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國學 語言 詩詞 名言警句 對聯 雜談
當前位置:學問齋 > 範文 > 説課稿

精選説課稿模板集合6篇

欄目: 説課稿 / 發佈於: / 人氣:4.14K

作為一名人民教師,通常需要用到説課稿來輔助教學,認真擬定説課稿,怎樣寫説課稿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説課稿7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精選説課稿模板集合6篇

説課稿 篇1

一、説教材

《我們的手》是北師大版四年級下冊第四單元《手》的主體課文,手是人類最神奇的一個器官,是勞動的工具,也是傳遞情感的橋樑, “手巧心靈、情同手足、……這麼多詞語都在説明手的重要作用。最 好的時刻,是心貼心的時刻,最快樂的時刻,是手拉手的時刻。心手相連,會使整個世界變得更加美好。《我們的手》這首詩就是採用比喻的手法,把手分別比作電線、橋、船、小鳥等,借“手”這一意象表達對美好生活的嚮往,把幸福、友好、真誠、快樂等人性中美好的情感傳遞。詩文清新明朗,圖文並茂,各小節的結構相同,讀起來琅琅上口,有音韻美和構圖美。內容簡單但意境深遠,是一篇文質兼美的文章。

教學重點是:指導學生朗讀,把語言在頭腦中構造出生動的畫面和情節, 體會文章表達的思想感情

教學難點是:仿寫練筆

二、説教法與學法

北師大版四年級下冊共選編了7篇現代詩歌,佔到課文的1/4。如此大規模的選編詩歌,充分體現了新大綱對詩歌教學的關注。教學要求也明確指出“ 引導學生誦讀詩歌,有意識地在積累、感悟和運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賞品位和審美情趣 ”。如何在新課標下進行現代詩歌的教學,培養學生對詩歌理解、 悟、鑑賞、表達、想象、創造的`能力?我們教研組在學校指導下把現代詩教學定為課題,進行系統化研究,通過課堂實踐,摸索出一些比較有效的做法,第一、注重現代詩歌的朗讀訓練,以讀促悟,以悟促讀。第二、捕捉詩歌中的意象,引導孩子們暢所欲言,欣賞意境。第三、從仿句練習入手,鼓勵學生創作出自己的詩作。今天藉助這節課展示給大家,拋磚引玉,期待得到在座專家和同行的指正。

三、説教學流程

具體的課堂環節我就不再一一贅述了,抓幾個點談談吧。

一是激趣導入。課開始,我先帶着孩子們做手指遊戲,激發興趣,引導暢談,感受手的廣大神通,在此基礎上,因勢利導地説:看看下面這首詩的作者還發現了手的哪些功能。

二是指導朗讀。詩歌的生命和靈魂就是情感,而最為直接地表達情感的形式就是潛心誦讀。特別是兒童詩歌教學中,更應重讀輕講。所以在詩文的學習中,我特別注重引導學生用自己的聲音去誦讀,用自己的方式去歌吟,指導朗讀。可以説貫穿教學過程的始終,初讀,自由讀,批劃讀,欣賞讀,同桌互讀,同學賽讀,師生共讀,包括仿寫後的讀,邊讀邊感悟,理解後再入情入境地讀,充分調動學生的多種感觀積極體驗。在讀中進一步激發學生的情感,寓教於情的感受中。

三是體驗感受。欣賞詩歌同樣是想象的過程,把詩中的情感和自己的感覺,和現實的生活聯繫起來,把自己放在詩歌的情境中體會的過程。在教學過程中,我依據學情適當點撥,激發孩子們的情感體驗,使他們的想象空間擴展開來。如第一節中,“我們的手在爸爸和媽媽之間,傳遞着光”,引導孩子們回味和爸爸媽媽在一起的温馨幸福畫面。第四節“我們的手是小鳥,快樂地飛翔”引導孩子們想象小鳥在碧空飛翔的悠閒自在,感受熱愛生活的人們的快樂灑脱。在學完內容品讀環節,我走到孩子們身邊,和他們握手,假定不同情景,握住親人的手時,困難時,煩惱時,成功啦,握握手,從中感受到什麼?彼此小手握在一起,又感受到什麼?從課堂實效來看,這些引導對於激發學生有效的情思活動是產生了積極影響的。文章是一個“場”,我主要就是要引導學生走進這個“場”,全身心地沉迷於這個 “場”,去體驗感受。

四是仿寫運用。新詩語言新穎、凝練,又不拘泥於通用的語法規範,在現代詩歌教學中,伴以仿句訓練,既能使學生充分感悟新詩語言的奧妙,又能提高其遣詞造句的能力,在拓展延伸中,我引導孩子們大膽想象:我們的手,除了是電線、橋、船、小鳥,還可以是哪些美好的事物?安排小組合作仿編詩歌,進一步抒發情感。把學生仿寫的句子整理在一起,又變成了一首熱情洋溢的組詩。

最後帶着孩子們一遍遍學習傳遞手語“愛是我們共同的語言”,通過手把美好的情感在周圍撒播,在這互動旋律中結束了這堂課。

説課稿 篇2

(一)、教材分析

1、 概述

本節課是造型表現課。在本冊教材中處於承接的一個環節中,前面是第六課《星空》,下一課是《我們的奧運》,教材內容在某種程度上和運動都有一定關聯,星空是運動到相對靜止,而運動在某種程度上也是靜止的。運動無處不在,運動和人們的生活緊密聯繫着。想要告訴學生這樣一個信息:繪畫表現題材中的運動,就是時間在繪畫形式上的一種凝固;表現運動的方法就是表現運動的瞬間美。學習運動規律,認識美的運動。使學生對錶現形式有進一步的認識。教材中設計有三個活動,考慮到學生的基礎不是很好,學校地處農村的環境因素,還有物質條件的限制,故對第三個活動“小雕塑”進行省略,而着重於體驗然後進行簡單的繪製描述。

2、 教學目標

依據教學大綱和教材要求,本着使學生提高對美的感受能力、藝術創造能力和欣賞能力,培養學生分析、理解的認知能力,確定本課的教學目標為:

A、讓學生了解運動美的本質特點。

B、讓學生學習如何分析有關動態線的知識。

C、讓學生嘗試運用一定的工具、材料和方法表現出運動的形態,能運用簡煉的線條,勾勒運動中的人物形象。

D、培養學生的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3、 教學重點和難點

因為運動的不確定性和時間性,確定本課程的重點是“如何分析運動的過程中最具表現力的瞬間”,它對學生接下來的表現運動美的過程有重要意義,知所以然而然。根據運動的本質特點,確定“動態線的分析”為本課的難點,這關係到課程能否接下去展開,以及學生能否瞭解運動的表現方法、角度的關鍵。課本抽象部分(28面——29面)只作簡介。

(二)教學方法

依據本課程的性質及學生個體與羣體的差異,我主要採取“直觀法”和“啟發——引導法”。以實例為線索,充分運用教具、輔助材料。不斷採用欣賞、分析、啟發、歸納相結合的教學方法。在實例 (教學模特:生活中、同學中常見的動作如投籃、掃地、跑步、田間勞動、教師板書等)的引導下,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自覺性。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然後漸漸的引導學生由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努力使每個學生都能夠參加到動腦的積極思維中,真正的做到面向全體學生。使每一位同學都能參與到教學中來。運用掛圖、實際動作、現場演示來活躍課堂教學,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提高學習效率。使不同層次的學生都有表現的機會(提問不同層次的學生)。綜合使用不同的教學方法、方式來提高學生的理解能力,啟發學生的思維,讓學生知道正確選擇的方法。

(三)學法指導

着重於學生體驗方面,創設特定的情景(撿掉地上的物體),讓學生切身體會。組織學生分組討論、研究。還有利用大量的實例和演示,使學生對知識的認識有一個漸進的過程,使學生沿着形象簡潔、手法概括、表現以象徵為主的這樣一種思路的前提下,進行對學生的啟發、引導。

(四)教學過程

本節課教學過程由新課程導入、授課、指導、歸納小結四個環節組成。

一、 新課程導入

1、 利用3分鐘 鈴響後,有的同學還未及時歸位,課堂秩序還未安定的這段短時間,迅速捕捉班上某位同學匆忙的身影,並提醒他就位。(説話可大點聲,使班上學生都能聽見)

2、 (5分鐘)

上課後,播放電視連續劇《鐵道游擊隊》的插曲《彈起我心愛的土琵琶》。

▲ 設問:你們能説出這歌曲的名稱及出處嗎?

▲ 學生回答: [ 《鐵道游擊隊》中戰士小波所唱的'插曲《彈起我心愛的土琵琶》]

▲ 請剛才“匆忙”的那位同學模仿“小波彈琴的動作”

▲ 師問:你還記得你剛才匆忙進教室的樣子嗎?和《鐵道游擊隊》中戰士小波坐在微山島上,面對平靜的湖水、夕陽而彈唱《彈起我心愛的土琵琶》有什麼感覺比較?試説一説。

(行色匆匆、緊張的——抒情、平靜輕鬆的)(動作體驗)

3、 小結:我們生活的這個世界都處在不斷的運動變化之中,所表現出來的感受也是不一樣的。請翻開課本第七課《運動》。

二、 講授新課(第一課時)

課堂構成:初步講解→學生討論→講解→比較→從而認知→練習

1、 (10分鐘)

欣賞寫實雕塑作品

A:首先欣賞雕塑作品《擲鐵餅者》

① 第一步,分析作品的造型手法:具象、寫實。

讓學生了解具象造型可以更直接的感受到客觀的現實形象。瞭解寫實

就是真實的對事物進行刻畫。因為具象手法能更好的捕捉運動的形態。

② 第二步,提示:作品從動作和形體(健壯的人體)表現了力量美、

形體美、韻律美。

③ 第三步,.分析作品的表現角度:

抓住運動過程中的最具表現力、最能説明主題“擲鐵餅”的瞬間動作。

人物抓住鐵餅→彎腰→做動作→即將擲出的剎那

B:展示圖片

①教師展示各種具典型性動作的圖片

目的在於幫助學生感受動作的美感

②請同學對不同的動作進行討論,並説一説。(讓學生先説)

教師對同學的討論進行收集、歸納,板書在黑板上。

2、 (4分鐘)

然後分析在寫實基礎上進行變形的《風》(課本中範例)

主要使學生對《風》和 《擲鐵餅者》有一個直觀上的比較,比較《風》和 《擲鐵餅者》在表現手法上的差異。如:寫實手法。寫實基礎上的變形→誇張、概括、提煉等。

3、 (10分鐘)

在前面兩次欣賞過程的基礎上,着重來認識動態

A先展示各種具典型動作的圖片。

B然後講解圖中動作的動態線。

①靜止動態:一段時間內相對靜止不動的動態,如看書。

②規則性動態:人物進行規律性的重複運動的動態。

一種是人的位置不變,只是部分肢體處於循環往復的某種運動動態,如織毛衣、洗衣等。

另一種是人在進行中所做的規律性動作,如跑步、騎自行車、插秧、鋤草、教師在板書

關鍵在於要抓住有代表性的動作瞬間。一般來説,一個動作在開始或結束時較有代表性,如人拿鋤頭挖土,當鋤頭被舉起到最高位置或已經入地的瞬間較有代表性和典型性。描寫快速運動,則要反覆觀察。

③不規則動態:打球、練武、格鬥等突然性動作。這部分較難,要多練習多積累一些經驗才行。

④動態線:用去曲取直的方法對人體運動趨勢的概括。注意動態線和水平線構成的角度,即傾斜度或垂直關係等。傾斜度畫錯了,動態趨勢也就錯了。畫人物運動,先找準動態線。

注意重心,(請一位同學做彎腰撿東西的動作,然後分析其動作構成的動態線)

C接下來展示人體運動示意圖,並介紹講解。

D讓同學將教師的講解和“第一節B部分同學的討論”作一個比較。

4、 (15分鐘)

練習

A學生練習:用線條概括出課本中27面“活動一”旁邊,蘭紅光的攝影中舞蹈者的運動形態。

B教師巡迴輔導。

C佈置:下節課每人帶一片樹葉

三、 第二課時

1、 複習導入:

收集展示上節課完成較好的學生練習,進行講評

2、 瞭解抽象的動作美。對課本上的範例進行介紹

抽象手法能更好的把握運動的特點,在把握動態的前提下,對形體進行高度概括。

①《五月的風》

穩定的構圖,螺旋上升的線條表現升騰。

②《懷抱》

誇張、對比

③其他抽象圖片

一種方向、一種目標 向上的、朝氣蓬勃的

一種嚮往

3、 練習:學生嘗試勾勒樹葉飄落的運動軌跡

4、 小結:對學生的練習進行小結

5、 總述:

本課程的學生練習,目的在於嘗試,故教學過程中,不對學生提要求,鼓勵學生大膽去畫。板書方面的設計,基本按照説課過程的所列的幾大要點進行。

説課稿 篇3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上海的弄堂》是選自高中語文第一冊讀本的一篇寫景散文,供學生在必修課文後的拓展閲讀。高中語文散文單元的主要教學任務是在整體把握的基礎上,品味其語言,體會其情感。高中語文閲讀的主要目的是培養學生的審美情趣,增強文學素養文學品味,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

《上海的弄堂》是一篇帶着濃郁人文氣息的優美寫景散文,作者從靜態的呆板的上海弄堂着筆,展現了其生活化,人情化的一面。作者用人情化的筆觸,展現了上海弄堂豐富的聲色,動人的情態,滄桑的歷史。文章脈絡清晰,語言生動形象。這應該也是本文的特色所在,所以我放棄了面面俱到,而是用一節課的教學着重引導學生抓住上海弄堂的主要特色,並通過對語言人性化、生動形象特色的欣賞體味來感受作者對上海弄堂的深情。

2、教學目標的確立:

高中閲讀中篩選信息能力的培養是很重要的一個要求,且本文脈絡條理較清晰;同時高中散文閲讀中要求學生能欣賞語言美,感悟作者情感。高一學生散文閲讀的能力有待逐步提高,因此我較基礎地將課堂教學目標定為以下三點:

① 通過學習本文,瞭解上海弄堂的特點,培養學生篩選信息的能力。

② 學習本文賦予弄堂人性化,語言生動形象的特點。

③ 體會品味文中作者對上海弄堂的深情。

3、教學重點、難點:

根據學習目標及學生散文學習的能力狀況,我確定了以下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篩選主要信息,瞭解上海弄堂的特點。

教學難點:引導學生通過對本文生動形象的語言,及作者對上海弄堂人性化的描寫進行欣賞,感受弄堂特色,進而體會作者對弄堂的深情。

二、教學方法:

1、朗讀法:

本文篇幅較長,不宜全篇誦讀。但語言生動形象且感情深濃,又必須通過誦讀來體味感受;同時篩選主要信息也需要閲讀,所以我設計運用自讀、速讀,帶感情地片段朗讀等多種朗讀形式進行有目的的.、重點的朗讀。

2、欣賞交流法:

散文的語言往往滲透作者情感,本文也是一樣,且語言生動、形象,充滿人性化,因此對語言的賞析就必不可少。學生可以通過賞析語言把文章中豐富的語言成分充分運用到自己的作文中去,又可以深入體會作者情感,一舉兩得。據此,我在課堂教學中設置了一個對語言進行賞析交流的環節。

三、課時安排:

一課時

四、教學過程:

本課的教學流程設計為五個環節。

(一) 導語設計:

由旗袍和晚禮服的形象比喻導入,既能提起學生學習的興趣,又能引發學生對陳舊旗袍價值的思考。由此引導學生對上海弄堂這件舊旗袍的欣賞興趣。由形象思維導入,符合學生認知規律。

(二) 整體感知,抓住景物特點:

這個環節主要是通過快速閲讀課文,培養學生篩選重要信息的能力。由於本文脈絡清晰,因此學生應該可以較輕鬆把握。

首先,請學生快速瀏覽課文,粗線條的把握內容,抓住文中所描述的上海弄堂幾方面的特點。

然後,細讀課文,找出這些特點的具體體現。

通過以上兩個步驟,讓學生對上海弄堂有了一個較全面較細緻較感性的認識,接下來解決對文章景物描寫後體現的情感的感悟就順利成章了。

(三) 通過欣賞語言體味深情:

在這一環節我設計了由景到語言再到情感,步步深入、環環相扣的4個步驟:

1、找一找文中哪些描寫讓我們發現了上海弄堂的可親可愛。這一環節充分調動學生的自動性,體會本文生動形象,人性化的語言。

2、交流欣賞後,選擇某些典型句子或段落進行有感情的朗讀。這一環節的設計主要通過朗讀引導學生對作者情感進行把握、體會。

3、歸納文中作者對上海弄堂所寄予的讚許、寵愛、寬容的深情。

(四) 課堂小結:

由作者展現的獨具風情的上海弄堂世界,啟發我們對歷史痕跡棄存的思考。

(五) 佈置作業:

1、做個生活的有心人,找一找我們生活中這樣看似格格不入,卻有歷史價值的所在,並用300字左右來談一談你的獨特感受。

該題的設計一方面引發學生對歷史痕跡的深思,另一方面也可以引導學生將課堂所學,如人性化的語言等,運用到自己平時的寫作中去。

2、推薦閲讀:王安憶《長恨歌》。

這一題的設計主要是拓展學生課外閲讀,加深學生對王安憶的瞭解,對其手筆的瞭解。

説課稿 篇4

尊敬的各位領導、各位評委老師:

大家好!

今天我帶來的少先隊活動主要圍繞“感恩父母”這一主題展開。學校裏,我們經常可以看到這樣的畫面

1、早上上學時,孩子們瀟灑地走在前面,後面跟着提着書包的爸爸媽媽。

2、傍晚放學時,孩子們理所當然地把手中的書包扔給來接的爸爸媽媽。

現在的父母們總是百般呵護自己的孩子,而孩子們呢,習慣了接受父母的付出,把呵護和關愛當做是理所應當的事情,卻很少會對身邊的父母説句最簡單的“謝謝”!那麼,如何讓孩子們學會感恩父母呢?記得印度詩人泰戈爾有一首《金色花》表達的是母親愛自己的孩子,孩子也思索着要回報母愛的情感,孩子想將自己變成一朵金色花,以散發香味,讓媽媽看書不傷眼睛,讓媽媽聞到花香等方式來回報母愛,一朵“金色花”把母與子緊緊地聯繫在一起。我將這次中隊活動的主題定為《感恩父母》,希望通過此次活動,能在孩子們心裏播下感恩的種子。

二、説活動目標、前期準備、具體做法

下面我從以下幾方面談一談設計這次活動課的具體做法。

首先,搞一個調查,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創設活動氛圍,力求達到以下兩個預期目標

1、通過活動,引導學生感受親情,學會自主反思,能夠在體驗活動中學習、成長,懂得孝敬父母、知恩圖報。

2、豐富學生的生活和情感積累,感受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 其次,活動前我們主要做了這樣一些準備工作:

1、學生學唱歌曲《天下的媽媽都是一樣的》。回家自己詢問父母的基本情況,觀察父母是如何來關心我們,在仔細思考,我們要如何來感恩父母,同時,在學生的建議下,他們自己排練話劇《媽媽》以及手語《跪羊圖》等節目。

三、説活動過程

圍繞預期目標,通過隊員集體討論,最後確定了五個活動環節,分別是:

環節一:隊會儀式

1、整隊、報告人數(各小隊長向中隊長報告人數,中隊長向輔導員報告人數)

2、出旗敬禮、唱隊歌(從左向右出中隊旗)

3、宣佈儀式開始

現在的活動中,少先隊的儀式越來越被大家忽視,但我始終堅持將隊會儀式常規化,給隊員一種莊嚴的感覺,使他們增強榮譽感和責任感,同時這也是向隊員進行組織教育的一種有效形式。 環節二:模擬情境,發現親情

整個活動是在一首暖心的歌曲《天下的媽媽都是一樣的》開場的,在歌曲中,我們能聽到父母對我們的愛,對我們微小的關心與鼓舞,

同學們在悠揚的歌曲中似乎已經開始聯想自己父母的含辛茹苦,接下來創設情景,由小記者做採訪活動,回答問題,問題的難度是由難度又1顆星一直增加到7顆星,(課件出示七個測試題),請隊員們如實回答能夠答對幾個。答對4題以下的請你以後多與父母溝通。 在這樣的情感基礎上,順勢讓隊員們自己在生活中捕捉到的愛的鏡頭,配以深情的表白,衝擊着孩子們的心田,打開了隊員們的心門,感恩之情油然而生,並不斷昇華。

緊接着詩歌朗誦,(課件出示故事)在隊員的慷慨激昂的朗誦中,進一步感悟父母親為自己十幾年如一日的付出,從來不求回報,隊員們感受父母那深深的愛。

接下來,小記者在一次登場,回憶從小到大父母給予的點點滴滴。隊員們談談自己的父母是如何關心我們,呵護我們的。

,既讓隊員們重新認識了身邊最最普通的父母之愛,又在心裏激起了層層漣漪,激發了隊員的感恩意識。。

下面拋出問題:親愛的隊員們,感恩父母的方式有很多種,現在,你最想用什麼方式來表達自己對父母的愛呢通過同學們的回答不難發現只要有心,感恩無處不在!

接下來本節課情感昇華部分,欣賞話劇媽媽和手語表演跪羊圖,一個微小的話劇折射出現在部分學生的心理和行為,隊員們反思自己,你們有沒有這樣的問題,在跪羊圖手語表演裏,我們懺悔,我們懊惱,我們反思。

最後心動不如行動,號召全體隊員拿出筆和紙條、彩色筆等工具寫下簡短一份承諾書。

一份承諾書表的是隊員們的決心,同時又是一種鞭策,讓這一份承諾書時時提醒自己不忘感恩,把感恩付諸實踐,使感恩一直延續。

活動進行到這裏,相信在孩子們的心裏已經埋下了感恩的父母的種子,但是,感恩絕不僅僅只限於自己的父母,生活中處處需要感恩。因此,活動結束時,我設計了這樣的結束語:“贈人玫瑰,手留餘香”,親愛的隊員們,在我們的人生旅途中,我們不僅僅要感恩父母,還要感恩我們的老師,感謝他們帶領我們遨遊知識的海洋;感恩我們的朋友,感謝他們為我們的生活帶來了多樣的色彩;感恩我們的祖國,感謝她為我們創造了良好的學習環境。今天我們的中隊活動十分精彩,希望你們能長存感恩之情。結尾如此設計,是為了點醒每一位隊員,將感恩融入自己的生活,讓感恩的行動長存。這在某種程度上,觸動了孩子們大愛的心絃。

最後,整個中隊活動在退旗儀式後結束!

(我的説課到此結束,謝謝評委老師指導!鞠躬,退出場地。)

《從小牢記價值觀 做誠實守信少年

----少先隊活動課説課稿

今天我説的少先隊活動課的主題是:《從小牢記價值觀 做誠實守信少年》。下面我將從活動背景、設計理念、活動目標、活動準備、活動過程等幾個方面作具體的闡述。

一、説活動背景:

少年是祖國的未來,民族的希望。價值觀則是人們關於生活中基本價值的信念、信仰、理想等思想觀念的總和。在青少年的價值觀形成時期,幫助、指導他們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具有十分重要的.歷史意義。

二、説設計理念:

我國思想文化建設的重要目標之一是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學生在價值追求上抱有怎樣的信念、信仰、理想,便構成了價值觀特有的思想內容。 價值觀對學生的行為有着深層的導向作用。在現實生活中,我們總是儘可能地按照自己的價值觀去生活、處世。這就迫切需要使學生們對價值觀的正確性有更深更正確的瞭解!

三、説活動目標:

1、通過此次活動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化在學生心裏,銘刻在腦海中,明白價值觀的重要性,從而種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種子。

2、從實際生活入手,懂得要從自己做起、身邊做起,爭做誠實守信的好少年,並用實際行動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四、説活動準備:

輔導員準備:(1).課件準備(2).選定主持人 、演員進行訓練

(3).準備隊旗等教具。 (4)收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內涵外延的材料等

學生準備:(1)蒐集身邊關於誠實守信的故事或行為

(2)初步瞭解什麼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五、説活動過程:

第一環節:理論感知價值

1.首先由中隊主持人講話,引入本次活動主題。 2.接着讓學生齊誦“核心價值觀順口溜。 〖設計意圖:幫助學生初步地感知了價值觀,形成了一定的感性認識。

第二環節:實踐認知價值

觀看學生導演的小品《考試》,然後説説自己受到了什麼啟發?

這個有關考試作弊的小品故事來自學生學習生活,它讓學生真實的體會到了誠信的重要性。 〖設計意圖:使學生明白價值觀其實就在我們的生活中,就在我們身上,它並非空洞或抽象的。

第三環節:學會分辨 堅守誠信

誠信小故事

設計意圖:使學生更深刻更正確地領悟價值觀的重要作用,初步樹立了正確的價值觀,並下決心在價值觀的引導下要做一位“誠實守信”的好少年。

第四環節:快樂宣誓 品味誠信

莊嚴宣誓

輔導員帶領大家共同做誠信宣誓, 接着誦讀梁啟超先生的《少年中國説》

以上四個環節由淺入深, 層層遞進,充分調動了學生的多種感官參與活動,促進了學生身心和能力的發展,順理成章的達到了本次活動的目的。

以上就是我對《從小牢記價值觀,做誠實守信少年》這節少先隊活動課的闡述。存在的不足之處還懇請各位評委老師批評指正。謝謝!

説課稿 篇5

一、説教材:

今天我説課的內容是國小數學二年級下冊第六單元的《克和千克》的認識一課。本單元是學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經對質量的概念有了感性的認識,建立了初步的質量觀念的基礎上進行的教學,也是學習"噸的認識"的前提和基礎。

學情分析:

雖然在日常生活中,學生對物體的輕重已經有了感性認識,但是大部分學生對質量觀念還比較淡薄,況且質量單位又不像長度單位那樣直觀、具體,第一次接觸,還缺乏認識。因此,對於二年級的學生來説,要想建立克與千克質量觀念是具有一定的挑戰性的。

二、教學目標:

根據《新課程標準》的要求,遵循兒童的認知規律,結合教材特點,我確立了以下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在具體生活情境中,使學生感受並認識質量單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克、幾克和1千克、幾千克的觀念;知道1千克=1000克。

能力目標:

1、認識常見的稱,知道用秤稱物體的方法,會用天平稱一些比較輕的物品的質量。

2、在建立質量觀念的基礎上,估計物體質量的意識和判斷能力;通過觀察、操作,使學生知道看、稱,培養其動手操作能力。

情感目標:培養學生自主探索的精神,增強生活意識。

教學重點、難點:

本節課的重點是感受並認識質量單位克和千克,知道1克和1千克的關係;

難點是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觀念。

三、教具、學具:

這節課的關鍵是讓學生建立一定的質量觀念。圍繞這個目標,本節課的設計就立足於學生的體驗和操作,我準備的教具有:盤秤4台、天平一架、、曲別針、黃豆若干;500克食鹽2袋、1千克洗衣粉4袋。

學具有各種水果、日用品若干;2分硬幣若干枚。

四、説教法和學法

針對教學內容,以及對學生學習情況的分析,我在教學中採用了啟發式引導法、講解法、演示法、誘思探究等方法。這樣的教法既突出了教師的主導作用,又充分發揮了學生的主體性。

為了更好的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體現並優化多樣化學習方式,在學法上採用了讓學生掂一掂、説一説、估一估、稱一稱等多種形式的活動,讓學生積極動手、動口、動耳、動腦,在這種主動參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過程中感悟新知。

五、教學過程

設置了課前小調查,讓學生找生活中什麼地方用到“克和千克”,目的`是豐富學生的感性經驗,在收集過程中自然而然的瞭解2種質量單位的不同用法和字母表示法。本節課設計了四大教學環節:一是創設情境,激發興趣;二是自主探究,感悟新知;三是鞏固深化,拓展應用;四是全課總結,生成創新。

(一)創設情境,激發興趣

1、 猜一猜:

(1) 出示2包大小不一的物品。這是小紅陪媽媽逛超市時買的兩樣食品,:猜一猜,哪袋輕,哪袋重? (學生憑直覺任意猜測)

(2) 此時教師提問,有什麼好辦法可以檢驗?學生髮現:用秤檢驗是一種好辦法。

(3)介紹生活中的秤。

(4)用盤秤檢驗。

2、表示物品的輕重,用什麼做單位?導出課題: 克(g)和千克(kg)。

[設計意圖]通過“猜一猜”的活動,讓學生在實踐中明白用眼睛觀察或用手掂一掂並不能準確判斷物品的輕重,用秤稱一稱才能準確知道物品的輕重。激發學生對本節課內容的親切感,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調動學生參與活動的積極性。讓學生在遊戲中建立輕和重的初步感知,然後揭示課題。

(二)自主探究,感悟新知

這個環節是本節課的重點,又是難點。所以分3步來實施:

第一步:認識克。

1、掂一掂 ,感受1克。

教師拿出1枚2分的硬幣,請同學們也拿出1枚,放在手裏掂一掂,感受一下它的輕重,並告訴學生這枚硬幣的質量約1克,初步建立1克的質量觀念。

(2)説一説,自己身邊大約重1克的物品(鈕釦,螺絲釘,花生米等)。

2、估一估,稱一稱,建立幾克的表象。

(1)估一支鉛筆、一本練習本、一本數學書大約有多重並用天平驗證。

(2)學生估計自己的橡皮擦等大約有多重?

[設計意圖]這一環節的設置主要是讓學生在充分的體驗、大量的操作中初步建立起1克的質量觀念,進一步建立幾克的表象。

第二步:認識千克。

1、掂一掂,在學生建立了對克的初步認識的基礎上,引入認識“千克”的教學,讓小組的每一位學生都輪流提一提,掂一掂1千克洗衣粉有多重。

2、數一數,説一説1千克蘋果大約有( )個;1千克果凍大約有( )個;( )瓶礦泉水約重1千克;……

3、估一估,學生估自己的書包有多重並用盤秤驗證。

[設計意圖]這一環節先讓學生掂一掂1千克的物品,再説一説1千克物品,“掂”是對“1千克”進行初步的感知,“説”是對“1千克”的進一步體驗。接着再估一估書包有多重,以此化抽象為具體,強化學生對“1千克”的體驗。

第三步:認識千克與克的關係。

1、算一算,一包鹽重500克,2包呢?(1000克)

2、稱一稱,比一比:兩包鹽重,還是1千克洗衣粉重?

3、看一看,想一想:你發現了什麼?(1千克=1000克)

4、議一議,什麼情況下用千克作單位合適?什麼情況下用克合適?

把1克硬幣與1千克洗衣粉同時放在兩隻手上,體驗“克”與“千克”的質量區別,感悟稱比較輕的物品用克作單位,稱比較重的物品用千克作單位。

設計意圖:使學生在比較中感覺,在感覺中進一步理解克與千克的關係。

(三)鞏固深化、應用拓展。

在生活中實踐,這個層次以練習為主,通過精心設計,力求達到“有的”、“有序”、“多樣”、“有度”。為此,安排了三個層次的練習。

1、基本練習:

例如:在()裏填上合適的單位。(教材第89頁第4題)這道題和生活聯繫最緊密,可以加強學生對重量單位克與千克的對比,培養學生準確使用重量單位的能力。在這道題裏,我採用已知重量單位建立聯繫,以及排除法來指導學生填單位。

2、深化練習:

改錯題:慢羊羊收到了懶羊羊寫來的一封信,信的內容為:您好!我參加夏令營已經9天了,最近我的身體更加健壯了,體重已達50克,每天早上吃一個60千克的蛋,一袋250克的牛奶,中午可以吃掉3個100千克的饅頭,晚上吃的更多,和兩個小夥伴一起能把1克的米飯吃光。

慢羊羊看完後,笑得直不起腰,為什麼呢?接下來請同學們以小組的形式來找出文中的錯誤。看哪個小組找的又快又準!這裏使學生進一步明確了克和千克在生活中要準確使用。

3、課外練習。(運用所學知識回家與媽媽上街買一次萊或去超市購物,並記錄所購物品的重量)。這樣將數學知識延伸到課外,使學生感到數學離我們並不遠,而學生在完成作業的過程中,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也得以發展。

(四)全課總結,生成創新

在練習結束後,教師讓學生總結,談一談本節課有什麼收穫和感想,教師應充分肯定學生的成績,接着又提出新的疑問:你還有什麼不懂的問題嗎?學生各抒己見,能解決的當堂解決,不能解決提出希望,既讓學生有成就感,增強自信心,同時又引發學生繼續探索的慾望。

六、板書設計:

克和千克

一枚2分硬幣:1克 兩袋食鹽:1000克

一袋洗衣粉:1千克 1千克 = 1000克

説課稿 篇6

尊敬的評委老師:

大家好。

今天我説課的題目是人教版六年級下冊第六課,著名作家老舍先生的文章《北京的春節》,我的説課有七個內容:説教材分析、説教學對象、説教學方法、説教學目標、説教學過程、説板書設計、説教學評價。

一、説教材分析

《北京的春節》是人教版六年級下冊第二組的第一篇精讀課文,文中列舉了大量老北京過春節的習俗。語言表達樸實簡潔,生動形象,耐人尋味,字裏行間處處透出人們歡歡喜喜過春節的心情,反映出老北京人熱愛生活,追求美好生活的心願。

二、説教學對象

六年級的學生,已具備一定的自學感悟能力,能把握課文的主要內容,體會文章所表達的思想感情,並能對課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問,初步感受文章的生動形象和優美的語音。而老舍先生在本文中運用通俗的`風格和京味的語言,描繪了一幅幅北京春節的民風民俗畫卷,這使有些學生理解本文有一定難度。

三、説教學方法

本節課我採用了創設情境法、讀中感悟法,自主學習、合作探究

四、説教學目標、重難點

(一)教學目標

1、認知目標

a、學會本文的14個生字,正確讀寫和理解由生字組成的詞語。

b、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瞭解老北京春節的風俗習慣,感受春節的熱鬧、喜慶氣氛。

c、學習課文有順序、詳略得當的寫法。

2、能力目標

a、培養學生讀中理解、讀中想象的能力

b、提高學生閲讀速度、培養學生閲讀理解能力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感受老北京過春節的習俗,引發瞭解民風民俗的慾望,激起探究傳統文化的興趣。

(二)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瞭解老北京春節的風俗,感受節日的熱鬧氣氛,理解節日習俗中的民族文明和傳統文化。

教學難點:品味老舍的語言風格,學習有順序、詳略得當的寫作方法。

五、説教學過程

為了突破重點和難點,實現本節課的教學目標,我設計了以下幾個環節:

1、情境導入、共話春節,激發心中興趣

上課伊始,我出示了一首老北京過春節的歌謠和北京春節的圖片,學生對歌謠一定很感興趣,以此調動他們學習的積極性,讓他們繼續跟隨作家老舍,走進老北京,重温那京味十足的春節,感受那獨特的民風民俗和魅力十足的年文化。

2、誦讀課文、整體感知

(1)自由朗讀課文,把生字讀正確,句子讀通順

(2)請13名學生按自然段論讀課文,其他同學邊聽邊畫,作者寫了春節中哪些重要日子的活動。

(3)交流彙報。老師板書:臘八———臘月十三———除夕———正月七年級———正月十五———正月十九(明確老北京的春節從臘月初旬開始,一直到正月十九結束)

(4)説説老北京的春節給你留下什麼印象?(引導學生結合閲讀説出“熱鬧、忙亂、喜慶、團圓”等初步感受)

3、入境學文、精度品味

(1)讓學生選擇出文中春節中你印象最深的一個日子,反覆讀一讀,能品出年的什麼味道,在空白中批註

(2)小組交流

(3)全班交流彙報

A、年的味道是爆竹的味道

爆竹的聲音,文中哪些地方提到?(孩子們準備過年,第二件大事就是買爆竹;臘月二十三過小年,天一擦黑,鞭炮就響起來,除夕鞭炮聲絡繹不絕;正月七年級,門前堆着昨夜燃放的爆竹紙皮;正月十五元宵節,小孩子們買各種花炮燃放,在家有聲有光的玩耍)

B、年的味道是香甜的味道

a、找文中有關飲食的句子(臘八粥、臘八蒜;雜攔兒;二十三;把肉、雞、魚、青菜、年糕什麼的都準備充足;除夕家家趕做年菜,到處是酒肉的香味;在北京,家家過年都吃餃子,正月十五,這一天,大家必須吃元宵呀)。説説體會(充足、美味、豐盛)

b、人們一年辛苦勞動之後,對自己勞動所得的展示與享用,洋溢着幸福感與滿足感。在香味四溢中,將年過的有滋有味

C、年的味道是開心的味道

a、正月七年級逛廟會,元宵節的燈會。體會人們的輕閒、娛樂、高興地心態

b、結合自己的實際。説説文中大人、小孩的快樂

4、品讀課文、感受民俗

(1)快速瀏覽課文,找出春節中最熱鬧、喜慶的日子(除夕和正月十五)

(2)認真讀第七自然段,聯繫你過年時的感覺,説説怎麼樣理解“除夕真熱鬧”

(3)配歌曲《恭喜》朗讀課文,體現“除夕真熱鬧”

5、作業

(1)默寫生字

(2)説説你們家是怎麼樣過春節的

(3)蒐集春節有趣的民俗

六、説板書設計

板書應該簡潔明瞭,具有概括性、指導性、藝術性、本課板書如下:

北京的春節—————獨特的民俗文化

臘八———臘月二十三———除夕———正月七年級———正月十五———正月十九

熱鬧、喜慶、團圓、祥和

七、説教學評價

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教學目標指引着教師的教學活動,也指引着學生的學習活動。我是這樣設計整個教學過程的,但是具體的課堂教學還要依據課堂情境進行調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