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國學 語言 詩詞 名言警句 對聯 雜談
當前位置:學問齋 > 範文 > 説課稿

【實用】説課稿範文彙總十篇

欄目: 説課稿 / 發佈於: / 人氣:1.44W

作為一名為他人授業解惑的教育工作者,時常會需要準備好説課稿,藉助説課稿我們可以快速提升自己的教學能力。那麼問題來了,説課稿應該怎麼寫?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説課稿10篇,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實用】説課稿範文彙總十篇

説課稿 篇1

一、目標確定

大班兒童對事物表面特徵的觀察以積累了一定的經驗,在本次活動中通過尋找、探索發現影子的奧祕,激發兒童探索事物本質特徵的興趣,科學教育活動是在引導兒童親自探索和發展獲得有關經驗的過程.因此,針對本班兒童科學教育特點,我確定以下目標:

1、萌發

兒童探索科學的興趣及求知慾望。

2、引導兒童主動參與實踐操作活動,並獲得有關“光和影子”的感性經驗,即:光線照射在物體上,物體擋住光線就產生影子。

3、發展兒童的觀察、比較、合作、判斷能力。

二、教材分析

玩影子是兒童最感興趣的遊戲,幼師緊緊抓住兒童這一特徵設計了本次活動,以玩手影為導入,在循序漸進深入,影子是怎樣產生的——影子的舞蹈——進一步探索影子舞蹈的奧祕——到户外尋找影子,結束本次活動。從而讓兒童全面系統地掌握了有關“光和影子”的感性經驗,即:光線照射在物體上,物體擋住光線就產生了影子。

活動中,提供大量的圖片等操作材料,並分層次逐步投入,鼓勵兒童想辦法,讓這些材料跳起舞來,這種與材料互動的`學習方法,增強兒童的自信心,激發兒童探索慾望,促進兒童的創新思維。

重點:如何讓影子動起來.

難點:光線照射在物體上,物體擋住光線就產生影子.

三、教學準備

根據教學目標,我做了物質方面的準備和知識方面的準備。

知識方面準備:1、知道鏡子會反光,瞭解平面鏡的特徵。

2、知道產生影子所需要的條件。

物質方面準備:1、白紙、手電筒、固體膠若干。

2、烏龜、小鳥、風車、風扇等。

3、幼師範例一份,應集燈一個。

四、教法與學法

根據教學目標,我用集體教學的形式,在教學過程中,我運用了探索式教學法,滿足兒童探索事物本質特徵的願望,充分做到以兒童為主體,幼師為主導,培養兒童探索科學實踐的興趣,發展兒童的觀察、比較、判斷能力,讓兒童養成從小就主動探索科學的習慣,提倡兒童自己體驗成功的喜悦,並且進一步體驗自信帶來的愉悦感。

五、教學過程:

本次活動涉及了以下五個環節:

(一、)激發兒童學習興趣

首先我設計玩影子的遊戲,並教幾種手影,如孔雀、小鳥、狐狸、小狗更手影。(用應集燈放在桌子上,手放在燈光中間,射到牆上的各種形態的影子,讓兒童自由操作感受到樂趣。將兒童的學習興趣和探索願望激發出來。)

向兒童提問:為什麼會產生影子呢?(通過兒童自由發言,體現兒童學習知識的主動性和自主性原則,引出本次課題。)

(二、)瞭解影子是怎樣的

為由而提供手電筒和一些立體物體,請兒童用手電筒往物體上照,看看不同角度的光照的方向的影子有什麼不同,關掉手電,觀察還有沒有影子,並提問影子是怎樣產生的。

通過實驗觀察,在不同角度的光照方向產生的影子有什麼不同,並小結初,光線照射在物體上,物體擋住了光線產生了影子,讓兒童發現光照方向與投影的關係。

(三、)跳舞的影子

1、幼師操作遊戲材料表演,兒童觀察小鳥飛起來跳舞,但不結實操作過程。

2、為兒童提供材料:手電、紙、小鳥、固體膠,通過實驗操作,啟發兒童想辦法上小鳥跳舞。

3、

幼師鼓勵兒童自己動腦筋想辦法解決問題。

4、兒童討論:為什麼小鳥會飛起來?

小結:要讓小鳥跳舞,翅膀之間必須有距離,同翅膀的角度折的正反合適有關。

(四、)進一步探索影子跳舞的奧祕

1、提供各種形象,請兒童人選一種材料,想一想這些物體哪些部分便於活動,然後設法讓他們動起來。

2、兒童探索,根據情況指導,如當兒童未能讓風車轉起來,可啟發兒童思考,風車的角度摺疊是否合適,手電移動的角度方向是否與風車的活動有關。

3、兒童講述方法並交流,引導兒童觀察和體驗,物體是怎樣活動的?

小結;當手電移動時,光線的位置發生了變化,這是影子也發生了變化,這樣他們就跳起來了。

(五、)活動延伸

1、到户外去尋找各種物體和自己的影

子,並玩踩影子的遊戲,在歡快的氣氛中結束課題。這一環節調動兒童身體各個部分,充分滿足兒童好動的個性,是兒童直接通過自己的感覺器官認識和感受影子帶來的有趣現象。

2、引導兒童在日常生活中繼續觀察“光和影子”的有趣現象。

本次活動通過兒童觀察、操作,鼓勵兒童自己動腦解決問題,並通過交流討論是兒童感知,光線位置變化,影子也隨之變化的現象,即:光線照射在物體上,物體擋住光線就產生影子,從中獲得“光和影子”的感性經驗。

説課稿 篇2

各位領導、各位老師:

大家好。

今天我説課的題目是六年級的《正比例的意義》一課。我將從教學背景分析、我的思考、教學目標、教學重難點、教學過程和教學特色六個方面來開展。

一、教學背景分析

1、教材分析

首先是這節課的教學背景,正比例的意義是國小數學“數與代數”當中重要的內容之一,也是學生系統學習函數的開始。提起函數,可以簡單的説:函數是一種以運動和變化的觀點來反映兩種數量之間相互聯繫的一種數學模型。而正比例的意義,正比例關係也是當中最簡單最線性的關係,其實在學生以往的學習過程當中,比如説探索規律,還有對數量關係、運算公式的學習,包括字母表示數以及統計圖、統計表的認識,以及比和比例等內容,都為學生學習正比例的意義奠定了一定的知識基礎。同時,正比例意義的學習將直接為反比例意義的學習提供研修方法和研修模式,又為後續的解決實際問題,乃至於將在國中系統的學習函數做好了知識和方法的準備。

2、學情分析

剛剛談到了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另外從學生的學習情況來考慮,在課前訪談中,通過學生對於涉及的兩種相變化的量思考的時候,還能夠結合自己充分的生活經驗,舉出了大量實例。比如在訪談中,當涉及到“兩種相關聯的量”這個話題的時候,有的孩子就説:大樹生長的高度跟它生長的年份相關係,還有的説一天當中氣温是隨着時間的變化而發生變化的等等。這些展示出了孩子對於日常生活中那種變化現象的關注和探究的興趣。但是不可否認的是從學生面對正比例的學習角度來看,這方面的學習還是存在一定的認知困難的,因為從研究數量關係的角度來看,應該説孩子對以往的數量關係,包括一些運算公式有了比較清晰的瞭解,比如説路程、時間、速度這組常見的數量關係,應該説孩子比較熟悉,但是還僅僅停留在對具體問題的解決上,而正比例的意義是要從一種運動和變化的觀點去理解數量間的關係,要通過觀察、分析兩種數量之間的變化情況,變化規律,進而達到對兩個變量關係的進一步理解。因此説學生對數量關係的認識和思考將從以往的靜態過渡到今天的動態觀察分析,乃至於抽象概括上來。這種研究問題的角度,學生相對來説還是比較陌生的。

二、我的思考

基於以上的瞭解,我進行了這樣的思考。關於正比例意義的學習,是僅僅讓學生記住描述正比例意義的一段文字,還是説僅僅讓學生能夠記住關於正比例的關係式,或者説能利用正比例意義,利用關係式進行判斷等等。能做到這些就夠了嗎?經過思考,不難發現,事實上這些僅僅是基本知識、基本技能的層面,學生學習正比例的意義,應該在系統地認識所謂函數的這樣一個大的背景下來展開,其更深遠的價值在於學生以一種運動和變化的觀點,變化的眼光來看待生活中的現象,應該在變化當中尋求對應關係,在對應中確定事物間的聯繫,從而實現從另外一個角度,或者説與以往觀察的角度不同的理解,來促進學生進一步的理解常見的數量關係。基於這一部分內容的抽象性,也應該在教學過程中適當的採取文字、表格、關係式和圖像等多種形式來促進學生的理解,從而有意義的建構正比例的意義。

三、教學目標

基於以上的思考,我制定了本課的教學目標如下:

1、在具體情境中認識成正比例的量,理解正比例的意義,並能結合生活實例進行判斷。

2、在藉助多種形式理解正比例意義的過程中,培養學生的觀察、比較和抽象概括能力。

3、進一步體會數學與現實的密切聯繫,滲透數形結合思想和初步的函數思想。

四、教學重難點

本課的教學重點是理解正比例的意義,掌握正比例關係的判斷方法。教學難點比較突出,通過多種形式的表徵來豐富學生的認識,從而達到深入理解正比例的意義。

五、教學過程

第五方面是教學過程,我將從以下四個方面來進行。一是情境引入,初步感知,二是聯繫實際,建立意義,三是鞏固練習,促進理解,四是質疑總結,拓展延伸。

1、情境引入,初步感知

首先是課堂的起始階段,從情境引入,初步引發學生對兩種相關聯量的感知,出示這樣一個實際的調查表,是一個男孩的體重變化情況,從出生到七週歲,當然這個表格的出示可以用動態的形式來呈現,隨着出生後年齡的變化,而逐個出示與之相對應體重的具體情況。當觀察表格之後,明確引發學生思考:通過觀察這個表格,你有什麼發現?引發孩子具體觀察裏邊的數據,當然這個過程學生很快就會意識到,這個小男孩的體重是隨着他年齡的變化而變化的。從而產生兩種相互依賴的相關聯的量這樣一層含義。而後是引導學生繼續結合自己的日常生活舉例,比如説剛才所提到的課前調研到的:樹木生長的高度與年份的問題,包括孩子一些感興趣的話題,都可以藉助這個機會引導學生充分舉例,老師適時的呈現關於這個樹木生長的話題,以曲線統計圖的形式來豐富學生的理解,進一步提高學生對於圖像當中所反映問題的初步思考。

剛才的兩個情境,其實並沒有直接進入典型的正比例關係這樣一個話題,而是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出發,引導學生明確地認識到:只要是一種量變化,引起另一種量發生變化,那麼這兩種量就是相關聯的量,並且充分感知,大量實例證明兩種相關聯的'量在我們現實世界中是廣泛存在的。以上是課堂的第一個環節。

2、聯繫實際,建立意義

第二是聯繫實際,建立意義的過程。首先呈現的是兩幅表格,第一個是關於老師步行回家的時間和路程的統計表,還是以動態的逐個逐列的呈現形式來進行,老師步行回家1分鐘80米,2分鐘140米,一直到8分鐘提出明確的與之相對應的問題:8分鐘行多少米?第二個表格是國慶時三軍儀仗隊通過天安門受閲區時間和路程的統計表,形式大致相同,但是觀察兩個表格,可以明確引發學生進一步思考,在完成表格填空的過程中,不難發現,都是關於步行時間和路程的統計表。為什麼第一幅表格不能確定準確的與8分鐘相對應的路程,而第二幅表格卻通過推算、簡單的思考,能夠確定出準確的路程呢?

那麼,通過具體的觀察、討論,學生們可以明確的意識到雖然時間和路程這兩種相關聯的量是在不斷髮生着變化,這一點不容置疑,但是仔細觀察,兩種量中相對應的數據,我們也可以明確的發現,三軍儀仗隊通過天安門受閲區的時候,他們所步行的速度是保持不變的,也就是能夠算出準確的與8分鐘相對應的路程。當然這個素材的選取也是經過一定思考的,比如相關的還有一些信息也可以藉此機會給學生提供,比如説還是關於天安門受閲區三軍儀仗隊的通過問題,還有相關的信息,比如説每步行進75釐米,一分鐘116步,通過天安門整個受閲區911步,分秒不差這樣一個奇蹟,增強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從中也可以結合豐富的信息積累更多的經驗,包括可以進行以後的初步判斷等等。以上是第一個表格的問題。

第二個問題呢,是想豐富學生的進一步感知的材料,準備以單價、數量、總價這組常用的數量關係來進行,大致情況是這樣的:首先是以圖像的形式呈現部分數據,一個是蘋果的質量,一個是總價。1千克對應的是5元,2千克對應的是10元,3千克對應的是15元,這裏突出的是以圖像的形式呈現對應。在此基礎上,可以直觀的發現蘋果的單價,並且可以利用學生獲取的這樣一些數據信息,引發學生進一步思考:買6千克蘋果需要多少元呢?這裏學生可以藉助單價進行簡單的計算,從而確定出與6千克對應的點的位置,其實孩子可以藉助剛才三個點的發展變化趨勢,來推測出與6千克相對應的點的位置。而後可以進一步藉助圖像增進學生的理解,也就是還可以購買不同質量的蘋果,而且都能在這個圖中找出與之相對應的價錢。無數多個點集合在一起,並通過連點成線,就更明確地發現了事物的變化趨勢,從而以運動和變化過程中的觀點去認識變與不變的內在規律。當然還可以涉及到更多的價錢,乃至於0千克的價錢,從而完善了學生對這條直線的一個明確的認識。當然這個過程也是進一步讓學生理解到總價是隨着數量的變化而變化的,蘋果的單價始終保持不變,所關注的還是內在規律,這樣就把數據信息和圖像信息有機的結合在一起。

接下來為了實現從圖像和表格的多種形式融合,將上述內容移植到表格當中去,從而初步實現圖像和表格的進一步溝通。通過以上兩個情境的具體材料,應該説學生對於正比例的意義已經有了一個初步的認識。

接下來的環節就是藉助剛剛兩個事例引導學生進行明確的對比和溝通,從而找到兩個事例當中的共同點。當然孩子可以藉助自己的理解,用文字的形式進行表達,老師也可以進一步豐富學生的認識,可以藉助手勢的形式來進行。比如説剛才所提到的兩個事例當中,都涉及到兩種相關聯的量,一種量變化,另一種量也隨着變化。具體來説是一種量擴大,另一種量也隨之擴大(手勢),一種量縮小的話,另一種量也隨之縮小(手勢)。同時,這兩種量中相對應的兩個數的比值是保持不變的。從而以文字和手勢的形式明確正比例的意義。當然還要引導學生進一步關注以關係式的形式來進行總結概括。這樣的情況下,通常都可以採用一個關係式來進行,剛才所涉及到的路程、時間和速度,總價、數量和單價都可以用字母的形式來明確概括,即y/x=k(一定)的形式。從而初步引導學生用多種形式完成對正比例意義的初步概括。

以上這個環節給孩子提供了熟悉的情境,通過觀察、分析、對比和抽象概括的過程,努力地抓住了示例中兩個量變化的基本特點,進而總結和概括出正比例的意義。

3、鞏固練習,促進理解

課堂的第三大環節是鞏固練習,促進理解。首先是利用表格的一個判斷形式,表格中所涉及到的是關於總價隨着單價的變化而發生變化,但是始終不變的是什麼?是買3只筆的這樣一個常量。這道練習題目的設計,努力克服掉了剛剛學生所形成的總價/數量=單價(一定)的思維定式,從而實現關注整個事情變化兩種相關聯量的理解,以及到底誰沒有發生變化這樣一個關注點,進一步促進學生理解,同時,這裏還有一個訓練表達的問題。

第二個練習是進一步豐富學生的判斷經驗,引導學生用連貫的、完整的話來進行分析和判斷。是判斷下面問題中的兩種量是否成正比例關係,第①個練習很清晰,每分鐘打字50個,請思考打字的總數和打字的時間是否成正比例關係。這道題的訓練目的是引導孩子初步形成判斷正比例的方法以及表達的步驟。當然學生也可以舉出實例,具體的數據加以解釋説明。第②個判斷的題目是正方形的周長與邊長。它的目的是在於引導學生關注周長與邊長之間固定不變的四倍關係這個常量的思考,從而引導學生進一步引發判斷時應該注意關注對定量的思考。第③個是一本書有200頁,每天讀20頁,看過的頁數和剩下的頁數, 這裏明顯是總和一定,從而進一步引發學生思考,判斷兩種量是否成正比例關係,至關重要的是看他們兩種量行對應的比值是否一定,才能下結論。第④個是藉助函數圖像的形式來豐富學生的判斷。就是以圖像的形式來判斷大樹的生長時間和生長的高度是否成比例關係。當然這裏還可以通過計算去解決,也可以通過直觀預測和推斷來完成判斷過程。到15年後,大樹的高度是不再生長的,現在不能準確説它成正比例關係。

4、質疑總結,拓展延伸

課堂最後一個環節是質疑總結,拓展延伸。通過設計這樣一個開放一點的題目來進行,就是觀察圖中信息,你有什麼發現?

這裏還是以圖像形式來進行的,引出香蕉和蘋果兩種水果的單價與總價之間變化情況圖像,引發學生思考:這裏學生的發現應該是開放的,可以藉助直觀的圖像找到相對應的價錢,比如説香蕉3千克是24元,蘋果5千克是20元等等找到單價,計算單價。也可以通過描述發展變化的情況,變化的規律進行準確地判斷,總價是隨着數量的變化而變化的,是成正比例關係的。還可以從另外一個角度來思考,兩種線,藍顏色的線和紅顏色的線傾斜的角度是不一樣的,從而初步滲透所謂的一次函數y=ks,k值的傾斜角度的感知和理解。以上是課堂的主體環節。

六、教學特色

如果從教學特色來看,有以下兩點,一是關注知識系統抓本質,二是注重多種表達促理解。

以上只是基於已有的教學經驗和對學生的初步瞭解所形成的教學設計,還需要進一步在教學實踐中檢驗,也誠懇希望得到各位領導和老師的寶貴意見。我的説課就到這裏,謝謝大家。

説課稿 篇3

今天我説課的課題是《聲聲慢》,我説課的內容由五部分組成,一是説教材,二是説教法,三是説學法,四是説教學程序,五是教學小結與反思。

(一)説教材

1.教材地位與作用

《聲聲慢》是語文版高中語文新教材必修三第二單元第五課的一首詞,這個單元編選的課文是宋詞、元曲及宋至清代的古詩。在語文版高中語文五個必修模塊中,這是唯一安排有宋詞的單元。作者李清照,和本單元選取的詞人柳永同屬於婉約派,本單元同時選取了豪放派詞人蘇軾、辛棄疾的作品,因此,教材編者可謂用心良苦,通過比較,使學生了解完全不同的兩種詞風,進一步體會四位詞人不同的創作風格。

閨怨主題是唐宋詩詞創作的一個傳統題材,“閨怨詞”是專門表現婦女生活和情感的一類詞。但作者基本上都是男性。男性替婦女表達情感,雖別有一番風味,但終歸和婦女複雜、內隱的心理隔了一層。李清照是詞史上一位重要的女作家,她的作品寫自己真實的生活和內心世界,視角和筆觸比男性詞人更敏感、細膩。《聲聲慢》即是此類作品的代表作。

《聲聲慢》是李清照南渡以後的名篇之一,寫詞人歷遭國破家亡劫難後的愁苦悲慼,是詞人情感歷程的真實寫照,也是時代苦難的象徵。其藝術表現方式是獨特的,李清照善於選取自己日常生活中的起居環境、行動、細節來展現自我的內心世界——她獨有的寂寞心境。

2.教學目標

國中階段,學生已經接觸過部分唐宋詞,當時的學習要求只是讀一讀,背一背,瞭解大意,體會情感而已。進入高中階段,這種要求顯然是不夠的,不能只侷限於某一篇作品、某一位作家,而要把他們放在整個宋詞的發展脈絡中觀照、比較他們的地位和作用,這樣才能引導學生更好地鑑賞作品的思想和藝術價值。還有一點我們需要注意,高一的學生心理上擺脱了對成人的依賴,表現出追求獨立的傾向,可塑性極強。語文學習“得法於課內,受益於課外。”如果在課堂上能幫助每一位學生習得正確的語文學習方法,養成良好的語文學習習慣,那將是他們終身受用不盡的財富。 根據教學內容和學情分析,我確定如下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通過反覆誦讀,感知內容,解讀意象,品味意境,賞析情感。

(2)、能力目標:通過“直覺感知——深入探究——情感提升”逐層深入地鑑賞詩歌。

(3)、情感目標:深入解析詞人“愁”的豐富內涵,體會詞人情感的變化。

3.教學重點和難點

依據教學目標,參照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確定本課教學的重點、難點如下:

(1)、教學重點:通過與《一剪梅》的比較閲讀,引導學生感受“閒愁”與“丟家棄國之愁”的區別,是本課教學的一個重點

(2)、教學難點:這首詞選擇的意象很符合傳統的審美視角,挖掘詞中意象的豐富而又複雜的內涵是本課教學的一個難點。

(二)説教法

1.教學方法

①.首先是誦讀法。詩詞教學,無論採取哪一種教法,都應該讓學生把所學的作品背誦下來。因為背誦是鑑賞的前提,不能充分的誦讀就談不上深入的鑑賞。要對誦讀給予充分的重視,那種先講解再誦讀的方式是不可取的。教師可以做示範背誦,讓學生明白背誦的重要性。總之,能卓有成效地進行誦讀訓練,從中體驗女詞人孤悽愁絕的情感。就可以説完成了教學目標的一半,決不能等閒視之。

②.“情境法”教學。

藉助圖片、音樂等教學手段,營造一種情境,以引起學生一定的態度體驗,從而幫助學生理解教材。情境教學法的核心在於激發學生的情感。

③.比較法

通過與《一剪梅》的比較閲讀,讓學生在多誦讀、多分析、多聯繫比較中理解作者的情感,感受本詞的藝術特色。

2.教學手段及教學媒體的運用

多媒體和mp3的展示 ,給學生直觀的感受。

(三)説學法

教學相長,教與學是緊密聯繫、相互促進的。學法上我希望自己能把學生學習宋詞的熱情煽得旺旺的,能點燃他們興趣的熊熊之火,使學生個個喜歡宋詞,個個迷戀宋詞,因為興趣是最好的老師。

①.“自主合作探究”學習法。

讓學生在交流中合作,在思想的碰撞中經歷生疑、矛盾、掙扎、釋惑的學習樂趣 。

②.朗讀法。

讓學生反覆朗讀,培養學生的朗讀興趣,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可以使難以理解的文字變為易懂的,同時可以加深學生對課文的領悟能力,從而感染學生,使他們更進一步的接受美的薰陶。

(四)説教學程序

1.新課導入

現在我們先來聽一段音樂

播放《聲聲慢》歌曲

聽完歌曲大家有什麼感覺呢?這首歌曲主要傳達了什麼情感?

接下來大家來欣賞圖片

設計意圖:意在激發學生興趣,營造氣氛,讓學生更易融入到詞的意境當中,以引起學生一定的態度體驗,從而幫助學生理解教材,激發學生的情感。

2. 朗讀訓練,初步感知

以朗誦為起點,在與錄音的對比中尋找突破。通過學生齊讀、錄音朗讀、個人朗讀等形式,熟悉文本和領會情感。引導學生把握朗讀的節奏和輕重讀音,注意感受朗讀中的情感基調——哀婉淒涼。

設計意圖:通過反覆誦讀,感知內容,引導學生注意語調、節奏和音樂的烘托,理解詩歌的感情基調。

3. 鑑賞意象,體驗情感

《語文課程標準(實驗)》中這樣寫到:“語文教學應幫助學生樹立主體意識,根據各自的特點和需要,自覺調整學習心態和策略,探尋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和途徑。” 所以在完成該詞的教學重點目標上,我讓學生通過小組合作探究學習,就自己最有感觸的意象進行交流,在這一環節主要安排與作者的另一首詞《一剪梅》的比較閲讀。

對比閲讀

現在我們來看看《一剪梅》和《聲聲慢》這兩首詞中,哪些信息是共同的?哪些信息又是不同的?相同的信息之下內涵都一樣嗎?

(《一剪梅》:紅藕香殘玉簟秋。輕解羅裳,獨上蘭舟。雲中誰寄錦書來?雁字回時,月滿西樓。 花自飄零水自流。一種相思,兩處閒愁。此情無計可消除,才下眉頭,卻上心頭。)

相同的信息:

A 雁 “雁”這意象帶有何意?兩首詞分別用了哪個動詞寫它?

B 花 兩首詞所代表的內涵相同嗎?

C 獨 兩首詞所代表的'內涵相同嗎?

D 愁

不同的信息:

A 月與梧桐、細雨

B 酒

這兩首詞抒發的情感有什麼異同?

同:愁。不同:《一剪梅》中是一種“閒愁”,《 聲聲慢》則勝於“愁”。 “閒愁”自是相思之情,獨居生活的孤單寂寞和對丈夫的思念之情。

而《聲聲慢》中的愁我這樣引導學生,從意象入手:過雁、滿地黃花、淡酒、梧桐更兼細雨,這些意象共同的特點是慘淡,透過它們,我們能領會到詞人的亡國之痛、淪落之苦、孀居之悲。

設計意圖:通過同一作家不同作品的對比閲讀,讓學生明白李清照前後期詞的不同風格和不同情感。通過對不同意象的解讀,使學生明白詞人“愁”的豐富內涵,體會詞人情感的變化。通過“深入探究——情感提升”逐層深入地鑑賞詩歌。

4.學生朗讀,具體體會語言特點

尋尋覓覓,冷冷清清,悽悽慘慘慼戚。

A 提問:七組疊詞分別寫什麼?尋覓什麼?結果怎麼樣?仔細體會這一句的語言特點。

B 古x寫愁的詩句同學還記得哪些?“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 中的“愁” 有什麼特殊意味呢?

設計意圖:通過誦讀體驗、語言品味、引導學生體會本詞語言的悽美,認識詞中意象的特定內涵,初步掌握詩詞欣賞的方法 。

5.提煉信息,概括手法

提問:詞人通過什麼樣的手法抒發感情的?

採用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得藝術手法

縱覽該詞可知,通篇表現的都是作者的愁緒。是的,她的國愁,家愁還有情愁,怎一個愁字了得!李清照憑藉着自己極高的藝術天賦將漫天愁緒抽絲剝繭,然後進行細細紡織,化愁為美,創造了讓人們永遠享受無窮的詞作珍品。

設計意圖:關於該詞藝術手法的知識點,已經在鑑賞意象的環節中散落在教學過程中,在這裏提煉信息既考察了學生聽課的效果,又培養了學生提煉信息的能力。

6.總結鞏固

通過對比,我們清晰看到了詞人早晚期詞作迥然不同的風格。由此可見,個人遭遇和文學創作有着密不可分的關係。同時,抓住詞中所選擇的意象,在這些意象背後,我們看見了一個一生都被“愁”所困的女詞人,“愁”是她作品的主調。早年的“愁”是“閨怨”、“離愁”、“相思之愁”,是“一種相思,兩處閒愁”,是“為賦新詞強説愁”。 晚年的“愁”則是在經理了顛沛之苦、喪夫之痛、亡國之恨之後的“欲説還休”的愁,是一種沉甸甸的深沉的愁。

設計意圖:課堂總結在語文課堂教學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通過課堂總結,讓學生明白詞人早晚期詞作風格的差異,理解了“愁”的豐富內涵。

7.探究性作業:

根據所學知識,蒐集相關作品,比較分析

柳永、李煜、李清照三位詩人表現其“愁緒”的作品中“愁”的不同含義。

設計意圖:根據語文新課標的要求,作業設計可以呈現多元化的形式,探究性作業的形式符合語文新課標的要求,可以促進學生更好地學習語文,提高語文綜合素質。七.佈置作業

出示幻燈片23:作業

8. 板書設計

《聲聲慢》

李清照

亡 孀

國 愁 居

之 之

痛淪 落 之 苦 悲

(五) 教學小結與反思

這堂課,我首先把學生的“學”放在教學的第一位,所有的讀、講、練都是圍繞着學生的“學”而展開的,而這種“學”,又主要體現在一個“品”字上。整節課主要設計成三個大的板塊:第一板塊,在反覆的讀中品味詞的意韻,從而獲得整體感知;第二板塊,通過比較學習《一剪梅》《聲聲慢》,瞭解李清照前後期詞的不同風格和不同情感;第三板塊,具體體會語言特點。在整個課堂教學中,學生活動是課堂學習的中心,活動的形式多種多樣,聽、説、讀、寫等訓練語文能力的活動均有合理恰當的安排。

經過教學實踐的摸索,我認識到古典詩詞教學的難點不在於“讀”與“講”,而在於“品”,也就是讓學生充當課堂教學的主體,自己來品讀古典詩詞的意韻,自己來品味古典詩詞的美。這樣,以“品”為中心,讓“讀”和“講”為“品”服務,成為我在古典詩詞教學中摸索的主要方向。

由於農村中學學生語文鑑賞能力偏弱,這節詩歌鑑賞課有不少學生無法真正領會,但我想,經過長期的品讀,學生的鑑賞能力一定會有所提高。

説課稿 篇4

生活在農村的我從小就對母雞十分熟悉,它的外表比不上公雞招搖,它的叫聲比不上公雞洪亮,它的腳步比不上公雞輕盈矯健,但它對雞雛的慈愛是公雞無論如何都難以修煉成的。也許這就是我從小至今對母雞的最深印象吧。

在自學了文學大師老舍的《母雞》一文之後,我第一次站在文學的角度深入瞭解母雞,通過語文的途徑剖析母雞的行為特性,我才發現:這才是我真正熟悉母雞的開始。老舍先生描寫了自己對母雞的看法的變化,從一開始討厭母雞的無病呻吟,欺軟怕硬和拼命炫耀,到改變心思,喜歡母雞,直至敬佩母雞對雞雛的負責,慈愛、勇敢和辛苦,塑造了一位偉大的雞母親的形象,表達了對普天下母愛的讚頌之情。

在教學時的時候,我和孩子們一起學習老舍以前對母雞的討厭,感受到母雞的無病呻吟,欺軟怕硬和拼命炫耀。孩子們通過朗讀語言文字、交流生活中的實際經驗,再現了一隻淺薄 ,媚俗的母雞,在幽默風趣誇張的語言氛圍渲染下對母雞的興趣也越來越大,為第二課時的教學做了有利鋪墊。

因此在第二課時的教學中,我主要抓住老舍對母雞的態度改變展開教學,從複習導入、探究改變原因、總結認識三方面着手,學習文本的第二大部分,即母雞孵出了一羣小雛雞後的內容。由於是略讀課文,且文本文字通俗易懂,貼近學生生活實際,因此我的教學主張是簡單明瞭,有情有悟即可。

一、巧借生活體會多

《新語文課程標準》大力提倡“要以生活補充文本,讓生活的知識庫和學習的知識庫相互交融,實現語文與生活的對話,使我們的語文課堂充滿生活與生命的氣息。”在教學母雞“半蹲着,讓它們擠在它的翅下、胸下,得一點兒温暖。”為了使學生真實的體驗,我請同學們做做半蹲的動作,隨即交流感受,通過親身體驗,孩子們都能體會到母雞的用心良苦,理解這樣蹲着的好處,再現母雞的慈愛無私。

當理解了作者的思想轉變原因後,自然而然地由雞母親聯想到自己的母親,回憶在生病的時候,在複習的時候等情況,母親對你是如何關心照顧,簡單交流記憶猶新的情景,説説自己想對母親説的的真心話。此時孩子們思緒萬千,感恩之情油然而生,教室裏情意融融,洋溢着温暖和幸福的氣息。生活體驗與語文學習緊密結合,課堂就生活化了,學生在語文學習中喚醒對生活的情感體驗,語文就是生活,感受生活與學習的情趣,體驗學習的樂趣。

二、巧抓對比感悟深

之前“它永遠不反抗公雞”到之後“連大公雞也怕它三分”,通過彼此態度的大轉變,認識到永遠不反抗大公雞的母雞成為一羣小雞雛的母親後,是母愛的力量讓這隻欺軟怕硬的母雞變得如此勇敢起來,母愛的偉大溢於言表,學生的感悟層層遞進。

又如:餵食後“每一隻雞雛的的肚子都圓圓地下垂,像剛裝了一兩個湯圓似的”,和母雞“自己卻消瘦了許多”對比,體會母雞寧可自己餓着也要讓雞雛吃飽的無私與慈愛。

但課前預設的對比作者對母雞之前的一向討厭到不敢再討厭的截然不同的兩種觀念時,學生未能很好的領悟作者的寫作方法。作者採用了欲揚先抑的寫法,通過前後的鮮明的對比,更加突出了母雞就是一個無私無畏、日夜操勞的偉大母親,同時更表達了作者對母愛的讚頌之情。

對於同一作家不同動物作品的對比,也是教學的內容,在課結束之前或許有些倉促,學生對不同文本的對比一下難以入手,説得比較零星,需要老師在有意識的引導之中“牽”出來的。而最後教師比較心急,帶着學生從中生硬地“對比”出來。要使在孩子的內心真正有很深的感受還應當在各個對比之中

“用心”讀書,自然而然發自內心地生成,在一遍遍的讀書過程中慢慢感受到,慢慢從心中“長”出來的真情實感。

三、擅以朗讀情感真

我們班的孩子們對朗讀由衷喜歡,他們大多數愛朗讀,愛賽讀,希望自己讀得比別人好,也愛以讀表現自己的情感,因此對這樣一篇美文朗讀應是一抹重彩。

朗讀對母雞的討厭後引入對母雞的喜歡,情感衝突明顯。研讀母雞的負責:“立刻警戒”、“預備作戰”、“咕咕地警告”,朗讀感受當時的緊張氣氛,並從母雞一系列連貫的.動作中感受它對孩子的負責,關愛,孩子們在內心都已被母雞的品質打動。

從“一定出擊”、“趕出老遠”、“怕它三分”,體會濃濃的母愛,學生在朗讀中融入了自己對母雞的敬佩。

在母雞教雞雛們學習自食其力的本事時“一天不知要教多少次”,首先是讓學生初步嘗試着讀一讀,讀出自己的感覺;接着是指名讀,暢所欲言,説説自己這樣讀的理由;然後理解“多少”一詞,猜想這“多少”是指多少呢?並告訴學生母雞教小雞一個動作一天要重複七次,一直教70天,算一下,一個動作母雞要教小雞多少次——再讀這句話時就水到渠成了。母雞的不厭其煩, “一聲不哼”的關愛和善已深深地打動了孩子的心靈。

而當母雞“放聲啼叫”、“頂尖鋭,頂悽慘”時,孩子們更被母雞的無私辛苦所折服,母雞真的是一心為了孩子,為了孩子的一切,怎能不讓我們感動呢?

一次次的朗讀如剝筍般一層層道來,一次次的內心激盪,一次次的情感共鳴,學生讀中自悟,讀中自得,如身臨其境一般,為雞母親讚歎,為自己的母親驕傲,既敬佩雞母親,又敬重自己的母親,此時又如一曲“英雄母親的讚歌”,孩子們情不自禁地喚出:“一個母親必定就是一位英雄”,最終達到情感的高潮。

教學中以讀促悟,交流促情,感悟中增進情感,情感激發中提升感悟,相輔相成,相互依賴,為學生的學習編織了一個網,在細密的情和悟的網中構築真摯的道德方格,理解能力提高,情感道德感提升,愛心感恩心湧現,除了深深地喜歡母雞,也更愛自己的母親。

如今我對母雞的認識也更進一步,母雞媽媽的愛子精神是世上獨一無二,它對雞雛的負責、慈愛、勇敢、辛苦、已深深刻在我的心裏。一位偉大的母親,如此單純無私的母愛,不愧為英雄!相信下次見到母雞,我會深深鞠躬,以示尊敬!

説課稿 篇5

一、説教材

1、説課內容 九年義務教育課本一年級第二學期試用本第二單元“讀課文趣味識字”第20課 部首歌 。

2、教材內容的地位和作用 本課屬於“讀課文趣味識字”部分的識字教學本單元抓住一個“趣”字通過兒歌等形式使學生識字還要學生結合看圖識字在學習句子中學習詞語在學習詞語中學習生 字。學生在語言環境中識字這樣能夠把識字和讀寫提前結合有利於發展學生的智力提高讀寫能力。

3、教學內容和目標具體見“教學設計”

二、説教法與學法

教法

在本節課的識字教學中我主要讓學生明白部首表義的識字規律通過揭示規律、掌握規律到運用規律把識字和培養學生初步的讀寫説能力結合起來體現“字不離詞詞不離句的教學原則從而來提高識字效率。教學中主 要應用了多媒體演示法通過看圖、看fiash影片充分調動學生學習新課的興趣幫助學生識字。當然還應用了提問法指導學生看圖回答問題通過提問喚起學生的注 意活躍思維養成敏捷思考迅速回答問題的習慣有利於培養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講述法、討論法等。

學法

1、看藉助媒體圖畫引趣幫助學生識字。 2、辨學習時讓學生看與想結合起來辨別字形揭示規律。

3、讀通過指導看圖、正確朗讀兒歌中認識生字。

4、説説話訓練發展學生語言是語文教學的根本目的。

5、寫要求學生不僅要把字寫正確、端正還須掌握正確的寫字姿勢、執筆姿勢逐步養成良好的寫字習慣。

三、説教學過程設計

本課的教學我是按以下四個環節進行的。

1、學兒歌一揭示規律 課堂引入從學生的需要和興趣出發。在這個環節中教師力圖為學生創造一個美的氛圍。在鳥兒的圖片下配有相關名稱的鳥的名稱目的是為了儘快引入課文教學。 2、學兒歌二掌握規律 學習漢字要指導學生找一定的規律從而加強漢字的記憶。有些方法可以由學生交流有些規律也可以由教師提示或者揭示。但是教師要注意切不可用複雜、深奧的語言 來混淆學生的概念、打亂學生的記憶。

3、 學兒歌三運用規律

在前兩首兒歌學習的基礎上這第三首兒歌的學習完全可以大膽地放手。這既能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又能讓學生對本課的部首歸 類有更進一步的認識。在這裏小組學習的`合作精神是值得提倡的。同時教師還要特別關注學生的交流這是集體智慧的結晶。

四、 鞏固拓展

寫字是一項重要的語文基本功是鞏固漢字的手段。為了提高寫字效率在寫字之前讓學生隨着節奏輕快的音樂邊唱兒歌邊做手指操活動手關節。這種做法既可以讓學生 在緊張的學習中放鬆一下又激發了國小生的寫字興趣。下面是手指操的內容 寫字開始啦我們一起做手指操 我有一雙小小手長着十個手指頭活動關節手靈巧。五指張開手相對左右用力往裏壓雙手五指相對往裏壓 團結合作互幫助寫出好字人人誇。拿起筆來坐端正一拳一尺加一寸 頭正肩平雙足穩字字爭取得滿分。 學生邊唱歌邊做手指操不但活動了手指關節提高了寫字興趣而且為學生姿勢正確的寫好漢字奠定了基礎。寫字時不僅要求學生寫字姿勢要正確還利用田字格認真指導 學生寫好生字要求學生把字寫得正確、端正。

説課稿 篇6

尊敬的各位老師:

大家好!我説課的題目是《風箏史話》,我説課的內容為六個部分:

一、教材分析

二、學情分析

三、教學目標

四、教法及學法

五、教學準備

六、教學過程

接下來,我將對這六個內容進行闡述。

一、教材分析

《風箏史話》是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出版的國小信息技術第四冊第7課的內容。本教材原試用本由華中師範大學傅德榮教授主持大綱編寫,由武漢市教育科學研究院負責組織和編寫,通過對信息技術基礎知識圖文並茂的描述,激發學生參與信息社會的興趣,培養國小生初步處理信息的能力。本課是本教材關於Word軟件的第一課,其主要包括設置字體、字號和格式;改變文字顏色;對文字添加特殊效果;調整段落的對齊方式四個內容。

二、學情分析

四年級的學生對文字不再陌生,像以前學過的記事本,許多同學都可以很靈活的運用。現在,對Word軟件也有了初步瞭解,不僅能在Word軟件中輸入文字,還能在此基礎上整合語文相關知識來繼續學習Word軟件的其他功能。不但為他們以後的學習打下紮實的基礎,而且能讓學生的知識結構更連貫、更系統。當然,通過實際動手操作和與其他學生之間的相互合作交流更能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自我認識能力和合作能力。

三、教學目標

根據本課內容和對學生的學情分析,我制定了以下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要求學生知道幾種常用字體,知道字號,知道幾種對齊方式按鈕

能力目標 會設置字體、字號和格式,會改變文字的顏色,會對文字添加特殊效果,能調整文章段落的對齊方式

情感目標 通過具體實例,讓學生自我展示、自我激勵、體驗成功;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自我探索、自主學習的能力和團隊協作的能力;培養學生對信息技術的學習興趣

重點:字體、字號和格式的設置,段落的對齊方式

難點:字體、字號和格式的設置,段落的對齊方式

四、教法及學法

根據本課的內容、學生的具體情況,再結合教學目標,我主要採用了“任務驅動法”、“比較法”、“討論法”、“演示法”等不同教學方法來激發和維持學生的學習興趣。

首先,我根據教學內容和教學目標設置兩個小任務,讓學生運用所學知識結合課本,充分發揮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對於難點的問題先通過同桌和小組的討論,或者結合課本嘗試自己解決問題,從而在探究中找到樂趣。通過學生的討論、實際操作和我的演示,再請同學上控制枱演示自己的步驟。

本課教給學生的學法是“接受任務----探索思考----討論嘗試----合作完成任務”。體現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課程理念,讓學生帶着一個個任務通過獨立思考、自主學習、課堂討論實際操作等方式,使學生不知不覺的實現知識的傳遞、遷移和融合。

五、教學準備

設置兩個任務

任務一 給《風箏的故事》設置字體為“楷體—GB2312”,字號為“32”,格式為“正文”

任務二 給《風箏的故事》的標題設置文字效果為“禮花綻放”,並將標題居中,段落文字顏色設置為“藍色”,對齊方式為“左對齊”

六、教學過程

㈠由問題導出課題(2分鐘)

同學們見過飛機嗎?

你們知道飛機是怎麼來得嗎?

帶着這些問題我們一起進入今天的學習

㈡具體細節(31分鐘)

1、將《風箏的故事》呈現到大屏幕上,請同學們齊聲朗讀

2、將沒有加任何效果的和設置過字體等的《風箏的故事》展示給學生,比較一下兩者之間的差異

3、請同學回答兩篇文章的差異

4、通過同學們發現的差異,再進一步學習瞭解字體、字號、格式、字體顏色、文字效果、對齊方式

5、根據講解及書上的提示,佈置兩個任務,先討論

6、請同學到台上演示他所理解,完成任務;遇到困難可向同學徵求意見

7、根據學生的完成效果,點評

㈢歸納總結本課內容,結束課程(7分鐘)

字體

字號

格式

字體顏色

文字特殊效果

段落對齊方式

説課稿 篇7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簡説

《回聲》是一篇生動形象的科學童話。文中配有插圖。本課的主人公小青蛙,它不明白為什麼有一隻小青蛙在調皮的學它説話。在青蛙媽媽投石擊水,用水波和聲波相比的巧妙指點下,小青蛙才明白回聲的原理。小青蛙的思想感情是隨着對回聲的認識而變化的。要引導學生讀出變化的語氣。同時激發孩子學科學、愛科學的慾望。

2、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①鞏固“呱”“哩”等6個生字,會寫“圓”“圍”兩個字。②初步瞭解回聲形成的原因。

③感悟“撿”“扔”“激”“碰”“蕩”等詞語的用法。

(2)、能力目標。

①培養學生有感情的朗讀課文,讀出讚美、奇怪、歡快、親切的語氣。

②培養學生仔細觀察、獨立思考、分析問題的能力。

③培養學生自主讀書,小組合作探究的能力。

(3)德育目標

體會學習語文的樂趣,激發探索科學的興趣。

(4)、創新目標。

① 培養學生再造性想象,創新精神和創新思維。

3、教學重點、難點。

(1)、教學重點

①正確、流利、有感情的朗讀課文,讀出讚美、奇怪、歡快、親切的語氣。

②感悟“撿”“扔”“激”“碰”“蕩”等詞語的用法。

② 圓、圍這兩個字達到四會。

(2)、教學難點

① 理解回聲形成的原因。

二、教法學法

本篇課文的教學重點是讀出小青蛙和青蛙媽媽的各種語氣,在教學中採用了導讀法。例如:在整體感知課文時進行師生互讀。在教學1--3自然段時,對重點句子進行範讀、賽讀、對比讀。在教學4-6自然段時,讓學生默讀、帶動作讀、小組裏邊讀、分角色讀、齊讀、帶頭飾表演讀。俗話講“書讀百遍,其意自見”在閲讀教學我把讀貫穿於全文。為了突破難點,在教學4—5自然段時,我採用了直觀演示的方法。讓學生輕而易舉的理解回聲是怎樣形成的.。

本篇課文采用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法。例如:在教學1—3自然段時,讓學生自己選擇朗讀的方式,並且説説都讀懂了什麼?在教學4—5自然段時,以小組為單位討論青蛙媽媽是用什麼方法讓小青蛙知道回聲是怎麼回事?並且自己選擇朗讀的內容。這種學習方法學生在教師的啟發幫助下,以學生為主體,以小組為單位,在合作中學習,培養學生的探究,團結協作,勇於創新的精神。

三、教具的選擇與使用目的。

(1)、多媒體課件,生字卡片,頭飾。一是激發學生的求知慾。二是為了解決重點、突破難點。

四、教學程序設計

這節課我是分六大部分進行的。

1、看圖談話,設懸導入。

我設計兩個問題,以此來激發學生的興趣,引發學習動機。併為講授新課創造良好的學習氣氛。

2、生生互動、師生互動,利用猜字遊戲複習鞏固生字。

採取同桌互讀和猜字謎的辦法來鞏固生字,符合低年級兒童思維的特點,並且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達到了鞏固生字的目的。

3、師生合作,朗讀感悟,研究體驗。

首先創設情境,師生互讀。整體感知課文內容。通過師生合作,培養了孩子的合作意識,使學生成為學習的真正主人,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然後圖文結合,小組合作,研讀1---3自然段。讓學生一邊看圖,一邊用自己喜歡的方式來讀課文,讀完了在小組內交流,説一説都讀懂了什麼?老師對重點句子進行朗讀指導,達到有感情的朗讀。新課標指出,閲讀是一種個性化的行為,讓學生自主的選擇朗讀方式。為了避免教師牽着學生的鼻子教,設計了一個這樣環節,讓學生説説自己讀懂了什麼?

教師適時點撥。接着實驗演示,突破難點,研讀4、5自然段。先讓學生討論青蛙媽媽是用什麼方法讓小青蛙知道回聲是怎麼回事?然後進行演示青蛙媽媽投石擊水和小青蛙的叫聲,讓學生仔細觀察,同桌互説水和聲波的變化。用水波和聲波相比的巧妙指點下,讓學生明白回聲的原理。並通過多種形式的朗讀來感悟語言。瞭解回聲的形成是教學的難點,為了突破教學難點,我採取了演示法,呈現學生面前的是一幅幅真實、直觀的畫面。讓學生直觀的感知回聲形成的過程,主動參與到學習中。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突破了教學的難點。最後,帶上頭飾演讀課文並進行拓展練習。

4、指導寫字。

引導學生觀察,説説都發現了什麼?教師示範寫字。學生描紅,練習書寫。教師巡視,鼓勵寫的好的和寫的有進步的學生。並挑選學生寫的字在實物投影上展示。

5、總結全文。

6、體驗性作業。

説課稿 篇8

《孔雀東南飛》,是高中語文第二冊第二單元的第三課。這個單元學習從先秦到南北朝時期的詩歌。這一時期產生了思想內涵和藝術成就上都堪稱後世詩歌典範的偉大作品。《孔雀東南飛》是我國文學史上最早的一首長篇敍事詩,也是我國古代最優秀的民間敍事詩,是本單元的重點篇目。

一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瞭解這首詩的思想內容及人物性格。

情感目標:培養學生對中國古典詩歌的熱愛。

能力目標: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和鑑賞能力。

教學重點和難點

重點:對詩中主要人物性格的分析和把握

難點:理解劉蘭芝和焦仲卿愛情悲劇的根源與意義。

二教法和學法

教法分析

這首詩歌的教法通常是:從詞句的理解到人物形象的把握和主題的提煉,再到藝術手段的分析。我想將這首詩改編成小話劇,並在課內演出,將比較抽象的詩歌改編為直觀性很強的話劇;同時擴展閲讀空間進行比較閲讀,在不同的形式轉換中深入理解詩歌的思想內容、人物性格和藝術特徵。主要採用三種教學方法:

(1)互動教學

(2)創設情景教學

(3)比較閲讀

學情分析

學生在學習此類詩歌時,大多是等着老師來分析,自己做筆記,缺乏主動性,在學習這首詩時,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讓他們參與到詩歌的改編和話劇的表演中,作讓他們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

三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播放通俗歌曲《孔雀東南飛》:孔雀東南飛,飛到天涯去不回。千般憐愛,萬種柔情,相思成灰。心碎的時候,秋聲格外讓人悲。天若不盡人意,我願生死相隨,孔雀東南飛,飛到天涯去不回。大江上下,殘照斜陽,萬木低垂,情深的時候,哪種離別不傷悲?這次痴心赴水何時何地相會?我願有情人共飲一江水。紅塵外,柔情內,有沒有斷腸的淚。我願有情人共飲一江水,但求真心以對,今生何懼何悔。

這首歌曲調低沉舒緩,非常符合原詩的意境,而屠洪剛的演唱絲絲入扣,深沉含蓄,對劉蘭芝“攬裙脱絲履,舉身赴清池”和焦仲卿“徘徊庭樹下,自掛東南枝”的心理揭示比較細微,可以激起學生學習本文的興趣,也讓學生對本節課的重點有初步的認識。

(二)課前檢查

1對原詩的改編是否忠於原作?

2能否把握基本矛盾?

3結構安排是否合理?

(三)安排學生表演

1劇本分兩部分:劉蘭芝在焦府為第一幕,回到劉家為第二幕。兩幕之中可各分幾場,讓學生分組表演。

2結尾部分處理:配樂朗誦,採用《化蝶》樂曲為背景音樂,由一位同學在背景音樂中用低緩壓抑的語調來朗讀:兩家求和葬,和葬華山旁。東西植松柏,左右種梧桐。枝枝相覆蓋,葉葉相交通。中有雙飛鳥,自名為鴛鴦。仰頭相向鳴,夜夜達五更。行人駐足聽,寡婦起彷徨。多謝後世人,戒之慎勿忘!孔雀東南飛,飛到天涯去不回。我願有情人,共飲一江水。

用《化蝶》樂曲來演繹,使話劇難以表現的浪漫主義結尾得到了很好地處理。朗誦的最後四句是借用歌曲《孔雀東南飛》裏的句子,既吻合原詩開頭“孔雀東南飛,五里一徘徊”的意境,又表達出結尾部分人們美好的願望。如泣如訴的配樂朗誦自然地將劇情推向高潮,讓學生沉浸在音樂中,忘情於故事中,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四)演出結束後,教師提出如下問題,啟發學生思考並回答。

1提問:剛才演出的小話劇中,同是感情深厚,愛情專一,敢於反抗的劉蘭芝和焦仲卿有何不同?同是封建家長制的代表,焦母和劉兄的思想性格有何差異。

明確:劉蘭芝對封建家長制有清醒的認識,不抱任何幻想;而焦仲卿對封建家長制有一定的幻想,性格比較軟弱。焦母體現的是封建家長的冷酷自私,專制蠻橫;劉兄貪財慕勢,是一個勢利小人,體現了封建家長的庸俗和醜陋。

説明:該問引導學生進行同中有異的比較,以養成細微之處留心的習慣,並進而深入體會作品的思想意義和藝術特徵。

2提問:從詩歌中看,劉蘭芝是一個美麗的女子,她具有許多美好的品德。那麼這樣一個優秀女子為什麼卻被“遣歸”了呢?

明確:詩中説焦劉二人“共事二三年”,可尚無孩子,在“不孝有三,無後為大”的封建時代,“無後”是一個女子致命的弱點。再者作為一個獨自撫養兒子寡居多年的母親,焦母無法理解也不能容忍焦仲卿與劉蘭芝間真摯熱烈的愛情。

説明:這問題有很大的思維空間,可以培養學生積極思考獨立回答問題的能力。

(五)拓展延伸。

南宋時,著名愛國詩人陸游與表妹唐琬成婚。陸游和唐琬結婚後,生活非常幸福。但是陸游母親對此不悦,她認為唐琬成天彈琴吟詩,不但有失婦道,而且有誤兒子的功名前程。在母親壓力下,陸游被迫休妻,另娶他人,唐琬另與趙士程結婚。一日,唐琬與趙士程來到沈園,恰巧與陸游相遇,一對有情人相對無言。陸游百感交集,提筆在粉牆上留下了傳世經典的'《釵頭鳳》。唐婉再遊沈園,見到這首詞,和之。不久唐琬抑鬱而亡,而陸游也抱恨終生。

播放這兩首詞的朗誦。

紅酥手,黃藤酒,滿城春色宮牆柳。東風惡,歡情薄,一懷愁緒,幾年離索。錯!錯!錯!春如舊,人空瘦,淚痕紅挹鮫綃透。桃花落,閒池閣,山盟雖在,錦書難託。莫!莫!莫!

世情薄,人情惡,雨送黃昏花易落。曉風乾,淚痕殘,欲箋心事,獨語斜闌。難!難!難!人成各,今非昨,病魂常似鞦韆索。角聲寒,夜闌珊,怕人尋問,咽淚裝歡。瞞!瞞!瞞!

説明:這一內容的擴展,主要是引導學生通過比較閲讀進一步理解封建禮教對青年人愛情婚姻生活的摧殘及其吃人的本質。

梁祝的化蝶,焦劉的孔雀東南飛,陸唐的釵頭鳳,哪個不是以悲劇結尾,哪個不沾染着青年人的血淚,從中我們就不難發現造成這一切悲劇的劊子手就是封建禮教。幾千年來,冷酷的封建禮教,使無數美麗的愛情成為“牽牛織女”,化作“雙飛蝴蝶”,飛出“東南孔雀”,築就“血淚沈園”。但是我們也應該看到在無數的悲劇後面,還有千百年來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和執着地追求。

(六)佈置作業

思考:焦仲卿的母親愛她的兒子,為什麼又處心積慮地毀滅她兒子的美滿婚姻?

四反思

語文教學中可以打破文體的限制,從興趣出發,從藝術相通原則入手,提高學生的審美情趣,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這樣堅持下去,就可以提高課堂效率,搞好素質教育。

説課稿 篇9

一、教材分析:

這節課的教學內容是九年義務教育六年制國小教科書數學第九冊,P117——P119頁複習、例1、例2、解方程的一般步驟、想一想、做一做和P120頁T1-4。教學目的有以下三點:1、使同學掌握列方程解兩步應用題的方法。2、總結列方程解應用題的一般步驟。3、培養同學分析數量關係的能力,提高同學在列方程解應用題時分析等理關係的能力。教學重點:分析應用題裏的等量關係,會列方程解應用題。教學難點:分析應用題裏的等量關係。教具準備:小黑板、寫好題目的紙條等。這節課在同學已有的解方程、分析應用題數量關係等知識的基礎上進行教學,使同學掌握列方程解應用題的方法,為以後學習更深入的知識打下基礎,同時培養同學積極考慮問題,熱愛自然科學的品質。

二、教學教法:

針對本課的知識特點,採用了下面幾種方法進行教學:講授法、對比法、分組討論法。在準備階段,讓同學獨立完成習題,同學根據以前的知識可以用算術方法和列方程的方法來解答此題,從而為今天學習較複雜的列方程解應用題打下基礎。在新課階段,應用講授法和對比法,讓同學觀察、比較例1和準備題的內在聯繫,找出數量間的相等關係,列出等量關係式,再根據等量關係式列出方程,從而掌握本課的知識重點,同時也能理解掌握本課的難點。在小結階段,採用分組討論法,讓同學通過分組討論得出列方程解應用題的一般步驟,完成這一課的教學任務。在練習階段,教師靈活採用各種教學方法和手段進行鞏固練習。

三、教學步驟。

在教學步驟上,我是這樣進行教學的:

一、準備。

教師出示複習題,同學讀題後説:“請同學們用兩種方法解答這道題。”

商店原來有一些餃子粉,賣出35千克以後,還剩40千克。這個商店原來有多少千克餃子粉?

解法一:35+40=75(千克)

解法二:設原來有X千克,

X-35=40

X=40+35

X=75

答:原來有75千克餃子粉。

二、新課。

教師出示例1,請同學考慮:這道題和上道題有什麼相同點和不同點?

商店原來有一些餃子粉,每袋5千克,賣出7袋以後,還剩40千克。這個商店原來有多少千克餃子粉?

想:原有的重量-每袋的重量X賣出的袋數=剩下的重量

X千克 5千克7袋 40千克

解:設原有X千克。

X-5X7=40

X-35=40

X=40+35

X=75

答:原來有75千克餃子粉。

教師:“用方程解答應用題也要檢查答案對不對。檢驗時,要先檢查方程是不是符合題意,然後再把解得的X的值代入原方程,看解得對不對。請你用上面的方法檢驗例1的答案對不對。”

教師出示例2:

小青買4節五號電池,付出8.5元,找回了0.1元。每節五號電池的`價錢是多少元?

想:付出的錢數-4節電池的錢數=找回的錢數

8.5元 4X0.1

解:設每節五號電池的價錢是X元。

8.5-4X=0.1

4X=8.5-0.1

4X=8.4

X=8.44

X=2.1

答:每節五號電池的價錢是2.1元。

想一想:這道題還可以怎樣想?列出方程來。

教師:從上面的例題可以看出,列方程解應用題的特點是,用字母表示未知數,根據題目中數量之間的相等關係,列出一個含有未知數的等式(也就是方程),再解答出來。

三、小結。

教師:大家分組來總結列出方程解應用題的一般步驟。

1、弄清題意,找出未知數,並用X表示;

2、找出應用題中數量之間的相等關係,列方程;

3、解方程;

4、檢驗,再寫出答案。

把例1中的前兩個條件改寫成“商店原來有15袋餃子粉,賣出35千克以後”,問題改成“每袋餃子粉重多少千克”,該怎樣解?

四、練習。

1、下面兩題,先找數量間的相等關係,再把每個方程補充完整。

(1)小明買4支鉛筆,每支X元,付給營業員3.5元,找回0.1元。

—————————————=0.1

(2)建築工地運來5車水泥,每車X噸,用去13噸以後還剩7噸。

—————————————=7

2、圖書小組原來有一些故事書,借給3個班,每班18本,還剩35本。原來有故事書多少本?

五、安排作業。

這節課就此結束了,還望在座的各位老師同行不吝賜教,提出珍貴意見!

説課稿 篇10

一、説教材:

代數式是在學生學習了用字母表示數的基礎上,進一步拓寬知識,它既是有理數的概括與抽象,又是整式運算的基礎,也是學習方程應用題,進一步學習函數知識等的基礎。列代數式,即用字母把數和數量關係簡明地表示出來,結合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使學生的思維實現由數到式的飛躍,數學的文字語言與符號語言的轉換。它可以幫助人們從數量關係的角度更準確清晰地認識、描述和把握現實世界,使學生體驗到數學與現實生活的緊密聯繫。

二、説目標:

2.1 教學目標

根據學生已有的知識基礎,依據課程標準和教材分析,確定本節課的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目標:瞭解代數式的概念,會列出代數式表示簡單的數量關係,發展符號感,掌握代數式的有關書寫格式。

2、過程與方法目標:在具體情境中讓學生經歷代數式概念的產生過程,分析歸納得出代數式的概念,從而學會用代數式將問題中的數量關係表示出來,並通過合作,比較總結出列代數式的注意事項。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提供多個實際生活情景,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在合作交流中享受廣闊的思維空間,通

過列代數式表示生活中的簡單數量關係,使學生體驗列代數式的實際意義與建模思想方法的實際應用價值。

2.2 重難點

代數式的概念是代數學的最基本的概念,是今後學習各類代數式的基礎。列代數式是學習列方程的基礎,因此代數式概念與列代數式是本節的重點。如何引導學生分析實際問題中的數量關係列出代數式,是本節難點。

教師在上課時,首先要讓學生理解代數式的本質,弄清語句中各種數量的意義及其相互關係,然後設計一定數量的練習題,由易到難,螺旋式上升,使學生能夠正確列出代數式。

三、説教法:

3.1 教法分析

針對七年級學生的年齡特點和心理特徵,結合他們的認知水平,採用啟發式,討論式等教學方法。在教學中注重情境的設置,過程的體驗,數學思想的滲透,讓學生有充分的思考機會,便課堂氣氛活潑,有新鮮感。

3.2 學法分析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教給學生如何學習是教師的職責。因此在“代數式”教學中,讓學生主動觀察、比較、分析、討論、交流,使學生的手、腦、嘴充分調動起來,在輕鬆、愉快的課堂氣氛中親身體驗知識的形成過程。

3.3 教學手段

採用多媒體輔助教學,增大課堂教學容量,使學生能充分地學習數學,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利用投影儀進行集體交流,及時反饋信息。

四、説設計:

4.1 導入設計

1、創設情境,引入新課(用多媒體展示)

①搭個這樣的正方形需要多少根火柴棒?

②每根火柴棒的長為個正方形的面積為,則一個正方形的周長為,兩③一個正方形的面積是個正方形面積的

④一個正方形面積為則它的邊長為先獨立思考,再小組交流(四人小組),目的:①把不規範的寫法列舉出來;②寫出正確結果。

通過上面四題,還有加減乘除,乘方,開方六種運算,再通過一題多變為代數式概念的得出作鋪墊。

2、展示新知:

問:這些式子有什麼共同特徵?

請學生髮表自己的見解,歸納得出用運算符號把數或表示數的.字母連結而成的式子叫代數式。注意教師強調:單獨的一個數或字母也是“代數式”。

書寫代數式請注意以下幾點:

(1)

(2)通常寫為·或(乘號省略) 通常寫作 (除號用分數線表示)

不寫成 (3)數字寫在字母的前面。如

3、應用新知

為了及時鞏固,幫助學生對所學概念理解,講完概念後,教師先不忙着講例題,而是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和他們的心理特點,設計了三個習題。

(1) 判別

④ 不是代數式; 是代數式; 是代數式; 是代數式。

判別的時候要緊扣定義,定義其實由兩部分組成:①用運算符號把數或表示數的字母連結而成的式子叫代數式;②單獨的一個數或字母也是代數式。含有“=”或“”這類符號的式子都不是代數式。

(2)下列式子中符合代數式書寫要求的是( )

(A) (B) (C) 千米 (D)·3

(3) 用代數式表示米與釐米的和的式子:

① 釐米 ② 釐米 ③ 米 ④ 釐米, 四個式子中正確的是 ( )

(A) 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③

4.4例題教學

例1. 用代數式表示:

(1)的3倍與3 的差; (2)的2 倍與的的和;

(3)與的和的平方; (4)與的平方的和;

(5)與兩數平方的和; (6)的立方根.

例1的目的是讓學生體會代數式可以簡明地,具有普遍意義地表示實際問題中的量,給數量關係的研究帶來方便。設計由淺入深,從倍分和差到平方、立方根,從低級到高低,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另一方面,要求學生書寫規範。

例2. 一輛汽車以80千米/小時的速度行駛,從A城到B城需小時。如果該車的行駛速度增加V千米/小時,那麼從A城到B城需多少時間?

為了幫助學生更好的理解,突破難點,我把例2分解成下面幾個問題:①這是國小學過的哪類應用題?②行程問題中的三個主要量的關係如何?③一輛汽車以80千米/小時的速度行駛,從A城到B城需小時,則A城到B城總路程是多少千米?④這輛汽車原來的速度為80千米/小時,其速度增加V千米/小時後,該車的速度是多少?⑤在總路程不變的前提下,那麼汽車提速後從A城到B城需多少時間?

在層層設問的前提下,引導學生如何分析,起到潛移默化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