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國學 語言 詩詞 名言警句 對聯 雜談
當前位置:學問齋 > 範文 > 説課稿

語文説課稿(薦)

欄目: 説課稿 / 發佈於: / 人氣:2.39W

作為一名老師,很有必要精心設計一份説課稿,藉助説課稿可以更好地提高教師理論素養和駕馭教材的能力。我們該怎麼去寫説課稿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語文説課稿,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語文説課稿(薦)

語文説課稿 篇1

語文説課稿 篇2

我説課的內容是語文課文《美麗的小路》。我想從三個方面來説説我對這篇課文的理解和教學思路:第一是教材分析,第二是教學目標,第三是教學環節。

教材分析及教學目標:

《美麗的小路》是一年級語文下冊的一篇課文,它是一個有關環境衞生的童話故事,課文通過鴨先生小屋前小路的變化及居住在附近的動物不同的感受,告訴小朋友要保護環境,養成良好的衞生習慣,這樣才有美好的生活。本文情境優美,語言生動、有趣,每個小動物的語言、動作都富有性格特徵和戲劇化的效果,非常適合分角色進行朗讀訓練。我上的是第一課時,因此我把教學目標定為:1、認識“先、鹿、慢”等14個生字,會寫“先、千”兩個生字。2、能正確朗讀課文,有感情朗讀1-7段,體會動物們前後兩種不同的心情。

教學過程:

一、導入

1、春天來了,天氣可真好呀!忍不住就想出去走走,走着走着,就來到了一個美麗的地方。(課件出示:一條長長的小路,路上鋪着花花綠綠的鵝卵石,路旁開着五顏六色的鮮花,還有一棟小鴨住的房子。)

你看到了什麼?

2、路上鋪着花花綠綠的鵝卵石,路旁開着武裝鬥爭的鮮花,這可真是一條“美麗的小路”呀!板書課題:11、美麗的小路

3、誰能美美地來念一念?指名讀齊讀

[情境的創設,給學生以遐想的空間。只有調動學生情感的參與,語文教學才能達到高層次和理想化的境界。創設情境,把學生帶到了這條美麗的小路上,充分感受小路的美麗,體會小路帶給人們的愜意。走過小路,學生看到了五顏六色的花,聞到了花香,聽到了清脆的鳥鳴,甚至就像真的踏在了小路上。他們盡情説着自己的所見,這樣的感受是在情境創設的基礎上實現的。良好的開端等於成功的一半。從課開始就以創設情境吸引學生的注意,使學生對課文的興趣很濃,在閲讀課文時全身心地投入。]

二、初讀課文

1、今天,我們就要一起去這條美麗的小路看一看,請你輕輕打開語文書,翻到11課,自己美美地讀一讀這篇課文,好了之後把生字寶寶在文中圈出來。開始。

2、下面,我們一起來認一認課文中的生字寶寶。

圏生字,領讀。

三、研讀課文國小教學

1、這真是一條美麗的小路呀!這麼美麗的小路在哪裏呀?自己快速默讀第一段,找一找,找到了發信號。

2、你怎麼知道是在鴨先生的門前?指名讀

3、你就是鴨先生,屋前有這麼美麗的一條小路,你會怎麼樣?

指導朗讀(指名讀、齊讀)

4、是呀,這可真是一條美麗的小路呀,走在這條小路上,看看路上的鵝卵石,真——,看看路邊的小草,呀,真——,再看看那樹,真——,那開着的花,真——,深深吸一口氣,真——,閉上眼睛,咦,好像聽到——,真——!

5、走在這麼美麗的小路上,真忍不住起誇一誇呢!請你來。

6、兔姑娘和鹿先生走過也忍不住要來誇一誇,他們會怎麼誇呢?請你自己讀讀第2、3段,做一回兔姑娘和鹿先生。

7、下面,老師要請一位兔姑娘來演一演,老師來讀旁白。——理解“輕輕”

還要請一位鹿先生。——理解“慢慢”

男生是鹿先生,女生是兔先生,我們一起來試試。

[角色往往決定着人的思維、情感、語言和行動。在語文教學中,從“學生”到“學生”的固定角色,常常使學生陷入“被接受”、“被教育”的傳統模式和消極狀態中,必然影響孩子在閲讀過程中充分地,有創意的活動。學生如果由“學生角色”轉換成自己喜愛的動物角色,拉近了學生與教材間的距離。這種生動有趣的教學方式,能激起學生主動參與的慾望,激發學生交流的積極性,有利於發展他們的思維和語言。

運用角色轉換,使學生入情入境地體驗,他們的情感隨着課文情感的變化、體驗的深入而不斷地變化。他們與文本對話,在體驗中感悟,使情感交融,思維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拓展。在角色轉化中,激發了學生的體驗,學生被捲入到文本的情感中,產生共鳴,逐步昇華為自己的情感。]

8、走在美麗的小路上,心情也很好呢!難怪朋友們都喜歡在這裏散散步,説説話。可是,沒過多久,小路就變了樣。(出示圖片)

你看到了什麼?

9、你的心情怎麼樣?指導朗讀

10、兔姑娘又從小路走過,她皺起了眉頭,説:——呀,美麗的小路不見了。

請一生,問:兔姑娘,你為什麼皺起眉頭呀?

鹿先生也從小路走過,他捂上了鼻子,説:——咦,美麗的小路怎麼不見了?

請一生,問:鹿先生,你為什麼捂上鼻子呀?

鴨先生也叫起來:——天哪,我的美麗的小路呢?

請一生,問:鴨先生為什麼要叫起來呀?

11、兔姑娘、鹿先生也很難過呢。我們來比一比,看看誰更難過。

分角色朗讀。(女:兔男:鹿合:鴨)

[這裏我們讓學生藉助文本,大膽展開想象,説出自己認為的此刻的小路,學生憑藉語言文字,在想象的空間馳騁,敍説着自己的想象,在想象中,加深了對課文的理解。此時教師出示變髒的小路,只見垃圾遍地,蒼蠅飛舞,極大地刺激了學生的感官,撥動了學生的心絃,走在垃圾路上,再次讓學生談失去美的.感受,飯菜的酸臭味,紙屑水果皮等讓蝴蝶看不見花朵的美麗,蜜蜂聞不到花兒的香味,紛紛飛走了,蒼蠅在上面飛來飛去。此時的課文朗讀,可以説是水到渠成,學生以驚奇/氣憤/着急/失望的語氣讀出美麗的小路不見了。在朗讀中流淌着對文本更深一層的理解。]

四、書寫生字

1、對呀,美麗的小路怎麼不見了呢?它能不能找回來呢?我們下節課再來學習。下面,請你把書翻到48頁,這節課我們要來寫“先”和“千”兩個字。

2、學寫“先”和“洗”比一比,記一記描紅,書寫

3、學寫“千”和“幹”比一比,記一記描紅,書寫

這篇文章中出現了很多人物的對話,尤其在課文的1-8小節,是進行分角色朗讀的好材料。我在教學過程中,以合作者的角色出現,通過激發學生的閲讀興趣,採用自由讀、個別讀、表演讀、分角色朗讀等多種形式,將每一個學生帶入課文所表述的情境中,用語感連接學生的感官、感受和情感。以讀代講,讓學生讓自己的心靈去感受事物,用朗讀來實踐。這節課,學生的朗讀很出彩,語調、動作、表情都很到位,相信學生肯定很有體會,並且他們對文本的參與性也很高。但是就是由於熱情太高了,所以有些學生的情緒有些渙散,沒有跟着我的思路在走。這一點在以後的教學中要好好琢磨,怎樣處理好這兩者的關係。

語文説課稿 篇3

一、媒體創設,激發興趣

語文教學中的情境營造不僅在於營造氛圍,還在於語文學習需要薰陶感染。劉老師課堂上運用多媒體輔助教學,通過視頻,再現了劍龍勇敢搏鬥的場面和霸王龍的兇殘,創設真實的情景,讓生彷彿身臨其境。通過視頻的播放,聲音的渲染,讓學生在感官上有了深層的理解,有助於瞭解恐龍的外形特點及其生活習性。

二、以讀促情,讀中感悟

語文新課標註重讀中理解,讀中體會,讀中感悟,讓學生充分地讀,在讀中整體感知,在讀中有所感悟,在讀中培養語感,在讀中受到情感的薰陶。劉老師讓學生在朗讀感悟中瞭解恐龍。如“望而生畏”“龐然大物”通過聯繫生活和圖文結合,讓學生進行體會,並通過不同形式的朗讀表現出來,加深了學生的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

這節課讀的形式較多,但讀的分量和深度不夠,如能讓學生整體感知課文,深入課文語境來讀,可能更能讓學生讀出對恐龍的瞭解和喜愛。

三、學法指導,自主探究

學習語文貴在“學”,教師應該“授之以漁”,激發學生自主學習、自主探究的慾望,培養自學能力,充分發揮學生的自主性。劉老師的.課堂上,較好的體現了教師由“扶”到“放”的學習方式的轉變,注重學法指導,充分放手讓學生自主探究。在指導教學完雷龍後,教師總結學習方法:1.找出特點;2.説明方法;3.讀讀句子。通過指導,出示表格,讓學生自學其餘幾種恐龍,並且滲透説明方法的指導,較好的突破了課文的重點,讓學生有法可依,有法可循,為學生指明瞭方向,樂於並且易於投入到學習活動中去。

四、統領全文,整體把握

語文教學要體現其工具性,對於課文整體性的把握,也是訓練學生概括能力的一種有效途徑。劉老師在上課開始,就讓學生整體把握課文二到四段,找出寫了哪些恐龍,並且出示表格根據不同的標準進行歸類(恐龍和恐龍的親戚,植食和肉食),通過這樣的訓練,讓學生一下子抓住了恐龍的種類特點和生活習性,充分體現了語文的工具性特點,更好的培養了學生整體把握課文的能力。

最後總結全文時,如讓學生根據表格自主歸納所學,可能學生對課文印象更加深刻。

五、積累遷移,練寫內化

國小語文改革的方向是“讀得進,記得住,用得出”。要在充分學習課文的基礎上,引導學生會用語言文字,鍛鍊語言表達能力。劉老師讓學生以“我是某某龍”的句式進行自我介紹,注重了學生口頭表達能力的培養。

個人以為,如能鼓勵學生用個人語言來表述恐龍的形態、習性等特點,似乎更能體現課堂的語文味。

綜上所述,劉老師的這節課讓我體會很深,我們相信只要不斷的探索努力,我們的語文教學一定會展現一片美麗的藍天。

語文説課稿 篇4

一:説教材

1、教材分析

《爭吵》是人教版國小語文第六冊第四單元的一篇課文。這篇課文圍繞“我”和克萊諦之間因本子被弄髒而發生爭吵這件事,重點講了“我”的心理變化,以及“我”對整個事件的感受,告訴我們朋友之間要相互諒解、彼此寬容。課文按事情發展的順序敍述。先寫“我”和克萊諦吵架的原因;再寫“我”的內心活動:為吵架而感到不安、後悔,又沒有勇氣承認錯誤;然後寫克萊諦的友善化解了雙方的矛盾,兩人重歸於好;最後寫父親對“我”的嚴厲批評。課文細緻描寫了“我”的心理活動,“我”的不安與後悔,“我”知錯卻沒有認錯勇氣的矛盾心態,寫出了“我”對克萊諦往事的回憶及印象。這些心理活動的描寫真實地體現了“我”的個性特徵,一個明是非卻愛面子的“我”活脱脱地展現在我們面前,也為克萊諦後邊的友善行為作了鋪墊和暗示。聯繫課文內容體會最後一段父親説的話的含義是教學的重點、難點。

2、教學目標

1被崛13個生字,會寫14個生字。正確讀寫“石匠、墨水、故意、誠心誠意、承認、緣故、憤怒、獨自、戒尺、既然”等詞語。

2庇懈星櫚乩識量撾模體會文中人物的心理變化。

3碧寤岣蓋姿檔幕暗暮義,懂得同學之間應該團結友愛、相互寬容,並學着處理同學間發生的問題

重點、難點:聯繫課文內容體會最後一段父親説的話的含義

3、課時安排 3課時

第一課時:

1、初讀課文,感知課文內容。

2、學習生字詞。

3、朗讀課文。

第二課時:

1、通過理解課文內容,教育學生懂得人與人之間要相互寬容,團結友愛

2、理解父親説的話的含義

3、有感情朗讀課文

第三課時:

1、小結全文,有感情朗讀課文。

2、課外延伸:説説寫寫你自己的故事。

二、説學生:

三年級的學生具有一定語言朗讀能力,通過自學能夠自由朗讀課文,並對課文進行簡單的理解和分析。而三年級的孩子特富有好奇心和探索的慾望,對新事物、新問題的出現抱有強烈的探究慾望。但語言重組能力不是很強,需要老師的引導和啟發。

三、説教法和學法

培養學生良好的人文素養,語文素養以及合作探究精神,創新精神,新課程標準的重要理念,為了實現這一目標,同時也為體現新課程標準中知識與能力、情感與態度,過程與方法三個維度的統一,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構建開放而有活力的語文課堂。教學時我採取引導法、探究法,以課文題目為切入點引導學生質疑,然後組織學生探究並體驗,最後結合實際進行拓展延伸,從而體現教師的主導性和學生的主體地位,體現語文課的開放性和語文課與社會、與人生相結合的特點。

創新教育中所説的研究性學習,國小生由於心智發展水平相對比較低,對他們而言,所謂創新性學習,不是真的期望他們在語文學科的學習中有什麼發明創造。而是指他們經過研究性學習,發現前人早已發現的知識,或對已知道的知識進行新的有意義的重組。本課的研究性學習就是把這種“發現和重組”的過程當做追求的重要目標——激活學生潛在的創新意識。通過課堂上的這種研究性學習注意創設一種重要研究的`問題情境,讓學生面臨問題,主動地進行探索、發現和體驗,國小習語言的同時,學會對信息的收集、分析和判斷,從而促進思考能力和創造能力。

四、説設計意圖

通過調查報告形式結合學生探究,瞭解課文內容並體會課文的內涵。從中感悟人物的心理變化並挖掘人物形象特點。

利用探究性學習方法,使學生體會作者父親説的話的含義,懂得同學之間應該團結友愛,相互寬容,並學着處理同學間發生的問題。

五、説過程

我的課堂結構是:調查事件——質疑導向——探究體驗——學習昇華。

愛因斯坦説過:“問題的提出往往比解答問題更重要。”由於文章題目是我們生活的故事,所以上課伊始,就跟同學説:同學之間常有爭吵,而事後老師往往通過調查處理,今天你們也幫老師處理一件爭吵事件,行嗎?激發學生的積極性,發揮三年級孩子的好奇,探究的慾望。

調查爭吵事件。設計調查報告形式的作業,本身就是很有創造性。通過調查報告的呈現展示為導入,在展示交流中逐步聚焦,讓學生明白課堂自主探索的主題。採用多次調查的形式,體會人物在事件中的表現和進步。

確定好了文章的基本框架後,學生進行自生探究,這樣就為理解和探究作好鋪墊,使探究確定了方向。

接着進入教學的第二階段——探究體驗。

探究定向後,我用信任而又帶鼓勵性的語言引導學生反覆讀文,學生在尋找答案的過程中難免有些片面,這時,我再讓學生合作探究,學生由自主探究轉為合作探究。

學生通過讀文自主探究,合作探究後明白了,我的一些弱點:愛瞎猜、愛面子和缺點報復同學,又能看到我的長處能認識到自己的錯誤,善於反思。也看到克萊諦能諒解同學的過錯,寬容同學,珍視同學之間的友情。

在合作探究中突破教學難點重點:理解父親的兩句話對我的幫助,同時感悟父親第三句話對我今後的影響。知道是我的父親教育了我當好一個好孩子應如何去面對自己。

學生通過自主探究、合作探究之後,問題基本明朗化,我根據學生的學習彙報相機板書,並及時出示下列

重點句:我覺得很不安……不該那樣做(我很後悔)

克萊諦是個好人……父親又是那麼喜歡他的種種情形來(看出克萊諦是個心地善良的人)

啊,要是我……該有多好!(非常的後悔)

我又記起父親……的話來。

克萊諦不時……而是悲哀。他又説……“我也等着你!”

可我心裏……只要防禦就是了”

既然你錯了,就應該……戒尺!

……

新課改要求語文教學要加強學生進行朗讀訓練,不但要從朗讀技巧上指導,而且要引導學生入情入境,表達出思想感情,所以在學生探究的過程中,我及時引導學生進行朗讀體驗。比如:用後悔、難過、得意的語調讀我對爭吵後的感受和和好後的高興,用不是滋味的語氣讀我陷入沉思的段落;用稍快、興奮的語調讀我報復克萊諦後的感受。

在學生探究體驗,我引導學生讀最後一個自然段,並結合自身進行現身説法,使教學進入第三個階段,教學時,我從兩個方面引導:

1、首先判斷父親的話,對我來説是合理的嗎?

2、再結合父親前2句話的理解,感悟父親話的內涵。

六、教學簡案

一談話引入

同學之間常有爭吵,而事後老師往往通過調查處理,今天你們也幫老師處理一件爭吵事件,行嗎?

二學習1—4自然段,初步感受人物特點

1、課件出示:我和克萊諦爭吵動畫 老師配讀課文1—4自然段

2、請你説説你對事件的看法?

3、出示調查表

調查時間 調查人:

調查對象

事件原因

爭吵中的人物

表現(關鍵詞)

你的看法

要求:仔細閲讀課文1—4自然段,以小組為合作團體,快速完成表格。

4、反饋交流(選一份)

過渡:看來同學們對他們的情況瞭解比較深刻,那麼他們爭吵過後的結果是怎麼樣的?

(和好如初)

三探究人物心理,感受人物形象

出示主問題:那爭吵之後是什麼使他們又和好了呢?

1、探討研究策略,自主合作研究

要解決這個問題,你覺得要着重研究什麼?有該怎麼研究?

(着重研究我是怎麼説的?怎麼想?怎麼做?克萊諦是怎麼説的?怎麼想?怎麼做?)

2、下面請同學們帶着問題,仔細閲讀課文,畫出有關的詞句,讀一讀,體會我和克萊諦的表現。自己鑽研好了的同學可以與你的合作伙伴交流。

(學生朗讀,畫有關句子,小組合作學習)

3、呈現學習結果,綜合訓練提高。

重點句:我覺得很不安……不該那樣做(我很後悔)

克萊諦是個好人……父親又是那麼喜歡他的種種情形來(看出克萊諦是個心地善良的人)

啊,要是我……該有多好!(非常的後悔)

我又記起父親……的話來。

克萊諦不時……而是悲哀。他又説……“我也等着你!”

可我心裏……只要防禦就是了”

……

(從中進行朗讀訓練,並做到適時的評價)

4、出示調查表

現在你又有什麼新的看法?

四圓滿結局,感情昇華

過渡:當我的父親知道了這件事,是怎麼樣的態度呢?

出示:既然你錯了,就應該……戒尺!

你覺得父親的話對嗎?為什麼?

五小結本課

語文説課稿 篇5

教學目的

1.通過學詞學句,懂得勞動與收穫和享受的關係,教育學生熱愛勞動,積極主動地參加力所能及的勞動。

2.要求學生學會7個詞語,11個生字;能借助漢語拼音讀懂句子的意思。

教學重點

1.學會7個詞語,11個生字,做到讀準字音,認清字形,理解詞語意思。

2.通過讀理解兒歌的意思。

教學難點

生字柴、摘是翹舌音,學生不易讀準,摘挖學生不易寫對。

教學時間 2課時

教學準備 生字卡片

教學過程

一、談話:今天我們學習歸類識字第2課。

二、學習新課

1.讓學生觀察這課是由幾部分內容組成的。(這課是由兩部分內容組成的。第一部分內容是看圖歸類識字,第二部分內容是短文。)

2.提示預習方法。①先看看圖上畫的是誰,他在幹什麼;②再看看下面的詞語藉助漢語拼音把生字的音讀準;③結合畫面理解詞語的意思;④想想用什麼方法記憶生字;⑤最後讀一讀短文。

3.檢查預習情況。(先指名讀詞語,再指名讀短文。)

4.學習本課生字,發散學生思維用多種方法記憶生字。

(1)讀生字卡片。

(2)師生共同學習重點字和難字。

挖字左邊是個提手旁,右邊上邊是個穴寶蓋,下邊是橫折彎鈎。

柴字上邊是此,下邊是木,強調柴字的讀音,看圖理解擔柴的意思。

拌字左邊是個提手旁,右邊是:個半字。藥字上邊是個草字頭,下邊是個約字。拌農藥:是指粉狀農藥,使用之前得在農藥中加入幾倍的水或溶劑進行攪拌,使之稀釋,濃度變小。

摘字用順口溜的方法記憶,摘字左邊是個提手旁,右邊是一點一橫長,點撇在下方,大口把嘴張,古字裏面藏。強調摘字的發音。

其它生字讓學生自己説説是用什麼方法學會的'。

(3)讀詞語卡片然後提問:①我們今天學習的這11個生字你是用什麼方法記住字形的?(有的是熟字加偏旁;有的是換偏旁;還有的是用順口溜記憶的。)②指帶有提手旁的字問:這些字有什麼共同特點?為什麼這些字帶有提手旁?(挖、挑、擔、擠、拌、搭、摘這些字都帶有提手旁,而且都是左右結構的字,是表示動作的詞語,因為勞動離不開手,所以是提手旁的字。)③今天我們學習的這七個詞語有什麼特點?(這七個詞語代表了七種勞動,多指農活兒。)

5.學習短文。

(1)自由讀,藉助漢語拼音要讀正確。

(2)指名讀,檢查效果,發現問題給予訂正。

(3)提出問題思考,理解句子的意思。①農民天天勞動有什麼收穫?工人天天勞動有什麼收穫?②幸福的生活是怎麼來的?③國小生的勞動是什麼?我們怎樣做就會有收穫?

三、鞏固練習

1.讀書。

2.讀詞語卡片。

語文説課稿 篇6

一、説教材地位

毛澤東的《沁園春 長沙》出自於蘇州大學出版的五年制高等職業教育文化基礎課《語文》教材第一單元的第幾課。本單元主要是培養學生賞析詩歌的能力。《沁園春·長沙》是毛澤東於1925年秋末,離開故鄉韶山,去廣州主持農民運動講習所,途經長沙,重遊橘子洲,感慨萬千,寫下的一首詞。形象地指出主宰中國革命的領導力量是用馬列主義武裝起來的中國共產黨。《沁園春 長沙》這首詩是毛澤東詩中革命現實主義和浪漫主義完美結合的精品,引導學生領會作者主宰大地沉浮的寬廣胸襟和無所畏懼的革命氣概,對學生完善自我的人格起着重要的作用。

二、説學生情況

我所教授的是職高的學生,通過平時對職高學生的觀察,大多學生雖然學習基礎比較薄弱,並且沒有好的學習習慣,但是從情感體驗來看,學生們正處於年輕氣盛的階段,對祖國的熱愛之情已經能夠很好的表達,所以對篇詩詞的也容易把握,而且能夠善於小組合作探究並有一定的創新思維。

三、説教學目標

現在社會的人才標準對職高教學提出了新的挑戰,因此,作為職高的教師要從學生的實際出發,應從重視從學習者成才的需要來確定教學目標,在教學過程中,要通過良好的把握重難點來制定教學目標,難度低,則不利於學生知識的掌握和能力的形成,難度過高,則學生無法接受,因此,為了使學生能夠循序漸進的掌握學習方法,我制定了以下學習目標。

1.基礎知識目標:有感情的朗讀全詩,瞭解詞作的背景,並且掌握詩歌中的生字詞。

2.情感目標:學習感受詩人毛澤東青年時期的理想抱負和精神境界。

3.能力目標:通過分析和鑑賞,理解詩詞中情景交融的表現方法。

四、説教學重點、難點

學習詩詞,要以掌握一定的鑑識賞析的方法為主,這樣有利於學生們觸類旁通,詩詞大多以表達感情,抒發胸臆為目的,因此,教學的重點和難點就要把握,以便達到預計的教學目標。我總結了以下的教學重點和難點:

重點:1.瞭解詞作的背景,弄清詞的思路,體會作品中所表現的變革社會、改造自然的雄心壯志。2.重點掌握詞中涉及到的一些詞語,學會積累。

難點:1.怎樣通過高度凝練的語言,理解詩人塑造的藝術形象,及其表達思想感情的作用。2.怎樣通過分析和鑑賞,理解詩詞中情景交融的表現方法。

五、説教學方法

第一、説教法

教師教學模式單一的課堂教學,致使語文教學脱離了實際的社會生活,對於職高的學生來講,他們對專業課更感興趣,普遍認為學好技術就行,將來畢業了對自己有用就行,因此覺得語文課上不上無所謂,對語文的重要性認識不足。要想提高語文教育的效率,真正提高學生把握語文,運用語文的能力,就要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與參與意識,正確處理“導”與“學”的關係,這樣下來不僅能夠使學生獲得知識,而且能使他們獲取獲得知識的方法,知道如何去閲讀,如何去表達。因此,我採用以下教學方法。

教學方法:情景設置法、點撥法、多媒體教學法

第二、説學法

學生要認識到自身在學習中的主體地位,因此,要學會積極主動的去探索,去學習,師生雙方相互交流、溝通、啟發。分享彼此的經驗,從而達成共識,達到共同進步的效果。

學法:合作探究法、誦讀法、

六、説教學構思

教學內容方面:通過閲讀鑑賞,瞭解詩詞的寫作特點,體會詩詞中作者所表現的出來真摯而又豪放的感情,從而深入理解詩詞的境界。

七、説教學過程

第一、激趣導入

職高的語文教學方面,不僅要關注語文這一學科本身,也要加強與其他學科的聯繫,因此用一代偉人毛澤東的歷史事蹟來引入本課,(並播放幻燈片),不僅能夠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而且讓本次課程的開始變得生動有趣,教師可以隨機點名學生回答對偉人毛澤東同志的評價。讓學生融入到課堂上來。

教師明確:毛澤東同志作為一位偉大的歷史人物,屬於中國,也屬於世界,毛澤東是中華民族引以自豪的英雄,毛澤東是光照千秋萬代的民族之魂。(以及幻燈片顯示歷史戰鬥中的毛澤東同志)

講完歷史事蹟後,向同學們講述毛澤東在文學方面的造詣,繼而引出本課所要學習的內容。

教師明確:《沁園春· 長沙》是毛澤東作於1926年秋的一首情彩飛揚的詩詞,全詞剛健遒勁,大氣包舉,表達出青年毛澤東“改造中國與世界”的宏偉理想和樂觀自信、魅力非凡的胸襟、氣度,也顯示出他詩詞藝術的充分成熟和高度成就。

第二、瞭解詩詞的創作背景

學習詩詞之前,教師讓學生進行課前預習。授課之前,隨機挑選一位學生,用講故事的形式把本篇詩詞的創造背景表述出來,(鍛鍊學生的膽量和總結能力,又能檢驗學生課前預習的效果)。

學生回答完畢後,教師進行完善。

教師明確:《沁園春·長沙》是毛澤東於1925年秋末,離開故鄉韶山,去廣州主持農民運動講習所,途經長沙,重遊橘子洲,感慨萬千,寫下的一首詞。形象地指出主宰中國革命的領導力量是用馬列主義武裝起來的中國共產黨。

長沙是湖南的省會,是毛澤東求學和早年從事革命活動的地方,一九二五年二月他從上海回湖南開展農民運動,八月從韶山到長沙,九月前往廣州主持全國農民運動講習所。在長沙逗留期間重遊橘子洲,面對湘江上美麗動人的自然秋景,聯想起當時的革命形勢,便以“長沙”為題寫下了這首《沁園春·長沙》。

第三、誦讀欣賞法,着重鍛鍊學生的朗讀能力

綜觀以前詩歌鑑賞的誤答原因有很多,比如説輕讀詩,重做題,語感弱,對詩詞理解不強等,朱光潛也曾説過,一般青年人喜歡聽詩而不喜歡讀詩,説明現代學生在朗讀、品讀詩歌方面所下的功夫遠遠不夠,所以,學習詩詞要把培養學生良好的閲讀品質作為一個重點,因此,學習詩詞前的朗讀必不可少。我選擇幾種方式對學生進行鍛鍊:

(1)聽讀,多媒體播放錄音,讓學生們初步感受詞的意境

(2)學生自由朗讀,教師點撥:學生們注意節奏的把握

(3)齊讀,深入體會詞的情感,意境。請兩名同學分別用自己的語言把詩詞描繪出來。

教師進行總結描繪:深秋時節,我獨自一人站在橘子洲頭,湘江的水日夜不息的.向北奔流,遠遠望見層層疊疊的樹林,經過霜染後,一片紅火,近看湘江碧綠清澈,無數船兒在爭相行駛。雄鷹在高空展翅飛翔,魚兒在水裏自由的游泳,面對這一派勃勃生機的大千世界,怎麼能沒有思緒呢?誰才是這片大地的主人?回憶當年,曾經有許多同志到這裏遊覽,度過了那些不平凡的歲月,那時候,正值青春年少之時,同學們意氣風發,經常在一起討論國家大事,寫出遒勁有力的文字,視反動階級為糞土。是否記得?當年我們在江中游泳,幾乎阻止了飛快前進的船隻?

教師點撥:注意詩詞中的生字詞

第四、再次通讀全文、整體把握詩詞

教師知道學生對全詩詞的兩大部分有一個總結,讓學生學會歸納,問:詞的上下闋主要寫了什麼?

教師明確:上闋寫景,描繪了美麗壯觀的湘江深秋景色,並即景抒情,提出了蒼茫大地應該由誰來主宰的問題。“誰主沉浮?”這個囊括悠悠時空、茫茫大地,涵蓋人類歷史、現實鬥爭的大問題,正體現了本篇的中心思想。

下闋抒情,通過回憶,寫年輕“百侶”的羣體活動;但又專寫其在長沙的行跡,追憶了同學時光,又以貼切本地風光,使全詞的取材即繪景和敍事兩者又復統一,緊緊集中在詞題“長沙”上。形象地概括了早期共產主義戰士雄姿英發的戰鬥風貌和豪邁氣概,巧妙地回答了“誰主沉浮”的問題。

第五、着重分析詩詞,分別理解上闋和下闋

1.分析上闋

學生齊讀上闋內容,教師提出問題,小組討論,教師總結。

問:(1)作者在前三句給我們交代了什麼情況?

(2)詩人看到了什麼?“看”字統領到哪一句?

(3)作者抓住了哪些典型景物來寫?

(4)按照怎樣的順序來描繪的?

學生分組討論有利於進到學生自主學習,能促進學生主動的進行知識建構,小組討論加強學生的合作交流並少走彎路,使學生由被動變主動。

教師明確:

(1)時間為深秋,地點為橘子洲,遊者為作者獨自一人。

前三句的詞序和同一般詞序不一樣,這是為了適應詩詞格律的要求。其正常順序應為:寒秋,獨立橘子洲頭,湘江北去。其大意為:在深秋時節,年輕革命家毛澤東獨立於橘子洲頭,深情凝望着湘江水滾流北去。獨立一詞不僅表明了站在橘子洲頭的是獨自一人,而且讓讀者想象詞人面對湘江滾滾北去時表現出的中流砥柱的英雄氣概。

(2)中間七句。

(3)意象:山、林、江、舸、鷹、魚→萬 物,由點到面。

(4)遠近相間、動靜結合,對照鮮明

遠眺:羣山→山紅林染如畫; 仰視:長空→雄鷹展翅高飛;

近觀:江中→水碧船急駛 俯視:水底→魚兒輕快暢遊。

2、分析下闋

教師讀下闋內容,問:下闋憶往昔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感情?

提出問題後,學生仍然合作交流,組內成員相互合作,小組之間競爭,這樣下來,不僅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而且挖掘了個體學習潛能,增大的信息量,每個同學自身對詩詞有着自己的見解,這樣可以使學生們在互補中得到提高。(好處:學生畢業後,用人單位對學生的能力要求大於專業,如果在學校擅於團隊合作,在工作中一樣能發揮合作力量)

教師點撥:面對生機蓬勃、絢麗壯美的大自然和廣闊宇宙,詩人很自然地想到了祖國命運和革命未來,進入了理性的思考,提出誰是大地主宰的問題:革命領導權問題。“問”,寫出詩人思緒萬千,百感交集。這一問也寫出了詩人的博大胸懷、凌雲壯志。是作者由觀覽景物進入理性的思考,是“獨立”的必然結果,也是一個滿懷革命理想,充滿必勝信念的革命家向舊社會,舊秩序的挑戰。

語文説課稿 篇7

一、教學要求:

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學會本課生字,綠線內的生字只識不寫,

3、能給課文分段,歸納段落大意。

4、感受伯諾德夫人母子三人在危急關頭與敵人作鬥爭時的機敏、勇敢,學習他們熱愛祖國的精神。

二、教學重點:

感受伯諾德夫人母子三人在危急關頭與敵人作鬥爭時的機敏、勇敢,學習他們熱愛祖國的精神。

三、教學難點:

感受伯諾德夫人母子三人在危急關頭與敵人作鬥爭時的機敏、勇敢,學習他們熱愛祖國的精神。

四、教學時間:

兩課時

五、分課時設計:

第一課時

(一)課時目標:

1、學會本課生字。

2、初讀課文,瞭解課文內容。

3、給課文分段,理清脈絡。

(二)教學重點:

熟讀課文,瞭解課文大意。

(三)教學難點:

給課文分段,理清脈絡。

(四)教具準備:

配套光盤、小黑板

(五)教學過程:

教學過程

自我加減

一、揭示課題

1、板書課題:23半截蠟燭

2、讀課題,學生質疑:課文為什麼用半截蠟燭作為題目?這半截蠟燭有什麼特別的地方嗎?

3、教師質疑:課文圍繞半截蠟燭寫了一件什麼事?請同學們帶着問題讀課文。

二、初讀課文,感知內容

1、學生自由讀課文。

2、通過朗讀課文,大家解決了哪些疑問?

3、學生交流。

4、本文圍繞半截蠟燭寫了一件什麼事?要求講清時間、地點、人物和事情的大致情況。

三、再次讀課文,重點學習字詞。

1、明確要求:藉助漢語拼音讀準生字字音,讀順語句,讀通全文;邊讀邊用圈畫出不理解的生字新詞,並通過聯繫上下問或查字典解決。

2、檢查自學情況。

(1)讀準字音。

(2)檢查詞義掌握情況。

3、討論主要內容。

4、給課文分段,歸納段落大意。

第一段(1-2):伯諾德夫人把裝有情報的小金屬管藏在半截蠟燭中。

第二段(3):一名德國軍官點燃了藏有情報的蠟燭,伯諾德夫人取出一盞油燈,吹滅了蠟燭,暫時避免了一場危機。

第三段(4-5):大兒子傑克想結搬柴生火之際拿走裝有情報的半截蠟燭,但沒有成功。

第四段(6-7):小女兒傑奎林在萬分危急關頭藉口上漏税繳拿走裝有情報的蠟燭,避免了一場危機。

5、指名分段朗讀課文。

四、課堂練習

1、寫字練習。

2、用鋼筆描紅、臨寫。

3、抄寫詞語。

第二課時

(一)課時目標:

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能在理解課文內容的基礎上,説説泊諾德夫人一家在危急關頭是怎樣與德軍周旋的。

3、通過朗讀課文的訓練,感受伯諾德夫人母子三人在危急關頭與敵人作鬥爭時的機敏、勇敢,學習他們熱愛祖國的精神。

(二)教學重點:

通過朗讀課文的訓練,感受伯諾德夫人母子三人在危急關頭與敵人作鬥爭時的機敏、勇敢,學習他們熱愛祖國的精神。

(三)教學難點:

理解課文內容,理解伯諾德夫人一家在危急關頭是怎樣與德軍周旋的。

(四)教具準備:

配套光盤、小黑板

(五)教學過程:

教學過程

自我加減

一、複習導入:

聽寫詞語

二、學習第一段

1、學生自由輕聲讀課文,劃出不理解的詞語。

2、學生質疑:絕密、絕妙。

3、教師質疑:伯諾德夫人是怎樣對待絕密情報的收藏工作的?為什麼這樣做?

4、絕密的情報要用絕妙的辦法來收藏。伯諾德夫人想到了什麼絕妙的主意妙在哪裏?

5、出示句子:在你認為重要的句子下面畫上着重號。

為了情報的安全,她想了很多辦法,但始終放心不下。最後,她終於想到了一個絕妙的主意--把裝有情報的小金屬管]藏在半截蠟燭中,然後把它插在一個燭台上。由於蠟燭擺在顯眼的桌子上,反而騙過了前來搜查的德軍。

指名朗讀,説説你從中體會到了什麼?

三、學習二、三、四段。

1、自讀課文,説説伯諾德夫人一家人在危急關頭是怎樣與德軍周旋的。

2、指導學生用圖畫和文字表現故事情節。

用線條畫出本文的故事情節,用向上的斜線表示危機的出現,向下的`斜線表示危機過去。再在適當的位置加上簡單的文字,説明危機出現、過去的原因。

四、指導編排課本劇。

1、默讀課文,圈畫出描寫泊諾德全家人的動作、神情、語言及心理活動的有關語句。先讀一讀,再和小組同學合作,將故事編成課本劇演一演。

3、第一場的編排。

(1)默讀課文,思考:這場戲的中心人物是誰?應該怎樣演好這一角色?

(2)找出反映中心人物的動作、語言、心理活動的句子,圈出關鍵詞語,反覆朗讀。

(3)學生交流怎樣表演。

(4)需準備的道具:教師準備打火機,學生準備半截蠟燭、油燈

4、指導其他幾場的編排。

五、學生練排課本劇。

六、作業設計:

1、有感情朗讀課文。

2、默寫詞語。

語文説課稿 篇8

【教學目標】

1、認識7個生字,能讀準字音,認清字形。

2、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3、能讀懂課文的內容,對“地心引力”這一現象有大致的瞭解。從而對身邊的一些科學現象探求的慾望更強。

【教學重點和難點】

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教學過程】

一、激趣導入

同學們,你們想玩扔紙飛機嗎?你們在玩飛機的時候,最希望的是什麼?

好,下邊我找兩名同學,你們倆比一比,大家看他們誰的飛機飛得最高最遠?

啊!同學們看見了嗎?不管他們的飛機飛得多高,多遠,最後它們總是會掉下來落在地上,想知道這是為什麼嗎?你們讀懂今天的.課文,就知道了。板書課題。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學生愛玩飛機,因而以此為切入點,讓生活走進語文學習,激發她們的求知慾。)

二、閲讀、識字、感悟

1、自由讀課文,提出要求。

讀準字音,讀通句子。在課文中劃出生字和自然段。

(明確讀的要求,可以提高讀書的效率,有利於養成良好的閲讀習慣。)

2、同桌或小組自學生字。

3、檢查自學效果。

指名讀生字組詞,讀詞語。

4、説説這篇課文有多少個自然段?

5、你喜歡讀哪個自然段就讀哪段?

自由讀。指名讀。

6、老師也喜歡一段,也想讀一讀,行不行?老師讀完後説:“我讀的好不好?”誰能和老師比一比,找幾名學生讀第十自然段。這段是誰説的話?

(比賽是學生喜歡的方式,和老師比賽,更能激發學生的閲讀興趣。)

7、讀了地球爺爺説的話,你們知道了什麼?

同桌互説,指名説。

8、體驗“引力”:

以小組的形式做試驗,當吸鐵石靠近鐵時會產生什麼現象。每個同學都做一做,親自體驗一下,在組內説一説。

9、老師在同學們面前做一次試驗,邊做邊讓同學説。

(化抽象為具體,努力讓學生親自感受,直觀形象地理解“地心引力”的概念。)

10、講解:地球爺爺的心臟就像磁鐵一樣,具有吸引力,而且它的吸引力要比磁鐵不知大多少倍,能吸引住地球上的一切,它的這種引力就叫“地心引力”。

現在你們能明白為什麼紙飛機不管飛多高,最後總是會掉在地上的道理嗎!桃子熟了掉在地上也是同理。板書“地心引力”。

11、指導分角色朗讀。

三、拓展與鞏固

1、你們還能舉出哪些例子説明地球爺爺有“手”也就是“地心引力”。

2、大家想一想,如果地球爺爺沒有手了,我們的世界會怎樣呢?

四、總結

關於我們的地球爺爺,還有許多有趣的故事呢!同學們想不想知道?那就請同學們回去之後多讀一些課外書,會有很多的新發現,回來告訴老師好不好!

語文説課稿 篇9

一、教材分析

《 》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蘇教版《語文》 年級上冊第 單元第 課。單元內容及單元知識教學重點:

本課的教學目標是:

知識目標:________________能力目標:____________________情感目標:

這_______個教學目標的設置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即整體感知——局部思維——遷移拓展。根據本單元的教學目標、學習重點,並結合學生實際,確定本節課的教學重點是____________________。 教學難點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課前佈置預習; 利用工具書,掌握課文後的“讀一讀,寫一寫”中字詞的音形義(農村中學學生的語言功底差,應注意高視角、低起點,先把基礎知識落到實處,再循序漸進進行教學;劃出自己喜歡的語句和不懂的地方,培養學生自覺學習語文的習慣,提高學生的閲讀能力,為課堂學習做準備。)

教學資源:多媒體、網絡、圖書館資料查找

二、教法學法:

我根據本課目標和內容,從學生已經掌握的知識基礎、發展水平,擬採用以下教法和學法:

A:教法:陶行知先生説過:“好的先生不是教書,不是教學生,而是教學生學。”現代

教育理論也認為,比傳授現成知識更為重要的是激勵學生學習興趣和培養獲取知識的能力。因此,教學中最重要的是研究如何調動學生學習語文的主動性、積極性,如何教給學生學習的方法。鑑於此,我決定在教學中首先與學生建立真摯、融洽的師生關係,營造寬鬆、和諧民主的課堂氣氛;其次本着啟發式原則,通過多種具體的教學方法激發學生興趣,突出重點、突破難點、解決疑點,以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作用,教會學生學習。具體做法如下:

1情境法——激發感情,引起興趣。2提問法——逐步引導,逐漸深入。

3點撥法——展開聯想,拓展思路。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其中點撥法是最基本的方法。所謂點撥法,就是在關鍵處,進行恰到好處的啟發引導,讓學生展開聯想,拓展思路,把問題引向深入,高質量地完成課堂教學任務。可以説,點撥法是開啟學生智慧,點燃思維火花,提高教學效率,解決語文教學“少慢差費”現象的一把金鑰匙。

B學法: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法;勾畫圈點法。

前蘇聯教育家巴班斯基強調:“教的最優化必須落實到學的最優化”。學生學習的'過程實際上就是學生獲取、整理、貯存、運用知識和獲得學習能力的過程,因此,我認為,教學中要儘量避免單純地、直露地向學生灌輸某種學習方法,而是要有機滲透於教學過程中。在本課的教學中,我將通過“問題——探究”教學途徑,促使學生進行主動探究學習,讓學生在分析、比較、思考、討論、釋疑中達到“問題由學生提出,過程讓學生參與,疑難由學生解決”的目的,把學習的過程、學習的時間和學習的權利還給學生,幫助學生在積極體驗中學會學習,善於學習。注意養成學生學習習慣的養成,提倡“不動筆墨不讀書”,讓學生養成圈點勾畫的讀書習慣。

三、教學程序:

從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出發,按照學生的認知規律,我設計了“導入新課、整體感知、合作探究、拓展延伸、教學反饋”等教學環節。其中,導入新課估計需要3—5分鐘;整體感知需要10—13分鐘;合作探究15—20分鐘;拓展延伸3—5分鐘。至於教學反饋這一環節是否安排在課堂上進行,要視學生對本課學習重點、難點掌握情況而定。

(一)、導入新課(本環節主要採用情景教學法):(情景導入,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為激起全班同學學習課文的興趣,我設計如下導語來導入新課)

(二).整體感知(本環節主要採用誦讀法、勾畫圈點等教學方法).(旨在培養學生獨立閲讀、思考的能力,同時再從獨立轉向合作探究,同學之間、師生之間相互質疑、相互啟發,拉近了師生間的距離,有利於學生創造思維的培養。落實了教學重點,完成教學目標。)

(三)、精讀感悟(合作探究)

在這一環節中,我們可以緊扣“提問“展開,結合學法指導,指導學生讀中感悟(合作探究)。

1、細讀悟理

(1)整體層次:做到思之有序。這部分可分三個環節:

A、提供自學材料;B、個人嘗試練習;C、小組交流反饋。

(2)研讀悟學法:讀中解惑悟情。這部分採用教、扶、放的方式。(導讀、交流、自學)

2、精讀悟情

抓住本課中你認為最精彩的語段進行分析,談談你認為他寫得好在哪裏?可進行遣詞造句的錘練。

(四)、拓展延伸(語文的外延即生活的外延,這個環節的設計把課堂教學向生活延伸):

蘇霍姆林斯基認為:“教給方法比教給知識更重要。”學生提出問題,並且帶着問題讀書,讀中解決問題,這僅僅是閲讀教學的淺層目標。而帶着疑問走出課堂才是創新型學生應該具備的素質。為此,可以利用這樣的問題總結全篇課文:你認為自己這節課學得怎麼樣?還有哪些不懂的地方?老師這節課教得怎麼樣?有哪些地方你覺得還沒有講清楚?繼而根據學生情況做出綜合性總結和評價。

一節好課的結束應該是學生課外閲讀的開始。

語文説課稿 篇10

一、教學目的: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在朗讀中感悟田園生活的意境,使學生從中受到美的薰陶;背誦課文。

2、理解詞的內容,藉助朗讀、想象,使學生從中受到美的薰陶。

二、重點難點:

1感悟詞中田園生活的意境

2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教學時數:一教時。

四、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解題。

説到田園,人們往往會聯想到這樣一些詞:"阡陌交錯"、"竹木扶疏"、"田舍掩映"、"雞犬相聞".田園以其獨特的魅力吸引着許多文人吟詩作畫,心馳神往。下面,就讓我們一起走進南宋愛國將領、著名詞人辛棄疾(其詞可分為:抒寫愛國情懷的英雄詞,描繪田園風光的農村詞,體物言情的詠春詞和豔情詞。)描繪的鄉村圖景,領略鄉村特有的清麗寧靜,走進田園,共同領略田園所特有的美。誰來讀讀課題?《清平樂 村居》。(師指名讀。)(板書:清平樂 村居 宋 辛棄疾)

宋詞是一種可以配曲子唱的詞,前面的那個"清平樂"("樂"要讀"yue",不讀"le")是詞牌,每首46個字,分為上下兩片,上片有4個韻腳,下片有3個韻腳字。 (引導學生了解其他詞牌)詞牌還有很多呢:"念奴嬌"、"浣溪紗"、"虞美人","沁園春"也是的,對了,還有蘇軾"明月幾時有"的那個叫"水調歌頭"!後 面的"村居"才是詞的題目,村居是什麼?(鄉村人家)。

★關於題目"村居"———激發學生的想象:村居有什麼景緻呢?

學生接觸到的首先是題目。一個"村居"會令孩子們浮想聯翩。會想到小橋、流水、人家;還會想到青山、綠水、樹林,會聞到花香,會聽到鳥語、泉聲……有了這個情感體驗,對於走進辛棄疾所要描繪的世界是大有幫助的,在農村生活的孩子讀的時候更多的是一種比較,一個良好的情感鋪墊便形成了。

(二)、恬淡走近詩詞、"走向村居",走進辛棄疾所描繪的鄉村圖景

1. 學生試讀, 檢查自學效果。(讀對讀通)

2.聽錄音朗讀,聽清節奏,老師對照正音。 明確詞的節奏。

茅 檐 ‖低 小, 溪 上 ‖青 青 草。 醉 裏 ‖吳 音‖ 相 媚 好, 白 發‖ 誰 家 翁 媪。

大 兒 ‖鋤 豆 溪 東, 中 兒 ‖正 織 雞 籠。 最 喜 ‖小 兒 無 賴, 溪 頭‖ 卧 剝 蓮 蓬。

學生再齊讀一遍。 在吳音中 "走入村居",悠閒走進詩詞。(自己讀懂)

過渡:同學們讀得真好!是的,這户人家雖然住的是——"茅檐低小",但是周圍的環境很美——"溪上青青草",這户人家翁媪之間——"醉裏吳音相媚好",大兒"鋤豆溪東",中兒"正織雞籠",最喜小兒"無賴,溪頭卧剝蓮蓬".多幸福的鄉村生活啊,那對白髮夫妻陶醉了。作者辛棄疾看到此情此景,也 陶醉在這樣的畫面之中,創作了這首詞。 (温馨、清新、恬靜、親情、活潑……)

(三)、學習上片(上闕): (1)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是怎樣的一幅情景呢,誰來説説?

a、茅屋又低又小,溪邊上長的青青的草。 茅檐的本意是什麼?(茅房的的屋頂向旁伸出的邊沿部分)這裏又是什麼意思? 這裏的茅檐代指茅屋。如果屋檐低小的話,那這個茅屋肯定也是……(低小)典型的江南農村小景,富於田園特色:

(清新、秀麗 、悠然、生機勃勃)

b、那"醉裏吳音相媚好,白髮誰家翁媪"(吳音:吳地的方言,當時辛棄疾就在吳地生活。相媚好:彼此之間很親熱。翁媪:老年夫妻。媪:老年婦女的代稱。)又是怎樣的一幅情景呢,誰來用你的語言描述出來?

(温馨、恬靜、親情、閒適、天倫之樂)

小結:上片寫了具體哪些人、景、物?

茅檐 小溪、青草、翁媪 (板書)

( 過渡)一對白髮夫妻操着吳音正在親密地聊着天,他們為什麼感到這樣幸福呢?

如果説清新、秀麗、悠然自得的美景讓白髮夫妻倆內心愉悦的話,那又是什麼讓他們覺得幸福呢?結合詞的下片(下闕),用你的語言描述一下所看到的。

大兒鋤豆溪東:

大兒子在河東豆地裏鋤草。

中兒正織雞籠:

二兒子正在編制雞籠。

最喜小兒無賴:

最喜歡的是頑皮的小兒子。(這裏有個詞跟我們平時所理解的意思不一樣的無賴:頑皮,可愛的意思。)溪頭卧剝蓮蓬:

趴在溪邊剝蓮蓬取蓮子吃 .

小結:那麼,下片又具體寫了哪些人、景物的?

大兒、 中兒、小兒 (板書)

這又是一幅怎樣的圖畫呢?

各盡其力,各得其樂, 其樂融融

哦,我們明白了。 如果説清新、秀麗、悠然自得的自然美景讓白髮夫妻倆內心愉悦的話, 那麼"大兒鋤豆溪東,中兒正織雞籠"再加上老年得子,小兒又是這樣頑皮可愛,怎麼能不讓他們覺得幸福,盡享天倫之樂呢!看來啊,這個"醉"是源於幸福的"酒未醉來人先醉".

同學們,我們再一齊來朗讀這種其樂融融的幸福吧: 茅 檐 ‖低 小!……

欣賞中 "走出村居",自然外化詞意。理解詞意,領悟內藴,在讀中獲得了情感的薰陶。(讀好讀出來)

關於《清平樂 村居》中重點詞的交流、討論?

1." 醉"的多角度理解

白髮翁媪真的是因為喝了酒醉了嗎? (不是?) 那是因為什麼?

(清新秀麗、悠然自得的自然美景和老人生活的幸福)

在教學參考中,"醉"的解釋是喝醉的意思。但在上這一課的時候,我將引導學生不要拘泥這個答案,大膽討論:認為"醉"是陶醉,老人為風景的迷人而醉,為夫妻的親密而醉,為孩子們的懂事而醉。這樣的理解未嘗不可,因為詩歌本來就有自己的不確定性。

2、"無賴"中現真情

"無賴"二字應該説是這首詞中的一個難點,也是一個重點。表面上的貶義卻恰恰顯示了詞人對小兒的喜愛。在對這個詞的教學時,一定要聯繫學生的實際,通過學生的生活體驗,來達到對詞的理解。但是詞人到底是喜歡小兒的什麼?(他的可愛、天真、無憂無慮)(這可以結合辛棄疾的心境來看),還有剝蓮蓬的專著(因為在孩子的眼中這也是他的工作)。

3、對"最"的關注

我們注意到詞人對小兒的喜愛,往往會忽視詞人對大兒、中兒的情感。大兒、中兒都在勞動,按照我們傳統的看法,他們應該是值得讚揚的,其實辛棄疾對他們感情已經通過一個"最"字展現了出來。詞人是喜歡大兒、中兒的勤勞的',但是他們和小孩來比顯然不可同日而語,稍加點撥學生就會理解。這樣就不會產生誤解了。

五、精讀品位,體會意境

人們常説,詩中有畫,畫中有詩。 這首 詞也一樣。作者用精煉、生動的語句,通過寫景與敍事,創造了具有詩情畫意的藝術境界,描繪了一幅寧靜、悠閒的鄉村生活圖。這樣的情景作者不但十分的喜歡、而且非常的——熱愛、嚮往、羨慕。具有濃厚的農村生活氣息,字裏行間處處洋溢着作者對農村生活的喜悦之情,客觀上反映了作者對黑暗官場生活的憎惡。

同學們,宋詞是我國古代燦爛文化中一顆閃亮的明珠,一朵豔麗的奇葩,每首宋詞都彷彿是一副絢麗多彩的畫,一曲委宛動聽的歌。一段綿長不絕的情。相信同學們通過今天的學習,今後一定會在宋詩中盡情遨遊,來感受我國古代文學的藝術上闋勾勒環境烘托氣氛。

作業:

1.發動學生查找有關江南、村居的詩詞。在縱向回憶低年段閲讀過的《江南》、《憶江南》、《水鄉歌》後,找辛棄疾的《西江月》"七八個星天外,兩三點雨山前……"等好詩好詞,甚至還要到找網站上的FLASH動畫賀卡《夢裏水鄉》、《江南》等;讓他們在語文實踐活動的體驗中:"中國不愧是詩詞的國度,古往今來流傳着許多不朽的詩篇,我們應當如蜜蜂採蜜,充實自己,沾上文人的雅氣……"相信厚積不僅可以薄發,而且會在孩子們的生命中多一分靈氣,為將來的美麗人生做好奠基。在積累中 "放眼村居",漫步走進詞海。(讀寬讀下去)

2 (聯繫插圖,仔細觀察圖上的人物、景物,想象他們説了些什麼,又做了些什麼。)

同學們把自己最喜愛的畫面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表現出來:或者用線條、色彩重現了鄉村恬然的風景;或者用生動的文字描繪了"大兒鋤豆溪東"那"汗滴河下土"卻充盈着"秋的期待"的情景;或者以聲情並茂的朗讀展現垂髫少年"卧剝蓮蓬"的動人畫面;或者化靜為動,創造性地演繹"醉裏吳音相媚好"的情景……

3.背誦《清平樂 村居》。

板書:

清平樂 村居

(宋 辛棄疾)

茅檐 小溪 青草

翁媪 吳音 相媚好 醉

大兒 中兒 小兒 喜

語文説課稿 篇11

《荷塘月色》是全日制普通高級中學教課書第一冊第1單元的第1篇課文。本冊書現代文閲讀共三個單元,每單元不分文體組織課文,但圍繞培養學生理解、分析現代文的能力,本單元的學習重點是:整體感知,揣摩語言。它是閲讀理解分析現代文的基礎。

《荷塘月色》是一篇寫景抒情散文。朱自清先生借月夜荷塘美景抒發情懷。文中所寫的荷塘是月光下的荷塘,所寫的月色是荷塘上的月色。作者的高明之處是將描寫荷塘與描寫月色巧妙地結合起來,突出了物境之美。之所以能如此巧妙,歸功於傳神的動詞,巧妙的疊詞,以及通感等修辭。傳統語文數學僅把課文當作學習的對象是不恰當的,正確的認識應是把課文當作借鑑的範例,因此不必面面俱到而應抓住最突出的特色,精研細思,從而積累知識,培養能力。所以本課的學習重點我擬定於領悟作者複雜的思想感情和學習作者運用語言的技巧,而後者也是難點。

一、説教法

散文的教學和其它文章不同,用傳統的分析法教學會破壞文章整體韻味和優美的意境,所以我打算把傳統的散文分析課變為鑑賞課,使學生在掌握知識的同時,培養鑑賞散文的能力。本文作為朱自清的散文名作,尤其是語言方面有許多值得鑑賞的地方,因文章不長也適合鑑賞。

從學生角度分析,傳統的分析法重分析較鑑賞忽視了學生對美的需求和束傅,久而久之,束縛了學生思維的延伸,更限制了文學鑑賞能力的提高。其次,這階段的學生從國中畢業已積累了一定數量的散文,具有散文方面的理論知識也能夠鑑賞。

二、説目標

1 知識目標:

(1)能通過揣摩語句體會作者的感情。

(2)學習作者運用語言的技巧。

2 能力目標:

(1)培養訓練學生揣摩語言的能力。

(2)培養學生思維創新能力。

3 德育目標:引導學生體會作者注社會、追求理想的感情,促使學生培養健康的審美情趣。

三、説課時

依照目標分為兩課時。

第1課時引導學生通過揣摩語言體會作者感情

第2課時學習作者運用語言的技巧。

四、説準備

1、培養學生預習課文的習慣,佈置預習內容。(生字詞、作者簡介、寫作背景)

2、準備好多媒體電腦,投影及相關軟件。

五、説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新課

欣賞不同的寫荷的詩句和畫面(有日下荷花,雨中荷花,月下荷花,作者借景抒發的喜悦和哀傷,引出朱自清的《荷》)

設計此環節的目的:採用多媒體形式導入新課,能夠直接引發學生的情感體驗使學生獲得豐富的情感處於愉悦的狀態之中,調動學生學習的熱情和興趣。

(二)出示學習目標

(三)看配套的畫面聽配樂朗讀、思考。

(1) 找出最能體現作者感情的語句,並分析其含義和作用

(2) 從哪些語句中還可以瞭解到作者的情緒?

設計此環節的目的:1創設情境2在散文教學中應培養學生藉助文章的語句理解、文章內容的能力,此處意在引導學生體會感情。

(四)分小組討論,限時作答

設計此環節目的:調動學生參與,完成知識目標。

(五)對於本文所表現的思想感情歷來有不同的看法,根據你的學識閲歷,或許你會有新的見解,把你的.見解寫下來(100—150字)然後討論—辯論。

通過質疑這種形式,不僅能澄清文中一些模糊的認識,更有助於學生創新思維的培養。

(六)小結

(七)佈置作業

1、作者是通過什麼樣的景來表述這種情?

2、畫一幅《荷塘月色圖》

第二課時

(一)課前檢測上節課內容,出示目標

(二)投影學生習作《荷》

分析圖畫和文中描寫的區別及產生區別的原因。

設計:鼓勵學生在畫中加入自己的理解,形象經過文學到圖畫的轉變創新意識得到培養。

(三)分析區別及原因

(1) “畫中景”和“文中景”

(2) 圖較直觀,文多含蓄(文中有一些精美傳神的語句)

(3) 人的學識,生活經歷

(四)速讀課文,畫出文中你認為的精美傳神的語句,説出你認為的理由及在文中的作用。

(五)分類彙總文中的比喻句,擬人句,動詞、疊詞、通句。

教師示範分析一種,其餘學生分組操作、交流。

(六)作業

課後請同學們仔細觀察特定時辰,如朝霞中、烈日中、秋雨中某處事物投入真情實感,學習朱自清的遣詞用句,寫短文一篇。

語文説課稿 篇12

各位評委:

下午好!今天,我要説的課題是寫景抒情散文《故都的秋》。

下面,我按高中“説課考核”七個項目的順序,把我備課的思路和設計,一一展開解説。

一、教材簡析

《故都的秋》是高中第三冊第三單元的第二課。單元的教學要求是通過鑑賞品味語言,把握文章的思想主旨,體會作者的情感。本課的教學是散文鑑賞教學的起始課,對後面的散文教學有着領起、示範作用。作者在對故都秋景的細膩描摹中流露出自己內心的眷戀和落寞之情,體現出這位文人當時的處境和濃重的“主觀色彩”,顯示了作家卓越的藝術才華。同時本文是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特點表現得最充分的典型之一,也是以情馭景、以景顯情的寫景抒情方法的典型。

二、教學目標

1、教學目標

依據教學大綱的目的和要求規定及新課程標準要求,

根據本文教材的特點和學生的實際情況,本文的教學目標是:

(1)、知識目標:學習並掌握抒情散文的寫作特點;

(2)、能力目標:理解本文作者“主觀色彩”的情與“客觀色彩”的景的自然融合,學習以情馭景、以景顯情的'表現手法,培養學生初步的文學鑑賞能力;

(3)、情感目標:陶冶學生性情,提高審美能力,培養學生健康高尚的審美情趣和審美能力。

2、教學重點和難點

教學重點:學習以情馭景、以景顯情的表現手法,進一步體會散文的“形”與“神”的有機結合。

教學難點:通過語言的品味體會文章的思想感情。

三、教學方法

(一)學情介紹

本課的教學對象是高二年級的學生,大部分學生來自鄉鎮的學校,語文基礎不算好,但他們對散文這種體裁併不陌生,在國中時已有接觸,高一時學過朱自清的《荷塘月色》等散文,感受過散文的語言美、意境美,進行過初步的鑑賞。學生一般能説出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的特點,但學生主要還是停留在泛讀和初讀上,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他們的思維能力和審美能力尚在形成之中。所以教師要引導學生進入特定的審美意境,培養學生具有寧靜的、接納美的事物的心胸。

(二) 、教學方法

教學指導思想:以作者的情感為線索貫穿全文,以教師為主導,以學生為主體。以誦讀、設疑、討論為主線,培養學生的閲讀和鑑賞能力。

1、朗讀感知法。

重視誦讀、美讀。本文是現代散文史上的名篇,感情濃厚,意味雋永,文辭優美,教師應當努力引導學生進入課文的情境當中,認真體會景物描寫所藴含的思想感情。由於本文的寫作年代離今天較遠,學生要充分把握文中的意味可能有些困難,所以要認真體會景物描寫所藴含的思想感情,尤其當讀到作者直接抒情部分更要認真感受作者的心意和情懷。因此要求學生帶着美好的感情來讀,體會課文中美好的感情,以朗讀來貫串整個教學過程,從而培養學生良好的語感,加強對文章主旨的理解。

2、情境教學法。

本文是寫景抒情的名篇,當中由主觀感受和客觀描繪的統一而形成的和諧的色彩感和畫面美,是本文的一大特色。根據課文所描繪的情景,配以形象鮮明的圖片,生動的語言,並利用錄音朗讀,再現課文所描繪的情景表象,使學生如聞其聲,如見其景,彷彿置身其間,如臨其境;學生在這情景交融的教學活動中,激發了求知慾和興趣,從而更好地理解、掌握所學的內容,也提高了自身的語言實踐能力,有效地培養了學生的發散思維和創新能力。

3、探究式教學法。

根據20世紀初,美國著名實用主義教育家杜威提出了以兒童為中心、做中學的教學方法,遵循設置疑難情景、確定問題、提出假設、制定解決問題的方案並實施的步驟,對本文內容的理解進行了設疑討論。

問題設置的重點在於弄清其表現手法,理解描寫中寄託的濃厚的思想感情,及細細品味優美、含蓄、雋永的語言。要求學生學有所疑,有疑則求解,勇於發表個人見解。激發他們學習與研究的興趣,鼓勵學生課下繼續討論與研究,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

(三)教學手段

在教學手段的使用上,主要是使用多媒體電腦課件。把教學設計的步驟及內容製成課件,利於引導學生質疑思辨法,利於突破重點、難點,利用演示課件代替板書,能節省時間,又可展示教材所沒有的補充材料,擴大教學內容,加快教學節奏,體現教改的新理念。

四、學法輔導

在學生的整個學習過程中,強調以讀為主,根據認讀――還原――移情――領悟的閲讀認知過程,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引導學生進行探究式學習。

1、誦讀感知法(學生先聽錄音範讀,後反覆誦讀)。

2、閲讀學習法(閲讀步驟:通讀、精讀、品讀、研讀)。

3、設疑研討法(以小組為單位組織學習,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分析解決問題)。美國實用主義教育家杜威曾説:“學校中求知識的目的,不在於知識的本身,而在於使學生自己獲得知識的方法。”葉聖陶老先生也曾説過:“教的最終目的是為了不教”。為此,在課堂教學中要始終貫徹這一教學理念,積極引導學生勇於質疑、解疑,發表個人觀點。

4、拓展延伸,加強語文實踐活動。

學生自由選擇課堂任務、合作伙伴及完成方式,並開展學習成果和學習心得交流活動。

五、教學程序

根據本節的教材內容及學生的情況,為了達到教學目的,突出重點、難點,我設計了四個教學環節:導讀――體悟――探究――交流。

1、激發興趣,導入新課。首先發問:“當秋天來臨之際,你感受到了什麼?歷代文人筆下的秋又是怎樣的?”展示相關圖片,讓學生回憶有關秋的詩文,激發學生興趣,由此導入新課,並介紹作家和背景,有助於更好地理解課文思想。

2、整體感知,錄音朗讀。讓學生迅速感知把握內容和課文情感及其結構,為下面開展的鑑賞學習活動作準備。

3、設疑討論,鑑賞品味。重點講析第一幅圖,其餘讓學生自主學習,質疑發問。在講析中也是以設置問題引導學生進行討論理解,如:

1)“故都的秋味有什麼特點?”

2)“哪些景物畫面體現出這些特點?”

3)“作者主要從哪幾個方面來寫故都的秋?各具怎樣的特點?”等,並教給學生進行閲讀鑑賞的分析學習方法和步驟,讓學生帶着學習方法進行自主學習。這個環節的設置讓學生在自主學習,質疑發問的過程中掌握本文的教學重點:以情馭景、以景顯情的表現手法,進一步體會散文的“形”與“神”的有機結合。

4、學習成果、心得交流。在課堂問題討論告一段落後,組織學習小組展示各組的學習成果,並在班上進行交流,再次對課文的表現手法和優美的語言作深入的探討分析,對課文的寫作特點作簡要的總結。

5、佈置探究作業:

1、寫一篇賞析或評論《故都的秋》語言美和畫面美的文章。

2、以郁達夫的創作為題材,設置一個網頁。

3、寫一篇表現梧州特色景觀的寫景抒情散文。

4、郁達夫人文資源的開發和利用。

(以上作業任選一題來完成)

六、教學觀念

1、重視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

2、強化學生的主體意識

3、重視人文精神的培養

4、教師觀念的更新

(1)轉換教師角色

(2)改變學習方式

(3)加強語文實踐活動

七、創新點

根據新課程標準所建立的生活即語文的“大語文”教學觀念,語文學習應由課堂延伸到課外,讓學生處處感受到語文的氣息,而且培養人文精神是當代語文教學的重要任務,所以在質疑引導過程中設置以下問題和作業讓學生探討。

1、亮點探究:故都秋的景物應該是豐富多彩的,如香山的紅葉,遊人如織的頤和園,可作者為何只選取了這幾處景物來寫呢?試從主客觀兩方面來分析。

2、思維拓展:讀罷全文,你認為郁達夫在文中是頌秋還是悲秋?

3、探究作業的佈置。

以上是我的説課內容,我的説課完畢,謝謝!

語文説課稿 篇13

説教材:

《月亮灣》一課以生動、形象的語言,描繪了一幅秀麗的田園風光圖,展示了社會主義新農村一派生機勃勃的動人景象。全文共有3個自然段。第一自然段,講“我”的家鄉月亮灣是個美麗的村子。第二、三兩個自然段,從村前到村後具體地描述了月亮灣景色的美麗。

説教學目標:

這是一篇寫景文章,根據課文特點,和學生的實際情況,制定以下目標:

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2、欣賞月亮灣的美麗景色,激發學生熱愛家鄉的思想感情。

説教學重難點:

理解課文背誦課文。

説教法學法:

1、緊扣中心,一線串珠。教學中,從釋題、析文到練習,都以月亮灣的美為線索。引導學生去觀察,去品讀,去理解。

2、朗讀體會法:通過抑揚頓挫、聲情並茂的朗讀,幫助學生體會語言的優美,感受作者對月亮灣的讚美之情,同時對學生進行有效的語感訓練。

3、讓學生運用“讀、找、品、誦”的方法學習,教會學生學習寫景文章的“一找;二找;三體會;四朗讀”的閲讀方法。

説教學過程:

一、激趣導入,學習第一自然段。

興趣是誘發學生學習動機的強大動力,只有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習方法才能變被動為主動,變厭學為樂學。因些在課開始,我就用一個“心隨耳動”的小遊戲來激發學生的'興趣。在這個遊戲中,我用第一自然段的這句話作為內容,讓學生聽了後複述。這樣,不但讓學生在遊戲中記住了這句話,同時也培養了學生聽和複述的能力。接着,我就讓學生來説説通過剛才的聽,説,讀,從這句話中你知道了什麼?從而引出上課的內容,讓學生對月亮灣也有了一個最直接的感受。

二、創設情境,初步感知月亮灣的美。

利用插圖,讓學生整體感知月亮灣的美,知道作者所描寫了哪些景物。在觀察時,注意讓學生要按一定的順序來觀察。這樣,在初步感知課文內容的基礎上,又培養了學生的觀察能力,説話能力。

三、通過“讀、悟、議、賞、再讀”,重點體會月亮灣的美。

月亮灣村前村後的景色描寫是課文的重點。抓住重點詞句品味是難點。學習這一部分時,我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讓學生充分讀,體會,並發動學生相互評議、補充,讓每個學生都能在自身的基礎上得到提高。因此,我設計如下環節:

1、讀。選自己最喜歡的景物讀一讀。在閲讀教學中以讀為本,把時間和主動權還給學生,讓學生在讀中自學,讀中自悟,讀中自得。

2、悟。讀中感悟,説説自己喜歡的原因,學生在讀書時聯繫已有生活經歷,體會感悟,能更深入地理解課文。

3、議。即教師給學生足夠多的時間討論交流,讓學生能夠充分發展自己的見解,允許有不同意見,並鼓勵創新,圍繞“哪些景象你最喜歡,説説原因,並把體會到的讀出來”這一問題,全班交流,大家各抒已見。在議的過程中,教師根據課文的語言特點,適當安排句子的比較練習,提高學生的語文能力。例如:在學習桃花時,讓學生通過比較圖,從而理解比喻的用法。在學習河水和農田時,通過兩組句子的比較,來認識怎樣把句子寫生動,寫具體,在教學中滲透提高學生應用語文的能力。這一環節的設計,充分發揮了學生的主體地位,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讓學生在老師搭設的學習舞台上發揮、表演。

4、賞。在學習美景時,都是讓學生能夠在情境中去理解,真正從文字中賞到月亮灣的美。

5、再讀。在學生深入體會感受後,把自己體會到的朗讀出來。使學生在讀中欣賞品味,既激發了學生讀書的慾望,提高品味詞句的能力,又再一次為月亮灣的美所折服。

四、結束

學完全文後,我再次讓學生對照板書,進行小導遊的練習,把月亮灣介紹給客人。並給予時間讓學生展示,這樣既鞏固了學生的感受,進一步激發了學生讀書的興趣,也培養了學生的語文綜合能力。

五作業:

讓學生把自己感受到的月亮灣的景象及感受講給家長聽,既鍛鍊學生運用詞彙的能力,又培養了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同時讓學生把自己家鄉介紹給別人,是對課文學習遷移應用的很好途徑。

説效果:

可以看到,通過充分讀,學生實現了在讀中自學,讀中自悟,讀中自得,讀中展示;通過自己領悟,激發了學生的思維和情感體驗;通過自由評,使學生的參與意識,學生的主體地位發揮得淋漓盡致。“讀中感悟,議中深入”學生不僅讀懂得了課文,而且體會到了鄉村的美麗風光,也感受到祖國語言文字之美。

語文説課稿 篇14

一、説教材

《我的“長生果”》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五年級語文上冊第一組中的第四篇課文。本組教材以“我愛閲讀”為專題進行編排。這篇略讀課文通過著名作家葉文玲童年時讀書、作文的經歷,點明瞭讀寫中吸收與傾吐的關係。 課文的教學意圖,一是引導學生把握課文的主要內容,領悟作者對書的情感,體會作者所悟出的道理;二是結合實際讓學生明白讀寫間的關係,學習一些讀寫方法。

二、説學情

通過前面四年的學習,學生已初具賞析和品讀一般文學作品的能力,並能結合文本談自身的閲讀體驗。但能否將體驗昇華進行創造,這又是本單元一個挑戰。

三、説教學目標

根據《課標》的要求及教材的編排意圖和課文特點,和學生的實際情況,我確定以下教學目標:

1、認識12個生字。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把握主要內容,體會作者悟出的道理。

3、學習一些讀書和習作的方法。

本課的教學重點是引導學生讀懂課文內容,結合自己的課外閲讀和習作實際,體會“長生果”的寓意

難點:結合自身體驗,暢談學習本文的感受和收穫。理解閲讀與寫作相輔相成的道理,並能進行創造性的寫作。

四、説教法和學法

因為本文是一篇略讀課文,內容又與學生的學習生活緊密相關,所以我採用放手讓學生自主學習的教學方法。按閲讀提示,先讓學生自讀自悟,把握主要內容,想想作者寫了少年讀書、作文的哪幾件事,從中悟出了什麼道理。然後,把感受最深的部分多讀幾遍做一些批註,同小組的同學交流體會。最後,明確一些讀書和習作的方法並積累文中的.好詞好句。下面我就説一下這節課的教學流程。

五、説教學過程

第一部分是師生談話,導入課題。首先我向同學們提出問題:“聽説過‘長生果’嗎?吃了長生果會怎麼樣?”並板書“長生果”這三個字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這時學生會自由發言,談自己對長生果的理解,然後引出課題,學生齊讀課題。

第二部分是初讀課文,整體感知。這一部分共設計三個環節:首先進行過渡,問學生們讀了課題以後,會有哪些問題?指名回答後我用課件出示初讀課文的要求是1、用自己喜歡的方法把課文讀通順、流利並標好課文自然段的序號。2、把課後的12個生字的字音讀準確,讀後同桌之間可以互相檢查一下生字認讀情況。第二個環節就是學生自由讀文。最後通過課件出示12個生字來檢查生字認讀情況。在這個環節我採用指名讀、齊讀兩種方法進行檢測,出現問題及時糾正。

第三部分是細讀課文,感情體會。

第一個環節我又一次出示細讀課文的要求:先讓學生默讀課文並思考:我的“長生果”是什麼?然後看一看作者寫出童年讀書、作文的哪幾件事,從中悟出了哪些道理?找到有關的語句畫下來。默讀後小組交流討論答案,最後是全班彙報。通過交流彙報解決了以下幾方面的問題:

(1)我的“長生果”是書。

(2)讀書經歷:從小畫片到連環畫、文藝書籍,最後是中外名著。在這裏我會指名讓學生讀相關的段落,並加以指導朗讀。

(3)作者是怎樣讀這些書的?用了哪些詞語?從作者這樣讀書中,你體會到了什麼?學生會説體會到作者非常喜歡讀書。

(4)作文往事,包括兩件事,一是《秋天來了》,二是《一件不愉快的往事》,在這裏也會指導相關的句段。

(5)作者從作文中悟到了哪些道理?通過讀11、14自然段,師生總結出:構思要別出心裁;落筆要與眾不同;要寫真情實感;離不開借鑑和模仿,但也要自己創造。

(6)你覺得讀書和作文有什麼聯繫嗎?從文中找到有關的句子,並結合自己的生活實際談談對你的啟示。

這一部分是教學的重點,我主要是通過讓學生按老師的閲讀要求自己學習、小組討論、全班交流來理解感悟課文,並重點指導了第三和第九自然段的朗讀。通過自主學習使學生真正體會到了讀書的重要性是對寫作有非常大的幫助,“我的長生果”的寓意不言自明:書是可以流傳下來的,我們通過讀書可以知道過去發生的事情,書就像“長生果”一樣不老,也像“長生果“一樣,對我們有好處。從而來引導學生熱愛讀書並能像作者那樣學會借鑑與模仿。

第四部分是積累語言,交流感受。先讓學生談自己學習了這篇課文,有哪些收穫?然後把喜歡的詞語和句子讀給大家聽,課下把這課的成語和優美句子積累在讀書筆記本上。

語文説課稿 篇15

本節課的學習目標是:

1、學習本文寓理於事及縱向對比的寫法;

2、認識後天學習的重要性;

本節課的教學重點是:通過朗讀課文,疏通文意,瞭解故事內容,領悟藴涵道理;

本節課的教學難點是:引導學生理解縱向對比的寫法;

為了較好的完成教學目標,我採用了情境教學法、分層教學法、分組討論法及媒體教學法,為了使教學手段更直觀、更形象,我製作了簡單的課件,增強課堂的表達效果。

我的整體教學思路是:複習導入,創設情境----疏通文意,感知課文----推究文理,把握目標----小結練習,實踐提高

我的教學環節是:

一、引入新課:

同學們,上節課我們學習了《送東陽馬生序》這篇文章,它啟示我們業精德成的關鍵在於勤奮專心。也就是説,一個人不論天資多聰敏,都需要後天的努力和教育,否則將一事無成。現在,我們就從今天的.小故事中再次體會一下這個道理。

這樣導入,銜接舊知識,又聯繫新知識,懸念的設置激起學生興趣,為學好本課創造良好的情境。

二、瞭解作者:

提示學生從名、時、地、評、作五個方面掌握,準備作一分鐘的搶答練習。

這一環節便於學生掌握文學常識,鍛鍊速讀速記能力,搶答練習培養學生競爭意識,活躍課堂氣氛。

三、教師示範朗讀課文,出示教學目標:

這是學生整體感知課文的過程,利於瞭解字音、字型、字義,對讀文的重音、節奏、語氣等都有提示。

四、學生自讀課文

每人2遍,教師出示朗讀標準:字音規範,語氣適中,節奏準確,重音恰當。

這一環節的目的在於鍛鍊學生的朗讀能力,也是再次感知課文、理解文意的過程,“讀書百遍,其義自見”,多數同學都能活躍思維從朗讀中領悟道理。

五、將學生分組準備疏通文意

並選出兩組代表一讀一評,給大家示範。然後教師給予評價,並指明重點的詞語及用法。(這一環節的設置是學生理解文章的過程,分組法鍛鍊學生合作能力,更調動了中差生學習的興趣,創造性思維,跳躍性使思維得到全面開發。特殊語句的提示引導學生體會古漢語語言的獨特魅力,培養熱愛祖國文字的感情,堅定他們學好語文的信心。)

六、指導學生跳讀,教師置疑,學生合作

思考下列問題:

⑴幼年時的仲永有何表現?

⑵我兩次“還鄉”,見到了怎樣的仲永?

⑶仲永為何“泯然眾人”?你得到什麼啟示?

這三個問題的設置重在指導學生理清文章脈落,熟悉課文知識,增強對課文的分析能力。跳讀課文完成問題是學生思維的活動,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問題的討論深入文言文內部層次,扣準教學目標,增進學生的理解力。問題一步步由易到難,有梯度、有層次,讓每個學生都嘗試成功的喜悦。

學生髮表議論之後,我是這樣明確的:仲永幼年聰穎過人,天賦超羣是“指物作詩立就”的神童,而當我兩次還鄉所見的仲永卻“不能稱前時之聞”,“泯然眾人”原因在於“父不使學”,這就啟示我們:後天的學習教育對一個人的成材具有重要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