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國學 語言 詩詞 名言警句 對聯 雜談
當前位置:學問齋 > 範文 > 説課稿

有關化學説課稿模板集合10篇

欄目: 説課稿 / 發佈於: / 人氣:2.87W

作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通常需要準備好一份説課稿,編寫説課稿助於積累教學經驗,不斷提高教學質量。那麼問題來了,説課稿應該怎麼寫?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化學説課稿10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閲讀。

有關化學説課稿模板集合10篇

化學説課稿 篇1

各位老師大家好,今天我説課的題目是魯教版九年級會考化學《常見的酸和鹼》專題複習。下面我將從七個方面説説我對本節課的認識。

一、説教學理念

《化學課程標準》中指出:讓學生有更多的機會主動地體驗探究過程,在知識的形成…,獲得科學方法,在“做科學”的探究實踐中逐步形成終身學習的意識和能力。高效課堂強調:高效的課堂是通過課堂教學手段,來滿足“三大目標”:第一,在效益和效率上追求課堂教學的高效,變“接受式”學習為“自選超市”式的學習,並注重學習能力的生成;第二,要使課堂成為“主陣地”,真正讓學生在學習中體驗到樂趣;第三,要實現真正的教學相長,滿足教師的專業發展要求,幫助學生去實現事業的幸福和個人的成就。

二、説教材

教材分析:本課題主要複習常用的酸和鹼的性質、用途,在內容的選取上,注意聯繫學生的實際,選取學生日常生活或平時實驗中常見物質,通過複習,充分體現了從生活走向化學,由化學走向社會的課程是理念,同時注意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訓練學生進行科學探究的方法。

考點地位:本課題內容是國中化學教學的核心部分,在會考中佔有很大的比重,所佔分值較大。

三、説學情

學生在新課學習中對知識點的學習相對比較獨立,不能正確的把握各個概念之間的聯繫;對一些容易混淆的知識點理解不夠透徹,比如酸鹼的定義;關於化學方程式的書寫是個難點問題,初學時學生會感到又多又麻煩,通過一段時間的訓練之後,學生的書寫水平明顯有所提高。對於科學探究性題目,學生比較有興趣,但往往是詞不達意,描述性語言欠缺。

四、説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通過對酸、鹼性質的複習,進一步掌握各類物質的性質。

鞏固有關重要反應化學方程式的書寫,並在此基礎上進一步總結某些化學反應的規律。

運用各類物質的性質及相互關係解決一些具體問題。

過程與方法:通過一些探究活動,認識和體驗科學探究的歷程,培養學生分析歸納能力、實驗設計與實驗基本操作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在探究過程中,通過討論與交流,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體驗探究活動的樂趣和學習成功的喜悦,讓學生熱愛化學,熱愛生活。

五、説教學重難點

重點:掌握酸與鹼的重要化學性質。

難點:認識酸與鹼的化學通性,形成初步的反應規律。

六、説教法學法

根據教材內容的特點及學生的特點,在教學中採用《青花瓷》歌曲引入、聯繫生活實際、小組合作交流、師生互動等方法,為學生的能力發展提供更多的機會。同時引導學生認識從個與別到一般的歸納方法,適時地進行點撥和評價學生,激發學生學習興趣,使學生不僅學會知識,而且還提升了能力。

七、説教學流程

(一)歌曲引入,知識回顧

(二)介紹課題,明確目標

(三)酸的通性,鹼的通性

(四)課堂小結,構建網絡

(五)完成板書,佈置作業

(一)歌曲引入,知識回顧

在課前播放化學版《青花瓷》,以最強大腦為切入點,請學生以自己的方式記憶歌曲中有關的化學知識點,然後進行知識搶答,目的是為了活躍學習氣氛,同時將所知道的有關酸與鹼的知識進行回顧。

(二)介紹課題,明確目標

板書課題為《常見的酸與鹼》複習專題,並將本節課的學習目標呈現給學生。

1.掌握常見酸與鹼的物理性質和化學性質;

2.掌握酸和鹼重要的化學反應及其簡單應用;

3.認識常見酸與鹼的化學通性,形成初步的反應規律。

(三)酸的通性,鹼的通性

【漸入佳境】在生活中利用鹽酸除去鐵鏽的問題(讓學生表述,並寫出相關的化學反應方程式)。

【爐火純青】展示給學生往年會考題,用左手錶示鹽酸的化學性質這個圖,回顧鹽酸的相關化學性質。

【登峯造極】以鹽酸入迷宮問題為例,複習相關酸的性質,並總結出酸的五點通性。

【孤獨求敗】由酸的知識點過渡到鹼的知識點,以例題為載體,同時加以引導,讓學生以氫氧化鈉入迷宮為例進行總結,最後的出鹼的四點通性。

(四)課堂小結,構建網絡

【回味無窮】讓學生對本節課的知識點進行總結,並構建知識網絡圖。

(五)完成板書,佈置作業

【合作交流】本節課沒有寫板書,請同學們以小組為單位,合作交流,為老師設計一份簡潔,漂亮的板書。

【佈置作業】對於兩瓶無色溶液,只知道是稀鹽酸和氫氧化鈣,利用化學方法如何鑑別?(目的是對今天所複習的內容形成網絡圖,並可以利用酸與鹼的通性解決一些簡單問題。)

八、説板書設計

學生總結就作為板書設計,並讓學生以手抄報的形式上交,教師只略微做些小的調整。

九、説教學反思

化學説課稿 篇2

説教學過程

(一)教材處理

充分利用“思考與交流”欄目,讓從得失氧的角度得出原有的氧化還原反應初步概念,再讓學生分析3個有得氧、失氧的氧化還原反應中各種元素的化合價在反應前後有無變化,明確氧化還原反應與元素化合價變化的關係,再用電子轉移的觀點來理解氧化還原反應。通過“思考與交流”促進學生髮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能力的提升。

(二) 教學環節

本節課是按照概念的學習過程,即概念的建立、概念的理解和掌握、概念的應用這三個環節來完成教學。

1.概念的建立過程

首先,在課堂引入時,教師首先展示一些色彩比較突出的圖片,如:精美的食品包裝袋中的脱氧劑、維生素C的作用、汽車的尾氣處理系統等,使學生在視覺上引起興趣,再充分利用教材中“思考與交流”欄目的作用,讓學生先從得失氧的角度去分析比較熟悉的反應,如CuO與C的反應,從而發現存在元素化合價變化的情況。這樣有利於激發了學習興趣,並很順利的將概念化的知識引入課堂,使學生在已有概念知識的基礎上慢慢過渡到概念的核心上來,學生較容易接受,同時也促進概念的逐步建立。

其次,概念教學的關鍵是引導學生主動參與學習,並在討論的基礎上對國中所學的概念知識深化和拓寬,重新構建學生已有的概念知識體系。因此,教學過程中,通過一連串精心設計的問題,引導學生在探究中學習、在探究中發現概念的實質。如:從得失氧的角度分析完CuO與C的反應後,產生一系列問題:

[問題1] 在H2O與C、CuO與H2的反應中,也存在得失氧的情況,有沒有化合價的變化呢?

[問題2]哪些元素的化合價發生了改變?如何變化?

[問題3]含有變價元素的物質發生了什麼反應?

[問題4]Fe與CuSO4的反應中元素的化合價如何變化?分別發生什麼反應?

[問題5]Cl2與Na、Cl2與H2的反應中元素的化合價是否變化?

通過[問題1—3],促使學生抓住有元素化合價變化的相似點,切入到氧化還原反應的特徵,從而使元素化合價的變化由 “被動接受”變為“初步生成”,通過[問題4、5]三個反應的比較明確氧化還原反應的特徵,再佐以設置的相應【練習1】鞏固概念的建立,再因勢利導的提出[問題6]在氧化還原反應中元素化合價為什麼會有變化?從而進一步引導學生從電子轉移的角度分析氧化還原反應的實質,促進了較深層次概念的建立。

2.概念的理解和掌握過程

首先,為了更好的幫助學生理解氧化還原反應的更深層次的概念,將信息技術引入課堂,如:從化合價的角度分析金屬鈉與氯氣的反應之後,利用教學多媒體模擬鈉原子與氯原子在反應過程中的電子轉移情況,把難以想象的微觀世界宏觀化,通過直觀的視覺來幫助學生理解氧化還原反應的本質,從而使教學難點內容順利突破的同時,更好的幫助學生理解概念。

其次,在學生掌握氧化還原反應的本質是電子轉以後,用言簡意賅的概括語言,概括中形成“升失氧,降得還”,從而真正從本質上理解和掌握氧化還原反應的概念。

3.概念的應用過程

教學環節最後,設置不同層次的練習題,幫助學生理解氧化還原反應的特徵和實質,同時得出四種基本反應類型與氧化還原反應的關係。

五、説學生收穫

通過本節課,學生收穫的是分類思想、以價態升降和電子轉移的觀點理解氧化還原反應、會用價態升降和電子轉移的觀點分析基本的氧化還原方程式;同時,由表及裏的思維、分析、討論、歸納能力和口頭表達能力得到提升。學會用辯證唯物主義哲學觀點及用發展的眼光看待問題。

六、説教學反思

【成功之處】

尊重學生已有的知識結構和認知規律,以化合價為線索,分解知識難點,循序漸進,自主建構概念。通過營造問題情境,引導學生自主學習氧化還原反應,然後以氯化鈉的形成為例引導學生探究氧化還原反應的本質,為協助學生理順化合價升變化與電子得失之間的相互關係,充分利用教學資源,合理的使用信息技術將教學內容整合,加強了學生對概念的理解和掌握,也注重學法指導。

【不足之處】

實施教學過程中,教學預想不一定達到滿意的教學效果,可能存在的問題歸納起來有如下:

其一、教學環節的銜接不能循序漸進。

預設學生能從“問題—生成—問題”中逐漸認識氧化還原反應的概念,從而抓住氧化還原反應的本質,但是在實際教學過程中,精心設計的問題和預期的生成銜接不順暢,如:元素化合價為什麼會變化?電子轉移的數目與化合價變化數目有什麼聯繫?這些問題的提出都會使學生陷入疑惑的困境,從而會影響教學效果。

其二、課堂教學中學生有效參與度不高。

氧化還原反應的基礎概念知識本身比較抽象難以理解,學生思考與交流的想象空間受到一定的限制,導致概念的形成受阻。

其三、學生資源沒有充分利用。

例如,在分析Fe + CuSO4= FeSO4+Cu反應時,學生仍然用物質得氧失氧角度判斷,認為Fe得氧生成FeSO4 和CuSO4失氧生成Cu影響了概念的理解。

其四、對立統一的辯證觀點沒有很好的滲透。

氧化還原反應理論,是進行辨證唯物主義教育的好題材,教學中應該通過認真引導,但由於只重視概念的形成,忽視了學生的情感教育。

七、板書設計

第二章 第3節 氧化還原反應(第一課時)

一、氧化還原反應

1.基本概念

氧化反應

得到氧

化合價升高

失去電子

(或電子對偏離)

被氧化

還原反應

失去氧

化合價降低

得到電子

(或電子對偏向)

被還原

同時發生

理解片面

反應特徵

反應本質

物質變化

小結:升、失、氧,降、得、還

2.氧化還原反應與四大基本反應類型的關係

化學説課稿 篇3

一、教材分析

1. 教材的地位及其作用

有機化學是化學學科的重要分支,有機化學的基礎知識是高中化學課的重要內容之一,要求學生簡要而系統的掌握有機化學的基礎知識。烴是一切有機物的主體,而甲烷作為烷烴的第一個最簡單的分子,學生對他的理解將直接影響到今後對各種有機物的理解,因此本節內容對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學習有機物的學習方法有重要的作用。

2. 教學目標

根據本節課的教學及大綱要求,參照學生現有的知識水平和理解力確定以下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A使學生了解甲烷的結構式和甲烷的正四面體結構

B掌握甲烷的化學性質,如取代反應,氧化反應等。並從感性的實驗現象加深對理性概念的理解。

▲能力目標 通過對物質立體構形的理解使學生逐漸培養形象思維的能力

▲思想目標 對學生進行理論聯繫實際的觀點教育。

3. 教學重點、難點和關鍵

重點:甲烷的取代反應是烷烴的特徵反應,使學生弄清取代反應的確切含義。甲烷的化學性質牢牢掌握,其他可觸類旁通。

難點:甲烷的分子結構。通常這一時期的學生的形象思維能力還很差。甲烷的取代反應與無機化學中的置換反應相區別。

二、教學方法

以實驗和日常生活實際為基礎,導出有機物的基本性質。從甲烷與氯氣的取代化學方程式,實驗現象分析產物,比較説明置換與取代的本質。並且比較淺顯的闡述其反應歷程即鏈的引發、鏈的增長、鏈的終止。通過對甲烷分子模型的認識,初步讓學生有個立體化學的概念。

三、教學程序

▲ 引入新課,創設情境

使學生的思維很快進入課堂狀態。導入語可以説:有機化學同學們在國中時就有所接觸,再我們生活的各個方面都離不開有機物,穿的衣服,吃的食物,用的煤氣、石油等。向同學提出問題,請同學初步的討論有機物的一些性質,

▲ 講授新知識

拿出甲烷的分子模型,並説明他是烷烴的最簡單分子是日常生活中的沼氣。請同學指出甲烷的空間模型是什麼形狀的,指出各個球各代表什麼,有多少個鍵,而後進一步用實驗現象導出甲烷的取代反應,分析其與置換的差別。

▲ 練習反饋

練習是鞏固新知識,培養分析問題能力,同時可以發現學生理解方面的問題,找出教學中的薄弱環節,及時彌補。

▲ 小結

小結是目的的是畫龍點睛,迴歸主題,提煉主幹,使學生對內容一目瞭然。

化學説課稿 篇4

各位老師下午好,我今天説課的題目是光電效應與光量子假説。它是教科版選修3-5 第四章 波粒二象性中的第二節內容。我説課的內容包括以下四個方面: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二、教學三維目標;三、教學重點難點分析;四、教學過程和教學流程。

首先來説第一個方面的內容:本課內容在舊教材中是放在光的本性一章中的,而新教材卻把它放在了近代物理初步中波粒二象性的章節,並且放在了量子概念誕生之後第二節,這就使它在知識方面,有了兩個作用:首先光電效應使人們認識了光的波動學説並不能全面解釋光的本性,光還具有粒子性,為第三節光的波粒二象性打下了基礎;其次光電效應的解釋應用了量子理論中的能量子概念,是第一節中提出的能量子概念的應用和發展,所以本節課在知識上起到了承上啟下的作用。更重要的是本課還是有着厚重的物理學科文化積澱,是物理學史、科學方法、辯證唯物主義思想、創新意識等人文精神教育的題材。

鑑於教材的以上特點我設計了以下的三維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

1、通過觀察實驗總結光電效應的規律;

2、通過對光電效應的解釋瞭解光量子假説,理解光電效應方程.

3、會用光子説解釋光電效應現象.

4、會用光電效應方程解決簡單問題

(二)過程與方法:

1、經歷“探究光電效應規律”的過程,獲得探究活動的體驗。

2、嘗試發現波動理論面對光電效應規律遇到的困難。

4、通過光子假説和光電效應方程的提出,體會假説法在物理學中的作用

3、領略“觀察、實驗──提出假説──實驗驗證──新的假説……”的物理學研究方法。

(三)情感態度價值觀:

1、培養學生勇於創新,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

2、體驗探索自然規律的艱辛和喜悦

教學重點和教學難點我是這樣分析的。根據認知理論學生的學習過程就是學生把頭腦中原有的知識結構與新知識相互作用,把新知識融匯到原有知識結構中去的過程。若學生原有認知結構有缺陷就會造成認知障礙。應用到本節課中學生主要存在以下三個難點:首先光電效應現象與學生日常生活相差很遠,學生沒有感官體驗。其次原有知識對學生的干擾,通過前面的學習光是電磁波的結論已經深入人心 ,學生無法接受光是粒子的新概念。最後學生頭腦中原有認知結構沒有相應的概念,不能同化新知識。在用波動説和光子説解釋光電效應時遇到困難,因為學生不知道光和物體是怎麼作用的,逸出功,和最大初動能的概念也是第一次接觸。要想解決以上難點,做好光電效應的實驗是關鍵,再在觀察總結的基礎上通過嚴謹的邏輯推理得出正確結論。本節課的教學重點是光電效應的規律和光電效應方程的應用

現代教學論認為,物理教學不僅具有傳授知識的功能,還有培養能力和發展智力的功能,根據對三維目標和重難點的分析,我設計了以下教學過程:

一、利用光電效應的在物理學發展中的重要作用激發學生學習的熱情

教學中我直接用多媒體打出本節課的課題。然後我用熱情洋溢的語言説了一下這段話:本課學習的光電效應,在量子理論的發展中有着特殊的意義。光電效應及其規律的研究,使人類對物質世界的觀念發生了變革:大自然在微觀層次上是不連續的,即“量子化”的,而不是牛頓物理假設的在一切層次上都是連續的!光電效應的科學之光經眾多物理學家前赴後繼,在物理學史上成為絢麗奪目的篇章。讓我們翻開這炫目的一頁,沐浴科學的陽光吧!

二、通過光電效應的研究裝置引導學生觀察,總結出光電效應的規律

教材沒有用實驗引出光電效應現象,而是直接給出結論,我想這樣做的目的可以把重點放在光電效應規律的得出上,為了能讓學生通過觀察實驗自己得出結論。老師把實驗分成幾個部分,第一步詳細介紹了實驗器材,並且畫了板畫,這樣就排除了由於不理解實驗器材而對學生的干擾。第二步用紫外線燈和應急燈的可見光分別照射陰極,讓學生觀察實驗現象,再通過分析得出規律:1、任何一種金屬,都存在極限頻率V0,只有當入射光V> V0,才能發生光電效應第三步將高壓電源去掉,用紫外線照射陰極,學生觀察到檢流計中仍有電流通過。説明光電子飛出時具有初動能。教師進一步説明,科學家用不同的光(不同頻率,不同光強)照射同一金屬。發現:光電子的最大初動能與入射光強度無關,只與入射光頻率有關,並且隨入射光頻率的增大而增大。第四步用紫外線照射陰極,讓紫外線連續的、斷續地照射,學生觀察到檢流計指針的偏轉也連續地、斷續地發生,從而總結出光電效應的發生幾乎是瞬時的。第五步把紫外線管靠近陰極,改變紫外線管與陰極的距離,學生觀察檢流計指針偏轉幅度,得出光電流隨入射光強度的增大而增大的規律。

在得出光電效應的'四條規律後讓學生再次看書熟悉四條規律,在學生看書的基礎上教師提出幾個問題:(1)某光恰能使鈣發生光電效應,那麼能使課本中表格內哪些金屬發生光電效應?(2)表中哪種金屬最易發生光電效應?(3)為什麼各種金屬的極限頻率不同?以上步驟是為了鞏固學生對光電效應規律的理解。

三、讓學生用波動理論解釋光電效應,體會現有理論不能解釋實驗事實的困惑。

由於學生對光的光的波動理論不甚瞭解,我直接給出光的波動理論對光的能量的描述:(1)能量是連續的;(2)振幅(光強)越大,光能越大,光的能量與頻率無關。在這裏給學生充足的時間,讓他們討論,使學生在討論的過程中互相取長補短,得出對光電效應的正確解釋。最後在學生解釋的基礎上,教師總結出波動説解釋光電效應主要存在的兩大困難,教師用多媒體展示

矛盾

波動理論解釋

實驗事實

之一

光的能量是連續,光強越大能量越大,與光的頻率無關

光電效應是否產生存在極限頻率(波長)而與光強無關,光電子最大初動能也只與入射光頻率成正相關。

之二

弱光對金屬作用足夠長時間,電子吸收足夠能量後可從金屬表面掙脱。

如果入射光小於極限頻率,即使照射時間再長,也不會發上光電效應。若能發生光電效應,即使光很弱,也是瞬間發生的

教師引導:當現有理論不能解釋實驗事實時,科學家們面臨着兩種選擇,一是完善現有理論,使其能夠解釋實驗事實;二是拋棄現有理論,構建新的思想框架。大多數科學家選擇了前者,因為知識的更新比思想的更新要容易得多,但也容易陷入死衚衕。選擇後者的科學家往往是敢於突破,敢於創新的人,他們對科學的貢獻遠遠大於前者。愛因斯坦就是他們的傑出代表(屏幕展示愛因斯坦圖片),1905年,26歲的他在普朗克量子化理論的啟發下,提出了光量子假説,

四、學習光量子假説,並用光電效應方程解釋光電效應現象,體會應用新理論成功解釋實驗現象的喜悦

學生通過看書瞭解光量子假説,老師通過提問光量子假説和波動説的區別,讓學生對光子假説有進一步的瞭解。接下來老師根據光子假説和能量守恆理論推導出光電效應方程,並介紹每個字母的含義啊,強調光電效應方程研究對象是光電子,所用規律是經典物理的能量守恆。接下來讓學生討論總結,利用光子假説解釋光電效應現象。

五、通過密立根用實驗驗證光電效應方程,體會物理學的;觀察、實驗──提出假説──實驗驗證──新的假説一般研究方法

六、光電效應方程的簡單應用

我沒有用書上的例題,因為書上的例題不僅涉及到光電效應方程而且有電場力做功等問題比較複雜,用在這裏有點喧賓奪主。所以我選用了課後習題,它是對光電效應的直接應用。例題:波長為λ=500nm的藍光照射到逸出功W=1.9eV的金屬表面上,求:(1)光子能量ε(2)光電子最大出動能mv2/2(3)該金屬的截止頻率。

解:(1)ε=hv=6.63×10-34×3×108/500×10-9J=3.97×10-19J

(2)EK= hv-W=3.97×10-19-1.9×1.6×10-19J =0.93×10-19J

(3)V0=W/h =1.9×1.6×10-19/6.63×10-34=4.5×10-14Hz

七、課堂小結

教師通過提問:到現在為止,光電效應現象圓滿解決,咱們一起回顧一下,你在知識上和方法上都有了哪些收穫?對本節課進行總結:我們不僅有了知識上的收穫:光不僅具有波動性也具有粒子性;光電效應方程是量子理論又一成功應用。我們還學會了科學方法,領略了物理學家立足事實,敢於創新的科學精神。

化學説課稿 篇5

酸、鹼、鹽是常見的三類化學物質,也是化學實驗室和生活中最常用的物質。本節課是酸鹼鹽的複習課,學生已經經過了新授課和基礎知識的複習,對酸鹼鹽三類物質的基本性質有了一定的認識。所以在設計教學內容時就是希望通過這節課的複習,不僅能讓學生鞏固這三類物質的基本知識(酸鹼鹽的通性),還能運用知識鑑別一些常見的酸鹼鹽;並且能使部分學有餘力的學生通過酸鹼鹽的複習,形成一個比較系統的酸、鹼、鹽的知識體系。

一節課上下來,有些地方自己比較滿意,也有不少自己覺得不足的地方。自己比較滿意的地方有:第一,設計的教學目標比較明確,在教學過程中根據制定的目標實施教學計劃,教學方法比較適合學生的認知水平。第二,自己比較認真地準備了化學實驗,課堂上學生能較好地利用化學藥品和儀器進行自主學習和合作學習,對學生實驗技能和實驗設計能力的提高有一定幫助。第三,設計的二個鑑別題的層次比較合理,使盡可能多的學生能夠較好的參與到課堂教學中。

當然自己還有一些不滿意的地方,比如:對學生回答的一些內容預設還不夠,一些環節的處理不夠細緻,時間上有些急促使得一些原定由學生來完成的內容臨時改為由我來書寫和進行實驗。結合自己較好的和不足之處,自己分析了原因:

1、雖然不是第一次上公開課,但是下面坐着同行和一些前輩,心裏不免有些緊張,生怕説錯了什麼。今後在組內應該多上研討課,多鍛鍊。

2、在內容過渡方面還有待於提高,感覺過渡不是很自然。應該要多聽聽老教師的課,多學習,在平時上課時也是多注意,多練習。

3、自己掌握的理論知識還不夠,平時要多加學習,多積累,要向學習型、研究型的老師靠攏。

4、備課不深入,對不同學生已有的知識水平和能力不瞭解,在提問時就很難做到有的放矢,可能一個較難的問題提給了一個基礎不太好的學生,就會引起冷場,因此在備課中備學生這一環節尤其重要。

5、時間上有些急促,特別是第二個鑑別。第二個鑑別過程中,本來計劃讓學生小組合作來鑑別鹽的;但因為時間關係只好讓學生説,我來演示實驗了,感覺比較不滿意。

因此在複習教學中,教師還是需要多動腦子。教學設計哪怕只是有一點小小的變化,可能就會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在今後的教學中可以設計一些化學與生產、生活實際聯繫的情景或趣味小實驗等能重新激發學生學習熱情的教學片段,真正讓學生體會到温故而知新,提高複習課的效率。

一節課上下來,有些地方自己比較滿意,也有不少自己覺得不足的地方。自己比較滿意的地方有:第一,設計的教學目標比較明確,在教學過程中根據制定的目標實施教學計劃,教學方法比較適合學生的認知水平。第二,整個學案通過一條主線“園區十中實驗室開放日”將所要複習的知識竄起來,而不是將要複習的知識點零散的呈現。課堂上學生能較好地利用學案進行自主學習和合作學習,對學生學會學習有一定幫助。

化學説課稿 篇6

各位評委好,我是XXX號考生,今天我的説課題目是《化學反應的表示》,下面開始我的説課,根據新課標理論,我將以教什麼,怎樣教,為什麼這樣教為思路,從教材分析,學情分析,教學目標,教學重難點等幾個方面進行説明,首先説一下我對教材的認識。

一、説教材

《化學反應的表示》這節課是魯教版國中化學九年級上冊第5單元第2節的內容,化學方程式不僅是本節的核心內容,也是本單元的核心內容。基本內容有三:一是化學上用什麼來表示化學反應(定義),二是為什麼要用化學方程式表示化學反應(意義),三是怎樣用化學方程式表示化學反應(怎樣書寫)。本課題是繼化學方程式的概念和含義之後學習如何正確書寫化學方程式,為學生以後自主應用這一化學語言奠定基礎,正確書寫化學方程式是國中化學的一項基本技能,在化學學習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過渡:這是對教材的認識,下面説一下本班學生的情況。

二、説學情

學生在前面已經學習了元素符號、離子符號、化學式等化學用語,瞭解了化學反應的實質,也認識了一些化學反應和他們的文字表達式,上一節中又學習了質量守恆定律,已具備學習化學方程式的基礎。

國中階段的學生好奇心強,在課堂上比較活躍,對於方程式的簡單計算,通過教師設置疑問能夠引導學生加深對知識的探究和學習。結合質量守恆定律和化學方程式的基礎,學生能夠很好的應用到具體計算中來。

過渡:結合教材分析和學情分析,我制定瞭如下教學目標:

三、説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理解為什麼用化學方程式表示化學反應,能夠描述某一具體化學方程式所表達的意義。

能從定量的角度進一步認識化學反應的實質,瞭解化學反應中反應物和生成物之間的質量關係。

通過書寫具體的化學方程式,瞭解和掌握化學方程式的書寫原則和步驟,並能根據反應事實寫出簡單的化學方程式。

【過程與方法】

在練習書寫方程式的過程中掌握化學方程式的配平法:最小公倍數法。

歸納正確書寫化學方程式的步驟:①寫②配③注④等。

初步學會用化學方程式來表達所獲得的信息。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學生認識到在學習過程中意識到任何事都必須尊重客觀事實,在學習中體會化學的樂趣,體會化學用語的方便和實用。

學生體會到正確書寫化學方程式的重要性。

過渡:下面我再説一下本節課的教學重難點。

四、説教學重難點

【重點】

理解化學方程式的涵義;書寫化學方程式。

【難點】

反應物、生成物各物質間的質量關係。

過渡:教學有法,但無定法,貴在得法,好的教學方法可以使學習事半功倍,下面談一下我的教學方法。

五、説教學方法

為了學生能夠更好地掌握這個最基礎的化學技能,我採用瞭如下幾種教學方法:多媒體教學法、討論法、講授法等。

過渡:下面説一下本節課的教學過程的設計。這節課我準備分為四個環節進行,導入新課,新課教學,鞏固提高,小結作業,層次分明,重難點突出。下面我詳細介紹我的教學過程。

六、説教學過程

第一環節:導入新課

教師再做一個氫氣在空氣中燃燒的實驗,並用一個冷而乾燥的小燒杯檢驗生成物。要求學生觀察現象並用文字表達式、化學反應式、化學方程式表達出這個化學反應,並讓學生分析它們各自的優缺點。

演示實驗引入本課,可以通過師生的合作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注意力,為學生體驗化學方程式表示化學反應的簡潔、通用以及如何正確書寫化學反應方程式做鋪墊。另外,學生都愛做實驗或看別人做實驗,通過實驗導入新課,可以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求知慾。

第二環節:新課教學

1.化學反應方程式的涵義

通過之前幾個反應式的比較,讓學生試着為“化學反應方程式”下定義,鍛鍊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然後自己看書試着學習化學方程式的意義,然後教師可以利用相對原子質量的含義和相對分子質量的計算,引導學生從微觀逐漸過渡到宏觀,分析化學反應中各物質的相對質量比。也可以進一步引申到質量比,從而認識到化學方程式不僅能表示微粒之間的數量關係,還能表示化學反應中各物質的質量關係,為下節的學習打下基礎。

2.化學反應方程式的書寫步驟

教師按照活動天地5-3組織學生先嚐試書寫化學方程式,在書寫中自己總結規律,目的是讓學生通過自己總結、歸納掌握化學方程式的書寫方法。然後試着讓學生根據自己的認知判斷小明同學總結的方程式的書寫步驟是否正確。然後教師講解關於化學方程式的書寫步驟,應該依據“以客觀事實為基礎,要遵守質量守恆定律”這兩條原則書寫。即在認識化學反應或用化學方程式描述化學反應時,應當與化學反應發生的進程一致。書寫的邏輯順序應當是:第一步:描述反應事實。“何種物質、在什麼條件下、依據什麼性質、按照什麼變化規律反應,生成何種物質。”即書寫的順序是反應物化學式→反應條件→生成物化學式(同時註明產物狀態)。第二步:遵從質量守恆定律,方法是配平。

從習得技能的規律和習慣養成的角度考慮,在剛開始學習書寫化學方程式時,必須規定書寫規則與步驟。分兩步的好處是:有利於學生深刻理解化學反應規律(包括理解反應物的性質、反應條件、產物的組成和狀態等)、養成科學的書寫習慣,也有利於今後更好地運用化學方程式表達化學反應或解決實際問題。對於學生還不認識的物質,他們還不瞭解該物質的組成、性質和變化,建議不要讓學生書寫有關反應的化學方程式。因為這不符合認識化學反應的一般規律。最好在學生第一次正規認識這一物質及其變化時,再系統學習如何用化學方程式表示該反應。

3.配平

學生通過自學教材上的“多識一點”,以鋁在氧氣中的燃燒為例,學習配平化學反應方程式的基本方法:最小公倍數法,並能用自己的語言相互熟練地複數這些步驟;然後教師引導學生模仿書寫步驟書寫磷、鐵在氧氣中燃燒的化學方程式,組織學生上台板演。

這樣設計符合學生的認知過程與規律,引導學生主動學習,根據書寫化學方程式的兩個原則,使學生經過自學理解,相互複述,模仿書寫,以及講解評價強化書寫的具體步驟和方法,把書上的書寫步驟轉化為初步學會書寫化學方程式的能力。

第三環節:鞏固提高

將課後的“在線測試”題目以小組為單位,限時完成,最先完成並平均成績高的小組有獎勵。通過小組活動和限時訓練可以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和學生的專注程度。小組都完成後,分別到講台上板演,培養學生的勇氣和自信心,也可以培養對知識的整合能力,加深對知識的記憶。

第四環節:小結作業

最後師生共同總結本節課的主要內容,化學反應方程式,不僅能表示反應物、生成物、反應條件,還能反映出微觀粒子的數量關係和質量關係。用最小公倍數法可以配平化學反應方程式,在書寫時,一定要遵守客觀事實和質量守恆定律這兩個原則。

佈置課後作業:挑戰自我的題目完成。

七、説板書設計

我的板書本着簡潔、直觀、清晰的原則,這就是我的板書設計。

化學反應的表示

一、化學反應方程式的意義

不僅能表示反應物、生成物、反應條件,還能反映出微觀粒子的數量關係和質量關係。

二、化學方程式計算的書寫

1.遵守客觀事實

2.遵守質量守恆定律

3.最小公倍數法配平

化學説課稿 篇7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金屬的化學性質”是人教版化學必修Ⅰ《第三章 金屬及其化合物》

第一節的內容,是學習元素化合物知識的起始節。金屬單質的性質是金屬元素性質的反映,是瞭解金屬化合物性質的基礎。本節以學生在國中學過的有關金屬的性質及金屬的活動性順序為基礎,選取典型的金屬如鈉、鋁進一步學習拓展金屬的性質。通過本節以及後面章節的元素化合物知識的學習,既可以為前面兩章所學的實驗和理論知識補充感性認識的材料,又可以為在化學2中學習物質結構、元素週期律、化學反應與能量等理論知識打下重要的基礎。另外,在本節學習中所用到的許多方法如觀察法、實驗法、比較法、歸納法等也是學習元素化合物知識的重要方法,所以學好本節內容可為後繼元素化合物知識的學習奠定堅實的方法論基礎。

(二)教材處理

本節內容分三課時進行教學,第一課時為金屬與非金屬的反應,第二課時為金屬與水和酸的反應,第三課時為物質的量在化學方程式計算中的應用。本節課要説的是第一課時的教學設計思路。

(三)第一課時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1)通過閲讀課本中的圖片、書寫有關反應的化學方程式,鞏固和加深國中有關金屬化學性質的知識和規律。

(2)通過觀察瞭解金屬鈉的物理性質及其保存方法。

(3)瞭解活潑金屬(Na、Mg、Al)與O2的反應;探索金屬的性質和金屬的原子結構的關係,瞭解反應條件對反應產物的影響;瞭解金屬氧化膜在生活、生產中的運用。

2.過程與方法目標:

通過對金屬鈉、鋁與氧氣反應的實驗探究活動,初步體驗科學探究的過程,並學習觀察法、實驗法、比較法、歸納法等重要的化學學習方法。

3.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目標:

通過奇妙的化學實驗的操作(如鈉的切割)和精彩的化學實驗現象(如鈉的燃燒反應)感受化學世界的美妙變化,提高學習化學的興趣;通過了解金屬及金屬氧化膜在生活、生產中的運用,知道用化學的視角去觀察身

邊的物質和發生的事情。

(四)第一課時教學重點和難點

鈉在不同條件下和氧氣的反應及其產物的實驗探究。

二、教法和學法

(一)教學方法

本節教學充分利用化學學科特點,以學生為主體,主要採用“演示實驗法”。教師通過學生看到的客觀事實或已學知識來提出問題,解決問題,得出結論。

(二)學法指導

本節課的實驗大部分是演示實驗,讓學生熟悉實驗正確操作。我在實驗前會先講清楚實驗過程,強調操作注意事項以及觀察要點;在實驗過程中,我也會時時提醒學生注意哪些實驗現象,並讓學生描述出實驗現象。

通過兩組實驗,調動學生對化學實驗的興趣,讓他們積極參與到教學過程中,深刻體驗知識的形成和發展的過程;通過對實驗現象的思考、討論、歸納與總結,認識實驗的本質,從而達到突出重點、突破難點的效果。

三、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引入新課。

讓學生思考生活生產中的金屬製品,舉例,體現金屬在生活和國家發展的重要作用。

(三)複習舊知:課本P42“思考與交流”。

1.複習金屬的物理性質。

2.回顧國中階段學習過的有關金屬的反應,並書寫有關化學方程式,通過提問,師生共同總結金屬的化學性質(1)金屬與鹽反應;(2)金屬與酸反應;(3)金屬與氧氣反應。

3.根據Na、Mg、Al的原子結構示意圖,分析Na、Mg、Al的原子結構與其化學性質的關係。

(四)探索新知:實驗探究金屬鈉的性質

1.提出問題:真金不怕火煉是什麼意思?金子在高温下不能發生反應,鐵鋁在常温下不能和空氣中的氧氣反應,在點燃條件下可以和純氧反應,是不是所有的金屬都能在空氣中穩定存在呢?展示金屬鈉

2.介紹金屬鈉的保存,思考為什麼要保存在煤油中,用實物展示金屬鈉的物理性質,學生總結概括。分析鈉的切口變暗的原因,説明Na易被空氣中的O2氧化。

3.引導學生進行鈉的燃燒實驗及總結歸納實驗現象,

4.回憶Al在純氧中的燃燒反應,對比在空氣中加熱的實驗現象,説明氧化鋁對Al的保護作用

5.拓展延伸:金屬在氧氣中燃燒生成金屬氧化物,金屬在反應中表現還原性,遇見其他氧化性物質也會發生化學反應,例如與氯氣,與硫反應,生成相應的氯化物和硫化物,引導學生自己寫出反應方程式。

(五) 課堂小結

引導學生分析Na、Al和氧氣反應過程中,Na、Al元素化合價的變化,以及在反應中Na和Al體現的性質,得出結論:Na、Al等金屬單質具有還原性,在氧化還原反應中作還原劑。並進一步指出:由於金屬元素最外層電子數較少,最外層電子容易失去,金屬單質往往表現出還原性,能與許多氧化劑發生反應。除了與氧氣反應以外,金屬單質還能和Cl2、S等氧化劑發生氧化還原反應(列出Na與Cl2反應、Fe與S反應的化學方程式)。

(六)佈置作業:

四、板書設計

第三章 金屬及其化合物

第一節 金屬的化學性質

一、金屬與非金屬的反應

鈉的物理性質:銀白色金屬、質軟、熔點低

1.Na與O2的反應

-2 常温下: 4Na + O2 ==== 2Na2O (白色)

加熱條件下:(淡黃色)

2.鋁與O2的反應

4Al + 3O2 ==== 2Al2O3

3.金屬與其它非金屬的反應

△ 2Na + Cl2 ==== 2NaCl

△ Fe + S ==== FeS -1 △ 2Na + O2 ==== Na2O2

化學説課稿 篇8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學生已基本學完化學必修教材,已有了較全面的化學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化學研究和應用的一個重要目標就是開發利用自然界可能的資源,海洋資源的開發就成為人類生存和發展必須面對的問題。從化學變化角度來看,主要是從海水中提取各種元素。教材中通過海帶中提碘的實驗和從海水中提取溴的流程圖設計,一方面複習元素化合物知識,養成學生應用知識的習慣;另一方面使學生認識到實際問題的處理遠比書本知識複雜,這有利於學生形成正確對待科學的態度;同時學生也能瞭解開源節流方面的知識,明白在開發利用資源的時候,要走可持續發展的道路,有利於增強學生社會意識和責任感。

可以説這節課的教學內容,是培養學生三維目標的很好素材

依據新課標的要求、結合學生情況,我確定的本節教學目標是:請大家看屏幕

教學目標分析

知識與技能:瞭解海水淡化、海水製鹽等知識;能順利完成從海帶中提取碘的實驗,設計出從海水中提溴的流程,並能正確寫出有關反應的化學方程式。

過程與方法:能通過圖片或文字資料獲取需要的信息,得出海水綜合利用的幾個方面;在交流、探討的過程中,學生歸納能力、比較能力以及合作精神得以提高和鍛鍊;通過資料和討論知道開源節流的重要性。

情感態度價值觀:樹立節約資源、愛護環境、熱愛自然等意識,認識和體會化學在海水綜合利用中的意義和作用,揭示化學與可持續發展的重要關係;在今後人生道路上,把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相互協調共存,走可持續發展道路作為指導思想之一。

瞭解了教學目標以後,讓我們再來看看本節課的教學重難點及其成因。

教學重點、難點及其成因

重點:我把“海帶提碘、海水提溴;以及使同學們形成熱愛自然,熱愛化學,環境的開發和利用走可持續發展道路的思想”設為本節課的教學重點。原因有二,一是學以致用,回報社會;二是人們常説教育要從娃娃抓起,環境教育也應一樣。

難點:我把從海帶中提取碘的實驗設為本節課的教學難點。因為雖然是高中階段,但學生的實驗操作能力仍較差。

以上是我的教材分析,下面我們再來看看學情。

學情分析

學生在必修教材已經學習過化學實驗的基本方法,它是本節課學習蒸餾法淡化海水的基礎;氧化還原反應知識和元素週期律的相關知識是海帶提碘及海水提溴的理論基礎。在老師引導下,他們能夠根據已有的知識進行自主學習,獲得成功並享受到學習的快樂。

針對以上學情,結合教學目標,我確定的教法學法是:

教法學法分析

問題統領下的小組合作探究、學生自主歸納,自主構建對知識的理解和應用,感知保護環境,走可持續發展道路的重要性。

鑑於以上分析,下面讓我們來看看本節課的具體實現部分:即教學過程。

教學過程

首先,我設置了課前音樂:《請到天涯海角來》。目的是以歡快熟悉的的歌曲創設愉悦的學習環境,同時也暗示本節課的學習內容——海洋。

關於教學過程,我分為3個環節。

環節一:(時間約10分鐘)

新課導入:以三亞為什麼能夠成為海南國際旅遊島建設的排頭兵,引出三亞優美的自然環境——椰風海韻、三面環海(同時展示相關圖片),呈現廣袤的大海。追問海水資源如此豐富,那麼面對三亞的旱季出現的間歇性停水,能不能直接飲用海水呢?從而導出新課。

(這樣的導入設計有利於提高學習興趣,體驗熱愛家鄉的情感,為感知人與自然的的和諧相處埋下伏筆。)

1.海水水資源的利用

關於海水水資源的利用的教學,首先我簡單介紹海水淡化的歷史,給出常見的淡化海水示意圖,按照課前的分工,組織學生討論海水淡化原理及應用的優缺點,並由小組中心發言人歸納得出結論:蒸餾原理、優點、缺點,老我再做出點評。

這樣設計採取了課前佈置討論內容,有利於節約時間,同時通過這一活動形式來培養學生的歸納比較能力及團隊精神。

關於海水化學資源的開發利用的教學,我設計為讓學生自主閲讀相關內容,瞭解海洋中的常量元素和微量元素,認識到海洋是一個巨大的資源寶庫,至於製鹽和以鹽為原料的鹽化工內容的處理,我整合到後面對海水資源綜合利用的總結上,指出在《化學與技術》模塊還將深入學習,有利於突出本節重點。

環節二:(時間約25分鐘)主要解決兩個問題:一是從海帶裏提取碘的實驗,二是從海水裏提取溴的流程設計。

2.海帶中提取碘的實驗

在對從海帶裏提取碘的實驗教學上,我打算以圖片的展示為引導,設置一系列有梯度的問題——

⑴、海帶中的碘元素以什麼形式存在(單質還是離子)?

⑵、I-具有什麼性質?(高價氧化低價還原)

⑶、怎樣才可以把I-轉化為I2?(加氧化劑H2o2)

⑷、加氧化劑怎樣才知道有碘單質生成呢?(用澱粉溶液檢驗,是否變藍)

⑸、很多氧化劑都可以氧化I-,用H2o2有什麼好處?(顏色變化明顯,綠色氧化劑,環保)

然後要求各小組相互討論,根據書本上的提示,自行設計實驗方案,再請各小組中心發言人把討論結果與大家分享。最後由我評價總結得出正確合理的結論。而後,組織學生分組實驗,巡視觀察學生的操作、步驟、分工等情況,處理偶發事故,如指導分析實驗失敗的原因(提出猜想,課後再設計實驗驗證)、規範操作等。強調特別要注意安全問題,對於分工不明確的予以指導,確保人人蔘與,個個有收穫。

這樣通過步步緊逼的追問,實際是以問題為抓手,促進學生積極思考,在問題統領下學生自主合作探究,自主構建知識體系,使後面的教學一氣呵成。

3.海水提溴

在對從海水裏提取溴的流程設計部分的教學上,我打算以對溴的“海洋元素”名稱由來的介紹為過渡,教師設疑導學,要求學生根據海帶提碘的實驗啟示,結合書91頁的[資料卡片],分組設計具體的提取流程,彙報、交流、總結,畫出從海水中提取溴的流程圖,寫出有關反應的化學反應方程式。這樣讓同學們根據書上的信息設計提取溴的流程的設計,既培養了學生自主閲讀獲取信息的能力和知識遷移的能力,也培養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使其明白化學原理和技術在海水開發中的作用。

通過環節二的教學,學生能夠體會到:從海水中富含碘元素的植物中提取碘,從提取氯化鈉後所得的母液中提取溴,原理非常簡單,但原理與實際應用之間有相當大的距離,所以,真正從海帶中提取碘單質和從海洋裏提取溴要經過多個步驟才能實現,讓學生體會書本知識與實際應用有很大差距,使學生形成正確的對待科學技術的態度。

環節三:(以下時間約5分鐘)——自然資源的開源和節流

本部分教學內容我打算通過幻燈片分別展示:一個是海水綜合利用的具體實例,另一個是藍色海洋與污染後的海洋對比。這樣既拓展了學生的學習思維和知識視野,又進一步讓學生明白海水資源同人類的生活有着密切的聯繫,認識到我們海南雖然擁有豐富的海洋資源,但在開發利用上,一定要合理開發,在建設國際旅遊島大背景下,我們更要愛護我們的環境,把我們的旅遊資源合理開發,絕不能只求經濟發展以犧牲環境為代價,也絕不應違背可持續發展的原則。使學生感慨學好化學這門學科對人類貢獻的重要性。

然後再對本節課的內容進行總結

最後佈置作業

1、課本第93頁第4題(目的是為了補充教學內容,使學生認識到海洋資源的重要性,幫助學生進一步熟悉鞏固從海水中提取元素的流程、原理。)

2、用手機

視頻或圖片的方式記錄生活中體現:“環境的開發和利用走可持續發展道路的思想”這一理念的行為,在建設國際旅遊島大背景下,作為三亞市民的你,關於環境開發和保護方面,寫一篇文章,談談你的觀點。(目的是為了進一步實現“使同學們形成熱愛自然,熱愛化學,環境的開發和利用走可持續發展道路的思想”這一教學目標,不使其過於空洞,流於形式。)

以下是我上課時的板書設計

板書設計

海水資源的開發利用

1.海水水資源的利用

4.自然資源的開源和節流

結束語:

在以上設計中,我力求體現“以學生髮展為本”的教學理念,突出化學學科以實驗為基礎的特徵,積極倡導“自主探索”的學習方式,實現學生的主體地位和教師的引導作用。教學中的情況千變萬化,這還要根據學生的需要和課堂上的實際情況及時調整學習活動,不斷地反思和總結。

化學説課稿 篇9

一、 説教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課題:高中化學第二冊第二章第三節《影響化學平衡的條件》

《影響化學平衡的條件》是中學化學的重要理論之一。本節教材在本章中起到承上啟下的作用,通過對本章的學習,既可以使學生加深對溶解平衡的化學理論的理解,又為以後學習電離平衡奠定了基礎,對學生後續的學習有着深遠的影響。通過本章的學習,使學生能夠進一步學習應用理論分析,研究,聯繫實際解決問題的能力。

2、教材簡析

教材分析:本節教材由三部分構成:第一部分,化學平衡移動;第二部分,影響化學平衡的條件,化學平衡移動;第三部分,勒夏特列原理。其中第一部分是基礎,第二部分是整節教材的核心,第三部分是對本節課的總結和昇華。

3、 教學目標的確定

根據《大綱》的要求、教材編排意圖及學生的實際情況,擬定以下教學目標:

認知目標——理解掌握濃度、壓強、温度等外界條件對化學平衡的影響。

技能目標——通過本節課的教學,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創造性思維的能力和自學能力。

素質教育目標——對學生進行辯證唯物主義教育,培養學生熱愛科學、勇於探索的精神。

4、 重點及難點的確定

重點:濃度,壓強,温度對化學平衡的影響

難點:

1、平衡移動原理的應用。

2、平衡移動過程的速率——時間圖。

確立依據:對化學平衡移動原理的學習很重要,所以討論“濃度,壓強,温度等條件對化學平衡的影響”成為本節課的重點。由於理論付諸實踐有一定的難度,因此平衡移動原理的利用和移動過程中的速率——時間圖成為本節的難點。

二、高學情分析

二學生已經具備獨立思考問題能力,而且思維活躍,掌握了影響化學反應速率的理論,以此為契機在教學中變探究為驗證,激發學生學習的主動性,並培養學生嚴謹求實的科學態度。

三、説教法

由於本節教材地位的重要性,結合學生實際情況,採取以下教學方法:

1、通過演示實驗,啟發學生總結,歸納出濃度,壓強,温度等條件改變對化學平衡影響。

2、通過對外界條件對速率影響理論複習,採取啟發式教學,使學生從理論上認識平衡移動規律。

3、通過典型例題和練習,使學生進一步理解並掌握勒夏特列原理。

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和教師的主導作用,採用啟發式,並遵循循序漸進的教學原則,引導學生不斷設疑,析疑,解疑。

四、 説學法

結合教材特點,指導學生從温故知新的角度,採用對比方式,開展學習活動,層層第進的方法,使學生髮現規律,原理,使教法從實處出發。

實行使學生動口,動手,動腦,動眼的多層次教學,讓學生真正成為主體,感受到學習的樂趣,化難為易。

五、説教學程序

1、複習導入

引導學生回憶平衡狀態的特徵及實質,影響速率的因素有哪些,從而引出化學平衡的移動的概念

(這樣做起到温故知新的效果,重要是遵循了學生認識事物的由點到面的特點)

2、設疑導入,實驗探究

提出問題若改變外界條件,平衡會發生什麼變化?

(這樣做起到開門見山的效果,能激發學生求知的興趣,而且一來就可吸引學生思考,提早進入思維的興奮區)

在這中情況下由教師演示實驗2—4。此時,讓學生通過實驗討論得出濃度增大,平衡發生變化,但如何變,可通過學生自由討論得出結論。

由以上分析讓學生推測如果減少反應物平衡會怎樣移動。學生設計實驗,加入鹼溶液減少反應物濃度,從而證明學生推測是正確的。

在此基礎上討論改變壓強,温度對化學平衡的影響,符合學生認識事物的一般規律。

(這樣做有利於培養學生獨立思考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3、抓住機會,深刻討論

學生討論後,抓住時機問“為什麼外界條件改變後平衡會變化?,這種變化有無規律可循?”

教師可提示,也可由學生分組討論,從而得出外界條件改變使平衡向能削弱這種改變的方向移動,順利得出勒夏特列原理。

(這樣做,不僅釋疑,而且可激發學生去解決問題,找出規律,得出結論的學法)

4、注重實際,加深理解

可通過邊講變練,使速率——時間圖象的練習得以貫徹實施,讓學生能從數學角度出發解決化學問題,達到綜合的目的。

(這部分內容,可通過計算機來演示,不僅增大課堂容量,而且增強學生動手能力)

5、課堂小結:總結濃度,壓強,温度的改變對平衡的影響,指導學生學習方法。

6、鞏固練習:課本習題一

7、佈置作業 :課後習題三。

化學説課稿 篇10

尊重的各位領導,老師們,大家好。我來自於泉巨永國中,我説課的標題是九年化學人教版第三單位《水的淨化》,我將從説教材、説教學要領、説學法引導、説教學流程,教學反思,計劃理念幾個方面談談我對本節課的教學計劃。

一、説教材

《水的淨化》是9年級化學第三單位課題3的內容,這個課題在曩昔的老教材中是沒有分外涉及的,云云擺設也是為了切合新課程與門生生活貼近,強調可連續生長的目的。此中強調了一個國中的根本實行操縱——過濾,也提及了蒸餾裝置的組裝與實行。

課文分三部門:

第一部門:解説天然界水的漫衍以及自來水廠淨水歷程;

第二部門:通過實行探究教學過濾的操縱步調與細緻事變

第三部分:硬水與軟水的區別以及如何將硬水變軟的方法(蒸餾)。

鑑於我對教材的理解,確立如下教學目標:

二、説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瞭解純水與自然水,硬水與軟水的區別;認識吸附,沉澱,過濾與蒸餾等淨化水的方法

2、過程與方法:

培養學生的實驗能力——會做過濾的實驗。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使學生認識到水資源的寶貴,養成節約用水的好習慣

目標重點:硬水與軟水的區別,過濾與蒸餾等淨化水的方法

目標難點:吸附和過濾等的操作技巧。

有了教學目標作綱領,還要有好的教學方法,它是上好一堂課的關鍵,於是我採用瞭如下的教學方法。

三、説教學方法

通過課件演示,討論總結,結合實驗來完成本節課的教學實踐。

四、説教學流程

(一)教學引入

1、從生活情景入手

2、污水、純淨水、湖水、自來水的區別

3、講解自來水廠的淨水過程。

(二)淨水的方法

1,除不溶性雜質的方法

1)、靜置沉澱

2)、吸附沉澱

3)、過濾

實驗探究:

1)除可溶性雜質的方法

2)如何區別硬水與軟水

3)演示實驗---蒸餾

(三)練習鞏固

想一想:有一種含有碎菜葉、碎塑料薄膜、泥沙、氯化鈉(可溶),還具有一定臭味的生活污水(生活污水的成分十分複雜,此處為了便於討論,已將其成分作了“簡化”),將其經去渣、去臭處理後可轉化為廁所的清洗用水。問:

(l)採取何種操作,可除去污水中的碎菜葉、碎塑料薄膜及泥沙?

(2)用什麼物質,可除去污水的臭味?

説一説:某山區在梅雨季節會出現山洪暴發,給山區人民的生活用水帶來困難,請你運用已有的化學知識和必備的化學藥品,幫助山區人民設計一個合理的方案,以獲得清潔衞生的飲用水。

(四)課後作業

獨立完成本課後習題

(五)課後動手

自己動手製作一個簡易淨水器。

五、教學反思:

通過本節課教學的設計,我深刻體會到了“生活是最好的素材”這一藝術創作的理念,並把它運用到了化學課堂設計中,引導學生從生活入手,理性地分析生活,研究生活,得到經驗,獲得真知,然後將得到的東西再靈活地運用到生活中去,展現了科學研究與發現的真實過程,實現了“從生活走進化學,從化學走向社會”這一要求。

本節課由於實行探究的內容較多、討論整理的關鍵偏多,以是課堂節拍的調控必要深入思索,必要老師在課堂上機動地處置處罰和掌握,以便順遂完成教學使命。

六、教學理念:

本節課為門生落實了技能目的,強化了歷程與方法,點撥了情緒態度與代價觀,以是本節課表現瞭如許幾個教學理念:

⑴本節課內容比例多,化繁為簡,創建了新的教學體系。

⑵新課標的三維目的只有先輩的教學理念才氣支持,本節課便是對這種理念的不停探索。

(3)強調科學探究的科學性,體驗探究的快樂、提倡門生自主互助的學習方法。

以上是我説課的全部內容,請列位嚮導老師賜與品評指正,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