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國學 語言 詩詞 名言警句 對聯 雜談
當前位置:學問齋 > 實用工具 > 蒙學

《弟子規》的讀後感10篇

欄目: 蒙學 / 發佈於: / 人氣:1.8W

《弟子規》的讀後感1

“房室清,牆壁淨。几案潔,筆硯正”聽,這是操場上同學們激情澎湃的朗誦,他們與《弟子規》融在了一起。我想大家對這一句話應該十分熟悉,因為這是《弟子規》中的內容之一。

《弟子規》的讀後感10篇

現在,我先給大家講一個故事。

東漢時期,有一個名叫陳蕃的着名學者。他年輕時獨居一室,整日攻讀各類典籍、書籍,欲幹出一番驚天動地的大事。有一天,他父親的朋友薛勤前來拜訪,看到他的住處雜草叢生、紙屑滿地,空中到處都飄着灰塵,十分凌亂。薛勤不解地問道:“孩子,屋子這麼髒,你怎麼不打掃打掃呢?這樣賓客來了看了不是要好些嗎?”陳蕃理直氣壯地回答説:“我的手是用來掃天下的。”薛勤反問道:“連一間屋子也掃不好,怎麼能夠去掃天下呢?”陳蕃一聽,臉紅了。他馬上拿起掃帚,將地上掃乾淨,整理好文具、書籍,招待客人。

大家一定從中看出了一個道理:做事要從小事開始。然而,我還明白了,我們應該將整理好自己的房間,這樣看了才會更加舒適。

記得有一次,我寫完了作業,隨隨便便地把作業本扔在旁邊。第二天清晨,我要把作業本收進書包,可它卻躲得無影無蹤了。我找遍了我的書桌上下,沒有?找遍我的書包,沒有?究竟在哪呢?我用了好長時間,把二樓仔仔細細地找了一遍,才在一個放玩具的箱子裏找到了了作業本。原來,是我昨天做完作業一高興,隨手一扔,掉進了裏面。這難道只是巧合嗎?不。這是因為我沒有將用完的東西放回原處,才會有這樣的結果。

自從我親身經歷過這件事後,忽然明白了一個道理:我知道了,造成這一結果的,其實都是因為我沒有銘記《弟子規》,沒有時時刻刻地提醒自己“房室清,牆壁淨。几案潔,筆硯正”。所以,我樹立了一個座右銘,那就是“踐行弟子規,人人講衞生”。

《弟子規》的讀後感2

我們小區組織了一個誦讀經典的暑期讀書會。昨天是讀書會的第一節課,主要是圍繞“百善孝為先”這個主題開展的。其中,最讓我難忘的一句是:親有過,諫使更;怡無色,柔無聲。諫不入,悦復諫;號泣隨,撻無怨。説到這裏,我想給大家講一個關於唐太宗——李世民的故事。

李世民的父親名叫李淵。有一次,李淵下令攻打一座城池。這可把李世民嚇壞了,因為他知道攻打那座城池是必敗無疑的,而且率軍的父親也會有被擒的危險。李世民連忙勸説父親,可是李淵根本不聽勸,還是執意要攻打那座城池。李世民只好跪在父親的軍帳前大哭,整整哭了一天一夜,也整整跪了一天一夜。李淵非常生氣,就拿皮鞭鞭打李世民。可李世民卻對父親説:“父親,您打我沒關係,可一定不要攻打那座城池呀……”最後,李淵終於被李世民的真誠所感動,沒有攻打那座城池。

這是一個關於孝的故事,也是對《弟子規》中“親有過,諫使更;怡無色,柔無聲。諫不入,悦復諫;號泣隨,撻無怨。”一個很好的解釋。我很慚愧,跟李世民相比,真是差十萬八千里!我以後一定向李世民學習,爭取做一個有孝心、有愛心、人見人愛的好孩子!

《弟子規》的讀後感3

俗話説:“百善孝為先。”《弟子規》中的第二部分“入則孝”就説了要孝順父母,“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就道出了怎樣孝順父母。但是,在看《弟子規》之前,我卻不懂得孝順父母。

有一次,媽媽上了一天班,非常疲憊。剛回到家中,就睡在了牀上。然後讓我給她倒一杯水。而我卻看書入了迷,嘴上敷衍着,可卻沒什麼行動。直到媽媽憤怒地叫了一聲:“你到底倒不倒?!”我才不情願地去倒了一杯水,嘴裏還嘟囔着:“倒就倒嗎。”事後,爸爸和媽媽批評了我,我忽然間感到很慚愧,感到無地自容。父母為我們可以傾其所有,可我卻連一杯水也不肯為他們倒,這件事令我羞愧難當,慚愧至今。

“身有傷,貽親憂,德有傷,貽親羞。”這句話很好理解,自己身體受傷,親友們就會為自己擔憂,就可以算是不孝了。古人云:“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就是這個意思。而道德如果受損的話,人們不但會取笑自己,還會笑自己的父母教子無方,父母臉上也無光,從而又是不孝了。

《弟子規》的讀後感4

“弟子規、聖人訓、守孝悌、次謹信、泛愛眾、而親仁、有餘力、則學文。”《弟子規》這本書你一定不陌生吧!我喜歡《弟子規》,特別是“餘力學文”這部分。

“餘力學文”這部分講的是怎樣學習。我尤其喜歡這句:寬為限,緊用功,工夫到,滯塞通。這句話的意思是:不妨把學習計劃定得寬鬆一些,但在實際執行時要抓緊用功,不懈怠、不偷懶。只要工夫到了,不懂的地方自然就通達了。我在生活中也是這樣,該玩的專心玩,該學的認真學,不能一心二用。

“心有疑,隨札記,就人問,求確義”告訴了我讀書方法。是啊,遇到好詞好句和不懂的地方要做好筆記,以便向別人請教,這不正是爸爸媽媽教育我要做的嗎?

我喜歡讀書、看書。自從我看了“餘力學文”中的“讀書法,有三到,心眼口,信皆要”時,知道了把書讀好要有信心,還要三到:心到、眼到、口到。即心要記、眼要看、口要讀,三者都非常重要,缺一不可。這使我聯想到我讀書時的情形。我只是一味地看,雖然很用心,但並沒讀出聲,只是默讀。所以我的讀書水平一直沒有提高,直到看了《弟子規》以後,我才認識到了自己的不足,並改正了。

《弟子規》的讀後感5

大智若愚,一個人要先學會老實,再學靈活。説一條,做一條,這樣學問才會有成就。反之,則會聰明反被聰明誤,正如老師説的:“做學問也一定要先紮根基”。就猶如蓋樓房,地基越深,樓房蓋的越高,越堅固。

但,抉擇錯誤,努力白費。因此,我們選擇“精神食糧”時更要慎重,不僅要有主次之分,更要有先後順序。正所謂:“知所先後,則近道矣”。《弟子規》就是做人做事根本中的根本,它注重的就是力行,在生活中實踐和體驗。

這就是為何它能成為國學入門必修經典,並作為我們普賢國學幼兒園的第一本教材。如果根基沒紮好就讀四書五經,孩子讀越多就越會跟生活脱節,只會長養他的傲慢之心。

《弟子規》的讀後感6

孝順是一種文化素養,是一種思想境界,是一種生活態度,更是一種高尚品德。人要擁有一顆孝順的心。

翻開《弟子規》這本書,裏面的一篇篇、一行行,是那麼的感人肺腑,催人淚下。有為了母親能吃到米而不辭勞苦地從百里之外買米回來給母親吃的孝子;有不顧寒冷跑到竹林裏幫母親找筍的孟宗;有十分孝順父母的姚重華……

十四歲的楊香因隨父親到田間割稻穀,忽然跑來一隻老虎,把父親叼走。楊香為了救父親,全然不顧自己的安危,把老虎嚇跑了,勒住老虎的脖子,因為頸子被勒住受不了疼痛,只好張口放人逃走了,楊香的父親得以逃離虎口。

那懂得孝順的姚重華,家人多次想陷害他,他不但每次都能順利地逃過,而且事後毫無嫉恨,仍對父親恭敬,對弟弟慈愛。他的孝順感動了天地萬物。

什麼力量使小小年紀的楊香不怕危險救父親;什麼力量使姚重華在家人的陷害中每次都能逃脱,而且事後毫無嫉恨,仍對家人孝順?是感恩的心、是孝心!因為只有孝心的人才能克服常人不能克服的困難,做出常人不能做到的事情。而我在外婆家生活時,卻經常對外婆撒嬌,鬧外婆去買那些古里古怪的食品、東西;叫外婆帶我去超市買東西;喊外婆陪我在這裏玩那裏玩……像我這樣,不能體恤大人的辛苦,和姚重華比真是差了天壤之別。好在我看了《弟子規》這一本書,它讓我學會了孝敬父母,尊重長輩,關愛他人;讓我懂得在家盡孝心,在學校獻愛心,在社會鑄愛心,成為一個有道德,能為社會謀福利的人

是的,我要從現在開始,從日常生活中的小事做起,孝敬父母、尊敬師長,奉獻愛心,讓中華民族源源流長的孝道、道德文化得到發揚光大。讓孝心永存心中。

《弟子規》的讀後感7

我今天讀了我們的國學經典《弟子規》,從這本書中我受到了許多啟發,《弟子規》共有八個部分,這八個部分分別是:總序、入則孝、出則悌、謹、信、泛愛眾、親仁、餘力學文等。

總序部分概括地介紹弟子規的主要內容:首先要孝敬父母,尊敬兄長,其次要做事要嚴謹,還要誠實、博愛,在做好以上這些事情的基礎上,還要去學習文化知識。

入則孝這部分內容主要講的是在家要孝順父母的道理。要虛心聽從父母的教誨,瞭解父母的好惡,力爭為父母生活的更好創造條件。在這些方面,我感覺自己做的還可以,為什麼説只是還可以而不是非常好呢,這是因為在大多數時間我做的'是好的,但有些時候在有些細節上還不夠注意,比如,有時父母教育我時,我嫌他們嘮叨,沒有做到“父母教,須敬聽”。

出則悌的主要內容是:在外邊要尊敬師長,懂得長幼有序,並要學禮、懂禮等等。我在尊敬師長方面做的很好,對於老師和長輩我都能做到見面主動問好,從內心去尊敬他們,但是有些時候和同學相處的不太好,離“兄弟睦”的要求有點差距,我會努力做的更好。

謹和信的內容主要有:為人處事首先要做到品行端正,誠實守信,時刻注意自己的言行舉止,衣着要端正,説話要文明,懂得反省自己,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等。我感覺自己在品行端正方面做的比較好,能夠以誠待人。但是在日常行為習慣的養成方面做的不夠,有時東西擺放比較亂,而不經常收拾。另外,我在經常反省自己這方面做的不夠好,不擅於和不願意做自我批評,這是以後需要改正的,因為只有經常反省自己找到自己的缺點,才能改掉缺點,從而使自己進步。

泛愛眾、親仁的主要意思是:人在世上要有一顆博愛的心,要愛天地萬物,愛萬物生靈,要提高自己的品行修養,更要親近有仁德之人,不強人所難等等。

今天,我就讀到了親仁這一部分,以後我會把剩下的部分全部讀完的,從我讀的弟子規當中,我看到了自己的優點,我發現了自己的不少缺點,我一定會發揚優點,改正缺點,按《弟子規》的要求去做,做一個品學兼優的好學生。

《弟子規》的讀後感8

末學在以後的學習中,也要專心專注,這樣學習效率才會提高。老老實實做人,踏踏實實做事。之後再學會舉一反三,學會靈活,圓融。這就是末學以後的目標。

末學在這裏也希望更多的青少年朋友能早日走上聖賢之路,步入孝德之門。聽説安陽要花巨資建女子監獄,我想,如果把它換成女德學校豈不是更好?受益的人會更多。也希望更多的有心人能大力支持,國家也一定會重視起來,那麼,我們中國人的春天就會早日到來。

“眾星拱月”,只要把自己的光圈擦亮,很多星星自然就會靠過來,這就是感召的力量,末學也要從當下做起,修身正念,才能感召來更多的仁人志士。“能親仁,無限好,德日近,過日少”。時時覺照,“一日三省吾身”,改過行善,為實現中華傳統文化的偉大復興貢獻微薄之力!

《弟子規》的讀後感9

所謂德,即:道德。道是自然規律,德是力行。所以只有在生活中實踐,真幹,處處力行弟子規,才是真正的學習,因為學而不習,等於無學。“不力行但學問,長浮華成何人”。

力行也一定要以身作則,從自己做起。身教勝於言教。所以末學要感恩我們的孩子們,他們的每一個問題都是在幫助老師們成長,這就是“教學相長”的最好體現。末學更要知難而進,好好學習和領悟教育的真諦。讓自己能夠成為一名合格的老師,能為每位孩子傳道,授業,解惑,這是末學現在最大的目標和志向。

《弟子規》的讀後感10

説起《弟子規》的風采,對於我們來説一點兒也不陌生,甚至可以説是很熟悉。因為在我們這個書香滿溢的校園生活中,她不僅是我們的老師,也是我們的朋友,是她告訴我們許多做人的道理。在日常生活中,我們要孝敬父母,友愛兄妹,在一切言行中,要謹言慎行。看見別人有了進步,就要虛心向他學習,在和大眾交往時,要平等仁慈……

記得剛上國小二年級的時候,我就認識了這位特殊的“老師”,每天課前我都會搖頭晃腦地讀着她的“弟子規,聖人訓”的話語,雖然,我還不明白她的話是什麼意思,但是我從心底裏有一種説不出的喜歡!

漸漸地隨着年齡的增長,我對她的話有了一點理解,同時我也有了很多的變化。中國有句古話:百善孝為先。孝從古流傳至今,可是,我們這一代人卻因為父母的溺愛、呵護,忘記了孝。《弟子規》中説,“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以前,媽媽叫我幫忙做一些事時,我總是慢吞吞的,非常不情願,媽媽叫我動作快點,我還是拖拖拉拉;做作業的時候,媽媽指出了我的不足,我卻是置之不理,有時還覺得很煩;犯錯時,媽媽責備我,我還經常頂嘴。想想過去的自己,真是覺得非常慚愧。自從學了《弟子規》之後,我經常用裏面的話來指導自己的言行。現在,媽媽叫我,我就會趕緊到媽媽身旁,並且做事也不拖拉了。媽媽教導的時候,我不敢再頂嘴了,而是低頭反省,虛心接受。我的這一改變也讓我嚐到了甜頭,不但媽媽説我懂事了,變孝順了,而且自己的各項學習也進步了許多,這可都是《弟子規》的功勞啊!你説她是不是我的“老師”?

説她是“老師”,卻更像是我的“朋友”。現在,我每做一些事情時都會想到她的話。無論什麼時候出家門時,我都會告訴爸爸媽媽,因為她告訴我:“出必告,返必面”;乘車時,每當我看到老年人沒有座位時,我會主動給他讓座,因為她對我説:“長者立,幼勿坐”;每當在學校時,每當我玩得很瘋狂時,她就會耳邊輕輕地提醒我“幼不學,老何為”,我頓時明白小時候要好好學習,否則,長大就不會有所作為。在學習方面,我想着快快寫完,去看我的遊戲攻略,字寫得歪歪斜斜,老師批評了我。回到家我的“朋友”告訴我:“墨磨偏,心不端,字不敬,心先病。非聖書,屏勿視,蔽聰明,壞心志”。這使我明白了學習不能浮躁不安,看對自己沒有益處的書會敗壞人的意志。我的這位“朋友”無論在什麼時候都教育着我,提醒着我,改變着我。

在我成長的歷程中,她就像一泓清泉,清洗着我的心靈,讓我變得懂事,變得慧智,她就是我喜愛的老師、朋友——《弟子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