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國學 語言 詩詞 名言警句 對聯 雜談
當前位置:學問齋 > 範文 > 説課稿

人教版高一生物説課稿

欄目: 説課稿 / 發佈於: / 人氣:2.18W

作為一位不辭辛勞的人民教師,總不可避免地需要編寫説課稿,藉助説課稿可以讓教學工作更科學化。怎樣寫説課稿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人教版高一生物説課稿,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閲讀。

人教版高一生物説課稿

人教版高一生物説課稿1

尊敬的各位評委老師,大家好!

我是生物號的xx,我今天説課的題目是《從生物圈到細胞》,本課是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1第1章第1節的內容。教材的安排是這樣的:用錄像圖片展示20xx年SARS在我國的傳播及危害的過程,創設一個情境,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產生了問題,然後讓學生分析討論教材提供的資料,分別從生命特徵的不同方面來論證“生命活動離不開細胞”,達到從具體事例上升到普遍意義的目的。

“生命系統的結構層次”是本節的難點,教師引導學生觀察教材提供的圖片,進行具體分析,教師適當的做一些拓展和補充,讓學生從微觀到宏觀,步步緊扣地理解生命系統的嚴密性、層次性和多樣性,並在此基礎上認同細胞是基本的生命系統。針對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教學目標

1、知識性目標:

(1)舉例説出生命活動建立在細胞的基礎上

(2)舉例説出生命系統的結構層次。

2、能力性目標:

(1)嘗試將所獲得的文字、圖表信息表達出來。

(2)自主學習:運用互聯網、圖書、雜誌等資料收集和整理生物史學資料。

3、情感性目標:

(1)激發對生物學學科的學習興趣。

(2)認同細胞是基本的生命系統。

(3)體驗合作學習的快樂。

本着高中新課程標準,在吃透教材的基礎上,確定教學重點為:

1.生命活動建立在細胞的基礎上。

2.生命系統的'結構層次。

教學難點

生命系統的結構層次。

為了解決教學重點,突破教學難點,教師的教法和學生的學法顯得尤為重要。因此,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應該使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通過學生自己的學習來掌握知識,做到導中學、學中學、導與學有機結合,充分發揮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提高教學效率。同時,教師還應該讓學生通過閲讀、思考、觀察、討論相結合的方法展開學習活動,指導學生學會閲讀課本,學會正確讀圖、析圖,指導學生運用對比法、聯繫實際法等加以理解、鞏固,使學生的學習過程和認識過程統一為一個整體。

人教版高一生物説課稿2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內容及地位

這部分教材先介紹人體的呼吸系統是由呼吸道和肺兩部分組成,再從呼吸系統具有氣體交換的功能引入呼吸運動和氣體交換的有關知識。即三個中心問題:

1、呼吸系統由哪些器官組成?

2、氣體是如何進出肺的?

3、人體內是如何進行氣體交換的?

呼吸是維持生命的重要生理功能之一,與消化、運動、循環、排泄系統存在緊密的聯繫,學好這一部分內容有助於學生對“人體是一個統一的整體”的理解。

呼吸涉及能量與物質的交換,與新陳代謝直接有關,學好這一部分內容也有助於對“新陳代謝”的深入理解。

(二)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1)認識呼吸道的組成和功能,理解肺的結構與功能特點。

(2)理解呼吸運動的原理,瞭解呼吸頻率及肺活量的概念。

(3)理解氣體交換的原理,掌握肺泡內的氣體交換及組織裏的氣體交換。

2、能力目標:

培養和提高學生自學能力、觀察能力,推理思維能力。

3、德育目標:

培養學生形成“生物是一個統一整體”及“結構與功能相統一”的生物學辨證思想。

通過學習人工呼吸,對學生進行關愛生命和助人為樂的教育;通過學習呼吸頻率、肺活量,鼓勵學生積極參加體育鍛煉。

(三)教學重點、難點分析

重點:

1、肺的結構和功能

2、呼吸運動的過程

3、氣體交換的原理與過程

分析:

(1)肺的結構和功能是學習本節的基礎,打好這個基礎不僅可以使後面的學習比較容易,還能使學生體會生物體結構與功能相適應是普遍現象,有利於生物學觀點的建立。

(2)呼吸運動是本節基礎知識的重點。該原理需要通過學生觀察一系列的動畫之後,經過推理、判斷等思維過程才能理解,因此也是培養形象思維能力的重點。

(3)呼吸運動解決的是人體外環境與肺泡進行氣體交換的問題,接着要解決的是肺泡與血液之間和血液與組織細胞之間的氣體如何交換問題,無論從知識的完整性來看,還是從能力的培養來看,氣體交換的原理與過程應作為本節的重點。

難點:

1、呼吸運動的過程

2、擴散作用及氣體交換的過程

分析:

(1)呼吸運動是負壓呼吸,而學生還沒有壓強的概念,就很難理解空氣是“壓入”肺內而不是“吸入”肺內。

(2)氣體交換的原理是擴散作用,而擴散作用這個物理概念要從生物學的角度教給學生是有一定困難的,加上肺泡裏、血液裏、組織細胞裏的氣體都是肉眼看不見摸不着的,讓學生理解體內氣體交換的微觀過程也是有一定困難的。

二、教學方法

自學導思法——老師引導下的學生自主探究

直觀教學法——主要利用多媒體現代教學手段

自學導思的方式有利於學生主動學習,激發學生獨立思考和創新意識,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同時還培養了學生之間的團結協作精神。

教材中的肋骨運動的演示實驗是平面的,不夠形象,很難形成知識的遷移。而媒體動畫是立體的,直觀的、動靜結合的,結合教師的層層引導,啟發學生積極思維,逐步將學生將感性的認識引導到了理性認識,培養和發展了學生的抽象思維能力。

三、學習方法指導

1、指導觀察模型、圖片和動畫的方法,培養觀察能力。

2、隨着老師的設問,學生自學教材,主動思考,小組討論,培養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3、指導學生髮現並掌握知識內在的聯繫,總結出生物學的“統一”原理。並學會運用這種原理指導以後的學習。

4、學會用系統表、表格、圖解表來總結,便於記憶。

四、教學程序

下面通過教學程序來談談教法、學法的具體應用。

教學環節

教學過程設計意圖

引言

1、人生存的最基本條件有哪些?

學生活動:

請學生像游泳時練習憋氣那樣,吸一口氣,然後屏住呼吸,看能憋多長時間?

2、氣體的進入是由哪個系統來完成的?通過生活常識來設問,激發了興趣,引起學生的有意注意力,自然引出課題,

新知識學習呼吸系統由哪些器官組成?設問:

呼吸系統由哪些器官組成?

學生活動:

學生自學教材,觀察教材中的系統模式圖,觀察人體模型,邊觀察,邊思考,邊記憶,提醒三點:

①看書和看模型要聯繫自己的身體,聯繫外界氣體進入自己肺部的通路。

②從上到下,從左到右觀察

③注意喉、氣管與食道的位置關係。

合起書看投影圖,依次回答各器官名稱。讓學生聯繫自己的身體實際來學習,使學生感到能為自己的健康服務,從而產生親切感,增強學習的興趣。

提醒學生觀察圖形、模型時按一定的順序,從上到下,從左到右,從大到小或從小到大依次觀察,使觀察具有全面、完整、有條理和細緻的特點,進而培養學生觀察能力。

重點突出肺的結構與功能相統一的特點。向學生滲透結構與功能相統一的`生物學辯證觀點;讓學生自己來總結,可以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概括總結能力以及語言表達能力。

設問:

1、呼吸系統各組成器官有何特點?

2、鼻涕和痰是怎樣產生的?

3、為什麼呼吸道有清潔氣體的作用?

學生活動:

以小組為單位討論學習上述問題,各小組彙報結果,教師小結。

設問:

1、肺的功能是什麼?

2、哪些結構特點與其功能相適應?

學生活動:

學生觀察豬肺實物,觀察肺的層層放大圖,自學肺的結構特點,開展討論,並用自己的語言總結,教師評價。

氣體是如何進出肺的?示媒體動畫一

我們進行呼吸,外界氣體進入體內的什麼器官?

那麼氣體是如何進入肺的呢?

學生活動:

讓學生手按胸部進行深呼吸,感受吸氣和呼氣時胸廓的如何變化。

那麼胸廓變化與吸氣和呼氣有什麼關係呢?通過學生自己的親身體會來獲取感性認識。在此基礎上發現問題,提出疑問,激發學生探索知識的興趣。“學習有得必先有疑”,善於發現並提出問題也是人的一項重要素質。

教學環節

教學過程設計意圖

新知識學習示媒體動畫二、演示實驗

學生活動:

觀察動畫,演示實驗,思考為什麼手拉橡皮膜,氣球就擴大?而鬆手,橡皮膜回縮,氣球則縮小?

學生討論分析,自己得出結論:

胸廓擴大——→外界氣體入肺

胸廓縮小——→肺內氣體排出通過形象直觀的媒體動畫和教師演示實驗,突出重點,突破難點。

先讓學生明白是胸廓變化引起氣體進出肺的,解決肺的負壓吸氣問題。再讓學生探究是什麼原因引起胸廓的變化的呢?最後綜合思維。形成對呼吸過程的整體理解。

與教材相比,這種教學順序更符合學生的認識規律,學生更容容易接受。

強調學生在觀察動畫時,要有目的,有重點、有次序、有對比地觀察。培養良好的觀察習慣。

那麼,是什麼原因引起胸廓的變化的呢?

示媒體動畫三(側面觀和正面觀)

學生活動:

觀察媒體動畫,思考:

1、主要哪些骨胳肌參與引起胸廓的變化?

2、肋間肌收縮,胸廓如何變化?

肋間肌舒張,胸廓如何變化?

3、膈肌收縮,胸廓如何變化?

膈肌收縮,胸廓如何變化?

示媒體動畫四,這裏既反映了肋骨的運動,也反映了膈的運動,肺的體積變化也體現出了。

學生活動:

要求學生結合動畫,以及前面的觀察結果,開展小組討論後,通過層層推理,依次説出吸氣的過程。利用表格來進行總結。

至於呼氣的過程正好與吸氣相反就可以了。可以指導學生採用對比記憶。

學生活動:

呼吸頻率:

讓學生進行自測1分鐘呼吸的次數,並報告結果。讓三、四個同學快速做15個起蹲動作,馬上測定1分鐘內呼吸的次數。請學生概括什麼是呼吸頻率?

肺活量:

結合體檢經驗,強調肺活量是在盡力吸氣後,再一次盡力呼氣呼出的量。討論為什麼肺活量是反映肺功能的重要指標。

人工呼吸:

強調是人為外力完成表格中粗體字標出的工作。再介紹人工呼吸的方法。

通過人工呼吸的原理和方法的學習,對學生進行關愛生命和助人為樂的教育;通過呼吸頻率、肺活量的基礎知識的學習,鼓勵學生積極參加體育鍛煉。

教學環節

教學過程設計意圖

新知識學習人體內如何進行氣體交換?

(1)由學生實驗引入

學生活動:

先讓學生來做向澄清的石灰水吹氣的實驗,通過實驗結果對比説明呼出的氣體中二氧化碳增多了,繼而提出為什麼呢?(問題產生)

再問:增多的二氧化碳哪裏來?

——組織細胞利用了氧而產生了二氧化碳。

再問:肺吸入的氧是如何進入體內組織細胞的呢?體內細胞產生的二氧化碳又是如何排出的呢?(推理分析)圍繞氧和二氧化碳的來與去層層提問,引導學生探究問題,符合探究式學習規律。

學生親自動手,有利於激發興趣,調動積極性。

(2)原理

學生活動:

噴灑空氣清新劑,為什麼前排的同學先聞到香味,而後排的同學後聞到?

觀察圖片,為什麼在書房能聞到廚房裏的香味?

觀察動畫,讓學生通過自己的觀察來得出結論:氣體分子由濃度高向濃度低方向擴散。通過一些現象(香味的擴散),這是一種感性認識,再用一個模擬動畫,讓學生通過自己的觀察來得出結論,從而上升到理性認識。

(3)過程

學生活動:

觀察動畫,要學生結合動畫,開展小組討論,分析哪裏的氧含量高?哪裏的二氧化碳含量高?並將氣體交換的原理遷移到這裏,説明為什麼氣體擴散的方向是這樣的?

應強調組織裏的氣體交換與肺泡部的氣體交換相對比地學習,相對比地記憶。

在這裏還要特別強調發生了氣體交換後,動脈血和靜脈血是如何轉變的?加深對動脈血和靜脈血的概念的理解。再結合血液循環的路徑,強調氣體是由血液進行運輸的。從而把氣體交換與血液循環有機地結合起來,形成對呼吸全過程的整體理解。肺泡內的氣體交換與組織裏的氣體交換過程,通過用媒體動畫的形式來展現微觀的生理動態,突破難點。

這裏是用層層提問的方式,側重的是對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思維能力培養。

氣體在血液中的運輸體現了呼吸與循環系統的聯繫。

小結

練習學生活動:

今天我學到了什麼?

課外閲讀:煤氣中毒

培養學生的歸納總結能力。

指導學生進一步獲取信息,處理信息。

板書設計:

板書是對教學內容的總結概括,我的板書設計分三大塊。

第一大塊是用系統表來總結呼吸系統的組成。

第二大塊是用表格的形式來總結呼吸運動的過程和原理。

第三大塊是用圖解來總結呼吸的全過程。

這種板書設計突出重點,突出了知識點之間的聯繫,簡潔明快,體現了板書設計的程序性、概括性、指導性與藝術性。

練習與評價:

我精心編擬了難度適宜,題量適中的練習,穿插在課堂教學中,老師及時對學生所學的知識進行反饋評價,學生則可以通過練習對所學知識鞏固提高。

在練習的內容上,主要分為基礎知識題,分析思考題,綜合應用題。層次分明,有利於考查學生的能力。

在練習的形式上,讓學生以遊戲式愉快參與,輕鬆投入,答對有電腦獎勵,答錯有電腦鼓勵,有的題目還讓學生親自上台來操作,充分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活躍了課堂氣氛。這種練習方式,注重學生的認知心理,符合現代教學法的基本原則,使學生感到學習“易”、“趣”、“活”。

五、教學思想

下面我概要地説明一下,這樣進行教學設計的優點,以及其理論依據。

1、注重生物教學的直觀性原則:

充分利用模型、學生實驗,特別是現代多媒體教學等直觀手段,動與靜相結合,宏觀與微觀相結合,形象生動,突出重點,易化難點。

2、注重對學生的素質教育,充分體現學生主體性:

教學設計中有大量學生活動,充分給予學生表現的空間,活動的空間,思維的空間,通過啟發式教學,逐步引導觀察和思維,調動學生積極主動參與,培養學生各方面能力。

人教版高一生物説課稿3

一、説教材

《DNA分子的結構》這一部分內容是第三章的重點內容之一。它既是對前面已學習的孟德爾遺傳定律和減數__知識進一步的深化理解,也是整個遺傳的基礎。這一部分內容幾乎是每年大學聯考都有所涉及,所以學習好這一節顯得很重要。通過科學的有效的學習,不但可以理解本節知識點還可以進一步加深高二學生對後面各章節知識的學習和理解奠定了基礎。

二、説學情

對與高二年級的學生已經掌握核酸的元素組成,認識了有絲__、減數__和受精作用等生物學基礎,掌握了生物的生殖過程、染色體的化學組成等相關知識,懂得DNA是主要的遺傳物質,這為新知識的學習奠定了認知基礎。而且高中學生具備了一定的認知能力,思維的目的性、連續性和邏輯性也已初步建立,但還很不完善,他們的心智還不能有效控制其行為衝動,對事物的探究有__,但往往對探究的目的性及過程,結論的形成缺乏理性的思考,所以教師在學生探究的過程中要進行適當的引導。

三、説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目標:

1、識記構成DNA分子的基本單位、核苷酸種類、鹼基種類、元素種類;

2、DNA分子的平面結構和空間結構;

3、鹼基互補配對原則。

過程與方法目標:

通過嘗試DNA雙螺旋結構模型的製作,初步知曉科學探究的基本方法(如模型建構法,學科知識的交叉應用)。

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

認識到與人合作的在科學研究中的重要性,討論技術的進步在探索遺傳物質奧祕中的重要作用。

四、教學重難點

重點:理解DNA立體結構的主要特點。

難點:分析DNA結構中的鹼基數量關係及DNA分子的多樣性。

五、説教學方法

我們都知道生物是一門培養人的實踐能力的重要學科。因此,在教學過程中,不僅要使學生“知其然”,還要使學生“知其所以然”。考慮到我校高二學生的現狀,我主要採取學生活動的教學方法,讓學生真正的參與活動,而且在活動中得到認識和體驗,產生踐行的願望。基於本節課內容的特點,我主要採用了以下的教學方法:觀察法、討論法、實驗法、探究法、問答法等教學方法。

六、説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定向激趣,引入課題)

我採用的是圖片導入,課前投影:Flash、DNA三維動畫結構、印度洋海嘯事件及薩達姆的圖片,如何確定人的身份並造勢提問學生是否知道是什麼。學生進行觀察、比較、思考、討論。從而引入今天的課題DNA分子的結構。

設計意圖:利用多媒體畫面,學生自主參與,導入新課,有利於吸引學生的'注意,能有效調動學生學習興趣,激發學生興奮點,喚起學生強烈求知慾。

(二)新課教學

1、回顧DNA的基本化學組成知識

教師向學生提問,並作出肯定和鼓勵學生並播放課件,DNA化學元素組成?基本單位?結構?等元素---小分子----大分子。

設計意圖:為後面學習新知識作鋪墊。實現知識的正遷移,以達到推陳出新的目的。

2、回眸科學家的探究歷程

策劃學生活動

討論1:上述資料中涉及到哪些學科的知識和方法?這對你理解生物科學的發展有什麼啟示?

討論2:沃森和克里克默契配合,發現DNA雙螺旋結構的過程,作為科學家合作研究的典範,在科學界傳為佳話。他們的這種工作方式給予你哪些啟示?

在教師引導下學生帶着問題讀課文了解兩位科學家構建DNA雙螺旋結構模型的故事。

設計意圖:引導學生分析過程,總結科學史中包含的科學方法、科學思想和科學精神。

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發展綜合思維能力。啟迪學生要善於利用他人的研究成果和經驗;要善於與他人交流和溝通;研究小組成員在知識和背景上是互補的,對所從事的研究要有興趣個__。

3、DNA分子的平面和立體結構

教師手拿學生製作的DNA模型並播放多媒體展示DNA分子的平面和立體結構

學生參照並思考製作的DNA雙螺旋結構模型是否正確

設計意圖:師生討論,全班學生積極參與,從形象和意境方面切入DNA分子結構,增加感性認識。從多媒體畫面上自我獲取知識,培養學生的讀圖分析能力,運用知識的遷移能力,體現教學的直觀性原則。圖文互換,培養學生讀圖分析能力,空間思維能力,創新能力。

4、DNA分子結構的特點

策劃學生活動

討論3:DNA分子是由幾條鏈組成的,它具有怎樣的立體結構?

討論4:DNA分子的主鏈是由什麼組成的?排列在什麼位置?

討論5:DNA分子中的鹼基排列在哪裏?有什麼規律嗎?

學生思考討論和歸納“DNA分子結構的特點?”

學生參照自制的DNA模型得出結論:

(1)DNA分子是由兩條鏈組成的,並按反向平行方式盤旋成雙螺旋結構。

(2)DNA分子中的脱氧核糖和磷酸交替連接,排列在外側,構成基本骨架;鹼基排列內側。

(3)兩條鏈上的鹼基通過氫鍵連接成鹼基對,並且是:A和T配對,G和C配對。(鹼基互補配對原則

設計意圖:歸納總結,幫助學生完成“由感性到理性、由具體到抽象、由生動的直觀到形象的思維”的認知過程,以及符合教學過程中學生的認識規律,掌握知識與發展智力相統一規律,教師主導作用和學生主體作用相統一規律,也體現教學的直觀性,啟發性原則。

5、展示:製作DNA雙螺旋結構模型

師生共同得出製作模型的原則和要求

學生參照並思考製作的DNA雙螺旋結構模型是否正確

設計意圖:培養學生的動手製作能力,引導學生嘗試科學的研究方法。

(三)小結作業

DNA的化學組成,DNA的結構和DNA的結構特點

學生在教師指導下歸納總結

設計意圖:歸納總結,形成完整的知識體系

人教版高一生物説課稿4

各位領導老師好

我今天説課的題目是第單元,第章,第節,下面我將從教材分析、教法和學法、教學設計、板書設計四個方面來對本課題進行説明。[)

一、説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在學習本課題之前,學生已經學習了……,對……有了一定的理解,這對本課題的學習起到了一定的鋪墊作用,這節課主要包括……和……等內容,它的學習也為後面……的學習打下了基礎,所以,學好這節課還是很重要的。本內容包含的一些……知識,是以後生物學習中不可缺少的部分,也是今後大學聯考的必考內容。

通過分析,本節課具有3個特點:(1),學習內容緊密聯繫生產和社會,從日常生活中的事例引入,重視學習內容在現實生活中的應用,體現了科學,技術與社會的聯繫、(2),本節課的內容安排注重高二學生的認知特點、學生在之前已經學習過……(對……有了一定的瞭解),但是,對於實驗的步驟設計、具體細節處理等,還沒有完全掌握(還不是很熟悉),學習起來還是有一定難度的(3),本節課注重落實《新課程標準》提出的關於學生應該培養科學探究能力的要求、有意識地設置了具有探究性質的教學活動同時通過以圖代文,讀表分析,討論思考等方式,引導學生在探究過程中尋找答案,培養了學生的`觀察,分析,概括等能力、

二、説教學目標

基於對教材的分析和理解,我從知識、能力、情感(德育)三方面確定瞭如下的教學目標。首先知識方面,我認為學生應該掌握……,理解……;其次能力方面,要養成(培養)學生……方面的能力;再次情感方面就是要引導他們培養什麼態度,樹立什麼觀念等等。

三、説教學重點難點:

在吃透教材的基礎上,結合高學生的認知結構和大綱要求,我制定了本課的重難點:本節課的重點包括……和……兩點,而……是他們的薄弱環節,難以把握,比較抽象,所以本節課的難點就是……

四、説教法

由於生物是一門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學科,而本書又主要依實驗為依託(在實驗的基礎上編寫的),所以,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引導學生學會設計實驗和能夠動手操作尤為重要。考慮到本課的特點,我準備採取設置情境教學,讓學生積極主動的參與到教學活動中來,具體來説主要採用直觀演示法:採用播放……有關圖片、視頻等手段對……進行直觀演示,【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促進學生對知識的掌握。】

活動探究法:通過創設情景等活動形式獲取知識,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思維能力。

分組討論法:針對學生提出的問題,組織學生進行分組討論,【培養學生的團結協作的精神。】

五、説學法

俗話説:好的方法能夠事半功倍,沒有學不好的學生,只有不會學習的學生,在教學中,我特別重視對學生學法的指導,教會他們活學活用,而不是死板硬套死記硬背,具體説來我準備引導他們用理解記憶法、分析歸納法、自主探究法、總結反思法等方法來學習本課。

六、説教學過程

一,温故知新,引入新課

首先,我先提問學生上節課學習的主要內容,瞭解他們的掌握情況,温故知新。

接着我將利用課件(視頻小片段、圖片播放)演示等播放……的圖片(內容),引出新課(……內容)創設教學情境,自然地引入教學主題……,進入到教學的第二環節

第二環節,創設情境,講授新課

然後在講授新課環節,接着利用課件演示……提出……的問題,引導學生思考,

向學生講解有關……的基礎知識,從……講起,……

由於本節課的重點是實驗,按照新的課程標準,教師不能只依照傳統教學方法,照貓畫虎式地按照實驗步驟完成實驗,要注重對學生探究能力的培養。不僅要讓學生知道實驗的步驟和方案,還要使學生理解每一個實驗步驟的設計原理,體驗科學探究的過程和方法。所以我採用播放……讓學生自己通過……的觀察

高中生物説課稿高中生物經典説課稿

分析,自主設計實驗步驟並對實驗結果進行分析,使學生在設計實驗的過程中體驗科學的方法,在實驗中加深理解,變抽象內容為具體設計,更好地突破了重難點,更培養了他們對知識的探索能力

找同學描述自己的設計方案,然後通過其他學生對其方案進行評價,並提出完善方案(修改建議),最後由我及時進行總結並給出完善、詳細的設計方案,並總結探究性實驗的設計原則:1、提出實驗假設2、設計探究實驗方案3、得出實驗結論並進行分析,

接着,再次讓學生觀察或思考試驗流程,鼓勵學生大膽闡述自己的見解,指出實驗應注意的問題,實驗中有關操作的調控,我在根據學生的討論歸納,結合教材……的內容進行詳細講解,師生一起互動,突破難點

在完成本課主要教學內容後,我將對教材中有關……的知識點進行適當引申,比如……,以拓寬學生的知識面,也有利於學生對知識點的串聯積累及其思維的展開,達到舉一反三的效果。(]接着進入第三環節

第三,整體回顧,歸納小結

最後,對本課進行小結,簡要回顧本節課學習的主要內容……,並指出那些內容需要學生記憶,比如……,那些需要理解,那些需要課下自己查閲資料。之後,佈置作業,難度要適中,既兼顧基礎,又有拔高鍛鍊

最後,説我的板書設計,也是我説課的第四部分,我將這樣設計本課的課堂板書……

我認為這樣的設計比較直觀系統,一目瞭然。簡要體現了教材中的知識點,便於學生理解。

各位領導老師,本節課我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以實驗為基礎,一學法指導為中心,讓學生主動地參與到知識形成的整個思維過程中來,並最終達到預期的教學效果。

嚴格的説課稿包括以下幾個步驟:

1、簡析教材,以通過神經系統的調節這一節為例(今天我説課的內容是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生物必修三《穩態與環境》中第二章第一節的內容——《通過神經系統的調節》。該內容分兩課時教學。第一課時主要講述神經調節的結構基礎和反射、興奮在神經纖維上的傳導、興奮在神經元之間的傳遞。第二課時主要講述神經系統的分級調節以及人腦的高級功能。)

2、闡述教法,教師在熟悉教材的前提下,怎樣運用教材,引導學生搞好學習,這是教法問題。教學得法往往是事半功倍。在撰寫説課稿時應簡要地説明:①教法的總體構造及依據;②具體採用了哪些教學方法、教學手段及理由;③所用的教具、學具。這一部分一般幾句話帶過

3、指導學法

4、教學過程。這是重點部分,你怎麼設計的這堂課,想要怎麼對學生講,都要用簡潔的方式把你的教學過程説給老師們聽。特別注意在這一點,不是講課,是説課。這也就意味着一些眾所周知的知識性內容沒有必要像當時在面對學生一樣講的那麼仔細。只需要講出你的教學思路即可。要不然時間不夠的。一般説課的時間是10-15分鐘。教學過程要佔一大半

5、教學效果分析。可能出現的教學效果

人教版高一生物説課稿5

第1章第1節《從生物圈到細胞》説課稿尊敬的各位評委老師,大家好!

我是生物號的**,我今天説課的題目是《從生物圈到細胞》,本課是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1第1章第1節的內容。教材的安排是這樣的:用錄像圖片展示20xx年SARS在我國的傳播及危害的過程,創設一個情境,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產生了問題,然後讓學生分析討論教材提供的資料,分別從生命特徵的不同方面來論證“生命活動離不開細胞”,達到從具體事例上升到普遍意義的目的。

“生命系統的結構層次”是本節的.難點,教師引導學生觀察教材提供的圖片,進行具體分析,教師適當的做一些拓展和補充,讓學生從微觀到宏觀,步步緊扣地理解生命系統的嚴密性、層次性和多樣性,並在此基礎上認同細胞是基本的生命系統。針對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教學目標

1.知識性目標:(1)舉例説出生命活動建立在細胞的基礎上

(2)舉例説出生命系統的結構層次。2.能力性目標:(1)嘗試將所獲得的文字、圖表信息表達出來。(2)自主學習:運用互聯網、圖書、雜誌等資料收集和整理生物史學資料。

3.情感性目標:(1)激發對生物學學科的學習興趣。

(2)認同細胞是基本的生命系統。(3)體驗合作學習的快樂。

本着高中新課程標準,在吃透教材的基礎上,確定教學重點為:1.生命活動建立在細胞的基礎上。

2.生命系統的結構層次。

教學難點

生命系統的結構層次。

為了解決教學重點,突破教學難點,教師的教法和學生的學法顯得尤為重要。因此,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應該使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通過學生自己的學習來掌握知識,做到導中學、學中學、導與學有機結合,充分發揮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提高教學效率。同時,教師還應該讓學生通過閲讀、思考、觀察、討論相結合的方法展開學習活動,指導學生學會閲讀課本,學會正確讀圖、析圖,指導學生運用對比法、聯繫實際法等加以理解、鞏固,使學生的學習過程和認識過程統一為一個整體。

人教版高一生物説課稿6

各位老師,上午好。今天我説課的內容是《物質跨膜運輸的方式》。本節課是新課程教材第四章內容,知識雖然抽象但是並不難掌握,通過本節課的學習能更進一步的提高學生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和解讀圖表數據的能力。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物質跨膜運輸的方式》是人教版必修一第四章第三節的內容,本模塊第3章已經介紹了細胞膜的化學組成和細胞膜結構以及大致的功能,本節着重介紹細胞膜控制物質進出這一重要功能,包括小分子或離子進出細胞的方式和大分子物質進出細胞的方式,通過對幾種跨膜運輸方式的探究,並運用數學座標圖來表達三種方式的規律和特徵,可以培養學生對圖表數據的解讀能力,即信息解讀和知識遷移轉化的能力。這部分內容和前面所學的"分泌蛋白的合成和運輸"有關聯的地方,同時又是對生物膜具有流動性的一個很好的佐證。對學生理解細胞是基本的生命系統有着重要的意義。

2、教學目標

根據教學大綱的要求和教材的具體內容,結合高一年級學生的認知結構、心理特徵和現有的知識水平,擬定了下列幾個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目標

a、能舉例説明物質跨膜運輸方式的類型及特點。b、正確解讀座標數據圖表。(2)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本節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特點不太明顯,主要強調積極思考,主動自覺。3、教學重點、難點

本着高一新課程標準,在吃透教材基礎上,確定了以下的教學重點和難點:教學重點:物質進出細胞的方式教學難點:主動運輸4、課時安排:1課時二、學情分析

本節的授課對象是高一的學生,在國中階段,學生對物質交換有了很膚淺的瞭解,通過前幾章的學習,學生已經具備了細胞膜的結構,水分子跨膜運輸實例的基礎,掌握了蛋白質多樣性的知識,為新知識的學習奠定了認知基礎。並且還具備了一定的認知能力,思維的目的性,連續性和邏輯性也已初步建立,能獨立思考,對生活現象提出疑問,並通過多種途徑找出解決的辦法。同時經過前階段的新課程學習,他們具備了羣體討論,並大膽説出自己的想法和理論依據的能力。對事物的探究有__,但往往對探究的目的性及過程,結論的形成缺乏理性的思考,需要教師的引導。

為了講清教材的重、難點,使學生能夠達到本節內容設定的教學目標,我再從教法和學法上談談:

二、教學方法

根據上述對教材和學生情況的分析,本節採用以下的教法和學法突破教學重難點:

教法:本節課的教學採用教師主導,學生自主,合作和交流討論相結合的方法,總體思路為:展示現象→提出問題→解釋原理→總結概念,使學生綜合運用到課程標準所提到的“觀察,描述,比較,概括,分析,解讀圖表”等技能,並配以多媒體輔助教學。

學法::主動運輸是本節課的教學難點,要掌握好這點,必須運用對比的方式進行學習,通過觀察討論的'方式讓學生自己找出被動運輸和主動運輸的主要區別來掌握該難點。

最後我具體來談談這一堂課的教學過程:四、教學過程(一)複習回顧

複習細胞膜的成分和結構,讓學生對基礎內容進行復習,為本節課內容的學習做好鋪墊。(二)創設情景導入新課利用“問題探討”,用多媒體展示,提出問題:⑴什麼樣的分子能夠通過?什麼樣的分子不能通過?⑵葡萄糖不能通過該膜,但是小腸上皮細胞能大量吸收葡萄糖,如何解釋⑶觀察此圖,聯繫已有知識,你還能提出其他問題嗎?能不能對所提出的問題作出嘗試性的回答引導學生觀察,並歸納出答案。

教學説明:設立問題情景,創設物質跨膜運輸的思維平台,為學生的有效發散思維提供背景,培養學生的主動思維能力,為進一步突破難點做鋪墊,激發學生學習。

(三)幾種物質運輸方式

1、小分子和離子的跨膜運輸

(1)多媒體展示擴散現象,引出物質運輸的兩種方式被動運輸和主動運輸的概念,讓學生分析水分子進入細胞的原因和方式,是不是和上述擴散相似,總結出自由擴散的概念,多媒體動畫展示自由擴散的過程,組織學生討論,得出自由擴散的特點。

教學説明:該部分內容簡單,通過多媒體展示,使抽象內容形象化,便於學生理解。

(2)進一步提出問題:葡萄糖不能通過人工合成的脂質雙分子層,但對於細胞來説,葡萄糖又是必需的,它是怎樣通過細胞膜進入細胞的?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探索__,讓學生嘗試作出解釋,再指出載體蛋白的作用,總結出協助擴散的概念,多媒體動畫展示協助擴散的過程,組織學生討論,得出協助擴散的特點。

提出問題進行小結:①自由擴散與協助擴散需要消耗能量嗎②自由擴散與協助擴散有什麼相同點有什麼不同點③自由擴散與協助擴散為什麼被稱為被動運輸

組織學生思考和討論,得出答案。

(3)多媒體展示物質逆濃度跨膜運輸的現象,並組織學生分析討論,提出問題:為什麼這些物質可以逆濃度梯度運輸。並利用舉出生活例子上下坡運東西來解釋主動運輸需要能量,總結主動運輸的概念,多媒體動畫展示主動運輸的過程,組織學生討論,得出主動運輸的特點。

提出問題:這些物質進出死細胞還能進行主動運輸嗎主動運輸對於生命現象有什麼重要意義?學生總結和講述補充得出主動運輸的意義。

為了使抽象內容具體化,上述過程中模擬現實生活中的三個常見現象,通過三個動畫的展示,運用類比的方法,使學生對三種運輸方式的認識更加直觀化。

教學説明:該部分為本節課的重點內容,通過圖形展示引出問題,並層層深入,展示出物質運輸的幾種方式,動畫展示更加具體和形象化,同時,組織學生針對問題進行探討,既極大的調動了學生的學習,深入開發了學生比較,概括和分析能力,又增進師生互動,活躍了課堂氣氛。

(4)提出問題,講練結合:練習1看圖回答,引導學生理解主動運輸和被動運輸的不同點,識別主動運輸;練習2通過對典型座標圖所呈現的曲線理解細胞對某物的自由擴散,協助擴散和主動運輸速度隨細胞外濃度的改變而變化的規律,從不同角度加深對三種運輸方式的理解。組織學生分析,反饋和糾正。

提出問題:三種運輸方式有哪些異同組織學生分析填表,反饋和糾正。

教學説明:本環節鞏固理論知識是對課本知識擴展和對重點,難點內容的深入理解和總結,只有理解了三種運輸方式的異同,才能完成本環節教學任務,既突顯書本知識,又培養學生的團結協作的精神,提高學生解讀圖表的能力和抽象化思維能力的形成。

2、大分子的運輸

引導學生回憶免疫系統吞噬大分子異物的過程,得出胞吞現象,提出問題:那大家知道白細胞是如何吃掉病菌的嗎顯示有關動畫、圖片。

強調:胞吞和胞吐作用都需要能量

提出問題:胞吞和胞吐體現了細胞膜結構的特點是什麼與書本前面知識相聯繫。(四)技能訓練

指導學生就《技能訓練》部分進行討論。五、反饋練習

1、教師小結幾種運輸方式,特別是自由擴散,協助擴散和主動運輸的特點2、隨堂訓練(課堂練習)

本部分習題,針對物質跨膜運輸方式的特點和不同而設計,讓學生思考完成具有針對性的練習,進行知識鞏固和教學效果反饋,及時糾正錯誤的理解和片面的認識。

三、總結反思

本節課比較符合新課標的理念,改變了以往填鴨式的教法,體現了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模式。這部分內容本身並不難,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相對輕鬆,但是如果不把新舊知識進行整合,在解題的時候還是存在一定困難。在分組討論中,雖然學生的回答不一定完整,但還是從多角度對學生給予積極的肯定,從而增強了學生的自信心。在教學節奏的把握上,由於學生討論和交流比較花費時間,容易出現前緊後鬆或是前鬆後緊的情況,因此在時間上應當注意控制。

人教版高一生物説課稿7

各位老師:

大家好!我今天説課的題目是《酶的作用和本質》

接下來我就從以下五個方面來説説這一節課。

一、説教材

二、説教法

三、説學法

四、説具體的教學過程

五、板書設計

一、説教材

1、教材地位和作用

本教材選自高中必修1第五章第一節《酶的作用和本質》這一部分內容是第五章的重點內容。新陳代謝是生物體進行一切生命活動的基礎,而新陳代謝的進行又離不開酶的催化作用,因此,瞭解酶的作用和本質,為理解細胞中複雜的生命活動的順利進行奠定了基礎。本節內容還與選修模塊的相關內容有着內在聯繫。例如,選修模塊中有關酶的應用等,都是以“酶與代謝”部分的相關內容為基礎的。

知識目標:

1、説明酶在細胞代謝中的作用、本質。

2、闡述細胞代謝的概念

能力目標:

1、通過自主學習,培養學生推理、比較、分析、歸納總結的能力。

2、通過有關的實驗和探究,學會控制自變量,觀察和檢測因變量的變化,以及設置對照組和重複實驗。

3、在實驗探究、資料分析、討論中,提高語言表達能力及分享信息的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1、通過閲讀分析“關於酶本質的探索”的資料,認同科學是在不斷的觀察、實驗、探索和爭論中前進的。

2、通過小組間的討論、合作與交流,培養學生的合作互助精神。

3、通過讓學生了解酶的發現過程,使學生體會實驗在生物學研究中的作用和地位;通過討論酶在生產、生活中的應用,使學生認識到生物科學技術與社會生產、生活的關係。

二、説教法

1、實驗法:比較過氧化氫在不同條件下的`分解。

2、新授課教學基本環節:預習檢查、總結疑惑→情境導入、展示目標→合作探究、精講點撥→反思總結、當堂檢測→發導學案、佈置預習

三、説學法

學生通過九年級、高一階段化學的學習,對於純化學反應已比較熟悉,但是對於細胞內部的化學反應及生物催化劑──酶的認識有限。工業制氨的化學反應是在高温高壓並且催化劑作用下進行的,細胞內部卻是常温常壓的温和狀態,而細胞代謝包括一系列的化學反應,這些化學反應的進行應該有生物催化劑──酶的參與,才能使其高效有序的進行,由此從學生熟悉的知識引入對酶相關知識的學習。

四、説具體的教學過程

第一部分:酶的定義

1、提出疑問:比較過氧化氫在不同條件下的分解這個實驗要解決什麼問題?

2、通過實驗討論得出結論:催化特定化學反應的蛋白質、RNA或其複合體,是生物催化劑,能通過降低反應的活化能加快反應速度,但不改變反應的平衡點。絕大多數酶的化學本質是蛋白質。

第二部分:酶的催化特點

1、為突破學生自主學習的障礙。我採用、運用實驗與掛圖,引導與講解相結合的形式,直觀並清晰的讓學生理解酶的催化特點:具有催化效率高、專一性強、作用條件温和等特點。

教學過程設計

引導質疑提出問題

分組討論作出假設

設計探究方案

實驗驗證得出結論

課件展示知識梳理

五、板書設計

1、細胞代謝:細胞中每時每刻都進行着許多化學反應。

2、酶在細胞代謝中的作用

高效催化體內的生物化學反應。

3、酶的本質

大多數為蛋白質,少數為RNA。

我的説課結束,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