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國學 語言 詩詞 名言警句 對聯 雜談
當前位置:學問齋 > 範文 > 説課稿

【熱門】五年級語文説課稿3篇

欄目: 説課稿 / 發佈於: / 人氣:2.37K

作為一位不辭辛勞的人民教師,時常要開展説課稿準備工作,説課稿有助於提高教師理論素養和駕馭教材的能力。怎樣寫説課稿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五年級語文説課稿3篇,歡迎大家分享。

【熱門】五年級語文説課稿3篇

五年級語文説課稿 篇1

《猴王出世》是根據我們非常熟悉的古典名著《西遊記》第一回改編而成,作者用凝練的古白話文為我們講述了一個早已家喻户曉的故事:花果山上一塊仙石孕育了一隻石猴,這石猴與羣猴玩耍時,因敢於第一個跳進水簾洞,被羣猴拜為猴王。石猴的形象,孩子們早已耳熟能詳,但是他們大多是從影視或者圖畫書上看到的,所以本課不是通過解讀文本建立形象,而是通過解讀文本,來實現頭腦中原有形象與文字的融合。

根據以上分析,我確定本課教學目標如下:

知識與能力目標:

1、學習生字詞,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初步感受古典文學的語言特點。

2、瞭解石猴是怎樣出世的以及它成王的經歷

3、體會石猴的性格特點,感受其形象。

過程與方法目標:

通過多種形式的反覆吟誦、感悟、探究等教學策略,讓孩子們品詞析句。

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

培養閲讀古典小説的語感和興趣。

教學重、難點:

體會石猴的性格特點,感受其形象。初步感受古典文學的語言特點。

根據教學目標的確立以及學生的認知特點,我做了如下教學設計,下面我將教法、學法融合起來進行説課。

在第一課時裏,我和孩子們初讀了課文,將課文讀得正確流利,並通過聯繫上下文、查字典、小組合作交流的.方法解決了課文中難懂的字詞。例如:“瞑目、甲子、洞天、滔滔不竭”等。在此基礎上,還將課文按事情發展的順序分成了兩部分,理清了文章脈絡。

教學設計:

一、整體回顧課文

讓學生用簡練的語言説一説課文講了一個怎樣的故事?對課文的整體回顧,不僅能培養孩子的概括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還可以讓學生很快走進文本,為後面賞析課文做好準備。

二、品讀感悟課文,解讀人物形象

本節課我設計的中心話題是:石猴是從哪兒來的?石猴能成為猴王,憑藉的是什麼?在課文中劃出相關字、詞、句,並做出批註。再想象當時的情景,有感情的讀一讀。

五年級語文説課稿 篇2

一、 説教材

(一)、教材分析:

《釣魚的啟示》是一篇文質兼美,藴含着很深人文道德的,而且很深奧。這篇課文作者用抒情的筆調回憶了一個釣魚的故事:34年前,鱸魚捕撈開放日的前一個傍晚,“我”和父親去釣魚,由於離捕撈鱸魚開放的時間還差兩個小時,父親要“我”把好不容易釣到的大鱸魚放回湖中,使“我”從中獲得終身難忘的啟示的事,説明從小受到嚴格的教育,就會獲得道德實踐的勇氣和力量。課文是按事情發展的順序記敍的;從釣魚到放魚,最後寫34年後的啟示。最後一部分既是教學的重點,也是難點。大量細緻入微的心理活動描寫,是本文在表達上的一個特點。課文藴藏的、倡導的道德品質都是現代社會所呼喚、現代人所必須具備的,如規則意識、如誠實守紀、如不為名利所惑等等。

(二)、學習目標

1、理解父親沒有商量的餘地地要“我”將鱸魚放回湖中的'理由,讀懂“我”從釣魚這件事中所獲得的啟示。

2、聯繫實際理解與那條鱸魚相似的誘惑人的“魚”的含義,懂得從小受到嚴格教育的重要,並從中獲得道德實踐的勇氣和力量,提高抵制魚“魚”的誘惑的能力。

3、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從中體會“我”和“父親”的心理活動,並能概括“我”的心理變化的過程。

4、檢驗自己的閲讀能力和閲讀習慣。

(三)、教學重點

1、理解與那條鱸魚相似的誘惑人的‘魚’”指的是什麼。

2、體會人物的心理變化過程,培養學生的語感。

(三)教學難點

感悟作者從這件事得到的啟示,體會表達方法。

二、説教學方法

(一)、我先説一説為了突破本課的教學難點所嘗試的一些做法:由於這是第二課時,學生對課文的主要內容已經在第一課時有所瞭解,所以我就讓學生在回顧課文主要內容的基礎上直接導入新課。課的開始,我藉助“這一次釣魚給了我什麼啟示?”這一問題讓學生讀出父親曾經告誡我的話“道德只量個簡單的是與非的問題,實踐起來卻很難。一個人要是從小受到像把釣到的大鱸魚放回湖中這樣嚴格的教育的話,就會獲得道德實踐的勇氣和力量。”讓難點在課的一開始就和學生見面,目的是為了讓他們對這一啟示有個初步的概念。為了讓學生深入地理解這一難點,我分兩個層次讓學生由淺入深地體會。首先是站在父親的角度來理解,我讓學生通過讀父親決定讓“我”放魚這句話明白:在放不放魚這件事上,怎樣才是“是”,怎樣是“非”,然後通過抓重點詞“盯”、“好一會兒”引導學生體會父親在決定讓“我”放魚時複雜的心理活動,或者説是曾經猶豫過,通過父親決定放不放魚的矛盾讓學生第一次感受到“道德只量個簡單的是與非的問題,實踐起來卻很難。”其次是站在文中“我”在角度來體會:在學生已經充分掌握了“我”不願意放魚的三個理由,並與父親幾經爭辯甚至是乞求仍不能使父親改變主意之後,迫於父親的威嚴的“我”只好將鱸魚放回湖中,通過體驗“我”把魚放回湖中的沮喪和無奈讓學生進一步體會到“道德只量個簡單的是與非的問題,實踐起來卻很難。”這一難點。

2、再談一談感受體驗朗讀方法的指導:釣魚過程中“我”的心情變化的語句是教學的重點,既要求感受體驗,也要求熟讀積累。感悟體驗方法的引導上力求符合文本特點。我所嘗試的:一是整體感受法。課文中父親和“我”的人物形象豐滿、意境悠遠、意象豐富,初讀時引導學生整體感受父親和“我”的形象。二是角色體驗法。課文對 “我”的角色着墨多,形象鮮明;父親的角色着墨雖然不多,但對子女嚴格進行道德教育的形象栩栩如生,教學中引導學生在朗讀與感悟中體驗。三是想象體驗法。如對父親“盯着鱸魚看了好一會兒”,引導想象父親此時是怎麼想的?又如“我”再次向父親投去乞求的目光,兒子向父親“乞求”,會怎麼説? 四是移情體驗法。父親的“不容爭辯 ”,引導學生移情體驗:你就是父親,當年兒子投來乞求的目光時,你會不容爭辯地説些什麼?

3、最後談一談在引導學生理解含義深刻的句子所進行的一些嘗試。理解含義深刻的句子,我力求讓學生聯繫上下文和自身實際,藉助對話還原生活,例如為了引導學生理解“那誘惑人的“魚”指的是什麼?我先讓學生思考:對於一名著名的建築設計師來説,可能面對哪些利益的誘惑?學生藉助這一問題的理解自然很快地找到了生活中這“魚”的所指,再讓他們談:在你的生活中遇到過類似誘惑人的“魚”嗎,難度就就減小了。

五年級語文説課稿 篇3

以讀為本,是我們語文教學的寶貴經驗。《新課標》中也提出:“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教師是學習活動積極的組織者和引導者。語文教學應該以學生自讀自悟、自學探究為基礎,大力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充分發揮師生雙方在教學中的主動性和創造性。”朱老師執教《莫高窟》一課,在課堂上,讓學生充分而有效地讀書,堅持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發揮主導作用,引導學生在讀中解決問題、讀中悟出感情,在讀中品詞析句……讓學生在讀中自悟自得,從而感受到讀書的樂趣,創造富有生命活力的語文課堂教學。

一、以疑促讀,讀中理解

怎樣才能“充分發揮師生雙方在教學中的主動性和創造性”呢?教師應該教給學生有疑處。只有這樣,才能在有限的時間內提高教學的效率。莫高窟位於我國西北邊陲敦煌,歷史悠久卻遠離現在學生的生活環境,如何設立情景,引發學生的興趣。

整個閲讀教學的過程,就是一個質疑解疑的過程,是一個學生自主實踐、自行發現、自我建構的過程。上課開始,朱老師圍繞莫高窟的藝術價值,課文是從哪些方面的具體描述。從而帶動了全篇的閲讀,讀文學習,貫穿全過程。

二、“讀中品,品中悟”,

我國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老先生曾講過,讓孩子們讀,讀,反覆的讀。的確,只有把讀作為理解與感悟的手段,通過讀,去解決閲讀課上的幾乎所有的問題。唯有多讀,才能理解,才能運用,才能潛移默化地將範文的語言內化為自己的語言。“讀”在語文學習中是一個不可替代的手段。的確,課文的理解靠讀,字詞的掌握靠讀,語感的領會靠讀,主題的把握靠讀,學生感情的融入也靠讀,好的朗讀勝過繁瑣的講解。

本課結構明確,條理清晰。特別是二、三兩自然段有許多相似的地方,通過教師朱老師的引導,幫助學生髮現學習的方法,指導學生合作自學,將品發展到學、仿、創新。

朱老師將第二自然段“彩塑”部分作為教授的重點,引導學生總結本段的寫作特點:

(1)總——分的結構。

(2)習作手法:排比句,分寫的部分詳略得當。

將第三自然段放手交給學生交流自學,當然放手不等於不管不問,教師在此時是幕後的指引者,通過自學前的幾個指引性的.問題,給學生自學的方向,輔助學生自學。如果所提問題更具層次性、坡度性,利於學生的思維發展就更好了。

三、多種形式的朗讀,感悟語言文字的美。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説:好的先生不是教書,乃是教學生學習習慣的養成和學習方法的指導。在本文的教學中,朱老師力求讓學生學會朗讀,即通過讀讓學生抓住重點詞句,通過讀,讓學生理解內容、體會出感情來,在反覆朗讀進入文中情景.根據不同人物的特點、用不同的語氣、表達不同的感情、使學生明白書讀百遍、其義自見的這一道理。總之,朱老師這一課是成功的,值得學習。

朱老師在主講《莫高窟》一文時,採用了多種方法指導學生進行朗讀,以讀代講,讓學生充分地讀,在讀中全面理解,在讀中整體感知,在讀中有所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