習,讓學生嘗試到為肖復興修改習作的樂趣,同時培養了學生動口、動手、動腦的習慣,懂得如何修改自己的作文。培養學生團結協作的精神。使學生在輕鬆、愉快的氣氛中鞏固新知。

四、總結。

本節課的設計是根據本單元的訓練重點認真修改自己的作文”,按照學生能力的不同程度進行安排的。我採用了讀講結合的教法,以及自學法、練習法等,來體現教學設計的四個特點:

⒈突出教學的重點、擊破難點。

⒉注重引導,歸納修改習作方法,讓學生能夠修改自己或別人的習作。

⒊激發學生興趣,增強學習信心。

⒋面向全體,以學生作為學習的主體,營造平等、和諧的課堂氣氛。

四年級語文説課稿 篇2

一、課文解説

這是一篇略讀課文。課文由兩封信組成,一封是張國強同學寫給柯巖的信,他認為同學們嫉妒他獲獎,因而疏遠他,感到很寂寞,所以寫信 向柯巖老師討教,希望得到柯巖老師的幫助。一封是柯巖老師的回信,她在信中通過合理地推斷,分析了張國強失去朋友的原因,並結合自己的經歷告誡國強,只有善於發現別人的長處,一點一滴地改正自己的缺點,才能擁有越來越多的朋友;彼此之心交心,患難與共,才能飛快地進步。張國強在信中提到的問題是學生在生活中很有可能遇到的,因此這篇課文對學生思考自己的成長問題有較普遍的指導意義。

二、選編這篇課文的意圖。

一是引導學生了解課文中提出的`成長中存在的問題,提醒學生避免類似的問題;二是學習用書信進行書面交流。

三、本課的教學重點是引導學生讀懂信的內容,結合自己的生活實際體會“尺有所短 寸有所短”的道理,並學習書信的格式、寫法。

四、針對教學內容和教學重點,我設計了以下教學目標:

1、認識7個生字。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明白“尺有所短 寸有所長”的道理,能正確地看待自己和他人。

3、學習書信的格式和寫法。

五、教學設計

教學中,我讓學生充分地讀課文,在自讀自悟的基礎上,引導學生圍繞“課文主要提出了一個什麼問題”“如何解決這個問題”“從中悟出些什麼展開討論,讓學生各抒己見。同時引導學生體會柯巖在回信勸告國強時是非常真誠、耐心的,這樣才可能令國強信服。然後拓展延伸,鼓勵學生推想:國強的問題還有可能是什麼原因造成的?你對此有何看法?引導學生結合自己的經歷暢所欲言,我只是注意傾聽,相機指導,與學生形成互動。根據文中後的提示,我在教學引導學生共同討論從課文中發現書信的格式、寫法。

在教學設計中,我注重培養學生理解詞語的能力,安排學生在自主學習時 ,運用聯繫上下文和查閲工具書理解自己在讀課文中遇到的生詞,再在小組內進行合作交流,這樣,既鍛鍊了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又培養了學生合作探究的能力。

學生在理解了兩封信的內容後,我設計了一次小小的練筆,讓學生代替張國強給柯巖老師寫一封回信,告訴柯巖老師自己今後應該怎樣做。通過此次小練筆,既落實了學生對書信內容的理解,又讓學生掌握了書信的格式和寫法。至此,本課的教學任務已全部完成。

四年級語文説課稿 篇3

一、説教材

《巨人的花園》是英國作家王爾德寫的一篇意藴深刻的童話,講了這樣一個故事:一個巨人擁有一座美麗的花園,但當他看見孩子們在裏面玩時很生氣,把孩子們都趕了出去,他的自私換來了花園的寒冬,後來經一個男孩的提醒,巨人知道了自己的冷酷後,他把花園送給了孩子們。從此,花園成了孩子們的樂園,巨人生活在漂亮的花園和孩子們中間,感到無比的幸福。從這篇童話中我們可以體會到,能和大家一起分享的快樂才是真正的快樂。

這樣一個生動有趣的童話故事,對四年級的學生有相當大的吸引力。結合教材特點及四年級學生的認識規律,我擬訂了以下教學目標。

二、説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1)認識8個生字,會寫12個生字,正確讀寫“鮮花盛開,綠樹成蔭,洋溢”等詞語。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能根據課文內容想像畫面。

(3)瞭解童話的寫作特點。

2、能力目標:

學生自讀自悟,合作探究,讀懂課文內容。

3、情感目標:

讀懂課文內容,懂得快樂應當與大家共同分享的道理。

4、教學重點:

想象畫面,體會巨人在行動上和心理上的變化。

5、教學難點:

邊讀邊想,通過朗讀,體會這篇童話在表達上的突出特點。

三、設計理念

《新課標》指出,學生是學習的主人,閲讀是學生個性化行為。語文教學中要引導學生自讀、自悟,大力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充分調動學生的情感體驗,關注學生的內心感受,培養學生對事物正確的情感態度。使朗讀成為學生探究的重要方式,讓學生在自主的氛圍中學習,自主地讀、説,在自讀自悟、主動探究中讀懂這篇意藴深刻的童話,讓每一位學生的心靈都為之一顫,為他們點燃心中的明燈,使他們學有所獲。

四、教學策略

教無定法,妙在學法,貴在授法。

本課內容生動、意藴深刻、情節引人入勝。因此,在教學中我充分利用教材的特徵,以學生的發展為核心,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我採取瞭如下教學策略。

1、創沒情境,引發想象。

國小中年級學生仍然以直觀形象思維為主,我採用生動逼真的畫面讓學生深刻感受到花園巨人的前後變化,以景入手把他們帶進寬鬆愉悦的學習環境中,從而激發了學生的想象力,真正讓學生做到願學、願説、樂學、樂説、會學和會説。

2、以情導讀,以讀促悟。

以情導讀,以讀促悟,是本課教學中最突出的學習方法,教學中我給予學生充分的時間和多樣的形式進行朗讀,引導學生在讀中理解課文內容,在讀中感受語言的優美,在讀中獲得情感的體驗,教師在學生研讀的過程中及時評價不斷鼓勵,通過“讀—議—悟”的形式,讓學生在讀中悟情,再以情促讀,把語感的培養真正落到實處。

五、説學法:

崔巒老師曾經説過:閲讀教學最重要的是指導學生把課文讀準確、讀正確、讀流利,最好能讀出感情。還有一個重要任務:“認字記詞、積累語言。此外,還要培養讀書習慣,習得初步的讀書方法,體現正確價值觀的引導”。在這個理念的指導下,我根據本文表達運用對比這一顯著特點,在教學中也運用對比的朗讀感悟方式,以情導讀,以讀促悟。

六、説教學過程:

(一)激趣導入,初讀全文。

對於四年級的學生來説,他們對童話具有莫大的興趣。針對這一點,我設計了這樣的導入:同學們,中外童話是一座巨大的寶庫,篇篇動人優美的童話讓我們深深陶醉,久久迷戀。有了童話,我們的童年生活變得絢麗多彩。今天就讓我們一同走進王爾德筆下的童話世界,去感受童話的無窮魅力吧!

這樣的導入既能直接切入課題又能激發學生的閲讀興趣。

師:學貴生疑,疑則進也。解疑的最好方法就是品讀全文,讓我們在字裏行間尋求答案好嗎?

(二)、初讀感知

1、出示自讀要求

請學生選擇自己喜歡的方式讀一讀課文,注意讀準字音,認清字形,讀通句子。讀完以後,想想自己能解答其他學生提出的哪些問題。

2、學生自由讀書

給學生一個選擇的空間,讓其在沒有約束的情境下自主閲讀,獲取自己獨特的閲讀體驗。

3、檢查自學

(多媒體課件出示生字詞)

A、準字音,讀出味道。

B、住字形,指導書寫。

C、理解詞義,引入文本。

(三)、再讀課文,提煉主線,品讀感悟。

文中巨人的花園有幾次變化?為什麼會有這些變化?這些問題是課文的重點和難點,在教學中我以花園的三次景象變化為主線,採用在朗讀中尋求答案的方法展開教學:

1、花園變化前後內容的對比讀。

2、冬天性格的巨人和春天性格的孩子內容的對比讀。

3、巨人醒悟前後的言行對比讀。

在花園變化的前後內容的'對比讀中我採用填空的方式進行對比朗讀。

當巨人外出,孩子們玩耍時,花園( ) ;而當巨人回來,禁止孩子們玩耍時,花園卻( );當孩子們偷偷鑽進花園玩耍時,花園又( );而當巨人訓斥孩子們離開花園卻又( )。

我通過以上對比朗讀,使學生對課文內容表達運用的對比方法有了初步的瞭解。

在冬天性格的巨人與春天性格的孩子內容的對比讀中,我採用了男女生對比朗讀。我先採用情景導入,利用畫面讓學生從巨人的言行舉止中來感受他的任性和冷酷。(出示課件)再通過讀中促悟的方式引導學生進行想象,當小男孩用他那會説話的眼睛凝視着巨人時,他會對巨人説些什麼呢?這樣的教學既訓練了同學們的想象思維,又體現了童話故事在表達上的突出特點。

在巨人醒悟前後的言行對比讀中,我採用了教師範讀的方式對學生進行指導。

他見到孩子們在花園裏玩耍,很生氣:“誰允許你們到這兒來玩的!都滾出去!”

他不禁抱住了那個孩子“喚來寒冬的,是我那顆任性、冷酷的心啊!要不是你提醒,春天將永遠被我趕走了。謝謝你!”

通過這樣的對比讀,加強了學生對課文的理解和感悟。同學們有的説:“人不要自私,要學會愛。”有的説:“美好的東西應該和大家一起分享。”有的還説:“沒有孩子的地方就沒有春天。”

我這樣設計是因為本課表達的最大特點是內容的對比。所以我也採用了一系列的對比來進行教學。這樣循序漸進,步步深入,在理解重點句、揭示道理時,就能水到渠成迎刃而解了。

(三)美讀小結,昇華情感。

美讀小結,昇華情感這一環節我是這樣設計的,同學們美美的齊讀了最後一小結後,我便説:“是啊!和大家一起分享的快樂才是真正的快樂。瞧!巨人和孩子們生活得多麼幸福啊。(出示課件)當學生們看完畫面後”,我提問:你們能向人們描述這幅幸福的圖畫嗎?

在此,我採用語言渲染、音樂、畫面的方法讓學生沐浴在愛的音符中,再一次接受愛的洗禮,讓學生明白是愛使花園變得春意盎然。接着我以名言贈送的方式來教育學生把分享之道銘記心間。(出示名言)送一份快樂給別人,你會得到成倍的快樂!

(四)綜合學習,拓展延伸。

《新課標》中指出,語文教學中要培養學生的綜合素養,注重讀寫結合。一篇篇課文就是一個個鮮活的範例。教學的最後一個環節,我是這樣設計的。當學生明白童話中所揭示的道理之後,我引導學生合作演一演,或把自己蒐集到的童話讀一讀,或在小組內對人物形象議一議。

通過這些綜合性學習,使學生在揣摩、比較、體會中感悟本課的表達特點,感受童話的魅力,很好地突破了本課重點。

四年級語文説課稿 篇4

一、説教材

本文作者是日本女作家新美南吉。課文是一則童話故事。敍述了鳥兒按照約定,來為大樹唱歌,但大樹被人類砍伐,並製成了火柴,鳥兒最終悲傷地離去。

課文向我們展示了一棵大樹的悲慘命運,通過鳥兒為失去了大樹這個朋友而悲傷地唱歌的畫面,提醒人們:沒有了樹,鳥兒將怎樣生活?警醒人們保護生態環境,保護大自然刻不容緩。

二、説學情

對於步入三年級的學生來説要讀通這篇課文並不困難,課文的語言非常質樸,沒有什麼華麗的詞藻,但在通俗易懂的語言背後卻藴含着深刻的人文道理,要讀懂並不容易。在教學中以鳥兒與樹樁、大門和女孩的三組對話為抓手,通過多種形式的朗讀感悟到鳥兒和大樹之間深厚真摯的友誼,從而激發他們愛護自然、保護自然的情感。

三、説教學目標

根據課程標準、本階段的教學目標及本班實際,制定了本課的教學目標。

目標一:在閲讀中,認識本課生字6個“應、樁、斧、廠、音、燃”。

本課的6個生字重在指導學生讀準字音。“應、樁、廠”三個都是後鼻音,而且“樁”是三拼音,可以再練練拼讀,幫助讀準字音;“廠”是第三聲,發音要到位。“音”是前鼻音,“燃”的聲母是r,要指導學生把這個翹舌音讀準。這些字音的朗讀訓練要與閲讀教學結合,在語境中及時糾正,不斷鞏固。

“斧”的字形可以結合“父”來識記。

目標二:能正確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讀出鳥兒和樹樁、大門、女孩等不同的語氣。

課文主要通過對話展開,比較適宜學生表演朗讀,尤其要讀好三個場景中,鳥兒和樹樁、工廠、小女孩的對話,同時可以指導學生思考鳥兒會怎樣地問,從而體會鳥兒的焦急和擔心。通過多種形式的`讀,創設情境,引領學生深入童話中的角色,體會角色的情感世界,把學生真正帶入文本的情境中。

目標三:繼續學習默讀的方法,養成邊默讀邊思考的好習慣。

本單元的訓練的目標是在第一單元學習的基礎上繼續學習默讀課文,做到“不出聲、不動脣,不指讀,還要做到邊讀邊思考。

目標四:能看圖展開想像,知道保護環境的重要性

想像説話是語言訓練的重點。藉助教材的空白處,讓學生展開合理的想像,對培養學生的想象能力和説話能力都極有幫助。這篇課文可以藉助“語言直播廳”中的練習,指導學生藉助圖片,説説第二年鳥兒回來後又會看見一番怎樣的景象。

對於學習興趣比較濃厚的學生來説,可以鼓勵他們自己結合這一主題,再自行創設圖片,畫畫、説説。

四、説教學設計

(一)藉助媒體,激發情感

恰當適時地使用多媒體技術,往往能成為整堂課的亮點。所以在課堂教學一開始就播放一段鳥兒在枝頭愉快歌唱的錄像,讓學生直觀地感受自然的愉悦、和諧,與文中描寫的第二年鳥兒再回來尋找大樹時,大樹已不復存在的情景形成強烈的反差,使學生在最快的時間內進入課文,而且為後面理解詞句,練習讀文,奠定了情感基礎。

(二)反覆讀文,讀中感悟

教學中,始終把學生看做是學習的主體,以讀為本,肯定學生,賞識學生。學生在讀書實踐中感知、感悟,在想象朗讀中提高語言感受能力,在評讀中獲得了方法,提高朗讀能力。教師在引導學生自讀自悟的基礎上,把學生的學習、理解一步一步引向深入,調動了學生主動積極的思維活動和情感活動。

初讀課文,重點在讀準字音,讀通句子上。雖説學生已經進入了第三年的語文學習生活,但是讀準字音、讀通句子這個讀文的基本要求在朗讀初期還是要作為重點予以關注,這是每個年級都必須做到的。所以在初讀課文時,字字音準和句句通順仍然是朗讀的要求,對學生容易讀錯的字音教師都要充分的關注,並不是把注意點僅僅放在幾個生字上。同時結合生字的特點,學生的實際,採取有效的教學方法,如本課的生字中前後鼻音、翹舌音都是要重點關注的地方。因為是三年級了可以在初讀時在加強寫思維的力度,如:藉助提示説説課文的主要內容;再讀課文時,要求邊默讀邊思考,用直線劃出文中鳥兒與樹樁、大門和小女孩的三組對話;細讀課文時,抓住這三組對話讀好,體會鳥兒和大樹之間真摯的友情。讓孩子學得愉快是教師和學生的共同期望。課堂中要努力創設輕鬆、活潑、愉快的學習氛圍,如挑戰讀,分角色讀、表演讀等讓學生的朗讀更富有生氣,使學生更熱愛語文。

(三)創設情境,訓練説話

説的能力是重要的語文能力,語言表達有序,説明思維有序,語言表達完整説明思維就完整。《語文課程標準》中也指出“在發展學生的語言能力的同時,發展思維能力”。老師適時地為學生創設了説的機會,讓他們有內容可講,講得規範。如:課文的結尾部分鳥兒面對已變成燈火,即將消失的大樹,依依不捨地

對好朋友看了又看,此時鳥兒的心情是複雜的,讓學生藉助句式想像它當時的心情,既訓練了規範説話,又加深了對鳥兒內心的體悟。學生在語言實踐活動中,結合課文內容,展開了豐富想象,從而發展了思維,提高語言表達能力。

四年級語文説課稿 篇5

一、説教材

《説茶》是省編義務教材第七冊的第二十四課。本課的閲讀重點仍然是“按事物的幾個方面給課文分段。”課文介紹了我國是茶的故鄉,還介紹了茶葉的種類,喝茶的好處及中國茶具的質地和造型。全文共有6個自然段,按三方面內容可以把課文分為三段。

第一段(1、2自然段),寫我國是茶的故鄉,茶葉的種類很多。

第二段(3、4、5自然段),寫飲茶的作用與好處。

第三段(第6自然段)寫中國茶具質地好,造型優美。

本文文質兼美,各自然段的行文結構相似,每個自然段開頭的句子僅領本段內容,而且在表達方式上與上一自然段密切地聯繫起來,是對學生進行朗讀訓練和習作訓練的好教材。因此,我制定了以下教學目標:

(1)初步學會按事物的幾個方面給課文分段的方法。

(2)學會本課14個生字;理解39個新詞語的意思;瞭解過渡句的作用;理解用總説分述的方式説敍的段落內容。

(3)知道中國是茶的故鄉,中國的茶具質地好造型優美,感受茶文化的悠久歷史,培養熱愛祖國的情感。

這樣確定教學目標,使傳授知識,發展能力和進行思想教育緊密結合,在同一教學教程中,互相滲透,共同完成。

由於本文按事物的幾個方面安排材料,脈絡清晰,又根據閲讀教學的定義即閲讀教學是在教師指導下,培養學生閲讀能力和閲讀習慣的過程,所以,我的教學重點是“初步學會按事物的幾個方面給課文分段的方法”。

文章是由許多句子組成的,要讀懂一篇文章,必須讀懂文章中的句子。《説茶》一課中,有許多長句子,這對於學生來説,理解上有一定的困難,因此,我的教學難點是“能根據問題的提示,理解長句和重點句的意思”。

在教學過程中,我着意將多媒體教學引進閲讀教學課堂,促進學生的形象思維與抽象思維協調發展,所以我準備的教具是“課文錄音、投影片、小黑板。”我準備安排三課時的教學時間。

二、説教法、學法

這篇文章語言形象,銜接自然,根據教材特點,我準備先引導學生直接抓住過渡句,由過渡句向上下文探索文章語言表達的過程,激發兒童的求知慾。因此,我擬定了以下教法:

(1)直觀教學。

教學2、3段時,運用多媒體創設情境,拉近學生與課文的距離,理解重點詞句。

(2)啟發式講讀法。

抓住文中的重點詞句引導學生讀讀、劃劃、比比、議議,理解語言文字的內涵。

(3)讀寫結合法。

抓住課文的寫作特點,進行仿寫,使讀與寫的訓練有機地結合起來。

重視學生的個體參與,尊重學生的學習意願,我為本課確定的學法是:

(1)運用“讀、想、劃、找、議”的方法自學課文,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

(2)選擇法。通過詞義的選擇練習,幫助學生提高準確運用祖國語言文字的能力。

(3)遷移法。運用知識遷移的規律,讓學生進一步掌握用總分關係構段的習作方法。

三、説教學程序

(一)揭示課題,理解題意。

同學們,中國是茶的故鄉,是第一個栽種茶樹,飲用茶水的國家,茶文化可以追溯到幾千年前……

上課一開始,教師用充滿激情的語言把學生引入課文的意境,使學生積極參與課堂學習。

“説茶”中的“説”又是什麼意思呢?

題目是文章的眼睛,是探清文章脈絡,透視文章中心的窗口,要培養學生讀文先讀題,看題學文的好習慣。

(二)自學課文,整體感知。

(1)按下列要求輕聲讀課文:注拼音的.生字多讀幾遍;查字典,結合課文,理解詞義;看課文練習2,思考課文“説”了茶的哪幾個方面?

(2)檢查自學情況。分小組朗讀課文,正音;討論課後習題2,你認為課文介紹了茶的哪幾方面內容?啟發學生了解課文的第1、2自然段寫了“茶的歷史悠久,茶葉種類很多”,即第一方面內容。課文3、4、5自然段寫了第二方面內容,即“飲茶的好處很多”。課文第6自然段“説”了茶的第三方面內容“中國茶具質地好,造型優美。”

討論以上內容後,讓學生分段並依照分好的段落朗讀課文,強化“按事物的幾個方面給課文分段”的這一重點訓練項目。

(三)讀寫結合,理解課文。

1.學習課文第一段。

(1)指名讀第1自然段,其餘同學邊聽邊思考:為什麼説我國是茶的故鄉?首先讓學生理解“故鄉”在課文中的意思。接着讓學生自由讀課文,説説課文是從哪些方面來具體説明的。最後讓學生齊讀課文,瞭解第1自然段兩句都是圍繞“我國是茶的故鄉”寫的。

心理學表明,強烈的目標意識是導讀成功的關鍵,閲讀之前目標明確與否效果大不一樣。閲讀之前必須使學生明確為什麼而讀,要思考什麼問題,完成什麼任務。這就是設計這個問題的意圖所在。

(2)指名讀第2自然段,其餘同學邊聽邊劃劃想:

①茶的種類有哪些?

②第1句是什麼句式?它的作用是什麼?

③讓學生在這一句中加上“不但……而且……”的關聯詞,以強化過渡句的認識。

以上步驟的教學,充分體現語言的訓練不光是理解內容,而且還包括學習語言的表達形式。

(3)第2自然段共有幾句話?第1句與下面3句在寫法上是什麼關係?強化對“先總説後分述”段落的認識,為學習下文作輔墊。

2.學習課文第二段。

自由讀課文第二部分,找出文中的兩句過渡句,説説課文是從哪幾方面寫“飲茶的好處真多”的。投影出示過渡句:“飲茶不但具有實用價值,還是一種高尚的精神享受”。“飲茶還能增進人們的友誼”。引導學生剖析以上兩個過渡句:從哪些詞中可以看出它們是過渡句?第一個句子中,哪個分句總結上文,哪個分句啟示下文?第二個句子去掉“還”算不算過渡句?告訴學生第二個過渡句省略了總結上文的分句。

這個訓練比較深刻地滲透了方法指導,指導學生抓住過渡句能提綱挈領,比較容易地理理上下文的內容。同時,這個訓練既能理解作者的思路又能理解過渡句承上啟下作用。

(1)學習第3小節。

“飲茶到底有哪些實際價值呢?”請學生齊讀第三小節,並劃出這段的中心句。投影出示第三小節。圍繞中心句,學生討論學習:飲茶的實用價值是能解渴消暑,幫助消化,清醒頭腦,保護視力。

出示“消暑”的“消”的詞義選擇。用“·”圈出一對聯繫“清醒頭腦,保護視力”的關聯詞(既……又……)。用上這個關聯詞説説“解渴消暑,幫助消化”這兩方面實用價值。再用上這個關聯詞,自己説一句話。

強化語言文字訓練,就必須優化語言文字訓練的方法。在這裏,我沒有直接讓學生用“既……又……”説話,而是由淺到深,由易到難,循序漸進,注重語言文字訓練的連貫性、層次性,符合心理學的“最近發展區”理論。

(2)學習第4小節。

自由讀讀課文第四小節,劃出一個能充分體現飲茶帶給人們高尚的精神享受的詞。(樂趣無窮)出示“樂趣無窮”的“窮”的詞義選擇。再讀課文,用“~~”線劃出描寫品茶順序的句子。出示投影:“先觀茶姿,清水綠葉;再聞茶香,清香飄逸;最後嘗味,回味甘甜。”讓學生用“△”標出描寫順序的詞,用“·”圈出描寫動作的詞。

這樣扣詞析句,詞句落實,語言訓練紮實、樸實,對提高學生理解和運用祖國語言文字的能力有着明顯的效果。而且,這一過程使學生智慧的火花不時閃現,課堂氣氛相當活躍。

這段話對仗工整、用詞貼切,是一段難得的佳句,學生讀到一定程度後,我採用“引背法”引導學生背誦課文。例如“師:先觀茶姿——生:清水綠葉。”如何指導學生背誦,已引起眾多教師的重視。我在教學中,讓背誦訓練引進課堂取得了較好的教學效果。

接着讓學生説一段話,用上“先……再……最後”。知識的遷移在這裏得到體現。

(3)學習第5小節。

首先總結3、4小節的學法:劃、找、想、讀。請學生根據3、4兩小節的學法,自學第5小節。教師點撥反饋。

這一步驟的設計説明語文教學要強化個體學習,講究實效,最大程度地激發學生的主體參與意識。

(4)片斷練習:模仿第三小節的寫法,以總分關係構段,寫一段話。

讀寫結合的心理機制是學習遷移。葉聖陶先生説過:“語文教材無非是個例子,憑這個例子要使學習能夠舉一反三,練成閲讀和作文的熟練技巧。”

3.學習課文第三段。

指名讀第6自然段,思考:課文從哪兩個方面描述了中國的茶具?討論後,讓學生朗讀頭尾兩句,瞭解它們之間的因果關係:因為茶具很講究,所以品茶更有趣味。除了頭尾兩句外,其餘部分寫了什麼呢?引導步驟如下:先讓學生讀第2句,提問這句用什麼方法描述的?接着讓學生讀3、4兩句,讀後提問3、4兩句主要寫什麼?用什麼方法描述的?最後,結合課後練習4題中的第(2)小題,引導學生從造型和雕刻理解“中國茶具造型優美”這一內容。

至此,學生與作者產生了思想上的共鳴,文道結合自然水到渠成了。

(四)總體回顧,總結全文。

1.理一理結構相近的段落有哪些共同要素。概括學習這種段式的步驟、方法。提示學生,把幾個記敍同一方面內容的幾個自然段歸併為一段。

2.指導朗讀全文。

在正確理解全文的基礎上,把握朗讀基調:對中國茶文化的悠久歷史的讚歎。在反覆朗讀的基礎上,潛移默化地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

3.課堂作業:有選擇地完成練習冊中部分習題。

整篇文章的教學,我採用了以語言文字為主軸,以傳授語文知識和培養語文能力為兩翼的體系。尊重學生的個體學習,讓語言文字的訓練真正落到實處。

四、説板書設計

説茶

歷史悠久——種類很多

實用價值

“説”——飲茶的好處真多——精神享受

增進友誼

茶具造型優美

好的板書是文章結構的簡縮,能體現作者的寫作思路和課文重點,我的板書力求顯示這些。這個板書便於學生根據它進行分段,有助於訓練目標的達成。學習課文時,師生共同完成板書,強化激勵機制,提高課堂效益。

四年級語文説課稿 篇6

一、説教材

1、教材簡析

《漂浮的山》是西師版教材第七冊第三單元的第三課,是一篇科普説明文,作者用擬人化的手法向我們介紹了漂浮的山——冰山的身高、外形、給人們帶來的危害以及漂浮的特點。科普説明文是國小語文教學內容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承載着普及科學知識,激發學生熱愛科學、探索科學奧祕的興趣和了解説明方提高學生閲讀科普文章的能力等功能。但由於這類文章沒有具體的故事情節,因此很容易被上成科學課或常識課,使教學過程顯得枯燥,學生學得乏味。如何才能讓本課的教學更具“語文味”,在《漂浮的山》教學設計中,從以下四個方面彰顯了的語文意識、基礎意識、文本意識、訓練意識,突出了説明文教學的語文味。

2、教學要求

1、學會本課的生字,藉助字典、詞典和運用聯繫上下文的方法,理解新詞。

2、能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學習運用學過的方法在閲讀過程中批讀。

3、瞭解冰山的特點,培養關注自然、探索自然奧祕的情感。

教學重點

朗讀課文,理解課文內容,瞭解冰山的特點。

教學難點

在閲讀過程中運用學過的讀書方法進行批讀。

二、説教法和學法

培養學生良好的人文素養,語文素養以及合作探究精神,創新精神,是新課程標準的重要理念,為了實現這一目標,同時也為體現新課程標準中知識與能力、情感與態度,過程與方法三個維度的統一,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構建開放而有活力的語文課堂。教學時我採取引導法,以課文題目為切入點引導學生質疑,然後組織學生探究並體驗,最後結合實際進行拓展延伸,從而體現教師的主導性和學生的主體地位,體現語文課的開放性和語文課與社會、與人生相結合的`特點。

三、説教學過程

為了體現學生的主體性,充分發揮學生自主性,彰顯語文意識、基礎意識、文本意識、訓練意識,突出了説明文教學的語文味,我從四個方面對學生進行了強化訓練。

重視朗讀訓練。《語文新課程標準》指出:“各個學段的閲讀都要重視朗讀和默讀。”讀是傳統,是我國傳統語文教學中的精華,是幫助學生品味語言、打好語言功底的最好方法之一。為此在本課的教學中共設置了四處朗讀:

一是教師開課是聽寫中的導讀。

二是泰坦尼克號撞冰山的事例。

三是介紹冰山身高的擬人句。

四是介紹冰山漂浮特點的擬人句。雖然科普説明文簡潔通俗,但作為一篇文章,哪所敍述再客觀,文字再嚴謹科學,也不可能不包括作者的情感,因此在教學中着力去挖掘課文的情感因素,引領學生與文本對話,再通過朗讀傳遞作者透過文字想要表達的情感。

重基礎訓練。引導學生品味語言,體現語文學習的工具性。在教學中抓住了“隨波逐流”和“藏”字,引導學生聯繫舊知識,聯繫上下文,聯繫生活實際,創設語言環境,感情語言文字的無窮魅力和作者用詞的準確,並讓學生透過文字去深刻體會作者的內心感受,在這樣的過程中指導學生學會解詞和運用。

重語言感悟。淡化對説明方法的講解。在引導學生對文本語言有了感悟後,在總結學生髮言時,指出他們剛才説的舉例子,列數據就是常用的説明方法。

重語言的遷移。學習語言的最終目標是要學會運用語言。因此在課的結束處設計了一個冰山的自述環節。讓學生在介紹冰山特點過程中就把文本語言轉化成了自己的語言,從而真正實現了語言的內化。教師用大屏幕出示的句式,用利於讓學習困難的學生有話可説,既照顧了全體學生,又降低了學習的難度。

總之,這節課是根據本年級學生的特點,讓他們在讀中瞭解課文內容,在讀中培養閲讀能力,在讀中發展思維,在讀中陶冶情操,注重了學生的個體差異,同時也激發了學生關注自然,探自然奧祕的情感,為學生營造了一個開放而富有活力的課堂。

四年級語文説課稿 篇7

《陶罐和鐵罐》是人教版六年制小語教材第七冊的一篇略讀課文。講的是國王御廚裏的鐵罐自恃堅硬,瞧不起陶罐,埋在土裏許多年後,陶罐仍光潔如新,鐵罐卻完全氧化,不復存在了。這則寓言故事告訴我們一個道理:人都有長處和短處,要看到別人的長處,正視自己的短處。

根據課標要求,我從知識和能力、過程和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三個維度,結合教材特點和學生實際,確定本課的教學目標為:

1、 認識六個生字。

2、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3、 閲讀課文。能抓住課文的主要內容。瞭解寓言藴涵的道理。

其中,教學重點是能通過自主閲讀,理解課文內容。難點是在理解內容的基礎上品味文章的寓意。

熟悉了教材,把握了教學重難點,我有了這樣的設計理念:根據教材內容,精心製作課件輔助教學,“以讀為本”,摒棄對課文內容的繁瑣分析,給學生預留一定的空間和時間,讓“讀、思、悟、議”的學習方法滲透其中,採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讓學生主動參與、自主閲讀、合作探究,努力做到課堂40分鐘“書聲琅琅,議論紛紛”,既達到本課教學目標,又實現學習方法的自主建構。

為體現這一思想,我設計了這樣的教學環節:

一、創設情境,激趣導入

二、初讀課文,感知大意

三、合作探究,精讀理解

四、對話交流,領悟道理

五、運用技巧,創造表達

六、總結全篇,拓展延伸

下面我就依據這六步 ,談談在教學中如何得以落實:

第一環節:創設情境,激趣導入

色彩鮮明、富有動感的刺激物最能引起孩子的注意。因此,上課開始,我就播放根據課文內容製作的課件,並配以課文的範讀,讓學生對本文的故事情節有一個整體的感性的認識。這樣,既為全文的學習打下良好的情感基礎,又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接着,師生談談剛才觀看課件的感受,對陶罐和鐵罐特點形成共識,從而進入本課的學習。

第二環節:初讀課文,感知大意

新課標指出“閲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閲讀實踐。”所以,這一環節的教學,我這樣設計:

1、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讀課文(默讀、大聲讀、小聲讀),讀時注意:讀準音、讀通順、不添字、不漏字。

2、同桌互讀課文,聽後評一評,教一教對方,也可以同桌開展朗讀比賽來檢查讀的情況。

這“評”與“教”,“比”與“賽”的過程,正是學生主動學習的過程。他們為了教別人而主動學習,既掌握了知識,又鍛鍊了學習能力。同時,檢查了生字和課文的朗讀。

3、 再讀課文,思考:文章介紹了陶罐和鐵罐之間發生的幾件事情,各在哪些自然段?學生讀後交流,明確:介紹了兩件事:

(1)鐵罐看不起陶罐。

(2)鐵罐和陶罐各自的命運。

第三環節:合作探究,精讀理解

1、通過初讀,明白了本文講的事情是鐵罐看不起陶罐以及他們各自的命運,那麼鐵罐是怎樣看不起陶罐的?他們各自的命運又怎樣?從哪些地方可以看出來?我就讓學生分成四人小組,合作學習。組內明確分工:小組長負責掌握小組討論的全局,協調小組學習的進程;“記錄員”記錄小組學習的結果;“報告員”向全班彙報小組學習的結果;“檢察員”檢查小組成員學習的情況。這樣組內成員都能“分工合作,密切配合,各盡所能”。讓他們在組內充分讀書,重點討論這兩個問題

在學習過程中,老師參與小組的討論,給予引導和點撥。

這樣,組內的同學之間可以互相啟發,深化對知識的認識;大家集思廣益,形成小組意見,讓學生感受到合作的力量、培養了學生的羣體意識。

2、討論後,分組彙報結果,其他同學給予補充或糾正,老師相機引導、歸納或組織評價。

例如,在彙報1)鐵罐是怎樣看不起陶罐時,學生可能會抓住鐵罐和陶罐的對話,以及寫他倆神態的詞語來説,這時,我就在他們彙報的基礎上,引導學生體會應用什麼語氣讀好對話,如“你敢碰我嗎?陶罐子?”要讓學生反覆朗讀,體會出鐵罐的傲慢;“我就知道你不敢,懦弱的東西!”要讀出輕蔑的神氣;

“住嘴!你怎麼敢和我相提並論!你等着吧,要不了幾天,你就會破成碎片,我卻永遠在這裏,什麼也不怕。”要讀出鐵罐的惱怒;“和你在一起,我感到羞恥,你算什麼東西!”“我們走着瞧吧,總有一天,我要把你碰成碎片!”要讀出鐵罐的怒不可遏。而陶罐始終是謙虛和自尊的,如:“不敢,鐵罐兄弟。”;“我確實不敢碰你,但並不是懦弱。”;“我們還是和睦相處吧,有什麼可吵的呢!”

2)各自的命運:

學生可能會抓住課文第15小節:“多美的陶罐!”;“小心點,千萬別把它碰壞了,這是古代的東西,很有價值的。” 要指導學生讀出人們驚訝、興奮的語氣。

而鐵罐的命運則體現在第17小節,即最後一句:“它,不知道在什麼年代完全氧化,早已無蹤無影了。”

第四環節:對話交流,領悟道理

“閲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語文教學應在師生平等對話的過程中進行。”因此,我這樣安排這一步的教學:

1、自由讀課文,邊讀邊想,從這個故事中明白了什麼道理,並把自己的感受寫在空旁處。

這種邊讀邊作批註的方式是落實學生與文本之間對話的有效形式。把閲讀的時間還給學生,讓他們用自己的大腦去思考、用自己的眼光看問題,這才能保證學生的個性化閲讀。

2、把自己的感受在全班交流,也可以通過朗讀把自己的感受表達出來。

全班交流時,鼓勵學生暢所欲言,珍視他們獨特的見解和體驗,允許提出不同意見,老師是“平等中的首席”,是學生的傾聽者和對話者,與學生同悲同樂。

這樣,在對話的場景中,充分展開思與思的碰撞,心與心的接納、情與情的交融,每一個學生都能感受到自己的尊嚴,感受到獨特存在的價值,感受到精神相遇的愉悦,感受到心靈成長的幸福。

第五環節:運用技巧,創造表達

通過以上的品讀,文中那優美、鮮明的`詞句已不知不覺地儲存在學生的記憶倉庫中了。語文教學的目的不僅僅是積累語言,更重要的是要學會表達。因此,我設計了下面的環節:1、你想對陶罐和鐵罐説些什麼?寫一寫。

2、分角色朗讀課文,分組表演課本劇。

第六環節:總結全文,拓展延伸

“教材無非是個例子”,緊急僅僅以本為本,是滿足不了學生的求知慾的,所以,有必要依託教材,把學習延伸到課外。

因此,總結全文後,我又佈置學生課下收集寓言故事,開個交流會。

這樣,又把學生從閲讀教學的小課堂引向了社會生活的大課堂,建構起大語文的學習觀,促進了學生語文素養的全面發展。

板書設計:

19、陶 罐 和 鐵 罐

謙 虛 傲 慢

↓ 許多年後 ↓

光潔如新 無蹤無影

板書是在學生學習的過程中,根據交流的情況和老師引導的情況完成的。抓住了本課的主要內容,有助於學生對語言的揣摩和感悟,又體現了作者的寫作思路、學生的學習思路,可謂“一石三鳥”。

當然,教學過程是一個動態生成的過程,不能與課前預設的完全一樣,要隨着學情的變化而即時調整。只有把握學情,教服務於學,才能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

四年級語文説課稿 篇8

一、説教材

《七色花》這篇課文是北師大版語文第五冊第九單元《想象和幻想》

中的一篇主體課文,它是一篇童話,寫的是小姑娘珍妮在迷路時得到了一朵神奇的七色花,並用它做了七件事。主要是要教育學生要做有意義的事。

課文共有11個自然段。第1-3然段寫小女孩珍妮因迷路而哭了起來,一位老媽媽看珍妮哭得可憐,就送她一朵能幫助她做事的七色花。第4~10自然段寫珍妮用七色花瓣為自己做了許多事。第11~18自然段寫珍妮用最後一片花瓣幫助一個雙腿有病的小男孩站了起來。

二、説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讀通課文,理清課文脈絡,瞭解課文主要講了一件什麼事情。

2.能簡單概括出珍妮用七色花做了哪七件事情,能有感情地朗讀重點段落,體會七色花的神奇。

技能目標

1.學習課文內容,通過比較,讓學生明白最後一片花瓣做的事情最有意義,因為助人乃快樂之本。

2.總結全文,運用想象和幻想,説説如果有一朵七色花,自己想實現什麼願望。模仿課文的構段方式進行仿寫。

情感價值目標

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能感悟到助人是快樂的,要做有意義的事情。感受到小女孩的天真可愛,心地善良。體會到凡事都應該為別人着想,懂得只有樂於助人才能得到真正的幸福和快樂。

教學重點:

瞭解七色花的神奇作用,知道珍妮七次用花瓣所作的事,感受用第七片花瓣幫助雙腿有病的小男孩最有意義。

教學難點:

模仿課文的構段方式,運用幻想象,引導學生寫一寫如果有一片七色花瓣想實現什麼願望。

三、説教法

在教學實施過程中,我從

1、重視發展學生的語文能力;

2、重視培養學生的閲讀能力;

3、發展想像,尊重學生的`獨特感受;

4、注重提高學生的品德修養四個方面出發,全面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和能力。

在教法上運用電教輔助法、圖文對照法、誦讀體會法等方法幫助學生全面達到教學目標。

四、説學法

考慮到課文篇幅較長,在學習的過程中我設計學生一邊讀,一邊根據教師的提示思考、想象。當今的新課程改革中,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倡導以“主動參與,樂於研究,交流與合作”為主要特徵的學習方式,所以我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進行交流討論,目的是為了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和習慣,同時打破傳統的“串講”形式,以學生的自主閲讀為主,學生自己能讀懂的教師就不再去多講,讓學生自讀、自悟,讓學生學會主動學習。並且讓學生髮揮想像,並進行口語交際,而且把練習寫作集中起來,既發展了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又對學生的寫作進行了指導。

五、説程序

我的教學流程是:談話導入,直接揭題——自由讀文,瞭解大意

引導講授——自主合作交流理解課文內容體會思想——拓展昇華,指導寫作——總結歸納提高。

四年級語文説課稿 篇9

《蘋果裏的五角星》這是一篇啟智、激發孩子的創造力且又充滿童趣的文章。課文向我們介紹了這樣一個故事:鄰居家的小男孩“傳”給“我”一個鮮為人知的“祕密”:把蘋果橫着切下去,蘋果核部分就會出現一個“五角星”的圖案,這使“我”從中受到啟迪——創造力來源於打破常規的思維方式。全文五個自然段,可分為兩部分。1-4自然段為第一部分,寫鄰居家的小男孩向“我”展示他在幼兒園學到的新本領,橫切蘋果后里面有顆“五角星”;5自然段為第二部分,主要講“我”從蘋果中獲得的深刻感受。這一部分既是文章的重點,也是難點,是讓學生悟理的部分。

下面我就第二課時簡要説説我的設計:

整個教學分三大板塊:

第一,由題導入,質疑激趣。

教學一開始,我就從課題入手,直奔重點,讓學生説説課文中稱這個“五角星”圖案是怎樣的.圖案。

第二,研讀課文,感知“魅力”。

這裏,我結合學生的回答,出示“使我深有感觸的是,這鮮為人知的圖案竟有那麼大的魅力。”這句話,引導學生通過抓關鍵字“鮮”理解詞語“鮮為人知”的意思,進而讓學生説説這個圖案為什麼鮮為人知,人們通常是怎麼切蘋果的?聯繫學生的實際來感受循規蹈矩的切法,理解“循規蹈矩”。 並過渡:像這樣循規蹈矩的做法、想法,我們平時有很多,文中的“我”也是如此。以此切入,引出文章第一部分的教學,出示對話,抓住對話中的兩個“什麼”,引導學生感受對話中小男孩的“別出心裁”,我的“循規蹈矩”。當然,小男孩的“別出心裁”還表現在切蘋果的方法上,在這裏,我讓學生親自動手試一試,原因是學生對“攔腰”這個詞理解的不夠透徹,認為橫着切就是“攔腰”,而通過動手操作,學生對“攔腰”這個詞的意思就有了深刻的體會。接着,引出第四自然段中“我”的想法, “我”看到蘋果裏的“五角星”這個圖案後的想法是本文的重點之一。在這裏我讓學生通過朗讀來體會,交流讀懂了什麼,感悟“我”的驚訝之情。這正是蘋果裏的“五角星”這個圖案的魅力所在。課上,為了幫助學生理解“竟然”和“果然”這兩個詞的區別,我設計了兩個填空,從而聯繫具體的語境體會“果然”乃意料之中,“竟然”系意料之外。

第三,理解“魅力”,感悟“創造力”。

對於“魅力”這個詞,學生通過查字典可以知道指的是很吸引人的力量,那麼,文中“五角星”圖案的魅力表現在哪呢?這是本文的難點。課上學生通過第一部分的學習,已然瞭解了這個圖案吸引了“小男孩”也吸引了“我”,那麼還吸引了誰?引導學生再讀第五自然段,抓住句子“這個祕密不知從什麼地方傳到那男孩的幼兒園,然後……又傳給大家。”這句話中的三個“傳”進一步理解其“魅力”所在。如果説吸引小男孩的也許是圖案的新奇有趣,那麼吸引“我”的又是什麼呢?這樣,自然引出圖案給“我”的啟示:如果你想知道什麼叫創造力,往小處説,就是換一種切蘋果的方法。對於這句話的理解,學生還是有一點難度的,課上我出示了一個關於李秉哲賣報的故事,讓學生來發現他與其他人做法不同的地方,從而理解創造力,往小處説,有很多種。然後聯繫學生已知,通過不同的事例來真正理解創造力,感悟“創造力來源於打破常規的思維方式”。

整個教學設計的制定,我結合了《名師助學》《補充習題》的有關練習,也嘗試了一些創新的舉動,可以説課上教學基本達成了預定的目標,不過還是有不少遺憾:板書不夠及時,課堂時間沒有把握好……希望各位老師聽課後多提寶貴意見,本人將不勝感謝!

四年級語文説課稿 篇10

一、説教材

這是九年義務教育教材第八冊第八單元的第一篇講讀課文。文章寫了我在玉泉觀魚時認識的一位聾啞青年,他畫魚到了忘我的境界,把魚畫得又像又活。文章讚揚了聾啞青年勤奮、專注的品質。課文敍議結合,情節生動感人。文章是按事情發展的順序來寫的。可分四部分來理解。第一部分(第一、二自然段)講我常到西湖的玉泉觀魚;第二部分(第三、四自然段)講我在後院的金魚缸邊認識了一位舉止特別的青年;第三部分(第五至八自然段)講我看青年畫金魚;第四部分(第九至十四自然段)講我對青年有了進一步的瞭解,知道他是聾啞人,每個星期都來看魚、畫魚。

本文安排在第八組課文中的第一篇,對這一單元有着重要的引導作用。本組訓練的重點:在閲讀中,能邊讀邊提出問題,邊閲讀思考、合作交流來解決問題。注意情感體驗,理清文章的表達順序,大膽提出新見解,領悟文章的思想感情,學習如何做事。為後面學習《全神貫注》、《兩個鐵球同時着地》、《遨遊太空的五星紅旗》作些鋪墊。

本課的教學目標和教學重點、難點是:

1、理解課文內容,學習聾啞青年做事勤奮、專注的品質。

2、學習作者和聾啞青年觀察周圍事物和積累材料的方法。

3、學習本課的生字、詞語。

4、有感情的朗讀課文。

教學重點:

1、理解青年愛魚愛到了忘我的境界的具體表現。

2、理解魚游到了紙上和魚先游到了心裏的關係。

教學難點:

將理解課文內容和學習作者的觀察方法同步進行,讓掌握作者按一定的順序來寫的習作方法。並且學習作者的習作方法。

二、説教學過程及教法、學法

(一)整體感知課文內容

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以學生的訓練和朗讀感悟,自主合作學習為主線是當前語文教學改革的主導思想,它體現了在語文教學中實施素質教育的觀點,因而在課堂中,我將恰當地選擇和運用教學方法,並將學法滲透到教學中去。

1、出示掛圖,聽課文錄音,讓學生在一個寬鬆的環境中整體感知課文內容,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2、初讀課文,畫出自己不懂和含義深刻的句子,質疑問難,培養學生的閲讀習慣。

3、學生分組討論解決不懂的問題。

4、再讀課文,理清文章脈絡。

(二)深入理解課文內容。

在這個學習過程中,我採用以讀代講、反覆朗讀品詞析句。的方法引導學生對課文的'重點內容、難點和特點予以理解,以課後作業1、2、3題展開探索、學習深入理解課文內容,體會聾啞青年是怎樣觀察事物和作者的習作順序。

1、以課後作業青年的舉止特別在什麼地方?展開討論。

2、抓住重點理解青年的勤奮、專注的精神。學習自讀討論,小組進行交流。

3、師生抓住文章中的重點句子展開彙報討論。

(三)美讀課文

這個階段,重點在於讓學生在理解課文的基礎上,有感情地朗讀全文,達到學生的情文統一,進一步地深入表達對課文的理解。

三、説課堂練習

語文是一種交流的工具,掌握這種工具的關鍵還在於運用,學以致用,是語文教學的目的。通過對文章的重點詞句的品析,能幫助學生正確理解課文內容,體會作者所要表達的思想。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我設計瞭如下練習:

1、比較下面句子的異同,説説句子的意思表達有什麼不同,哪句更好,為什麼?

(1)他一個人站在金魚缸邊,看着金魚在水裏遊動。

(2)他老是一個人呆呆地站在金魚缸邊,靜靜地看着金魚在水裏遊動。

通過對句子的訓練,體會重點詞語呆呆、靜靜的含義,體會青年看魚的專注、投入。

2、細讀課文第7自然段,填空,並説出填詞的理由。

青年畫魚畫得真(逼真、栩栩如生)啊!

通過這些試題的練習,考察學生對第7自然段的理解。

3、選擇恰當的關聯詞,把下面的兩個句子連成一句話。

魚游到了我心裏,魚游到了紙上。

通過對關聯詞的選用,輔導學生對課文難點的學習,從而讓學生理解因為把魚形記得牢,所以能把魚畫得活。同時讓學生知道作者平時注意觀察,積累材料,才把文章寫得如此生動。

四、説板書設計

板書設計是為教師的教學設計服務,板書設計的合理,有利於幫助學生理解文章的思路和層次,學習人物的品質,同時又能使學生感受到文章的結構,從而幫學生理清作者的習作順序。

板書:

32 魚游到了紙上

玉泉觀魚 老是呆呆地

一絲不苟

舉止特別 忘記吃飯、回家 忘我境界

(勤奮、專注)

游到心裏 游到紙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