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國學 語言 詩詞 名言警句 對聯 雜談
當前位置:學問齋 > 範文 > 説課稿

【精品】四年級語文説課稿四篇

欄目: 説課稿 / 發佈於: / 人氣:1.89W

作為一名無私奉獻的老師,常常需要準備説課稿,藉助説課稿可以提高教學質量,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那麼問題來了,説課稿應該怎麼寫?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四年級語文説課稿4篇,歡迎大家分享。

【精品】四年級語文説課稿四篇

四年級語文説課稿 篇1

一、説教材

各位領導老師大家上午好。三個牧童在清理泉眼,砌上小井後,人們能喝到乾淨的泉水後,遇到一位神奇美麗的智慧女兒,在她的啟示下各自去弄明白幸福是什麼?十年後,他們相聚,各自回顧彼此生活經歷,他們對幸福是什麼有了比較深刻一致的體會:因自己的勞動給別人帶來益處而感到幸福。最後智慧女兒再次出現,概括了他們的體會,揭示了幸福的含義。今天我要説課的內容就是這篇童話故事《幸福是什麼》。它是四年級上冊第三單元的一篇略讀課文。這一單元的四篇課文都是童話故事,選編的意圖很明確,是想讓學生建立對童話體裁的認識。

二、説教學目標

1、瞭解故事內容,培養閲讀能力,進一步感受童話的特點。

2、能理清故事的脈絡,讀懂故事的內容。

3、朗讀課文,理解“幸福要靠勞動,要很好地儘自己的義務,做出對人類有益的事情。”這句話的理解。

三、説重點、難點。

重點:瞭解故事內容,教學難點:體會課文中所講的幸福的`含義。

四、説教學策略

學會略讀是現代社會對語文能力的新要求。這一組中,共選編了四篇童話故事,在之前的學習中,學生已經建立了對童話體裁的認識,這一篇課文的出現是對學生已有知識的一種補充。四年級的學生已經有了一定的獨立閲讀能力,所以,這節課的學習我放手大膽的讓學生自讀自悟,“以讀代講,讀中感悟,”充分利用小組合作學習探究的方法,讓學生自主學習課文,並聯系生活實際深化理解童話內涵。

五、説課時安排

1課時

六、説教學流程

對於略讀課文的教學,我的大體流程是“自讀—交流—拓展”三大環節。

一、創設情境,揭示課題

1、聽《幸福拍手歌》後,師問:聽了這首歌,同學們有什麼感受?你們什麼時候有幸福的感覺?(同學們暢所欲言,課題的氣氛也隨之變得活躍)同學們説了這麼多幸福,可是你們有沒有認真思考過幸福到底是什麼?(孩子們會陷入沉思中)

2、這時學生可以發言説一説自己對幸福的理解。

3、對於幸福各自的理解,今天我們來學習一篇童話故事《幸福是什麼》,看看從這個故事中我們能否對幸福有更多的認識和理解。(板書課題)(意圖:激發思考、訓練説話,使學生初步進入角色)

二、緊扣主題,自讀自悟

1、讀“閲讀提示”,明確自學任務。

2、快速閲讀課文,看課文講了一件什麼事?

3、歸納課文大意,提示學生抓住主要人物和事件來説。

4、引導學生反覆讀三個牧童砌井後的幸福,和十年後再相聚感悟幸福的段落。

5、師三個青年最後明白了幸福是什麼?(板書)

生齊讀:幸福要靠勞

動,要很好地儘自己的義務,做出對人們有意義的事情。

[意圖:本文故事情節簡單,我沒有按照起因,發展等順序來分段學習,而是直插重點。]

三、聯繫現實,深化理解

[意圖:由於三個青年的經歷與學生的生活相距太遠,讀課文,劃句子等方法無法讓學生深刻理解課文內容,不能真正體會到幸福所在,我設計了讓學生聯繫生活,編故事的方式,從而對課文進行深層次的研究。]

1、師:三個青年經過十年的磨練,明白了幸福是什麼?他們是怎樣弄明白的?請大家再次閲讀課文,把文中相關的語句畫出來。

2、讀後交流句子明確(表面上看孩子們們似乎把課文內容已經讀懂了,但實際上孩子們無法真正的體會到幸福的所在,於是我問了下一個問題)

3、師:這三個青年為什麼會感到幸福?這十年來三個青年都做了些什麼?發生了什麼事?引導學生想象,如青年一是怎樣給病人治病的?病人會對他説什麼?做什麼?他會有什麼樣的感覺?儘自己的責任給別人帶來幸福[青年二,做過許多工作都勤勤懇懇,他都什麼?別人怎樣評價他?青年三,組內交流]板書(笑臉)

(讓學生真切感受到用自己辛勤的勞動為別人服務,別人幸福了,自己也會幸福)

4、師:我們可以回顧第9課《巨人的花園》生活中幸福的場面(展示畫面)

5、鼓勵學生也説一説你知道的事例(領悟幸福的多元化,明白幸福的真諦,從而珍惜所擁有的事情)

四、拓展延伸,內化情感

過渡語:剛才同學們説了這麼多幸福的場景,感受到了我們被幸福包圍着的感覺很甜蜜,下面老師給大家看一組圖片,來體會一下各行各業對幸福的感悟。

1、出示各行業人對幸福的感悟,師讀。

2、鼓勵學生也來寫一寫對幸福的理解,(有時間可以選一兩份讀一讀)

(幸福的多元化導致有些學生肯定會説一些譬如媽媽給我買了一件禮物或去吃肯德基之類的自我幸福感,出示這組圖片使學生真正的體會到“贈人玫瑰,手留餘香”的幸福才是真正的幸福的內涵。適時的對孩子進行品德教育。)

3、播放故事:《提醒幸福》

幸福是什麼?

靠勞動盡義務

做益事

做益事

四年級語文説課稿 篇2

一、説教材和學情

《觀潮》是山水遊記的佳作,南宋文學家周密用精妙純熟的語言,形象逼真的描寫,將南宋時期錢塘江海潮的景象和觀潮的盛況展現在讀者面前課文節選自《武林舊事》,編入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材八年級上冊第六單元,這個單元所選用的篇目都是以描寫自然山水為主題的古代詩文,單元要求“能借助註釋和工具書,整體感知內容大意,在反覆的誦讀中,進入文中情景交融的境界,並對作品的語言特色有所體會”在七年級裏,學生已學習了近十篇文言文,還閲讀了一些課外文言短文,學生對文言知識和文言文學習方法有了一定的認識根據以上內容,我將這節課的教學目標確定為:1、能流利地朗讀課文,理解課文內容;2、賞析文中的優美詞句,體會本文的語言特色;3、瞭解錢塘潮雄偉壯觀的景象,激發學生對大自然的熱愛之情而其中,在理解的基礎上品析課文是教學的重點和難點

二、説教法

人們常説:教學有法,教無定法,貴在得法就是告訴我們教學方法要針對教學內容、教學目標以及教學對象等因素進行合理的安排為此,在這堂課裏我選擇了以下教學方法:

1、激趣導入法

文言文的字詞句和現代漢語有很大的不同,與學生的知識水平,語言習慣距離較大,學生較難讀懂,這是他們對文言文不感興趣的原因之一因此,在文言文教學中,首先要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在這堂課裏,我利用國小四年級的一篇同名課文,通過現代文方便理解的特點,讓學生對描寫的情景有初步的瞭解,並通過古人與今人對觀潮的熱情和看法導入課題

2、小組競賽法

據研究表明,大腦處於競賽狀態時的效率要比無競賽時的效率高得多,學生因渴望競賽取勝而產生間接興趣,也會使他們忘記事情本身的乏味而興致勃勃地投入到競賽中去為此在這堂課中,我讓學生以組為單位,開展了難易結合的朗讀、譯讀、賞析和表演競賽,讓每一位學生都有機會參與通過競賽活動,既活躍了課堂氛圍,又激發了學生的團體榮譽感,更重要的是讓學生在競賽中主動的獲取了知識

3、實踐鞏固法

語文新課程標準也提出:“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和興趣愛好,積極開展各種有助於學生增長知識、開闊視野、發展智力和個性、展現才能的活動”在這節課裏,我安排了一個“學做主持人”的環節,要求學生在理解課文的前提下,模仿主持人來介紹錢塘潮的盛景、水上的表演以及觀眾的反映這不僅可以加深對課文的理解,而且可以極大的激發他們學語文的興趣,從而培養他們的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

4、多媒體輔助法

心理學告訴我們:教學過程中運用的感覺器官越多,它們的作用發揮得越充分,對學習的知識就越容易理解和鞏固錢塘江大潮離我們的生活比較遙遠,藉助多媒體可以變抽象的文字敍述為優美壯觀的畫境,它能帶給學生在聽覺、視覺等感官上極大的享受這一感官上的享受,也能更好地促使學生深刻地體會散文語言文字的優美

三、説學法

中國有句古話:授人以魚,不如授之以漁在文言文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教會他們學習文言文的方法是非常重要的學習這篇課文,我要求學生使用以下學習方法逐步地掌握課文內容:

1、藉助文下注釋、工具書排除文字障礙

文言文言簡意賅,即使有一定功力的人閲讀時也很難一目瞭然,中學生養成閲讀註釋、查閲工具書的習慣,不僅能夠初步達到“瞭解內容”的要求,還可以為課外閲讀開拓廣闊的天地

2、反覆誦讀,積累語言材料,培養語感

在文言文教學中,要讓學生讀通課文,理解文意,必須讓學生反覆誦讀俗語説:“書讀百遍,其義自見”學生通過反覆的誦讀,自然而然就能積累語言材料,提高朗讀能力,形成一定的語感

3、用圈點、勾畫、批註的方法閲讀課文

即不動筆墨不讀書好的閲讀方法,能使學習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讓學生自行閲讀、自己註解、自我圈點、自我評註,直接在閲讀材料上畫上思索的軌跡,打上認知的.烙印這種學習方法可以培養學生認真仔細的習慣,還可以拓展他們的思維,提高寫作水平

四、説教學程序

(一)開講激趣、導語引入

首先我在屏幕上展示國小課文《觀潮》,讓學生欣賞這篇現代文會將學生與文言文的《觀潮》拉近距離,同時,也會引發他們的好奇心:相隔幾個世紀的錢塘江大潮有多大變化呢?古人和今人觀潮的熱情是不是一樣呢?然後我設計了這樣的導語:回顧了國小課文《觀潮》,現在我們要學習南宋文學家周密的一篇散文,題目也是《觀潮》這兩篇作者不同,寫作的時間更不同,但他們所描繪的都是自古以來被稱為“天下奇觀”的錢塘江大潮讓我們來看看古人和今人眼中的錢塘江大潮有何異同這樣,就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順利過渡到對新課的學習

(二)朗讀課文,瞭解大意

朗讀分為三個步驟:首先是學生試讀,這是對學生預習情況的一個檢測;其次是教師範讀,這是對學生朗讀中出現的問題進行糾正;最後是學生仿讀,這也是一個學習與改進的過程通過反覆地朗讀,學生可以讀準字音,讀順句子,對課文內容也會有一個大概印象緊接着我給出一道思考題:這篇課文描繪了哪幾幅畫面?經過分析可以看出課文中的四個自然段,剛好描繪了四幅畫面在學生回答的基礎上,可歸納成:海潮圖、演習圖、弄潮圖、觀潮圖這樣,學生對於內容就有了一個大致的瞭解

(三)小組合作,分析課文

我把全班分為四個小組,一個組分配一個自然段,即一幅畫面要求四小組以競賽的方式完成兩項任務:1、找出本段的重點字詞,能夠用自己的話翻譯句子2、選擇你最喜歡的語句,試做簡要的賞析這兩項任務由小組成員合作完成,依據他們答題的情況、小組參與面與課堂上的表現計團體得分

這個環節是這堂課的主體部分,教學的重難點都在這裏得到解決採用小組競賽的方法,目的是讓學生在團體榮譽感和好勝心的驅動下,積極主動的去學習找出文中的重點字詞和翻譯句子是一項非常簡單的任務,學生藉助文下注釋和工具書就能較好完成,而賞析文中優美的語句則是一項略有難度的任務,可以提示學生從修辭手法、表達方式和感情色彩等方面加以品析,這樣就可以降低這道題的難度係數文中可圈可點的地方比較多,比如海潮圖中對潮水的描寫,運用了不少比喻、誇張的修辭手法,像“如銀線”“玉城雪嶺”“如雷霆”“吞天沃日”幾句,就將潮水形、色、聲、勢幾方面的特點淋漓盡致地表現出來了;再比如觀潮圖中,描寫觀潮人羣的密集,實際上是從側面襯托江潮之勢和水上表演之精彩,這些修辭手法和寫作技巧都值得學生去揣摩和品析為了收到良好效果,我安排了幾分鐘的時間讓學生思考、討論,要求他們並運用圈點、勾畫、批註的方法為答題作好準備只要學生説得言之成理就可以得到認可

這種競賽活動不光可以增強了學生的競爭意識、合作意識,也能讓課堂充滿活力,讓學生真正的成為學習的主人而作為教師的我,在課堂中扮演的角色,我覺得應該是學生學習活動的組織者、指導者和參與者

(四)能力延伸,拓展訓練

當兩輪緊張激烈的競賽結束,同學們極有可能意猶未盡,可以利用他們的這種心理給出一道創新題:七百多年過去了,人事已非,而錢塘海潮盛景依舊如果你是觀潮盛景的直播現場主持,請根據學完本課後印象,用自己的語言向觀眾介紹最打動你、最吸引你的一幅畫(這道題其實也是對課文內容的鞏固,但並不是單純的翻譯課文,而是要求學生運用豐富的想象對所學的知識進行再創造,同是也是對學生口頭表達能力和臨場發揮能力的訓練)

為了讓學生儘快地進入角色,我在屏幕上展示錢塘潮的圖片,配上背景音樂《春江花月夜》,來創設情境,營造氛圍優美動聽的旋律、直觀形象的畫面,加上學生精彩的解説,一定會讓我們身臨其境,感受到這大自然的神奇與壯美

最後對以上的比賽作小結,計算出總成績,評出優勝組給予鼓勵,也要對錶現突出的學生加以表揚但我想,這個時候勝敗已經不是很重要了,只要在整個活動中,學生們積極地參與、全心地投入、收穫了知識,那麼他們都是勝利者到這裏,這堂課的教學目標基本上已經達到了

(五)複習鞏固、佈置作業

我再次和學生一起回顧課堂內容,梳理知識要點之後佈置作業:比較兩篇《觀潮》在內容上和語言上有何異同?我設計這道題的目的是:讓學生通過比較閲讀,加深對內容的理解,並學習其寫作技巧由於時間的關係,這道題可以在課後完成。

四年級語文説課稿 篇3

一、説教材:

1、教材分析:頤和園是一座依山抱水、氣象萬千的皇家園林,是中國傳統造園藝術的典範,它素以人工建築與自然山水巧妙結合的造園手法著稱於世。《頤和園》這篇課文是人教版國小語文四年級上冊第五組的第二篇課文,是一篇精讀課文,課文按寫景狀物的敍述順序具體描寫了頤和園的美麗景色,展示了我國園林藝術的輝煌成就和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和才能。文章按總—分—總的結構,以遊覽的路線為線索,把各個景點的不同特點寫得具體生動,給人一種美的享受。本課將與《長城》和《秦兵馬俑》共同帶領我們欣賞我國的"世界遺產",對本組課文的學習將會激發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2、教學目的和要求:

根據《新課程標準》及教材要求,確定教學目標如下:

(1)知識目標:理解課文內容,品讀文中的好詞好句;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感受課文內容的優美。

(2)情感目標:體會作者優美的語言,感受頤和園的美麗景色,培養學生的愛美情趣,增強民族自豪感,激發學生對祖國大好河山的熱愛之情。

(3)能力目標:學習課文寫景狀物的敍述順序以及抓住特點描寫景物的表達方法;藉助課外資料理解課文內容,培養學生蒐集信息的能力。

二、説教學重點、難點:

根據教材的編排和學生的實際,確定本課的教學重點是:

1.感受頤和園的美麗景色,培養學生的愛美情趣,增強民族自豪感。

2.學習課文寫景狀物的敍述順序以及抓住特點描寫景物的表達方法。

其中學習本課抓住特點描寫景物的表達方法也是教學的難點。

三、説教法與學法:

課堂教學是一個教師主導和學生主體的雙向交流活動。現在,學生的主體地位越來越受到重視,已提升到了教學的重要位置上。因此,要讓閲讀活起來,關鍵要落實學生的主體地位,把自主探究、合作學習的實踐活動貫穿於教學全過程。

為了達到目標,突出重點,突破難點,解決疑點,根據《新課程標準》要求以及四年級學生的特點,我打算先學後教,以學定教,以提高學生的自學、閲讀能力。以學生讀、説、議、寫、畫,去代替教師單一的講授,最大限度地發揮學生的自主性、主動性、發展性、創造性,從而達到激發興趣,理解陶情,啟迪心智、感悟積澱的四重境界。

四、説教學程序:

(一)激趣揭題:

1.今天我們繼續學習課文"頤和園".根據你的經驗題目中哪個字值得注意?

2."頤"字又是什麼意思呢?看來這個字平時不常見,遇到這樣的字你一般會怎麼辦?(鼓勵學生自主探究)

3. 字典上有這兩種解釋,你覺得在這"頤"字應該是哪一種解釋呢?誰想在這頤養天年?這個太后她除了在這想頤養天年她還有什麼願望?(想讓天下太和沒人反對她)你能把"頤和"二字的意思連起來説一説嗎?

(二)交流資料:

閲讀教學必須樹立大語文觀,打開課堂教學大門,打破課內外的界限,使課內學習與課外實踐相結合,讓學生主動地靈活多樣地豐富知識。本着這一原則,課前發動學生通過翻閲課外書,網上查找,請教家長等多種渠道,收集並整理頤和園的知識、圖片資料,在課堂上交流。

(三)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學生自由讀課文,讀後説一説頤和園給你留下怎樣的印象。這樣做旨在讓學生對文章內容有一個整體的把握,並培養學生概括、感悟能力,激發學生的興趣,使學生進一步自主學習,去感悟頤和園的美麗景色。重點體悟"北京的頤和園是個美麗的大公園"以及"頤和園到處都有美麗的景色,説也説不盡"這兩處語句的含義。

(四)瀏覽課文,明確遊覽順序:

學生瀏覽課文,畫出作者遊覽了那些景點。學生彙報時,教師相應地把各個景點的簡筆畫貼在黑板上,使學生明確作者的遊覽順序。長廊——萬壽山——昆明湖

(五)探究學習,理解內容:

課文以遊覽的路線為線索,把各個景點串聯在一起,其中着重描寫了長廊、萬壽山的佛香閣和昆明湖的十七孔橋,把各個景點的不同特點寫得具體生動,給人以一種美的享受。

1、長廊的特點:綠漆的柱子,紅漆的欄杆,一眼望不到頭。這條長廊有七百多米長,分成273間。

① 學生抓住"七百多米",體會句子中的數字。

② 七百多米到底有多長?(樓道大概有四、五十米,有十多個這樣長的樓道連接起來,作者通過列數字來寫出長廊長的特點。)

2、萬壽山上還有——佛香閣、排雲殿。走完佛香閣,來到萬壽山作者又是怎樣看它們的,看到它們有哪些特點?(小組討論)

① 作者是怎麼看的?佛香閣有什麼特點?從哪個詞語看出佛香閣非常高?(聳立)作者用詞多麼準確,難怪人們無論從頤和園的哪個角度抬頭一看那就是——佛香閣。通過一系列的問題,層層深入,體會文章用詞的`準確。

3、其實在頤和園裏佔地面積最廣的是——昆明湖。

師配樂解説:

這煙波浩渺的昆明湖佔整個頤和園面積的四分之三,我們可以登上萬壽山向下看,也可以來到昆明湖畔漫步——堤岸,來到——湖心小島,走上——十七孔橋,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景物不同的特點,一定會帶給你不一樣的感受。你最想去哪遊賞呢?同學們就趕快找到相應的語句好好地品讀一番吧!

教學時,讓學生分小組,每組一個景點,自主、探究、合作學習。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可以用賞析詞句法、結構梳理法、情境體驗法、聯想想象法、質疑問難法、朗讀體會法去理解課文內容,體會文章思想感情。這一環節教學是在學生合作學習的基礎上進行交流的,交流時鼓勵學生談出自己的見解,給學生充分的俄自由表達空間,學生在談中加深理解,在讀中體會意境。學生彙報時,教師相機在每個景點簡筆畫處板書景物特點。

師總結:頤和園這座昔日的皇家園林已經被記載入了世界文化遺產名錄,成了一座人人都可以盡情遊賞的"美麗的大公園",它的美麗"説不盡".説不盡的又豈止頤和園,學習本組課文你還可以去遊——長城、秦兵馬俑,放眼我們的祖國呢,還有故宮,放眼世界呢……孩子們,這些都是我們人類的文明啊!希望大家去細細遊賞用心體會。

(六)師生合作板書,昇華情感:

美麗 大

長廊 七百多米……沒有……相同

18. 頤和園 萬壽山 閃閃發光 金碧輝煌

昆明湖 ……像…… 滑

美麗 説不盡

文章開篇與結尾相互呼應,美麗是頤和園最顯著的特點,同時它的美又是説不盡的。板書就簡明的反映了這一特點,並且根據遊蹤列舉了各景點特色。

(七)總結全文,創新作業:

作業是對教學效果的檢測,也是檢測學生獨立個性知識習得與發展的重要途徑。學生間有着個性的千差萬別,"一刀切"作業難以檢測出這一差別,還容易加重學生負擔而引起他們對作業的厭倦情緒。因而在本課作業設計中,我注意做到內容豐富,形式多樣,讓孩子饒有興致地選擇自己喜愛的作業形式去主動完成。這樣不但體現了個性,還有利於學生創造思維的發展。

本課作業設計如下:

從下列幾項作業中選擇其中一項你最喜愛的作業:

1、摘抄課文中的好詞佳句;

2、結合課文描寫,展開想象,畫一幅遊覽圖;

3、為頤和園或頤和園其中的一處景觀設計導遊詞;

4、仿照課文的描寫方法,寫一篇遊記。

課堂小天地,天地大課堂。自選作業如一道自助餐,給學生提供了一個自主學習的機會,調動了學生自覺學習的內因,又豐富作業的內涵。

四年級語文説課稿 篇4

一、説教材

1、教材簡析

《公儀休拒收禮物》是蘇教版國小四年級語文第八冊第十課的一篇獨幕劇,講的是兩千多年前魯國的宰相公儀休拒收某大夫讓管家送來兩條鯉魚的故事。教材編排在選文上具有典範性,富有文化內涵,難易適度,適合學生學習,條例學生的身心發展特點,體現理解和尊重多樣化的新課標,有助於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探究精神。

這篇課文是個獨幕劇,講的是兩千多年前魯國的宰相公儀休拒收某大夫讓管家送來的鯉魚的故事。劇開頭先寫明故事發生的時間,地點和人物。方括號裏主要交代人物活動情況。劇本主體是人物對話,叫台詞。括號裏交代的是人物説話時的表情、動作等。按劇情的發展,這個獨幕可以分為三部分。第一部分(從開頭至公儀休説“只要天天有魚吃,我就心滿意足了”):通過公儀休與學生子明的對話反映也公儀休是一個愛吃魚的人。第二部分(從“幕後有人高喊”至“管家提着魚下場”):寫公儀休拒收某大夫讓管家送來的鯉魚。第三部分(從子明説“老師,您不是很喜歡吃魚的嗎”至“幕落”):寫公儀休告訴子明,自己拒收鯉魚是遵守國家的法紀,要吃魚得自己去買。公儀休的以身作則,清正廉潔、聰明機智的品質躍然紙上。

2、教學目標

根據教材內容,學生的年齡、心理特點,從學生的知識能力及學情的.發展出發,我確定以下教學目標:

(1)理解課文,學習公儀休清正廉潔的高貴品質。

(2)能有感情,分角色朗讀課文。

(3)初步能表演獨幕劇,體會人物的形象。

3、教學重、難點

有感情的朗讀課文,理解公儀休最後一段的含義,體會公儀休的崇高品格。

二、説學情

本課是在學生已經瞭解了這篇課文是獨幕劇以及獨幕劇有哪些特點的基礎上進行閲讀教學的,首先讓學生大體瞭解這個獨幕劇講了一個什麼故事?接着提出問題讓學生帶着問題去研讀課文,通過“看、聽、找、説、讀、演”的方法來學習本課,理解本課內容。在學習過程中要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和不同的學習需求,充分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使學生能形成自主、探究、合作的學習方式,提高學生的思維、探究和朗讀能力,從而能讓學生在愉快的學習環境中獲得知識。

三、説教法

在教學方法上,我採用了促讀法、提問法、情境創設法、情境表演法等方法。在教學中,我注意實行開放式、討論式、活動式的教學,充分體現了新課改理念。

四、説學法

在教學過程中我充分發揮學生主體性,有意識地淡化教師的分析,強化學生的感受,引導學生加強朗讀,讀出個性,培養語感,並能讀中感悟,培養學生自讀自悟,自悟自得,合作交流,主動探索等學習方法。

五、説教學過程

一、複習導入

首先出示出示張藝謀畫像,讓學生説説自己對導演有哪些瞭解,課始設置“最佳導演獎,最佳演員獎。”目的在於激起學生做導演和演員的興趣,以便學生積極投入到劇本中去。

二、精讀感悟。

以讀為本,以演代講、以讀生情,以情促讀。

我國語文教學有“熟讀、精思、博覽”的優良傳統,葉聖陶先生也認為語文教學最基本的最好的方法就是讀,他認為“語文教學要引導學生認真讀書,使之見於書,入於目,出於口,明於心,真正達到口誦心惟,使知、能和諧發展。”

本課主要通過人物的對話刻畫人物,雖然文字淺顯,但細細品味,回味無窮,

在指導朗讀時,師説:“請各位導演仔細地讀讀劇本。”就是讓每一位同學都能將自身置於劇本之中,找到做導演的感覺。指導學生找出體現主人公特點的有關詞句,鯉魚的味道實在是鮮美呀!我已經很久沒吃魚了,今天買了一條,一頓就吃光了。

只要天天有魚吃,我也就心滿意足了。

通過對這些詞句的朗讀品味,體會公儀休對鯉魚的喜愛之情。並能通過自己表演(回味似的)這一表情讓人覺得公儀休真的非常愛吃魚。表演的同學是演員,坐着的同學都是導演,對演員和劇本進行指導、再創造,其實就是將評價換一種形式展示在課堂教學中。

注意語思統一,力求做到發展語言與發展思維相結合。

大綱指出:語言文字是思維的表現形式,發展語言必須與發展思維相結合。所謂語思統一原則就是把語言訓練與思維訓練統一起來,在發展學生語言的同時,發展學生的認知能力、思維品質。本課中我們力求語思統一,從公儀休怎樣拒收和為什麼拒收鯉魚入手,探究公儀休思維過程,從而體會公儀休高人一籌的見識和清正廉潔的品格讓學生展開想象的翅膀,練習説話、表演,發展創造性思維。

三、內化、表演

學生在閲讀了劇本,進一步熟悉了人物的性格後。可以和自己的好夥伴找一塊空地來排演。師問:“最佳導演獎、最佳演員獎將花落誰家呢?”(串聯前文的獎項)更加激起學生表演慾望,最後評出設置獎項。

四、小結

學完劇本後,讓學生説體會,與他人交流自己的閲讀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