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國學 語言 詩詞 名言警句 對聯 雜談
當前位置:學問齋 > 範文 > 説課稿

有關説課稿模板合集4篇

欄目: 説課稿 / 發佈於: / 人氣:1.42W

作為一名為他人授業解惑的教育工作者,很有必要精心設計一份説課稿,藉助説課稿可以提高教學質量,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那麼問題來了,説課稿應該怎麼寫?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説課稿5篇,歡迎閲讀與收藏。

有關説課稿模板合集4篇

説課稿 篇1

各位領導,各位老師:

大家好!

我來自美麗的杜鵑之鄉麻城,今天我説課的題目是《人間四月天 麻城看杜鵑》, 把信息收集起來。下面我將從教材分析、教學目標、教法學法、教學過程及教學反思這五個方面進行説課。(首先,我來説説教材。)

一、教材分析

《把信息收集起來》是《信息技術》第四冊網絡單元的最後一課,在前面,學生對網絡已有了初步的瞭解,已經掌握了瀏覽器的打開,網址的輸入,利用搜索引擎搜索各類信息等基本操作,(根據單元預期目標,爭做小導遊,介紹麻城,學會如何把網絡中有關麻城杜鵑的圖片和文字進行下載和保存),本課既是對前面所學知識的鞏固,也為以後學生利用互聯網進行信息整理奠定了操作技能基礎。

二、教學目標

(根據教學內容和學生實際情況,我制定了教學目標,點擊出示。)

1、掌握圖片和文字下載與保存的操作方法,提高學生在網上獲取信息、保存信息、處理信息、應用信息能力。

2、以家鄉發展紅色旅遊,學校招聘小導遊為主線,採用任務驅動,通過學生自主探究、協作學習,在完成一個個具體任務的過程中學會下載網上信息的方法。

3、培養學生協作學習、與人合作的意識,培養學生熱愛家鄉的情感。

(直接説)重難點(是):圖片、文字下載與保存的方法。

三、教法學法

(在教學中,我運用的教法有:)

1、任務驅動

2、協作學習

3、分層教學

4、賞識教育

在學法上,我主要讓學生經歷由自學到嘗試到創新的過程。

(接下來我來説説教學過程)

四、教學過程

這堂課我是按以下四個教學環節進行的:

(第一個環節)

(一)、杜鵑激趣,明確任務

(播放視頻)

一段《麻城杜鵑花》的視頻,深深地吸引了所有的同學,於是我抓住契機,激情滿懷地説:“同學們,這就是家鄉的紅杜鵑!每年4月底五月初,漫山遍野的紅杜鵑欣然開放,如霞似火,吸引了五湖四海的遊客。為了發展紅色旅遊,學校正在舉行“爭當小導遊”的活動,要想成為一名優秀的小導遊,必須對家鄉有更多更具體的.瞭解。這節課我們就從杜鵑入手,通過網上查閲相關的圖片、文字,把它們下載並保存下來。

(這樣的設計充分利用多媒體課件,讓學生感受家鄉的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在愉悦地情形下主動地明確了接受了任務。)

(第二個環節)

(二)、走進杜鵑,探索新知

(首先,我出示第一個任務)

1、任務一:杜鵑圖片的下載與保存

為了完成新知,在這個環節中我設計了一下幾個步驟:

(1)自學課本123—124頁的內容,明確圖片下載的方法。

(2)(自學完成後,就進行交流)交流自學情況。通過學生的交流,發現只有一部分的學生對圖片的下載與保存有所瞭解。(於是)

(3)演示操作過程。我在電腦演示了下載與保存圖片的操作過程,因為學生的學,離不開老師的導,特別是新的知識點。

(4)自由探索。

學習的最終目的是用。因此我將他們分成四人小組,自己動手收集麻城杜鵑圖片,並保存到E盤“魅力麻城”文件夾中。

(同學們明白了學習任務以後,就迫不急待地行動起來)

(5)展示杜鵑的圖片資料。

我們四人小組在小組長的帶領下,很快地收集到了許多圖片,在進行(共享)展示時,同學們爭先恐後,生怕自己小組比別人慢,比別人差。這時我發現,展示的圖片,內容豐富,品種多樣,我覺得這是培養學生分類整理資料能力的契機。於是我馬上號召各小組將圖片分類整理,待會兒展示。

(6)分類整理文件夾,展示作品

我們在進行第二次展示時,有的同學按花色來分,有的按品種分,有的按花茂盛與否來分,還有的同學説最好按品質分,因為杜鵑文化及麻城的靈魂文化。更古至今,象徵源遠流長;紮根山崖,體現頑強不屈;火紅一片,象徵紅色精神與熱情奔放……(隨即播放與之相配的視頻)

(7)小拓展:

為了培養學生創新精神,求異思維及善於發現問題等良好的學習習慣,在展示結束後,我提出了這樣一個問題(課件):在下載與保存圖片的過程中,你發現了還可以怎樣保存圖片?通過交流,我發現原來他們還知道了一些保存圖片的方法,並且還做了演示呢。

(本環節,通過學、説、演、練、展示、拓展。從多方面培養了學生的學習習慣和學習能力。)

(下一步)任務二:關於杜鵑的文字的下載與保存

有了圖片下載與保存的基礎,文字的下載與保存就不難了。在這個環節中,主要通過小組自學,發現問題,互幫互助,以達到掌握新知的目的。

(在學生自學的過程中,既學會掌握操作技巧,又提高學習效率和學習質量;同學間的相互指導,質疑解疑,既培養協作精神,又培養了語言表達能力。)

(三)、探索實踐,鞏固新知

為了鞏固所學的知識,並學以致用,我又設計了第三個環節——探索實踐,鞏固新知。

(第一步)1、出示任務 整理自己的信息,準備小導遊競選。

要求可以小組合作完成,介紹時要有文字資料、圖片資料,也可以是圖文並茂的作品或其他的演示形式。

(第二步)2、合作探究 準備彙報

學生動手操作,我適時對學生做一些插入音樂,調節圖片的大小等技術方面的指導。因材施教,分層教學,更利於學生的發展。

(第三步)3、小導遊風采展示

我們在全班進行了“小導遊竟選”,還評出了 “最佳小導遊”和“優秀導遊小組”。(簡單展示交流錄像)。

4、我的作品展

課後我將他們的作業整理在一起,保存在一個文件夾裏,留給下次上課時看,讓他們體會到成功的喜悦,以此來激勵他們的學習熱情。

(在交流中學習,在展示中提高,這是我的教育追求。本環節既注重了學生的個體差異,讓每個學生都有展示自我的機會,讓他們體驗到成功的樂趣和喜悦,再次激發了熱愛家鄉的情感。)

(第四個環節)(四)課堂總結、課後延伸

在這節課中,學生學會了文字圖片下載與保存的方法,學會了分類,初步具備整理信息的能力,並瞭解了家鄉的杜鵑文化。

但是網絡是一個巨大的信息資源寶庫,其他的網絡信息該怎樣下載呢?當一個網絡中的內容限制了訪問權限該怎麼辦呢?這些又將是我們今後探索的主題。

(最後)五、教學反思:

一堂課下來,我覺得比較有收穫的是:

1、對教材內容進行適當的調整,將下載與保存動物圖片及沒有主題的文字改為圍繞“瞭解家鄉的紅杜鵑,爭做一個小導遊”這一主題進行,這樣讓學生既掌握了信息技術課中的一些基本操作技能,同時又瞭解了家鄉的特色文化——紅杜鵑。

2、注重了學科間的整合,在教學中,把動手操作、口頭表達與熱愛家鄉的思想教育結合起來。

3、課堂中始終滲透信息技術與家鄉文化相融合的教學理念。

遺憾的是,在課堂中,師生間的交流不是很充分,評價語言比較單一;另外,在學生對網絡上其他知識很感興趣時候,為了在40分鐘內完成本課的教學,沒有進一步加以引導。今後,我將和大家一起,在提高專業水平的同時,致力提高課堂教學水平。

各位老師,各位評委:人間四月天,麻城看杜鵑。杜鵑花開,漫山如霞,花色之美,天下一絕。麻城,一塊神奇美麗的地方,熱情好客的麻城老鄉正等着你們去做客呢!我的説課完畢,謝謝大家!

説課稿 篇2

一、教材

動物是孩子們樂於觀察的對象,各種動物的不同外形特徵,生活習性常會引發孩子們的探索興趣。冬天到了,人們穿上了厚厚的冬裝,動物們不怕冷嗎?它們是怎樣過冬的呢?在進行主題活動《動物,我們的朋友》過程中,幼兒表現出極大的興趣。我以“動物過冬”為切入呂,激發幼兒對動物的探索慾望,加深幼兒愛護動物的積極情感。

大班幼兒對動物的特徵、生活習性等已積累了一定的經驗,根據大班幼兒發展水平和幼兒學習科學的特點,我確定了以下活動目標:

1、瞭解動物不同於人類的過冬方式,理解動物的'生活習性與季節的關係。

2、激發幼兒探索動物生活的興趣、滿足其好奇心,加深幼兒愛護動物的積極情感。

根據《綱要》中科學教育的指導思想和幼兒教育已有經驗水平,我認為本次活動的重點難點是“讓幼兒瞭解動物的過冬方式以及理解動物的生活習性與季節的關係”。

我利用多媒體教學及啟發性提問,讓幼兒主動探究,從而將抽象的科學知識變得通俗易懂,使活動的難點得以有效的突破。

結合本次活動目標,我做了幼兒已有過冬的經驗。

2、和家長一起收集動物過冬的圖書、資料。

3、動物過冬的課件。

4、操作卡四張,動物圖片若干,自制拼圖四份。

二、教法

新《綱要》指出:教師應成為幼兒活動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導者。因此,本次活動,我採用了電教法、討論法、觀察法、啟發提問法等,這些方法的應用,克服了教師傳統的説教形式,充分尊重幼兒,調動幼兒學習積極性,讓幼兒在快樂中習得經驗,同時培養了幼兒的觀察力和樂於探索的習慣。

三、活動過程

1、以音樂活動引題:小朋友們,冬天到了,天氣真冷啊,讓我們一起來做做運動,暖和暖和身體吧!這種師生共同參與的方式,旨在營造和諧、愉悦的活動氛圍,充分調動幼兒活動的積極性,增加幼兒參加活動的興趣。我們可以通過做運動等方式抵禦寒冷,那麼動物朋友是如何度過寒冷的冬天呢?

2、出示課件,讓幼兒自主學習,滿足其好奇心和求知慾。提問:裏面介紹了哪些動物?幼兒回答後點出課件。提問:它們是怎樣過冬的?幼兒根據課件內容回答並對其相應的過冬方式進行歸類。如螞蟻和蜜蜂一樣是通過儲存糧食躲藏在洞裏過冬的。幼兒思維離不開具體的事物形象,藉助多媒體的形、色、景等多種優勢,直觀形象的幫助了幼兒瞭解動物的過冬方式,激發了幼兒探索動物生活的興趣,從而也瞭解了動物的生活習性與季節的關係。

3、幼兒再次通過課件加深對動物過冬方式的理解後,出示操作卡讓幼兒説出其對應過冬方式的動物。正如新《綱要》所指出:“語言教育應該滲透在所有的活動中”。本環節通過操作卡的出現,不僅能調動幼兒參與活動積極性,而且加深對動物不同過冬方式的瞭解,進一步明確了教育目標。

四、遊戲互動我也來當小動物

1、學一學:教師出示操作卡,幼兒自主創編動作來表現其過冬的方式。

2、幼兒手持動物圖片,找到動物過冬方式相似的夥伴後,送他們到過冬的地方。

這樣的遊戲,不但符合幼兒的年齡特點,也體現了幼兒合作的精神,而且進一步鞏固了所學知識。

五、活動延伸

1、益智遊戲《拼圖》:幼兒自由結伴拼出動物圖片後,送其到相應的過冬地方,通過這一環節拓展幼兒思維。

2、在圖書角投放動物過冬的圖書,供幼兒查閲,提高幼兒教育的閲讀能力。

説課稿 篇3

《剪枝的學問》是蘇教版語文第六冊最後一課。這是一篇記敍文,文章按事情發展的順序,以“我”“滿懷好奇——一臉疑惑——將信將疑——又驚又喜”的心理變化為線索,以輕鬆活潑的筆調娓娓道來。最後,“我”的感悟寫得含蓄蔚籍,雖未一語道破,但讀者心中自明。

因為這是一堂學案教學的研討課,所以接到這次上課任務之後,我就開始思考兩個問題。第一,既然學案這種教學模式的出現,就是要通過學生的自主學習,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那麼對於語文課堂教學來説,學案的出現,到底要讓學生學些什麼呢?第二、學案的出現,對於語文課堂教學來説,有什麼價值?接下來,我就結合我這次的學案設計,來闡述一下我對這兩個問題的思考結果。

先學後教,到底學什麼?我認為,首先要學會抓住文章線索,理順文章脈絡。因為很多語文課文的故事性都很強,對於學生來説,他讀到的就是一個完整地故事,自學時會不知道如何深入下去,甚至感覺文章就這麼簡單,沒有什麼好深入學習的。就好像面前有一頭很大牛,卻不知道該如何下手。但如果能學會抓住文章的線索,就會找到一條理解課文的道路,通過這條線索,來理解課文語言文字的奧妙。所以在這一課的學案設計時,我的第一個環節,就是設計了一道填空,讓學生找出隨着事情的發展,小作者的心理變化過程,目的就是要學生學會如何去抓住文章的情感線索,進而從另一個層面去理解課文,幫他們深入文本。

第二、要學會提問。愛因斯坦曾經説過“提出問題,往往比解決問題更重要”。因為學生會提問是會思考的表現,學會了提問,也就學會了思考,學會了學習。這次的學案設計的第二個環節,叫學生針對針對作者的情感變化提出問題,就是想教給學生提問的方法,讓他明白只有扣住文章線索,扣住文章中心的問題才是有價值的問題,能夠提出有價值的問題才叫做會提問,能夠提出有價值的問題才能更好的去理解文本。

第三,要學會抓住課文中具體的語言文字來理解課文解決問題。本學案的第三個環節讓學生模仿我舉的例子,帶着自己的問題去文中找到與之相關的文字,並在重點詞句下打上點就是為了達到這個目的。

第四,學會蒐集資料。蒐集到了有用的資料即能夠拓展學生的知識面,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也能夠幫助學生更好的理解課文。以本課為例,種桃樹這種事情對學生來説是很陌生了,他很難理解枝條剪去反而會增加桃子的產量,他根本無法理解枝條為什麼會瘋長,為什麼會佔據大量的營養,進而就無法理解剪枝的學問到底是什麼。為了能讓學生更好的理解這些內容,我在學案上就佈置學生去尋找和種植有關的資料,我自己也去找了相關資料,通過這些資料的補充,學生很容易的就理解了原本那些怎麼想可能也想不通的`問題。

以上四點就是我對學什麼的思考,也是我學案設計的指導思想之一。

學案的出現,對語文課堂來説有什麼價值呢?就本課而言,學生把本來要在課堂上完成的思考任務通過學案提前在家裏完成,第二天帶着自己的思考,帶着對文本的理解來進行交流學習課文,毫無疑問就會提高課堂的效率,所以本課上的時候感覺時間就相對比較寬裕,我可以拿出更多的時間,讓更多的學生來説一説,讀一讀,交流交流,讓學生更多的參與到學習中來。同時因為他們課前已經通過學案對課文有了一定的認識,這就便於我在他們的理解上進行提升。另一方面,從長遠看,通過一段時間的學案教學,學生的自學能力一定會有所提高,由於掌握了自學的方法,學習對他們來説也會變得更輕鬆更有興趣。

説課稿 篇4

一、説設計意圖

自然界充滿着神氣有趣的自然現象,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指出“科學並不遙遠,科學就在身邊,孩子們的科學探究式從身邊的食物開示的,本活動恰恰貼近幼兒的生活,激發幼兒科學探究興趣且當他們通過自己實踐操作找到答案,得出結論時,那種喜悦時不可替代的,從而將更加有效地促進幼兒主動學習和發展,而且大班幼兒的求知慾與探究欲很強,他們渴望獲得新穎有趣的知識,記得有一次,有一個孩子問:“老師,天上的雲彩是什麼做的啊?”“老師,水為什麼會變成冰啊?”因此我選擇了大班科學活動《水的變化》。

二、説教材

《水的變化》這次活動選自幼兒園探究式活動課程科學探究大班的活動,它是通過幾組實驗讓幼兒自己動手操作,引導幼兒觀察並描述生活中水的三態變化,初步瞭解自然界中水的循環過程。

三、説活動目標

幼兒科學教育是科學啟蒙教育,重在激發幼兒的認識興趣和探索精神,教師要讓幼兒自己動手實踐操作,體驗發現得樂趣,因此我的目標是:

1.激發幼兒探索科學現象的'興趣,培養幼兒對科學的探索精神。

2.幼兒能感知水的三態變化,初步瞭解自然界中水的循環過程。

四、説活動的重點難點

1、活動重點:幼兒感知探索水的三態變化,初步瞭解自然界中水的循環過程。

2、活動難點:在活動過程中,通過實驗幼兒自己動手操作感知水的三態變化,而不是教師直接口述給幼兒這個概念。

五、説教法

新《綱要》指出:教師應成為學習活動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導者,活動中,教師心中有目標,嚴重有幼兒,時時有教育,以互動,開放,研究的理念,讓幼兒真正成為活動的主體,因此,我主要採用了三種教學方法:情景設置法、實驗法、討論法。

六、説活動準備

多媒體課件、電熱水壺一個、涼玻璃片、裝有熱水的玻璃杯子、每人一塊冰、圖表

七、説活動過程

1、情景設置:“小朋友,今天我們班來了一個小客人,你們想知道它是誰嗎?讓我們一起數1.2.3把它請出來好嗎?激發幼兒的興趣,調動幼兒得積極性。

2、出示冰塊,感知,討論教師出示冰塊,引導幼兒感知,教師啟發式的提問。(1)小朋友這是什麼啊?(調動幼兒的各種感官進行參與,激發幼兒探究的慾望)

(2)討論水和冰有什麼不同?(幼兒之間相互交流,滿足幼兒得求知慾,也促進幼兒同伴之間的交往能力,有利於幼兒自主解決問題的能力)

(3)小朋友,那水為什麼會變成冰啊?(鼓勵幼兒大膽想象,敢説敢想,教師並充分給予肯定,做到以幼兒為主)

3、觀察和實驗

實驗一

教師將電熱水壺中的水燒開,幼兒仔細的觀察,之後教師再出示相應的圖表一。

提問:(1)小朋友,你們要仔細的觀察熱水壺,告訴老師你看見什麼了?(發展幼兒的觀察能力)

(2)那水和水蒸氣一樣嗎?(讓幼兒自己通過觀察比較得出結論,而不是教師直接告訴幼兒答案,那樣就忽視了幼兒的發展)

(3)想想水為什麼會變成水蒸氣啊?(幼兒之間討論,知道誰經過加熱就會比那成水蒸氣)

實驗二

在熱水杯上放塊涼玻璃片,幼兒再觀察,並出示圖表二。提問:(1)小朋友,老師在熱水杯上放了一塊涼玻璃片,你們仔細地觀察看看發現了什麼?

(2)你們想一想為什麼會有小水滴呢?(知道水蒸氣遇冷就會變成小水滴。豐富幼兒的知識經驗)

實驗三

幼兒分組實驗,自己操作

教師發給小朋友每人一塊冰,幼兒自己操作,感知觀察,動手體驗探究的樂趣。小朋友想一想剛才小朋友説了,水在很冷的地方就會變成冰,放冰箱裏,在冬天放到外面等等。那擬製到究竟多冷嗎?老師告訴你叫0攝氏度以下,很低的温度。出示圖表三。4、聽故事,播放多媒體課件,《小水滴旅行記》讓幼兒進一步瞭解水的不同形態的變化和自然界水的循環過程.

提問:(1)小水滴被太陽公公曬着變成了什麼?(水蒸氣)

(2)水蒸氣在天空遇到冷變成了什麼?(小水滴)

(3)小水滴遇冷變成了什麼?(雪)

(4)最後小水滴又回到了哪?(大海)八、説效果分析

本次活動打破了以往傳統的教學模式,能以最直觀的實驗展示給幼兒,讓幼兒自己動手進行操作,幼兒充分體驗到科學活動的樂趣,而且符合大班幼兒的身心發展特點和年齡特點,大大激發了幼兒得探究慾望,調動了幼兒參與的積極性,發展了幼兒的想象力,觀察力,科學探究能力等等。

Tags:説課稿 模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