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國學 語言 詩詞 名言警句 對聯 雜談
當前位置:學問齋 > 範文 > 説課稿

【精華】高中語文説課稿範文(通用14篇)

欄目: 説課稿 / 發佈於: / 人氣:1.66W

作為一名專為他人授業解惑的人民教師,時常需要編寫説課稿,藉助説課稿我們可以快速提升自己的教學能力。那麼説課稿應該怎麼寫才合適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高中語文説課稿,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精華】高中語文説課稿範文(通用14篇)

高中語文説課稿 篇1

一、説教材

(一)課文分析:《遊褒禪山記》是人教版高中語文第三冊第五單元的講讀課文。本單元的四篇課文都屬於唐宋散文。這個單元的教學目標是要理解課文所總結的歷史教訓以及所闡發的人生哲理,瞭解幾種常見的詞類活用現象,積累文言文知識。

《遊褒禪山記》是宋代政治家文學家王安石的名作。這篇遊記,敍述他和幾位同伴遊褒禪山的經過,並藉此生髮議論,説明要實現遠大理想,成就一番事業,除了要有一定的物質條件外,更需要有堅定的志向和頑強的毅力,並提出治學必須採取“深思而慎取”的.態度。教學本課我安排了兩個課時,第一課時是講授記遊山的部分,第二課時是講授發議論的部分,我的説課內容是針對第二課時來説的,這個課時的教學重點是掌握虛詞“者”、“其”的意義與用法,教學難點是領悟文章所闡發的人生哲理。

(二)學情分析:《語文教學大綱》在語文教學目的闡述中有這樣的話:“要進一步培養學生熱愛祖國語言文字,熱愛中華優秀文化的感情,培養高尚的審美情趣和一定的審美能力……”,高二學生雖然掌握了一定的文言文閲讀能力,但由於人生閲歷的缺乏和知識結構的不完善,對文章所闡發的人生哲理的領會有一定的困難,因此,這節課我的教學設計是通過疏通文本,學習文中文言文知識,從而領會作者闡述的“深思慎取”的道理。

(三)教學目標:根據教學大綱,分析本文特點,結合學生實際,我確定以下教學目標:

1、認知目標——學習文本中詞語的活用,瞭解文言虛詞“者”、“其”的意義與用法。

2、能力目標——熟讀背誦課文,培養學生閲讀文言文的能力。

3、情感目標——領會治學處事必須堅定意志,並且要“深思慎取”的道理。

二、説教法

《遊褒禪山記》是一首晦澀難懂的文言文,作者所闡發的人生哲理也是很難把握的,根據本節課的教學目標和教學重難點,我主要採用了“反覆誦讀法”、“串講翻譯法”和“問題探究法”的教學方法。

反覆誦讀:這是本課教學的主要方法,通過反覆誦讀能熟悉並理解課文內容,積累文言知識。

串講翻譯:通過文本的疏通,為學生理解課文掃清障礙。

問題探究:展開教師、學生、作者和文本四者之間的對話,理清“志”、“力”、“物”之間的關係,從而理解作者所闡發的人生哲理。

三、説學法

我將結合作者因事見理、敍議結合等寫作手法進行教學。引導學生誦讀、齊讀、品味,力爭能通過這三方面使學生領會作者所闡發的“深思慎取”的道理並培養能力。

四、説教學過程

(一)導入

同學們,南朝劉勰説過:“登山則情滿於山,觀海則意溢於海。”山水之樂在於陶冶性情,也在於一山一水給我們諸多的聯想與點滴的感慨,你們也會有這樣的體驗吧?

高中語文説課稿 篇2

一、教材分析

《雨霖鈴》是婉約詞的代表作之一。這是一首別離詞,全詞圍繞“傷離別”而構思,層次特別清楚:分離別之前、離別之時、離別之後,層層深入,離情別緒,淋漓盡致,令人歎為觀止。這首詞,具有較高的鑑賞價值。有助於提高學生古典詩詞的鑑賞能力。

二、學情分析

作為高一年級的學生,對宋詞知識已經有所接觸,已經感受了詞的語言美、意境美,但鑑賞只停留在較淺的層面上,他們的思維能力和審美能力還有待提高,所以教師要引導學生進入特定的審美意境,培養學生的鑑賞能力。

三、學習目標

1、知識和技能 感知作品內容,體會詞中悽清的意境和哀傷的離愁。

2、過程和方法 通過朗讀、意象來掌握寫景抒情、情景交融的寫法。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感受詞人傷離別的愁緒,培養學生健康、敏鋭的審美情趣。

(本着新課程標準,在吃透教材的.基礎上,我確立瞭如下的學習重點和難點)

四、學習重點和難點

感受詞人在詞中流露出的濃濃離別之愁;領會全詞情景交融的寫法。(為了突破學習重難點,我將通過以下三個方法來實現,從而引發學生的閲讀興趣,)

五、説教法與學法

新課程要求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

①誦讀討論法

②提問點撥法

③自主探究法

六、教學過程設計

(一)導入課文,營造氛圍。

播放《送別》歌曲,將學生帶到一種悲涼的氛圍之中。我設計的導入語:

人生無常,聚散不定,我們的生活總是充滿了別離的苦痛。 自古以來,分別都是痛苦的,今天,我們就一起來欣賞宋詞婉約派代表柳永的《雨霖鈴》,看看他又是怎樣寫“傷離別”的?

(二)讀聽結合,整體感知

讓學生反覆誦讀課文,然後聽配樂示範朗誦,再讓學生嘗試配樂朗讀。在讀和聽的過程當中,我會給學生設置如下問題:找出所描寫的景物及分析這些景物有何特點?(讓學生帶着問題去讀去聽)古人云“書讀百遍,其義自見” 可見,誦讀在整個語文教學中是必不可少的,層層深入地誦讀,更好地激發學生的朗讀興趣。使學生在誦讀中初步感知詞的情感基調。帶着問題讀和聽,強化讀和聽的目的性。

(三)具體賞析,揣摩名句 在這一環節中,我圍繞以下兩個問題引導學生以小組討論的形式來體會情景交融的藝術手法。

(1)王國維説:“一切景語皆情語”,試分析這些景物(意象)所抒發的感情,是如何達到情景交融的效果?

(這一問題的設置,是讓學生通過體會多個意象所構成的意境,深刻地感受到詞中所瀰漫的濃濃的離愁,從而對情景交融這一手法的理解也就水到渠成。這就初步地突破了教學重難點。)

(2) “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歷來為人傳誦,甚至有人拿它來代表柳詞。這兩句詞的典型景物何特殊意義?詞人藉此表達了怎樣的情懷?

設計意圖:情景交融這一手法在古典詩詞中很常見,也是一種非常重要的表現手法。在這一環節中,通過引導學生找意象、分析意象特徵和所包含的情感、賞析名句,讓學生理解情景交融這種表現手法,體會詩歌意境,更深刻地體悟到宋詞婉約之美,實現教學重難點的突破,並教給學生以賞析情景交融的方法。此外,通過小組討論,學生得出結論並各抒己見,這樣不僅培養了學生“主動探究,團結合作”的學習方式,也提高了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並使自己的賞析活動更活躍更豐富,更能體現出學生作為鑑賞主體的獨特個性。

(四)背誦(在完成課文分析的基礎上,我將組織學生背誦)。

設計意圖:古語道:“腹有詩書語自華”。背誦一定數量的優秀作品對學生語文能力的提高是大有裨益的。這一環節的設置,就提高了學生背誦的積極性,實現當堂任務當堂完成。

(五)課堂練習,拓展延伸(一堂成功的語文課,應是“授之以漁”,並讓學生及時有效地學以致用——為強化學生對賞析情景交融的方法的掌握,因此我就設置一道課堂練習題。讓學生讀李華的《春行即興》賞析這首詩的情景交融)

七、説板書

(在教學過程中,我將形成以下的板書,這個板書可以幫助學生更完整的理解課文。)

上闕:冷清秋之景 離情別緒 歸期渺茫

下闕:傷離別之情 前途黯淡 命運難測

八、課後作業

教是為了達到不需要教,一個務實的語文老師應該把學習的金鑰匙交給學生,讓學生通過課外大量的歷練來達到“不需要教”的目的。這節課,我佈置課外作業:請任選一角度,對《雨霖鈴》進行賞析,寫出自己的獨特見解。200字左右。

高中語文説課稿 篇3

一、説教材

《漁父》是蘇教版高中語文必修五第三專題“直麪人生”中的一篇課文,本板塊還選了《報任安書》這篇文章。這兩篇文本在內容上既對立又統一,它們是“生存與毀滅”的選擇問題,有較強的互補性。

本專題教學目標主要是:通過閲讀作品,能讓學生對重大人生問題有思考和追求;學生能對問題展開探討,學會辨證地思考,周密地説理,有所發現和創新;學生能通過經典文本學習,思考“直麪人生”的豐富內容和表達上多樣的方法;積累經典文本中的名句,歸納整理文言文的基礎知識。

二、説學習目標

根據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要求培養學生“完善自我人格,提升人生境界”、“與文本展開對話”和“養成獨立思考、質疑探究的習慣”,結合本專題教學目標和文本自身特點,我把本課教學目標定為:

①能夠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現象,較準確地將本文翻譯為現代漢語;

②通過對屈原和漁父的對話的分析,認識屈原“寧為玉碎,不為瓦全”的偉大人格;③體會屈原和漁父在表達各自的人生哲學時所運用的方法及其好處;

④通過對比閲讀,學生能對屈原和司馬遷的不同人生選擇作出自己的評價,能對人生問題有新的思考和追求。

三、説重難點

重點;能夠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現象,較準確地將本文翻譯為現代漢語;通過對屈原和漁父的對話的分析,認識屈原“寧為玉碎,不為瓦全”的偉大人格。

難點:體會屈原和漁父在表達各自的人生哲學時所運用的方法及其好處,並通過對比閲讀,學生能對屈原和司馬遷的不同人生選擇作出自己的評價,能對人生問題有新的思考和追求。

四、説教學方法

這篇文言文在文字上較淺顯,翻譯理解的難度不是很大,因此重點在問題探討上。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因此,整個教學過程中,在獨立思考的基礎上,注重讓學生積極參與和互相學習。主要採用誦讀,引導,點撥,研討等方法。

五、課時設計

因為這篇文章相對比較簡單,我設計的是一課時完成教學任務。

六、教學流程設計

(一)導入新課

“生存,還是死亡?”這是莎士比亞在其名作《哈姆雷特》中的發問。前幾天我們學習了《報任安書》,偉大的史學家,文學家司馬遷為了完成傳世之作《史記》忍辱負重,選擇了生存。而兩千年前的湘江水畔,一位詩人在踽踽獨行,憔悴的臉上寫滿孤獨的悲憤。當他的心被憂慮撕裂的`那一刻,他選擇的是縱身躍下汨羅江。其熱血化作滔滔波浪,隨着江水悠悠流淌千年,滋潤了整個民族的靈魂!他,就是我國曆史上第一位偉大的愛國主義詩人屈原。

(二)整體感知

1、作者及寫作背景

找一位學生介紹,之後出示PPT

屈原:(公元前339——前278)名平,字原,戰國末期楚國人,傑出的詩人和政治家,“楚辭”的創立者。是我國積極浪漫主義詩歌的開創者,我國第一位偉大的愛國詩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代表作為第一首政治抒情詩《離騷》。輔佐了楚懷王、楚頃襄王,在鄭袖、張儀的離間在兩次被流放到江南、漢北。

背景:屈原在最後一次被流放時,秦將白起攻破楚國的都城——郢都,屈原悲憤難捱,在湘潭一帶遊蕩,遇到一個漁父,在和漁父交談以後便懷石投江。

2、找學生範讀課文,注意字音和斷句。

漁父(fǔ)淈(gǔ)餔(bū)歠(chu?)

醨(lí)汶(mén)枻(yì)濯(zhu?)

3、結合註釋,學生自由讀,找出文中的古今異義詞和活用字,並指出下列句式的特點。

(1)古今異義詞:PPT,板書

顏色(臉色)、形容(形體容貌)、至於(到)、可以(可以用來)

(2)詞類活用:

鼓枻而去(鼓,名詞用作動詞,敲打)

(3)特殊句式:

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定語後置)

屈原既放(被動句)

遊於江潭(狀語後置)

是以見放(被動句)

行吟澤畔(省略句、狀語後置)

聖人不凝滯於物(被動句)

自令放為(被動句)

4、疏通文意

學生翻譯,其他同學補充指正,學生齊讀,進一步理解和感悟文本。

(三)局部分析

1、文出現了幾個人物?全文是以怎樣的形式展開的?

生明確:漁父和屈原兩個人物。

屈原,戰國末期楚國人,傑出的詩人和政治家,“楚辭”的創立者。是我國積極浪漫主義詩歌的開創者,我國第一位偉大的愛國詩人,

漁父:不知姓名和來歷,駕一葉之扁舟,垂釣於江上。

全文是以人物間的對話形式展開的。

2、本文本文塑造了屈原怎樣一個形象?表現了屈原怎樣的人格?試結合文中的相關語句來回答。(以四人為一小組,明確發言人,小組內成員討論5分鐘,其他小組成員在別人回答的基礎上可以補充。)

屈原不願“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也不願“以皓皓之白,蒙世俗之塵埃”,他是一個不隨波逐流,不苟合,不妥協的特立獨行者,“寧赴湘流,葬於江魚之腹中”,還刻畫了一個矢志不渝地堅持理想、保持人格操守的形象;表現了屈原“寧為玉碎,不為瓦全”的偉大人格。

3、本文在塑造屈原的同時,還塑造了漁父這一形象,那麼漁父是怎樣一位形象?塑造這一形象有何意義?試結合文中的相關語句回答。(小組內成員討論5分鐘)

漁父規勸屈原“不凝滯於物”,要“與世推移”。當“世人皆濁”時,他開導屈原“淈其泥而揚其波”,當“眾人皆醉”時,他規勸屈原“餔其糟而歠其醨”,不要“深思高舉”,漁父具有明哲保身、隨遇而安、與世推移的處世態度,他是一位高蹈遁世的隱者形象;此外,當屈原表示不贊成他的處世態度時,漁夫只是“莞爾而笑,鼓枻而去”,“不復與言”,也刻畫

出他不愠不火、不強人所難、心平氣和的超然姿態。塑造這一形象,對屈原來講,具有襯托的作用,突出了屈原堅持理想、堅持人格操守的高尚品格。

4、屈原和漁父在表達各自的人生哲學時運用了怎樣的方法?有什麼好處?

比喻(使哲理性的道理變得形象化、具體化和生動化)、反問(強調人物的堅定決心)

5、擴展

①屈原和漁父分別體現哪個派別的處世主張?

儒家道家

入世出世

②把二者對立起來的目的是什麼?

作為對比和襯托,表現屈原的潔身自好、決不同流合污的高潔的品質。

總結:這是一次靈魂的對話。

6、比較閲讀

屈原與司馬遷都是中華民族歷史上的傑出人物,一個毅然赴死,一個忍辱而生。他們為什麼會有如此不同的人生選擇?結合文中的相關語句談談你的認識。

“舉世皆濁我獨清,眾人皆醉我獨醒”的屈原具有高潔的人生品格和遠大的政治理想,他不願隨波逐流,“寧赴湘流,葬於江魚之腹中”,也不願“蒙世俗之塵埃”,毅然赴死,把人格、理想看得比生命更重要,主動選擇死亡,以死來體現生命的意志和尊嚴。

司馬遷隱忍苟活,是“恨私心有所不盡,鄙陋沒世,而文采不表於後”,他為自己規定的人生使命是要完成千古史記,成就人生的大事業,實現人生的價值。

司馬遷和屈原樹立了兩種人格榜樣:一個擇生,一個擇死,一個以生踐志,一個以死明志,對後世知識分子產生了巨大影響。

7、自由討論你怎樣看待屈原和漁父的處世態度?更欣賞哪一位?

各抒己見,言之有理即可。

總結三位人物

屈原選擇了壯烈的死,以死明志,表現了不屈的氣節。

司馬遷選擇了勇敢的生,以生踐志,表現了堅韌的意志。

漁父選擇了超然的活,以隱守志,表現了自由的靈魂。

這三種不同的人生選擇都對後世產生了很大的影響,所以有了文天祥、聞一多,用他們的生命向我們闡釋了什麼叫做堅貞不屈;所以有了韓信、勾踐,用他們的行動向我們驗證了什麼叫做堅韌執着;所以有了陶淵明、柳宗元,用他們的詩篇向我們展示了什麼叫做瀟灑豁達。

(四)結課

那麼處在人生的十字路口時,我們又該做出什麼樣的選擇呢?讓我們珍愛生命,用堅強的意志和高尚的氣節來提升生命的價值。在生命的得失中,不忘擁有一份超然與豁達,享受生命的魅力。

(五)作業設計

1、背誦文中的名句;

2、整理本文的文言知識(古今詞、活用字、特殊句式)。

我的説課講完了,這是我的板書設計,謝謝各位。

高中語文説課稿 篇4

一、説教材

(一)課文分析

《我的呼籲》是1952年諾貝爾和平獎獲得者,法國著名的神學家、哲學家、醫生史懷哲博士在諾貝爾獎的授獎儀式上發表的一篇演講。史懷哲從三十八歲起一直到他90歲與世長辭,都在生活條件極其艱苦的非洲從事醫療服務事業,他從親身的國中當中領悟出自己獨特的敬畏生命倫理的思想,而他作為一名白人,甘願放棄歐洲優裕的生活,條件艱苦的非洲為當地土人治病,幾十年如一日的行為更是感動了無數的人,1952年,這位終身思索和愛的行動者自然而然地成了諾貝爾和平獎的獲得者。史懷哲借授獎儀式的機會,向全人類闡述了他的敬畏生命倫理學思想。他首先開門見山提出自己的呼籲:全人類要重視尊重生命的倫理,接着對這一倫理進行了具體闡釋,然後結合威脅人類生存的一些危險提出具體的解決方法,賦予尊重生命的倫理以現實的活力。本文邏輯嚴密、語言雋永、思想深刻、感染力強,是演講詞的名篇。

(二)教學目標

根據語文課程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性質,我確定這篇課文的教學目標如下:

1、知識目標:瞭解史懷哲的生平、思想和創作概況等;

2、能力目標:培養領悟文章所藴含的深刻思想的能力;

3、情感目標:領悟“尊重生命”的倫理的內涵,培養學生尊重生命的意識。

(三)教學重點和難點

領悟作者尊重生命的倫理學思想。尊重生命的倫理是作者貫穿整篇演講詞的思想,領悟好這一思想,是讀懂這篇文章的關鍵,所以這既是本課的重點,也是本課的難點。

二、説教法學法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老師起引導和啟發的作用。本課是自讀課,應以學生自讀為主,我通過設疑來激發學生閲讀的興趣,在學生解答問題的過程中,老師進行適當的點拔和引導。所以本課的基本教法是提問法和點拔法。

學法方面,學生應該在課前做好預習工作,充分利用手中的參考資料,瞭解課文的相關內容。在課堂上應積極思考,在教師的引導下結合生活中的具體事例來加深對史懷哲的尊重生命的'倫理學思想的理解,特別是對於文中提到的三大威脅人類生存的危險——暴行、疫病、戰爭,不僅要結合身邊的事例,還要結合國際上一些相關的重大問題來思考。

三、説教學過程

本課的教學擬定為一個課時。

導入

導入的是引起興趣,建立聯繫。對於這篇課文,由於它思想的深刻性,所以我在導入時從人類文明的發展入手,引出現實社會的些對人類和平與發展不利的因素,如局部戰爭、恐怖主義、社會暴力等。這樣做是為了讓學生從思想的高度開始這篇課文的學習。整個導入過程控制在5分鐘以內。

高中語文説課稿 篇5

説教材:

(一)教材地位

《詩經兩首》是高中語文必修二第四課,第二單元的第一篇課文。高中語文在詩歌教學中按照中國古代詩歌的發展順序來進行課文編排,《詩經》作為我國詩歌的源頭,其重要性不言而喻。新課改後,教材從高一第二學段,即開始安排古代詩歌的學習,目的是讓學生了解詩歌源流,瞭解古人是如何利用詩歌表情達意,從而認識古今文化的聯繫,培養和弘揚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

(二)學習目標

1、瞭解《詩經》的特點,分析比興手法。

2、 理解詩歌的思想內容,把握人物形象。

(三)教學重點、難點

1、理解詩歌內容,把握人物形象。

2、理解詩歌的思想內容

説學法:

學生學法:

1、討論交流法

2、個性展示法

3、課堂辯論法

設計意圖:討論交流的法是建立在學生自己獨立思考之後,形成自我觀點後的溝通交流,學生間的思維碰撞更有助於學生新觀點的形成和完善。個性展示法在於讓學生在課堂上表達自己的觀點,鍛鍊口語表達能力的同時,也為書面的鑑賞分析打好基礎。課堂辯論法的應用使得課堂不同的觀點立場相互較量,促進學生對於問題的深入探究。

説教法:

教師教法:

1、朗讀法

2、點撥法

3、歸納法

設計意圖:詩歌教學永遠離不開朗讀法,在本次課的設計中,採用多種朗讀方式,包括配樂朗誦,學生朗誦喜歡的詩句,背讀和教師引讀。讓讀書聲讀書聲真正的瀰漫在詩歌的課堂。本課以以主問題的設計帶起全文的賞析,因此學生的分析鑑賞在課堂的呈現上會顯得有些零散,教師借用點撥、歸納的方法,結合板書的設計能夠增強課堂的條理性,使得學生的發言更清晰。

説教學過程:

一、 導入新課

中國被譽為詩歌的王國。現實主義詩歌的源頭上溯到《詩經》,浪漫主義詩歌的'源頭追溯到《離騷》。孔子説:“詩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羣,可以怨”。今天我們一同學習《詩經》中的《氓》。

新課導入從中國現實主義詩歌和浪漫主義詩歌的源頭切入,本課是學生高中語文學習中古代詩歌單元的第一課,從《詩經》入題吻合本單元的單元提示,同時《離騷》概念的引入也為本單元第二課做了鋪墊。

二、 明確學習目標

1、 瞭解《詩經》的特點,分析比興手法。

2、 理解詩歌的思想內容,把握人物形象。

學習目標的展示讓學生在課文學習之前明確本課的學習重難點,真正讓學生做到心中有

數、有的放矢。關於《詩經》,學生在國中時期學習過《蒹葭》和《關雎》,因此學生對詩經的特點和比興的手法並不陌生。詩歌女主人形象的概括成為本課教學的重點,而對於文章中關於愛情觀念的探究作為本課的突破難點。

三、 配樂朗讀,梳理概括故事情節

詩歌學習在於朗讀,在學生第一遍朗讀中選用古琴曲《鳳求凰》為背景音樂,為朗讀營造一種古韻氛圍,更易於帶學生進入詩境。朗讀後對學生的朗讀情況進行點評指導,主要是讀音的準確和四言詩二二拍的節奏。

《氓》是一首敍事詩,學生自主概括梳理故事情節有助於理解詩歌淺層的含義,對女主人公戀愛、婚變、離開的經歷以及情感脈絡的變化有準確的把握,同時為重難點的突破做好了鋪墊。

四、 教學重難點突破

1、初探究:課文中哪些詩句給你留下了深刻印象?勾畫出來,並簡要賞析。

本堂課的學習重點在於對女主人公形象的概括與認識。但重點內容突破的問題設置沒有選用“詩歌塑造了怎樣的人物形象?”也沒有從《詩經》手法角度“詩歌是如何運用比興手法的?”出發。引導學生從自己留下深刻印象的詩句入手,這一角度突破口小,有助於學生自主理解,角度多便於學生從故事情節、人物形象、比興手法運用等方面發散出去,也就是用一個總問題將全文穿起。同時這樣的問題設置更便於學生將自己的觀點闡發出來,正所謂“讀進去,説出來”。這樣的讀詩的角度,除去讓學生學會解讀《氓》之外,也學會讀詩鑑賞詩的一般規律。

這一環節中,詩歌內容的分析理解更注重於課堂的生成,教師重在引導而不是講授。在小組活動,先引導學生先自主理解,然後小組交流,最後班級展示。這樣有助於每個學生在課堂中都有自己的理解和獨立的見解。

2、再探究:女子離開氓以後,能不能獲得幸福?

這一問題的設置事實上在前一問題的基礎上生髮出來的,在於引導學生深入探究詩歌的思想內涵。語文課程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對於正確愛情觀的探討有助於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這一環節的問題設置本身就是兩面性的,富於辯論性。而學生對這一問題的不同解讀,會在課堂上呈現思想和觀點的碰撞,在辯論聲中學生們會對正確的愛情觀有清晰清楚的認識。在本環節中教師引導學生“以文解文”的閲讀方法,以規避學生完全脱離開文本進行無根據的拓展延伸,在本堂課上學生結合文本聯繫實際的爭辯將課堂推向了高潮。

五、 課堂小結

什麼是愛,愛是靈魂的共通,愛是精神的平等。什麼是愛情,朦朧派詩人舒婷用《致橡樹》給我們做出了詮釋。

本課以朗讀舒婷《致橡樹》節選收尾,以教師朗讀的聲音帶動學生一同跟讀,這一環節的設計一方面是與學生上一環節內容想成呼應,同時有和上課伊始的朗讀呼應,從朗讀聲氣,再朗讀聲中結束,使得整堂課的設計結構圓和。

板書設計:

甜蜜戀愛 比興手法

不幸婚姻 女主人公

堅定離開 (勤勞、果斷) 對比手法

高中語文説課稿 篇6

一、説教材

《藥》是一篇具有強烈時代意義的小説,作者魯迅以辛亥革命為背景,描寫了幹革命者夏瑜的鮮血這被當成了平民華老栓為兒子治病的“藥”這一發人深省的典型事件。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統治者利用鋼刀鎮壓革命和利用“軟刀”愚弄人民的反動本質,表現了羣眾的愚昧和辛亥革命嚴重脱離羣眾的弱點。這篇小説主題深刻,人物形象鮮明,情節安排精巧,環境描寫典型,既是魯迅短篇小説的代表,更是作為小説教材的典範。編者把它放在教材小説單元的第一篇對於教會學生如何讀懂小説,如何欣賞小説具有重要的意義。

二、説目標

教學《藥》這篇小説必須實現以下三方面的目標:一是知識目標,職高學生在本學期第一次接觸小説這種文學樣式,要求學生了解小説的基本知識,比如小説的三要素;識記有關文學常識,比如作家作品;積累字詞。二是能力目標,培養學生欣賞小説的能力,通過分析主人公的言行概括人物的性格特徵,分析環境描寫的作用,理解小説的主題。三是情感目標,體會作者高度的社會責任意識和對作品中人物的複雜感情。

三、説重點、難點

《藥》是一篇揭露封建統治者鎮壓革命和愚弄人民的反動本質的小説。重點確立在對這個雙手沾滿了革命者鮮血的劊子手康大叔的人物形象的分析上。作者通過對康大叔的肖像、語言、動作的個性化描寫,充分表現了康大叔兇狠、殘暴、貪婪、無恥的性格特徵。醜陋的外衣裏包裹着一個醜惡的靈魂,通過人物的性格認識他所代表的階級的反動本質。教讀本文的難點是作者對作品中人物的複雜情感態度。小説描寫了一羣人,是一幅社會眾生相,作者對這些人物的.情感態度是不相同的,這跟他所持的立場密切相關,他對當時的社會的認識是入木三分的。作者作為新文化運動的主將,高度的使命感和責任感讓他站到了鬥爭的最前線,用他那支犀利的筆同舊的勢力作不妥協的鬥爭。“橫眉冷對千夫指”,作者在《〈吶喊〉自序》中説,“那時的主將是不主張消極的。”突破難點的方法是分析比較法,通過分析人物的言談舉止來比較他們性格的異同,進而體會作者的情感態度。

四、説教學過程

教學之前,要求學生做好充分的預習,職高一年級的學生學習主動性較差,閲讀能力較弱,沒有課前預習,會浪費很多課堂教學時間,課前預習要求學生完成以下任務:利用校園網瞭解作家的生平和作品,瞭解作家生活時代的特徵,利用工具書識記文本的字詞並積累部分詞語,瞭解小説的中心事件和主要人物,在讀不懂的地方做上記號,並寫出你的猜想。在課堂教學中不必面面俱到,可採用長文短教的辦法,檢查學生預習後,交流一下學習心得,師生之間共同解答學生在預習過程中的疑難,然後就抓住重點對人物形象進行分析,突破難點,體會作者的情感態度。就整篇小説而言,作者的情感態度是帶有強烈的批判性的,“恨”是作者的基本態度,但是作者對不同的人物恨是不同的,對康大叔是一種階級仇恨,是憎恨;對華老栓等社會平民是一種“哀其不幸,怒其不爭”的怨恨,對革命者是一種帶着悲哀的惋恨。小説的主題也能夠通過作者對作品中人物的情感態度表現出來。課後,要求學生完成練習,説説以“藥”為題的含義。

高中語文説課稿 篇7

一、教材簡析

人教版高中語文第四冊第四單位是學習中國戲劇和外國戲劇。《茶館》是本單元中的一篇閲讀課文。本單元的學習重點是咀嚼本性化和富有行動性的人物語言,掌握文中的戲劇辯論,認識人物性格是怎樣在辯論的生長、變革中得到顯現的。

本單位第二篇,這個位置決定了它在學生知識的掌握中起着承先啟後的作用,既要引領本單元的講授任務,又要牢固掌握已經學過的知識:既要負擔教會學生觀賞要領的事情,又要教會進步大的學生的現實本領。

老舍話劇創作的高峯是《茶館》寫於1957年,曹禺稱它為“中國話劇史中的經典。”劇本以北京裕泰大茶館為中心場景,展示了清末、民國初年、抗戰勝利後三個不同時代的、近50年的社會生活,揭示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的舊中國的動盪、黑暗和罪惡,達到了作者預想的創作意圖,即埋葬這三個可詛咒的時代,宣告舊中國必將走向滅亡。《茶館》全劇共三幕,一幕寫一個時代,每一幕敲響一個時代的喪鐘,最後一幕三個人的談話點出了全劇的主題。

課文節選的是《茶館》第二幕。這一幕寫的是民國初年軍閥混戰時期。這時裕泰茶館漸趨衰落,茶館主人王利發積極迎合潮流實行改良,卻仍然難以維持下去。

這篇課文的教學主體是高二學生,對於戲劇,他們僅僅在國中接觸了《威尼斯商人》選段和《白毛女》選段,客觀地説對戲劇知識他們瞭解一些,但戲劇的鑑賞能力還有待提高。

針對這樣的教學實際,依據語文課程標準,我制定瞭如下的教學目標。

知識和能力

1、瞭解作家作品。

2、掌握《茶館》卷軸式的平面結構及其獨特的戲劇衝突。

3、培養學生的文本研習能力,提高學生的文學鑑賞水平。

過程和方法

美國哲學家、教育家杜威的“探究理論”指出:學習中,學生的“心靈是一個參與者而不是參觀者”,學生應由“無知的”接受者轉變為主動的探究者,教師應由“有知的”傳輸者變成探索的激發者和引導者。根據這一理論和語文課標的核心理念,師生課前分別準備資料,課上師生互動,通過誦讀、討論、研習、品讀的過程,完成教學目標,解析重點、難點。

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培養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認清那個時代的黑暗,瞭解百姓的痛苦,珍惜現在幸福生活。

教學重點

品味劇本獨特的語言風格,分析人物形象

教學難點

分析矛盾衝突,揭示《茶館》的主題思想。

教具準備

多媒體課件、《茶館》電影VCD光盤

課時安排

2課時

二、教法和學法分析

根據語文課程標準,學生要在“積累·整合—感受·鑑賞—思考·領悟—應用·拓展—發現·創新”五個方面獲得發展的要求和美國心理學家達菲“閲讀策略教學”三步驟,確立了“習得知識——拓展延伸——遷移應用”三步教學法。

依據瑞士心理學家皮亞捷的建構主義理論,主張學生必須主動“投入學習”和課程標準大綱要求建立同伴式的師生關係,創造平等民主的學習氣氛,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我採用了多媒體激趣教學法,誦讀法,分析討論法和比較鑑賞法。

三、教學過程分析

(一)説預習

1、觀賞《茶館》全劇,瞭解人物的命運。(使學生對《茶館》有感性認識)

2、上網查閲資料或翻閲書籍,瞭解本文的作者,本文的寫作背景,弄清“戊戌變法”“庚子年”“八旗”等概念。(進一步理解文章的內容)

3、預習課文內容,清除語言障礙,準備複述。(為理性分析文章打基礎)

(二)説導入

興趣是學生最好的老師,好的`導入可以調動學生的興趣。我運用多媒體課件播放畫面,音樂,創設情境,讓學生身臨其境的體會到茶館的氛圍,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

(三)説解題

茶館是三教九流會面之處,可以容納各色人物,一個大茶館就是一個小社會,茶客生活上的變遷可以反映社會的變遷。

(四)説步驟

整個步驟分“習得知識——拓展延伸——遷移應用”三個環節

習得知識

根據教學重點、難點“習得知識”分兩個脈絡進行

1、解決教學重點、梳理情節,品味個性化的語言,分析人物形象。

A、指名同學簡要複述課文節選部分的情節,教師通過課件演示進行概括。在這個環節既檢測了預習,使預習和新課緊密銜接,又使學生對課文有了整體的感知。

B、篩選人物富於個性化、動作性的語言進行朗讀、品讀,教師進行範讀。(這個過程既使學生從語言角度品味了老舍先生卓越的藝術成就,又為下面分析人物形象準備了充分的依據)

C、分組討論人物形象,重點討論王利發,教師點撥、歸納。(“言為心聲”上個環節的品味人物個性化語言使人物形象的分析水到渠成。讓學生分組討論總結,大家羣策羣力,鍛鍊了學生的語言組織、表達能力)

2、分析人物性格產生的原因,分析《茶館》的矛盾衝突,揭示作品的主題思想。(解決教學難點)

A、王利發對不同的人採用不同的態度,原因是什麼?

B、常四爺是旗人,卻也反對大清帝國,這説明了什麼?

C、鬆二爺、劉麻子、唐鐵嘴、吳祥子、宋恩子這類人的存在反映了怎樣的社會現時?

這三個問題的解答,結合李三、大兵、唐鐵嘴等人的經典語言,就把全劇矛盾的焦點直接指向那個舊時代,人物與人物之間每一個小的衝突都暗示了人民與舊時代的衝突。這樣學生就理解了本劇特殊的戲劇衝突,理解了《茶館》的主題。本課的教學難點也就迎刃而解了。

知識拓展

比較《雷雨》與《茶館》的戲劇結構,瞭解本文的平面結構。

遷移應用

閲讀莎士比亞的《暴風雨》選段,分析水手長的什麼模樣。

課堂小節中交代本文的重點、難點完成情況。

佈置作業

讓學生在課餘時間分角色表演《茶館》的一個片斷,加深對本文中人物的認識。

四、板書分析

高中語文説課稿 篇8

一、説教材

《勸學》位於蘇教版高中語文必修一“得到修養的途徑”這一專題,和韓愈的《師説》組成了“修業之道”這一模塊。

《勸學》是一篇敍述學習的緊張意義,勸導人們以準確的目標、態度和要領的去學習的散文。也是門生進入高中階段學習的第一篇文言文,要是他們能很好的掌握課文的深層寄義,對他們樹立精良的學習態度和進步學習文言文的信心有很大資助。

二、説教學目標

1、掌握、積累“勸、學、青、中、疾、致、假、絕、興、功、強、用”12個文言常用實詞;學習“於、者、而”3個文言常用虛詞;學習、複習課文中其他文言虛實詞,學習掌握常見的文言句式。

2、理解文中20多個比喻句的內在含義。

3、使學生樹立正確的學習態度,激發學生學習文言文的興趣。

高中語文新課標要求:閲讀淺議文言文,能借助註釋和工具書,理解詞句含義,讀懂文章內容,瞭解並梳理常見的文言實詞,文言虛詞,文言句式和意義或用法,注重在閲讀實踐中舉一反三。

三、説重點難點

重點:誦讀課文,在把握文意的基礎上理解詞句,把理解詞句與理解理解文章統一起來。

新課標要求學生精讀一定數量的優秀古代散文和詩詞曲作品,教師應激發學生誦讀的興趣,培養學生的誦讀習慣。《勸學》是新課標規定的誦讀篇目之一。

難點:文章裏的比喻的含義和內在的聯繫

一篇説理性很強的文章,如果駕馭不好,是很容易正襟危坐,流於枯燥和單調的。但這篇文章卻形象清新,膾炙人口,千百年來為人們傳誦不衰。原因何在?最重要的是在於,它把深奧的道理寓於大量淺顯貼切的比喻句中,全文多達20個比喻句,運用比喻時手法極其靈活自然,生動鮮明而絕無枯燥的學究氣。

四、説教法

1、啟發式研究性教學法

進入高中階段要重視學生思維方法的訓練尤其要重視創造性思維的培養,因此採用啟發式教學,貫穿研究性學習的教學新思維。

2、朗讀式相結合的方法

本文語言錘鍊精深,許多語句千年不衰。從培養學生語感的角度,本文采用朗讀式的教學。

五、説學法

1、圈點、勾畫、批註的方法。

2、參照註解,動口動腦,自問自答,培養學生自己獲取知識的能力。

3、指導學生進行正確的誦讀。讀的要求:句讀準確,字正腔圓,流暢,熟讀成誦。

古詩文的閲讀應指導學生學會使用有關工具書,自行解決閲讀中的障礙,文言常識的教學要少而精,而注重提高學生閲讀古詩文的能力。

六、説教學流程

(一)、佈置課前作業,課外收集古今中外名人談讀書的名言警句,每人不少於三條。交流古今中外名人談讀書的名言名句,並以此導入課題激發興趣,也可以積累素材

(二)、簡介作者

荀子(約公元前313一前238)名況字卿,戰國末期趙國人。先秦儒家學派的代表人物之一。(書上註釋1)

荀子是我國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先秦儒家最後的代表,樸素唯物主義思想集大成者。韓非和李斯都是他的學生。他繼承了孔子學説,又能揚棄其消極成分,並批判吸收各學派的'思想學説,成為先秦樸素唯物主義思想的代表人物。其散文説理透徹,氣勢雄渾,語言質樸,句法簡練縝密,多排比,善譬喻。《荀子》一書共32篇,其中26篇為荀子所著,末6篇或為其門人弟子所記。(教師和學生補充)

新課標:應引導學生在閲讀文學作品時努力做到知人論世,通過查閲有關資料,瞭解與作品有關的作家經歷、時代背景、創作動機以及作品的社會影響等,加深對作家作品的理解。

(三)、學生讀(五步閲讀法)

1、一讀掌握句讀,結合課前預習;

2、二讀疏通文意,初步感知教材;

3、三讀提出疑難問題,重點實詞、虛詞點撥講析;給本課12個重點文言常用實詞圈畫加註,理解它們的意義和用法。複習國中知識,學生自己理解文言常用虛詞“於”、“者”、“而”的用法。學生試譯難句,教師點撥指正。

(四)讀研究性學習;

第一步:找觀點

中心論點:學不可以已

分論點比喻句

學習的意義:

提高自己,改變自己。

學習的作用:彌補不足。

學習的方法和態度:

積累、堅持、專心。

這道題主要是讓學生理解課文的三個分論點,以及與之相關的比喻句,以此為線索能更快地背誦全文。

第二步:弄清設喻的內涵

組織學生討論以下問題(小組討論,小組推薦發言人,以組為單位提問、交流)

(1)在論述學習的意義時,用“青”“冰”的比喻論證了什麼問題?用“輪”“木”“金”的比喻論證了什麼問題?

(2)在論述學習的作用時,“吾嘗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見也”這個比喻是論述什麼觀點的?(引導學生用課文原句回答)

(3)“登高而招”“順風而呼”“假輿馬”“假舟揖”這四個比喻為什麼要強調“臂非加長”“聲非加疾”“非利足”“非能水”?

(五)讀遷移鞏固

誦讀課文,背誦課文。

寫一篇勸學的小議論文,注意運用比喻論證。(為下節課做準備)

(六)、板書設計

學習的意義進步轉變

學習的作用補充不敷

學習的要領態度積聚對峙埋頭

細緻

老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研究性學習為主線。誇大三個對話,學生與文本,老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使講堂真正成為學堂,成為造就創新意識和創新精力的搖籃。

歸納總結:這節課以閲讀為底子,以研究性學習為主線,以五步閲讀法為實踐模式,是一節實行新課程理念的古文課。

高中語文説課稿 篇9

一、説課部分

老師好,同學們好,我説課的題目是《詠懷古蹟》(其三)

(一)、説教材

《詠懷古蹟》(其三),選自《杜詩洋注》,這組詩共五首,這裏選的是第三首,是詠歎昭君的出塞之作。詩人杜甫遊歷昭君村時,觀古蹟而抒己懷,詠歎自己同昭君一樣,不被賞識,遠離家鄉的悲苦。

《詠懷古蹟》(其三),選自人教版高中語文教材必修三第二單元第二課。這個單元學習唐詩,唐詩體現了我國古典詩歌創作的最高成就,具有極大的社會認識意義和審美價值。學習這個單元,需要在理解詩意的基礎上,進入詩歌的情境,感受古代社會生活與古人的情感世界,領略古人的獨特審美情趣;要注意聯繫不同的.時期、不同創作背景和不同的創作風格解讀,注意在朗讀背誦中提高對詩歌思想內容和藝術旨趣的感悟能力。

(二)、説教學目標

學生們在國中已經學過杜甫的詩歌,對杜甫的生平以及杜詩的風格也有了一定的瞭解。根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我將文本設置為以下兩個教學目標:

1、品味詩歌的語言和意象,體味詩歌的情感。

2、掌握詩中所用的藝術手法,理解詩人借詠古蹟、古人所抒發的深沉怨恨。

再結合本詩的特點以及學生學情,古詩鑑賞是高二學生的薄弱環節,很多同學在做題時無法準確理解詩歌情感;因此,我將教學重點設置為品味本詩的語言和意象,體味詩歌的情感;教學難點設置為掌握詩中所用的藝術手法,理解詩人的深沉怨恨。

(三)、説教學方法:

新課程紀念很強調學生的自主探究性學習,基於這個理念,再結合本篇課文的文本特點,我確定了本課堂的教學指導思想:即引導學生積極思考,主動參與課堂,獨立思考與合作探究相結合,從而實現教學目標,解決教學重難點。

具體做法:一、朗讀法,學生朗讀詩歌,整體感知。並配以PPT圖畫展示啟迪學生。

二、以提問法為主,啟發學生,讓學生積極思考,主動學習。

三、以講授法、討論法為輔,讓學生理解領悟詩歌情感,完成教學。

我的説課到處結束,下面正式進入模擬授課環節。

高中語文説課稿 篇10

教學目標:

⑴學會通過戲劇衝突和精彩對白把握典型藝術形象

⑵欣賞戲劇的語言藝術

⑶掌握欣賞戲劇的一般技巧

⑷通過哈姆萊特的學習,學會正確的認識我們自己

教學重點:

⑴通過戲劇衝突和精彩對白把握典型人物的典型性格

⑵品位莎士比亞戲劇的語言藝術

教學難點:

⑴如何理解哈姆萊特關於“生存還是毀滅”這段對白

⑵理解哈姆萊特性格的典型性

教學過程:

一、導入:當人們提及文學名著的時候,我們常常會有一種敬畏之心,敬其恆久的藝術魅力,畏其深刻的思想內容其實,如果我們靜下心來認真品讀,就會發現名著距離我們很近那麼,今天就讓我們真正走進名著,深入名著,來一起欣賞莎士比亞的經典劇作《哈姆雷特》

板書:《哈姆雷特》

二、複習提問

1、通過上堂課的學習,我們知道矛盾衝突的雙方是哪些人物?

2、哪位同學能回憶一下他們之間的複雜關係?

三、佈置任務:圍繞下面的問題分組討論:(幻燈片)

1、戲劇衝突是戲劇的要素之一,常常可以分為外在衝突和內在衝突

⑴在這場戲中,主要外在衝突是否表現為哈姆雷特與奧菲利婭的衝突?為什麼?

⑵衝突雙方力量對比上有什麼特點?

⑶在這種情況下,哈姆雷特堅持個人復仇結合時代背景,這反映出他思想上有什麼特點?

2、戲中,哈姆雷特的內在衝突表現得非常激烈,請仔細閲讀“生存還是毀滅”這段對白,説説激烈的衝突來自於哈姆雷特對哪些問題的思考?思考的結果如何?這體現出他怎樣的性格特點?

3、哈姆雷特,奧菲利婭的對白,説的都是瘋話嗎?為什麼?請舉例説明這反映了他什麼樣的性格特點?

4、在奧菲利亞的獨白中,哈姆雷特過去是怎樣的形象?莎士比亞為什麼借奧菲利亞之口對哈姆雷特極力讚美?

四、完成任務:老師引導學生解決問題(以學生自主回答為主)

明確上面問題的答案:

1、(1)不是因為哈姆萊特的直接復仇對象是國王他與國王之間的矛盾衝突應為主要衝突奧菲利婭因不明真相併以為哈姆萊特真的瘋了而無法與哈姆萊特溝通的矛盾仍從屬於哈姆萊特與國王之間的矛盾,因為她是被人利用

(2)懸殊強大(強大到一個封建集團)弱小(弱小到一個人)

(3)個人英雄主義強調個人力量的偉大,表現了對人的自我的極大的肯定新興產階級人文主義思想的體現

2、生存與毀滅思想與行動

他選擇生存,選擇復仇激烈的思想鬥爭後他選擇了行動與堅持

特點:在面對巨大的挫折時,他善思、憂鬱、延遲、

3、不是因為哈姆萊特的很多話都是直逼現實的,直接反映了現實問題如:對美麗與貞潔的思考,反覆強調奧菲利婭進尼姑庵,嘲諷天下女人煙視媚行、淫聲浪氣等

性格:偏執他曾母親改嫁而感歎:“脆弱啊,你的名字就是女人!”

4、莎翁用了七個短語從七個角度來極力讚美哈姆萊特,使他近乎完人

儘管哈姆萊特身上有這樣、那樣的缺點,但他仍不失為一個有知識、有理想的青年,他敢於承擔重任並堅持完成它他是莎士比亞人文主義思想的化身,莎士比亞深愛着筆下這個人物,他代表着歐洲文藝復興時期新興資產階級進步思想,代表着正義向邪惡的封建的集團挑戰他是一個英雄,同時也是一個血肉豐滿的藝術形象,並非完人,也正因為如此,他才成為千百年來經久不衰的藝術典型

五、總結哈姆雷特人物性格(以學生自主回答為主)

六、學生現場戲劇片段表演(表演哈姆萊特與奧菲利婭的對白)

七、學生評議

從藝術形象的角度分析是否符合哈姆萊特的性格

八、名人眼中的哈姆雷特

(進一步明確哈姆萊特這一藝術形象的典型性)

德國詩人海涅説:“我們認識這個哈姆萊特,好象我們認識我們自己的面孔,我們經常在鏡子裏看到他”,並説看到的“正是我們自己的相貌”

俄國作家屠格涅夫認為任何人都會同情哈姆萊特的原因是:“幾乎每一個人都能在哈姆萊特身上找到他自己的.缺點”

俄國批評家別林斯基幾乎把哈姆萊特從個人擴大到全人類,他説哈姆萊特“是偉大的,深刻的,……他就是你,就是我,就是我們每一個人”

法國文豪雨果也持有相同的看法:“哈姆萊特像我們每一個人一樣真實,但又要比我們偉大他是一個巨人,卻又是一個真實的人因為哈姆萊特不是你,也不是我,而是我們大家哈姆萊特不是某一個人,而是人”

九、在戲劇中,一個鮮明的藝術形象是靠精彩的藝術對白來實現的下面就讓我們來品位一下《哈姆萊特》的語言藝術

莎士比亞是世界公認的語言大師,曹禺是中國現代話劇史上的奇才

試比較《哈姆來特》(節選)與《雷雨》(節選)戲劇語言特點的異同

明確:

(1)相同點:都是主要靠人物對白來表現突出人物性格的舞台藝術

(2)不同點《哈姆萊特》採用了大量的人物內心獨白來突出人物性格;而〈〈雷雨〉〉主要運用有力的舞台説明和簡潔的人物對話來表現人物性格

莎翁的戲劇,大量地使用比喻、排比等修辭手法,語言華美,抒情性濃郁;〈〈雷雨〉〉的語言比較樸實自然,生活化

十、總結課堂教學內容和研讀戲劇的鑑賞技巧,觀看經典名著影片〈〈哈姆萊特〉〉,完成對世界經典的深入品讀。

高中語文説課稿 篇11

一、説教材

1、教材的地位與作用

本課是高中語文小説單元的一篇重點課文,是被譽為“世界短篇小説巨匠”的莫泊桑的代表作之一,不論是從思想性還是從藝術性看,都具有極高的欣賞性,堪稱千古佳作。《項鍊》以其精巧的構思,出色的心理描寫、意味十足的結尾被廣泛傳誦。學習本文,可以讓我們進一步體味作為短篇小説巨匠的莫泊桑作品的魅力;學習本文,可以為學習《陳奐生上城》打下基礎;學習本文,還可以讓我們領略到外國小説的無窮魅力。學習本文不但可以提高學生的文學鑑賞能力,還可以從思想上教育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世界觀。

二、確定教學目標

1、確定依據

1)那麼鑑賞小説可以從小説的人物形象、小説的語言、小説的主題、小説的結構及小説的描寫技巧等方面着手。本單元的教學重點是對小説的主題、小説的結構及小説的描寫技巧進行鑑賞。

2)本文的特色:本文構思特別精巧,作者為主人公設計了一個由逆境到順境,然後再墜入了逆境的曲折經歷,安排了一系列出人意料的情節。這些出人意料的情節,一次又一次的擺佈着瑪蒂爾德的命運,開着瑪蒂爾德的`人生玩笑;演繹着瑪蒂爾德的命運悲劇。瑪蒂爾德的心理,瑪蒂爾德的性格,瑪蒂爾德的命運均在這曲折的情節中實現。

鑑於上述原因,我將本文的教學目標確定為:

A、知識目標:

1、分析小説的情節,體會小説精心的構思和巧妙的佈局。

2、分析深刻、細膩的心理描寫,評價人物的性格特徵,進而發掘人物的精神世界。

3、整體閲讀小説,客觀、全面地評價瑪蒂爾德的形象。

B、能力目標:

1、訓練學生抓住線索,快速梳理小説情節的能力。

2、培養學生多角度審視小説人物的能力。

3、鼓勵學生大膽想象,展開思維的翅膀,培養學生仿照原文風格寫作的能力。

C、德育目標:體味人在物質與精神世界中的執迷和追求,以及這種追求在現實的限制下的無奈、荒誕與虛幻。以及由此產生的人的本性的堅持和女扭曲。從瑪蒂爾德身上吸取和發揚人性中善的力量。培養學生的同情心、責任感,讓他們明白生活中發生的一切不幸,可能都將與自己有關,要學會關心、尊重他人,不斷提升自己的心靈,完善自己的人格。

三、確定教學重點和難點

對瑪蒂爾德的解讀,傳統的理解,人們常常從單純的階級論出發,忽略了從人性的角度去詮釋這一人物,所以,如何引導學生鑑賞和評價瑪蒂爾德這樣既有虛榮心又有誠實、堅強、善良品質德複雜人物,是本課重點;探求隱藏於悲劇後面的根源是本文的難點。

四、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教師介紹對莫泊桑作品的情節的相關評價。

<二>、品讀本文情節和心理描寫

導入新課後,要求學生抓住項鍊這一線索,在項鍊前分別添加6個不同的字來概括本文情節,再由學生找出情節中的高潮部分,最後由教師引導學生結合原文分析:本文是如何體現“處處出人意料,處處又合乎情理”的情節特點的。賞讀情節後,要求學生按照情節找出描寫瑪蒂爾德心理德句子,並加以概括,再據此指導學生初步探討瑪蒂爾德的性格。

<三>、重點難點的突破:

1、仿寫:

兩個話題中選擇一個,要求突現人物的心理及性格。

A、如果沒有那份請柬。B、“啊!假的”

2、結合課後題對瑪蒂爾德定位,並要求從原文找出依據,同組討論後,選派代表發言。

3、形象對比分析:將瑪蒂爾德與簡愛對比分析。引導學生髮現瑪蒂爾德追求的不合理性。

4、引導學生對瑪蒂爾德德的肯定評價。可以從以下兩個方面着手:

A、俗語説:“人無完人,金無赤足”;B、多面人。

<四>、作業

續寫該文,注意儘量模仿原著的寫作風格。

五、板書設計:

情節————心理————形象

羨項鍊——痛苦不堪愛慕

項借項鍊——忐忑不安虛榮瑪

失項鍊——驚慌失措堅強蒂

鏈賠項鍊——悲苦不堪誠實爾

還項鍊——輕鬆欣慰善良德

識項鍊——當頭一棒

高中語文説課稿 篇12

一、説教材

《師説》是古文運動發起人韓愈的一篇代表作,諷刺恥學於師的不正之風,全文論點清晰,論證有力,觸類旁通,值得尋味。選編本文一方面學習作者的行文技巧,體會語言特點;另一方面學習作者思想內涵,體會作者剛正不阿的品格。

二、説學情

合理把握學情是上好一堂課的基礎,本次課所面對的學生羣體具有以下特點:學生已經有一定的文言文學習的積累,瞭解文章大意與作者觀點並非難事;但是學習本文要結合當時社會風氣,以及作者的寫作目的,故此處為難點之一;另一處重點是體會作者的論證妙處。

三、説教學目標

從課程標準中“全面學生語文素養”的基本理念出發,我設計了以下教學目標:

1、學生結合課下注釋瞭解文意,學習文中的論證方法。

2、通過朗讀法把握文章脈絡及作者情感,通過小組討論,學生的合作能力。

3、認識從師的重要性,培養謙虛好學的學習風氣。

四、説教學重難點

結合本單元的教學要求,根據學生已有的知識結構和認知水平,我確定了本節課的重難點是:

教學重點:體會文章的觀點思想,學習論證方法。

教學難點:結合時代背景瞭解本文的寫作目的。

五、説教學方法

新課程教學中的指導思想是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基於此,我將引導學生採用以下的教學法。朗讀法,圈點勾畫法,言外語境學習法。

下面我將介紹我的教學過程,這也是我本次説課最為核心的環節。

六、説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通過名句的討論調動學生的興趣。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學生談自由體會;並説説現在的從師觀是怎樣的。從古文出發,落腳點在今天的從師觀,便於與延伸部分引出的本文背景形成呼應。

(二)整體感知

古文的學習需要依靠一遍遍的朗讀,故在此環節我設置了遞進的朗讀。

1、根據課下注釋及手中的工具書疏通文意。

2、播放錄音,學生根據錄音畫出間隔及重音。

3、教師範讀,引導學生關注:節奏及情感。

4、學生自由讀,體會作者的感情基調。

這個環節不涉及過多的文本分析,重在學生整體把握文章,重在鍛鍊學生的語感,重在運用朗讀法,達到以讀促悟的.學習效果。

(三)深入研讀

本篇古文議論性強,可遵循議論文學習的方法來解讀文本。

首先,引導學生找出全文中心論點,古之學者必有師。

其次,引出作者推崇的從師條件,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

再次,通過教師在PPT出示表頭學生填表的方法,完成對文章主體段落的分析,此處操作源於作者鮮明的幾組對比,語氣逐層深入的特點。詢問學生,當時社會上的人們是如何做的?

從這個列表中,學生可以直觀的學習,對比論證,作者語氣變化和作者語言特點。

最後,引出大成至聖先師孔子,引導學生從文本中分析孔子的從師經歷和從師觀。

這裏要特別強調一下,在教學中處處的分析都應從原文出發,一遍一遍地朗讀短句,而非翻譯成今天的語言講解,一方面是文本不難,一方面是要培養學生語感。

至此,本課的重點內容教授完畢。

(四)拓展延伸

本着知人論世的方法,此處引導學生分享韓愈作此文對當時的影響,引發學生思考。

(五)小結作業

閲讀教學應遵循“整體-部分-整體”的原則,所以小結至關重要。我將再次讓學生誦讀詩歌,感受詩歌的情感。

課後安排學生開展綜合性學習活動,題為,韓愈的選擇。引導學生進一步深挖文本內涵。

七、説板書設計

好的板書,能培養學生思維的靈活性、深刻性。它是教學內容的濃縮。通過板書,學生能直觀抓住要點摒棄繁瑣,我的板書就力求體現這一點:

以上就是我説課的全部內容,謝謝各位考官的耐心聆聽!(結束語)。

高中語文説課稿 篇13

一、説教材

(一)教材分析

《死水》是人教版高中語文第一冊第一單元第二篇課文《中國現代詩三首》中的第二首。本單元主要學習中國現當代詩歌和外國詩歌。教學重點是從語言文字描繪的形象出發,結合對作品創作背景和創作意圖的瞭解,聯繫自己的生活經驗,通過想像和聯想,體會詩中的情思和意味,從而培養良好的讀詩趣味。

《死水》是現代著名詩人聞一多先生的代表作。1925年詩人回國後,目睹了國內軍閥混戰、民不聊生的慘狀,產生了怒其不爭的憤激情緒。本詩通過對“死水”這一具有象徵意義的意象的多角度、多層面的描寫,揭露和諷刺了腐朽不堪的舊社會,表達了詩人對醜惡現實的絕望、憤慨和深沉的愛國主義感情。詩中的“一溝絕望的死水”是半封建半殖民地舊中國的象徵。詩人抓住死水之“死”,先寫死寂、次寫色彩,再寫泡沫,突出了死水的污臭、腐朽,把“絕望”的感情表現得淋漓盡致。聞一多是新詩格律的倡導者和開拓者,《死水》則是他對新詩格律的“最滿意的試驗”。學習《死水》重點要領悟“死水”這一意象的象徵意義,體會詩人對祖國的那份深沉的感情,以及《死水》所體現出的三美:繪畫美、音樂美、建築美;並學習新詩的鑑賞方法。

(二)教學目標和重點

教學目標:

1、語文積累:(1)關於聞一多文學常識;(2)熟讀,最好能背誦全文。

説明:語文學習的過程其實就是積累的過程,語文的積累主要包括四個層面:文化常識的積累;語言材料的積累;人生閲歷的積累;思想感情的積累。只有積累,才能厚積薄發,才能通過吸收內化而學以致用。

2、感知《死水》的三美;探究死水的象徵意義,領悟詩人對祖國的深沉感情;學習新詩賞析的方法。

説明:語文學習除了關注學生的聽説讀寫能力,還要關注學生的審美能力,關注學生的思想情感以及態度價值觀,進而豐富學生的精神世界,提高學生的審美趣味,提升學生的人生境界。

教學重點和難點:《死水》的象徵意義和藝術特色。

二、説教法和學法

教學方法:誦讀吟詠法,問題探究法。

媒體設計:播放《七子歌》、朗誦帶《死水》。

教學手段:多媒體教學。

課時安排:一課時。

三、説教學過程

(一)導入:

由澳門迴歸時的主題歌《七子歌》導入聞一多。先讓學生講述對作者其人其文的瞭解。再由老師補充介紹聞一多:(1)原名聞家驊,湖北浠水人,中國現代著名詩人、學者和民主戰士。1946年7月15日被國民黨特務殺害,用自己的鮮血譜寫了愛國主義的不朽詩篇。(2)聞一多的詩歌表現了對帝國主義和反動軍閥的痛恨,抒寫了對祖國和人民命運的深切關注,洋溢着強烈的愛國主義精神。代表作有詩集《死水》《紅燭》。(3)詩歌創作主張:“三美”——音樂美、繪畫美和建築美。

(二)誦讀吟詠,整體感知

説明:《死水》是新格律詩的代表作之一。從形式看,每節四句,每句九字,排列非常整齊;從韻律看,各大體均押。abcd型的二四腳韻,每行詩又以四音節為主。由於內在節奏的高度和諧一致,加上嚴格的雙行押韻、每節一韻的音響效果,使全詩的節奏十分鮮明。全詩遣詞造句繪聲繪色。反覆吟誦,建築之美,音樂之美,繪畫之美,自可領悟。

1、 先讓學生自由誦讀。

(我之所以不要學生齊讀,是因為我覺得朗讀是一種對文本的再創造過程,而且這種再創造帶有鮮明的個體色彩,因為朗讀本身就打上了理解的'烙印,每個學生對文章的理解不一樣,他朗讀時的抑揚頓挫輕重緩急是不一樣的。)

2、再請學生自薦誦讀;師生評點並正音。文中有幾個字詞很容易唸錯,如:

漪yī淪 剩菜殘羹 油膩 羅綺qǐ 酵jiào成等

3、播放朗誦帶《死水》(由於本人嗓音沙啞,朗讀水平平平,不適合範讀,只能藉助朗讀帶子,比較遺憾)

(三)詩歌鑑賞,問題設計:

鑑賞該詩我主要從分析“死水”的象徵意義與新格律詩的藝術特色入手。

(1)全詩共有五節,試概括每節的主要意思。(因為死水的象徵意義比較難理解,讓學生通過概括每節大意而對全詩有個整體感知與把握)

明確:

第1節,總寫這溝凝滯的死水。風吹不動,腐爛呆滯,沒有一點兒活力和生氣,已無可救藥,這是它的特徵。

第2節,直承第1詩節的3、4句,主要從色彩、光澤上靜態地描寫死水的骯髒和污濁。這4句類似“反語”,“翡翠”“桃花”“羅綺”“雲霞”看成是正面寫死水的美。

第3節,從動態上描寫了死水的腐爛變質。黴爛的死水“飄滿了珍珠似的白沫”,那些腐臭的產物——“水珠”們如魚得水,發出洋洋自得的“笑聲”,與那些藉機滋生的“花蚊”臭味相投,共享這“一溝綠酒”。

第4節,以動襯靜,寫出死水的沉寂。詩人以“青蛙”的歌聲,有力地突出死水的寂寞和沉寂,彷彿空山聞鳥語般以動顯靜。

第5節,詩人在前4節冷嘲熱諷的基礎上,忍不住內心的激憤,揭露了“死水”的真面目。詩人看透這溝死水毫無希望,唯有創造一個新世界,才能找到“美的所在”。

總之,詩人圍繞“死水”的呆滯、骯髒和黴爛,創造出一系列醜惡的意象,將痛恨的感情隱藏在反諷的背後。

(2)探討“死水”的象徵意義。老師先列出三種理解,讓學生從文本和創作背景等方面去找依據。

一般人認為,《死水》一詩,從創作、發表到結集出版,隨時地不同,其象徵意義至少有三重:

A、從《死水》的創作時間看,“死水” 象徵美國社會。

明確:

此詩的後面,署有創作時間:1925年4月。正是在美國芝加哥留學的聞一多先生準備提前回國的前夕。留美期間聞先生的情緒,有兩個突出的方面:一是由於他在美國身受種族歧視之苦,對美國社會那種在繁華掩蓋下的腐朽與罪惡感到憤怒與厭惡;一是對自己的祖國的無限熱愛與思念。在這種情緒支配下,他寫下了許多充滿愛國反帝激情的詩篇,這種愛國反帝的激情,集中表現在他回國前夕所寫的《洗衣歌》、《七子之歌》、《醒呀》、《死水》等詩中,如詩人所説,這些詩是“歷年旅外因受盡帝國主義的閒氣而喊出的不平的呼聲”。

詩人描寫“死水”的外表為:一池的“綠酒”,上面有綠的“翡翠”、紅的“桃花”、閃光的“羅綺”和燦爛的“雲霞”,還“飄滿了珍珠”,又有“歌聲”。

詩人揭示“死水”的內裏為:裏面有的是“破銅爛鐵”和“剩菜殘羹”,這些污穢的東西在這裏黴爛、發酵;那翡翠便是破銅之綠,桃花是爛鐵之鏽,羅綺是油膩的光,雲霞是黴菌,綠酒是一溝臭水,珍珠是臭水上的泡沫。可見,“死水”的外表的華美,只是污穢和垃圾的黴變。華美外表的下面是污穢和罪惡。這樣的“死水”,不正是美國社會最真實的寫照嗎?

B、從《死水》的發表時間看,“死水”象徵的是北洋政府。

明確:

《死水》雖然創作於1925年4月的芝加哥,其原意如上所述。那麼,到了1926年4月,身在北京的聞一多先生,才特意把它拿出來發表,又有什麼新的含意呢?

1926年3月18日,就是魯迅説的“民國以來的最黑暗的一天”,段棋瑞北洋政府血腥屠殺請願的愛國學生,製造了震驚中外的三·一·八慘案。聞一多先生懷着滿腔義憤,聲援學生的愛國鬥爭。他選擇此時發表《死水》,正是用以表達自己對北洋政府的深惡痛絕。也就是説:這個北洋政府已是“一溝絕望的死水”,“這裏斷不是美的所在”,那就讓它見鬼去吧,“不如讓給醜惡來開墾”。態度決絕、激烈!

C、從《死水》詩集出版時間看,“死水”象徵的是黑暗的中國現實。

1927年,轟轟烈烈的大革命失敗了。聞一多先生對於祖國的美好希望破滅了。他結束了詩人的生涯走進了學者的書屋。

1928年,他編成他自己的第二部詩集,取名“死水”出版,作為向詩壇的告別。他親自為詩集設計了封面與封底,採用的是通盤的黑紙,只有封面的上方貼有小小的金色籤條,寫着書名與作者。整個封面封底散發着憂鬱、沉悶的氣息。人們看到這以“死水”命名的黑色詩集,心中就會浮起“這是一溝絕望的死水”的詩句。這個時候,《死水》一詩和《死水》這一書,又有了另外一層寓意了。

到這時候,在聞一多先生心目中,“死水”象徵的是黑暗的中國現實,表達了詩人對這種現實激憤而又失望的情緒,也表現了他與反動統治者不合作的態度。

(3)《死水》的寫作藝術

A、寄託和象徵

對《死水》的寄託有不同的看法。比較流行的一種認為,全詩是一種隱喻。它以一溝死水比喻那個黏滯的流不動的、漚的發臭的、完全喪失生命力的社會現實。“死水”再加上“絕望”,是詩人對現實的堅決否定,表現了鮮明的批判精神。

意象是詩人創造想象的產物,怎樣體會詩中的意象,取決於吟誦者的再造想象。一個人所處的時代,所站的立場,所經歷的生活以及所具有的思想傾向等,都會影響其審美趣味,教學的任務就是培養學生具有對優秀詩歌的濃厚的欣賞趣味。

對《死水》的象徵意義也有幾種説法。

(1)“死水”象徵美國社會,那是一個外表繁華、內裏充滿罪惡的社會。

(2)象徵北洋政府。當時腐朽的北洋軍閥製造了震驚中外的三·一·八慘案,激起全國人民的憤慨。

(3)象徵黑暗的中國現實。

B、反諷手法的運用

詩人汲取了西方現代派代表人物波德萊爾“以醜為美”的藝術主張和創作技巧,營造一種反諷的氛圍,揭露和批判了醜惡和骯髒。詩人選用翡翠、桃花、羅綺、雲霞等華麗詞句描寫這溝死水,將醜惡寫得很美。美與醜交織反差,造成新穎獨特的表達效果。醜越寫得美,越引起反感,使讀者去反思詩人要表達的真實感情,增加了引人思考的魅力。

C、具有“三美”性

聞一多先生要求新格律詩具有三種美:音樂美,繪畫美,建築美。所謂“音樂美”,指的是音節和旋律的美;所謂 “繪畫美”,指的是詞藻的運用,要體現出中國象形文字的視覺方面的印象;所謂“建築美”指的是節的對稱和句的整齊。《死水》,就是他新詩理論的嘗試與實驗的最完美的作品。全詩都用形象的詞藻,語言雕繪滿眼,像死水、醜惡、銀淪、殘羹、翡翠、桃花、羅統、雲霞等詞語,安排妥帖,縷金錯採,在視覺上令人目眩神搖;每行詩收尾的都是雙音詞,讀起來音調和諧。音樂美,繪畫美和建築美,在這首詩裏得到了完美的體現與融合。

(四)課後練習。

1、試談《死水》的象徵意義。

2、賞析《死水》的三美。

高中語文説課稿 篇14

一、説教材

《祝福》選自人教版必修三第一單元第二課,本篇課文是一篇小説,作者魯迅通過文章中心人物祥林嫂悲劇性的一生,揭露了辛亥革命以後,中國的社會矛盾,揭示了統治者腐朽黑暗的統治和對祥林嫂這樣生活在社會底層的勞動婦女的壓迫。

二、説學情

充分了解學生的情況,能夠使課程教學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高一年級的學生已經由具象思維逐漸轉化為抽象邏輯,對事物有自己獨特的認識和理解,懂得了寫作背景對文章具有很大的影響。本篇文章為小説,對小説情節結構的梳理和人物形象的概括尤為重要,我將引導學生對文章進行細緻具體的分析。

三、説教學目標

從課程標準中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出發,我設計了以下教學目標:

1、能夠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學習人物描寫的方法。

2、通過小組討論和圈點勾畫等方法,能夠準確概括祥林嫂的形象,分析造成祥林嫂悲劇的原因。

3、體會封建禮教對人的毒害和吃人的本質。

四、説教學重難點

基於學生特點和教學目標,我確定瞭如下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概括祥林嫂的人物形象及其描寫方法。

教學難點:分析造成祥林嫂悲劇的原因,體會封建禮教吃人的社會本質。

五、説教學方法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恰當的教學方法能夠幫助學生理解文章內容外,也能夠幫助學生完成由課內至課外的延伸學習,基於此,我本節課的教學方法為談話法、討論法、朗讀法。

下面我將介紹我的教學過程,這也是我本次説課最為核心的環節。

六、説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導入是一座橋樑,連通起學生和課文,在這一環節,應該做到迅速抓住學生的眼球,激發學生的興趣,使得學生帶着興趣走進課文。我會運用談話法進行導入:經過一段時間的學習,我們在自己的知識寶庫中已經積累了一定的素材,請大家回憶一下,在我們學習過的或者積累的文章中,有哪些婦女形象深入你心呢?(蒙冤而死的竇娥、刻苦勤奮的居里夫人、體弱多病的林黛玉),文學中的婦女好像一直都在講述着悲傷的故事,今天讓我們通過魯迅先生的《祝福》再去深入瞭解另一位婦女,聽一聽她的故事……

這樣做既能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又可以提高學生的整合能力。

(二)整體感知

整體感知環節是學生正式進入文本的第一步,對文本進行整體感知,有利於夯實學生的基礎知識,同時又能初步感知文本內容和情感,無論是文章題材還是學習重點都會了解得更加準確。

首先,播放音頻,注意文章中“寒暄”“炮烙”“門檻”等詞語的讀音,嘗試出聲誦讀課文。(注意:朗讀的語調、情感、起伏。)

其次,學生自讀課文,理清小説的情節結構,嘗試概括文章講了幾件事情。

由寫“祝福”景象和魯四爺開端,祥林嫂初到魯鎮、被賣改嫁為小説的發展,再到魯鎮為高潮,寞然死去為結局,再談祝福景象以及我的感受是小説的結尾。

學生在這裏理順了小説的情節結構的同時,也掌握了文章的大概內容,為接下來的深入研讀奠定了紮實的基礎。

(三)深入研讀

深入研讀是整個教學活動的重中之重,在這一部分需要達成教學目標,全面提高學生的參與意識和獲得感,我會這樣開展本堂課的深入研讀:

1、學生再次快速閲讀文章,提問:文章是如何塑造祥林嫂這一人物形象的?

明確:運用了肖像描寫和神態描寫。

肖像描寫:初到魯鎮臉色青黃、兩頰還是紅的,頭上扎着白頭繩,烏裙子,藍夾襖,月白背心;

再到魯鎮臉色青黃、兩頰失去血色,頭上依然扎着白頭繩,烏裙子,藍夾襖,月白背心;

死前相遇臉上瘦削不堪,黃中帶黑,頭髮全白,

語言描寫:寫祥林嫂自述阿毛之死(祥林嫂是痛苦自責的)、祥林嫂與柳媽的對話(加重了精神負擔)、與“我”的對話(祥林嫂的希望徹底破滅)。

細節描寫:她一手提着竹籃,內中一個破碗,空的;一手拄着一支比她更長的竹竿,下端開了裂:她分明已經純乎是一個乞丐了將祥林嫂的境遇進行無限放大,淪為乞丐的祥林嫂依然是悲慘的不如意的、一無所有的。

在瞭解了手法之後,我會帶着學生繼續迴歸原文,進行如下操作:

2、祥林嫂是一個怎樣的人?從哪裏可以看出來?

明確:祥林嫂是一個勤勞、樸實、温順的人。從初到魯四爺家裏,認真勤懇幹活獲得魯四爺一家好評可以看出來。

再到魯鎮時,祥林嫂變成了一個深受摧殘、極度悲傷到後來麻木,瀕於死亡。從她再到魯鎮時兩頰失去血色、頭髮全白。兩眼失神能夠看出以及捐門檻後卻不能參與祭祀的受了炮烙似的縮手,失神地站着可以看出來。

為了進一步提高學生的鑑賞能力和主動思考能力,我設置了兩個問題:

3、你如何評價祥林嫂這個人?

明確:祥林嫂是被壓榨、被剝削、被摧殘的典型勤儉持家、丈夫去世;外出務工,被婆婆拿走錢財;因為自己改嫁,死夫失孩被嫌棄;

她懂得反抗,但是反抗得不徹底丈夫死後,她逃出來,這是對自我尊嚴的保護;改嫁時的不屈從是對被安排命運的反抗;傾盡所有,捐門檻,是想洗刷自己的“污穢”;但逃離和二婚的頭破血流只是為了“從一而終”;捐門檻證明了其對封建低下了頭。

4、(小組討論)學生以語文小組為單位,進行“造成祥林嫂這一悲劇的原因是什麼”這一問題的討論。

明確:魯四爺是他一直對祥林嫂的冷漠、鄙夷的態度,尤其是祥林嫂再次回到魯鎮,他不讓祥林嫂參與到任何祭祖活動中,徹底斷送了祥林嫂的希望。

柳媽作為和祥林嫂差不多的階層,卻也對祥林嫂造成了深深的傷害,同是下層人民卻對祥林嫂進行了無情的嘲諷和傷疤的揭露,加重了祥林嫂的恐懼和對傳統禮教和宗教神權的畏懼。

“我“我作為祥林嫂眼中的知識分子,卻沒能為祥林嫂解決問題,遇到問題選擇了逃避,沒能給祥林嫂幫助。

社會悲劇當時的人們無論是社會底層或是知識分子,對傳統封建禮教的認識都是片面的,無太強烈意識的,以“我”為代表的知識分子的迷茫無助,在勞動人民遇到問題時無法及時給予幫助,造成了自身和勞動人民的痛苦;勞動人民受自身各方面的限制,無法意識到自身存在的問題,而是竭力在維護封建禮教的傳統,任由她毒害人民,所以祥林嫂的悲劇是社會悲劇。

通過以上環節我達成了我的三維目標,突出了重點突破了難點。

(四)拓展延伸

三維目標的完成並不意味着學習的完成,只有完成從課內到課外的'延伸才能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使學生真正做到終身學習。所以我的拓展延伸環節設計為:

《祝福》這篇文章雖題為《祝福》,但是卻是一個悲劇,體會到了作者的什麼用意呢?文章以《祝福》為題,卻寫盡了祥林嫂的悲慘,是為了以富人的“富”來反襯窮人的苦楚和淒涼,能夠揭示在傳統禮教中,二者之間的矛盾對立;祥林嫂在一片祝福聲中死去,強烈的對比,渲染了文章的悲劇色彩。

對標題的分析,有利於學生更加深刻地體會文章的情感和祥林嫂這個悲劇典型。

(五)小結作業

總結既能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同時也會幫助學生進行本節課內容的全面複習。我將進行如下總結:

1、小結:這節課我們體會到了以祥林嫂為代表的社會底層勞動婦女在舊社會所受到的摧殘,體會到了封建禮教對人的荼毒和傷害,意識到了它吃人的本質。祥林嫂是悲劇的代表,老師希望大家在這個日益發展的年代,能夠不斷強大自身,少年強則國強,希望通過我們的努力,我們的祖國一直保持在先進的隊伍中。

2、作業:搜索其他作者關於本篇課文的評析,下節課我們共同分享。

課上的積極學習,課後的認真複習和拓展學習都能夠幫助學生不斷提升個人能力,以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

七、説板書設計

好的板書,應該力求突出教學重點,反應教學難點,我進行如下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