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國學 語言 詩詞 名言警句 對聯 雜談
當前位置:學問齋 > 實用工具 > 蒙學

《弟子規》讀後感(15篇)

欄目: 蒙學 / 發佈於: / 人氣:2.87W

當閲讀了一本名著後,大家對人生或者事物一定產生了許多感想,需要好好地就所收穫的東西寫一篇讀後感了。你想好怎麼寫讀後感了嗎?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弟子規》讀後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弟子規》讀後感(15篇)

《弟子規》讀後感1

《弟子規》是中國傳統聖賢教育的書籍,它把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和優秀的思想道德理念傳承給我們。使我們懂得了什麼叫尊老愛幼,孝敬父母,勤儉節約,寬容大量,什麼是親情,友情等等……

它不僅是一個提高個人修養的過程,更是一—個思想昇華的過程。對一個人的成長來説,是十分必要的。

它告訴我們做人首先要尊敬、孝敬父母,是父母生育了我們,養大了我們,沒有父母就沒有我們。《弟子規》裏有這樣的一句話"親愛我,孝何難,親憎我,孝方賢。”它的意思是:不管父母、親人愛不愛你,都要盡做人的孝道,尊敬父母、親人,不能忘記父母的養育之恩。如果連自己的父母都不愛、不孝敬,又怎麼能去愛別人呢?

做人不僅要孝順父母,還要誠實守信。這在《弟子規》中的“信”便有提及一—“凡出言,信為先;詐與妄,奚可焉。”其意思是:開口説話,誠信為先,答應他人的事情,一定要遵守承諾,沒有能力做到的事情不能隨便答應,至於欺騙或花言巧語,更不能使用!的確,古往今來,人與人之間十分講究誠信,因此,我們要時刻牢記着“輕諾必寡信”的忠告,堅持着“君子一言,駟馬難追”的信念,做一個誠實守信的人。我們應該講信用,這樣才能受到別人的尊重。

我讀完弟子規後,覺得自己受益不淺。弟子規讓我懂得了什麼叫愛,什麼叫孝,什麼叫信任,什麼叫寬容,什麼叫友誼。

《弟子規》是一面鏡子,我要發揚優點,改正缺點,做一個品學兼優的好學生。

《弟子規》讀後感2

中華民族五千年文明燦若星河,我們在傳統文化裏盡情徜徉,當我手捧着《傳承中華文化共築精神家園》這本書時,裏面的一則則故事,一句句激勵人心的話語時時刻刻震撼着我。

《弟子規》給我留下最深的印象就是“入則孝”: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

平日裏,媽媽叫我去做事,比如取東西、倒垃圾、做作業,每次都不立刻起身去做而是不耐煩地説:“等一下,等一下,再等一下”。“藏坤呀,快點呀,快點呀……”媽媽喊了好幾遍,我才心不甘情不願地起身,有時甚至乾脆就裝作沒聽見。

上週末,我和小龍弟弟在玩陀螺,剛開始,我們倆玩得可開心了,哎呀,陀螺解體了,他把我的陀螺弄壞了。我一看陀螺上的攻擊環裂了不能轉動了,這可是爸爸獎勵給我的禮物呀,我一下子就生氣了起來,瞪着眼睛朝小龍弟弟大吼大叫:“你這是故意的”,“我要你賠,我要你賠。”小龍弟弟被我嚇哭了,媽媽進來了,問我怎麼回事,我氣呼呼地説:“他把我的陀螺弄壞了。”“我是不小心的。”小龍弟弟無辜地説。

這時,媽媽對我説:“小龍還小,你就讓着他點,陀螺已經摔壞了,明天我再給你買個零件換一下不就行了。”“不,我就要這個,讓他給我賠!”媽媽勸了我半天,可我還是不肯原諒小龍弟弟,還大哭大鬧了一場。

學習了《弟子規》,我知道自己錯了,也知道應該怎樣做了,父母呼喚時,應及時回答,不要吞吞吐吐地很久才答應。父母有事交代,要立刻動身去做,不可拖延或推辭偷懶。父母教導我們做人處事的道理,是為了我們好,應該恭敬的聆聽。做錯了事,父母責備教誡時,應當虛心接受,不可強詞奪理,無理取鬧,使父母生氣、傷心、失望。我要做個好孩子,夥伴們,你們呢?

《弟子規》讀後感3

這月起,妞開始讀《弟子規》。

本來去年就想讓她先讀《弟子規》,可是她爸爸説:裏面有糟粕,説什麼父母不對也要聽,不讀也罷。我也沒有深究,就先讓妞讀《大學》。

但我自己經過閲讀和思考,卻發現《弟子規》還是一本很好的書,在教育孩子方面,有獨特的優點。尤其是現在的孩子出現目無尊長、不懂禮貌等缺點,《弟子規》可對症下藥治療之。

為什麼這麼説呢?讀讀原文就知道了。

弟子規聖人訓首孝悌次謹信泛愛眾而親仁有餘力則學文。

這是《弟子規〉第一段。

古人的教育目的,首先是教做人,“有餘力,則學文”。而我們現在把全部精力都用在“學文”上,大大忽略了做人教育。雖然也有品德課、政治課,卻只是背書、考試,過後水過鴨背,什麼也沒留下,更別提深入骨髓的東西了。這是我們現代教育的最大失誤。

〈弟子規〉如何教孩子做人呢?這一段講的是總的原則,後面還會具體事情具體説。總的要求是:首先要孝順父母,友愛兄弟姐妹。其次是,一切言行謹慎、講信用。對待大眾平等仁和,親近仁德的人,向他學習。能夠做好這些,還有精力,才可以學習知識,如果做不好這些,學習知識是沒有用的。

這個總的教育原則,到今天也是非常有意義的。如果每一個人能夠做到這些,我們的和諧社會才是可以期待的。機器人可以把全世界的知識放在自己的芯片上,但是他們沒有血肉,沒有靈魂,因為他們無法做到“首孝悌次謹信泛愛眾而親仁”。我們的教育,是要教育出一羣機器人呢?還是要教育一羣人?

《弟子規》讀後感4

我經常聽説《弟子規》是封建糟粕,不要給小孩子讀。我小時候其實也沒有讀過這本書,今天趁着週末空閒,我找到這本書來讀了一下。

一看到這本書,就為這個短短的文章所吸引。全文基本上採用的是説教的形式,比如其中説:“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就是要告訴孩子們,要尊重父母,愛惜父母。

在現在我們教育小孩子,一般比較推崇西方的教育方法,很少用我們自己的祖先留下的方法。小孩子的教育有多重要,相信現在每個家長都應該知道。

首先,《弟子規》的原名叫做《訓蒙文》作者是一個清朝的秀才,後來因為各種原因被改成了《弟子規》。這本書的目的是啟蒙養正。裏面確實有很多內容對現在小孩子有不利的因素,甚至有人説這本書對後來的中國走向衰弱也多了一份“貢獻”。

但是我們也不能以偏概全,我們現在讀的《弟子規》是經過修訂的,已經去除了很多不好的東西。所以,讀完這本書,我感覺可以引導孩子的正確的世界觀有一點用。一個人為人處世畢竟要尊崇一定的原則,孩子可以解放天性,但是不能任其自由發展。為人父母在教育小孩的時候也應該注意。

經過幾千年的發展,中華文化已經發展的非常成熟,許多優秀的東西已經吸引了世界。教育的重要性可想而知,但是我們面對孩子教育問題時要特別重視。學習好的東西永遠沒有錯。

《弟子規》讀後感5

這個暑假,我看了《弟子規》這本書,很有感受。《弟子規》顧名思義就是古代弟子的行為規範,它告訴我們很多為人處事的道理,其中我印象最深的是做人要守信、慷慨。

先説守信吧,我可是一個很守信的人哦。暑假裏的一天,我和一位同學約好晚上七點鐘在羽毛球館見面,可是時間已經過了很久,她還沒來。我急得讓媽媽打***媽的手機,可是一直沒人接。媽媽勸我別等了,先自己玩吧。我不肯,我想起《弟子規》裏的一句話:凡出言,信為先。詐與妄,奚可焉?我要講信用,我要遵守諾言!我家和她家離得很近,於是我央求媽媽陪我去她家樓下叫她,我在她家樓下大聲喊了好幾遍,都沒人應。當時我就像一隻泄氣了的皮球一樣,很失望。媽媽安慰我説:“你是個守信的好孩子,她也許有急事去了吧。”我心裏才舒服了一些。

我平時雖然不是那麼慷慨大方,但對於橡皮、鉛筆之類的小東西,我是十分樂意借給別人的。但因為我是一個很愛看書很愛買書而且很愛惜書的“小書迷”,所以我不怎麼願意將自己最最喜歡的書借給同學,生怕同學把自己心愛的書給弄髒弄壞了,因此有時就不太願意把書借給別人。但是自從讀了《弟子規》之後,我的表現有了很大的變化:我認識到這是一種很自私很小氣的行為,我為自己過去的表現感到羞愧。我準備開學以後把自己喜歡的一些書都帶到班裏,和同學們分享。我要做到《弟子規》裏説的那樣:人借物,有勿慳。這樣,大家在一起都可以相處得很快樂,很開心,看着別人開心快樂的樣子,我想我一定會比他們更開心!

守信、慷慨的人會更受大家的歡迎,還會有更多的朋友,讓我們一起做一個守信、慷慨的人吧!

《弟子規》讀後感6

“弟子規,聖人訓,守孝第,次謹信……”每天早晨我們的教室都傳出朗朗的讀書聲,這是我們入學以來早自習誦讀《弟子規》的聲音,每天我都沉浸在朗朗的背誦聲中,樂此不疲。老師説,《弟子規》是中華傳統文化的瑰寶,每個小朋友都要用《弟子規》來指導自己的言行。

我不但學會了背誦《弟子規》,還學會了唱《弟子規》的歌呢,優美的旋律配上朗朗上口的歌詞,聽起來很優美,我很喜歡唱這首歌。

《弟子規》讓我懂得了許多道理。

有一次,媽媽要帶我外出學小提琴,準備好出門的時候,我還在玩學習機,媽媽説:“翔晨,快點!”我卻像沒聽見一樣,還在那裏磨蹭。媽媽急了,大聲説:“父母呼,應勿緩。”我聽見後趕緊關掉學習機,不好意思地跟媽媽出門了。心裏想:哈哈,媽媽也會背《弟子規》。

還有一次,我和同桌在班級的過道上撿到了一塊漂亮的橡皮,我的同桌特別喜歡那個公主的圖案,於是她對我説:“不要告訴老師,咱們倆一起用,行嗎?”我突然想起《弟子規》裏的一句話“物雖小,勿私藏”,我連忙擺手説:“不行!不行!別人的東西我們不能要,那樣是不文明的,應該把橡皮交給老師,請老師幫助找到失主。”同桌聽我這樣一説,不好意思地低下了頭。

現在我已經把《弟子規》背得滾瓜爛熟了,我時刻用《弟子規》的要求來約束自己。當我挑食的時候,我會很自然地想起那句“對飲食,勿揀擇”;當我挑剔穿着的時候,我不由自之地想起那句“衣貴潔,不貴華”;當我和媽媽頂嘴的時候,我情不自禁地想起那句“父母教,須靜聽”。

感謝《弟子規》教會我許多做人的道理,《弟子規》中聖人的訓誡將會伴我成長,讓我受益終生!

《弟子規》讀後感7

弟子規是國學啟蒙經典,也是對國小生啟蒙教育中養成良好習慣的薰陶,學習最重要的事情不光是刻苦勤奮的付出,還需要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而閲讀弟子規,從中獲取國學素養和思想,大有裨益。

一直想閲讀弟子規,但總是不得空閒,今天我閲讀了《弟子規》中的“謹而信,泛愛眾”這一句,特別有感觸,謹而信告訴我們不僅在做事的'時候要謹慎一些,不能麻痺大意,讓我們學會從細節着手,把事情做得更加完美,而且還要懂得誠信,誠信的意義是十分重大的,我們從小就要學會做一個誠信的人,這是優秀的傳統美德。

平時,我們也常説中國人缺乏信仰,也成為了一個社會話題,的確,我們對國學和傳統文化的不重視導致了這個結果,因此復興國學是多麼重要。而“泛愛眾”就是告訴我們要有博愛之心,可見,缺失信仰只是我們沒有繼承優秀的傳統文化罷了,並不是自古至今就如此。因此,我們要學會關愛同學,推己及人,讓自己具有博愛之心,愛自己,也愛他人,做一個有愛心的學生。

讀弟子規,就是要傳承和學習我們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汲取精華,剔除糟粕,讓我們的國家變得更加富強,社會更加和諧美好,因為:少年強,則國強。可見,閲讀弟子規不僅是為了學習,更是對國家的復興有積極的意義。

在這裏,我推薦每個人都閲讀弟子規,尤其是處於啟蒙階段的國小生,領悟國學的奧義,為復興國學文化做出一份貢獻!

《弟子規》讀後感8

最近,媽媽給我買了一本《弟子規》,接過書,我就津津有味地讀了起來。《弟子規》是我們生活的典範,它告訴我們許多道理,在日常生活中,我們要孝敬父母,友愛兄妹,在一切言行中,要謹慎;看見別人有了進步,就要虛心向他學習,在和大眾交往時,要平等仁慈……

書中有一句話令我印象深刻:“凡出言,信為先”。它的意思是:人與人之間,只要是説出口的話,就要講信用,不能食言。這讓我想起了一個關於曾子的故事:曾子的夫人到集市上去,她的兒子哭着鬧着要跟着去。他的母親對他説:“你回去,等我回來殺豬給你吃。”她剛從集市上回來,曾子就馬上要去殺豬。他的妻子説:“我不過是開玩笑罷了,你居然信以為真了。”曾子説:“父母去教他,聽從父母的教導。現在你欺騙孩子,就是在教他欺騙別人。母親欺騙了孩子,孩子就不會相信他的母親。”曾子為了在孩子面前樹立榜樣,讓孩子懂得誠信的道理,可見誠信是多麼重要。

所以,我們應該講信用,這樣才能受到別人的尊重。還記得這樣一個故事:宋慶齡小的時候,摺紙折得十分好看,栩栩如生。有一天,她又在摺紙了,她的同學小珍看見了,羨慕地説:“你摺紙折得真好看,明天我到你家去,你教我摺紙,好嗎?”“沒問題”宋慶齡一口答應下來。第二天,宋慶齡一家本來要去一位老奶奶家的,但宋慶齡想到了昨天答應小珍的事情,便沒有去老奶奶家,一個人在家裏準備了許多紙等小珍來,然而,小珍卻沒有來,她失信了。但宋慶齡一點兒也不後悔,她説:“小珍雖沒有來,但我做到了一個講信用的人!”從小就有着優秀品質的宋慶齡,長大後成為了一代偉人,受到人們的愛戴。

讓我們從我做起,弘揚中華民族優良傳統,做一個誠實守信的人。

《弟子規》讀後感9

這個暑假,大隊部給每位同學佈置了一項任務,就是寫一篇《弟子規》的徵文,於是,我讓媽媽買了一本《弟子規》。仔細閲讀起來,《弟子規》講的是怎樣做一個真人君子,怎樣為人處事,做一個正直的人,品德高尚的人,怎樣尊老愛幼。裏面的一句句話語裏,都有一個個大道理,如:父母呼,應勿緩……

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讓我們聽父母的話,孝敬父母,遵重長輩,讓我最受教悔的是孝子王祥,王祥經繼母經常在他的父親面前説王祥的壞話,因此,父親不再像以前那樣寵愛他,並讓他天天地幹粗重的活,折磨他,但王祥對繼母卻毫無怨言,而且侍奉她更加的周到細緻。真孝順啊!有時候媽媽喊我有事,我裝聾作啞,愛理不理。有一次,我做錯了事,媽媽過來教訓我,我就跟媽媽吵了起來,看看王祥,他的繼母這麼對他,他都周到的孝順父母,而我,卻為了一點小事和父母吵吵鬧鬧,連王詳的一點也比不上,王祥為了繼母想吃魚,在冬天不顧天寒地凍,下水捉魚,還有一次他繼母想吃烤熟的黃雀,來刁難,於是王祥就想盡方法,千辛萬苦,王祥的真心感動了上天,蒼天成全了他,王祥才捕捉到一隻黃雀,而且親自燒烤,雙手拿給繼母吃。王祥因此就成了遠近聞名的大孝子。

我要向王祥學習,愛父母,尊長輩,保護弱小,培養良好道德品質,做一個有文化有教養的好孩子。

《弟子規》讀後感10

開學初,學校組織我們學習了一本經典書籍--《弟子規》。

《弟子規》原名《訓蒙文》,為清朝康熙年間秀才李毓秀所作,具體列出為人子弟在家、出外、接人待

物,求學應有的禮儀與規範。此書堪稱是啟蒙養正,教育子弟敦倫盡份、防邪存誠、養生忠厚家風的最佳讀物。

“凡出言,信為先,詐與妄,奚可焉。”這句話是我感觸最深的一點,它充分體現出了做人要講信用,

説謊話騙人胡言亂語是不可取的。這不禁使我想起了很久以前的一件事:在我童年的記憶中,曾經對電腦遊

戲十分着迷,只要一碰到鼠標,我就完全沉浸在電腦遊戲的世界中,忘記了時間,忘記了周圍的一切,與媽

媽約定的結束遊戲的時間一拖再拖,為此,媽媽大發雷霆,我才不得已關掉了電腦。如今,我學習了《弟子

規》,想想先人們的教誨,反省我的行為,我感到非常的汗顏,做人是應該講究信用的,信用是一個人的做

人之本,如果一個連信用都不講的人,他又怎麼能夠立足社會,成就一番事業呢?《弟子規》使我認識到了

我以前所作所為的不足,我想在今後的學習生活中,以《弟子規》時刻警醒自己,做到誠實守信,多一些精

彩的細節,少一些失信的言行多一些靚麗的風景,少一些違約的承諾。向着自己追求的目標,不懈地去努

力、去拼搏,讓自己的人生綻放光彩。

總之,通過學習《弟子規》使我受益匪淺,我要把其中學到的道理應用到學習、生活中去。

《弟子規》讀後感11

最近我們學習了《弟子規》,他使我們我們受益匪淺,他不僅可以提高個人修養,更能使人的思想提升。對每一個人的成長來説,是十分必要的。愛自己、愛父母、愛朋友、愛身邊的人,愛這個世界。只有這樣,這個社會才會變得和諧,這個世界才能變成和諧的世界,通過對《弟子規》的學習對我有五點體會。

第一、做人要懂得感恩。對一個人而言,應該報答的最大恩情是父母的養育之恩。所以《弟子規》第一章就是“入則孝”感恩之心體現在一個“孝”字上,“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想一想這些都是我們做兒女的孝順父母的基本要求,但我做的還不夠,希望自己在今後的學習和生活中努力做好。

第二、做人要誠實守信。“凡出言信為先詐與妄奚可焉”。其意思是:開口説話,誠信為先,答應別人的事情,一定要遵守承諾,沒有能力做到的事情不能隨便答應。至於欺騙或花言巧語,更不能使用。我們要堅持“君子一言,駟馬難追”的信念,做一個誠實的人。

第三、要謙虛謹慎,互相關心。因為我們生活在同一片天空下,生活在同一片土地上。要養成謙虛謹慎,互相關心,互相愛護的優秀品格。

第四、待人接物要懷有恭敬之心。“滿招損謙受益”,恭敬與謙虛是分不開的,沒有內在的謙虛,很難做到對人恭敬。

第五、要找準自己的人生目標。《弟子規》教人向善,養德行。目的是讓自己活的有意義,而我們通過《弟子規》明白學到了做人的道理,人生是一個過程,過程是如何很大程度上取決於你選擇怎樣的人生目標。

除了這些,《弟子規》中許多地方也是值得我們去學習,去感悟體會。只要我們認識體會,一定會悟出其中藴藏的“瑰寶”。

《弟子規》讀後感12

《弟子規》是我在學前班的必修課。每天早讀的15裏,老師都會教我們學習《弟子規》。經過一學年的學習,我已經可以熟練的背誦《弟子規》全文,並且知道了這本書的深刻含義。

記得剛開始學習《弟子規》的時候,我很不適應,雖然是三個字一句朗朗上口,但是每句話的意思我卻搞不明白。有一次,老師讓我給小朋友解釋一下“弟子規,聖人訓;首孝悌,次謹信。”的含義,我不假思索地説:“弟子回來了,剩下沒回來的人就挨訓了,罰他們笑着下樓梯,下次(回不來)要趕緊帶個信。”老師和同學聽了我的解釋後都樂的前仰後合的。老師於是又請了一個小朋友解釋,那個小朋友同樣給了大家一次開懷大笑的機會。後來通過老師的講解我知道了《弟子規》這本書是依據孔子的教誨編成的。首先,在日常生活中要做到孝敬父母,友愛兄弟姐妹。其次,一切言行要謹慎、講信用。

《弟子規》不但教我如何做人,而且還教我們如何學習。讀書法,有三到,心眼口,信皆要。這條學習的方法正切中我的要害,我學習的時候,有時候眼在書上,嘴也在念,但是心經常飛到了別的地方,常常是學了很長時間,卻沒什麼效果。自從學了這句話後,我在學習的時候儘量做到用心想、仔細看、專心讀。大大的提高了我的學習效率。以前用好幾個小時也寫不完得作業,現在只要一個來小時就可以完成了。使我有了更多的時間去做我喜歡的事情。

現在我已經上一年級了,雖然學校沒有再要求我們學習《弟子規》,但是我還是會經常誦讀《弟子規》的,更好的體會書中的含義,按照聖人的教誨去要求自己。我想這本書我會一直學下去的,他將成為我生活學習的良師益友。

《弟子規》讀後感13

我有一套《國學小書坊》。一年前,因為這套圖書豔麗的色彩、精美的插圖把我迷住了,我在書店裏抱着久久不願撒手,爸爸就幫我買下了這套書。而對這套書的內容,卻是在和媽媽一起背誦其中一本《弟子規》的過程中逐漸喜歡上的。

書買回家後,媽媽愛不釋手地把整套書都翻了一遍,然後説:“我小時候怎麼沒有看到過這麼好的書?廖若君,我建議你把這些書背一背。”我抗議説:“不行,除非媽媽和我一起背。”我本以為這麼一説媽媽就不用我背了。“好,我和你一起背,就從《弟子規》這本書背起,可以吧?”沒想到媽媽毫不猶豫地答應了我的要求,我也想和媽媽比賽,所以就答應了。

“這本書一共八十五頁,一天背三頁,一個月就可以背完。廖若君有信心嗎?”媽媽笑着問我。

“有!”我也毫不含糊應戰。

每天吃過晚飯後,我就和媽媽在書房比賽背書。經常不用十分鐘,我們就能把三頁全背下來了,有時意猶未盡還會加背幾頁,然後把之前背會的串起來一起背。一個月未到,我們已把一本《弟子規》全背完了。

現在,我和媽媽説話時會經常用到書上的句子。周未我想睡懶覺時媽媽會用“朝起早”來叫我起牀,可每次我都這麼説:“那我‘夜眠遲’為什麼也説我?”爸爸要在外面應酬,我會對爸爸説:“爸爸,飲酒醉,最為醜。”爸爸就會笑着説:“有道理,聽女兒的。”我還會用“列典籍,有定處,讀看畢,還原處。”這句話來提醒自己把看完的書放回書架,保持整齊。……

媽媽説國學是一筆博大精深的精神財富,叫我經常誦讀,慢慢理解。我雖然還不理解,但自從我學了《弟子規》後,我發現我養成了許多好行為好習慣,而且大人有不對的地方,我還可以用它來管呢!我當然越來越喜歡學了。

《弟子規》讀後感14

見未真,勿輕言,知未的,勿輕傳;事非宜,勿輕諾,苟輕諾,進退錯。 ——《弟子規》

我從中讀到了無論説話,還是辦事,都應實事求是。

下面介紹一個實事求是的典故。

劉德是漢景帝劉啟的十四個兒子中的一個。封在河間(今河北河間縣一帶)為河間王,死後諡獻,所以稱“河間獻王”。他一生酷愛藏書,曾從民間收集了很多先秦時期的舊書,並且整理得整整齊齊。他腳踏實地,刻苦鑽研,使很多讀書人深為讚歎,都願意和他一起進行研究。劉德收藏古籍,有不少是出了高價收買來的,因為自從秦始皇焚書後,古文書籍比較少見。他不僅收藏古舊書,而且進行認真地研究整理。因此,東漢史學家班固在編撰《漢書》時,替劉德立了“傳”,並在“傳”的開頭對劉德的好學精神作了高度評價,讚揚劉德“修學好古,實事求是”。意思是説,劉德愛好古代文化,對古代文化的研究十分認真,總是在掌握充分的事實根據以後,才從中求得正確可靠的結論來。

現在,人們運用這個成語,一般是指從實際情況出發,找出事物的內部聯繫,探求事物發展的規律性。也有指説話、辦事符合實際情況,既不誇大,也不縮小。

我們老師在説話、辦事時也應該實事求是。在學習時,我們有不懂的就要不恥下問,孔子曰: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和學生交往時,説一就是一,不能出言而又反悔。在與別人打交道時,不浮誇,不説謊。這樣別人才會喜歡你,敬重你。

《弟子規》讀後感15

《弟子規》講述的是我國古代人民是如何孝親父母的,古代人民勤奮好學的故事。它不只有一個故事,而是有很多故事,比如説湧泉躍鯉、孟宗泣竹、孔融讓梨、温公警枕……很多很多故事。

湧泉躍鯉講述的是古時候,有個叫姜詩的孝子,侍奉母親十分周到。姜詩的媳婦龐氏,對婆母更是孝順。婆母非常愛喝江水,龐氏便不怕路途遙遠,到江邊挑江水回來給婆母喝。母親特別喜歡吃切細的魚肉,姜詩夫婦便把魚精心製作後讓母親吃,並且每次都要請鄰居的母親來作陪。有一天,在他們住的屋子旁邊,忽然噴湧出一股泉水,泉水的味道和和江水一樣,泉水中每天還蹦出兩尾鯉魚,姜詩夫婦正好可以取來供母親食用。人們都説是姜詩夫婦的孝心感動了上蒼,才出現了“湧泉躍鯉”。

孟宗泣竹講的是從前,楚國有個叫孟宗的孝子,和後孃一起生活。後孃經常打罵他,鄰居都為孟宗打抱不平,可孟宗卻説:“那是娘心情不好。”一年冬天,非常寒冷,後孃突然病了,什麼也不吃。孟宗很着急地問:“娘,你想吃什麼?”後孃説:“我只想喝一碗新鮮的筍湯。”孟宗聽完,馬上來到一片竹林。他跪在地上,用手扒開泥土到處找,可就是找不到筍。他急得哭,眼淚一滴一滴地掉在雪地上,忽然他聽到一種聲音,原來孟宗的眼淚融化了雪,地上長出了嫩綠的筍。他趕緊把筍挖出來,回家做了一鍋鮮美的竹筍湯,後孃喝了湯,病就全好了。

其中,孟宗泣竹的故事給我留下的印象最深刻。因為孟宗的後孃對他那麼壞,而孟宗卻還那麼孝親他後孃,真是個孝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