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國學 語言 詩詞 名言警句 對聯 雜談
當前位置:學問齋 > 寓言 > 歷史故事

隋朝時期的歷史故事

欄目: 歷史故事 / 發佈於: / 人氣:7.96K

歷史就像一面鏡子,我們可以從中得到經驗與教訓,國家的發展離不開歷史,因此,學習歷史是十分必要的。下面是本站小編為您整理的隋朝時期的歷史故事,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隋朝時期的歷史故事

隋朝時期的歷史故事篇一:侵略林邑

林邑地處今越南中南部多珍奇寶物,大業元年煬帝委任劉方為罐州道行軍總管,以尚書右丞李綱為司馬負責侵略林邑。之前劉方將軍已經把交趾(今越南河內)平了。

公元620xx年(大業元年)正月,劉方率舟師主力至海口(林邑入海處)。林邑王梵志派兵據險抵抗,被隋軍擊潰逃散。三月,劉方率軍進至闍黎江,林邑人據南岸立欄柵,意圖阻止隋軍渡江。劉方命令兵士盛舉旗幟,雄擊金鼓而進。隋軍旌旗招展鼓聲震天,強大的陣勢與軍威完全把林邑人驚懼了從而潰逃。

劉方隨即指揮大軍渡過闍黎江。行至三十里,林邑人乘坐着大象,從四面八方圍聚而來。妄圖與隋軍決戰威震住隋軍。劉方忙命令士兵們用強弩射擊大象,大象被紛紛射中受傷而潰亂逃跑,林邑人的軍陣被受傷的大象踐踏衝亂。劉方乘勢指揮精鋭之兵發起進攻,林邑軍潰散。隋大軍全線發起猛攻,大獲全勝,只是抓着的俘虜就以萬計。此次戰役波瀾壯闊場面宏大,隋軍英勇善戰表現出無畏無懼的英雄氣概。

劉方率大軍一路向南追擊,屢戰屢勝,戰無不勝。於是濟區粟,度六裏,前後逢賊,每戰必擒。隋軍進至大緣江,林邑人又據險為柵,又被擊破之。並追過了馬援銅柱以南。隨後隋軍又向南追擊了八天,終於抵達林邑人的國都。夏季,四月,林邑王梵志被迫棄城奔逃到海上。劉方率隋軍進入林邑都城,繳獲林邑人都是用金子鑄成的廟主牌位十八枚。“獲其廟主金人,污其宮室,刻石紀功而還。”劉方命令刻石記錄了這次征伐的功績後班師還朝。

隋軍此次過於深入南方,作戰長達數月之久,從冬季打到夏季。班師回朝途中正處炎熱的夏季,隋軍士兵不適應南方悶熱潮濕的氣候,加上長途跋涉,士兵們很多染上疾病,有的士卒腳都腫了,死去十之四、五。劉方將軍也染上了病不幸死在回軍塗中。煬帝知道消息後非常痛心為之惋惜,下詔褒獎贊美劉方將軍。詔曰:“方肅承廟略,恭行天討,飲冰湍邁,視險若夷。摧鋒直指,出其不意,鯨鯢盡殪,巢穴鹹傾,役不再勞,肅清海外。致身王事,誠績可嘉,可贈上柱國、盧國公。”

劉方將軍此次對林邑的征伐是歷史上中國軍隊在最南方的作戰,不僅挫敗雄壯的大象軍陣的攻擊,而且攻下了異國的首都,這是中國歷史少有的地道的侵略行為。震服了南海百蠻,從此對隋朝貢不斷。這是中國的輝煌,為中國的古代史爭光。《北史》、《隋書》贊曰:“劉方號令無私,治軍嚴肅,克剪林邑,遂清南海,徼外百蠻,無思不服。”

隋朝時期的歷史故事篇二:隋文帝的泰陵有何特點

開皇元年,隋文帝楊堅奪取北周的政權,建立了隋朝。八年之後,隋滅掉了陳,結束了魏晉南北朝時期近四個世紀的分裂割據局面,重新統一了中國,為中國的封建文化奠定了基礎,同時也為陵寢制度的復興與發展提供了物質條件。在仁壽年間,太子楊廣在泰寶殿弒父即位,然後葬隋文帝於泰陵。史書上説泰陵"高五丈,週數百步",這説明隋朝已經恢復了秦漢時期"封土為陵"的規則。後來宇文化及等人在揚州煽動衞士數萬人攻入江都宮。隋煬帝被迫自縊身亡,由他身邊的宮人草草埋葬在吳公台(離江都縣大約有二公里),後來改葬在雷塘(在江都縣的北面),"陵土僅高七點八尺,週二三畝許"。隋朝是一個短命的王朝,僅僅有二世,前後不到四十年,文帝和煬帝又都死與非命,所以在陵寢制度上,隋朝雖然恢復了秦漢封土為陵的規則,但是在營建規模上還遠遠比不上秦漢陵寢那樣高大宏偉。隋文帝泰陵隋文帝陽堅是華陰(今天的陝西)人。北周的時候承襲父爵,當上了隋國公。他的女兒是北周宣帝的皇后。靜帝年幼便即了位,他任丞相,於是總攬了朝政,被封為隋王。後來他廢靜帝自立,建立了隋朝,年號是開皇。

他用了九年的時間統一了中國,結束了南北分裂的局面。隋文帝在位一共二十多年,開基立業,在政治上比較有所作為,在歷史上稱為"開皇之治"。他推行均田制,創立了科舉制度,建立了一套比較完善的中央集權制度,為以後唐代的政治和經濟的發展奠定了基礎。他死後與皇后合葬泰陵,同墳異穴。隋文帝的陵被稱為泰陵,大約在今天的陝西省扶風縣城附近。它南面靠近一個小村鎮,東面就是楊陵火車站。所以如果你想實地探訪一下泰陵是比較便利的。站在泰陵前,你的目光越過渭河,可以看到巍峨的終南山。靜觀泰陵,你可以發現,經過了一千多年的風風雨雨,它顯得益發古老而滄桑。仔細觀察的話你會發現陵墓頂部是平坦的長方形,而陵冢的底部和四周已經被挖去了很多,想來是歷代盜墓者所為。陵園的建築早已經毀廢,現在地面的遺存物也已經難以找到了。按照史書的記載,這裏應該建有高聳的闋樓。從陵冢往南是一座清代石碑,大約高三米,碑上刻着"隋文帝泰陵"五個清晰的大字,是清代乾隆年間的陝西巡撫畢阮所書。往泰陵東南走,在不遠的陵角和陵東兩塊高地上,還有當年隋文帝廟的遺蹟。今天俗稱"祭祀壇"。原祀廟的垣牆建築早已經毀掉,現在只能夠看到殘磚碎瓦了。但是我們不難設想,當初祀廟的規模是多麼地宏大。從這裏還能看到闋樓的遺蹟。就是在這些殘磚碎瓦中,歷史學家發現了帶有濃厚佛教色彩的文飾和形制。比較多的是蓮花狀的方磚。

方磚中央是浮雕的蓮花圖案,角邊飾以蔓草,四周刻着連珠紋,非常美觀大方。特別的,這裏還發現了一枚殘破的、以菩薩形象為文飾的瓦當。它的正面用弦紋和連珠紋組成一個心形,中心端坐着一尊雙手合十、結迦跌坐的菩薩。據説這種直接以菩薩為文飾的瓦當在國內是非常罕見的。隋文帝的泰陵,在中國陵寢史上具有承前啟後的地位。它為以後唐宋陵寢的發展奠定了基礎。對於泰陵的研究具有重要意義。隋煬帝陵隋煬帝陵,在今天的江蘇省揚州市北雷塘村。雷塘,又稱為"雷坡",相傳吳王曾經在這裏建造釣魚台。南朝的時候,這裏園林山水,亭台樓榭,是江南勝蹟。宋代以後,這裏湮滅無存,只剩下煬帝孤冢一座,老百姓稱為"皇墓墩"。後世的人做詩諷刺隋煬帝説:帝業興亡世幾重,風流尤自説遺蹤。但求死看揚州月,不原生歸架六龍。隋煬帝楊廣,是楊堅之子。他十三歲就被封為晉王,拜拄國。隋討伐陳的時候,他是行軍元帥,駐鎮揚州。後來他弒父即位。即位之後他貪圖奢靡,開了通濟渠,便於自己坐龍舟遊玩。他三下揚州,整天杯不離手,紙醉金迷。他的住所都用金玉裝飾,金碧輝煌。他還熱中建造宮殿,勞民傷財,致使國力虧空,民不聊生。後來宇文華及攻入江都宮,隋煬帝怕殺頭碎屍於是自縊而死。清代的時候曾經重修了煬帝陵。陵墓的前面有阮沅所立的碑石,上面清晰地寫着"隋煬帝陵"四個大字。隋煬帝在歌舞和美酒中把江山斷送了,引起後代多少文人的感慨賦詩。

隋朝時期的歷史故事篇三:隋朝皇帝武力征服台灣事件

台灣自古以來就屬於中國領土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早從三國時期就和大陸互動頻繁,到了隋朝時期,皇帝更是派人用武力征服的方式展開了對台灣的征伐和佔領。

隋煬帝(569~620xx年),即楊廣,隋代第二位天子,604~620xx年在位。在位時期,他營建東都洛陽,開掘運河,修築長城,開發馳道,三徵高麗。隋煬帝不單是一位雄才粗略的天子,同時他也是一位有志於“海上遠略”的君王。《隋書?流求傳》記實:隋煬帝“大業元年(620xx年),海師何蠻等言,每春秋二時,天清風靜,東望依稀,似有煙霧之氣,亦不知幾千裏。”隋煬帝固然沒有急於亮相,但心田照舊摩拳擦掌。

大業三年(620xx年),隋煬帝按照海師何蠻奏報,“命羽騎尉朱寬入海,求訪異俗。何蠻言之,遂與蠻俱往,因到流求國。”這一次到了流求國後,因為言語不通,只是掠一人而返。對付這樣一個功效,隋煬帝深感不滿。大業四年(620xx年),隋煬帝“復遣朱寬招撫流求,流求王不從,朱寬取其布甲而歸。”“布甲”,流求人用苧麻紡成布後編織的鎧甲。兩次僻靜招降不成,隋煬帝有些惱火,抉擇以武力征討。

《隋書·陳稜傳》記實:隋煬帝“大業三年(620xx年),陳稜拜武賁郎將;後三歲(大業六年,620xx年),與朝清醫生張鎮州發東陽兵萬餘人,自義安泛海,擊流求國,月餘而至。流求人初見船艦,覺得商旅,往往詣軍中商業。”隨後產生的工作,在《隋書·流求國》中有所記實:“初,稜將南邊諸國人從軍,有崑崙人頗解其語,遣人慰渝之,流求不從,拒逆官軍。稜擊走之,送至其都,頻戰皆敗,焚其宮室,虜其男女數千人,載軍實而還。”

帶着隋煬帝對流求“先禮後兵”的目的和計策,負擔天子對本身的重託和厚望,陳稜再次漂洋過海來到流求。由於招撫動作受到了其時流求統治團體的強烈阻擋,流求王歡斯渴剌兜甚至派兵反抗,拒絕接管“招撫”。僻靜辦理流求問題的打算破滅後,陳稜只得率軍用武力迫使其臣服,功效大北歡斯渴剌兜兵。陳稜乘勢攻破流求王的國都,殺死了流求王歡斯渴剌兜,並俘虜了一萬七千人而還。

隋煬帝楊廣對台灣的征伐,不外是其時我國的封建統治者對台灣的一種短暫的經略動作罷了。隋煬帝辦理台灣問題的目標在於讓台灣臣服,讓台灣人民知道當本日下是大隋的天下,箇中多了一些天朝霸氣,少了一些人文眷注,沒有思量打下台灣來今後,該怎麼打點台灣和成長台灣,而只為逞一時之能,泄一時之憤,所以使隋煬帝在辦理台灣問題上釀成了“有頭無尾”,甚至有些徒勞。由於沒有留下駐防颱灣的部隊,沒有配置相應的官府機構,沒有真正把台灣和台灣人民放在心上,跟着軍事動作竣事,大陸武裝分開台灣後,台灣與大陸的政治打仗又從頭被波瀾澎湃的台灣海峽所阻隔。儘量如此,隋煬帝對台灣的動作,究竟給厥後的歷朝歷代統治者,提供了進一步相識台灣軍情、民情的時機,為台灣厥後的歸附提供了參考。

Tags:隋朝 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