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國學 語言 詩詞 名言警句 對聯 雜談
當前位置:學問齋 > 範文 > 説課稿

公式法的説課稿

欄目: 説課稿 / 發佈於: / 人氣:1.07W

作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往往需要進行説課稿編寫工作,通過説課稿可以很好地改正講課缺點。寫説課稿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公式法的説課稿,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公式法的説課稿

公式法的説課稿 篇1

今天我説課的內容是人教版九年級上冊第22章《用公式法解一元二次方程》。我主要從教材分析、教法分析、過程分析、板書設計四個方面對本節課作如下説明。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是國中代數的方程中的一個重要內容之一,是在學完一元一次方程、因式分解、數的開方、以及前三種因式分解法、直接開方法、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的基礎上,掌握用求根公式解一元二次方程,是配方法和開平方兩個知識的綜合運用和昇華。通過本節課的教學使學生明確配方法是解方程的通法,同時會根據題目選擇合適的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也是今後學習二次函數和一元二次不等式的基礎。

(二)教學目標

知識技能方面:理解一元二次方程求根公式的推導過程,會用公式法解一元二次方程。

數學思考方面:通過求根公式的推導過程進一步使學生熟練掌握配方法,培養學生數學推理的嚴密性和邏

輯性以及由特殊到一般的數學思想。

解決問題方面:結合用公式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的練習,培養學生快速準確的運算能力和運用公式解決實際

問題的能力。

情感態度方面:讓學生體驗到所有的方程都可以用公式法解決,感受到公式的對稱美、簡潔美,滲透分類

的思想;公式的引入培養學生尋求簡便方法的探索精神和創新意識。

(三)教學重、難點

重點:掌握用公式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步驟;會熟練用公式法解一元二次方程。

難點:理解求根公式的推導過程和判別式

二、教學法分析

教法:本節課採用引導發現式的自主探究式與交流討論結合的方法;在教學中由舊知識引導探究一般化問題的形式展開,利用學生已有的知識、多交流、主動參與到教學活動中來。

學法:讓學生學會善於觀察、分析討論和分類歸納的方法,提出問題後,鼓勵學生通過分析、探索、嘗試解決問題的方法,銅鎖親自嘗試,使學生的思維能力得到培養。

三、過程分析

本節課的教學設計成以下六個環節:複習導入——呈現問題——例題講解——鞏固練習——課時小結——佈置作業。

1、複習引入:

這節課,我首先從舊知問題(1)用配方法解方程2x28x90的練習引入,問題(2)總結配方法的一般步驟(化一般方程——二次項係數為1——配方使左邊為完全平方式——兩邊開方——求解)。

設計意圖:讓學生鞏固昨天的知識,進一步熟練鑰匙併為今天做學的內容解一般形式的一元二次方程做好鋪墊,達到“温故而知新”。

2、問題呈現:

你能用配方法解一般形式的一元二次方程嗎?ax2bxc0(a0)

此處由一個特殊的舊知引導學生推導出一般的結果,希望學生學會由特殊性到一般化的思想。為降低b2b24ac推導的難度,化簡、移項、配方、變形由我和學生一起探究完成,到(x這步時,提出 )22a4a

問題:①此時可以直接開平方嗎?

②等號右邊的值需要滿足什麼條件?為什麼?

③等號右邊的值只跟哪個式子有關?

設計意圖:師生共同完成前四步,這樣與利於減輕學生的思維負擔,便於將主要精力放在後邊公式的推導上。通過小組的討論有利於發揮學生的互幫互助,藉助小組的交流完善答案,關鍵讓學生會對

掌握b24ac與方程有無實數根的關係,這裏分類思想也是今後常用的一種數學思想,b24ac進行討論,

應加以強化。

最終總結出:

當b24ac<0時,原方程無實數解。

當b24ac≥0時,原方程有實數解,

再進一步談論:b24ac=0與b24ac>0時,兩個解區別?

(b24ac=0時,兩個相等的實數解,b24ac>0時,兩個不等的實數解)

由此可知,方程有解還是無解是由b24ac決定,即b24ac是方程解的判別式。

同時,方程的解是可以將a、b、c

的值帶入公式x根公式”,利用它解一元二次方程叫做公式法。

3、例題講解

例4:用公式法解下列方程

2x5x30 4x214x 2321x2x0 42

總結步驟:1、把方程公成一般形式,並寫出a,b,c的值。

2、求出b24ac的值

b3

代入求根公式:x(a0,b24ac0) 2a

4、寫出方程的解:x1= ,x2=

設計意圖:規範解題格式,讓學生體會數學課中的嚴謹的邏輯推理;體驗並掌握公式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步驟,從中讓學生領會到由特殊到一般,一般到特殊的辯證思想。

4、鞏固練習

解下列一元二次方程:①x2x60

②4x2x90

③x2100

設計意圖:(1)熟悉公式法,強化解題格式,(2)及時發現錯誤及時解決。

例5:解方程:x(x1)(x2)

化簡得12212x3x40 2

強調:①當方程不是一般形式時,應先化成一般形式,再運用求根公式。

②你還能用其他方法解本例方程嗎?

設計意圖:明確一元二次方程解題方法的多樣性,讓學生在你觀察分析題目後靈活合理的選擇解題方法,培養學生的多樣化思維,提高解題能力和解題的速度。

5、課時小結

(1)學生作知識總結:本節課通過配方法求解一般形式的一元二次方程的根,推出了一元二次方程的求根公式,並按照公式法的步驟解一元二次方程。

(2)我擴展:(方法歸納)求根公式是一元二次方程的專用公式,只有在確定方程是一元二次方程時才能使用,是常用而重要的一元二次方程的萬能求根公式。

6、佈置作業:面向全體學生,注重個體差異,加強作業的針對性,分層佈置作業,適應新課標,讓不同的學生各其所長,因材施教的要求,提高他們的學習的興趣和自信心。

四、板書設計

教學評價

本節課內容較為單一,通過“層層設疑”、“複習回顧”等環節促進學生的思考和探究。

通過比較合理的問題設計鞏固練習、小組討論等形式給學生提供了充分的展示機會,強化了學生的運算能力,有利於學生掌握基本技能。

公式法的説課稿 篇2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內容

本節內容是在學生了解了因式分解的基本概念,瞭解了與整式乘法的相互關係,並學會用提公因式法之後的新的一種因式分解方法。

(二)地位作用

因式分解是進行代數式恆等變形的重要手段之一,因式分解是在學習整式四則運算的基礎上進行的,它不僅在多項式的除法、簡便運算中等有直接的應用,也為以後學習分式的約分與通分、解一元二次方程及函數的恆等變形提供了必要的基礎,因此學好因式分解對於代數知識的後續學習,具有相當重要的意義。

二、目標分析知識技能:

1、掌握用平方差公式分解因式的方法;

2、掌握提公因式法,平方差公式法分解因式綜合應用;

3、能利用平方差公式法解決實際問題。

數學思考:

經歷探究分解因式方法的過程,體會整式乘法與分解因式之間的聯繫。

解決問題:

通過對公式的探究,深刻理解公式的應用,並會熟練應用公式解決問題。

情感態度:

通過探究平方差公式特點,並根據公式自己解決問題的過程,讓學生獲得成功的體驗,培養合作交流意識。

三、重、難點分析

重點:應用平方差公式分解因式。

難點:平方差公式的推導及高次指數的轉化、兩種因式分解方法(提公因式法、平方差公式)的靈活應用。

四、教法學法分析

教法設計:以學生的發展為出發點,採用引導發現法進行授課;從學生活動出發,以舊引新。講練結合,體現教與學的統一。教學過程中採用試一試、想一想、做一做等欄目的設置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

學法指導:學生用觀察類比歸納法、合作探究法來學習本節內容。

公式法的説課稿 篇3

各位評委、各位老師:

大家好!

我今天説課的內容是北師大版八年級下冊第二章第三節“運用公式法”的第一課時內容。我從以下五個方面對本節課進行説明。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分解因式是代數中一種重要的恆等變形,它是在學生學習了整式運算的基礎上學習的,是整式乘法的逆向變形。運用公式法分解因式不僅體現了一種“整體換元”的思想,也為學習分式,解一元二次方程奠定基礎,對整個教材起着承上啟下的作用。

二、學情分析

從心理特徵來説,國中階段的學生已經具備了一定的觀察能力,思考能力和分析問題的能力。同時,這一階段的學生愛發表見解,希望得到老師的表揚,所以在教學中抓住這些特點,通過提出問題,引發學生思考,創造條件和機會,讓學生髮表見解,展示自我,獲得成功的體驗。

從知識基礎來説,在七年級整式乘法運算的學習中,學生已經學習了平方差公式。在本章前幾節課學習了分解因式的概念,並瞭解整式乘法與分解因式之間的互逆關係,這為這節課的學習提供了必要的基礎.

三、教學目標分析

根據以上對教材和學生的分析,及課標的要求我確定了本節課的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能力目標:.

理解和掌握平方差公式的結構特徵。

會運用平方差公式分解因式。

體會分解因式應先考慮提公因式法,再考慮用平方差公式。

(二)過程和方法目標:

通過對平方差公式特點的辨析,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發展學生的逆向思維能力;

訓練學生對平方差公式的運用能力.

(三)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

在引導學生逆用乘法公式的過程中,培養學生逆向思維的意識。在應用公式的過程中讓學生體會整體換元的思想方法.

重點和難點:

根據以上對教材的地位和作用,以及學情和教學目標的分析,結合新課標對本節課的要求,我將本節課的重點確定為:讓學生掌握運用平方差公式分解因式。難點確定為:將某些式子化為平方形式,再用平方差公式分解因式;培養分步驟分解因式的能力。

四、教法和學法分析

1.教法

現代教學理論認為,在教學過程中,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是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合作者。根據這一教學理念,結合本節課的內容特點和學生的年齡特徵,我採用引導探究法、小組討論法,把學生按好中差分配,每六人一組。關注每個層次的學生。為了達到學生對分解因式的技能的掌握,我採用練習法,邊學邊練,使知識得到及時的鞏固強化。另外,在教學過程中,我採用導學稿幫助學生提前預習新課,從而更好地實施教學目標,提高教學效率。

2、學法

我們常説:“現代的文盲不是不識字的人,而是沒有掌握學習方法的人”。為了讓學生從“學會”向“會學”轉變,成為學習的真正主人。這節課我在指導學生的學習方法方面主要採用了:自主探究法、總結反思法。

四、教學過程分析

為了實現教學目標我設計了以下六個教學環節

(1)複習舊知,引入新課

建構主義主張教學應從學生已有的知識體系出發。因式分解的概念、因式分解與整式乘法的關係、以及對平方差公式的掌握是本節課學習用平方差公式分解因式的基礎,這樣的複習有利於引導學生順利地進入學習情境。再通過(x+5)(x-5)的計算和對x2-25的因式分解,讓學生體會它們的互逆關係,引入因式分解中的平法差公式,從而引入本節課的課題。在逆用公式的過程中培養學生的逆向思維能力。

(2)展開討論,探究新知

只有把握平方差公式的特徵,才會判斷一個多項式可否運用平方差公式分解因式。展開小組討論,探索公式的特徵,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合作交流能力。在引導探究時,給學生留出足夠的思考時間。對公式特徵的掌握為公式的正確應用打好基礎。起到化解難點的目的。

(3)練習鞏固,提升能力

斯金納的強化理論認為,學生對知識技能的獲得必須通過適量的練習來鞏固強化。因此設置兩組練習,一組練習加深學生對平方差公式的理解。另一組練習使學生會把一個式子寫成平方的形式。為公式的應用打好基礎。達到突破本節課難點的目的。

(4)例題講析,強化提高

本環節遵循由易到難、循序漸進原則進行,滿足不同層次學生的需求。例1是當公式中的a、b為單項式的應用。例2是當公式中a、b為多項式時的應用。例3是先提公因式,再考慮用公式這一題型。在例題分析的過程中提問:1、多項式符合公示的特徵嗎?2、如果符合,誰相當於公式中的a,誰相當於公式中的b?讓學生感知整體思想。在每個例題講解完之後配有同類型的練習題。讓學生板演,並採取生生互評和師生互評相結合的評價方式。分小步子教學,邊學邊練,使學生對知識的掌握得到及時的鞏固與反饋。本環節的設計達到突出本節課教學重點的目的。

(5)小結歸納,形成體系

小結歸納是優化認知結構,完善知識體系的一種有效手段,我從知識和方法兩個方面引導學生對知識進行歸納總結。

(6)佈置作業,鞏固提高

我設計了必做題,是對本節課內容的一個反饋,

課外延伸是對本節課知識的一個拓展。總的設計意圖是反饋教學,鞏固提高。

以上幾個環節環環相扣,層層深入。教學中始終本着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理念。為學生營造積極、愉快的課堂氣氛。並最終達到預期的教學效果。

我的説課完畢,謝謝!

公式法的説課稿 篇4

一、教材分析

(一)地位和作用

分解因式與數是分解質因數類似,是代數中一種重要的恆等變形,它是在學生學習了整式運算的基礎上提出來的,是整式乘法的逆向變形。在後面的學習過程中應用廣泛,如:將分式通分和約分,二次根式的計算與化簡,以及解方程都將以它為基礎。因此分解因式這一章在整個教材中起到了承上啟下的作用。同時,在因式分解中體現了數學的眾多思想,如:“化歸”思想、“類比”思想、“整體”思想等。因此,因式分解的學習是數學學習的重要內容。根據《課標》的要求,本章介紹了最基本的兩種分解因式的方法:提公因式法和運用公式法(平方差、完全平方公式)。因此公式法是分解因式的重要方法之一,是現階段的學習重點

(二)學情分析:學生已經學習了乘法公式中的完全平方公式和平方差公式,在上一節課學習了提公因式法和平方差公式分解因式,初步體會了分解因式與整式乘法的互逆關係,為本節課的學習奠定了良好的基礎。學生已經建立了較好的預習習慣,為本節課的難點突破提供了先決條件。

(三)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使學生了解運用公式法分解因式的意義;會用公式法(直接用公式不超過兩次)分解因式(指數是正整數);使學生清楚地知道提公因式法是分解因式的首先考慮的方法,再考慮用平方差公式或完全平方公式進行分解因式。

2.過程與方法經歷通過整式乘法的完全平方公式逆向得出運用公式分解因式方法的過程,發展學生的逆向思維和推理能力。

3.情感與態度培養學生靈活的運用知識的能力和操積極思考的良好行為,體會因式分解在數學學科中的地位和價值。

(四)教學重難點、

1.教學重點:會運用完全平方公式和分解因式,培養學生觀察、分析問題的能力。

2.教學難點:準確理解和掌握公式的結構特徵,並善於運用完全平方公式分解因式。

3.易錯點:分解因式不徹底。

二、學法與教法分析

1.學法分析:

①注意分解因式與整式乘法的關係,兩者是互逆的。

②注意完全平方公式的特點。

2.教法分析:根據《課標》的要求,結合本班學生的知識水平,本堂課採用對比,探究,講練結合的方法完成教學目標。在教學過程中,所選例題保證基本的運算技能,避免複雜的題型,直接用公式不超過兩次。

三、教學過程分析

(一)創設情境,發現新知

1.計算:通過讓學生回答完全平方公式,加深學生對公式的印象,並通過讓學生觀察完全平方公式而找到公式的特徵(1)x2+2x+1(2)(3x+y)(3x-y)利用一組整式的乘法運算複習完全平方公式和平方差公式,為探究運用公式法分解因式打下基礎。

2.你能把多項式:(x+1)2分解因式嗎?學生從對比整式的乘法去探索分解因式方法,可以感受到這種互逆變形以及它們之間的聯繫。

(二)合作交流,探索新知

(1)用語言怎樣敍述公式?(2)公式有什麼結構特徵?(3)公式中的字母a、b可以表示什麼?引導學生觀察平方差公式的結構特徵,

學生在互動交流中,既形成了對知識的全面認識,又培養了觀察、分析能力以及合作交流的能力。判斷:下列多項式能不能運用完全平方公式分解因式?(1)x2+y2(2)x2+2xy+y2(3)x2-2xy+y2(4)x2+2xy-y2(5)-x2+2xy-y2通過這一組判斷,使學生加深理解和掌握完全平方公式的結構特徵,既突出了重點,也培養了學生的應用意識。

(三)例題探究,體驗新知

(A)通過自學例3:分解因式(1)x2+14x+49(2)(m+n)2-6(m+n)+9引導學生得出分解因式的一般步驟,向學生滲透“化歸”思想。

要讓學生明確:(1)要先確定公式中的a和b;

(2)學習規範的步驟書寫。

(B)例4、分解因式(1)3ax2+6axy+3ay2(2)-x2-4y2+4xy

加深對完全平方公式的理解,同時感知“整體”思想在分解因式中的應用。

(四)隨堂練習,鞏固新知

(A)練習:把下列多項式中,哪幾個是完全平方式?請把是完全平方式的多項式因式分解(1)x2-x+1/4(2)9a2b2-3ab+1(3)1/4m2+3mn+9n2

(4)x-10x-25練習先由學生獨立完成,然後通過小組交流,發現問題及時解決。學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培養了應用意識,加強了知識落實,突出了重點。

(B)分解因式:(1)x2-12xy+36y2(2)16a4+24a2b2+9b4(3)-2xy-x2-y2(4)4-12(x-y)+9(x-y)2例3在學生預習的前提下,由學生分析每一步的理由,明確:結果要化簡;分解要徹底,體會其中的整體思想。然後練習(1)(2)兩個同類型的題目。學生在交流與實踐中突破了難點。安排的習題題型不復雜,直接運用公式不超過兩次,習題難易有梯度,滿足不同層次的同學的需要。

(五)歸納小結,形成體系先通過小組討論本節課的知識及注意問題,然後學生自由發言、互相補充,我進行修正、精煉闡述。這樣,小結既梳理了知識,又點明瞭本節課的學習要點,同時使學生對本節知識體系也有了一個清晰的認識。最後剩餘5-6分鐘進行當堂檢測。

(六)作業分層,全面提升:採用分層佈置作業,滿足不同層次的同學的需要。

公式法的説課稿 篇5

一、説教材

1、教材的地位與作用

《一元二次方程》是人教版《義務教育新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數學·九年級(上冊)》第22章第1節的內容,共兩課時。本節是第一課時,是一元二次方程的導入課,主要內容是介紹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和一般形式,它為進一步學習一元二次方程解法及應用起到了鋪墊作用。

一元二次方程是中學數學的主要內容之一,在國中數學中佔有重要地位。通過一元二次方程的學習,可以對已學過的實數、一元一次方程、因式分解、二次根式等知識加以鞏固,同時又是今後學習二次函數等知識的基礎。此外,學習一元二次方程對其它學科也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2、教學目標

根據本節課的地位、作用及其內容,結合學生實際和學生認知發展水平,確定如下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理解一元二次方程求根公式的推導過程,瞭解公式法的概念,使學生熟練地應用求根公式解一元二次方程。

[能力目標]經歷列方程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體會一元二次方程是刻畫現實世界的有效數學模型,增強學生分折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及應用數學的意識;通過概念教學,培養學生的觀察類比、歸納能力。

[情感目標]在探索活動中,培養學生合作交流的意識,體驗成功喜悦,增強自信心。

3、教學重點與難點

從以上分析可以看出:

重點: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及一般形式

難點:從實際問題中抽象出一元二次方程;正確識別一般式中的“項”及“係數”

二、説教法與學法

1、學情分析

在此之前,學生已經瞭解和學習過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及一般形式,掌握了一些根據實際問題列方程的能力,再者,九年級學生的數學思維已有一定程度的發展,具有一定分析推理能力,同時,在討論、探索、交流學習等方面有較為豐富的知識和經驗,因此,除利用與生活實際有關的問題導出新知識外,應更多地應用探討、合作交流等方法讓學生去求得新知識,加深和擴展學生對數學的理解。

根據教材的特點和學情分析,為了突出重點、突破難點的目的,我採用以下教法與學法:

2、教法

本節課主要採用引探式教學方法,在活動中教師着眼於“引”盡力激發學生求知的慾望,引導他們解決問題並掌握解決問題的規律和方法,學生着眼於“探”通過探索活動發現規律,解決問題,發展探索能力和創造能力。

3、學法

本課將引導學生親身經歷知識的發生、發展、形成的認知過程,通過觀察、比較、思考、探索、交流應用等活動,靈活的應用舊知識去研究新問題,在潛移默化中領會學習方法。使學生從“學會”到“會學”最後到“樂學”。

4、教學手段

採用電腦多媒體課件輔助教學,讓學生進行集體交流,及時反饋相關信息。

三、説教學過程

在教學過程中,我設計了七個環節

1、創設情境、引入新課(5分鐘)

情境1:(由多媒體出示圖片、提出數學問題)

小區在每兩幢樓之間,開闢面積為900平方米的一塊長方形綠地,並且長比寬多10米,則綠地的長和寬各為多少?

情境2(由多媒體課件展示圖片、講故事提出問題)

從前有一天,一個醉漢拿着竹竿進屋,橫拿豎拿都拿不進去,橫着比門框寬4尺,豎着比門框高2尺,怎麼辦?他的兒子告訴他沿着門的兩個對角斜着拿竿,這個醉漢一試,不多不少剛好進去了,你知道竹竿有多長?

通過這兩個情境問題的設計,情境1來源於實際生活,是學生熟悉的'題型,對於大多數學生都容易列出方程,目的是為了讓每個學生主動加入到學習數學活動中,增強學習數學的興趣和自信心。情境2通過講故事的形式貼近學生,拉近老師和學生之間的距離,吸引學生的好奇心和新鮮感,為進一步探究營造了輕鬆愉悦的氛圍。

2、合作探究,獲得新知(12分鐘)

通過兩個情境設計,讓學生合作討論,我在討論的過程中精心組織引導並讓學生分別列出如下兩個方程:

情境1設長方形綠地寬為x米,列方程得:

x(x+10)=900 即x+10x–900=0 ①

情境2設竹竿為x尺,則門框寬為(x–4)尺,門框高為(x–2)尺得方程:

x=(x-4)+(x-2) 即x+12x-20=0 ②

觀察剛才所得的兩個方程:

x+10x-900=0 ①

x+12x-20=0 ②

問題1觀察與討論:(1)方程①中未知數的個數和最高數各是多少?方程②呢?

(2)討論這兩個方程有什麼特點?

第一個問題讓一位學生回答,第二個問題學生自己討論去尋找方程的特點,我加以引導,目的是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

師生共同得出方程的特點:①方程兩邊都是整式②方程中只含有一個未知數③未知數的最高次數是2

問題2.對照一元一次方程,讓學生對此類新方程下定義.(板書課題)

通過對舊知識的比較,學生很容易得出這種方程是一元二次方程,此時(板書課題)目的是通過類比培養學生下定義的能力。

問題3.討論:一元二次方程和一元一次方程有什麼聯繫和區別

通過讓學生討論、總結兩者的聯繫和區別,求同存異,目的是讓學生加深對一元二次方程概念的認識,培養學生的類比、歸納能力。

問題4.探討:你能寫出所有的一元一次方程嗎?如不能,則對照一元一次方程的一般形式,如何一般地表示一元二次方程呢?

通過這個問題讓學生舉例探索,我加以引導得出一元二次方程有無數個,寫不完,能否用類比一元一次方程的一般形式表示,得出用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ax+bx+c=0來表示,目的是讓學生了解特殊到一般的數學思想,培養學生通過探索活動發現規律,解決問題的探索能力和歸納能力.

得出一般形式後師生互動,並引導學生完成下面的問題:

問題5如何識別方程中各項名稱及常數?

通過這個問題的設計,讓學生認識一元二次方程一般形式的二次項、一次項和常數項及係數。

問題6思考:二次項係數a的取值範圍並回答為什麼?(強調a≠0)

通過此問題設計,讓學生意識到二次項係數a≠0這個條件,培養學生觀察意識。

3、講解例題、體驗新知(8分鐘)

例1 :下列方程中哪些是一元二次方程?試説明理由。

(1)x+2x–4=0(2)4x=9 (3) +1=x (4) 3y–5x=7 (5) x–4=(x+2)

例2:把方程3x(x-1)=5(x+2)化成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並寫出其中的二次項係數,一次項係數及常數項(邊引導邊板書規範步驟)

例1主要通過我引導及討論方式,讓學生鞏固新知識,掌握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例2是通過我的邊引導,邊師生互動、邊講解板書規範步驟的方式,讓學生體驗求方程二次項係數,一次項係數和常數項要先把方程化成一般形式、引導學生整理方程時養成按未知數的降冪排列習慣,才容易找出項和係數,目的是讓學生正確識別一般式中項和係數,培養學生一般到特殊的思想,這也是本節課難點突破所在。

四、反饋練習、應用拓展(10分鐘)

1、判斷下列方程是否是一元二次方程?並説明理由

(1)x+3x=0(2)3x+2=5x–3(3)x=4(4)—–1=x

(5)x–4=(x+2)(6)mx–3x+2=0(m是係數)

2、將下列方程化為一般形式,並寫出其中而二次項係數、一次項係數和常數項。

(1) 3x–x=2 (2)7x–3=2x (3)x(2x–1)–3x(x–2)=0

(4)2x(x–1)=3(x+5)–4

設計這兩個練習主要通過學生交流合作,教師巡視引導等方式,使學生在學習新知識的同時能加以應用,使學生體驗到學習數學過程中的成就感,從而提高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五、知識回顧、反思提高(5分鐘)

分組討論:在什麼條件下方程(2a-4)x-2bx+a=0為一元二次方程?在什麼條件下此方程為一元一次方程?

通過分組討論活動,讓學生掌握一元二次方程ax+bx=c=0必須滿足的a≠0條件,一元一次方程滿足a=0、b≠0使學生更好地地理解一元二次方程,培養學生的發現能力和創造能力。

六、課堂小結(3分鐘)

1、通過這節課的學習你學到什麼知識?學生暢所欲言,教師引導。

2、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ax+bx+c=0(a≠0),強調“a≠0”這個條件的重要意義。

7、佈置作業、分層落實(2分鐘)

必做題:教科書第34頁習題22、1第1、3、5題

選做題:教科書第34頁習題22、1第6、7題

四、教學反思

本節課從實際問題引出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並認識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及各項名稱和係數,教學設計體現了新課標所倡導的教學模式“問題情境——建立數學模型——解釋、嘗試應用與拓展”。並配合使用多媒體演示設備輔助教學,突出重點、突破難點做到一氣呵成,符合新課程的教學理念,力求在數學活動中營造學生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的氛圍,讓學生去探索去發現規律、解決問題,培養學生的探索能力和創造能力,讓學生在愉快的活動中體驗成功的喜悦、增進學習數學的自信。

五、説板書

在教學中板書應用得好可以引導學生把握教學重點,全面系統地理解教學內容,為了達到這樣的目的,我的板書注意到了重點突出,詳略得當,層次清楚,條理分明,具體設計如下:

板書設計:

一元二次方程

1、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

(1)兩邊都是整式

(2)只含有一個未知數

(3)未知數最高次數是2次

2、 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

ax+bx+c=0(a≠0)

ax是二次項(a是二次項係數)

bx是一次項(b是一次項係數)

c是常數

公式法的説課稿 篇6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因式分解是解析式的一種恆等變形,因式分解不但在解方程等問題中及其重要,在數學科學其他問題和一般科學研究中也具有廣泛應用,是重要的數學基礎知識。因式分解的方法一般包括提公因式法、公式法、分組分解法、十字相乘法、待定係數法等。而在本章只學習提公因式法和公式法,這兩種基本知識和方法。它對數感和符號意識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是進一步學習分式和分式方程的基礎。在會考題中分式化簡求值問題,不可避免地用到因式分解。而利用平方差公式進行因式分解的基本方法。

二、學生的學情分析

學生已經學習了用字母表示數、整式的概念、整式的加、減、乘、除、乘方,以及用提公因式法分解因式,具備繼續學習知識的基礎和經驗,但在細節方面還處在欠缺。

三、教學目標的確定

我認真鑽研教材,在考慮學生的實際水平情況下,我設計如下教學目標。

教學目標:

1、掌握平方差公式的特點,能運用平方差公式進行因式分解。

2、掌握平方差公式分解因式的方法,掌握提公因式法、公式法分解因式綜合應用。

3、經歷探究平方差公式進行因式分解的過程,發展學生的逆向思維,感受數學知識的完整性。

4、培養學生良好的互動交流的習慣,體會數學在實際問題中的應用價值。

教學重點:

熟練運用平方差公式進行因式分解。

教學難點:

1、掌握平方差公式的特點。

2、熟練運用平方差公式進行因式分解。

四、教學過程的設計

本着學生的認知規律是由淺入深、由易到難。因此在教學環節設計時,我特意設計如下教學環節:

為了拉近師生距離,便於營造一個和諧的學習氛圍。我以學生感興趣的話題入手,學生喜歡看浙江衞視的跑男欄目,喜歡明星。於是我便以設計Baby做任務時遇到問題:請你在10秒內計算,聰明的你能幫助Baby解決這一難題嗎?根據學生的回答,引入課題,並板書課題。

第二環節讓學生帶着問題自學課本P116例題以前部分,嘗試回答下列問題:

(1)有什麼特點?

(2)你能將它分解因式嗎?讓學生帶着問題去自學,目的明確,針對性強,通過學生髮現並描述特點,為下面公式剖析做了鋪墊。

第三個環節通過小組互學,探討公式。用3個問題,觀察公式回答下列問題:

(1)這個公式有什麼特點?你能用語言敍述這個公式嗎?

(2)公式中字母a、b可以表示什麼?

(3)因式分解平方差公式與我們前面所學的乘法公式平方差公式有什麼區別?通過小組合作探究,學生深入探究,教師加以引導,剖析公式,學習難點得以突破。

第四個環節,在學生已經掌握公式的基礎上,進行運用平方差公式進行因式分解,由一組簡單基礎題目入手,符合學生認知規律,同時有利於增強學生的自信心。然後解決課前引入的問題,提出問題,便要解決問題,這樣前後呼應。

第五個環節通過教師引導,例題精講,讓學生掌握因式分解的方法。(1)(2)(3)通過例題第一小題的設計目的是讓學生髮現因式分解應分解徹底,第二和第三個題目目的是讓學生能夠總結出因式分解的一般步驟:一提;二用;三查。教師要強調必須進行到每一個多項式都不能分解為止。題目設計層層深入,符合學生認知規律。然後通過嘗試練習,學生進行展示,便於發現學生的出現的問題,及時進行糾正。

第六個環節,檢驗學生對本節課的掌握情況,我側重於學生收穫方面的體驗。通過學生暢談收穫,有利於培養學生的自信心。

第七個環節,通過四個的代表性的題目,檢測學生本節課對知識的掌握情況。通過四個題目的設計,旨在讓學生掌握公式的特點,並會熟練地利用平方差公式進行因式分解。其中第四題是實際問題,設計此題是為了讓學生學會用已有的知識解決實際問題。

以上是我對本節課的整體設計思路,不當之處,敬請專家們批評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