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國學 語言 詩詞 名言警句 對聯 雜談
當前位置:學問齋 > 寓言 > 歷史故事

唐代詩人歷史故事

欄目: 歷史故事 / 發佈於: / 人氣:7.13K

唐朝在文化、政治、經濟、外交等方面都有輝煌的成就,是當時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湧現出了很多傑出的唐代詩人。下面是本站小編為大家準備的絲綢之路歷史故事,希望大家喜歡!

唐代詩人歷史故事

唐代詩人歷史故事篇一

李白(701--762),字太白,盛唐最傑出的詩人,也是我國文學史上繼屈原之後又一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素有“詩仙”之稱。他經歷坎坷,思想複雜,既是一個天才的詩人,又兼有遊俠、刺客、隱士、道人、策士等人的氣質。儒家、道家和遊俠三種思想,在他身上都有體現。“功成身退”是支配他一生的主導思想。

李白留給後世人九百多首詩篇。這些熠熠生輝的詩作,表現了他一生的心路歷程,是盛唐社會現實和精神生活面貌的藝術寫照。李白一生都懷有遠大的抱負,他毫不掩飾地表達對功名事業的嚮往。《樑甫吟》、《讀諸葛武侯傳書懷》、《書情贈蔡舍人雄》等詩篇中,對此都有繪聲繪色的展露。李白自少年時代就喜好任俠,寫下了不少遊俠的詩,《俠客行》是此類詩的代表作。在長安3年經歷的政治生活,對李白的創作產生了深刻的影響。他的政治理想和黑暗的現實,發生了尖鋭的矛盾,胸中淤積了難以言狀的痛苦和憤懣。憤怒出好詩,於是,便寫下了《行路難》、《古風》、《答王十二寒夜獨酌有懷》等一系列仰懷古人,壯思欲飛;自悲身世,愁懷難遣的著名詩篇。李白大半生過着流浪生活,遊歷了全國許多名山大川,寫下了大量讚美祖國大好河山的優美詩篇,藉以表達出他那種酷愛自由、渴望解放的情懷。在這一類詩作中,奇險的山川與他那叛逆的不羈的性格得到了完美的契合。這種詩在李白的詩歌作品中佔有不小的數量,被世世代代所傳誦,其中《夢遊天姥吟留別》是最傑出的代表作。詩人以淋漓揮灑、心花怒放的詩筆,盡情地無拘無束地舒展開想象的翅膀,寫出了精神上的種種歷險和追求,讓苦悶、鬱悒的心靈在夢中得到了真正的解放。而那“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的詩句,更把詩人的一身傲骨展露無遺,成為後人考察李白偉大人格的重要依據。

李白作為一個熱愛祖國、關懷人民、不忘現實的偉大詩人,也十分關心戰爭這一重要問題。對保衞邊疆的將士予以熱情的歌頌(如《塞下曲》),對統治者的窮兵黷武則給予無情的鞭撻(如《戰城南》、《丁都護歌》等)。李白還寫了不少樂府詩,描寫勞動者的艱辛生活,表達對他們的關心與同情(如《長幹行》、《子夜吳歌》等)。

李白的詩具有“筆落驚風雨,詩成泣鬼神”的藝術魅力,這也是他的詩歌最鮮明的藝術特色。作為一個浪漫主義詩人,李白調動了一切浪漫主義手法,使詩歌的內容和形式達到了完美的統一。李白的詩富於自我表現的主觀抒情色彩十分濃烈,感情的表達具有一種排山倒海、一瀉千里的氣勢。比如,他入京求官時,“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想念長安時,“狂風吹我心,西掛咸陽樹。”這樣一些詩句都是極富感染力的。

極度的誇張、貼切的比喻和驚人的幻想,讓人感到的卻是高度的真實。在讀到“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消愁愁更愁”,“白髮三千丈,緣愁似個長”這些詩句時,讀者不能不被詩人綿長的憂思和不絕的愁緒所感染。李白的這一藝術表現手法在《夢遊天姥吟留別》、《蜀道難》等詩中表現得尤為突出。

李詩中常將想象、誇張、比喻、擬人等手法綜合運用,從而造成神奇異采、瑰麗動人的意境,這就是李白的浪漫主義詩作給人以豪邁奔放、飄逸若仙的韻致的原因所在。他的語言正如他的兩句詩所説,“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明朗、活潑、雋永。

李白的詩歌對後代產生了極為深遠的影響。中唐的韓愈、孟郊、李賀,宋代的蘇軾、陸游、辛棄疾,明清的高啟、楊慎、龔自珍等著名詩人,都受到李白詩歌的巨大影響。

唐代詩人歷史故事篇二

杜甫雖然出生在一個官僚家庭,是個官二代,但無奈家道中落,一生仕途不順,屢受打擊。如長安十年,杜甫為謀官曆盡艱辛,受盡屈辱。大到受騙上當被權相耍弄,小到殘杯冷炙,蔬食不飽。杜甫36歲那年,參加了玄宗的特科考試。但這次考試被權相李林甫操縱,竟一個不取,反倒上表祝賀玄宗,稱“野無遺賢”,似乎天下的能人都已被朝廷延攬,剩下的都是些扶不起教不出的草莽之輩。杜甫興沖沖而來,心懸懸而去,受到了無情的愚弄。

杜甫原本雄心勃勃、理想遠大,但造化弄人,年過而立卻仍無立身之處,經常為了吃飽肚子而四處奔波。754年詩人家居長安城南的少陵,由於長安發生特大的雨災,米價飛漲,詩人在長安無法生活,只好把妻兒遷到長安城北的奉先縣去謀生。而更為可悲的是759年詩人一年就遷移了四次。從洛陽到華州、秦州、同谷,直到四川的成都。杜甫在同谷縣出發時在詩中寫道:“奈何迫物累,一歲四行役!”可見詩人奔波之苦。這種奔波,除避安史之亂外,主要就是為生活所迫。

杜甫當初決定去同谷時,就是因為得到同谷縣令的信,説此地盛產一種薯類,吃飯問題好解決。可杜甫去後情況並不那麼樂觀,他在《同谷七歌》中寫道:“有客有客字子美,白頭亂髮垂過耳。歲拾橡慄隨狙公,天寒日暮山谷裏。中原無書歸不得,手腳凍皴皮肉死。”手腳凍僵的杜甫苦苦尋找的“橡慄”,是一種不好吃的苦栗子,在莊子“齊物論”裏養猴子的“狙公”就拿這個給猴子選擇要“朝三”還是“暮四”。可見詩人的生活是飢寒交迫、狼狽不堪的。所以杜甫住了一個多月就只好離開,繼續“流動”了。

李白與杜甫都經歷過漂泊遷移的生活,但杜甫的情況更加困難。李白漂泊時,常常是一條光棍漢,一人吃飽全家不餓。有多少,花多少,窮點富點,日子都好對付,何況自己賬户上還有“五花馬,千金裘”,手裏有錢,心裏不慌。而杜甫在安史之亂以後,到了哪裏都是老婆孩子一大幫。經常甕中無米,灶頭無煙。連餓死孩子的慘劇都發生過。

唐代詩人歷史故事篇三

白居易算得上唐代大詩人中在世時最為顯達、仕途最為順遂者,這一點,連出生於名門望族的王維都不如。

他於大曆七年(772)出生時,李白已離世十年,王維辭世十一年,杜甫故去兩年,大唐詩壇領跑的接力棒,歷史性地交到這位神童的手上。

以官場成就而言,他年年輕輕就授翰林學士,官至太子少傅、刑部尚書,是二品大員。從文學成就而言,他生前就文名婦孺皆知,文集流傳天下,這是死後多年文學成就才被承認的杜甫所不能比的。

最關鍵的是,他活了七十五歲,在古代士大夫中,是絕對的高壽。退休後他在洛陽的豪宅裏詩酒會友,遠比晚年捲入政治風波的李白、王維和死在漂泊途中的杜甫幸運。

撇開這些庸俗的指標,我認為一位文豪的成功標準應該考察其所擔負的責任完成得如何。對讀書出仕的文豪來説,他身上的責任無非是這幾方面:作為詩人所盡到的文化責任;作為官員所盡到的社會責任;作為男人所盡到的家族家庭責任。

文化責任,應該指這個人當時和後世的文化影響如何,對整個民族的文化發展起到了什麼樣的作用。就此而言,李白、杜甫、白居易是三座高峯。

社會責任,主要是作為一個士大夫對整個社會的治理做出貢獻。這差別大了,不僅僅要看能力,更要看運氣,因時勢、地位不同而差別甚大。李白、杜甫、白居易可以説年少時都有安世濟民、澄清天下的偉大抱負。但李、杜一生不得志,白居易除在中樞擔任過重要職務外,還做過蘇州、杭州、同州的一把手,自己的政治抱負有不錯的施展舞台,李、杜若地下有知恐怕會十分羨慕。

家庭責任是一個男人為人子、為人父、為人兄弟的責任盡到了幾分。這一方面,李白和杜甫亦不能交出較好的成績單——李白一生像個獨行俠一樣,到處遊歷,常年把老婆孩子寄居在別處,他的幾位老婆對他都是不滿意的。杜甫一家的生活更是悽慘,妻兒跟着他到處流浪、受苦,有幼子缺糧而餓死。

於家庭責任這一端,白居易的成績單比李、杜更是好得多。

自古詩人皆多情,香山居士更是如此,到處留情乃尋常,然而他的家庭是幸福的。他早年在徐州遇到了初戀情人湘靈,因故未能結為夫妻,他一生為之不忘,在詩人中常常思念;他晚年有樊素、小蠻幾位年輕漂亮的侍妾。然而他對妻子楊氏一直很尊重。楊氏是豪門女,幾位哥哥是大官。兩人新婚後,白居易寫了一首《贈內》,詩中雲:“我亦貞苦士,與君新結婚。庶保貧與素,偕老同欣欣。”

據説婚後白居易有些懼內,丈夫怕老婆的家庭一般説來比較和諧。

除小家庭外,白居易對整個家族也是盡心盡責的。

白居易有四兄弟,上面有個哥哥白幼文,四十來歲就死了。下面有兩個弟弟,一個九歲就夭亡了,另一個就是文學成就相當高的白行簡,比白居易小四歲。元和十二年(817),東川節度使盧坦死了,在其手下當掌書記的白行簡沒了靠山,於是離開巴蜀,順長江東下。第二年春天來到江州與任江州司馬的白居易團聚。

兄弟倆會面後,完成了一件大事,就是白居易詩中所言“復有雙幼妹,笄年未結褵。昨日嫁娶畢,良人皆可依”。

這一年白居易虛歲四十七,行簡四十三。那麼兩位幼妹很可能是白居易父親小妾所生的。古代過了及笄之年(十五歲)就應該出嫁,二十歲便是老姑娘了。白父卒於貞元十年(794),即使他死前某位幼女剛剛出生,到元和十三年也虛歲二十五了,已是不折不扣的剩女。

父親亡故後撫養幼妹成人並擇婿嫁出去的責任落在白居易、白行簡肩上。如果兩位幼妹長期呆在孃家不出家,於死去的父親而言,白氏兄弟是不孝;於社會而言,有損兩位大文豪的聲名。

所以我們能明白為什麼白居易將兩位妹妹一次嫁出去,而且所找的丈夫是“良人皆可依”,他是那麼高興,要和弟弟喝酒慶賀。正因為對家庭最後的大責任盡到了,一身輕鬆,才能和弟弟共勉,“不歎鄉國遠,不嫌官祿微。”

白居易於國,於家,於文化的責任成績單是相當不俗的,無疑他是唐代文豪中少有的幸運者。

可在宋代,白居易這樣的幸運者屢見不鮮。“詩人多薄命”在宋代基本是不成立的,原因無他,宋代總體上政治清明、經濟富足、文化繁榮、社會安定,文豪們所受的人生苦難自然比唐代前輩少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