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國學 語言 詩詞 名言警句 對聯 雜談
當前位置:學問齋 > 範文 > 説課稿

實用的語文説課稿四篇

欄目: 説課稿 / 發佈於: / 人氣:1.88W

作為一位兢兢業業的人民教師,就不得不需要編寫説課稿,説課稿有利於教學水平的提高,有助於教研活動的開展。快來參考説課稿是怎麼寫的吧!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語文説課稿4篇,歡迎閲讀與收藏。

實用的語文説課稿四篇

語文説課稿 篇1

一、説教材

《珍珠鳥》是新教材七年級下冊中的一篇現代散文。該單元共選入了五篇描寫人類的生存夥伴——動物的文章。這些文章不僅反映了人對動物的瞭解和認識,對人和自然關係的思考,而且還試圖動物世界裏折射出人類的生活軌跡。《珍珠鳥》一文按照時間順序敍述了“我”和珍珠鳥一家三口從相識、熟悉、親近,到相依相伴的關係變化過程。

一開卷,向讀者走來的便是一位愛鳥有情、養鳥有道的“我”,他為一對珍珠鳥營造了具有大自然氣息的綠色環境,且細緻入微地呵護着它們,雙鳥輕鬆自在地生活着。雛鳥誕生於“人間”。這隻小鳥不像其父輩,它沒有面對陌生環境的惶恐,也眉宇久居籠中的萎頓。雖然“大鳥”在籠中對他“再三呼喚”,小珍珠鳥還是盡情地在主人家裏呼吸着自由的氣息,其形輕捷,其神歡快。作家以飽蘸感情的筆墨描繪了多麼可愛的一隻小生靈!特別是它與主人和諧而自然的關係尤感人至深。文章展露了這種關係的形成,它是極為有序的。對此,作家細緻入微地描述了小鳥從“離我較遠”到“一點點挨近”,到“淘氣地陪伴我”。最後“居然落到我的肩上”的全過程。這裏鳥已不是鳥,它有了人的性靈,我們見到的不再是調皮的小鳥在玩耍,我們見到的是稚子偎依在父母幸福、温馨的懷抱裏。作者以“信賴,往往創造出美好的境界”結束全文,可説是水到渠成。

二、説目標、重難點

學習這篇散文,不僅可以引起學生感情上的共鳴,深入體驗人與動物間的摯愛真情,還能讓學生領略到散文的語言美,作者細膩的描繪和樸素的文采,恰似一顆滾圓的珍珠。因此,教學本文,我確定的教學目標是:

(1)知識和能力目標:

積累生動的詞語和優美、深刻的語句。引導學生欣賞和運用擬人的表現手法,學習和積累描寫動物或自然的方法,以讀為主,讀寫結合。進一步強化學生朗讀、默讀、快讀、精讀等能力,培養學生在閲讀過程中的思維習慣,注重學習過程中的思維方式引導。把“讀與寫”有機聯繫起來,開展“讀動物,寫動物”的活動。

(2)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

激發學生珍視生命,關愛動物的情感,引導學生初步思考和認識人與動物的關係。理解文章內容,引導學生學習抓住文章的關鍵詞語或句子,把握全文感情基調,領會作者的`情懷,分析“我”與“珍珠鳥”建立相互信賴關係的過程和原因。

(3)過程和方法目標:

培養學生養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在理解課文內容的基礎上,調動已有的知識儲備,結合自己的生活體驗,引導學生髮表自己的見解。做到觀點明確,言之有理。

(4)教學重點:

①重點認識珍珠鳥在“我”的照料與呵護下發生變化的過程。

②難點 理解“信賴,往往創造出美好的境界。”的涵義

展示人和動物之間充滿愛和信賴的理想境界。

提高對課文的感悟能力及擬人化語言的運用。

三、説教法

《珍珠鳥》是根據作家馮驥才的散文改編的,描寫了“我”為一種怕人的珍珠鳥創造了安逸舒適、自由自在的生活環境,使它們與“我”越來越親近,説明“信賴,往往創造出美好的境界”。課文寫得生動活潑,妙趣橫生,很能引起學生的閲讀興趣。整堂課採用“先學後教,當堂訓練”的模式,分兩次自學。從以下四點入手設計和組織教學,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1、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教師首先用奧運會上運動員給鳥兒下跪祈禱的故事導入新課。播放課件,讓學生認識珍珠鳥,引起興趣。然後出示【自學提示1】讓學生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學生初讀後,及時檢查生字、詞語。然後談課文講了什麼故事?及自己的閲讀感受。

有的感受到“珍珠鳥是一種可愛的小鳥,作者非常喜愛它”,有的説“珍珠鳥是一種怕人的小鳥,但它卻不怕作者”,還有的説“感受到作者和珍珠鳥有種親近的情意”。這些感受都是孩子們獨自的情感體驗,是真實而可貴的,雖然來自直覺,有些粗糙、膚淺,卻是理解主題的基礎。教師應珍視這些感受,進而引導學生深入讀書,理解作者寫作的真諦。

2、細讀課文,合作探究,理解“真愛”。

通過初讀,學生感受到了作者對珍珠鳥的愛。但要理解課文的最後一句“信賴,往往創造出美好的境界”,僅僅體會到“愛”是不夠的。這“美好的境界”是什麼呢?僅有“愛”就能創造出這美好的境界嗎?顯然,教師這時應抓住學生的初步感受,引導學生向縱深開掘:“珍珠鳥是一種怕人的小鳥,但它卻不怕作者,為什麼不怕?你是從哪兒感受到的?”進而讓學生細讀課文,體會作者對珍珠鳥“不一般”的愛:

起初,作者把珍珠鳥掛在“異常茂盛”的“生着長長垂蔓的法國吊蘭”中間,為它營造了“深幽的叢林一樣安全”的環境,鳥兒才傳出“笛兒”般的叫聲。接着,小鳥出生了,愛鳥的作者該是多麼好奇啊!可作者卻“決不掀開葉片往裏看”,連“添食加水”時也“不睜大眼睛”驚動它們。於是,鳥兒漸漸把“小腦袋從葉間探出來”。作者所做的這一切,是對鳥兒的愛,體現在對鳥兒生活習性的充分尊重。

小鳥在“屋裏飛來飛去”,“落在櫃頂上”、“書架上”、“畫框上”、“啄大文豪的名字”、“撞燈繩”,可作者卻“不管它”,任由它自由自在地飛。這裏體現了作者的包容,是愛的另一種表現形式,即對鳥兒的充分理解和寬容。

鳥兒膽子越來越大,它“蹦到‘我’的杯子上喝茶”,“啄‘我’顫動的筆尖”,而“我”卻“不動聲色”,“默默享受這小傢伙親近的情意”,以至於“我”“撫一撫它細膩的絨毛,它也不怕”。這時,鳥兒接近“我”,“我”接近鳥兒,這濃濃的愛意,是一種勾通,是零距離的接觸,是一種互為欣賞。

直到有一天,鳥兒落在“我”的肩上睡着了,作者流出一時的感受“信賴,往往創造出美好的境界”。這種你離不開我,我離不開你的人鳥合一的感人情景,使人感悟到更深層次的愛——“信賴”。這種“美好的境界”不是每個人隨時隨處都能感受到的,那是需要付出的。有了作者對鳥兒的“不一般”的愛,才有了“信賴”,才有了享受那份美好境界的幸運。

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找到以上相關的句段反覆體會、交流。從中感受到那些描寫“我”為鳥兒做了些什麼的語段是有層次的,作者對鳥兒“不一般”的愛,體現在他順乎了鳥的習性和天性,在“尊重——理解——寬容——勾通——欣賞——信賴”的層層深入的情感體味中,學生對課文最後一句“信賴,往往創造出美好的境界”真正有了感悟。這種感悟由淺入深,除了對本義、引伸義、深層含義的理解,也有對“不言之義”的領會。

3、課外拓展延伸,讓學生體會“尊重、平等、信賴”的主題。

在學生通過欣賞性閲讀獲得情感滿足的基礎上,我設計一些人與動物和諧相處的圖片。和人類捕殺動物的鏡頭,讓學生在對比中獲得情感體驗。然後讓學生談認識,在交流中,有的同學談到“人與動物的和諧關係要靠平等、尊重、信賴來創造”。此時本課的教學目標基本完成。然後我又播放了伊拉克戰爭的鏡頭,讓學生談認識。有的同學談到人類應該和諧相處、國與國之間應該相互尊重、相互信賴不能以強凌弱。有的感慨“如果世界充滿愛,將會創造多少美好的境界”;更有一位同學談到了對人生的感悟:“國中生活快一年了,竟沒有一個可以信賴的好朋友……原來‘信賴’是要付出的。如果我們經常問問自己對別人付出了愛心嗎?有沒有尊重別人?在別人給你帶來麻煩的時候,有沒有理解或寬容?有沒有嘗試着與別人勾通?有沒有欣賞過別人?……那麼,也許就會得到很多朋友,會創造很多美好的境界……”學生的感受多麼可貴,從感性的認識已經上升到了理性的思考。

四、説學法

1養成快速閲讀的習慣。學會快速閲讀,並掌握在快速閲讀中篩選信息的能力。

2學會自學。整堂課主要讓學生根據自學提示進行自學。

3學會聯繫實際,並有所感悟。這是對文章的進一步理解,能培養學生説和議的能力。

4自主、合作、探究學習方式的培養。這種新的學習理念貫穿於教學的始終,使之得到不斷地強化和訓練。

五、説設計

1.導入新課。

導入設計要以“一石擊水”之勢,在課前極短的時間內抓住學生的心神,釋放學生的心智潛能。.我採用故事情境導人新課,激發學生的想像力,給學生自讀課文產生積極的心理影響。如:我用下面這個故事導入------“可能喜歡體育的同學都知道,20xx年1月份在澳大利亞舉行的網球公開賽上,當時賽場上的氣氛十分緊張,運動員你來我往打得非常激烈,就在這個時候,不知道什麼原因,一隻小鳥飛進了賽場,而球不偏不倚地擊中了它,當時小鳥慘叫了一聲,跌落到地上。本來在體育比賽中,運動員的球擊傷小鳥的事情純屬偶然,沒有什麼可大驚小怪的,可是接下來發生的一幕卻讓我們感到非常震驚,運動員馬上停止了比賽,跑到小鳥跟前,當他發現小鳥已經死去的時候,痛苦地跪在地上,默默地祈禱了許久,才重新投入了比賽。現場的觀眾對此報以熱烈的掌聲。可是有人説這未免有些小題大作了,你的看法是什麼呢?”(學生自由發言)

2.展示目標

1 瞭解珍珠鳥的樣子和特點,理解課文內容。

2 分析“我”與“珍珠鳥”建立相互信賴關係的過程和原因

3 理解“信賴,往往創造出美好的境界。”的涵義

2、【自學】1 整體感知:

1.聽課文錄音,,掃除生字障礙。

2.請學生體會作者的感情。

3.請學生用喜悦的語氣讀自己喜愛的片段,説説作者寫這篇文章是為了向我們傳達什麼信息。

3.【自學】2 合作探究:

首先、分組討論。(大屏幕上顯示研討問題)

(1)“我”和小雛鳥之間的信賴關係是如何建立起來的?

(2)課文最後一句“信賴,往往創造出美好的境界”

請各小組選擇自己感興趣的問題,集中力量進行研討,之後全班各組交流,加深對課文的理解。

教師總結,深入文章主旨。然後、自由質疑,大膽創新。

4.自由質疑,大膽創新。

對於這篇散文,你還有哪些不理解的地方,請在小組內提出來,共同解決;如果有組內解決不了的問題,全班共同討論。

組內自由質疑探討;發表個人見解。有代表性的問題,全班交流。

4.課外拓展,培養能力。

設計這一環節,目的是深化學生對教材的理解和認識。進一步培養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習慣,提高對事物的分析、比較、思辯能力。美國實用主義教育家杜威曾説:“學校中求知識的目的,不在於知識的本身,而在於使學生自己獲得知識的方法。”只有積極思考、獨立探究、善於發現、敢於質疑,才能調動學生內在的動機潛力,提高學生髮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本文的拓展,可從突破重難點人手,設計一些題目:

1.《珍珠鳥》為我們描繪了人與動物關係的理想境界,但在現實世界中是不是所有的事情都象我們想象的那樣美好呢?

2.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可以為保護環境做哪些事情呢?(多媒體展示)

3.交流兩句當代作家的名言警句。(多媒體展示)

五.作業。

1.為我們的校園設計一些環保標語。

2.用喜悦的語氣,寫自己喜愛的動物。

六、結束語:“保護環境,關愛動物”不僅僅是一句口號,而應該落實到日常行動中,如果我們每一位同學都能奉獻出自己的一片愛心,那麼這個世界將會更加和諧、美好。

七、板書

語文説課稿 篇2

説教材

《登山》是人教社九年義務教育國小語文第八冊中的一篇講讀課文。課文通過記述列寧隱居在普羅寧,有一天,為了看日出主動走了一條危險的近路。下山時,為了鍛鍊意志,他仍舊走那條小路的經過,讚揚了列寧同志自覺鍛鍊意志的精神。

本文有以下兩個特點。第一是:這篇課文記述列寧和巴果茨基一天內兩次走險路的經過,因此在一篇文章中含有兩個起因、經過、結果,這點是不同於學生常見的寫事文章,需要滲透,為抓課文的主要內容做好鋪墊。第二是:課文主要用巴果茨基和列寧的幾次對話,將兩次登山有機地串成了一條線。第一次登山通過人物的對話,突出了列寧主動選擇走險路的過程。第二次登山時則通過人物的對話,不僅突出了與第一次登山的不同之處,而且揭示了中心思想。文路清晰,層層深入,充分反映了列寧自覺鍛鍊意志的精神。

本課的教學目標:

一、通過學習課文,瞭解列寧兩次走險路的經過,學習列寧自覺鍛鍊意志的品質。

二、在理解課文內容的基礎上,引導學生用不同方法練習抓課文的主要內容,提高閲讀能力。

三、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教學目標一是根據這篇課文所反映的中心思想來決定的。課文通過記述列寧兩次走那條險路的經過,讚揚列寧自找苦吃,自覺鍛鍊意志的精神。列寧的這一精神從他決定走險路時就充分體現出來了,而決不只是表現在下山時。雖然第一次走險路有為了看日出的原因,但經過鑽研教材,深入分析,聯繫全文來看,列寧選擇走這條險路,已經充分體現出這位革命領袖的勇氣和魄力,説明了列寧每時每刻、隨時隨地鍛鍊意志。這是應該把握的基調。

教學目標二是根據單元重點訓練項目決定的。“抓住課文的主要內容”是人教社八冊教材中的閲讀重點訓練項目之一。是幫助學生深入理解課文內容,體會中心思想,進行概括能力訓練的課例。《登山》作為這一訓練項目的第二課,起着鞏固、強化訓練的作用。因此,可以引導學生在理解課文內容的基礎上,充分利用所學方法進行訓練,對學生進行創造性思維的訓練。

教學目標三是根據課後“思考·練習”5題制定的。這篇課文人物對話較多,因此,可以訓練學生分角色朗讀,對文中的重點段落進行有感情朗讀的訓練,促進學生在讀中加深理解,在讀中表達情感。

教學的重難點是:

重點:同目標一、二。

難點:引導學生體會出列寧第一次登山不光為了看日出,而是在鍛鍊意志。

課前準備:

師:投影片;有關列寧的材料。

生:閲讀有關列寧同志的文章,瞭解時代背景。

説教學過程

一、質疑導入,明學習目標。

請學生讀課題,啟發學生結合登山對起因、經過、結果提出問題:為什麼登山?怎樣登山?登山的結果如何?教師明確學習目標:瞭解了同學們提出的這些問題,就瞭解了課文的主要內容,那麼如何抓住課文的主要內容呢?這是我們這節課要研究的第一個問題。列寧到底為什麼登山呢?這是我們要研究的第二個問題。

(通過這樣質疑,想達到三個目的:1.弄清了這幾個問題,也就理解了課文的主要內容,為抓主要內容作了鋪墊,將文路、教路和學路結合起來。2.從學生質疑入手,將教學目標轉化為學生的學習需求,激發了學生學習課文、探究中心的興趣,有利於促主體性發展。3.將寫事文章的一般規律與具體課文相結合來質疑,既避免了學生隨意性,起到了導疑的作用,又能圍繞重點,頗有味道。)

二、瞭解列寧第一次登山的經過,體會列寧主動鍛鍊意志的品質。這一過程可分三部分進行。

(一)抓住“就走”,瞭解列寧是主動選擇走險路的。

請學生帶着問題(質疑提出的)讀第二段,初步感知這段的主要內容,在交流自學情況後,教師讓學生找到描寫路險的句子,通過“路寬容一隻腳,一邊是峭壁,一邊是深淵。”和“路寬只能容一隻腳,一邊是峭壁,一邊是深淵。”的比較,再利用書上插圖的直觀效果,引導學生體會出這條近路太窄太險。並假設如果你面對這樣的險路會怎麼樣呢?(害怕、不走、返回)可列寧是怎麼決定的呢?學生讀書找出後啟發學生再次比較:“我們走那條小路吧。”和“我們就走那條小路吧!”在語氣上什麼不同?從而體會出列寧選擇走這條險路的決心大,態度堅決。

(二)抓住“您能過去嗎?”,體會列寧的勇敢。

教師提出問題:當巴果茨基對列寧説:“您不能從這兒過”時,列寧是怎麼説的?怎麼做的呢?帶着問題讀11至15自然段。自學交流後,啟發學生思考:列寧為什麼反問巴果茨基呢?他的問話中含着什麼意思呢?並進行填空練習“您能過去嗎?您____,我____。”(您能走過去,我就能走過去。您不怕危險,我也不怕危險。……)學生進一步體會出列寧是那麼勇敢,那麼充滿自信。

在學生理解的基礎上,練習分角色朗讀3至13自然段,指導學生讀出列寧(問路時)着急—(選路時)堅決、自信的語氣變化。

(三)抓住“向前走”,體會列寧堅強的意志和勇於戰勝艱險的勇氣。

引導學生讀書思考:列寧跟在巴果茨基後面走,他在最危險的地方停住了,他害怕了嗎?巴果茨基讓他“往回走”,他聽了嗎?你從哪兒看出來的?學生找到課文的第17自然段。教師抓住“站立了幾秒鐘”,“定了定神”,讓學生展開想象:此時列寧會想些什麼?抓住“向前走”引導學生思考:怎樣走?説明了什麼?從而體會到列寧沒有被危險嚇倒,沒有在害怕面前退下來,而是戰勝了害怕,勇敢地走過險路,表現了列寧迎難而上的品質和堅強的意志。

這時,通過師生合作朗讀15至17自然段,加深對內容的理解,同時抒發學生對列寧勇敢的精神和堅強的意志的讚美之情。

教師啟發學生體會列寧走過了險路,登上了山頂,看到了日出壯麗景色的心情,並練習有感情地朗讀第18自然段。

三、通過學習列寧第二次登山的經過,體會列寧自覺鍛鍊意志的精神。

(一)抓住“仍舊走”,體會列寧自覺鍛鍊意志的精神。

“從哪看出列寧他們走了兩次這條險路呢?”引導學生對“仍舊”加以理解,再次體會列寧主動找苦吃。請學生邊讀第三段邊找出第二次登山與第一次有哪些不同?並看圖想象,下山時,列寧會遇到哪些困難?他是怎麼克服的?從此事,你對列寧有什麼新的認識呢?

(二)抓住“每時每刻、隨時隨地”,體會列寧自覺鍛鍊意志的精神。

為什麼回來時不必走這條險路,列寧仍舊走呢?列寧是怎麼解釋的呢?教師由此問題導入理解中心段的學習。讓學生邊讀邊想:每句話是什麼意思?再思考:“每時每刻”、“隨時隨地”是什麼意思?啟發學生聯繫全文説説列寧是怎樣“每時每刻”、“隨時隨地”地鍛鍊意志的?(學生自選板書中的內容,自選句式來説。)從而體會到列寧不愧是一位革命領袖,他自找苦吃,以苦為樂,自覺地鍛鍊意志。並通過有感情朗讀來體會。

四、在歸納段意的基礎上,學習抓課文的主要內容。

練習抓課文的主要內容是本單元的訓練項目,為了培養學生的概括能力,促進自主學習的積極性,在教學中我設計了以下練習。

(一)精心設計歸納段意的訓練。

歸納段意不是這節課的重點,卻是抓住主要內容的基礎。因此,設計了三種訓練形式來歸納段意,目的是用歸納段意進一步突破難點,抓住重點,為抓主要內容鋪路搭橋。

課文共分三段。學習第一段,請學生邊讀邊想:這段話主要寫了什麼?學生獨立概括段意。

學習課文第二段時,開始引導學生圍繞着“為什麼登山?怎麼登山?結果如何?”自學,初步感知主要內容。最後在理解課文內容的基礎上,出示投影,讓學生通過比較選擇段意。

第二段段意:列寧為了看日出,走了一條危險的小路,登上了山頂。()

第二段段意:列寧為了看日出,主動走了一條危險的小路,登上了山頂。()

第三段段意是在學生讀懂內容,體會中心後,採用填空練習概括的。

第三段段意:下山時,()為了鍛鍊意志,列寧()仍舊走那條危險的小路。

(二)精心設計抓主要內容的訓練。

抓課文的主要內容是本單元的重點訓練項目。由於學生年齡小,概括能力較差,所以有一定的難度。針對這一問題,教師的主導作用,要發揮在引導學生在遷移中用方法,發現規律,培養學生創造性思維的能力上。為此,設計了以下訓練步驟。

首先引導學生回憶歸納段意有哪些方法?(歸併法,抓重點句,連重點詞、串問題答案等)啟發學生比較:歸納段意和抓主要內容有什麼不同?(歸納段意是把相同意思的幾個自然段段意歸併在一起;抓主要意思是把各段段意歸併在一起。)接着請學生把三段段意連起來説一説,告訴學生這就是《登山》一課的主要內容。然後出示投影,引導學生邊讀邊想:你發現了什麼問題?有什麼解決辦法?

出示投影(一)

列寧為了躲避沙皇警察的搜捕,隱居在普羅寧。列寧為了看日出,主動走了一條危險的小路,登上了山頂。下山時,為了鍛鍊意志,列寧仍舊走那條危險的小路。

學生讀後發現“為了躲避沙皇警察的搜捕”一句是隱居的原因,與登山關係不密切,是次要內容,可以刪去。學生遷移運用了舍次留主的方法。

出示投影(二):學生讀後發現這段話中“列寧”出現了三次,人稱重複,可以將第2個、第3個刪去或將第3個換成“他”。另外“危險的`”出現了兩次,可以刪去第2個。

出示投影(三):引導學生讀後發現,連段意後段與段間不連貫,可以通過添加詞語的方法,使段間銜接自然。

通過幾次的訓練,不僅使學生學會了抓課文的主要內容,而且培養了學生髮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在此基礎上教師引導學生思考,還可以用什麼方法抓主要內容呢?學生運用了串問題答案,連重點詞語等方法抓課文的主要內容。通過這樣的訓練,開發了學生求異思維和創造性思維的潛能。

説板書設計

“不必走” “仍舊走” 列寧

為什麼? 登 “往回走” 向前走 自覺

怎麼? 山 “不能走” 跟着走 鍛鍊

結果? “太危險” “就走” 意志

此板書設計為落實教學目標服務的。課題左邊是學生質疑內容,也是抓課文主要內容的線索。中間部分抓住巴果茨基和列寧對話的四個關鍵點(語言文字訓練點),目的是引導學生從全文的角度,體會列寧自覺鍛鍊意志的精神。右邊部分高度概括了學生體會到的本文的中心思想。

特別提出的是,要發揮板書的多功能作用,充分利用板書為教學服務。如可用左邊的問題,引導學生採用串問題答案的方法來抓主要內容。又如利用中間部分的板書,引導學生聯繫全文,自選一組內容,説説列寧是怎樣每時每刻、隨時隨地鍛鍊意志的。不僅體現了從整體着手的思路,而且重點突出,層次清晰。

説特色

創造性教育是素質教育的核心。如何以課堂為主渠道,在教學過程中對學生進行創造性的教育呢?在《登山》一課的教學設計中,我對憑藉教材開展創造性的語言實踐活動做了一點探索。

1.抓住“難點”,開展創造性的語言實踐活動。

引導學生理解列寧第一次登山不光為了看日出,而是鍛鍊意志,這是教學的難點,教師並不急於讓學生在第二段學習時就領悟到這一點,而是在學習了第三段理解了中心句後,精心設計了聯繫全文,自選內容(板書),説説列寧是怎樣每時每刻,隨時隨地鍛鍊意志的訓練,使學生通過創造性的語言實踐活動,加深對中心的體會。

2.抓住“異點”,開展創造性的語言實踐活動。

在練習抓主要內容的訓練中,教師的着眼點不是讓學生掌握一種方法,而是啟發學生多想幾種方法練習抓主要內容。在學習抓主要內容的過程中開發了學生創造性思維的潛能,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一次次去發現問題,一步步想出解決問題的辦法,不僅獲取了知識,培養了概括能力,而且啟迪了創造性思維。

語文説課稿 篇3

一、教材分析

本課深受學生們的喜愛。本課是一篇寓言故事。主要寫了蝸牛想找一個十全十美、擁有各種本領的師傅,跟他學本領,但最終也沒能找到。課文共13節,第1——4節寫了兔子想教蝸牛跑和跳,但蝸牛因為兔子不會飛,不是全才師傅,就再也不理睬兔子了。第5——8節寫了蝴蝶想教蝸牛學飛,但蝸牛因為蝴蝶不會跑“又向前爬去”。第9——12節寫了鴨子想教蝸牛學游泳,但蝸牛因為鴨子不會跑,“又向前爬去”。第13節寫了蝸牛爬過坡,越過嶺,還是沒找到全才師傅。告訴學生學本領要一步一步地學,不能一味求全。

二、學情分析

一年級第二學期的學生年齡較小,注意力集中時間較短暫,對具有動感的色彩鮮明的多媒體畫面感興趣。他們認識事物往往只在於表面的認識,對生字的認識學習已有一定的.經驗與方法。而思維有時也能爆出一個亮點,讓你為他喝彩。

三、目標制定

本課教學目標是在語言環境中認識10個漢字,並會描寫主、並、泳、浪。正確朗讀了解寓意。能展開想象,發散思維,懂得學本領一步一步學,不能一下求全。

四、教材處理

本課重點是在語言環境中認識10個生字,並能做到有感情朗讀課文,瞭解寓意。生字教學不是平均用力,而是有側重點,“主、並”側重音形,“泳、浪”側重形義,方法多樣,靈活運用,幫助記憶。能找到小動物的對話並用線條劃下,試着朗讀訓練,加深感悟。

五、方法運用

學生對蝸牛的認識只在於單一品種,具有侷限性。我通過圖片讓學生了解品種多樣的國內外蝸牛,加深印象。這樣拓展了他們的視野,增長了見識。在出示課題時,我邊讀邊寫“藝”,以讀白形式告訴學生這是整體認讀音節,部首是什麼,先寫什麼,再寫什麼。

我主要採用從整體感悟——局部體驗——整體認知,瞭解課文。從扶——放——展,進行朗讀訓練與説話練習。目的讓學生在課文的語言環境中集中認讀生字,並進行朗讀的訓練,通過對課文的朗讀,讓學生養成邊讀邊思的習慣。兩次讀的要求不同,第一遍讓學生在閲讀中,初步瞭解課文內容,知道具體人物。第二遍讀是根據提示有重點的讀課文的有關內容,指導學生讀好小動物的話,然後重點訓練蝸牛説的話。讓學生在朗讀中有所感悟,並通過有提示的説話練習,幫助學生進行總結歸納。

六、反思重建

本節課條理清晰,目標明確,有側重點,學生的技能,情感都得到了一定的鍛鍊與提高。只是在節奏上還要加快,容量還可以加大,課堂的生成資源。

語文説課稿 篇4

一、把握整體,説教材:

《雨衣雨鞋雨傘》是全日制培智學校語文實驗教材第三冊第二單元的一篇看圖學詞學句中的一篇課文。全文共有四幅圖,前三幅畫的是雨衣雨鞋雨傘,主要是讓學生認識這些雨具;第四幅圖畫的是一羣國小生冒着風雨去上學,表現了國小生不怕風雨,熱愛學習的精神。本課有三個一類生字:衣、鞋、傘。課中有兩句話:第一句寫下得很大;第二句一羣國小生是怎樣冒着風雨去上學的,集中反映了第四圖的內容,便於學生圖文對照,理解句子。根據我班重度殘疾學生較多的情況,我把本課安排為四個課時,第一課時學習第一個生字:衣及其連詞“雨衣”;第二課時學習第二個生字:鞋和詞語“雨鞋”;第三課時學習生字“傘”和詞語“雨傘”;最後一個課時學習兩個句子。本節課是第三課時的教學。

二、依據教材和學生,確定教學目標和重難點。

觀察畫面,看懂圖意。通過看圖認識雨傘,知道雨天如何撐傘,把培養學生生活技能作為課堂教學的一個重要目標。學會新詞“雨傘”,掌握生字“傘”的音、形、義。補償學生在聽、説、讀、觀察、理解等認知缺陷。教育學生不怕風雨,不怕困難,熱愛學習。

教學重點 :掌握生字“傘”的音、形。

在課時的教學設計上,我根據課型特點和學生實際情況,注重引導學會學習,讓學生有更多的機會處於活動的中心地位,教師只給予點撥指導,並在教學過程中充分發揮學生的聽、説、讀、寫的.能力。我主要是針對以下幾方面進行教學設計的。

1、堅持樂學,激發興趣。

俗話説得好: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是成功的良好開端。因此,激發學生學習熱情和興趣是非常重要的。根據低年級學生活潑好動的性格特徵,本節課中,我儘量做到多讓學生動腦、動口、動手,提高活動頻率。比方,讓學生貼詞卡,做遊戲等,這樣的活動極大地激發了學生學習興趣。

2、把握層次,面向全體。

所謂的分層教學,就是教師以學生客觀存在差異為前提,在區別制定教學目標,設計教學內容,控制教學進度,變換教學手段,確立評估方法,從而儘可能讓每一位學生在最適合自己的學習環境中求得發展。教學要求面向全體,因材施教和重視學生之間的差異。

為了讓每個學生在原有基礎上儘可能得到發展。本節課我進行分層教學。

主要有以下幾點:

(1)學生分層、

(2)目標分層、

(3)提問分層、

(4)作業分層。

例如:本節課在學生分層中,我把全班學生從好到差分為3個層次,並要求輕度殘生幫助特重度殘生。這樣既發揮了輕度殘生的聰明才智,又解決重殘生的學習困難,調動了全班同學的學習積極性。又如,在寫字這個環節,我讓輕度生,在田字格上寫,讓重度生在田字格里的空心字描字,讓特重度生能認字即可。

 三、藉助課件,突破重難點。

本節課“雨傘”的認識,既是重點又是難點。整節課的教學基本上是藉助課件完成教學的,讓學生先觀看課件,“雨衣”和“雨鞋”這兩個詞語,接着,讓學生聽下雨聲,把學生引入穿雨衣、穿雨鞋、打雨傘的情景中,進而引入本課教學內容-----“雨傘”。接下來,出示多種“傘”,讓學生學習如何撐傘,使學生的生活技能在語文課堂上得到學習,實現學科內容的互相滲透和整合,接着,又讓學生學習“傘”字的讀音,這個字的結構,指導書寫,這些環節,都是藉助課件和網絡進行教學的。藉助課件,引導學生回憶生活喚起學生的已有感知,在已有的“舊知”基礎上學習,學生對學習內容有興趣,學起來也輕鬆能有愉悦的身心在課堂上學習。它改變了傳統教學模式“要我學”的做法,成了真正的“我要學”。在觀看課件後學,學生印象深,理解透徹,教師也不必花費大量力氣講解,恰到好處地解決教學難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