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國學 語言 詩詞 名言警句 對聯 雜談
當前位置:學問齋 > 範文 > 説課稿

【精選】説課稿模板錦集十篇

欄目: 説課稿 / 發佈於: / 人氣:1.24W

作為一位優秀的人民教師,有必要進行細緻的説課稿準備工作,認真擬定説課稿,那麼什麼樣的説課稿才是好的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説課稿10篇,歡迎大家分享。

【精選】説課稿模板錦集十篇

説課稿 篇1

一、説教材

我先説一下對教材的分析。

《背影》是人教版八年級語文上冊第二單元的課文,這是朱自清的散文名篇,是國中語文的傳統篇目。

文章通過追憶作者八年前和父親在浦口車站分別時的情景,刻畫了一個感人至深的慈父形象,表達了作者對父親深切的思念之情。本文構思巧妙,結構精美,語言樸實,飽含深情。

這一單元以“愛”為主題,幾篇課文都在訴説對普通人,尤其是對弱者的關愛。學習本單元,重點內容是讓學生從課文中感悟到“愛”的情感,陶冶自己的情操,瞭解敍述、描寫等表達方式,揣摩記敍文語言的特點。

《背影》一文中,感人至深的父子之愛,樸實無華的語言表達,是最有價值的教學要素,是最關鍵的教學內容。

二、説教學目標

關於教學目標,我是這樣來確定的。語文新課程標準特別注重學生的語文素養,併為此構建了三維目標體系,強調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個維度的結合。依據對課程目標的理解,結合單元要求,以及上面對《背影》一課內容的分析,我將本課的教學目標確定為:

1、 瞭解有關作者的文學常識,把握課文內容,積累重點詞語

2、 採用多角度閲讀等方式進行整體感知,抓住細節描寫品味樸實無華卻飽含深情的語言。

3、 體味父愛的偉大,對父母要懷有一顆感恩的心。

三、説教法學法

新課程特別強調學生主體意識的培養和學生的全面發展,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背影》是一閲讀教學篇目。新課標指出,“閲讀是蒐集信息、認識世界、發展思維、獲得審美體驗的重要途徑。”我認為,閲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教師要多關注學生的個性化解讀,整個過程中要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訓練為主線”,指導學生髮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對於一些疑難或富於探討性的問題或小組討論,或個別暢談、教師點拔,其間融入自主、合作、探究性學習,這既是新課程理念的要求,也是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尊重學生個體差異的要求。

因此,為實現本課的教學目標,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我決定採用以下教法:誦讀法 ,圈點、勾畫、批註的方法,啟發學生讀懂悟透 。

四、説教學過程

基於以上考慮,為了更好地完成教學任務,我設計了五個教學環節:1情境導入,2初步感知,3整體把握,4重點賞析,5拓展延伸

(一)、情境導入

多媒體播放歌曲《父親》,提問:我們的父親在自己的生活當中扮演的是一個怎樣的角色?朱自清的`父親又是怎樣的一個人呢?學習了《背影》,大家就知道了。

(二)、初步感知

我分3個環節來組織教學。

1、初讀課文,同桌或小組內相互檢查重點字詞,初步把握文章內容

2、聽錄音。配樂朗讀此文,讓學生注意朗讀的要求和技巧。

3、朗讀課文,自我感知課文。朗讀是學生練習語感,提高閲讀鑑賞作品能力的有效途徑,有感情十分投入的朗讀,既能喚起表象,加深理解,又能訓練思維。《背影》平淡樸實、親切自然、感情真摯,只有讓學生多讀,才能感受其間的情深意切,受到精神的愉悦與感染。

(三)、 整體把握

指導學生把握文章脈絡,理清寫作思路,理解文章主題,感受父子情深。

先指導學生讀文章,讓學生交流讀後的感受。

這是教學的重點,我簡單演示一下教學的過程。

同學們,我們通過讀課文,我們已經初步瞭解了課文內容。大家能不能再讀一讀,認真思考一下,文中幾次寫到背影?能否分別起個小題目?説説理解了什麼?同學們説的很好,文中有四次寫到背影,一次是總寫,其餘三次,分別是:買橘子的背影,離去的背影,淚光中的背影。父親的外表並不美,動作和語言也不漂亮,可是當我們讀了以後,也忍不住像朱自清一樣,眼淚又來了。這是為什麼呢?讓我們再回到文中,用心感受這份情,感受朱自清語言的魅力。

(四)、重點賞析

你對那一段,那一句有感覺,交流一下。

在此環節中,學生自由朗讀課文,或細讀,或沉思,或圈點批註,形成自己的觀點,在此基礎上與同學交流解決以上問題。

此設計是為了讓學生在整體感知課文的基礎上,走進文本,與文本對話,更進一步理解作者的感情,理解樸實的語言背後的深意,培養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習慣和閲讀興趣,同時訓練學生的口語交際能力,完成教學目標(2)的學習。

(五)、拓展延伸

1、小結教學內容

2、讓學生談談,通過本文的學習感受到了什麼?你也一定被你的父母感動過,也許是一次問候,也許是一次長談…..請你把最感動的那個時刻記錄下來

我的説課到此結束,謝謝。

説課稿 篇2

一、説教材:

教材地位

這是國小語文課本第一冊的一篇詩歌,詩歌以簡單易懂的語言,描繪了一幅漂亮的江南圖,這對於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是很重要的。本詩歌我將分2個課時進行授課,這是第2課時。

教學目標

1、理解文中的詞語、句子。

2、學會由遠至近,由左至右地看圖。

3、體會江南風景之美,從而產生熱愛祖國山河,愛護環境的感情。

教學重點:

1、理解文中的詞語、句子。

2、感受江南之美。

教學難點:

在無法親臨其境的情況下感受江南之美

二、説教法:

根據國小生的思維特點以及本課的實際情況,我採用了以下教學方法:

1、舊知導入法。温故而知新,運用舊知導入可以為學生學習課文打好基礎。

2、情境陶冶法。由於國小生是以具體形象思維為主的,在無法讓其親臨江南的情況下,為學生創設一個旅遊的情景,讓他們可從聽覺、視覺感受江南的美。

三、説學法:

新課程表明:閲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閲讀實踐,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有所感悟和思考。使學生評價成為學生朗讀提高的推動力,同時也在正面、互動的評價中為課堂教學營造民主和諧的氛圍。為此,在學生學法方面,我主要採用了以下兩種:

1、朗讀感悟法。

2、小組學習法。

四、教學過程:

1、複習導入,鞏固知新

一個字由陌生到熟悉乃至識記在心,是需要反覆鞏固練習的,因此,我選擇了用開“小火車”的形式來回顧上節課學過的生字詞,而這種富有童趣的識字遊戲有效地避免了識字的枯燥,鞏固了生字識記。

2、創設情景,激發想像

在複習完生字詞之後,我對學生説:“同學們,我們即將坐火車出發去江南了,你們準備好了嗎?那麼,現在讓我們帶上生字寶寶一起出發吧。”這樣我們可以從語言上為學生營造一個想像中的旅遊情境,激發學生對江南進行想像。

接着,我再以一個導遊員的'身份向學生簡單介紹江南,讓學生對它有一個大概的瞭解,為學習下文打好基礎。

3、配樂朗誦,渲染氣氛

本環節我將會採用以音樂為背景,引導學生通過看一看,讀一讀等來感受江南的美。

(1)聽一聽

在音樂中,我運用語言將學生帶入“江南”之中。“哇!同學們看,小小的竹排順水飄流,兩岸都長滿了綠綠的樹木、禾苗,鳥兒在盡情歡唱,魚兒歡喜地跳出了水面,江南的景色多美啊!”通過配樂來渲染氣氛,可以有效地將學生帶入想像的情境。

(2)看一看

一年級的學生,思維有很大的跳躍性,他們往往是看到什麼就説什麼,所以,在這裏我有意識地教會他們從遠到近,從左到右地看圖。看圖後引導學生説感想,可以讓學生有口語練習機會的同時,也讓其對江南的感情加深。我是從兩個問題引導的:

① 遠處有什麼?近一點呢?再近一點呢?

② 如果你是那個小男孩,你在這樣美的風景中,你的心情是怎樣的?

(3)讀一讀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讓學生多讀、多想,有利於學生更好地理解課文。為此,我採用了學生朗讀,老師解釋交叉進行的方式進行教學。

把課文分為三句。第一句指名朗讀,再重點解釋“順水流”,通過讓學生動手貼一貼的方式,幫助其理解。然後再讓學生分組學習,用自己喜歡的方式把第一句讀給你的組員聽,引導學生朗讀時要把鳥兒、魚兒的歡快之情表達出來。這可以很好地體現了語文新課標的要求:閲讀是學生個性化的行為,老師要尊重學生的獨特體驗。

在文章第二句學習中,我將採用圖文結合的方式來教學,再次引導學生看圖,圖文對應。我是從兩個問題來引導的:

① 兩岸有什麼?左邊有什麼?右邊有什麼?

② 樹木的數量多還是少?禾苗是什麼顏色?

接着再解釋什麼是禾苗。

學習第三句時,我重點引導學生理解為什麼江南是魚米鄉,以及為什麼説竹排是在畫中游。幫助學生釋疑。

4、課後練習,拓展知識。

課後作業:

(1)把江南的美麗風景介紹給你的父母或朋友。

(2)對江南有興趣的同學,可以搜索有關江南的資料。

設計兩個層次的作業,可以有效地照顧不同層次的學生,做到因材施教。

説課稿 篇3

各位評委老師:

大家好!今天我説課的內容是浙教版《品德與社會》四上年級第三單元第4課《集體力量大》。

一、教材分析

課文由"故事屋、聰明谷、故事屋、活動角"四部分組成。教材中的故事"螞蟻搬蛋糕"告訴學生人多力量大的道理;聰明谷的諺語讓學生通過經典的文字見證集體力量的巨大;故事"動物搬水果"旨在讓學生明白有時候人多並不一定力量大,只有互補長短、分工合作、齊心協力才能發揮出巨大的集體力量;活動角的取珠遊戲讓學生在實踐中親身體驗和感受到"分工合作、齊心協力"是催生集體巨大力量的催化劑。教材內容的呈現由淺入深,層次分明,所藴含的教學點清晰明確,較好地凸顯了本課的教學關鍵詞--學會合作。

二、目標定位:在品社三下的《競爭與合作》中,孩子們已經初步感受了合作的重要性,本節課將在此基礎上,讓孩子學習合作的方法,體驗由合作帶來的成功,感受齊心協力力量大的真理。根據教材的編寫意圖,以及對孩子們實際情況的與預測,我制定了一下教學目標:

1、通過討論、實驗,明白集體力量大的道理。

2、知道自己是集體的一員,願意和同學合作,一起為集體的事貢獻力量。

3、明白"人多+人心齊=真正巨大的集體力量"。

重難點:讓學生明白集體力量大,人心齊,力量才能真正大;願意為集體出力。

三、課程資源開發和利用

品德學科作為一門新的綜合實踐活動課,教材已不是教師進行教學的唯一依據,開發新的教學資源成為豐富課堂、提高教學效果的一個常用手段。圍繞一個教學點,教師可以對教材進行靈活地、恰當的處理。因此,在教學中,教者對教材內容有所使用,有所拋棄,而兩者的目標都是一致的--通過學習,讓學生感受到集體的力量,學會在集體中與他人合作,共同提升集體的力量。教材中的四部分,我保留選用了聰明谷、故事《動物搬水果》的內容,又自選了"折牙籤"遊戲,設計了兩次的捏橡皮泥活動。積極利用語文、音樂素材為本課教學服務。

四、教法、學法的使用

孩子在課前的調查蒐集信息、教學遊戲、欣賞、討論、講故事等多種方式將課堂變得立體,讓孩子們的學習變得輕鬆有趣。較好地體現品德課程的活動性、實踐性。

教師將音樂、部分文字圖片做成PPT課件,以輔助教學。準備一張寫有課題的大彩色卡紙。

五、教學流程

下面我介紹一下我的教學過程。主要分四部分進行。

第一塊:小牙籤藏着大學問--明白集體力量大的道理

組織孩子們進行折牙籤的遊戲,輔以模仿小牙籤的口吻:"你們可不能小看我哦!"這樣充滿童趣的話語,學生輕鬆折斷1根牙籤,卻怎麼也折不斷一捆牙籤,通過談談感受,在遊戲中讓學生體驗到小牙籤也有大力量,這就是集體的力量。揭示課題。

第二塊:集體力量大諺語大集會

首先讓孩子們欣賞歌曲《眾人划槳開大船》。這首歌的歌詞淺顯易懂,每一句詞都傳遞着集體的力量。聽過後我請學生談談聽歌后的感想,並根據學生的反饋靈活的進行對比體驗活動,如"一個巴掌拍不響,萬人鼓掌聲震天"。讓孩子們一起拍拍手。

接着,請孩子們反饋課前蒐集的表現集體力量大的諺語,將諺語卡片貼在卡紙上。

第三塊:捏橡皮泥的啟示--明白合作力量大

這是本節課的重要部分,我預設了2次捏橡皮泥的活動。第一次,要求每個小組的學生在3分鐘內捏成一隻熊貓。活動前,教師沒有其他的提示語,目的是想讓學生在活動親身接觸集體活動中將會產生的矛盾、不配合等情況,直面問題,產生感性認識。有助於教師瞭解學生對於"合作"這一概念的原始狀態,便於對症下藥進行教學。

我將選擇有代表性的小組進行第一次捏橡皮泥活動的彙報,請成功的小組彙報經驗,失敗的小組總結教訓。我和孩子們共同討論後明確了進行合作的`對策:

1、發揮才智,設計主題;

2、合理分工,明確任務;

3、各施所長,互相幫助;

4、團結合作,完成作品。然後我們戴上充足的準備進行第二次捏橡皮泥。這一次的活動時間還是3分鐘,但我沒有定主題。四年級孩子的動手能力會給我們帶來驚喜的。3分鐘後,每組的作品都被齊刷刷地展示在全體孩子跟前,他們也會不由自主的讚歎,感到喜悦。這時,我就會隨機採訪小組的組長,請他們用一個關鍵詞來説説他們的成功的原因:合作、團結、協調等關鍵詞的出現就是水到渠成的事情。通過2次捏橡皮泥,讓孩子們明白合作將會讓集體的力量變得巨大。

第四塊:兒歌昇華情感

在孩子們感受到合作的成功,情緒高昂的時候,教師播放輕柔的音樂,出現一首兒歌:我喜歡繁星。一顆星星不明亮,繁星滿天亮晶晶。

我喜歡樹林。一棵孤樹不頂用,一片樹林擋狂風。

我喜歡海洋。一滴水漂不起紙片,大海上能航行輪船和軍艦。

我喜歡和大家在一起,一個人的力量小,集體的力量大無比。

在音樂聲中教師深情的朗誦,將孩子帶進一個合作的集體中,也讓孩子們在音樂聲中品讀兒歌,感受內心的情感。温柔地結束本課的教學。

作業設計:學校運動會即將召開,請與同學合作完成一張運動會的宣傳海報。

板書設計:寫着課題的大卡紙代替黑板,學生蒐集的各種諺語做成卡片貼在上面。

關於教學細節:品德課教學要關注學生的課堂表現,注重細節效應。如在進行捏橡皮泥遊戲的過程中,就會出現很多真實的反映,很多學生的現場反映就是非常珍貴的教學資源,教師要進行把握。設計細節,比如我在教學中設計通過小磁鐵來固定大卡紙,發現一個磁鐵不能固定,要好幾顆才行。這就是一個細節的集體力量大的表現。諺語的集體貼在卡紙上也是集體力量的展現。

説課稿 篇4

一、教材分析:

作為七年級學生,所面對的學習任務、特點與國小相比,都有一個較大的轉變,面對學習中出現的新問題,學生難免會遇到一些困難,也有可能產生畏難情緒。而學生能否在這個轉折點上把握好自己的學習生活,這對他們的學習信心有很大的影響,讓學生全面地認識國中階段的學習特點並給予相應的幫助是必要的。本課相對應的課標是“我與集體、國家和社會的關係”中“積極適應社會的發展和進步,正確對待學習壓力,克服考試焦慮,培養正確的學習觀念。”

二、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使學生了解學習是一個人的權利;認識到學習是有苦有樂的;使學生知道通過學習,可以探索世界的奧妙。

2、能力目標:通過課前調查、課堂討論、小組探究等,使學生學會對自己的學習進行有效地調控,並從體驗學習中的苦與樂地過程中,學會尋找學習中的樂趣,知道珍惜自己的權利。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通過引導,讓學生認識到學習過程是艱苦的,同時也藴含着極大的樂趣,最終以積極的態度面對學習,培養對學習的樂趣,熱愛學習。

三、教學重點:體驗學習活動中的苦與樂,認識學習的必要性。

四、教學難點以積極的態度對待學習,學會體驗學習的樂趣。

五、教學設計:

1、課前進行調查,對學生的學習和獲獎情況基本掌握;

2、通過引導開展“談談學習中的苦與樂”、“瞭解失學兒童”、“探索世界的奧妙”等活動,激發學生珍惜自己的學習權利,熱愛學習。

六、教學方法:教學以學生探究、體驗為主,教師輔以引導法、設問法、討論法、對比法、演示法、歸納法等組織開展活動。

七、學法指導:指導學生討論、合作探究、學習對比、歸納等方法,加強學生體驗,使思想教育達到內化的目的。

八、教學過程:

第二課 享受學習

導入:

上節課,我們分析了國中學習的新特點,和國小有較大的差異,大多數同學在學習上還是有煩惱,覺得國中學習比較苦。面對更復雜的學習內容,更高的學習要求,我們首先要調整好自己的心態,才能以積極的態度對待學習。

活動一:説説學習中的辛苦與樂趣

1、學習中的苦。

學生自由發言,結合自己的經歷談談,學習過程中苦的表現是什麼?(作業多、考試壓力在、競爭大、樂趣少、玩的時間少等)

教師歸納學生的發言,課件投影附板書(如學生的回答超出教師的範圍,在黑板上板書):

學習中的苦: 孤獨

枯燥

辛苦

壓力

2、學習中有樂。

師引導:學習中有很多苦,那有沒有過快樂的時候呢?

課件投影填空題:

在學習中,我難忘的快樂瞬間是_____,因為當時_____,所以我快樂!

學生結合填空,交流自己在學習中的樂趣。

師指名曾經在各種比賽中獲獎的同學談談自己的感受(學生中許多同學獲得過好成績,如:有的繪畫在全國獲獎、有的參加過全國性的演出、有的鋼琴過了九級、有的舞蹈過了十三級、考試曾經獲得滿分等)。

師歸納學生的發言並用課件投影附板書:

學習中有樂: 戰勝困難後或解決問題後的喜悦

努力考了好成績

作業等獲得了教師的表揚

成功後的鮮花與掌聲

課件投影世間的萬事都是相對的,有好的一面自然有壞的一面,就如我們的學習生活,有苦澀夾雜也有快樂滲透。苦與樂是孿生姐妹——苦隨樂,樂伴苦。學習生活是苦的,但其中的'樂也不少,只要我們在艱苦的學習生活中尋找樂趣,那麼我們的生活將更快樂,更充實。

一位攝影記者在文中寫道:“在一個偏遠的地方,我看到一羣成年人,一副無所事事的懶散樣子,眼神都是呆滯的,原來他們沒有上過一天學。我覺得自己沒有辦法有幫他們了,我只能拿着相機攝下那些七八歲、八九歲仍然揹着草筐、拉着山羊的孩子,希望引起社會的關注。因為如果沒有人幫他們,這些孩子再過三五年,又是一羣文盲。他們不是不想上學,而是沒有條件。這些孩子,只要有個機會,給他們一點兒陽光,他們就燦爛;你只要讓他們上學,給點兒雨露,他們就滋潤……”

3、學生四人小組討論(課件投影問題):

看了剛才的資料和圖片,你有什麼想法?

既然學習很辛苦,那我們又何必知其苦而為呢?

4、師歸納小結,並指導學生勾畫教材P19相關內容:

如果在放棄學習的權利與擺脱學習的困難兩者中選擇,我們將會明白,享有學習的權利和機會,這是多麼令人快樂!

為了個人良好的發展,為了祖國的富強,我們應該珍惜自己學習的權利,履行受教育的義務(瞭解教材P19《中華人民共和國義務教育法》對青少年的學習權利和義務規定)。活動三:探索世界的奧妙1、生閲讀教材P20楷體材料後回答問題。

師引導:材料中的“我”通過學了自然課後,懂得了蝙蝠為什麼視力那麼差,還可以在夜間活動自如。

⑴回憶小時候不能理解的一個問題,它是________,而你現在明白了,你是什麼時候懂得原因的__________。

⑵再想想,你是怎樣知道答案的?如果不學習,你能知道答案嗎?

2、小組提出至今人類還不明白的問題。

3、學生交流後師引導:

荀子曾説:“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臨深溪,不知地之厚也。”的確,隨着年齡的增長,隨着知識的豐富,我們懂得了許多,卻也發現我們不懂的更多。世界是如此奇妙,它以變幻莫測的姿態讓我們感到新奇,也讓我們感到困惑。 4、多媒體演示圖片和問題。

真的有外星人嗎?復活節島巨人像是誰建造的?埃及金字塔是如何建成的?恐龍是如何滅絕的?祕魯峽谷的巨型圖案是誰留下的?……

5、投影學生熱情探究的畫面,師小結:

世界上還有許多現象我們無法解釋,這帶給我們的感覺是神祕、有趣,因此我們不斷探索、發現、學習的過程也將會是快樂的過程,享受學習的過程,從無知走向有知的過程。希望同學們能夠不斷努力,好好把握國中四年的學習機會。

活動四:討論學習的意義

1、師再次用多媒體展示課件中的圖片,請同學談談這節課的收穫和體會。

附學習的重要意義: 社會上人才的競爭,個人要生存、為社會做貢獻、未來生活得更好。

國際間的競爭,防止落後和捱打。

有許多未知的領域等着我們去探索答案。

探索過程有收穫的快樂體驗……

九、板書設計:

享 學習中的苦與樂 珍惜學習機會

習 學習的重要意義 熱愛學習

説課稿 篇5

一、説教材

1.地位和作用

本節內容是本章教材的一個重點,也是整個中學化學的重點之一。在大學聯考中,其重現率達100%。教材涉及:

① 國中化學第八章第一節有關酸、鹼、鹽的概念及電離知識。

② 高一化學第五章第五、六節有關物質結構知識。

③ 高三化學第一章化學平衡原理知識。

④ 高二化學第二章第三節Al(OH)3的兩性知識。同時它又是學習電離度知識、弱電解質在離子反應中的表現、離子共存、水的離子積、鹽類水解、電解等知識的關鍵。因此,在教材中起着承前啟後的重要作用。

本教材主要包括四部分:

①通過對國中已有的酸、鹼、鹽電離知識,導出電解質和非電解質的概念。

②實驗感性認識:通過演示實驗説明同濃度、同體積的不同電解質溶液的導電能力不同,並據此導出不同的電解質在溶液裏電離程度不相同、得出強、弱電解質的概念。

③利用離子化合物和共價化合物的結構知識,分析電解質的電離情況,加深對強電解質、弱電解質的概念的理解,得出弱電解質的電離平衡概念。

④據弱電解質的電離平衡説明這是一個動態平衡;化學平衡原理適用於該平衡體系,並依據該原理解決某些實際問題;培養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二、説目標

1.認知目標

①認識電解質和非電解質的概念;

②認識強、弱電解質的概念;

③認識弱電解質在溶液中存在電離平衡,掌握弱電解質電離方程式的書寫;

④認識弱電解質的電離平衡是動態平衡,化學平衡原理適用於該體系,並能將知識應用於實際。

2.技能目標

通過實驗,培養學生觀察、分析能力;掌握推理、歸納、演繹和類比等科學方法。

3.德育目標

運用教材(如強電解質在水溶液裏全部電離,但電解質的強弱不以溶液導電能力大小劃分;導電能力弱的溶液不一定是弱電解質溶液)對學生適時地進行辯證唯物主義教育,以及普遍性與特殊性的教育。

三、説重點、難點

本節的重點是對強、弱電解質的理解和弱電解質的電離平衡的理解及有關概念、理論和應用。

強電解質和弱電解質不是物質本質上的分類。決定電解質強弱的因素複雜,教材僅僅是從電離程度不同加以區分。因此,對強電解質、弱電解質概念的理解、掌握是本節的難點。為突出重點、難點,在教學中應採取的措施有:

①充分利用演示實驗的效果,強化對學習重點的感性認識,讓學生通過對實驗現象的觀察分析,得出結論。

②充分利用學生已有的知識進行分析對比,在不斷辨別中加深對重、難點知識的理解。

③通過列表類比和設計重、難點習題等,達到訓練思維、提高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四、説教法、程序

本節安排兩個課時:第一課時,以掌握各個基本概念為主要目的,故採用實驗、分析、討論、演繹和歸納的綜合教學方法。第二課時以鞏固知識、訓練應用電離平衡知識,解答實際問題的能力為主要目的.,可採用講、練結合的啟發式教學方法。並充分利用電教手段擴大教學容量。整節教學內容的基本程序為:從複習國中化學酸、鹼、鹽的性質(導電性)入手,分析得出電解質、非電解質的概念及分類規律;通過不同金屬的導電能力不同,引出電解質電離程度問題;由實驗引導學生分析、歸納得出強電解質和弱電解質的概念。結合物質結構知識分析電解質電離的三種情況,得出弱電解質的電離平衡的概念。聯繫化學平衡分析影響電離平衡的因素;應用電離平衡理論解答化學問題,並通過練習鞏固所學知識、開闊視野、逐步學會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方法。

説課稿 篇6

一、説教材

1、教材分析:

《花圃》是選取湖南美術出版社出版的《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美術(八年級上冊)》的內容。本課是以設計、表現為主,結合作品欣賞的綜合課型。首先回顧上節課講的圖案的知識,然後通過合作學習的方法,讓學生探討用不同工具材料用幾何形表現圖案的幾種方法,提高學生的設計能力和情感表現能力。採用製作的多媒體課件輔助教學,既加強了課堂的交互能力,又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還可以對他們進行藝術薰陶。

教學準備:

學生:課前收集自己喜歡的各種花卉的圖片、鉛筆、橡皮、黑色水彩筆、簽字筆、水粉或水彩顏料、毛筆、剪刀或刻刀、白T恤

教師:花卉圖片,相關花卉的網站

教學目標:

1、通過對花卉圖片的欣賞、學習,增強學生對自然、對生活的關愛之情,培養審美情趣;

2、瞭解圖案的取材途徑和變化規律,較好地運用簡化和誇張的手法設計花卉圖案,瞭解形的置換方法,能選擇合適地形狀進行形的置換練習;

3、瞭解點線面的畫面組合,運用黑白的表現方法進行花卉圖案設計;

4、能夠較好的運用鏤刻或其他製作技法來實現自己的色彩花卉設計方案;

5、發展學生的形象思維能力、想象能力、創造能力;

教學重點:相似形的置換

教學難點:圖案花的設計方法

通過以上教材分析,才能使學生達到教學目標,我準備用下列教法和學法:

二、説教法學法:

教學要求:著名的教育家葉聖淘説教是為了不教,因此教學中教師只作為學生主動建構知識的促進者,而不是知識的傳授者、灌輸者。本課的教學過程主要強調師生的互動,在課堂教學中我以教室為舞台,教師為導演,學生為演員,用多媒體輔助教學,讓學生觀察探究創造,以培養學生自主探究知識的能力,讓學生保持高度的探索欲、嘗試欲,並通過實際的操作,讓學生更多地體驗一種成就感,進一步激發他們強烈的創造慾望。主要採用的教法和學法:多媒體輔助教學法、觀察法、討論法、合作學習法和創造作業法。

老師:播放老師準備好的課件資料,通過欣賞五彩繽紛的花卉圖片,引發學生們的學習興趣,培養審美情趣;展示各類範畫,啟發生學思路,讓學生從範國中尋找設計思路和繪畫方法。

學生:展示自己收集的花卉圖書,各自説出自己最喜歡的花以及這種花的象徵意義。在瞭解花形的基本規律,概括出其骨式與瓣形的基礎上,將花瓣置換成新的形狀,賦予花圖形以新的意義。分別採用黑白和色彩兩種表現方式進行花卉圖案的創作,創作過程中注意點、線、面的結合運用。在拼貼花圃遊戲的過程中學習到形的有趣置換、花卉圖案的變化規律、色彩的鮮明搭配和簡單的鏤印技術。

在本節課的教學中,讓學生在初步感知的基礎上在練習中體驗,在討論的環節中聯繫實際,自由發揮,最後在理論的指導下進行知識擴展。對學習過程中遇到的問題,或者學生比較棘手的問題,教師進行適當的引導,最後同學生一起總結歸納。在教學中,教師應充分強化自己的角色意識,始終以學生的朋友身份出現,讓學生時刻感受到與教師處於平等的地位。

三、説過程:

本課的基本教學程序如下圖:

生:初步感知(欣賞作品)——樂中體驗——討論探究(自評)——知識擴展(圖案簡化練習)——情感昇華(愛祖國、愛家鄉、愛學校)

互動

師:引導觀察——情景創設——啟發點撥——彙總歸納

1、創設情景激趣導入

心理學研究證明學生如果對學習對象產生興趣,他就會自覺地排除外界因素和心理因素的干擾,集中注意力積極主動的學習,把學習當作一種愉悦的享受。當上課鈴響時放一些優美的風景圖片和音樂,這時學生滿腔激情,仔細觀察,為學好本課搭好基架。

2、自主探究,合作學習

播放多媒體課件展示一些繪畫作品,讓學生了解藝術家們採用不同的工具材料和方法來設計、表達情感的。然後分組採用不同方法用不同方法表現一個花卉圖案。讓學生注意變化規律是怎樣的,學生認真觀察後進行討論,組內交換意見後分別用不同方法畫出各種瓣式。這時教師在教室裏巡迴指導,發現總是及時解決。最後每組自評後將一張最好的作品上交,在屏幕上進行展示點評。這種讓學生觀察、發現的學習充分發揮了學生的主體地位,有助於培養學生的觀察力、想象力、創造力。

3、構思立意,突破難點

這一教學環節,我充分利用多媒體教學播放課件中所播放的圖片選擇幾張有代表性的進行分析講解,同時選擇一幅具有代表性的攝影圖片,用單色畫具進行創作,讓學生觀察、模仿、探究、創造。

4、將我所學,為我所用

教育家弗賴登塔説:“學習唯一的正確方法就是實現再創造”。把所學知識綜合的創造運用是我們的目的,最後,播放輕音樂,讓學生根據風景畫圖片,嘗試運用單色畫具,使用恰當的表現手法,進行再創造。

5、歸納總結

展示學生作品,學生自評、互評,教師總結。

6、板書設計:

四、教學評價:

1、能否找到相關的花卉資料,並能夠談出花卉的象徵意義;是否瞭解圖案的變化規律,並運用點線面的組合進行黑白花卉圖案設計

2、是否明白形體的有趣置換,能夠談出自己匠心獨具的設計方案,並能夠選擇適合自己的方法來實現自己的色彩花卉設計方案。

設計構思:

花,是植物最美麗的生命形態。它代表着美好、幸福、繁殖……它美化了我們的生活,豐富了我們的精神世界。花卉的造型天生優美,色彩絢麗,人們根據其生長結構及其形態特徵展開聯想,賦予了不同花卉以不同的象徵意義;傲雪凌霜的梅花表示愛情;梅、蘭、菊、竹以其堅韌挺拔的氣質和高雅飄逸的品味被譽為代表中國古代文人的“四君子”。

隨着時代的推移,花卉作為人類生活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愈加愈顯示出她的審美價值和無窮魅力。每逢佳節到來的時候人們會以鮮花表示祝願;朋友生病時,我們會以鮮花表示慰問;與心上人約會時鮮花可以表達心中的愛慕;緬懷故人時,鮮花又代表了思念……我們的家裏總會留有一支花瓶,不時的插滿鮮花,讓居室滿堂生輝,哪怕是一支小小的吊蘭都會給我們的生活帶來無窮的樂趣!

從古至今有無數的畫家將花卉作為自己創作的主題,而在今天的社會花卉也越來越多的以圖案的形式出現在我們的生活之中。所以讓學生們認識花卉、瞭解花卉並用自己的創作意圖來表現花卉是培養學生審美意識、提高審美能力的重要方面,而懂得在生活中運用學過的繪畫技法裝飾我們的環境則是關鍵。

所以根據《花圃》這一課的框架,本課將從花卉圖片、花卉與我們生活的關係導入(利用問題導入法),引申到花的基本骨式、花卉圖案的變化規律,引導學生進行花卉圖案的創作;從花圃這一概念直扣主題(遊戲導入法),帶領學生運用形的置換方法,採用鏤印等不同形式進行彩色圖案的製作,並利用集體的智慧拼貼出一個大花圃。

説課稿 篇7

各位領導、各位老師:

大家好!

今天我説課的內容是語文S版第一冊第11課《自己去吧》(板書:自己去吧)

一.內容分析

本課是一篇童話故事,講的是小猴在媽媽的鼓勵下,自己學會了爬樹;小鴨在媽媽的鼓勵下,自己學會了游泳;小鷹在媽媽的鼓勵下,自己學會了飛翔。課文語言簡樸,富有生活意味。讓學生讀後受到從小要自立,不依賴父母,自己學會生活的本領的啟發和教育。

教學課時:兩課時(本次説課為第二課時)

二.教學目標

1.複習、鞏固生字的認讀。

2.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分角色朗讀課文。

3.在理解課文內容的基礎上,培養學生從小要有自立、自強的思想,不依賴父母,自己學會做事。

三.教學難點:

領悟小猴、小鴨和小鷹的媽媽為什麼要它們的孩子自己去學會生活的本領

四、設計思路

根據童話故事的特點,本教學設計力求創設情境,引導學生走進童話世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利用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讓學生自己讀書,主動識字,展開豐富的想象;重視學生的朗讀訓練,讓學生在誦讀中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薰陶,獲得思想啟迪。通過多種形式的讀書、評價、討論、等活動,讓學生參與學習的全過程。

五、 教學過程:

(一)、複習

導入語:今天我們繼續學習第十二課《自己去吧》。首先複習這一課的生字。(教師出示生字卡片,學生開火車讀)

(二)、新授

過渡語:小朋友讀得這麼棒,老師特別高興,決定帶小朋友們去參觀動物王國,好不好?閉上眼睛,我們坐上宇宙飛船,一分鐘就到了。(出示幻燈片)你們一定覺得奇怪,動物王國怎麼一隻動物都沒看見呢?哦,原來它們看見小朋友都害羞了,藏了起來,我們把它們一個一個找出來,好不好?打開書83頁,看課文第一節,想一想:第一節寫了誰?它想幹什麼?

1.學習第一節:(精講)

①第一節中寫了誰?(小猴)(板書:小猴)

②小猴想幹什麼?(吃果子)(自由朗讀)

③猴媽媽是怎樣對它説的?(指名讀,讀出親切的語氣,再齊讀)

④猴媽媽為什麼讓它自己去摘果子呢?而不是去幫它摘呢?(為了鍛鍊它的爬樹能力)

⑤後來,小猴聽了媽媽説的話,又怎樣了?(自己去摘,學會了爬樹)(板書:學會。爬樹)

⑥分角色朗讀第一節。

過渡語:小猴真聰明,為了樹上的果子,自己學會了爬樹的本領。動物王國裏的動物還有很多,我們看看又找到誰啦!接着學習第二節,小朋友們自由讀,讀完後每組的小朋友討論黑板上思考題。(師讀題)

2.學習第二節。(引導)

①第二節寫了誰?(小鴨)(板書:小鴨)它想幹什麼?(洗澡)

②它的媽媽是怎樣説它的?(自己去吧)

③它的媽媽為什麼讓它自己去呢?(培養它獨立的`生活習慣)

④後來,它聽了媽媽的話,又怎樣了?(自己去洗,學會了游泳。)(板書:游泳)

⑤男女分角色朗讀第二節。

過渡語:小鴨多勇敢呀!為了要在池塘裏自由自在的洗澡,它學會了游泳的本領。還有一隻動物朋友等着我們去找它呢,好嗎?自學第三節。

3.學習第三節。(自學)

〈1〉幻燈片出示填空題。(以小組為單位討論,派一個代表答題。)

①第三節寫了(),它想()。

②它的媽媽説:“()。”

③它學會了()。

〈2〉集體訂正。幻燈片出示答案。(訂正第②題時,問:它的媽媽為什麼讓它自己去呢?<為了讓它學會飛翔>)。

〈3〉齊讀填空題。

4.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齊讀)

5.小結:小猴為了吃果子,學會了爬樹;小鴨想在池塘裏洗澡,學會了游泳;小鷹想去山那邊看風景,學會了飛翔。(對照板書)

6.戴頭飾上台表演。

三、拓展延伸

總結:剛才,小朋友表演得很棒,小猴、小鴨、小鷹都通過自己的努力學會了生活的本領。小朋友們在日常生活中通過自己的努力學會什麼生活的本領?是怎樣學會的?説給大家聽聽。(學生自由發揮)

説課稿 篇8

説教材:

《江上漁者》這是一篇有關古詩創作的小故事。故事依據《江上漁者》的詩情畫意及當時的時代特徵而寫。宋朝著名大詩人范仲淹在飲酒品魚、觀賞風景的時候,看到大江中風浪中起伏的小船,由此聯想到漁民打魚的艱辛歷程,情動而辭發,創作出言簡意賅的《江上漁者》。本課讓孩子們瞭解,進行文學創作不是為了得到別人的誇獎,更不是為了使自己在人前炫耀的資本,文學創作的實質是在觀察生活的基礎上表達自己獨特的感受。

説教學目標:

1、學會8個生字,會認7個字,認識多音字“沒”。

2、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背誦《江上漁者》這首詩。

3、通過學習課文,瞭解詩人創作古詩的經歷。發現詩是因景生情、因事有感而創作的,也能通過故事更好的理解詩意。

説教學重、難點 重點:

通過學習課文和反覆誦讀文中古詩,讓學生在感受古詩詞的意境美、韻律美、情感美、哲理美的同時,也能瞭解詩人范仲淹創作古詩《江上漁者》的經歷。 難點:體會詩人同情勞動人民的情感,受到熱愛人民的教育。

説教法:

在朗讀過程中體驗情感,領悟內容,培養語感。

説教學過程 :

《江上漁者》一課分兩課時學完

複習導入

自主體驗,感悟詩文

1、主要是通過讀第

2、自然段,瞭解詩人創作古詩的過程。一是讀;二是抓住重 點詞句來體會想象當時的情景。如讓學生讀第2句,想想客人們在品嚐鱸魚是會説寫什麼。通過讀4、5句,體會漁民生活的艱辛、危險。從而教育學生尊重勞動者。

3、通過學文,使學生認識到進行文學創作不是為了得到別人的誇獎,更不是為 了使自己有“作家”的頭銜,文學創作的實質是在觀察生活的`基礎上表達自己獨特的感受,從而鼓勵學生留心觀察生活,學習書面表達。

説教學效果:

1、我在上課時按自己的設計進行的。如學生想象客人們的稱讚,他們的回答還比較滿意。

2、指導朗讀上做得還不夠。總結課文是提問:學習了課文,你明白了什麼?一是漁民生活的艱辛和危險;二是讓學生學會像范仲淹那樣注意觀察生活中的點點滴滴,假如自己的情感和體驗、感慨,創作文學作品。結果,由於緊張,把這一點忘了。

説課稿 篇9

一、 教學理念

本節課,在《英語課程規範》的指導下,結合一級目標設計了豐富的教學內容,採用了多元化的教學手段,拓展了同學學習和運用英語的渠道,協助同學們真實的感受生活和體驗生活,通過視覺和聽覺激發他們的求知慾,並且鼓勵他們大膽的使用英語進行溝通和交流,通過感知、體驗、實踐、參與和合作,發展了同學的語言思維能力。

讓小朋友們自主的學英語、快樂的説英語、寓教於樂、輕鬆實踐。在教學過程中,注重同學的心理變化,努力營造輕鬆、愉快的學習氛圍.協助同學克服緊張心理,並和時給予同學肯定與鼓勵,讓其樹立自信心.促進同學健康人格的發展,達到人文教育和素質教育的雙重目的.

二、 教材和同學分析

本節課的教學內容是EEC教材2A Lesson 3 《You have two eyes》第一課時新授課。是在同學掌握了一定的五官名稱的基礎上,學習如何表達我有兩隻眼睛,兩隻耳朵,一隻鼻子:I have two eyes. I have two ears. I have a nose.以和第二人稱的轉化表達:You have...本節課的教育對象是國小二年級同學,他們天真活潑,調皮好動,好奇心強,喜愛並且擅於模仿,對英語有着濃厚的學習興趣,並且這種興趣能夠成為他們主動學習英語的動力。如何不時的激發同學積極的學習情感?這就需要我們通過巧妙的説課稿來完成。本節課本着以教材為基礎,結合我校校本課程,拓展開發更加貼近生活的語言,通過教學使同學學會怎樣用英語表達擁有某物,同時還能在生活中實際運用。備課時我從同學的需求、喜好動身, 設計了豐富多彩的教學環節,使同學在快樂的學習和實踐活動中完成既定的學習任務,逐步掌握英語知識和技能;同時豐富了同學的生活經歷、開發他們的英語語言思維能力、發展個性和人文素養。

三、預設目標

(一)知識目標

1 感知、識別五官名稱,熟悉其英語表達方法.

2 熟練掌握基本句型,並能夠進行實際運用.

3通過人稱轉換,能簡單瞭解相關的擴展知識.

(二)能力目標

本節課通過小組合作、師生互動、遊戲操練,情境扮演等形式,讓同學完成聽、説、玩、演的技能訓練.使同學能夠靈活運用本課對話、培養同學實踐、創新和自主探究的學習態度,並提高同學語言的實際運用能力.

(三)德育目標

本課通過對五官名稱的學習,引導同學保護自身的身體器官,注意用眼衞生,維護視力。

(四)情感目標

在教學過程中,注重同學的心理變化,關注同學的'情感變化,努力營造輕鬆、愉快的學習氛圍.協助同學克服緊張心理,並利用科學的評價方法和時給予同學肯定與鼓勵,發展不同程度同學的語言能力,讓其樹立自信心。通過合作學習,培養其合作精神,促進同學健康人格的發展,達到人文教育和素質教育的雙重目的.

四、重點、難點和突破

本課重點:五官名稱和I have.../ You have...句型的理解—表達—使用。

本課難點:I have 與You have的人稱轉換;mouth的發音;數字加複數的表達形式。

説課稿 篇10

一、説教學內容:北師大版國小數學第七冊第四單元第一節《圖形的旋轉》

二、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我在尊重教材的基礎上,,讓學生在充分的經歷與欣賞中感悟旋轉;同時針對學生思維活躍的特點,引導學生對比圖形旋轉前後的變化,以滲透剛體變換的思想。三、説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瞭解一個簡單圖形經過旋轉形成複雜圖案的過程,並能在方格紙上將簡單圖形旋轉90度,運用旋轉設計圖案。

能力目標:運用觀察、操作、歸納、聯想等思維方法培養學生抽象思維能力,發展空間觀念。

情感目標:感悟數學的美,培養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和熱愛生活的情感。

教學難點:認識圖形的旋轉,解一個簡單圖形經過旋轉形成複雜圖案的過程,能在方格紙上將簡單圖形旋轉90度。

教學難點是:能在方格紙上將簡單圖形旋轉90度,並運用旋轉設計圖案。

三、説教法與學法

學習本單元前,學生只初步感受到了生活中的平移和旋轉現象,接觸了兩種圖形變換方式:對稱、平移。本課是把學生的視角引入到第三種圖形變換——旋轉,意在通過欣賞、探索、創作等一系列活動,使學生體驗到簡單圖形變成複雜圖案的過程,理解旋轉的中心點、方向、角度不同,形成的圖案也不同,進一步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為今後繼續學習圖形變換奠定基礎。

四年級學生,形象思維在其認知過程中仍占主導地位。因此,要本着“邊操作邊感悟”的原則,讓學生在經歷中體會旋轉的.三要素,感受圖形旋轉帶來的變換美。

四、説教學準備

圖片、小黑板、方格紙 、 自制風車

五、流程設計:

(一)遊戲激趣,感受圖形的旋轉

此環節通過創設情景,初步感受旋轉。利用學生比較喜歡的情景,即風車,美麗的圖形等引入,極大地激發了學生的學習熱情。展示出了單一圖形變成複雜圖案的過程,不僅使學生感受到了數學的美,更激增興趣,使學生產生探索的慾望:怎樣旋轉才能得到這麼漂亮的圖案?真正關注了孩子的心理需要,變“要我學”為“我要學”,從而順利進入對旋轉的探索。

(二)動手操作,探索新知。

把圖形在表格中的旋轉這一難點融入探究風車是怎樣製作的情景中,然後讓學生自主討論這個活動中研究出的圖形旋轉的三要素,即中心點,旋轉方向,旋轉的度數。在教學中我遵循這樣“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數學活動為主線”的指導思想,放手讓學生自己探究。突破了教學重、難點。

(三)動手做一做

此環節我設計了一組練習,當55頁1題完成後,我讓學生通過剛才學習的知識,動手在方格紙上,擺一個漂亮的圖案。讓學生動手操作,體驗圖形旋轉的過程,鞏固新知,建立空間觀念,促進了學生思維的發展。

四)啟發引導,拓展思維

拓展延伸,學生利用剛才學過的知識,製作自己喜歡的圖形以及設計出美麗的圖案。進一步突出本課的難點,發展學生的想像、創造能力本。

(五)本課小結

今天你學會了什麼?你有什麼問題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