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國學 語言 詩詞 名言警句 對聯 雜談
當前位置:學問齋 > 範文 > 説課稿

【精華】物理説課稿模板十篇

欄目: 説課稿 / 發佈於: / 人氣:4.36K

作為一名教職工,通常需要用到説課稿來輔助教學,藉助説課稿可以更好地組織教學活動。那麼你有了解過説課稿嗎?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物理説課稿10篇,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精華】物理説課稿模板十篇

物理説課稿 篇1

概述:重要的是説為什麼這樣教,要求教師説出設想和做法所運用的教育教學理論,所根據的心理學規律、認識規律和學生的實際。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作用和特點

從前後聯繫來看,有利於鞏固學生對……的認識。在理論推導過程中的……有利於強化學生對……的認識。在講解例題時,對推理方法、思維起點的分析,為今後……打下了必要的埋伏。起到承上啟下的作用。

教材的安排的目的:教材的這種結構能較好地突出理論與實踐的統一,使學生明白物理規律既可以直接從實驗得出,也可以用已知規律從理論上導出。

2、教學目標

知識、技能目標:學習物理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瞭解物理與現代生活、社會生產、科學技術等的密切聯繫和重要應用。

在本節課之前,學生已有了……的初步知識和實驗基礎,學生一般能較熟練地掌握……,這就從理論上和實驗上為學生理解….奠定了比較堅實的基礎,因而本節課的一個目標是:……。

通過運用……解決……問題,使學生初步領會…….的基本思想,規範學生……良好習慣。

能力、方法目標:觀察能力、實驗能力、思維能力、自學能力。綜合應用能力;訓練科學方法;培養創新精神;發展個性和特長。

通過計算機模擬培養學生的推理及想象能力;

培養學生應用數學知識解決物理問題的能力;

在討論歸納中,鍛鍊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

設計能力:師生共同活動,應用……知識,設計出……;

實驗操作能力:讓學生通過動手實驗,學會使用……,並總結出……的方法和規律,從而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

等效替代法的基本思想。樹立等效觀點,建立等效思想

不斷髮現矛盾,激發動機,提出問題,進行思考、實踐、修正、提高,從而培養學生的創造思維方法。

有利於培養觀察和分析實驗現象的能力以及理解問題的能力。

這節課有利於培養學生實驗能力,理解問題的能力,應用數學知識解決物理問題的能力。

情感、態度目標:激發學習興趣;關心環境、能源、衞生、健康;辯證唯物主義;愛國主義;培養社會責任感以及勤奮、堅毅、合作等仗品德。

可以實現實事求是、堅持內容與形式的統一的辯證唯物主義思想教育。作畫法求合力要規範,可以培養學生嚴謹認真的科學態度和作風。

讓學生體會到生活中處處藴含物理知識,物理就在身邊,從而進一步培養學生學習物理的興趣。

堅持事物的量變達到一定程度時,必然會引起質變的辯證唯物主義思想教育,可以培養學生嚴謹認真的科學態度。

3、教學重點

成功的演示實驗能使學生獲得豐富正確的感性認識,嚴密的理論推導能使學生獲得必要的理性認識,正確深入理解……概念和決定……的因素能使學生定性地認識……的緣故。以上措施能使學生從不同角度深入理解…….的關係。

正確深入理解……的特點和……的關係。正確確定思維入手點,是分析……問題的兩個關鍵。

4、教學難點

抽象思維尚處於起步階段

二、 説教法:

情景激學法(創設問題情境,引發學習興趣,調動學生的內在學習動力,促使學生主動學習);目標導學法(明確學習目標,使學生學有方向,有的放矢,促使學生積極探索、發現);演示實驗法(通過觀察、分析實驗現象,推理驗證物質性質);比較法(啟發學生認識獲得新知);討論法;歸納法;閲讀法;自學指導與自我總結相結合;“問題、探究、交流、歸納、閲讀、講解”

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積極參與教學活動。充分體現“教師主導,學生主體”的教學原則。

本節課採用了演示法和講授法相結合的啟發式綜合教學方法。教師邊演示邊讓學生分折解題思路,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本節教學採用實驗研究的方法。

觀察和實驗是學生認識物理世界,獲取物理知識的重要途徑,是發展學生智力的前提條件,是檢驗物理知識真理性的標準。在“摩擦力”教學中,要“以觀察和實驗為基礎”以增強學生的感性認識為突破口,有機地融合各種教法於一體。做到步步有序,環環相扣,前後呼應,不斷引導學生動手、動口、動腦,積極參與教學過程,才能圓滿完成教學任務,收到良好的教學效果。本課是運用演示實驗、融合多種教學的講授課。

三、 説學法:觀察法;歸納法;閲讀法;聯想法;推理法

1、教學生觀察、分析、歸納實驗的方法

為了適應高一學生的認識和思維發展水平,注意根據所講授的每項知識,確定其演示觀察的重點,有序地引導學生逐項觀察,逐項分析,再綜合觀察,再綜合分析,使學生通過實踐—認識—再實踐—再認識,完成認識上的飛躍。

2、教學生用較簡單的器材做實驗,以發揮實驗效益,提高教學效果的方法

如在引入新課時,引導學生根據課本做實驗,可以增強感性認識,複習相關知識,克服錯誤定勢,激發學生的觀察熱情和學習積極性,為進行新課做好知識上和情感上的準備。

3、通過設疑,啟發學生思考

通過實驗培養學生學習興趣,通過練習強化有意注意,根據練習情況及時評價鼓勵學生,重在讓學生弄清楚建立物理概念的過程,而不是死記硬背一個結論。

四、 教學程序:導入;新課;練習鞏固;作業;研究性課題提出。

引入新課

將課首問題稍作加工(和生活實際稍作聯繫)後,向學生提問,使學生在思索中對新課產生強烈的興趣,教師再順勢引入新課,板書課題。

通過演示使學生對波有直觀的認識,培養學生觀察、分析問題的能力

讓學生邊觀察邊思考,能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和教師的主導作用

練習能幫助學生鞏固新知識,有利於物理概念的'理解和物理規律的應用

五、研究性課題的提出和課後的思考

以下以物理説課為例:

重要的是説為什麼這樣教,要求教師説出設想和做法所運用的教育教學理論,所根據的心理學規律、認識規律和學生的實際。

教學目的不僅僅是為了讓學生知道結論、規律的內容,更重要的是要讓學生知道結論是如何得出來的,在得出結論時用了什麼樣的方法和手段,在實驗中如何控制條件和物理變量,讓學生沿着科學家發現物理規律的歷史足跡,體會科學家的思維方法進行再創造。如在《牛頓第二定律》的説課中,不僅僅讓學生理解加速度與力的關係,加速度與質量的關係,更重視如何通過實驗控制變量,根據實驗條件啟發學生思考,把牛頓第二定律的得出,探索事物的規律,培養學生創造力,作為教學目的之一。這正是重視素質教育的體現。

教材難點的確定要看是否體現了學生的認知水平、基礎知識、生活經驗、相關學科的實際情況,是否找出了難點的形成原因。如:《楞次定律及其應用》的説課中,難點的確定及依據指出:"楞次定律是一個物理規律的高度概括,學生在理解其語言表述時會有兩方面困難:(1)楞次定律本身是判斷感應電流方向的,但定律本身並沒有説感應電流方向如何,而只是説感應電流的磁場如何。(2)對"阻礙"二字的理解往往會產生誤區,把阻礙原磁場的磁通量變化,理解為阻礙原磁場。"這不僅説出了難點,還從自己的教學經驗,學生情況,規律本身,説了確定難點的依據。又如《牛頓第一定律》的説課中,學生由於受日常觀念的誘惑,把日常生活中物體在力的作用下由靜止變成運動和不受力作用運動的現象,作為片面的先入之見,產生誤解,認為"力是物體運動的原因",形成了思維障礙。因此,應把"力是改變物體運動狀態的原因"確定為教材的重點和難點,只有這樣,才能破除錯誤的認識,建立新的正確的觀點。

中學物理教學方法多種多樣,各有優勢和特點,應用範圍和條件也不盡相同,如為了提供豐富的感性認識,發展學生的感知能力可採用演示法、觀察法;為了使學生正確理解物理概念和規律,可採用講授法、談話法、討論法,啟發法、發現法;為了加強物理實踐,培養學生技能,可採用實驗法、練習法等。中學物理教學手段也多種多樣,包括語言和教具,教具主要指持圖、板畫、模型、錄音、幻燈、計算機等。所選教學方法手段要根據教材特點和學生實際,各種不同方法和手段要優化組合。

説教學方法和手段不僅要説選擇的主要教學方法和輔助教學方法的內容以及選擇教學手段內容,還要説出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依據,還要説具體突出物理概念和規律、實驗方法及如何操作,或者所選典型例題的內容信要求,還要説出具體突破物理實驗操作或所需預備知識,還要説出課堂教學採用的各種教學方法和手段及操作的注意事項,特別着重説物理實驗操作要領及觀察要點。

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體現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作用,體現教和學的高度統一。

所選教學方法能否促進學生的智能發展,培養學生的能力技能和創造,既注重概念、規律的探索過程,符合素質教育的要求。

能否結合學生實際、教材特點、教法的選原理和教學經驗,説出選擇教法的理論依據。《楞次定律》説課中,在説教法時指出:"本節課採用實驗探索法,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作用。教師的主導作用體現在:導聽、導做、導思、導説、導體、導記方面,教師演示實驗田後提出問題,進行思維點撥,引導學生討論,在教材難點處放慢節奏,分散難點。學生的主體作用主要體現在:主做、主思、主説。讓學生自己設計實驗,自己動手做實驗。"這樣的教學方法符合教材特點,有利於培養學生的智能、技能,實現教與學高度統一。

指導學生學習物理的方法很多,常見的有粗讀預習、觀察實驗、聽課理解、複習鞏固、作業練習、應用實踐、歸納總結等。同時還要在傳授知識過程中強調研究物理的方法、態度和習慣,培養學生的課堂實驗、課外實驗和小製作的基本技能。

學法的指導是否體現了學生規律、學習原則以及學習的生理和心理規律,學生的基礎、習慣能力等情況。

看説課者指導學習方法如何體現素質教育,面向全體學生的要求,調動優秀學生積極思維,激發後進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優中差生在各自原有的基礎上都有相應提高。

能否針對某一知識點,對學生可能出現的問題、最易疏忽的可能誤解或混淆的總是有預見地並針對性地採取恰當的處理措施,如《布朗運動》的説課中指出:"布朗運動不是分子的無規則運動,而是水分子無規則運動時對花粉顆粒的無規則撞擊而引起的花粉顆粒的無規則運動,布朗運動無規則並不是無規律。"

在實驗教學中,指導學生理解實驗目的,明確實驗原理,熟悉實驗器材,掌握方法和步驟。學會觀察實驗中出現的現象,培養學生的實驗操作技能和注意事項,還應培養學生小實驗、小製作的操作技能。

如《透鏡》説課在學法指導中指出:"教學生實驗方法,如練習書上練習薄、2題時,可建議學生做實驗解決,發散光線通過凸凹透鏡,觀察、對比出射z一是*近主光軸還是遠離主光軸,正確理解會聚與發散的定義,避免灌輸。"《楞次定律》在説學法中指出:"通過本節課,讓學生學會怎樣提出課題,怎樣假設推理,怎樣設計實驗,怎樣選擇實驗操作,怎樣對實驗現象進行歸納總結,養成嚴謹科學態度和思維習慣。"〈勻變速直線運動〉説學法時指出:學生認為直線運動在國中已經學過,簡單易懂,思想上不夠重視,準備不足。可在學習中發現本章物理量多,物理公式多,而且互相交*聯繫,很容易混淆。如位移、加速度和物理圖象等知識比較難於理解,於是產生了"雜""亂"的感覺和厭學情緒。學習方法也停留在"背公式、套公式"的水平上,由於理解不深,公式掌握不靈活,遇於複雜綜合的總是便出現"顧此失彼"和"張冠李戴"的現象。以往教學的經驗也告訴我們,學生反映運動形式多,公式更多,分不清記不牢。因此,在教學中要注重學習方法的指導。

1)學生以自己主動學習為中心,養成以"觀察(包括閲讀)-思考-表達(包括説和寫)"為主要方式的學習方法和學習習慣。

2)重視知識結構的教學,克服"雜""亂"現象。把本章重點知識概括為:"六個公式六個量,已知三個可計算;加速(+A),減負(-A),落體上拋G和-G"。

教學過程

物理教學過程是物理教師通過各種途徑,使學生認識物體客觀規律,完成物理教學目標和程序。這個過程應自始自終符合物理學的研究特點,符合素質教學的要求,應有利於能力的形成,有利於教學目標的真正完成,有利於學習興趣的少許發,有利於良好學習習慣和科學學習方法的培養。

説教學過程並不是像教案那樣詳細地説明教學的具體過程,而是要説出教案中幾個主要過程安排的理論根據和組織者對它的理解,從而使用權備課建立在嚴密理論與豐富教學經驗的基礎之上。也就是説,教學要注意以下幾點:

1)教學過程要體現能力培養和素質提高。不同的教學過程,培養學生不同能力。

2)教學過程要準確把握教材重點、難點和學生能力培養上,並注意知識的前後聯繫和內在邏輯關係。還應體現教學方法選取的科學性,學習方法指導的有效性。

3)教學過程的設計是否符合由特殊到一般,由直觀到抽象,從簡單到複雜,由已知推未知的認識規律及學生的認知結構和年齡特點。因此,評析説教學過程還應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

A.是否做到教學目的明確,結構合理,廣度得當。

B.教學內容和滲透的思想觀點是否科學正確,是否恰如其分地進行思想品德教育。

C.是否説出了教學的主要思路,簡述了主要環節內容,各環節過渡的處理方法是否自然,設計是否把握了知識的內在聯繫。

D.是否説出瞭如何處理教材,以信教學方法和科學方法之間的關係,是否把目的與手段、知識與能力、教和學融為一體。

E.教學主次是否分明,層次思路是否清晰,重點是否突出,能否抓住關鍵,選擇正確的教學方法,藉助有效手段,突破難點。

F.教學各環節時間分配是否合理。

G.是否説出如何使用教學語言、教學情感、物理實驗,以信創設物理情景。

H.是否説出實驗的目的性及實驗觀察點、操作技巧及應注意的問題。

I.是否説出如何實現教學反饋矯正,高速教學內容和進度。

J.各環節教學設計的理論憑據是否正確,恰當具體。

物理説課稿 篇2

今天我説課的課題是八年級上冊物理引言《奇妙的物理現象》,下面我從四個方面説説,本節課題的設計思路。

一、説教材

1、教材分析:

義務教育階段的物理課程是學生學習物理的啟蒙課,引言則是啟蒙課的開篇。向孩子們打開物理世界的大門,展示五彩繽紛、充滿神奇的物理世界。通過引言學習讓學生們初步瞭解物理學的研究方法、物理學家的高尚情操以及物理學在生產生活實踐中的重大作用等,以便使孩子們對物理世界有一種新奇感、求知慾,產生學習物理的濃厚興趣。引言體現了義務教育階段物理教育的培養目標:提高全體學生的科學素質。從引言可見本教材的主要目的:不僅要從知識與技能方面培養學生,而且還將注重從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等多方面培養學生,培養學生終身的探索興趣,良好的思維習慣,有根據的懷疑精神,一定的創新意識等

2、教學目標:

根據國中物理新課標的要求和本節教材的特點,以及學生的實際情況,我認為這一節課的教學目標有三點:

知識目標(1)通過觀察、實驗活動,初步感受物理現象的奇妙,激發對科學的好奇心和求知慾。

能力目標(2)經歷觀察物理現象的過程,初步體驗觀察的方法,能根據觀察到的物理現象提出簡單的科學問題。

情感目標(3)讓學生在熟悉的情景中,用生活中常見的物品進行實驗探究,從而感受物理與生活的聯繫.

3、教材的重點和難點:

重點是使學生們對物理世界有種新奇感、求知慾,激發學生學習物理學的濃厚興趣。

難點是成功地演示新奇有趣的物理小實驗。

二、説教法

物理課是八年級學生接觸的一門新課程。這門課對於部分八年級學生來説簡直有點“談虎色變”,因為聽哥哥姐姐或高年級同學説物理最難學,所以對物理課已經產生逆反心理和畏難情緒。要改變同學們對物理課的偏見,必須用“興趣”心理去戰勝他們的“逆反”心理。心理學理論指出對事物的第一次印象是最深刻、最難忘的。而引言課是八上物理的第一節課,所以我精心設計,力求把它上得生動活潑,使學生們一接觸物理,就對它產生極大的興趣和美好的印象。本節課我採用演示實驗及學生分組實驗相結合的方法,觀察和實驗是學生認識物理世界,獲取物理知識的重要途徑,是發展學生智力的前提條件,是檢驗物理知識真理性的標準。教師邊演示、邊導控,學生邊觀察、邊思考,並通過學生親自動手實驗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積極參與教學活動。充分體現“教師主導,學生主體”的教學原則。

三、説學法

根據新課標的要求和本節課的特點,在教學中,我着重指導學生如何觀看演示實驗和自己動手做實驗,讓學生對實驗結果做出猜想,引導學生觀察物理現象,不失時機的引導同學們討論研究,啟發學生對物理現象提出問題。因為這是國中物理的第一節課,對於這些物理現象,無需讓學生弄明白其中的道理,只要讓學生親自經歷實驗探究的過程,併產生追根究底的慾望,獲得科學研究方法的初步體驗,就達到了教學的目的。

四、説教學程序

1、創設情景,引入新課:

通過多媒體課件展示幾幅圖片(如蔚藍色的天空、從樹上掉下的蘋果、浮在水面上的鋼鐵輪船等)和一段二胡曲。從幼年起我們就對自然界中的現象懷有好奇心和神祕感,一個個現象覺得就是一個個謎,總想把它們打開,為了揭開其中的奧祕,讓我們一起來探索。

2、進行新課:

(1)觀察有趣的物理現象

本活動包括兩個簡單的演示實驗。完成這兩個實驗本身並不難,教師也無需花費力氣去講解實驗的原理,但在整個活動中要讓學生參與到對問題探究的'過程中。要讓學生對實驗結果做出猜想,引導學生觀察物理現象,不失時機的引導同學們討論研究,啟發學生對物理現象提出問題,對於提出有獨到見解問題的學生要給於鼓勵。例如,放在玻璃罩裏的長、短兩隻蠟燭,誰先熄滅的演示實驗,實驗前,先讓學生猜一猜究竟是那隻蠟燭先滅,引導學生討論,這是一個開放性的實驗,實驗時控制條件可得出不同的實驗結果。實驗完成後,在啟發學生思考實驗現象,並對實驗現象提問。有的同學在課堂上思維很活躍,會提出各種猜想,作為老師,這時即使學生提出的某些猜想顯得很幼稚、很荒誕,也要發掘其合理因素並予以鼓勵。但同時要注意引導學生進行科學的猜想,在學生説出他的猜想後,可以問問他“你為什麼要這樣想呢?”接着做水煮金魚的演示實驗。實驗前讓學生猜一猜,實驗後,使其感到驚奇,產生疑問,引起思維,激發興趣。

(2)動手做一做

這是學生第一次獨力觀察物理現象,我採用同座位的兩個同學為一小組的方式進行。活動(1)透過盛水的玻璃杯看書本上的字,你發現了什麼?請同學們做個小小科學家,實驗前先猜測結果,再做實驗驗證你的猜測是否正確。比賽哪一組做得又快又好、發現的物理現象最多。實驗時,給學生留有足夠的觀察和思考時間。引導學生仔細觀察物理現象並説出自己的各種發現。如從杯子側面觀察發現書本上的字是變大了;發現書本離玻璃杯越來越近,書本上的字就越來越大;書本離玻璃杯越來越遠,書本上的字就越來越小,其間還有一個字體左右反向的過程;從杯口向下觀察的情況等。教師與學生一起歸納、總結,再請同學們將自己沒有發現的物理現象做實驗驗證。教師不要刻意追求學生得出完整的觀察結果,重要的是讓學生經歷觀察的過程。最後請同學們參與探究活動(2)隔着玻璃板、課本、搪瓷盤、塑料板等物品,磁鐵對鐵釘的吸引會變化嗎?通過這節課的學習同學們發現了許多物理現象,也產生了許多疑問,要想知道產生這些現象的原因,等你們學習了物理以後,就能將這些謎一個個打開。

3、課外作業

(1)調查一下,你周圍有哪些有趣的物理現象和問題?

(2)做以下的小實驗:

[1] 將一個生雞蛋放進盛有清水的杯中,然後逐漸向水裏加食鹽並使其溶解,注意觀察會發生什麼現象,並對這個現象提出問題。

[2]小心地把水、食用油(每種一小杯)沿着杯壁依次緩緩倒入深玻璃杯齲然後再放入一粒葡萄或一小段蠟燭。將你觀察到的現象畫下來並提出問題。

4、板書設計

引言—探索物理世界的奧祕

第一節 奇妙的物理現象

一、 觀察有趣的物理實驗

二、 動手做一做

物理説課稿 篇3

尊敬的評委老師:

大家好!我今天説課的題目是《探究平拋運動的規律》我將主要從教材分析、教學方法、學習方法、教學程序、板書設計這幾個方面進行解説,首先,我們來看一下教材分析。

一、 教材分析(地位、教學目標及重點難點)

1、教材地位

《普通高中物理課程標準》共同必修模塊“物理2”中的第二個二級主題“拋體運動與圓周運動”中有兩個條目涉及本節內容。條目1:“會用運動合成與分解的方法分析拋體運動”;條目4:“關注拋體運動(和圓周運動)的規律與日常生活的聯繫”。這兩個條目在本節要求學生知道什麼是平拋運動,會用運動合成與分解的方法分析平拋物體的運動;要求學生關注平拋運動的規律與日常生活的聯繫,體現“加強課程內容與生產、生活聯繫”的指導思想。

本節課是學生第一次接觸曲線運動,而且平拋運動的規律是學習其它複雜曲線運動的基礎,因此本節課在整個教材中佔有相當重要的地位。

根據對教材的分析,我制定了以下的三維教學目標。

2、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

1. 知道什麼是平拋運動,關心生活中的平拋運動。

2. 探究如何利用運動的合成與分解的方法分析平拋運動的特點、規律。

3. 會描繪做平拋運動的物體的運動軌跡。

(二)過程與方法

1. 使學生掌握正確探究平拋運動體驗科學研究的方法。

2. 理解處理平拋運動的方法是解決曲線運動的一般方法。

(三)情感、態度、價值觀

1. 在探究過程中,學會與同伴進行合作、交流。

2. 設計實驗驗證平拋運動的規律,體驗探究中創造的樂趣。

3、教學重點和難點

探究如何利用合成與分解的方法分析平拋運動、認識平拋運動的規律是本節課教學的重點。

理解為什麼平拋運動可以分解成水平方向的勻速直線運動和豎直方向的`自由落體運動是本節課教學的難點。

二 、教學方法

本節課是一節實驗探究課,所以我在本節課中採用的是以演示法、實驗法為基礎,同時配合講授、讀書指導穿插討論的教學方法。以引導學生探索規律的活動為主線,讓學生經歷探究的過程自己得出結論,以達到突出重點的目的。在整個教學活動中始終貫穿學為主體、教為主導的教學思想。

三、 學習方法

學生雖然已具備了一定的經驗與知識,但還不能有效地運用。教師應巧妙的運用提示、疏導等教學方法啟發學生把握方向,發展其主動性、獨立性及創造性。

在對演示實驗的觀察中,初步掌握物理觀察的方法;

在組織學生進行小組合作實驗的過程中,培養學生在獨立思考的基礎上與人合作學習的能力,在理論推導的過程中,引導學生掌握,用數學方法處理物理問題的方法,使學生及時總結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富有創造性的學習。

四、 教學程序

(一) 新課引入(約5分鐘)

複習相關內容,引入實例,創設情景。

為了體現從生活走向物理,從物理走向社會的基本課程理念,在複習了前面所學相關內容的基礎上,引入一些比較新鮮的或生活中比較常見的例子,一方面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另一方面也讓學生有一個直觀的體會,同時為後面問題的解決做一個鋪墊,從而達到創設教學情景引入教學主題的目的。

(二)新課教學(約25分種)

要研究這種曲線運動的規律,就是要確定出做平拋運動的物體在任一時刻的位置和速度,由於我們至少要用二維座標才能描述平拋物體的運動,這就決定了我們在研究平拋物體的運動時要對平拋運動進行分解;要根據平拋運動的受力特點來分解平拋運動,因物體只受重力的作用,且只具有水平方向的初速度,由此我們可以將平拋運動分解為水平方向和豎直方向。

下面我們先研究平拋運動在豎直方向的運動規律。

分析:受力情況:G 初速度:0

讓學生分組討論豎直方向的運動情況,在討論的基礎上我們推測其在豎直方向的運動規律是自由落體運動。我們可以用右圖(平拋運動演示儀)來進行驗證。

結論:其在豎直方向的運動規律為自由落體運動。

水平方向:

分析:受力情況:0 初速度:有

讓學生分組討論

推測其在水平方向上的運動規律為勻速直線運動並設計試驗驗證。

這一步主要由學生做出。它分三大步驟完成。第一,設法記錄物體運動的軌跡;第二,在軌跡上確定相隔相同時間物體所處的位置;第三,判斷物體在相同時間在水平方向運動的位移。難點在第二步,需要教師的講解。 我們採用頻閃照片法驗證其在水平向的運動規律為勻速直線運動。

拍攝自由落體運動的頻閃照片,量出照片中的小球在各個相等的時間內發生的水平位移X1、X2、X3…看它們是否相等來進行驗證

這是本節內容的一個重點也是一個難點,學生經過國中相關內容的學習和平時生活經驗的積累 初步具備了探究學習的能力,但是探究結論的給出還有一定的困難,並且對物體平拋運動規律的研究是學生對平拋運動有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的昇華過程,這個昇華過程對學生來説比較困難,需要在教師的指導下完成。教師可以讓學生大膽的説出自己的想法,這樣可以把握學生對這個問題理解的深度,教師在關鍵時刻加以糾正和指導,最終師生共同努力得出正確結論

(三)鞏固與練習(5—10分鐘)

首先留幾分鐘的時間讓學生解決一下聽課過程中的疑點,然後通過幾個例題讓學生鞏固所學知識。

(四)結束新課

①回顧本節探究規律的過程。

②提出本節課中探究學習的思路:發現問題—分析問題—猜想假設—設計驗證實驗並實施—分析論證—得出結論。培養學生科學探究的能力。

總之,本節課以新課改的教育理念為指導,運用啟發式的教學方式,引導學生體驗科學探究的過程,使其既掌握自由落體運動的知識又學會科學探究的方法。在組織學生在參與自主,合作與探究式的學習中,發展學生的多元智能,培養其探索精神、實踐能力以及創新意識。

(五)佈置作業

課後題上作業

開放性作業:讓同學們在課下研究一下,到底有幾種方法可以證明:“平拋運動在水平方向的分運動為勻速直線運動”?

五、結束語

整個教學過程是這樣設計的,但具體的課堂還要根據當時的情景,突發事件等不斷調整,以達到設計思想、方法、教學手段和學生實際情況的融合,充分體現學為主體、教為主導的教學思想,以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

物理説課稿 篇4

一、教材的分析與處理:

1地位和作用:

本節是高中物理甲種本第二冊第六章的第十一節。電場是電學的基本知識,是學好電磁學的關鍵。本節是本章知識的重要應用之一,是力學知識和電學知識的綜合。在教學大綱和考試説明中都把本節知識列為理解並掌握的內容。通過對本節知識的學習,學生能夠把電場知識和牛頓定律、動能定理、運動的合成與分解等力學知識有機地結合起來,加深對力、電知識的理解,有利於培養學生用物理規律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同時也為以後學習帶電粒子在磁場中的運動打下基礎。

2.教材的安排與編者意圖:

這節教材先從能量角度入手研究了帶電粒子在電場中的加速,然後,又從分析粒子受力情況入手,類比重力場中的平拋運動,研究了帶電粒子在勻強電場中的偏轉問題。編者安排這一節,一方面是加深對前面所學知識的理解,另一方面是藉助分析帶電粒子的加速和偏轉,使學生進一步掌握運動和力的關係,培養學生應用物理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3.學生基礎:

這節課是在學生已經比較熟練地掌握了力學和電場的基本知識,初步具備了分析有關電場問題的能力的基礎上進行的,考慮我們的學生基礎比較好,理解接受能力比較強,可以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在共同的探討中掌握分析問題的方法。

4.教學目標:

根據教學大綱和考試説明的要求,結合學生的特點制定如下目標:

⑴知識上:理解並掌握帶電粒子在電場中加速和偏轉的原理;

⑵能力上:培養學生觀察、分析、表達及應用物理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進一步養成科學思維的方法。

5.教材的處理:

以演示實驗設疑,引入新課;通過微機模擬結合理論分析,講授知識。

重點讓學生清楚帶電粒子在電場中加速和偏轉的原理,這是本節內容的中心。由於帶電粒子的偏轉是曲線運動,比較複雜,學生理解起來有一定的困難,故作為本節的難點,通過類比重力場中的平拋運動突破難點。

二、教學設想:

1.教學的方法和手段:

本節屬於派生性的知識主要採用講授式的教學方法,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思維訓練為主線。通過實驗演示創設物理情景,激發學生學習興趣;通過微機模擬電子運動,使微觀粒子運動的過程宏觀化;通過恰當的問題設置和類比方法的應用,點撥了學生分析問題的方法思路;引導學生進行分析、討論、歸納、總結,使學生動口、動腦、動手,親身參與獲取知識,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另外,應用計算機、大屏幕投影等現代化手段,既節約了時間,又提高了效率。

2.學法指導:

根據學生已有的知識基礎和學生的實際接受能力及心理特點:

⑴通過引導學生觀察實驗,發現問題;

⑵通過問題的討論,培養學生分析問題的能力;

⑶通過鞏固練習加深對知識規律的消化理解;

⑷讓學生用已有的知識演繹推理、歸納總結出新的規律,培養學生對知識的遷移能力。

3.教學程序設計:

為了切實完成所定教學目標,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對一些主要的教學環節採取瞭如下設想:

⑴以演示實驗設疑,創設學習情景,激發學習興趣,引入新課。

介紹電子束演示儀,並説明只有高速帶電的粒子(電子)轟擊管內惰性氣體發光,才能看到電子的徑跡。學生會對電子如何獲得速度產生疑問,通過控制電子束的偏轉方向,學生又會對這一目的的如何實現產生疑惑,從而強烈地激發了學生的求知慾望,進而提出課題。約3分鐘。

⑵在新課教學中,以微機模擬與問題探討想結合進行理論分析,使學生由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

①.以微機演示電子在電場中加速和偏轉運動的全過程,讓學生觀察分析:電子運動的全過程可以分為那幾個階段?在每一階段電子各做什麼運動?這樣可以使學生先在整體上對帶電粒子運動的全過程有清晰的脈絡,有助於局部過程的分析。

②.以微機演示電子在加速電場中的運動,讓學生思考如何求電子射出加速電場時的速度?並進行推導。使學生認識到在勻強電場中可以根據牛頓定律和動能定理求速度,同時指出應用能量的觀點研究加速問題比較簡單,動能定理也適用於非勻強電場。從而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進一步養成科學思維的方法。

③.以微機演示電子在偏轉電場中的運動,並引導學生觀察思考:①電子在偏轉電場中的運動與物體在重力場中的`平拋運動有什麼相同點和不同點?②如何類比重力場中的平拋運動來分析帶電粒子的偏轉?這樣的引導之後學生自然會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從而突破了難點,也培養了學生對知識的遷移能力。同時滲透事物之間普遍聯繫的辨證唯物主義思想。

④.在上述理論分析的前提下,讓學生動手動筆推導側向速度V┸,側向位移y及偏轉角Ф的表達式。使學生清楚知識的來龍去脈,加深記憶,培養學生應用物理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⑤.引導學生分組討論:如何改變電子射出加速電場時的速度、電子射出偏轉電場時的側向位移及偏轉角的大小?進一步對加速和偏轉的原理深化理解,充分挖掘學生潛能。

⑥.用電子束演示儀驗證理論分析的正確性,使學生由理性認識回到實踐中來。

⑶設置聯繫加速和偏轉的全過程的問題進行鞏固練習,培養學生應用新知綜合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同時進行知識反饋。

⑷小結:設置問題1:我們怎樣實現對帶電粒子的控制?引導學生進行知識小結;設置問題2:學習帶電粒子在電場中運動的目的是什麼?理論聯繫實際,培學生開拓意識和創新精神。

⑸佈置作業:以鞏固知識,豐富學生知識面為目的,同時減輕學生負擔,作業為課後1、3題,並要求學生查閲有關帶電粒子加速和偏轉應用的科普文章。

4.板書設計:綱要式板書,力求條理清晰,體現中心內容,突出重點。

三、説課板書:(含時間分配)

全過程

實驗引題——微機模擬加速規律得出——實驗驗證——鞏固練習。

物理説課稿 篇5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與作用:

本節是在學生已掌握了牛頓第一第二第三定律及牛頓運動定律的應用基礎上,進一步研究牛頓運動定律在實際生活中應用的一節課。是人教版02年審查通過的高中《物理》必修本第一冊第三章《牛頓運動定律》中的第七節。是牛頓運動定律在生活中的實際應用;超重與失重又是生活中學生容易混淆的兩個概念。因此,本節課不論從“學以致用”上還是從糾正生活中錯誤觀念上都有着重要的意義。

2.教學目標的確定及依據:

教學大剛中指出,物理知識在生活、生產和科學技術中有廣泛應用。物理學的研究方法對探索自然現象具有普遍意義。高中物理教學內容應該包括與基礎知識聯繫密切的實際知識,要引導學生弄清實際問題中的物理原理。培養學生科學精神、科學思想、科學態度、科學方法與創新精神、創新能力。再結合學校提出的“人人都是德育工作者”,依據教學目的和原則,以及學生的學習現狀,我制定了本節課將要完成的教育目標:

①知識目標:知道什麼是超重與失重;運用牛頓運動定律研究超重與失重的實質。

②能力目標:培養學生運用牛頓運動定律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③德育目標:滲透“學以致用”的思想,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

3.重難點的確定及依據:

以往的教學經驗使我體會到:學生對牛頓運動定律的簡單應用普遍感到不難,但對一些基本概念理解不深刻,容易從物理名詞的表面結合語文分析字詞的方法錯誤理解。為此,教學過程中我將學生理解超重與失重的實質以及如何運用牛頓運動定律研究超重與失重的實質作為本節重點。

二.教材處理:

1.學生現狀及對策:

高一學生正處於好奇心強,自主意識增強的階段,所以,在教學中注重從實況錄象入手,抓新奇促興趣;而且,雖然學生已學習了牛頓第一第二第三定律及牛頓運動定律的簡單應用。但學生在生活中存在的習慣思維、先入為主的思維定勢讓學生對超重與失重的初步印象就是超過重力、失去重力。所以仔細講解超重,讓學生自己歸納類比失重。達到糾正錯誤、指導學法、主動參與的效果。(探究此過程正是培養科學精神、科學態度、科學方法的過程。)

2.教學內容的組織與安排:

為了更好的完成本節課的教學任務,讓學生儘快掌握知識,針對學生的認知規律,藉助電教和多媒體教學手段,使學生能直觀感覺知識,在此基礎上激發學生探索知識的正確性,進而過渡到對超重與失重實質的'認識。

三.教學方法和手段:

1.教學方法的採用:

教無定法,教必有法,貴在得法。現代教學觀明確指出:教師是主導,學生是主體。學校反覆強調要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再根據本節教學內容及教學目標以及學生認知規律,我採用啟發、引導、探索、類比、總結相結合的教學方法,啟發、引導學生積極思考,產生濃厚的學習興趣,然後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讓學生探索、類比、總結,實現“兩種方式”的根本轉變,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並且體現課堂是德育的主陣地。

2.教學手段的採用:

根據本節內容的特點,為了更有效的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提高課堂效率,使學生儘快掌握本節的教學任務,除採用常規的教學手段,特採用電教和多媒體教學手段,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強化記憶,節省教學時間,會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教學程序:

1.激趣引入:(5分鐘)

上課前,利用片頭中的名人名言激勵自信、自強、勇於探索(體現人人都是德育工作者)。上課後,通過神六升空圖片引出課題(板書課題)。讓學生講解對超重、失重的感性認識,提出本節教學目標。接下來通過“趙老師測體重”的實況錄象從身邊事入手,引導學生對比指針變化(提出問題),製造一種激發學生求知慾的物理情景,使學生獲得感性認識,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使學生產生研究探索熱情後引入新課。

2.突破重難點:(15分鐘)

從高教版王淑賢著的《力學》第四章第五節對重量、重力概念入手,首先破除學生心中重量就是重力的錯誤認識,進而分析超重失重的由來及其與語文字詞分析的關係,讓教學內容明朗化。(重量、重力的區分可以使本節教學內容變的輕鬆易懂,但同時應告訴學生重量是一個已經遺棄的名詞。)

結合教材中人在升降機中的情況,分析人對升降機上秤的壓力,幫助學生理解超重現象。應用牛頓運動定律分析研究超重狀態下重力不變,壓力變大,得到超重概念.然後讓學生練習課後習題3中的第4問,抽一學生演板(老師巡視,檢查學生對牛頓運動定律應用的掌握)。(充分發揮學生主體作用。)

之後,結合人在升降機中與此題引導學生給出超重完整的概念,尋找超重的規律,理解超重的實質。(投影顯示超重的概念、規律、實質,簡單板書)(充分發揮學生主體作用。)

3.學法指導:(5分鐘)

為了使學生掌握類比、聯想的思維方法,培養學生觀察、抽象概括、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對於失重,就採用對比超重讓學生自己總結失重的概念、規律、實質。培養了學生的思維、節省了教學時間。突出以學為本,因學論教的要求,體現自主、探究、互動的組織、引導和情景創設等特徵(投影顯示失重的概念、規律、實質,簡單板書)。(充分發揮學生主體作用。)

又通過閲讀教材與思考課後“做一做”,抽生回答總結完全失重的概念、規律、實質。分析解決“做一做”中的現象,增強“學以致用”,以及語言表達能力。(播放漏水的瓶子自由下落時的視頻,請學生分析,下落過程中水為什麼不漏了?培養學生運用知識解釋實驗現象的能力。投影顯示完全失重的概念、規律、實質,簡單板書)(充分發揮學生主體作用。)

4.適當擴展,自由提問:(5分鐘)

①完全失重的空間裏還有許多未被開墾的處女地,各國宇航局都力圖率先在這些領域取得突破性進展,為此,發達國家的宇航局也曾向世人徵求可在飛船裏進行實驗的方案。北京市一名中學生曾設計出一個方案:即研究在完全失重的條件下,人的思維反應速度是不變、變快還是變慢。受到了發達國家宇航局的關注。如果在座的各位同學在這方面有什麼奇思妙想,不妨寄與我國宇航部門,希望將來在我國飛船上進行的實驗裏,有你們設計的方案。

②環繞地球飛行的宇宙飛船裏用秤是稱不出任何物體的重力的。説明宇宙飛船裏的物體處於什麼狀態?飛船內的空間是一個什麼樣的空間?飛船內的物體都處於完全失重狀態,飛船內的空間是一完全失重的空間。(投影顯示)

③生活中有沒有超重、失重、完全失重?讓學生舉身邊的事例(過山車、汽車變速上下坡、蹦極等),與學生的已有的生活經驗結合緊密;讓學生自由提問,師生共同討論解惑。“學以致用”,增強興趣。充分發揮學生主體作用。

5.反饋練習,首尾呼應:(5分鐘)

回顧引入時趙老師在秤上起立時指針偏轉(投影顯示),讓學生解釋原因。突出本節所學,充分調動學生積極性,強化鞏固所學知識。此處有難度,可以先提示學生分析起立過程的運動狀態如何變化。(充分發揮學生主體作用。)

6.歸納總結:(5分鐘)

讓學生歸納總結本節知識,突出超重與失重是兩種現象,其研究都運用牛頓運動定律解決。目的是強化所學,加深理解,加強記憶與理解,充分發揮教師的組織、引導、指導、幫助等作用。發揮學生主體作用,把主動權交給學生。促進全體學生主動發展。突出科學探究和師生互動。(從實踐到理論再從理論到實踐)

7.佈置作業:(5分鐘)

通過佈置作業,使學生更進一步掌握和鞏固本節的內容。

8.板書設計:

物理説課稿 篇6

1.説教材

“自由落體運動”是高中物理“物體運動”一章的內容,教材的

目的顯然是把它作為勻變速直線運動的特例來處理。由於學生對重的物體下落得快、輕的物體下落得慢的印象很深,因此本節教材的重點和難點,在於不同物體下落的快慢是一樣的以及不同物體在同一位置的重力加速度都是g。教材的思想體系是:

(1)通過毛線管(牛頓管)實驗,證明在無阻力情況下物體下

落快慢相同,並觀察其軌跡是直線。

(2)利用教材的閃光照片和數據表以及勻變速直線運動的研

究方法,確定自由落體運動是勻變速的。

(3)揭示重力加速度的概念,給出常用值。

(4)歸納出其運動性質和運動規律,並能運用。

因此,教材的主體思想是,經過實驗及分析,學習自由落體運

動、重力加速度的概念以及自由落體運動的規律,以達到培養學生研究物理問題的方法和思維能力的目的。

2.説教學目標

根據教學大綱、教材內容和學生的認知特徵,擬確定如下的教學

目標

(1)知識目標:通過實驗觀察、定義並理解自由落體運動的概

念和做自由落體運動的條件,並能用ΔS=aT2和教材的閃光照片及數據表,確定出自由落體運動是勻變速直線運動。引出重力加速度的概念,並能導出公式vt=gt和h=gt2/2。

(2)實驗目標:通過觀察空氣中的金屬片、紙片、羽毛下落運

動和毛線管內“真空”中的金屬片、紙片、羽毛下落運動,比較得出常見的輕、重物體下落快慢不同是空氣阻力所致。

通過分析小球自由下落的閃光實驗,學會物理實驗數據處理與分析的方法。

(3)能力目標:培養學生觀察能力和分析、處理實驗數據的能力,使之會驗證勻變速直線運動;通過分析、歸納出自由落體運動的速度、位移公式,培養分析、推理、綜合的能力。

(3)德育和情感目標:通過教學,鞏固學生對勻變速直線運動的認識,培養學生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

3.説教學方法

(1)實驗觀察為了使學生更好的理解自由落體運動的概

念,讓學生觀察金屬片、紙片、羽毛在空氣中的下落以及在毛線管內的“真空”中下落的'現象,分析出在“真空”中物體下落快慢相同。

(2)實驗研究為使學生判斷出自由落體運動的性質,啟發

學生利用閃光照片以及數據表的實驗數據,證明自由落體運動是勻變速直線運動。並利用勻變速直線運動的規律,啟發學生推導出vt=gt和h=gt2/2的公式。

(3)講練結合式在自由落體運動的規律應用上,讓學生具

體問題具體分析,不要死套公式,隨時發現學生的錯誤,並引導分析錯誤原因,把教師的主導作用與學生的主體作用結合起來,鞏固強化有關知識。

4.説學法指導

“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教是為了不教”。現代教育更重視

在教學過程中對學生的學法指導。在本節的教學法中,要注意引導學生通過觀察、分析、綜合,自己得出結論,在其中滲透物理學的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方法,使學生受到學習方法的訓練。

5.説教學程序

(1)複習提問:

①勻變速直線運動的特點是什麼?

速度、位移公式是怎樣表示的?

板書:a恆定;vt=v0+at和s=v0t+at2/2。

②怎樣驗證一個直線運動是一個勻變速直線運動?

③板書:ΔS=aT2

(2)新課導入:

提問:不同物體的下落運動,情況是否相同呢?

(即重的物體下落快還是輕的物體下落快?)

演示1:紙片和金屬球下落

學生:金屬球先着地,紙片後着地。重的物體下落快。

(自由落體運動)説課,標籤:物理説課模板,高中物理説課模板,

提問:有沒有輕的物體下落快的現象?

演示2:紙團和棉花下落

學生:紙團先着地,棉花後着地。輕的物體下落快。

總結:有時重的物體下落快,有時輕的物體下落快。

怎樣從道理上論證重的物體比輕的物體下落快是不對的?

閲讀教材P89伽利略的推理。

提問:為什麼有時重的物體下落快,有時輕的物體下落快?

演示3:紙團和金屬片下落。

學生:紙團和金屬片幾乎同時着地。

物體越重,下落得越快是不對的。

提問:為何會出現這種現象呢?

引導:空氣阻力的作用使問題變得複雜!

提問:我們應該怎樣研究物體的下落運動?

引導:研究問題要從簡單→複雜,因此先研究沒有空氣阻力時物體的下落情況(理想化模型)

演示4:在沒有空氣的空間裏物體的下落

軟木塞、金屬片、羽毛幾乎同時着地。

學生:在沒有空氣的空間裏,物體下落的快慢相同。

板書:自由落體運動:物體只在重力作用下,從靜止開始下落的運動叫做自由落體運動。

結論1:不同物體的自由落體運動,它們的運動情況是相同的。

提問:自由落體運動是一種什麼樣的運動?

勻速直線運動?勻加速直線運動?

學生:直線運動、初速度為零、變速。

提問:是不是勻變速直線運動?怎麼證明?

根據:ΔS=aT2

對閃光照片及數據表進行分析,使學生懂得如何處理實驗數據。

結論2:自由落體運動是初速度為零的勻變速直線運動。

結論3:在同一地點,一切物體在自由落體運動中的加速度都相同。這個加速度叫做自由落體加速度,也叫重力加速度,通常用g來表示。

通常:g=9.8m/s2或10m/s2,方向:豎直向下。

(3)推導

學生根據勻變速運動的速度公式、位移公式推導出自由落體的公式,提問學生回答。

vt=gth=gt2/2vt2=2gh。

(4)鞏固練習

小結本節內容,佈置作業P90練習(1)(2)(3)

物理説課稿 篇7

一、説教材

本節課內容選自《光纖通信原理》第二章第二節。

1.教材主要內容:

(1)光的反射和折射

(2)光的全反射及應用

(3)階躍型光纖中光射線的分析

2.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節內容是《光纖通信原理》這整本教材講述光纖通信是怎麼回事的開始,也是後續內容學習的必要基礎。

二、學生分析

本次課前面已講述過了光纖通信的優點和結構,學生對如此細小的光纖卻能比粗得多的電纜傳更多的電話有了新奇感。但所教學生普遍基礎較差,中學時所積累的知識比較薄弱。並且學習主動性較欠缺,容易對一門課,失去信心和耐心。因此培養和保持學生的學習信心和耐心至關重要。

三、説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1)通過在對光的反射、折射及全反射的複習的基礎上,使學生理解光能在光纖中傳波的原理及條件。

(2)理解階躍型光纖的主要特性參數及物理意義。

2.情感、態度目標

通過本節課講解用以前所學知識解釋通信上的一個實際應用,讓學生了解,光纖通信並不難學,——中學知識就能解決。以此樹立起學好這門課的信心。

四、説教法

本節課圖例採用幻燈片動畫效果,以此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和幫助學生理解。並且在教學過程中採用逐問逐答的循序漸進的方式,幫助學生記憶起曾學過的知識(光的反射、折射、全反射)

五、説重點和難點

1.光在介質交界面產生全反射的條件,光纖傳光原理

2.階躍型光纖主要的一些特性參數

六、説教學程序

1.導入本課內容

利用幻燈片觀看幾張光纖傳光的圖片,以引起學生的興趣,然後問,“那麼光是怎麼樣才能在這麼細小的光纖中向前傳播的?”接下來還是自我回答,“就是應用國中學過的全反射”,引出本節課的內容提要。

2.本課內容

(1)複習光的反射、折射、和全反射

考慮到這些知識點對後續內容的重要性及學生的知識素質較差這兩個情況,這幾點內容稍加詳細講解。

首先給出一幅光的折射和反射圖。講解三個角的含義,並引導學生説出三個角間的關係式——反射定律和折射定律。

在瞭解了折射定律的情況下,問學生可不可能入射光線全部產生反射,提高學生用折射定律去思考這個問題。等學生回答後不馬上給出答案,往下利用折射定律進行分析,最後得出可以產生全反射,但必須符合兩個條件。

(2)講授新課

應用光的全反射原理解釋光能在光纖中傳播的原因及傳播方式,用圖加深理解,並指明為什麼纖芯折射n1要大於包層折射率n2

光纖主要特性參數是本課內容的一個重點,折射率差Δ這個參數,比較好理解。重點是數值也徑NA和時延差τ。講解數值孔徑時,直接給出NA的物理意義,看圖加深理解。圖中兩條光線,一條符合全反射能向前傳播另一條不符合全反射原理不能身前傳播。再根據折射定律,推導出NA與折射率間的關係;時延差指的是不同角度的`入射光線在光纖中傳播相同的長度L時,所用的時間不同。給出這個時延差的定義後,展示一張圖片,不同角度的光線走過一段光纖,路程不同所用的時間不同。由於時延差的存在會造成信號的畸變。

(3)小結

板書,邊回憶,邊書寫本課主要內容。以幫助學生鞏固。

●光的反射和折射

反射定律:θ1=θ2

折射定律:

n1sinθ1=n2sinθ2

●光的全反射產生全反射的條件

n1>n2

90°>θ1>θc

●階躍型光纖中光射線分析

▲階躍型光纖中的光射線a

物理説課稿 篇8

尊敬的各位評委:

大家好!

我是_____號,我説課的題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_____年級物理____冊第____章第____節的內容,下面我從説教材、説教法、説學法、説教學程序、説板書設計、説教學

方面來説這節課。 《高中物理説課稿模板》正文開始>>

一、教材分析(説教材):

1、教材所處的地位和作用:

本節內容是學生在學習了 和 等知識的基礎上引入的一節 課(概念課或規律課或實驗探究課),本節內容同時又是學生學習 和 等後續知識的基礎,因此本節內容在整章教材中起着承前啟後的重要作用。

通過本節課學習,主要使學生掌握 知識,瞭解研究物理問題的 方法(如:控制變量法、轉化法、等效替代法、物理模型法、理想實驗法、類比法等),初步學會運用 知識解決 問題的方法,培養學生的 能力。

高一學生正處於從國中物理的定性分析到高中物理的定量討論;從國中的形象思維到高中的抽象思維;從國中簡單的邏輯思維到高中複雜的分析推理的轉變過程中。從心理學的角度分析他們的一般能力已經具備,具有一定的觀察力、記憶力、抽象概括力、想象力。但其創造能力還比較欠缺,對於利用已有知識創造出新的概念、理論的能力很弱;(創造能力:利用已有知識創造出新的概念、理論的能力。在學習過程中對知識點的把握還不是很準確,數學的推理能力較弱;但學生對感性材料的認知能力較強,接受新知識的能力也很強;而且學生的社交能力也正處於發展階段,需要得到不斷的鍛鍊。

2、教學目標的確定:

依據《課程標準》要求、本節教材特點以及學生現有的認知水平,確定本節課的教學目標為:

知識與技能目標

1、

2、

(這部分目標一般為本節課的知識點)

過程與方法目標

1、

2、

(這部分目標一般是通過學生的自主學習或合作探究,培養學生哪些能力(動手能力、分析問題解決實際問題能力,讀圖分析能力,收集處理信息能力,團結協作能力,語言表達能力等))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1、

(這部分目標一般是通過對科學家生平的介紹,學習科學家獻身科學,勇於探索真理的精神,激發學習的積極性;或者是通過學習什麼知識,培養學生的什麼意識和品質等)

3、教學重點,難點的確定:

依據《課程標準》要求和本節教材實際,並結合學生的實際,本節課主要是讓學生理解 ,所以本節課的重點是 ;而對 知識,限於學生的認知水平,可能無法自己理解,得需要教師的合理引導,所以 定為本節課的難點。

二、教學策略(説教法、學法)

1、教法選擇:

教法一:現代素質教學理論強調:學生的學習行為是由動機引起的,學習動機對於學生的學習可以發揮明顯的推動作用。要有效地進行長期的有意義學習,動機是必不可少的。本課採用演示實驗,巧設物理情景引發動機,培養學生的學習主動性;由學生的分組實驗,激發動機,培養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最後再通過例題深化動機,培養學生的創造性。

或教法二:為貫徹生本教育,落實以生為本、以學定教的教育理念,結合教材實際,本節課準備採取啟發誘導、點撥釋疑、合作學習兵教兵的教學方法。

2、學法指導:

作為教師來説,“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教給學生學習的方法,培養其能力是物理教學的落腳點。因此這節課採用自主學習發現問題,合作探究尋求方法的兵幫兵學習方法,從而最大限度地凸現學生的主體地位,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合作能力、動手實驗能力、收集數據提取信息的能力。

三、 教學程序及設想:

1、創設情境,引入新知:(2分鐘)

為了順利得出本節 概念(或規律),同時讓學生掌握研究物理問題的基本方法,採用類比法設計複習題: ?(如密度、壓強、功率的引入要類比速度)

為更好的落實“從生活走向物理,從物理走向社會”的新課程理念,把教學內容轉化為具有潛在意義的問題,導入本節新課時,採取故事導入或生活現象導入或演示實驗導入的方式,讓學生產生強烈的問題意識,使學生的整個學習過程成為“猜想”繼而緊張的沉思。(故事是。。。或生活現象是。。。或演示實驗是。。。。)

2、任務驅動、自主預習及展示:(5分鐘)

學生閲讀課本Px頁---Py頁,獨立完成下發的學案上的自主預習題。為最大限度的培養學生最基本的自學能力、提取信息的`能力,結合教材實際和已確定的目標,本節課設計的預習題如下:問題1、。。。。。。。。。。。

問題2、。。。。。。。。。。。。

問題3、。。。。。。。。。。。

(如:)

學生在規定的時間內完成後,教師採取投影學生學案、學生補充完善學案的方式順利完成此環節。

3、合作探究、展示交流(20分鐘)

同學們針對學案中設計的探究問題,分小組先討論解決後再上黑板分別進行板演,為展示交流做準備。然後本小組講解,其餘小組聆聽並發現其不足之處,加以完善。此過程中教師適時點撥,注意歸納思路、滲透學科理念。

本環節設計的合作探究題和處理的方法為:

(以《》一節為例:

4、課堂小結,構建體系(5分鐘)

對應本節課的目標,讓學生敍述這節課的收穫,包括知識上、方法上以及能力上的收穫,然後師生共同構建本節課的知識體系,使學生對本節課所學知識有整體的把握,也有機體現了學科知識建構的思想。構建體系時以屏幕投影的方式完成。

5、當堂檢測、鞏固昇華:(10分鐘)

學生獨立完成學案上的檢測題後,教師投影答案,對出錯和疑問較多的地方,通過兵教兵和師教兵的方式解決。

6、學後反思:(3分鐘)

學生針對所學內容和本節的目標,在學案上自己構建本節的知識樹。

四、板書設計:

最後説一下本節課的板書設計。。。。。。。。(要注意黑板大部分是給學生展示用的,所以教師的板書內容不宜過多,基本包括標題和簡單的知識樹即可,並告訴評委這樣設計的道理:以生為本,凸顯學生學的地位等等)

物理説課稿 篇9

一、地位

隨着新課改的不斷深入,課堂教學與教學評價方式都在悄然發生着變化。近年來會考試題越來越注重對實驗探究的考查,考查方式、內容呈現多樣化且臻於合理、科學。經分析可知這些探究題能聯繫基礎知識點,不隨意拔高,部分題目源於教材,但突出了探究的過程和方法,考查學生設計方案、數據處理、分析論證和科學表達能力,增加了評價功能。由於學生對所學知識不能靈活變通、運用,故探究題也成為了學生的主要失分點之一,所以九年級二模複習進行探究題型的專題訓練顯得尤為重要。由於時間緊,任務重,探究專題複習時間一般為5課時(時間分配略),本節課為電學專題。

二、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通過探究題常見題型的訓練讓學生掌握解決電學探究題的一般思路,通過鞏固性訓練提升解題能力。

2、過程與方法

運用“小循環多反饋”教學法對探究性習題進行訓練,學生通過主體參與模式討論、互動、釋疑以解決問題。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培養學生的互幫互學以及小組合作意識,培養科學探究精神。

三、教學重點

通過幾道例題的講解讓學生了解會考探究題的幾種常見題型,主要還是圍繞科學探究的七個要素進行命題,歸納一下主要有四種:

(1)對科學問題提出猜想的能力。

(2)考查學生設計和實施科學實驗的能力。

(3)考查學生解釋和表達科學探究結果的能力(分析與論證)。

(4)評價與反思的能力。

四、課型特點

專題複習課,特點是課堂容量大,例題講解,習題訓練交叉進行,師生互動,生生互動無所不在。

五、教具準備

多媒體課件,學案(設計優點:可以省出抄題的麻煩,節省時間完成更有意義的事情)。

六、教學過程

多媒體展示電學部分的主要知識考點:歐姆定律、串並聯電路中電流、電壓、電阻的關係以及電功、電熱的相關公式等等,然後由易及難分別就常見的四種探究題型進行舉例訓練,教法是先投影例題,學生自行思考解決,不能解決的小組(四個人)討論,得出解題思路,將答案寫到學案上,最後教師點撥並將正確答案投影,教師進行點評,然後進行第一次反饋練習,這樣做的好處是:小步子,快節奏、多反饋、勤校正。通過多層面的反饋校正,不失時機地練習鞏固每個知識點,及時反饋教學信息,及時調整教學過程。在練習過程中,教者的工作是高密度的,要進行巡視並及時發現暴露的問題,然後集體訂正,予以評分,讓學生學有收穫,學有成就感,對於成績不理想的學生進行鼓勵,以備再次挑戰下一題。

(例題)08年揚州會考卷第31題“測量小燈泡功率”的.實驗(題目略)

析:(1)源於課本,不任意拔高,考查了基本知識點:電路連接,P=UI,R=U/I的應用。

(2)探究題特徵明顯:對實驗進行評價,考查學生的實施科學探究的能力,同時還考查了學生對知識的遷移能力等等。本題講解結束用一條類似的會考題(淮安08會考卷)進行鞏固練習,強化了教學效果。限於時間,其餘例題不在一一加以説明。

最後對本節課進行小結再次從習題迴歸理論,哪道題是對應的哪種探究題型或包含哪幾種探究題型,讓學生從理論上把握物理知識。

總之,這節課的安排是:通過知識點的再現(學生重視知識);例題探討(學生鞏固知識);習題訓練(學生應用知識);課時小結(學生昇華知識);佈置作業(學生凝固知識)。層層遞進、步步為營,讓學生一步步把握電學探究題的解題思路,將學生引入探究題解析的軌道,受到了較好的教學效果。

七、幾點反思(注意五個性)

1、例題的選擇要有典型性、針對性。難度要適中,要認真學習課程標準、考試要求、認真研究08年13市會考試卷。古人云:觀千劍而後視器,只有認真分析命題動向才能避免選題的盲目性,提高有效性。例如08南通卷、杭州卷都加大了實驗探究的考查,既有課堂探究活動的考查又有課外活動小實驗,既有器材的選擇又有實驗方法的選擇,既有探究過程的考查又有對現象的分析論證等等。通過認真分析可以得出結論:今年會考探究題將重視過程考查而輕其結果考查,不會將高中的內容下放考學生,難度不會太深,不會超出學生的認知水平,同時會體現適當開放的原則。

2、注意選題的層次性。讓不同層次的學生都能有所收穫,體驗到成功的快感,從而讓教者的教學更具吸引力,讓你的口號更富影響力,利於打破沉悶氣氛,提升教者形象。

3、注意組織的協調性。只有學生充分發揮主動性,這樣的課堂才是高效務實的,否則只能流於形式,所以小組編排時要做到好中差搭配,要有領頭雁,才能互動起來,討論起來,只有組織協調到位,才能達到最佳效果。

4、注重課堂教學的完整性。要將探究題型的主要考查形式進行投影,讓學生從整體有所感知,有所把握,否則單個習題當時可能會做,但沒有整體印象,容易遺忘,甚至會有瞎子摸象,只見一斑不見全部的遺憾。

5、加強課堂教學的藝術性。教師要錘鍊自己的語言,幽默風趣,一掃傳統物理課堂的沉悶氣氛,讓每一個學生都隨着你轉,讓學生的每一個神經都處於興奮狀態,只有這樣的課堂才是實在的,只有這樣的複習才是有效的,也只有這樣才能做到減負、增效,提升質量。

物理説課稿 篇10

  1.説教材

<摩擦力> 是司南版必修1第四章"相互作用”第3節的內容,是本章的重點內容之一;本章講述力的基本知識,它是整個高中物理的墊基石,所以本章知識教學的好壞關係到高中物理教學的成敗,因此本章的教學尤其重要。

本節內容有:

1.滑動摩擦力;

2.靜摩擦力;

3.摩擦力的調控。放在學習了彈力之後,降低了學習的難度,而且摩擦力是常見的三種力之一,學好本節內容,有利於學生下面對物體受力分析的學習。此外,摩擦力的知識與人們的日常生活緊密相連,因此學習它有廣泛的現實意義。

本節有如下特點:

1.本節的知識與國中的相關知識相銜接,降低了初高中的台階;

2.演示實驗和探究實驗直接使學生參與到探究知識的過程,體驗學物理的樂趣;

3,先研究比較形象的滑動摩擦力,後研究較抽象的靜摩擦力,符合學生由易到難的認知過程。為提高全體學生的科學素質,從“三維目標”培養學生。按教學大綱要求,結合新課標提出以下教學目標:

⑴知識與技能:

1.知道靜摩擦力和滑動摩擦力的產生條件,會判斷它們的方向。

2.通過實驗探究滑動摩擦力的大小與什麼有關會應用公式f=Nμ解決實際問題

3.通過實驗探究靜摩擦力的大小

3.知道增大和減小摩擦的方法並能解決實際問題。

⑵過程與方法:

培養學生的實驗觀察能力和實驗分析能力。

⑶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向學生滲透抓住主要因素忽略次要因素的辯證思想。

如果能抓住摩擦力的產生條件,從而判別摩擦力的類型和方向,也就把握了本節課的要領。所以在本節的教學中確定了以下教學重點。

(1)教學重點:

1.滑動摩擦力的`產生條件及規律,會應用公式f=μN解決實際問題。

2.靜摩擦力的產生條件及規律,正確理解什麼是最大靜摩擦力。

高一學生的思維具有單一性,定勢性,他們易接受相對形象的滑動摩擦力,而對相對抽象的靜摩擦力方向的判定,普遍感到有些困難,因此對靜摩擦力方向的判定是本節課的教學難點。難點的突破着重介紹“假設法”即假設接觸面光滑,則相互接觸的物體一定相對運動,那麼相對運動趨勢的方向就不難判斷了。

(2)教學難點:靜摩擦力方向的確定。

2。説教法

物理教學是以實驗為基礎的,重在啟發思維,教會方法。讓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通過探究實驗使學生感受到滑動摩擦力和靜摩擦力的存在,並引導學生分析其規律和區別,使學生體驗發現知識的樂趣;另外做演示實驗運用控制變量法,引導學生髮現f=μN的規律並理解其物理內涵,使學生全面理解教材。因此,這節課可採用綜合運用直觀演示、講授、探究、討論並結合多媒體手段等多種形式的教學方法。教學中,加強師生間的雙向活動,啟發引導學生積極思維。

3.説學法

學生是課堂教學的主體,現代教育更重視在教學過程中對學生的學法指導。本節課的教學過程中要注意以國中學過的摩擦力的知識為基礎,引導學生將正壓力與上節課彈力的知識相聯繫,在實驗中總結出摩擦力的規律。巧用提問,評價激活學生的積極性,調動起課堂氣氛,讓學生在輕鬆,自主,討論的學習環境下完成學習任務。最後讓學生自由發言,舉出生活中一些有關摩擦力的例子,做到從實踐到理論,再從理論到實踐。

4.教學過程

從以上分析,教學中以瞭解、學習研究物理問題的方法為基礎,掌握知識為中心,培養能力為方向,緊抓重點突破難點,設計如下教學程序:

1、導入新課(這部分教學大約需要3分鐘。)

(多媒體)看一則消息(日常生活中人踩西瓜皮滑倒的例子)和兩個圖片(有關工業上傳輸帶和氣墊船、磁懸浮列車)提出問題:看了一 則消息和兩個錄象它們告訴了我們哪些物理知識?--學生討論自由回答 ,再提出問題:在我們的生活、身邊同學們能不能舉出一些有關摩擦的例子? 學生自由回答課堂的氣氛活躍。例如可以讓學生把手掌平放書桌上,不斷加大壓力並向後拉,從而感受不同類型摩擦力的存在,啟發學生體驗思考不同摩擦力的區別和產生條件,讓學生的思維進入新課的軌道。

2.新課教學程序如下(這部分教學大約需要30分鐘)

(1)滑動摩擦力:

實驗探究→導入新課→控制變量→相關運用。實驗探究,得到什麼是滑動摩擦力及其產生條件→實驗分析,得到滑動摩擦力的方向與物體的相對運動方向相反→辨析物體的運動方向和物體的相對運動方向的區別→設計控制變量的實驗,探究得到滑動摩擦定律→課本例題。

(2)靜摩擦力:

實驗演示→得到什麼是靜摩擦力及其產生條件→實驗分析→得到摩擦力的方向與物體的相對運動趨勢方向相反→着重介紹“假設法”(即假設接觸面光滑,則相互接觸的物體一定相對運動,那麼相對運動趨勢的方向也就不難判斷了)→由受力平衡狀態確定靜摩擦力的大小具有被動性。實驗探究→最大靜摩擦力與正壓力之間的關係→強調正壓力就是上節課的彈力,但是垂直接觸面指向被壓的物體。

(3)、鞏固與練習

為使學生所學知識具有穩定性,並使知識順利遷移,在本節課上安排 5~10分鐘的時間進行鞏固和練習。具體做法是:先留2分鐘時間讓學生回顧一下課本和黑板上的知識內容,接着做這兩個練習:練習1、2、3題。然後評講。

(4)、佈置作業

練習第3、4題。並預習下節教材.

(5)板書板畫

板書、板圖的直觀性、全面性和系統性較強,在黑板上保留的時間較長,對學生視覺的刺激作用明顯。教學中將整塊黑板一分為二,一半簡寫概念、規律,一半留作分析作圖。以上是對本節教材的認識和對教學過程的設計。

結束語 :在以上設計中,力求“以學生為中心”,以物理實驗為基礎,積極倡導學生思考、自主學習,主動探究。落實學生的主體地位。同時還要根據學生的需要和課堂的實際情況,調整教學,不斷地反思和總結。在此,還請各位老師,領導批評指正,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