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國學 語言 詩詞 名言警句 對聯 雜談
當前位置:學問齋 > 範文 > 説課稿

【必備】説課稿範文集合六篇

欄目: 説課稿 / 發佈於: / 人氣:7.87K

作為一位無私奉獻的人民教師,時常要開展説課稿準備工作,是説課取得成功的前提。那麼優秀的説課稿是什麼樣的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説課稿6篇,歡迎閲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必備】説課稿範文集合六篇

説課稿 篇1

1、我先讓每一個小組展示用硬紙板製作的模型,相互比較形狀各異的長方體的紙盒,談一談有什麼發現,同學們會説:截出正方形的邊長不同,盒子的高,底面積也不同,還有正方形的邊長就是盒子的高。展示小組再將問題具體解答,不難列出方程並解出方程的解,教師追問展示小組請説出解這道題需要注意的什麼呢?學生會回答方程的一個解並不一定符合題意,需要舍掉,教師強調指出要結合題目的已知條件正確決定一元二次方程兩個根的取捨問題。

設置這道題就完成了新課標中的要求能根據具體問題的實際意義,檢驗結果是否合理的教學目標。

2、用一根長22釐米的鐵絲折成一個面積為30平方釐米的長方形,求這個長方形的長和寬。

我還是先讓每個小組展示用鐵絲折成的不同形狀的長方形,比較一下,你有什麼發現,同學們會説:1、鐵絲的長度就是矩形的周長2、周長相等的矩形可能面積不等3、當長與寬的差越大時其面積越小,當長與寬的差越小時其面積越大,從而得出周長一定時正方形的面積最大的結論。教師對同學們的發現給予充分的肯定,然後由展示小組講解本題具體解題過程,教師追問請同學們思考能折成面積為32平方釐米的長方形麼?給同學們3分鐘的時間思考並討論。教學預設:學生可能列出方程,從的根的判別式小於零來説明不能折成面積為32平方釐米的'長方形。也可能根據剛剛得到的結論周長一定時正方形的面積最大這一特性來解釋,正方形的邊長為5.5釐米,此時面積最大是30.25平方釐米小於32平方釐米,所以不能完成。若是學生沒有想到,教師可適當提示。這道題讓學生經歷從具體的情景中抽象出一元二次方程模型的過程,總結具體問題中的數量關係和變化規律,即複習了根的判別式知識,又培養了學生的估算能力,還讓學生感受到了函數的最值和極限的思想。

3、有一個面積為150平方米的長方形雞場,一邊靠牆,牆的長度為18米,另外三邊用竹籬笆圍成,如果竹籬笆的長35米,求雞場的長和寬各是多少?如果牆的對面有一扇2米的門,竹籬笆的長不變,此時雞場的長和寬是多少呢?

教師首先提問展示小組解答這道試題與上道試題與什麼區別和要注意些什麼,展示的小組學生會説雞場這個長方形的周長不是四邊,而是三邊之和,而且要注意第二問中周長應是竹籬笆的長加上門的寬度,學生們也不難列出方程。選用這道題是讓學生認識到仔細審題,抓住關鍵詞語的重要性,同時也讓同學們感受到一元二次方程應用的廣泛性。

4、學校為美化校園,準備在長為32米,寬20米的長方形場地上修築寬度一樣的道路,餘下的部分作草坪,要求草坪為540平方米,你能幫助學校設計一套方案麼?請展示你的設計並計算一下設計方案中,道路的寬是多少米?(要求多種方案)

我覺得將學生置於學校的生活環境中他們會覺得親切熟悉,參與性更強。同學們可能會提出多種設計方案,例如:圖片。教師展示小組如何能得到草坪的面積?他們不難回答出:草坪面積等於場地面積減去道路面積,教師要引導學生髮現其規律:無論道路的位置在哪裏,我們都可以將分割的四個草坪合成一個整體,道路的面積與道路的位置沒有關係,而是與道路的形狀有關係。為了研究問題的方便,我們可以把道路移動到場地的邊緣,這是對學生滲透劃歸的思想。教學預設:學生們還可能提出以下的方案,(圖案)我們可以讓學生討論他們的合理性。對於不能解決的問題,我們要告訴學生有些方案以我們現在的知識還不能解決,有些方案要同學們附加一些條件按照自己的意圖,來解決,還要考慮美觀合理性。我們可以課下繼續研究討論。這個試題能使學生產生了積極的情感體驗,激發了學生從多角度去思考問題,體會到了解決問題中與他人合作的重要性,通過對解決問題的過程的反思獲得瞭解決的經驗,充分發揮了學生的主體地位,有效地培養了學生的創新精神,同學間的互助精神也得到了發揚

然後是小結環節,由學生來完成,總結出:

1、用一元二次方程解決實際問題均可藉助圖示法加以分析,關鍵搞清已知與未知之間的關係。

2、要仔細審題,理解題意中的已知條件,並結合實際,正確決定一元二次方程兩個根的取捨問題。

小結歸納,上升到理性,鞏固本節課的重點。

最後是佈置作業:

1、教科書49頁第9題 53頁第5題 55頁第11題

2、做一個社會,調查自己編一道實際生活中有關一元二次方程的問題,並給予解決。

佈置的作業內容一是本節課內容的練習和拓展,內容二是為學生創設富有挑戰性、具有現實意義的問題情境,使學生感受到數學問題於生活實際,而生活本身就是一個巨大的數學課堂。同學們通過實踐來認證書本的知識,同時又加深對書本知識的理解。

我希望學生們能通過以上這幾個環節感受到這是一堂愉快的合作,深刻的理解,活躍的討論,輕鬆的記憶的數學課。

就是我對這節課的教學設計。

説課稿 篇2

一、説教材

《月亮和雲彩》全文共兩個自然段,第一自然段主要寫幾個小朋友在院子裏玩的時候,看見月亮在雲彩裏穿行。第二自然段主要寫丁大勇和李小文爭論究竟是月亮還是雲彩跑得快,李小文用恰當的方法證明了雲彩比月亮跑得快,表現了李小文善於觀察、勤於動腦的品質。課文敍事簡潔,充滿童真童趣。

二、説教學目標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學會有關節段的生字詞,理解詞語和課文內容。

3、知道遇到問題要多角度思考,尋找正確的答案,培養認真觀察周圍事物的興趣。

三、説教學過程

一.複習舊知,激趣導入

1、小朋友,這節課我們繼續來學習第18課,一起讀課題——月亮和雲彩。

2、複習檢查

採用開“三人火車”遊戲,讓學生複習第一課時所學的生字,同時也檢查了他們對於生字的結構、組詞以及對偏旁的掌握情況,這個遊戲範圍廣,每一個學生都能得到鍛鍊。另外採用“口頭填空”的遊戲複習了第一自然段內容,鞏固所學。然後利用多媒體播放月亮在雲彩裏穿行的動畫,質疑:到底是月亮跑得快還是雲彩跑得快?引出今天所學內容。

二.精讀理解第二自然段

明確第二自然段共有4句話後

(一)學習第一、第二句話

1、當大家看到月亮在雲彩裏穿行的`情景時,丁大勇和李小文分別是怎麼説的?請小朋友讀讀第一、第二句話。(生自讀1,2句)

2、請用直線把丁大勇説的話畫出來,用波浪線把李小文説的話畫出來。

3、交流

(1)丁大勇説什麼?(月亮在雲彩裏跑得真快!)映示句子

①他是怎麼認為的啊?(他認為是月亮在跑,而且跑得很快。)

②這句話中哪個詞語表示“很快”的意思?(真快)兩個字加點

對了,你回答得真好!你們有沒有發現,老師也用了一個帶有“真”的詞語,是哪個?(真好)你的小耳朵真靈!那你們知道我為什麼要用這個詞語嗎?(因為他回答對了問題,老師在表揚他呢!)(恩,老師在表揚他,讚美他呢!)

③丁大勇為什麼也用上了“真快”,他在讚美什麼呢?(讚美月亮跑得快)

所以我們一起看“真快”後面用的是什麼標點符號?(!)那讓我們一起像丁大勇一樣來讚美一下月亮吧!齊讀,指名讀,再齊讀。

(2)丁大勇誇月亮跑得快,那李小文又是怎麼説的呢?(跑得快的是雲彩,不是月亮。)映示句子。

①李小文是怎麼認為的?(跑得快的是雲彩,不是月亮)

②映示句子:跑得快的好像是雲彩,不是月亮。(齊讀句子)

比較句子:①跑得快的是雲彩,不是月亮。

②跑得快的好像是雲彩,不是月亮。

讀讀看這兩句句子有什麼不同?(第二句中多了“好像”)能不能把課文中的句子換成第二句?為什麼?(不能,第二句是不確定到底誰跑得快)相機引導學生明白李小文是肯定地認為雲彩跑得快的。

説課稿 篇3

一、説教材

(一)課文在會考複習所處的位置及複習目標

歐陽修的《醉翁亭記》是中國古代散文的優秀之作,在創作背景上是作者因倡導革新不成而被貶降職後的發憤之作,是作者雖遭貶謫卻仍存濟世安民之心的主題的散文名篇。《醉翁亭記》這篇文章是國中語文教材中的名篇,也是會考複習的重點篇目。複習《醉翁亭記》,意圖指導學生着重領會歐陽修山水遊記的借景抒懷,與民同樂的思想。

所以我確定瞭如下的複習目標:

1、 掌握文學常識,理解並掌握文中重點文言詞語。重點句的默寫、翻譯和理解。

2、 背誦課文、理解文章的主題,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體會遊記散文借景抒情的特點

3、拓展遷移,比較、聯繫實際。與同類文章進行比較閲讀,讓學生學習雖遭貶謫但隨遇而安的曠達情懷。

(二) 本課設計思路及重點難點的確立

本説課設計針對的是常態教學下的普通班級,為了發避免複習課死氣沉沉的現象,防止學生的厭學心理,提高複習的效果。本堂課主要採用小組競賽的方式進行,碰到疑難,以學生小組合作探究的方式解決。重點實詞、重點語句的翻譯和理解,採用必答題的形式,學生以開火車的方式輪流進行,這樣設計的目的是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而且把文言文的複習落到實處,避免花架子。對於文章主要內容、主題的把握、寫作手法的運用,採取學生分組互相提問的形式進行,學生設計的問題,老師事先提出要求:

1用原文語句回答的題兩道。(這裏重點是對文章名句的積累與運用)

2圍繞文章主要內容及主題理解的問題2道

3拓展遷移、比較、聯繫實際的題1道。(這裏主要是有利於學生遷移能力的形成,有利於學生創造性的培養。以及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

所以本節複習課的重難點確立為:

重點為:掌握文學常識,理解並掌握文中重點文言詞語。重點句的默寫、翻譯和理解。

理解文章的主題,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難點:與同類文章進行比較閲讀,體會遊記散文借景抒情的特點。

二 、説教法

本課主要在學生自主複習的基礎上,採用小組競賽的形式展開,結合小組討論探究等教學方法。這樣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而且把文言文的複習落到實處,避免花架子。教師適時進行點撥及補充。最後再輔以一套緊扣會考試題走向的練習題。檢測學生的學習情況。

三、説學生

九年級學生已初步形成了一定的學習方法,對於文言文的閲讀與學習掌握了一定的步驟,但是系統複習還需要教師歸納整理、比較探究,學生才能有章可循。另外,九年級學生正是人生觀、價值觀初步形成的關鍵期,引導學生正確確立自己的志趣追求同樣至關重要,這也是課標中所説的在“提高學生閲讀能力的同時提升學生的情感態度價值觀”。

四、説學法:

學生主要採取小組之間的競賽進行,輔以“自主、合作、交流”的學習方式,還有比較法,對於相同文體進行類比歸納。

五、説教學程序

(一、)導入新課

早在兩千多年前孔子説過:“温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這句話啟示我們學習知識不僅要複習,而且關鍵是在複習中要有新的體會或發現,今天我們就一同來複習《醉翁亭記》這篇課文,也希望每個同學在這一堂複習課上能夠有不同於學習時的新的體會或發現。前一段時間我們已經複習了《桃花源記》《小石潭記》這兩篇文言文,同學們也一定積累了一些複習文言文的要領,那麼下面哪些同學來説一説對於一篇文言文我們在複習時要抓住哪些要點呢?

(點名回答)這個環節的設計是為了引導學生關注本節課的學習目的,這樣使學生在學習這節課時的目的更加明確。我由孔子的一句話導入本節課的複習,一方面讓學生聯繫了以前的知識,同時也讓學生區分了複習課與新授課的目標。

(二) 出示複習目標。

1掌握文學常識,理解並掌握文中重點文言詞語。重點句的默寫、翻譯和理解。

2背誦課文、理解文章的主題,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體會遊記散文借景抒情的特點

3拓展遷移,比較、聯繫實際。與同類文章進行比較閲讀,讓學生學習雖遭貶謫但隨遇而安的曠達情懷。

(二)複習文本,理解文章的主要內容。

第一組:作者生平簡介,文體常識、寫作背景。

第二組:第一自然段的重點實詞、語句的翻譯、主要內容的講解。

第三組:第二、三自然段的重點實詞、語句的翻譯、主要內容的講解。

第四組:第四自然段的重點實詞、語句的翻譯、主要內容的講解。主題思想

(為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採取小組競賽的'方式進行。這一輪為必答題。答對者不扣分,答錯者扣五分。學生分組抽籤後上黑板交流15分鐘)

(三)深入研讀文本

學生結合以前的學習情況,自主出題,然後學生在組內彙總,每組出三道題。要求為:

1用原文語句回答的題1道。(這裏重點是對文章名句的積累與運用)

2圍繞文章主要內容及主題理解的問題1道

3拓展遷移、比較、聯繫實際的題1道。(這裏主要是有利於學生遷移能力的形成,有利於學生創造性的培養。以及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

(學生自主複習時自己按要求出三道題,然後學生課上在組內彙總。選出三道題全班交流。2分,交流時以搶答題的形式進行,每答對一道題加5分。答錯者不扣分。10分鐘,師這裏可以適當的補充習題。)

(四)拓展延伸:進行比較閲讀

我們學過的古詩文中,有不少通過寫景抒情來含蓄地表達作者政治上的失意和力圖排解鬱悶的情感的文章。請你回顧一下都有哪些?我們就來比較《小石潭記》《岳陽樓記記》《醉翁亭記》的異同。

①《小石潭記》中景物描寫融合了作者的身世遭遇,寓情於景,託物言志,借被遺棄於荒遠地區的美好風物,寄寓自己的不幸遭遇,傾注怨憤抑鬱的心情

②《岳陽樓記》題為“岳陽樓記”,自然要用相當多的篇幅描寫岳陽樓的景色,但寫景本身並不是目的,作者的真正意圖是借題發揮,談人生抱負,並以此規勸、勉勵友人。寫 “遷客騷人”登樓時一悲一喜的情懷,情景交融,為後文張本,引出議論,闡述作者抱負。

③ 《醉翁亭記》中記敍、寫景、抒情相結合,景中處處有情,突出了主旨——太守“寄情山水,與民同樂”。

(學生在小組內自主討論探究3分,然後全班交流5,這裏主要是引導學生通過三篇文章的比較,掌握寫景散文的寫作特點,而且通過不同文人面臨被貶的遭遇不同的情懷,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

(五)課堂小結

(由作品體現的憂國憂民思想,樂觀豁達的胸襟作總結,然後由名人的相關名言作總結,激發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

同學們,歐陽修因支持范仲淹革新政治,屢遭嫉恨,被貶滁州,卻能夠寄情山水,與民同樂。范仲淹憂時傷世,倡導“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真是值得我們後人欽佩。最後老師送同學們幾句名言:

生活就像海洋,只有意志堅強的人,才能到達彼岸。

——馬克思

生命的意義在於付出,在於給予,而不是在於接受,也不是在於爭取。

——巴金

人只有獻身社會,才能找出那實際上是短暫而有風險的生命的意義。

——愛因斯坦

(六)課堂測試 (測試的內容為20xx年吉林省會考試題。目的是緊扣會考試題走向,讓學生熟悉會考題型,而且試題由淺入深,達到分層檢測的目的。5分鐘)

1本文作者歐陽修是( )代的文學家。(1)

2解釋下列加點詞在句中的意思。(1)

(1)瀉出於兩峯之間( ) (2)遊人去而禽鳥樂( )

3歐陽修寄情山水,詩酒山林,除享受山水之樂外,還具有怎樣的深意?(2)

4“前者呼,後者應,傴僂提攜,往來而不絕”描寫的是滁人出遊的場面。通過這個場面,你能感受到什麼?

5歐陽修儘管被貶滁州,仍能有所作為。請結合自己的生活實際,談談你從中得到的啟示。(七)作業

①大家已學過不少描寫景物的古代詩文,試着把其中描寫山水的名句摘錄下來,並選一兩則加以賞析。提示:如《桃花源記》中“桃源之美”,《三峽》中的山美、水美,《答謝中書書》《記承天寺夜遊》《湖心亭看雪》《遊山西村》《使至塞上》《渡荊門送別》……

(作業的佈置主要是進一步促進學生的積累,提高學生的賞析能力。)

(八)板書設計:

醉翁亭記

歐陽修

與民同樂

(簡明扼要的展示出文章的主題。)

説課稿 篇4

一、説教材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作用和地位

《拋硬幣》是義務教育課程北師大版實驗教科書二年級數學第九單元的第三課。“拋硬幣”是學生在學習統計知識的基礎之上,對“可能性”這一生活中的概念的認識和研究。

2、教學目標

認知目標:體會事件發生的可能性及其大小。

能力目標:培養學生從統計結果的分析中發現問題的能力以及初步的動手操作能力與小組合作探究學習的能力。

情感目標:遊戲化的情境激發學生愛數學的情感。

3、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體會事件發生的可能性,理解“一定”“可能”“不可能”的數學概念。

教學難點:理解“可能”這一數學概念。

(二)教材處理

1、教學對象分析

二年級的學生還處在國小的低年段,他們對新知識充滿好奇,喜歡動手操作和小組合作的學習方式,但是對數學概念的抽象和概括的能力比較薄弱。

2、教學內容的組織與安排

這是學生第一次接觸“可能性”這一數學概念,但是在日常生活中遇到過這樣的問題,只是沒有形成一個知識的'系統。這時候我首先採用一個學生喜聞樂見的故事情景導入,讓學生的聽故事的過程中參與其中,學到新知,使概念的教學生動起來;接着我引導學生通過小組合作的形式動手驗證一下自己剛才的猜測,使學生學習的理論有實際的經驗為基礎,也使學生在驗證活動的過程中享受成功的體驗;然後我引用書本中的拋硬幣,讓學生將所學到的知識應用於實際的問題之中,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最後讓學生運用所學的知識聯繫我們身邊的問題,找找生活中有哪些用“可能性”來表述的現象,引導學生學好數學,用好數學,用學過的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問題。

二、説教法、學法

1、創設問題情境,初步感受知識

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是素質教育的核心。根據這一教學思想,我認為在課堂教育環節上,積極創設問題情境是引導孩子初步感受知識,培養他們創新意識的有效途徑。

在講“可能性”時我設計學生喜聞樂見的故事情景引入新課,形式新穎,別具匠心,讓學生的聽故事的過程中學到新知。讓學生很快進入角色,形成愉悦的學習心理,並表現出注意力的高度集中,由於這樣步步引導,環環推進,產生的教育效果是良好的,為下面的學習鋪墊道路。

2、提供豐富的感性材料,幫助學生理解和驗證知識

國小生腦中的具體形象,決定於對感性材料的依賴性,所以對抽象的數學概念的學習,可以通過向學生提供感性材料,結合相關情境,讓學生自己逐步探索、發現和總結。特別是實際操作,既是學生認識概念、理解概念的重要途徑,也是調動學生自主學習、積極學習的重要手段。本節課的教學活動,最突出的特點是通過學生動手操作驗證自己的猜測,讓學生在豐富的教學活動中感悟知識的內涵。

3、鼓勵學生積極參與,培養合作意識

教育活動從來都是師生、生生多邊互動的。首先教師的引導作用不容忽視,其次學生合作意識的培養必須重視。這節課的教學活動中,我採取了合作互動的方式,選擇小組合作的形式,達到相互交流啟發的目的。學生在學習中參與意識越強,合作意識越濃,越能發揮他們的潛能,越能不斷提高他們的學習能力,從而有效地提高學生的整體素質。

4、聯繫生活實際,培養學生自主創新能力

“可能性”教學中,教師沒有過多講解的含義。這是以一個引導者的身份,將學生帶入問題情景,讓學生自己去嘗試、體會、理解“可能性”,然後再根據學生自己的理解去解決生活中的問題。這一切都充分體現了學生自主學習,自主探索的意向。為創造性思維發展提供了有利條件。通過教學活動,學生不但進一步鞏固了可能性的知識,同時也認識數學來源於生活。

三、教學程序設計

1、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教師運用一個學生感興趣的小故事引入新課,學生的在聽故事的過程中,展開想象,運用所學合理猜測,初步感受新知,引出數學概念。

2、小組合作,動手驗證

採用小組合作的形式,選擇自己感興趣的情況,驗證剛才猜測的結果。對新知有了進一步的理解,使理論與實踐相結合。

3、合理練習,鞏固新知

運用拋硬幣這一小遊戲,讓學生先運用所學的知識猜測結果會怎麼樣,説説為什麼這樣推斷,課後再進一步驗證結果。

4、課堂總結,形成系統

讓學生回憶今天學到了什麼?有什麼收穫?使所學的知識得到整理,形成了一定的知識鏈。

5、聯繫生活,拓展課堂

引導學生找找我們的身邊有什麼能用“一定”“可能”“不可能”描述的現象。使學生感受到處處有數學,數學是一門很有用的學科,使數學學習不侷限於課本與課堂。

説課稿 篇5

一、 教材分析

(一)、教材地位和作用

這部分知識是建立在學生研究了液體沸騰的條件及特點、液體蒸發條件及影響因素之後,將討論重點引向蒸發吸熱温度變化情況,為今後學習能量守恆定律打下基礎。本部分教學內容有如下特點:一是通過教材“想想做做”和生活實例進行分析,符合學生認知規律,二是書中插圖富有啟發性和趣味性,有利於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二)、教學目標

知識技能目標:

1、知道蒸發要吸收熱量;

2、知道液體蒸發時有製冷作用

過程方法目標:

3、通過觀察和回憶體驗蒸發和沸騰都要吸熱但温度特點不同

情感態度目標:

4、培養學生積極探索的科學精神。

(三)教學重點、難點和關鍵

液體沸騰吸熱温度不變,是一個難點,同樣,液體蒸發致冷的理解也是一個難點,也是考點,更是教學的.重點。關鍵是引導學生探究分析,自己得出正確結論,所以重點放在如何引導學生探究分析上,難點是要使學生準確找到原因,液體蒸發吸熱,致使液體和它的依附物温度降低。

(四)教具準備

在實驗室裏上本節課最好,每小組温度計1支,酒精一小瓶(用膠塞頭滴管取用),棉花少許。

二、 教法

由於學生對沸騰、蒸發有了理性認識,也具備了一些實驗技巧,因此本部分採用“實驗探究法”進行教學,通過學生對問題的合理猜想,設計實驗,驗證猜想,從而培養學生探究問題和思考問題的能力。

三、 學法指導

這部分通過科學探究,學生利用討論法、分析法,去尋求知識,從而發展初步的科學探究能力。

四、教學流程

(一)課題引入:

培養學生對物理的興趣,是課標規定的物理教學的根本目的,因此由觀察相關插圖(P)並提問:人洗完澡後為什麼會感到冷?就自然的引入了課題。

(二)目標展示:

口述:液體蒸發吸熱還是會放熱呢?液體的温度又會怎樣變化呢?

板書:液體蒸發時會 ,液體的温度會 。

問題是學習的開始,學生明確了目標以後,才會確定學什麼、怎麼學。有了問題可以激發學生參與學習的興趣,調動體驗、探究、實驗的積極性。

(三) 探究指導:

通過引入、目標展示活動,學生已經有了猜測,並在思考如何驗證,教師只是提供一個探究環境,不必過多講解。要充分發揮學生潛能。

(四) 組織評價:

先由幾個小組彙報探究方法和結論,聽取學生報告,幫助學生正確分析, 準確表述。強調“液體蒸發過程吸收熱量,使液體和他的附着物温度降低。”學生可以直接塗酒精在手上感覺,也可以將棉花蘸上酒精觀察温度計示數變化。不強求一致,不扼殺學生的想象、推理能力。再在目標板書上補上“吸熱”,“降低”。

説課稿 篇6

“面積的認識”是學生在國小階段學習數學比較重要的一個內容,它將引導學生的認知從線過渡到面,從一維空間向二維空間推進,是學生認識上的一次飛躍。學好本節課的內容,不僅有利於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提高解決簡單實際問題的能力,而且能為以後學習其他平面圖形的面積計算打下基礎。

本節課教學環節完整,體現以下幾個特點:

一、注重面積認識的直觀性和層次性。

在課開始部分,教師就設計有效活動,安排了兩個同學分別擦洗大小黑板活動,讓學生在活動中發展對二維空間的認識,由此積累認識面及認識面的大小的活動經驗。再接着通過看一看、摸一摸身體物體的面,引導學生感知面的大小,進而讓學生能很好地理解面積的含義。

二、注重對面積概念認識的全面性。

學生的生活經驗常常認為只有向上擺放的“面”才有面積,為了突出面積概念的本質,教師讓學生摸摸桌子的側面,球面,看看湖面、鐘面,從而豐富了“面”的表象,讓學生更全面地理解面積概念。

三、精心製造認知衝突,激發學生認識面積單位的需求。

教師精心選擇了兩個長方形,使學生用已有的觀察、重疊方法都不能方便地進行比較,產生認知衝突。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思考:能不能借助另一個圖形來比較?如何藉助另一個圖形來比較?從而激發學生用面積單位進行測量的意

四、設計多種形式的練習,讓學生逐步內化對面積概念的認識。

第一個練習題比較國家、省份面積的大小,用目測法。第二個練習是通過“數格子”的方法來確定圖形的大小;第三個練習則是提高練習,從中滲透了面積與長、寬、邊長間的聯繫,為下節課的.學習埋下了伏筆。

 建議與改進:

1、在發展學生面積守恆的觀念時,教師最好用數學書來操作,引導學生觀察書在橫放、豎放、斜放時的現象,從而滲透“圖形的面積不會因擺放形式的變化而變化”的守恆規律。

2、教師的過渡語還不夠精煉。例如,在學習完物體表面的面積後,教師可如此過渡:“物體的表面的大小,那我們學習的圖形有大小嗎?好,現在,我們

一起用手來比劃出幾個圖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