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國學 語言 詩詞 名言警句 對聯 雜談
當前位置:學問齋 > 範文 > 説課稿

【精華】説課稿範文彙編10篇

欄目: 説課稿 / 發佈於: / 人氣:1.71W

作為一位傑出的教職工,編寫説課稿是必不可少的,藉助説課稿可以更好地提高教師理論素養和駕馭教材的能力。怎麼樣才能寫出優秀的説課稿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説課稿10篇,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精華】説課稿範文彙編10篇

説課稿 篇1

長期以來,文言文教學囿於“精華”二字,強調知識接受,只注重把語法、文法講深講透,卻忽略了學習的主體,教學過程中缺少師生獨特情感的體驗,形成文言文教學模式的單一、固定化。無疑這樣的教學不能適應新課改的需要,更不能培養學生對古典文化精髓的感悟力。因此,文言文教學必須從更高的層面和更廣闊的視角來把握,應該讓學生在疏通文意的基礎上有一個領會的過程,有一個讓學生結合自己的生活和情感體驗,對文章對作者發表真知灼見的過程。充分利用信息資料去了解作品的本身,讓課堂教學成為師生交流經驗的反思過程、資料整合的合作過程。在探究中學習、在合作中提高、在感悟中昇華,才能真正使文言文的教學個性化、多樣化,從而達到新課標對中學階段文言文提出的更高教學要求和教學評價:“誦讀古代詩詞,有意識在積累感悟和運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賞的品位和審美情趣。”

一、教學理念

1、倡導自主學習。自主學習是建立在自我意識發展基礎上的“能學”;建立在學生具有內在學習動機基礎上的“想學”;建立在掌握一定的學習策略上的“會學”;建立在努力基礎上的“堅持學”。選擇古文《岳陽樓記》的`擴展課,正是充分考慮到九年級學生古文賞析的能力、評價作品的能力和認知事物的能力已達到一定的深度和廣度,會感興趣於作品的文質兼美、立意高遠,從而激發學生探究的慾望。這樣,在老師的精心的指導下,學生在“能學”、“想學”的前提下,掌握學習古文鑑賞的策略,達到“會學”,為今後探究古文並“堅持學”奠定基礎。提高學生人文素養,豐厚文化底藴,實現自主交流、自主探究,將學習的主動權還給學生。

2、構建開放課堂。新課程強調將教學過程看成是師生交往、積極互動、共同發展的過程。這就要求我們教者力爭將課堂創設成為探究、交流、合作的陣地。師生雙方在相互交流中溝通,在相互啟發下補充,共享彼此的思考、經驗和知識,表述自我的情感與體驗。這種自主、活潑的課堂會在豐富教學內容的同時,求得新的發現,實現教學相長和師生的共同發展。對於千古詠唱的岳陽樓其資料極其豐富,不是教師所能全部掌握和了解的,充分利用學生智慧資源,鼓勵和引導學生藉助網絡、現代媒體參與教師備課,在廣度、深度上創建開闊的課堂思維空間。

3、尊重個性體驗。教師用讚許的目光和適當的鼓勵,創造一個和諧寬鬆的學習環境。給學生以思想的自由、欣賞的自由和發表見解的自由。讓學生把眼光集於作品的美感美質,關注作者審美意識的投射。引導學生由課本提出自己獨到的見解,倡導學生從范仲淹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胸懷和“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抱負生髮開去,引發學生對歷史、當代社會周圍事的評議,體現自己審美創造的個性。

二、教材分析

《岳陽樓記》是人教版第五冊第六單元的一篇古文,是千古傳頌的名篇。不僅文采斐然,而且立意高遠。范仲淹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博大胸襟和遠大抱負,體現其人格的魅力,彷彿一盞燈,至今仍給人以明示。它既是對學生進行美育教育和古典人文教育的較好載體,也是適應新課改創建古文教學多樣化的典範課例。

三、學生分析:

九年級年級,學生心理髮展趨於成熟,在形象思維豐富的同時,抽象思維有了較深層次的發展。對於文學的欣賞不僅僅停留於感性體驗而且具有了理性的分析與較高層次的審美。正是基於培養學生古文自主學習能力、開拓學生思維空間、提高文化品位、倡導個性分析的考慮,我選擇了《岳陽樓記》這篇結構美、語言美、立意美的文章並設計了本節拓展性教學。

四、教學設計:

(一)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瞭解文章寓情於景、卒章顯志的寫法,把握作者獨闢蹊徑、精心設計的巧妙;正確理解名言警句的深刻內涵。

2、過程與方法:在學生充分蒐集、篩選信息資料的基礎上,自主交流、積極探究,在合作學習中讓學生體驗探究的樂趣。通過師生交流、相互提高,達成審美意識的共識。

3、情感態度價值觀:感受作者胸襟、抱負的同時,體會作者的政治理想,引導學生對人生的思考,對歷史和傳統文化思想的借鑑。

(二)教學重點:體會作者設意的獨特,領會文章寓情於景、卒章顯志的寫法。

(三)教學難點:領會名言警句的深刻內涵以及作者的志趣。

(四)教學方法:學生自主交流、師生合作探究,輔之以創設情景法。

(五)教學流程:

1、情境導入:展示中國古代被譽為“四大名樓”的圖片,配以古典音樂。以王勃《滕王閣序》“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崔顥《黃鶴樓》“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的美文妙句,引出文人騷客對岳陽樓的吟誦。

2、合作交流::

嘗試以網絡資料豐富教學內容,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探究慾望。課堂上通過小組成員自主交流,實現資源共享,培養學生的交流能力和合作意識。

3、自主探究:問題一:在“前人之述備矣”的情況下,范仲淹選擇從那一角度為岳陽樓作記?問題二:文中哪些獨到之處使《岳陽樓記》成為千古傳頌的名篇?通過學生的討論、交流,形成思維的交鋒,師生交流,達成共識。使學生能從審美的角度把握課文本身,理解作者寫景意圖所在。

4、思維拓展:在對作者寓情於景、情景交融的深入理解,對作者為情設景、緣情抒情的感悟之上,領悟古代仁人志士的志向,更準確把握范仲淹的“憂樂觀”,進而聯及近現代的“今仁人”。評論之時充分給予學生言論的自由,讓其從感性的體驗上升的理性的分析,開拓課堂自由創造的空間。

5、創新訓練:在蓄積情勢的狀態下,以洞庭湖、岳陽樓煙波浩渺、雄偉壯觀的實景展示,激發學生寫作熱情,借景抒情寫出自己獨到的感悟。

本節課設計的意圖是:力圖改變古文教學過於沉悶的課堂氣氛,過於固定的教學模式,體現新課改下對古文教學的要求,以適應新形勢的需要。真正達到古文教學與現代化教育整合,珍視傳統文化基因與創新審美相結合。這只是嘗試,是一次不成熟的探索,但會促使我在教學實踐中不斷更新和完善。

説課稿 篇2

一、説教材

1、教材分析:

本課是以造型?表現為主,結合作品欣賞的綜合課型。首先回顧上節課講的表現人物的知識然後通過合作學習的方法使學生初步瞭解卡通的特點、表現手法和特殊語言。提高學生的造型能力和情感表現能力。採用製作的多媒體課件輔助教學既加強了課堂的交互能力又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還可以對他們進行藝術薰陶。

2、教學目標 :

教學的目的是通過卡通的特點、表現手法的瞭解提高學生對動漫卡通畫學習的興趣加深對動漫卡通畫審美價值的本質認識、通過藉助講故事的教學方式提高學生動漫卡通畫造型及利用動漫卡通畫進行情感表現的能力。動漫卡通畫基礎知識的傳授使學生學會對卡通作品的欣賞方法進而培養學生欣賞美、發現美、創造美的能力。根據學生心理、智力發展水平以及當前美術教學的實際情況我確定本節課的教學目標為: 提高學生動漫卡通畫表現的能力。

培養學生的想象能力,培養學生合作學習的能力。

培養學生認真學習的態度和探索新知識的興趣。

3、教學重點和難點

教學重點本課的教學重點在於引導學生了解卡通與社會生活的廣泛聯繫初步認識其藝術特點及表現手法。攻破這一重點,主要利用多媒體展示大量的動漫卡通畫照作品,讓學生觀察,探究,總結等方法。

教學難點 學生能敍説故事並大膽嘗試運用卡通手法記錄生活、表達願望傳遞思想和情感。。攻破這一難點,在教學中我運用多種方式講解:

(1)運用手工繪畫表現;

(2)運用多媒體手段對卡通作品進行編故事講解。

通過以上教材分析,才能使學生達到教學目標 ,我準備用下列教法和學法:

二、説教法學法

著名的教育家葉聖淘説教是為了不教因此教學中教師只作為學生主動建構知識的促進者,而不是知識的傳授者、灌輸者。本課的教學過程 主要強調師生的互動在課堂教學中我以教室為舞台,教師為導演,學生為演員,用多媒體輔助教學,讓學生觀察探究創造,以培養學生自主探究知識的能力讓學生保持高度的探索欲、嘗試欲並通過實際的操作讓學生更多地體驗一種成就感進一步激發他們強烈的創造慾望。主要採用的教法和學法:多媒體輔助教學法、觀察法、討論法、合作學習法和創造作業法。

在本節課的教學中讓學生自己找出用動漫卡通畫表現形象的方法學生在初步感知的基礎上在練習中體驗在討論的環節中聯繫實際自由發揮最後在理論的指導下進行知識擴展。對學習過程中遇到的問題或者學生比較棘手的問題教師進行適當的引導最後同學生一起總結歸納。在教學中教師應充分強化自己的角色意識始終以學生的朋友身份出現讓學生時刻感受到與教師處於平等的地位。

三、説過程

本課的基本教學程序如下圖

生初步感知(欣賞作品)——樂中體驗——討論探究(自評)——知識擴展——情感昇華(愛祖國、愛家鄉、愛學校)

互動>師引導觀察——情景創設——啟發點撥——彙總歸納

1、創設情景激趣導入

心理學研究證明學生如果對學習對象產生興趣他就會自覺地排除外界因素和心理因素的干擾集中注意力積極主動的`學習把學習當作一種愉悦的享受。當上課鈴響時放一些好看的卡通片這時學生滿腔激情,仔細觀察,為學好本課搭好基架。

2、自主探究,合作學習

播放多媒體課件展示一些繪畫作品讓學生了解藝術家們採用不同的工具材料和方法來塑造形體、表達情感的。然後分組採用不同方法用卡通形式表現人物。讓學生注意觀察動漫卡通畫有什麼特點學生認真觀察後進行討論,組內交換意見後分別用不同方法畫出卡通人物形象。這時教師在教室裏巡迴指導發現總是及時解決。最後每組自評後將一張最好的作品上交在屏幕上進行展示點評。這種讓學生觀察、發現的學習充分發揮了學生的主體地位,有助於培養學生的觀察力、想象力、創造力。

3、構思立意,突破難點

這一教學環節,我充分利用多媒體教學播放課件中所播放的圖片選擇幾張有代表性的進行分析講解,同時選擇一幅具有代表性的圖片,講解動漫卡通畫的創作步驟,讓學生觀察、模仿、探究、創造。

4、將我所學,為我所用

教育家弗賴登塔説:"學習唯一的正確方法就是實現再創造"。把所學知識綜合的創造運用是我們的目的,最後,播放卡通音樂,讓學生使用恰當的表現手法,進行再創造。

5、歸納總結

展示學生作品,學生自評、互評,教師總結。

6、板書設計

美術課的板書應融畫與一體因此在教學中應將作畫過程與板書相結合將範畫、多媒體課件相對應做到直觀清楚突出主題照顧全面。

説課稿 篇3

地位:能量守恆定律及能源這部分知識是機械能守恆的延伸,但不是本章的重點知識。

特點:本節特點通過生活中的一些實例一點點的將能量守恆定律的內容引出,並介紹該定律被總結概括所經歷的艱難過程。緊接着介紹了能量耗散,説明能量轉化的方向性,也將能量守恆與人類生活緊密相連,呼籲大家節約能源。

二、學情分析

學生國中學習了能量守恆的概念,在前面學習了什麼是功,動能定理及機械能守恆,但知識範圍僅限於勢能、動能及機械能所做的功,這在現實的生活中是不具備普遍性的,所以要學習能量守恆定律。

三、教學目標和重難點

知識與能力目標:理解能量守恆定律,知道能源和能量耗散.

過程與方法目標:通過對生活中能量轉化的實例分析,學會用能量的觀點分析解決日常物理問題 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

1.能夠認識到能源對推動人類社會發展所產生的巨大的作用,體會科學的偉大力量

2.感知我們周圍能源的耗散,樹立節能意識.

教學重難點

1、 能量守恆作為本節課的切入點,起到串接整節課的作用,是學生學生的重點,同時,其

於能量守恆的知識的應用也是教學的側重點,對於形成解決問題的能力有重要作用。

2、 難點在於如何形成能量守恆的概念,由於能量的守恆涉及到學生並不熟悉的能量種類如

內能、生物能、化學能等等,不像機械能那樣形象客觀,因此,如何通過舉證大量的事例,逐步引導學生思考總結是本節課的難點

四、教學方法和用具:

探究:通過兩個小實驗,同學們自己動手,觀察思考發現其中的規律並總結。

講授:將學生的回答凝練總結,同學着重分析本節重點內容,加深對重點知識的理解。 討論:提問一些小問題,或給出一些材料,學生們討論得出結果,老師予以適當點評修改。 練習:佈置一些練習題下課做鞏固所學知識點。

教學用具

1、 單擺的實驗展示

2、 永動機的簡介、簡單的人體的運動PPT

3、 太陽能的循環的PPT

五 教學過程

1、 新課的導入

由第8節中機械能守恆時的單擺實驗導入,提出問題:考慮單擺在空氣中運動受到的摩擦力,如果讓擺球長時間擺動,能擺動到的最大高度是不是跟原來一樣呢?如果不是,那這説明什麼問題?由學生討論得到由於摩擦力做過機械能不守恆,機械能減小。

進而提出:減少的機械能到哪裏去了呢?如果是轉換成了其它類型的能量是什麼能量呢? 學生思考討論教師總結,機械能通過擺球與空氣間的摩擦力做功轉換成熱,減少的機械能轉化成了其它形式的能量!

2. 感悟能量的轉化

請學生舉出能量轉化的實例並分析轉化過程,教師板書轉化過程,最後得出結論:做功實現了能量的轉化。

3、追尋能量轉化的規律

能量是可以相互轉化的,那麼是不是可以利用這點做源源不斷對外做功而不消耗能量的機器呢? PPT展示永動機並分析。得出結論:能量是不可能創造出來的。

教師總結能量轉化的規律即能量守恆定律。並説明:

1) 能量是個守恆量,不會憑空產生也不會憑空消失,對比國中化學中質量守恆的概念

2) 能量的守恆並不是只某一種能量始終不變,是指能量的總量不變,各種能量之間是可以轉

換的,一種形式的能量減少了,那麼肯定有另一種能量的增加

3) 機械能守恆是能量守恆的`一種特殊形式,而機械能守恆是有條件的

提問:既然能量是守恆的為什麼還要節約能源。我們常見的能源又有哪些呢?思考討論

4、領悟節能的意義,瞭解新能源的開發利用

(1)常規能源

提問 常用能源?弊端?釋放出去的能量能否自動收集起來再供利用?為什麼?

給學生足夠時間討論,最後教師總結:

雖然能量守恆,但是能源有限,還會帶來環境問題;

能量使用中存在耗散問題,能量轉化具有方向性;

節約能源,只能緩解目前情況,不能根本解決能源短缺問題。

提出問題:如何根本解決能源短缺問題?你在平時生活中瞭解到哪些新能源?

(2)通過視頻介紹世界上新能源的開發和利用

教師提問:人類可開發利用的新能源主要有哪幾種?新能源的優點?

用PPT展示我國利用新能源的圖片和目前的技術問題,鼓勵學生努力學習為國家人類做貢獻。

5 、課堂總結

1) 能量是守恆量,機械能守恆是能量守恆的一種表現。能量守恆沒有條件,是自然界的一種基本規律

2) 能源是推動人類社會發展的動力,在傳統能源日趨減少的今天,我們不僅需要節約

能源也需要開發新的能源

6.作業佈置

準備了一個關於節約能源的小短片,大家看後下課結合今天所學知識,寫一篇簡短的觀後感言, 另外也佈置了教材的課後題。

六 板書設計

10.能量守恆定律與能源

一、能量守恆定律

1. 能量:一個物體能夠功,就説物體具有能量。

2.內容:能量既不會消滅,也不會創生;它只會從一種形式轉化為其他形式,或者從一個物體轉移到另外一個物體;而在轉化和轉移的過程中,能量的總和保持不變.

3.定律建立過程.

二、能源和能量耗散

1.內容:能量轉化具有方向性.

2.節約能源的重要意義.

説課稿 篇4

一、 教材分析

《讀書要有選擇》是蘇教板國小語文六年級下冊第十一課的一篇自讀課文。課文重點介紹了怎樣去選擇適合自己的讀物。其中,第一自然段寫了為什麼讀書要有選擇;第二至第八自然段寫了可以選擇的讀物類型和方法;第九自然段寫了掌握這種本領的益處。本文內容淺顯,結構清晰,是放手讓學生自己閲讀、培養自讀能力的好材料。根據課文特點,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我確定了本課的教學目標:知識和能力目標:正確地朗讀課文,理解重點詞,瞭解課文的主要內容。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並初步懂得怎樣選擇適合自己的讀物。情感價值觀目標:培養學生的探究、合作精神,樹立正確的讀書觀。

二、 教法、學法

“教是為了不教。”六年級學生經過幾年的訓練,已經具有一定的自學能力。而本文內容淺顯,通俗易懂,為了提高學生的自學能力,培養學生的合作精神,我決定採用“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知識遷移”的教學模式,讓學生自主提出問題,通過讀書、思考、討論、交流解決問題,最後運用知識。

三、 教學過程

(一)、談話導入布魯納認為,“興趣是最好的老師。”為了激發學生的興趣,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我採取了談話式的導入。先讓學生説説自己平時喜歡讀的書,然後出示有關讀書的`名言,如“書籍猶如朋友,必須慎重選擇。”“凡讀書須識貨,方不錯用工夫。”最後讓學生讀讀,談感受。老師總結:讀書要有選擇。(同時板書課題)

(二)、提出問題 讀書貴能疑,疑能得教益。為了培養學生質疑的習慣,我先讓學生根據題目提出自己想知道的問題,然後老師歸納:為什麼要有選擇地讀書?可以選擇哪些書?怎樣選擇?

(三)、解決問題

1、自學課文 學生提出問題後,讓學生帶着問題自學課文,在自學過程中,同桌討論,準備彙報。這樣,既提高學生的自學能力,又培養學生的合作精神。

2、彙報、交流在學生自學課文後,為了檢查學生的自學情況,讓學生體驗到成功的喜悦,很有必要讓學生彙報學習成果。首先,指名學生讀課文,教師及時糾正錯字;接着,就自學中的幾個問題進行交流,最後小結,讓學生明白我們應該怎樣去選擇適合自己的讀物。

(四)、知識遷移 “學了就用處處行,光學不用等於零。”

説課稿 篇5

一、教材分析

《媽媽睡了》是一篇淺顯的抒情性的閲讀課文。作者通過生動形象的語言,描繪了睡夢中的媽媽真美麗、好慈祥、好累。文章以流暢自然的語言為基調,沒有華麗的詞藻,不見雕琢的痕跡,但是給人親切熱情的感覺。我們透過小作者對睡夢中的媽媽的描繪,不僅可以感受到媽媽對孩子的關愛,同時更能體現出作者對媽媽的愛。

本節課的教學目標是:

知識與技能:

1、 會寫本課8個生字,會讀文中11個生字。

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 理解課文內容,深刻體會母子之間的關愛之情。

過程與方法:

1、 學生反覆誦讀,藉助插圖,展開想象來理解課文的情感。

2、 展開小組討論,對課文的思想內容及情感進行分析。

3、引導學生進行課外閲讀,擴大學生閲讀量。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幫助學生建立同學之間要互幫互助,團結有愛的情感。

二、設計思路

根據文本的特點、學生的個性發展需求以及設計理念,本節課教學思路為: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 ↓

創設情境 觀察,交流對話

↓ ↓

讀文識字 小組合作,掃清文字障礙

↓ ↓

引導探究 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 ↓

引導表達 讀 説 寫 評

↓ ↓

引導拓展 蒐集、處理信息

三、教學程序

本節課,我把“相信學生能學會”作為這課教學的核心理念,設計了以下幾個環節:

(一)啟動情感,揭示課題

1、良好的開始等於成功的一半,對於低年級的學生來説,剛一上課他們的思維不能馬上集中到課堂上來,如果利用歌曲導入,會很吸引學生,能有效的把學生的注意力引到課堂,引到課文中來。所以課一開始,我和孩子們一起唱大家都很熟悉的歌曲《世上只有媽媽好》。

2、由於每個人都有愛自己的媽媽,媽媽在孩子心目中是神聖的,偉大的,學生樂於親近自己的媽媽,因此當歌曲唱完以後我就問大家:“歌中唱到了誰呀?”非常明顯唱到了媽媽,於是我創設了“誰願意把觀察到的媽媽介紹給大家?”這樣的情境。我想這樣能使學生的心靈與文本產生撞擊,使兒童既有經驗與文本產生衝突,尋找到孩子心跳與文本心跳的合拍點,產生移情效應。

3、 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暢所欲言,自由介紹生活中的媽媽。

有的學生會説:“生活中的媽媽很美麗,尤其是那雙大眼睛。或有一頭又黑又亮還很長的頭髮。”

有的會説:媽媽做的飯菜特別好吃。”還有可能説平時特別關心自己的學習。如天天接我、送我放學,輔導我學習等。”……..因為學生有真實的生活體驗,説起來一定很全面,而且學生的參與率也會很高。同時也調動了孩子們對媽媽的情感體驗。

4、在學生介紹自己媽媽的基礎上,我接着説:“有一位小朋友也觀察了自己的媽媽,你們看,媽媽在幹什麼?同時出示課文插圖,引導學生觀察,揭示並課題板書《媽媽睡了》。

緊接着我説:“我們應怎樣讀課文的題目呢?”根據學生平時的生活經驗,他們肯定知道《媽媽睡了》要小聲,如果大聲會吵醒媽媽。根據此來指導學生感情朗讀課題《媽媽睡了》,這樣又一次調動了學生對媽媽的情感體驗,使孩子們在對媽媽的愛的情感體驗下進入了文本。

5、學生練讀題目。

然後我説:“那睡夢中的媽媽是什麼樣的?聽老師讀課文。”老師配以舒緩優美的《搖籃曲》朗讀課文。在教師動情的朗讀下,可以使學生置身其中,情不自禁地關注、嚮往、投入。

(二)自讀課文,掃清文字障礙。

在老師感情的渲染下,我想學生肯定會對課文產生濃厚的學習興趣,都躍躍欲試的想自己讀一讀。於是,下一步放手學生自讀課文,識記生字。按照平時的習慣學生的學習流程是這樣的:

1、學生自由讀課文,邊讀課文邊圈畫生字。

2、同桌互讀,檢查讀文情況。

3、在讀文過程中進一步識字,加深印象。

4、教師檢查學困生的讀文情況,其他學生聽後評價。

5、教師檢查生字的掌握情況,(2—3名學生)對於全讀對的學生獎勵“識字大王”的標誌。

6、 組內檢查,並進行獎勵。

(設計意圖:1、對於生字的識記,學生已經有了一年的基礎,所以教師乾脆直接教給學生自學,發揮學生主體性,使他們成為識字的主人。2利用“識字大王”的評價機制,能有效的促進學生們主動識字。因為我校的學生成長記錄中有識字闖關過級,每節課都有“識字大王”的評選,對於低年級學生來説,這是十分誘人的。所以孩子們識字的興趣很大,積極性很高,他們都會自主進行識字活動,在此手段的激勵下,學生的識字量很大。3、採用師生共同評價的形式,避免了評價單一性,顧全了整體,另外也體現了師生的平等關係,為營造輕鬆、愉悦的課堂氛圍奠定了基礎。)

(三)讀中感悟,體會深情。

1、我先總結上一環節的學習情況:“有這麼多同學都成為了“識字大王”祝賀你們,現在我們已經順利通過了“讀文”和“識字”,那下一步該幹什麼了?”

學生按照平時的學習過程回答:我們該理解課文了。

《課程標準》中明確指出:閲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代替學生的閲讀實踐。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薰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要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所以我順接學生的觀點説:“好,就按你們説的,現在請同學們再讀課文,看看你能讀懂什麼?把不懂得地方畫出來。”

2、己讀課文,畫出不懂得的地方,以便交流時提出。

3、 教師引導學生進行集體彙報。

設計意圖:嘗試質疑問答,鼓勵自主發現解答問題。邱學華先生創立的嘗試教學法,主張"先學後教,先講後練",正是着眼於讓學生"知不足,而後再學";讓教師"知困,然後再教"。嘗試教學法改變教學中教師牽着學生走,學生被動的現象,真正實現了學生為教學的主體,教師為教學的主導。嘗試教學法倡導在教授新知識時,先讓學生大膽嘗試, 解決能自己學會的內容, 發現不懂的地方,然後教師在就學生的質疑進行講解、點撥,學生面對的是自己疑難的問題、渴望學到的知識,精力會更集中、思維會更活躍。正所謂"不憤不啟,不悱不發,這種先憤後啟,先悱後發的方法。不但可以培養學生積極探索的精神,同時也提高了教學質量。

4、 由於這篇課文內容比較淺顯,對於學生來説理解不會有很大問題。課文只分三部分:睡夢中的媽媽真美麗,好慈祥,好累。所以我把文本交給學生,充分相信學生能學會讓他們自讀課文,之後談論感受最深的地方。

因為我知道學習活動是學生的潛能得以生髮、表現的基礎。學生有活動的時空、有選擇的權利、有展示的舞台、就有了更多感知、觀察、思考和探索的機遇,就有了更多表達情感的平台。在這兒進行課文分析時,我準備通過展開讀、説、寫、評等活動,充分地表達了學生從文本中體驗到的情感。

5、 在學生自讀自悟的基礎上,開始進行學後交流,在交流的過程中,學生選擇自己感觸最深的部分進行交流。有的學生可能會説:我讀懂了睡夢中的媽媽好累,我是從窗外,小鳥在唱着歌,風在樹葉間散步,發出沙沙的響聲,可是媽媽全聽不到。看出來的加上自己的理解。

6、 這時我抓住這段引導學生都來分析。學生還可能説:“我從媽媽幹了好多活,累了,乏了。”看出媽媽很累。這是我緊緊抓住這裏進行生活拓展,問:根據你的觀察,媽媽一天裏都可能幹哪些活?因為兒童的內心是最無拘無束的,他們渴望走向原野,親近自然,渴望在廣闊的天地間放飛夢想。這就要求閲讀教學要徹底走出“課堂中心、書本中心、教師中心”的封閉性,充分拓展空間,增強活力。所以我鼓勵學生在真實世界的際遇中學習,與現實對話,為學生創造生活實踐的機會,讓學生到生活中去觀察。

7、 在這部分有兩個詞語對於低年級學生來説,理解上有一定難度,是“深沉”和“均勻”。對於“呼吸深沉”的理解採用聯繫上下文或生活實際,對於“呼吸均勻”的理解採用表演的方式,先來表演“呼吸不均勻”是什麼樣的,再表演“呼吸均勻”是什麼樣的,這樣通過對比學生理解就不會太難。這樣做的目的是:在閲讀教學中,通過學生的自主體驗,讓學生逐步學會以語言文字為依託,分析語言現象,在字、詞、句、篇的聯繫中揣摩語言文字的內涵,體會文章內在的思想感情。強化個性體驗。在學生理解的基礎上進行感情朗讀。

8、 有的學生可能對睡夢中的媽媽很美麗感觸較深,在談論時,就可能抓住“明亮的眼睛”、“彎彎的眉毛”“紅潤的臉”等詞句進行交流。

在平時的訓練中我總是鼓勵學生多樣化地語言表達,展示學生的個性。因為語文課是師生個性自由馳騁的舞台,在閲讀教學中,通過學生多樣化的表達,可以開闊學生的視野。學生對“睡夢中的媽媽是什麼樣”的彙報時,有的直接摘錄了書上描寫的原句來表達,有的加以概括列出幾個關鍵詞語,有的聯繫自己的生活,還有的可能加上想象等,學生在表達中思辨,在傾聽中評判,不僅提高了語言運用能力,而且提高了蒐集信息、處理信息等綜合實踐能力。

同樣在理解的基礎上進行表情朗讀。因為學生只有在理解的基礎上,才能使感受加深,情感被激活,他們才會不容自遏地想抒發自己的情感。情感的抒發,可以使學生之間的內心感受得到交流,可以相互啟發,相互感染。表情朗讀,雖然讀的是作者的語言,但是,因為要求表情朗讀,這就包含了學生自己的主觀感受。

9、在談“睡夢中的媽媽好慈祥”時,“慈祥”一詞對於學生理解來説是一個難點。估計這裏學生可能要提出疑問,處理這個問題,我準備用讀文分析的方法。出示這段文字:請同學們認真讀一讀這段話,看看能有什麼收穫?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應該可以抓住睡夢中媽媽在微笑,很温和,另外,通過“在睡夢中媽媽又想好了一個故事,等一會兒要講給我聽。”來體會媽媽對孩子的愛。

在讀中感悟,體會深情這一環節的設計中,我始終以《課程標準》中指出的':“閲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也就是説,閲讀課堂是由這三者之間的互動形成的為指導思想。在《媽媽睡了》的教學中,課始情境的創設,問題的引出,教師是一個能激發學生思維的引導者——引導學生自己找到探究內容進行探究;當學生就“睡夢中的媽媽是什麼樣的”問題進行研究、討論的過程中,教師則是一個能欣賞學生意見的傾聽者、能積極參加小組探究的參與者;當學生呈現探究成果時,教師又是能判斷學生認識正誤的辨別者。這實質上是一個師生互動、教學相長的動態生成過程。

在教學過程中我努力讓每一個學生在學習的歷程中,在互相的交流感悟中充分展示自我,提升生命價值,讓學生在體味語言、交流表達過程中,陶冶、塑造學生心靈。

(三)、小結,生讀文昇華情感。

師:睡夢中的媽媽是那麼美麗,那麼慈祥,又是那麼的累現在就讓我們隨着音樂再讀課文,讀給我們親愛的媽媽,讀完後,從這三部分中選出一段背下來。注意一定要小聲點兒,別吵醒了睡夢中的媽媽。

師;我們的媽媽為了家庭,為了孩子,一天天操勞着,可是她卻無怨無悔,多麼值得我們去愛呀!就讓我們帶着這種深沉的愛再讀一讀這篇課文,注意可千萬不能吵醒媽媽。

(生隨音樂讀文。)

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我始終在通過各種手段,如:教師的語言,眼神,教學手段、教學環節的設計等營造自主寬鬆的課堂氛圍,因為只有自由寬鬆的語文課堂才會激起學生智慧的波瀾。我們老師要允許學生用自己的眼睛觀察,用自己的腦袋思考,用自己的嘴巴表達,獲得自我滿足。教學中要鼓勵學生的思維自由馳騁縱橫,充分展示了學生對文本的獨特理解。在這兒,老師再也不是傳統定義中的傳道授業解惑的人了,更像一個專業的主持人。)

四、拓展整合

現代閲讀教學觀需要我們以生活的理念構建起語文教學大課堂。在教學中,我們要將課堂的語言訓練和課外的生活實踐活動進行有機結合,從而使學生從單一的語文課堂步入廣泛的社會語文空間。在此思想的指導下我所佈置的作業也力求體現人文性。如:

“關於媽媽,你還想寫些什麼?課下認真觀察,象文中的小作者一樣也來寫一寫自己的媽媽。”

“小作者寫了自己的媽媽,你想寫誰呢?課下認真觀察,把他寫下來吧!”

這種實踐性的作業形式,讓學生親近長輩,很好得淡化了訓練意識,消除了學生學習與生活的界限,激發學生主動參與實踐的熱情。

附:板書設計

真美麗

媽媽睡了 好慈祥

好累

(設計意圖:隨機抓住學生彙報過程中出現的“閃亮點”進行板書,使整節課亂中有序,幫助學生更好地把握文本的重點,起到引領作用。同時,隨機板書也作為一種肯定學生探究成果的形式,促進學生進一步探索的熱情。)

説課稿 篇6

一、説教材

圓的認識是國小數學第 11 冊第四單元圓中較為重要的教學內容。它是在學生學過了平面直線圖形的認識和圓的初步認識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是研究曲線圖形的開始,是學生認識發展的又一次飛躍。本課時的教學是進一步學習圓的周長和麪積的重要基礎,同時對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也很重要。

教學目的:

1 、使學生認識圓;

2 、掌握圓的特徵,理解在同一圓內直徑和半徑的關係;

3 、掌握用圓規畫圓的方法:學生通過觀察和動手操作參與知識形成的過程,培養它們認識周圍事物的形體特徵的興趣和意識,能運用所學的數學知識解決簡單的問題。教學重點;學生掌握圓的各部分名稱及同一圓內半徑與直徑的關係。教學難點:半徑、直徑、及其關係,圓的正確畫法。

二、説教學方法

遵循“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訓練為主線,思維為核心”的原則,學生主動參與教學的全過程,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教學關鍵處體現教師的主導作用。如:電腦的演示、練習的設計、學法的指導、討論的組織,沒有教師精心的安排是不行的。

1、教法:以演示法、嘗試法為主。

採用教師引導下,課堂教學與小組合作學習相結合、教師演示與學生嘗試相結合、充分發揮計算機輔助教學的功能,以多媒體圖象、文字、聲音,動畫的綜合運用來吸引學生,刺激學生的感官,啟迪思維,從而深刻的理解新知。

2 、學法。教師不單要把知識傳授給學生,更重要的是教給學生獲取知識的方法,所以我很注重學法的指導。

以實踐→認識→再實踐→再認識為主線,採用多種方法相結合。教學圓的特徵時,主要採用了操作法,學生藉助圓形紙片,通過折一折、畫一畫、量一量,使多種感官參與活動,發現特徵後,能用語言表達出來,培養學生動口、動手、動腦的能力:能自學的儘量讓學生自學,教學圓的畫法時,採用了嘗試法與操作法相結合,以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概括能力、探索精神和嘗試精神;教學半徑與直徑的關係時,主要採用了討論法,使個人實踐與小組合作學習,互相討論相結合,學生取長補短,團結協作,有利於發展他們的創造性思維和數學語言的表達能力。

三、説過程和意圖

(一)複習鋪墊 導入新課

我們已經認識過哪些平面幾何圖形?舊知識的複習,為新知識學習做好鋪墊。教師有意分類,導出圓是平面上的曲線圖形。從而導入新課。

(二)動手操作 探索新知

1 、感知圓,使學生對圓有足夠的感性認識。

①舉實例

②藉助實物比照畫圓

③剪出圓形紙片

國小生的思維以具體形象為主,由學生熟悉的圓形物體引入。再借助實物比照畫圓。由實物→圖形→特徵,符合幾何知識教學的結構。

2 、實驗操作,抽象概念。

思維與動手密不可分、教師引導學生藉助圓形紙片,通過折一折,畫一畫,量一量等活動,有意識地對摺痕進行觀察,讓他們探索、發現圓的特徵。

①認識圓心、半徑。懂得:圓中心的一點,叫做圓心;連接圓心和圓上任意一點的'線段叫半徑。學生悟出圓的特徵,在感性認以的基礎上,形成理性認識,符合認知規律。

A:畫半徑比賽:誰畫的半徑最多。(誰畫完了嗎?)

B:它們的長度都相等嗎?為什麼?

當學生通過比賽、測量得出在同一個圓裏,半徑有無數條,長度都相等。

②認識直徑

A:觀察摺痕有什麼特點?讓學生懂得:通過圓心並且兩端都在圓上的線段叫直徑。

B:組織學生分小組討論,你能否發現直徑有什麼特徵?為什麼?留給學生思維的空間和機會,啟迪學生的思維。

C:彙報得出:同一個圓裏,直徑有無數條,長度都相等。

③認識直徑與半徑的關係

直徑和半徑的關係,是本課時的教學重點,又是繼續學習圓的有關知識的基礎。為了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我適時地組織學生進行討論:在同一個圓裏,直徑的長度與半徑又有什麼關係?學生通過動手、測量、觀察、比較等活動後,各抒己見、集思廣益、取長補短。我力爭為學生創造一個平等和諧、活躍的課堂學習的氣氛,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使他們獲得在羣體中充分展示自己才華的機會,有利於在實踐中獲得感性認識內化為表象,形成思維;同時培養學生團結協作的互助精神。更重要的是讓學生講清用什麼辦法得出“在同圓或等圓中,直徑的長度等於半徑的 2 倍”這一結果的。

3 、師生小結圓的特徵。

(三)感知形成 操作畫圓

1 、觀察電腦投影,演示圓的形成,向學生滲透圓是與定點的距離等於定長的點的軌跡。

2 、讓學生自學課本,嘗試畫圓的步驟及應注意的問題。

①介紹圓規 ②自學畫圓步驟,嘗試畫圓 ③討論:怎樣用圓規畫圓? ④彙報、教師示範畫圓。

讓學生嘗試畫圓,碰到困難時,教師才給予適度指導。如:圓規的正確握法等。畫任意圓是不難的,較難的是給定直徑長度畫圓。為了突破這一難點,學生畫圓時,由不熟練到熟練,由畫任意圓到按給定半徑長度畫圓,再到給定直徑長度畫圓,循序而漸進。再次藉助多媒體演示,感知圓的形成,結合實際操作,關鍵讓學生體會圓規兩腳的距離即半徑,體會圓心決定圓的位置,半徑決定圓的大小,有利於加深對圓的特徵的認識。圓的畫法是本課時又一個教學難點,我採用操作法與嘗試法相結合,力求花最少的時間獲得最佳效果,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培養他們的探索精神和嘗試精神。

(四)綜合練習 啟智培能

精心安排課堂練習,以教材為主,在不脱離教材的同時,突出思維訓練,形式多樣,學生樂於參與,課堂氣氛和諧、有利鞏固所學知識,開拓學生思維。

1 、基礎訓練:判斷題和練習二十五第五題。

使學生加深對概念的認識,鞏固圓的特徵。

2 、發散練習:下面圖形你看到了什麼條件?聯想到了什麼條件?

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

3 、實際應用:車輪為什麼要做成圓的?車軸應裝在哪裏?

經學生討論自己得出結論,再用多媒體演示。趣味性展示了用圓形、方形、橢圓形做成的三種車輪在行進中的優劣,進一步感受到車輪要做成圓的道理。努力把所學知識與生活實際緊密結合起來,真正做到學以致用。讓學生體驗成功的喜悦,又使課之將終,而趣猶在。

(五)總結

簡要總結,使學生明確學習目的,利於系統的掌握知識。

(六)作業

1 、練習二十五第4題

2 、思考:你能想辦法在操場上畫一個很大的圓嗎?作業佈置適度、適量力爭減輕學生的課業負擔,又把培養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延續到課外。

(七)板書設計

力求簡明扼要、條理分明、佈局合理,體現形式美和簡潔美。把知識的重點鮮明地在學生眼前。起畫龍點睛的作用,加深學生的印象。

説課稿 篇7

教學目標:

1、通過看圖、學文,瞭解桂林山水的特點,從而受到熱愛祖國錦繡河山的教育,陶冶愛美情趣。

2、學習通過比較,概括事物特點的方法,並學習作者細緻觀察和具體形象地描寫景物的方法,培養觀察、想象、理解、表達能力。

3.學會本課生字新詞,理解重點詞句。

4.有感情地朗讀、背誦課文。

教學重點:

1、理解第二、三自然段,瞭解灕江和桂林山水的特點。

2、指導看圖,培養學生的觀察力、想象力和理解力。

教學難點:

學習作者觀察和表達的方法。

教學方法:

1、本課的教學思路是:先整體後部分再整體,也就是先“整體感知,直奔中心”,接着“部分深究,逐層滲透”,最後“再現整體,深化中心”。

2、教給學生“從中心句入手”學課文的方法以及抓關鍵詞學句的方法。

3、採用先扶後放,扶放結合的方法。第二節的教學由教師“扶”,第三節“放”手讓學生自學,教師進行點撥引導。在發揮教師主導作用的同時,要充分注意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

教學準備:多媒體課件

教學時間:2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流程:

一、啟發談話,導入新課。

同學們都喜歡旅遊,今天老師和大家一起去桂林,領略那裏的山水。桂林,是我國廣西的一座美麗的城市,也是著名的遊覽勝地。每年都有成千上萬的遊客前往參觀旅遊。為什麼呢?因為桂林山水素有“甲天下”的美稱。

二、引導學生進入圖文描繪的桂林山水的美景之中

播放錄像片,配以課文朗讀,欣賞圖片,圖文進行整體感知,然後讓學生談感受。

三、課文是怎樣評價桂林山水的?

找出來讀一讀,導入學習第一自然段。“甲天下”是什麼意思?(天下第一)既然桂林山水天下第一,那我們和作者一起盪舟灕江,觀賞桂林山水。

四、觀賞灕江的水(學習第二自然段)。

1.觀察圖畫或錄像中的灕江水

問:灕江的.水與別處的水有什麼不同,有哪些突出的特點?

(可用圖畫、錄像等手段,展示波濤洶湧的大海,以幫助學生理解“波瀾壯闊”;展示風光旖旎的西湖,以幫助學生理解“水平如鏡”。)

2.歸納灕江水的特點自讀課文,畫出灕江水的三個特點,想想課文是怎樣分別描寫的。

(特點之一“靜”。課文用“讓你感覺不到它在流動”,從感覺上突出了灕江水的“靜”。)

(特點之二“清”。課文用“可以看見江底的沙石”,從視覺上突出了灕江水的“清”。)

(特點之三“綠”。課文用“彷彿那是一塊無瑕的翡翠”這一形象的比喻,從色彩和品質上突出了灕江水的“綠”和“純”。翡翠:綠色的硬玉,有光澤。無瑕:沒有斑點,非常純淨。)

3.體會最後一句。

4.練習朗讀,讀出灕江水的靜、清、綠,讀出對灕江水的喜愛之。情。

注意指導讀好“真靜啊”“真清啊”“真綠啊”。

五、觀賞桂林的山(學習第三自然段)

1.觀察圖畫或錄像中桂林的山

問:桂林的山與別處的山有什麼不同,有哪些顯著的特點?

(可用圖畫、錄像等手段,展示泰山和香山,以幫助學生理解“峯巒雄偉”“紅葉似火”。)

2.歸納桂林山的特點自讀課文,畫出體現桂林山特點的三個詞,想想課文是怎樣分別描寫這些特點的。

(特點之一“奇”。課文從兩方面描寫。一是“拔地而起,各不相連”。一般的山脈逐漸高上去,且連綿不斷,桂林的山卻是從平地崛起,互不相連。二是“奇峯羅列,形態萬千”。羅列:排列。形態萬千:各有各的樣子。除了像老人、像巨象、像駱駝,教師還可補充介紹,有的像揹着娃娃的婦女,有的像好鬥的公雞,有的像下山的猛虎,有的像含苞欲放的蓮花,有的像捧書而立的書童,有的像敞胸露肚的羅漢……使學生感到桂林的山真是形態萬千,目不暇接。)

(特點之二“秀”。課文打了兩個比方“像翠綠的屏障,像新生的竹筍”,寫出“秀”的表現:鬱鬱葱葱,色彩明麗。屏障:起遮擋作用的東西,本課指桂林一帶的山。)

(特點之三“險”。課文用“危峯兀立,怪石嶙峋”概括了這一特點,並用“好像一不小心就會栽下來”的感覺,突出了桂林山的“險”。危峯兀立:即高峯聳立。怪石嶙峋:指奇形怪狀的石頭重重疊疊。)

3.練習朗讀,讀出桂林山的奇、秀、險,讀出對桂林山的喜愛之情。(重點指導讀好“真奇啊“真秀啊“真險啊。)

六、我們觀賞了灕江的水,觀賞了桂林的山,總的有什麼感覺?作者又有什麼感受?(學習第四自然段)

1.看圖,啟發學生把山、水聯繫起來讀感受

2.看看作者有什麼感受?

(1)畫出感受最深的句子:“像是走進了連綿不斷的畫卷,真是‘舟行碧波上,人在畫中游’”。

(2)理解“畫卷”“連綿不斷的畫卷”及“舟行碧波上,人在畫中游”。 3.練習朗讀第四自然段讀出盪舟灕江,被桂林山水所陶醉的感情。

七、作業

1.朗讀課文 2.識記生字

八、板書設計:

xx

説課稿 篇8

一、教材分析

這一單元的幾篇文章都與科學密切相關,內容豐富多彩。閲讀這些文章,可以豐富我們的科學知識,激發學生的求知慾望。學習這個單元要在理解課文內容的基礎上,練習概括課文的內容要點。《化石吟》是一首以科學為題材的情詩。寫科學家通過研究化石,展現了億萬年前的神奇景象,從而讚美科學的神奇的人類的偉大。教學這篇課文時要聯繫生物學的內容,如魚類進化、鳥類祖先、兩棲類祖先、被子植物、恐龍、猛獁等內容,在此基礎上進行反覆朗讀,感受其中的思想感情的節奏韻律之美。科學詩以詩的形式寫科學的內容,這正是許多學生所喜歡的,教學過程中要以此激發學生愛科學、愛文學的熱情。

詩中一系列的疑問將人們帶入奇幻的神話般的`生物世界,又用優美的語言富有感情的讚頌了會講話的奇異的化石。學習本詩,可以利用多媒體手段讓學生認識化石,引導學生展開豐富的聯想和想象來理解詩中的內容,體會詩人的思想感情。

二、目標設置

1、認知領域目標

①理解、積累“奇幻、葱蘢、幽雅、歎服、海枯石爛、日轉星移”等詞語。

②瞭解化石展現的億萬年前奇幻的生物世界。

③理解詩歌內容,感受詩歌的思想感情,體會詩歌的節奏韻律之美。

2、能力情感領域目標

培養學生對生物進化的興趣和愛科學、愛文學的思想感情。

[教學目標確定的理由和根據]

本課是一首以科學為題材的抒情詩,所以本課的教學,既要通過詩歌來讓學生了解奇幻如神話般的生物世界,又要把握住語文學科的特點,理解詩歌內容,感受詩歌的思想感情,體會詩歌的節奏韻律之美。

第四單元的主題是“科學”,故將本課的能力情感領域目標確定為:培養學生對生物進化的興趣和愛科學、愛文學的思想感情。

 三、教學重難點

1、教學重點:反覆誦讀,感受詩歌的思想感情和節奏韻律之美。

2、教學難點:聯繫生物學的相關知識,激活聯想想像思維,深入理解詩歌內容。

[重難點確定的根據]

在關注語文學科的人文性的同時,不能忽略語文學科的工具性。我們不能把語文課上成生物課,在教學中必須體現語文學科的特點。故以認知領域目標③為重點。

當然,在本課教學中僅限在語文學習的小圈子裏,也是不可取的。要注意把語文知識和自然知識結合起來,既學到有關詩的知識,又瞭解了自然科學知識。

[重難點突破設想]

激發學生多感官感受能使學生對所學知識有更加深刻的理解。故在研討重難點時要求學生帶着問題反覆朗讀、多種形式的朗讀,教師作出適當的評價,通過朗讀激發情感,通過朗讀、討論使學生理解深刻,

四、教學建議

1、擬用一課時完成教學。

2、朗讀法。《化石吟》是一首科學詩,更是一首讚頌化石的抒情詩。詩歌節奏鮮明、聲調和諧,富有韻律美。同時運用擬人手法,以第二人稱“你”稱呼化石,親切自然,字裏行間流露讚歎之情。引導學生反覆誦讀,感受思想感情和音樂美。

3、聯想想像法。詩歌寫科學家通過研究化石,展現億萬年前的神奇景象。要聯繫生物學知識,充分調動思維活動,理解詩中所寫內容,激發探究生物進化的興趣。

4、討論點撥法。課堂教學中,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探究詩歌的內容要點和首尾圓合的結構美。教師巧妙設疑,引導學生思維以突破重難點。

[教法實施的依據]

語文課程標準提出:“充分發揮師生雙方在教學中的主動性和創造性。”“教師是學習活動的引導者和組織者。教師應轉變觀念,更新知識,不斷提高自身的綜合素養。應創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積極開發課程資源,靈活運用多種教學策略,引導學生在實踐中學會學習。”所以在教讀本文時,一方面關注學生語文能力的提高,要求學生通過反覆朗讀逐步理解詩歌內容,並細心體會詩歌的鮮明節奏,和諧聲調,感受詩歌的音樂美。另一方面又將學生的目光從詩歌本身引向古生物學和古生物考古學,以培養學生對生物進化的興趣,使學生在獲得語文知識提高語文能力的同時,也能積極感悟自然感悟自然科學。第三,在教學過程中,學生能夠積極地為解決問題去搜集信息和整理資料,能夠主動地發現問題和探索問題,這就培養了學生主動探究、團結合作、勇於創新的精神。

五、學法與要求

1、課前請教生物老師,或通過圖書館和因特網,查找有關古生物的圖片或文字資料。

2、朗讀詩歌的時候要有節奏,反覆吟誦感悟品味詩歌的思想感情,重點字詞需要用心體會,通過聯想和想象感悟詩歌的情感。

[學法指導的目的]

根據語文課程標準對語文學科性質的界定——工具性與人文性的有機統一,結合詩歌抒情性強的特點。同時體現“四合一”學法指導要明確具體“做什麼”“怎樣做”等預習及閲讀的要求,讓學生在學習中做到有“法”可依。

以上就是語文網小編分享的《化石吟》説課稿的全部內容,如果對您有幫助,希望您繼續關注語文網。

説課稿 篇9

各位老師大家好!今天我説課的題目是人美版美術教材第14冊第二課《手繪條圖像——立體圖像的表達》,下面我就從教材、教法、學法,教學程序四個方面對本節課的教學設計加以説明。

一、説教材

1、教材所處的地位和作用以及重難點

《手繪線條立體圖像表達》是美術教學重要的基礎課程之一,學習好了能夠促進學生將自己的所見、所聞、所感,以簡單會意的方式表達出來,達到表現自我、自我展示、交流和抒發情感的目的。

二、説教學目標:

針對本節課的重點難點,基於新課程標準的要求,以及對教材的分析一下幾點作為本接客教學的教學目標:

1、 通過本課學習,讓學生感受從平面到立體的變化,提高學生對立體形態的觀察能力和形象思維能力。

2、 使學生掌握豐富的線條表達方法,客觀忠實的表達物體。

3、 鼓勵學生以獨特的視角或真實的感受描繪物體,使其手繪立體圖像有個性且極具想象力,從而達到提高技能的作用。

三、説教學的重點和難點

1、教學重點的突破:指導理解立體圖像,通過作品分析、教師引導和示範,指導學生對立體圖像科學的認識,調動學生的主動性,力求使學生放開手腳,大膽表現自己的認識。

2、教學難點的突破:立體圖像的觀察和立體表現,學生往往只能意會不能言傳,我力求着意引道學生的觀察方法和表現方法主動表現自己的理解和感受,並表現在自己的作品上。

四、説教學方法:

本節課我運用了引導、欣賞、示範、討論交流、練習、評價的教育策略,這一課的首要任務是讓學生通過自己的觀察,瞭解形體的結構和外部內部特徵通過分析作品和實物,讓學生把對形體的主題特徵搞清楚。讓學生在現實主觀的感受中提高敏鋭的觀察力和表現力、創造力,和培養學生動手的能力。激勵學生的學習興趣。在學法上主要運用觀察法、實驗法、演示法、欣賞法等。

五、説學法

國中一年級學生在上學期學習了<手繪線條的表達>能夠對基本的形體能做簡單的表現。因此通過這節課的學習,在對形體的表現上有一個提升。雖然有前面的基礎做鋪墊,但是學生不能夠對實物形體作很好的表現。學生有很強的好奇心、求知慾和表現欲,喜歡別人欣賞自己、欣賞自己。那麼通過本節課力求調動學生的情緒在學法上主要運用連下發、平書法和討論法等。

六、我的課前準備:

製作多媒體課件,查找了一些平面圖形與立體圖像的資料以及“立體圖像表達”的拓展資料。本節課課本上的資料圖片的運用全部是線條變現黑白圖片顯得枯燥,調動不了學生觀察物體認識物體的情緒,為此我在課前準備了相關圖片以作補充。

教學過程:

(一) 提問引入

教師提問:我們現實生活中有哪些立體的圖像?

學生回答後,教師補充

(二) 新授

1、 教師展示現實生活中的立體圖像的圖片(調動學生對立體圖像的主觀認識的.情緒。)

2、 教師提問:什麼是立體圖像?你對立體圖像有哪些認識?

課件展示:立體圖像的定義。

3、教師提問:立體圖像表達有什麼意義,和為什麼我們要用線條表現立體圖像。

4、引入本課內容

立體圖像有哪些表現方法:(引導讀取課本文字)

(1) 表達直觀感受的方法

較為直觀的真實地再現各種立體形體一般要符合透視規律。

透視變化在表達立體圖像的過程中主要表現為近大遠小。(請學生列舉生活中近大遠小的實例。)

展示一組平行透視與成角透視的圖像,要求學生進行比較,發現它們有何異同。

學生回答後,教師補充:空間中的立體形,如果有一組平行線條與我們記錄對象的畫面平行我們就把這一組平行線的方向看成是不變的,其它方向上的平行線好像都有指向遠處的一點,我們把這種稱為平行透視。

空間中的立體形,如果沒有一組平行線與我們記錄對象的畫面平行各個方向上的平行線都指向各自在遠處的消點。我們把這種透視稱為成角透視。

(2)、結構分析的方法

展示一組物品圖紙和結構素描圖片,教師提問:這種表達立體的方法有什麼特點? (以線條為主、主要表現物體內外結構和輪廓)

(3)、表達主觀理解的方法

展示一組圖片,要求學生嘗試回答部分作品的作者是出於怎樣的思考才這樣畫的?

學生回答後,教師補充:

以上圖片中的作者能將自己的理解通過線條的形式表現出來,我相信我門大家面對一個立體形的時候也會有自己獨特的理解,也一定能大膽地根據自己的理解把自己所面對的立體形象表達出來。

4、教師示範一些立體圖像的表現加強學生的主觀認識。

5、 知識拓展:

翻一翻其他學科的課本,看看有哪些是利用手繪線條來表達立體形象的?這些表達方法有什麼不同,學生可以互相討論。

小結1:課件展示,引導講解不同物體表現的方法。

小結2:我們怎樣才能畫好立體圖像?

總結:我們今天學習了立體圖像的各種方法,相信大家已經對現實中的圖像有了較強的認識,希望大家在以後的實踐中加以應用從而學以致用。

6、 課堂練習:

選擇一種立體圖像的表達方法畫一件物品。(教師巡視指導,邊指導邊評價。)

(三)全課總結

1、整體評價

這節課,同學們用科學的觀察方法和表現方法把立體圖像較真實的展現在我們的眼前,達到了我們這節課的教學目標。

2、全課總結:希望下去後運用今天所學習知識,在以後的學習和生活中加以運用。

説課稿 篇10

説教材

《我是什麼》是人教版九年義務教育六年制國小語文第三冊的教學內容。本課是一篇科普短文,課文采用了擬人的手法,以第一人稱“我”的敍述方式,生動形象地介紹了自然界中水的不同形態及與人的利弊關係。

説重難點

文中始終不點明“我”就是水,而是通過水的形態變化和與人類關係描寫,讓讀者去猜,因此,文章的重難點就是了解“我”是什麼?

説教師的教

依據教材的內容及本課的重難點,我設計的教學目標是:(1)、瞭解“水”的不同形態和變化。(2)、瞭解水與人類的密切關係,樹立環保意識。(3)、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

為能突出重點,突破難點,很好地完成教學任務,取得理想的教學效果,根據課文的結構特點,引導學生進行探究性學習,培養學生自主地學習意識,我主要採用了以下教學方法:

根據課文特點設懸念,教師導入新課:“今天,我想把一個調皮、可愛的小朋友介紹給同學們,大家想不想認識他。”這使學生以最快的速度進入學習狀態,並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緊接着,通過同學們自讀,讓學生從整體上把握了課文內容,感知課文大意,猜猜“我”是什麼,在變化過程中,“我”都變成了什麼?

學習第一、二自然段時,先請同學們自讀課文第二、三自然段,喜歡哪一部分就讀哪一部分,學生彙報,並指出讀得好與不足之處,針對讀得不好的地方請同學再讀。通過讀請同學們提出不理解的地方,重點理解:“白衣服”、“黑衣服”、“紅袍”。通過詢問:汽、雲、雨、雪、雹子的變化都與什麼有關係,初步揭示謎底:水。並請同學們説説在日常生活中,你見過水的哪些變化。最後,看一段關於水的變化的片斷,來真實感受一下。(課件展示)

學習第三自然段時,同桌討論學習,自讀課文,找出表示動作的詞。為加深理解,請同學起立,邊讀邊加動作。

學習第四自然段時,四人小組討論學習,邊讀邊找出兩組反義詞,並理解這兩組反義詞之間的關係。(温和、 暴躁)、(好事、壞事),並請同學們通過課外查閲的資料説説水都為我們人類做過哪些好事和壞事。利用多媒體出示水對人類破壞的資料,引起學生共鳴。最後請同學們討論:為了讓水光做好事,不做壞事,我們人類應該想出哪些辦法來治理他?(植樹造林、興修水利、不亂倒垃圾等)

課文結尾時,根據教材拓展延伸,講述水的重要性:水是生命之源!給人類做出了許多貢獻。聯合國有關專家指出,21世紀是“淡水世紀”,這説明水對我們人類的重要性,因此,我們應該在生活中節約用水,並幫助、監督身邊的人也養成節約用水的'好習慣,使更多的人增強環保意識。

説學生的學

在學生的學習過程中,教給正確、科學的學習方法,培養起良好的學習習慣和健康的學習情緒。

1、激趣學習法

有了學習興趣,便有了主動學習的良好願望,而良好的願望和主動性是達到目標的最好動力。講解課文時,以“今天,我想把一個調皮、可愛的小朋友介紹給同學們,大家想不想認識他。”這使學生以最快的速度進入學習狀態,並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學中時,通過學生的比讀、賞讀來調動學生的朗讀興趣。通過邊做動作邊朗讀來理解課文、找反義詞來理解課文等方法來不斷地激起學生學習的興趣,使學生的思維處於積極活躍狀態。

2、查閲資料的學習方法

查閲課外資料的方法是學習語文的重要手段之一。“汽、雲、雨、雪、雹子”的形成過程,單靠教材中的一點點知識遠遠不夠,這就需要同學們課下查閲許多資料,找到相關有用的內容,這些資料對學生弄清“我”是什麼很重要。同學們還可以通過查閲資料知道水既給人們帶來好處,也能給人們帶來災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