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國學 語言 詩詞 名言警句 對聯 雜談
當前位置:學問齋 > 範文 > 説課稿

實用的説課稿範文錦集五篇

欄目: 説課稿 / 發佈於: / 人氣:5.46K

作為一名人民教師,時常會需要準備好説課稿,認真擬定説課稿,優秀的説課稿都具備一些什麼特點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説課稿5篇,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實用的説課稿範文錦集五篇

説課稿 篇1

各位老師,大家好!今天我説課的內容是小班美術活動《彩色的泡泡》。

一.説教材:

吹泡泡是幼兒熟悉又喜歡的遊戲,吹泡泡不僅有趣,而且新奇,我選擇並設計適合小班幼兒學習的特點,貼近小班幼兒生活"泡泡畫"活動,讓幼兒蘸一蘸、吹一吹、壓一壓、印一印的過程,學會用吹泡泡的方法作畫的技能,充分體驗美術活動的快樂。根據《綱要》藝術領域"在支持、鼓勵積極參加各種藝術活動並大膽表現的同時,幫助他們提高表現技能和能力"的要求。結合小班幼兒的認知特點,我將本次活動的目標定位於:

1、知識目標:通過課件鞏固紅、黃、綠三種常見顏色的認識。

2、技能目標:大膽選色,學習用瓶子口的方法作畫。

3、情感目標:體驗用瓶子口印畫的樂趣。

活動重點:學習用瓶子口的方法作畫,注意個人衞生、體驗個人的快樂。

活動難點:學會用瓶子口的方法作畫的技巧。

活動準備:Ppt課件、水粉顏料、畫紙、瓶子。

二、説教法與學法:

新《綱要》指出:教師應成為學習活動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導者。活動中應力求"形成合作式的師幼互動", 採用適宜的方法組織教學。活動中我運用了 1、情景教學法:在活動中,我創設了"小魚吹泡泡"這樣的情景,讓幼兒能夠很快的進入到活動中去。2、提問法:對幼兒進行一些啟發式的提問,有助於幼兒對顏色有進一步的認識。活動中孩子們運用了多種感官參與法。1、幼兒在活動中通過看一看、説一説、蘸一蘸、壓一壓、印一印等多種方法來獲得對泡泡形狀、顏色的知識體驗。 2、操作法:幼兒動手操作印泡泡作畫,在與教材的相互作用的過程中探索和學習,獲得泡泡畫的技能。操作法對幼兒學習美術具有決定性意義,因而操作是本活動的主要環節。因此,在操作中,我想盡量讓幼兒有充足的時間來操作材料,在充足的時間裏積累經驗,以獲得技能。活動也證實了這一點,第一個上來示範印泡泡的女孩在後來的操作中成功了。

三、説活動程序:

總的.設計思路是:根據小班幼兒學習的特點和本活動目標要求, 設計以"向小魚學習吹泡泡"為中心主題,以教師的示範幼兒練習為教學模式來組織教學。

活動流程是:出示範畫導入→介紹作畫工具(鞏固對顏色的認識)→師幼合作示範(蘸顏料→印泡泡)→幼兒分組練習→活動評價。

四、説反思:

情景創設的導入很能吸引起幼兒的注意,興趣的確是最好的老師,也是幼兒學習的動力。小班幼兒對於吹泡泡很感興趣,用印泡泡的方法作畫能激發他們對繪畫的興趣,由此發展幼兒的認知能力,積累相關的繪畫經驗,讓幼兒對美術課產生喜愛之情。活動中,以師幼合作的形式來示範泡泡畫的製作,更能激發孩子的操作熱情。可是,活動中我卻犯了一個不該犯的錯誤,居然忘了向孩子們交代操作的要求,比如泡泡水要放在桌子的中間,顏料調的太稀,導致部分孩子弄髒了衣服,還有就是忘了為孩子們準備濕的擦手布了。在活動中印泡泡時,顏料混合了。請各位老師多提寶貴意見!

説課稿 篇2

尊敬的評委老師你們好,今天我説課的文章是《我的四季》。我將從教學理念、教材分析、學情分析等幾個方面來展開我的説課。

(首先是我的教學理念)

一、教學理念

建構主義理論主張教學應以學生為中心,學生是課堂的主體,教師充當的是指導者、幫助者和探路者的角色,並且強調師生之間的協作與對話。(為此,在課堂教學中我將始終貫徹這一教學理念,積極引導學生自主學習。)

二、教材分析

《我的四季》選自蘇教版高中語文必修一第一專題“向青春舉杯”,是“體悟人生”板塊中的第二篇課文。本專題旨在讓學生掌握相關文本知識的同時,明確青春使命,更好的體悟人生,積極的把握未來。

《我的四季》是現代著名女作家張潔的一篇抒情散文,作者通過飽含哲思的語言,將自然的四季與人生的四季結合起來,向我們揭示了“播種、耕耘、收穫、反思”等人生真諦。

(分析完教材,我再來分析下學情)

三、學情分析

首先,高一的學生已經具備了一定的現代文鑑賞能力,並且通過前一板塊的學習也對“青春”有所感悟,但是他們的分析和思考能力尚且不足,需要我予以啟發和點撥。

其次,青少年階段的高一學生,正處於一個特殊的生命驛站,他們有着成長的歡樂與煩惱,懷着人生的感悟與夢想,明白本文的深意,有利於學生精神的成長與人格的豐盈。

(根據教材內容和學情,我制定了本課的教學目標)

四、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目標:理解文中富有哲理的語句,掌握象徵等寫作手法,把握文章的主旨。

2.過程與方法目標:通過誦讀並結合自我體驗,體會本文藴含的人生哲理。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懂得珍惜青春,增強對生命的熱愛之情。

(基於以上思考,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我將如下兩個方面確定為教學的重點與難點)

五、教學重難點

一是掌握象徵等寫作手法,把握文章的主旨。

二是懂得珍惜青春,增強對生命的熱愛之情。

六、教法與學法

為了達到教學目標、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我本着以教師為主導的原則,再結合本篇課文的實際特點,確定本節課的教法為:誦讀法、點撥法、提問法。

在學法上,我貫徹的指導思想是把“學習的主動權還給學生”,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具體的學法是朗讀法、討論法、自主探究法和懸念法。

教學時數:1課時(我將以一課時的時間來完成本文的教學)

七、教學過程

情境導入:用多媒體展示一年四季的相關圖片,並配以四組詩導入。激發學生興趣,使他們快速融入課堂情境。

有的人愛春天,因為“最是一年春好處,絕勝煙柳滿皇都”;有的人愛夏天,因為“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頭”;有的人愛秋天,因為“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流”;還有的人愛冬天,因為“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每個人的心中都有一個美麗的四季輪迴,今天就讓我們走進張潔的四季裏,一同感悟她的四季,她的人生。

接下來,我將運用“自讀課文,整體感知——設疑討論,咀嚼鑑賞——拓展延伸,化虛為實”的“三板塊教學法”來引導學生學習本文。

(一) 自讀課文,整體感知

請同學們自由地朗讀課文,進行初步的審美感知。(語文新課標對學生閲讀的要求是:在通讀課文的基礎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內容。此環節力圖將學生置於閲讀的主體地位,以調動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

(二) 設疑討論,咀嚼鑑賞

學生在朗讀過程中已經完成對文章主體的把握,下面我將結合學法指導,緊扣問題展開,安排學生小組討論,解決以下問題:

(1)作者開篇就發出了“生命如四季”的思考,請同學們找出在下文中作者通過那些段落展開相關描寫的?並思考,自然的四季分別指向人生的'那些階段?

(本文結構清晰,學生很不難回答出2—4段描寫了“春季”,指向人生中的“少年”;5—8段描寫了“夏季”,指向人生中的“青年”;9—10描寫了“秋季”,指向了人生中的“中年”;11—14段描寫了“冬季”,指向人生中的“老年”。)

(2)文章在“春季”中寫道“我沒有權利逃避在給予我生命的同時所給予我的責任”,那麼這裏所説的“責任”指的是什麼?

學生通過自己的討論理解再加上我的點撥,得出“責任”指的是“播種”。

(3)文章在“夏季”中寫道“那是怎樣的望眼欲穿、望眼欲穿哪!盼着盼着……”這一段文字作者用了什麼寫作手法,表達了怎樣的人生情感?

(兩次運用了反覆的寫作手法,表達了再夏季耕耘時的艱辛。)

(4)文章在“秋季”中寫道“秋天,我和別人一樣收穫。望着我那乾癟的穀粒,心裏有一種又酸又苦的歡樂。”這裏的“穀粒”象徵着什麼?為什麼是一種“又酸又苦”的歡樂?

(穀粒象徵着收穫,因為是乾癟的,所以會有一種又酸又苦的情感,又因為是自己付出後所收穫的,所以感到歡樂。)

(5)文章在“冬季”裏寫道“我將冷靜的檢點自己”也就是進行“反思”。最後文章寫道“在生命的黃昏裏,哀歎和寂寞的,將不會是我!”同學們,如果你也要擁有這樣一個無悔的生命黃昏,那麼我們就愛那個如何來規劃我們的人生呢?

(這一問題我會讓學生小組討論之後再各抒己見,以激發學生對生命的珍惜與熱愛之情。)

(三) 拓展延伸,化虛為實

請同學們參照本文的寫作手法,以“生命”為話題,寫一篇500字左右的抒情小散文。

我的説課到此結束,謝謝!

説課稿 篇3

各位評委、各位老師:

大家好!

愛默生説,思想是行動的種子。教學思想的確立決定了教學行為的結果,説課便是體現教學思想的一種行之有效的方式,很高興能通過今天的説課活動,向各位彙報我對教學的一些思考和認識,我説課的課題是《行道樹》。

首先談談教材內容和特點:

《行道樹》是台灣女作家張曉風關注自然,禮讚生命系列散文中的代表性作品。本課出現在語文教材七年級上冊第二單元中,課文作者用擬人的手法,用平實而富有感情的語言,道盡了行道樹真實而坦誠的心路歷程。行道樹為城市制造清新,獻出濃陰,自己卻蒙受一身煙塵,夜晚又在黑暗中苦熬,很能作為奉獻者的象徵。可以看出,教材編者是想通過本文有意識地引導學生認識自己作為社會人的職責和使命,認識作為個體生命的人的價值,着眼於學生心靈世界的感染薰陶。因而,藉助這篇課文,讓學生上一堂文學課,上一堂人生體驗課,引發學生對人生對生命的新鮮感受和深刻體驗,樹立正確的理想信念,有着重大的意義。

可以説,這篇課文無論是獨特的表達方式,還是深刻的思想內涵,以及具體語句的斟酌,都是值得學習、借鑑和探討的,然而課只有四十五分鐘,教學目標和教學重難點的確定必須有所取捨。七年級的學生,剛開始學習課程標準指導下的新教材,有着強烈的求知慾望和一定的審美情趣,對於這一篇優美的散文,絕不會等閒視之。但是,他們對的社會價值和深刻的思想內涵往往認識不足,而學習散文,不僅能得到藝術的享受,更應該從中得到對社會、自然、人生的感悟。鑑於以上理解,我制定了以下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目標:有感情的朗讀課文,感知課文內容,領悟主旨,通過閲讀提高審美情趣。

2、過程與方法目標:繼續學習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探究行道樹的象徵意義。

3、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感受無私奉獻者的崇高品格,以此鞭策自己實現人生價值。

在教學中,我把對主旨的感知和領悟作為教學重點,而學生對中重點語句的理解可能會有一定困難,我把它作為教學難點。

從教法及學法設計上看,這節課着重從以下幾個方面貫穿新課程標準的理念。

1、重視語文的薰陶感染作用,注重學生情感、態度、價值觀的正確導向。新課程標準指出:“閲讀是蒐集處理信息,認識世界,發展思維,獲得審美體驗的重要途徑。”“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薰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而閲讀本文,就是在與一顆高尚的心靈對話,就是在認識一個高尚的人應該懷着怎樣崇高的理想和信念,併為此而執着地奮鬥不息。在教學中,我準備採用閲讀感悟,點撥探究等教學方式,運用多媒體等教學手段,讓學生把自己的生活體驗和對文本的閲讀理解結合起來,在潛移默化和薰陶感染中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和積極的人生態度。

2、努力引導學生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學生剛剛進入七年級,對這種新型的學習方式已經有了初步的理解,在教學中,我將盡可能多的引導、組織學生逐步學會質疑,逐步學會探究,強化學生自主閲讀、充分感悟與體驗的過程,開掘學生探索研究的深度,在師生的共同探究和討論中感受行道樹作為奉獻者的崇高品格,突破教學難點。

下面,介紹一下對這節課的教學過程設計。

我將這堂課的教學過程分為導入、初步感知、深入探究、把握主旨、拓展延伸和小結等六個環節。

一、情境導入,激發興趣

開頭導語我是這樣設計的:我們生活的這個美妙的大世界創造了萬物,每種事物的存在都有它各自的驕傲,例如:風的驕傲是能在炎炎夏日給人們帶來一絲清涼,鳥的驕傲是能在高空展翅翱翔,花的驕傲是能讓這個世界變得絢爛多彩,請大家説一説:樹的驕傲是什麼?假如你是一棵樹,你願意生長在哪裏?

在學生討論交流後指出:有一種樹,它生長在馬路的兩旁,佇立在城市的煙塵裏,人們稱之為行道樹。同時,在屏幕上顯示行道樹圖片,導入新課。

這個設計用談話方式導入,既能拉近師生的距離,創造一個良好的教學環境,又能為課文的教學做情感鋪墊。

二、自讀感悟,初步感知課文。

這一篇文質優美,簡潔明快的散文,所有預習過的學生都會有自己初步的理解和感受,我要求學生根據自己的體會來朗讀課文。通過讀,讓學生進入課文的意境之中,去採擷那一片片美麗誘人的語言,同時初步理解課文的內容和思路。讀後出示一個問題:用課文中的詞語給“行道樹”加一個修飾語:“( )的行道樹”,將課題補充完整。這一環節可讓學生初步感知課文內容,進一步感受行道樹的形象,併為學生對課文內容的深入探究奠定基礎。

三、指導探究,深入理解。

在上一環節學生找出了修飾語的基礎上,我將引導學生把目光注意到課文的最後一句話上:“立在城市的飛塵裏,我們是一列憂愁而又快樂的樹。”“憂愁而又快樂的行道樹”恰好可以解決上一環節所提出的問題。對於“憂愁”和“快樂”這一組互相矛盾的詞語,學生定會在教師的`引導下發現問題和提出問題,例如“行道樹憂愁什麼?又為什麼快樂?”這就為學生的探究提供了有利的契機,所以我準備讓學生繼續閲讀課文,從中分別找出表現行道樹“憂愁”和“快樂”的語句,引導學生進行探究、研討和揣摩,深入理解課文,感受行道樹精神的崇高與偉大。

四、找出全文的中心句,把握課文主旨。

學生深入理解了課文中的重點語句和主要內容後,文中那一句富含生活哲理的中心句就呼之欲出了:“神聖的事業總是痛苦的,但是,也惟有這種痛苦能把深沉給予我們。”理解了這句話,方能真正把握課文主旨,而“神聖”、“痛苦”、“深沉”則是其中的三個關鍵詞。這一過程中,我設計了以下三個問題供學生討論。

1、為什麼行道樹的事業是神聖的?

2、行道樹承受了哪些痛苦?

3、“深沉”的含義是什麼?

解決了這些問題,就把握住了全文的精神實質,認識到了行道樹所象徵的無私奉獻者的形象。

五、拓展延伸。

在這個環節,我首先讓學生在生活中找出像行道樹一樣無私奉獻的例子,同時,用展現像清潔工、國防戰士、醫生、教師等等無私奉獻者的光輝形象,然後設計瞭如下小組合作學習的活動:

首先出示這麼一個例句:

讚美你,行道樹,

你讓城市變得清新。

請小組每一位同學各自從生活中選定一個對象,可以是自然界中的一山一石、一草一木,也可以是我們身邊的某一種人,某一種職業,仿照例子寫一句話,然後將小組內各成員的作品合併成一首小詩,最後全班交流。

設計這一步驟的目的,是將學生學語文的目光由課堂導向生活,引向豐富多彩的更大空間,這樣也落實了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

最後,我結合學生小組活動情況,用一段富有感染力的話來結束這節課:原來,在我們的生活中有這麼多值得讚美的無私奉獻者,讓我們像行道樹和所有這些無私奉獻者一樣,儘自己的微薄之力,點綴美好社會,也使自己的人生在無私的奉獻中大放異彩。

各位評委、各位老師,探索無窮盡,教法無限制,我的這堂課希望能儘量地圍繞新課標所倡導的要求來實施,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讓學生在最廣闊的空間裏學語文、用語文。

以上是我對這堂課的理解與認識,請各位批評指正。

附:板書設計

行 道 樹

張曉風

憂愁:一身煙塵、悲涼點綴、不被珍惜

無私奉獻

快樂:獻出濃陰、迎接太陽、製造清新

説課稿 篇4

本節課教材是在考慮到四年級學生的年齡特點和學生的認知規律,學習簡單的同分母分數加減法,在學習分數的意義後仍然關注的是理解分數的意義,以生活的事例和幫助理解的直觀圖來學習分數加減法,並使學生初步感到只有分母相同的分數(分數的意義)才能直接相加減。所以基於此和新課程標準的要求,本課的教學目標:

基礎知識和技能:1、通過學生對生活事例的再現和直觀圖觀察,理解相同分母分數相加減方法。2、會計算簡單的同分母分數加減法。

能力培養目標:在學生體會到簡單的同分母分數加減法的算理和方法的學習過程中,培養學生的觀察、分析和動手操作能力。

情感目標:通過合作交流,使學生的探索意識、創新意識得到發展,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

結合學生的知識基礎與本班學生的實際情況,我主要通過以下幾個環節來引導學生展開探索學習。

一是結合學生喜歡的過十歲生日情境引入,讓學生觀察小巧吃了其中的一份,小紅吃了整個蛋糕的幾分之幾?小丁丁吃了其中的二份,小明吃了整個蛋糕的幾分之幾?等問題,在生活情境中練習,加強學生對分數的認識和理解,初步認識到同分母分數的加法關係。

二是在這一情景中,引出小胖與小丁丁一共吃了整個蛋糕的幾分之幾?引發學生對新知的思考。由於生活常識,學生很容易想到兩人一共吃了這個蛋糕的八分之五。此時,教師追問:你是怎麼想的?促使學生對這一生活常識進行理性的思考。也為同分母分數加法的探索交流拉開序幕。此時,教師組織學生用塗色的方法,或利用分數推算的方法體會到:三個八分之一加二個八分之一是五個八分之一,是八分之五。有了這一初步認識後,讓學生初步感悟到:同分母分數加法的計算,只要分子相加。

三是運用知識解決問題。一是圖文結合的同分母分數加法練習,讓學生能夠運用自己在學習中體會到的正確方法計算同分母分數加法。二是結合生活場景的同分母分數加法應用題練習,讓學生在知識運用中體會的數學知識的用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四是在正確進行加法計算的`基礎上嘗試減法計算,激發學生對知識遷移的運用能力,進行課後思考與探索的興趣與慾望。

教學理念:

在這一節課學習活動中,主要注意以下三條:一是聯繫生活情境和直觀的圖形,讓學生體會到同分母分數加法的的計算原理與方法。二是在知識運用中,讓學生主動的把知識進行延伸擴展,讓不同的學生得到不同的發展。三是緊扣生活情境,讓學生在與生活緊密相聯的環境中運用知識,使學生感受到數學知識就在我們的身邊。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説課稿 篇5

一、説教材

《圓的周長》選自北師大版國小數學六年級上冊“圓”的第三節。本課教學是以長方形、正方形周長知識為認知基礎的,是對前面所學“圓的認識”的深化,也是後面學習圓的面積等知識的基礎。本課起着承前啟後的作用,是國小几何初步知識教學中的一項重要內容。

根據課程標準和教材編寫意圖,確立本節教學目標如下:

1.知識目標:知道什麼是圓的周長;理解圓周率的意義;理解掌握圓的周長的計算公式。

2.能力目標:會初步運用公式解決生活中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

3.思想目標:通過祖沖之與圓周率故事的介紹,激發學生作為中華兒女的自豪感。

教學重點:探究並發現圓的周長與直徑的關係。

教學難點:運用圓的周長知識解決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

二、説教法、學法

根據教學內容和學生的認識規律,我首先採取課件演示的方法幫助學生認識圓的周長,滲透轉化思想;然後利用實驗法引導學生認識、理解圓周率,並推導出圓周長的計算公式,培養學生操作技能,提高學生分析、比較、推理、概括的能力;最後運用自學輔導法,引導學生自己去思考、測量、計算,最終發現圓的周長與它的直徑和半徑的關係,從而學生提高自學水平。在教學中,注重學生的獨立思考及小組交流,交互運用各種學習形式,達到發展智力,培養能力的教學目標。

教學準備:

⒈多媒體課件。

⒉每個學生都準備三個大小不同的、直徑為整數的圓片,一根線條,一把直尺。

三、説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激情導入

課件出示阿凡提的小黑驢與國王的小花驢賽跑的故事。引導學生觀察並思考:要求小花驢所走路程,實際是求圓的什麼?讓學生揭示課題:圓的周長。

(應用多媒體課件輔助教學,能有效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產生強烈的學習慾望,從而形成良好的學習動機。)

(二)自主合作,探究新知

⒈教具演示,直觀感知,結合認知認識圓的周長。

(學生獨立實驗,用繞線法、滾動法量出圓的周長,教師指導操作要點,培養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

2。小組合作,完成實驗。

a。量一量、記一記:學生測量圓的周長、圓的直徑,然後記下數據,培養學生的實踐操作能力。

b。比一比:比較數據,揭示關係。

學生繼續實驗並算出每個圓周長除以它的直徑的商,把商記錄下來。通過計算學生髮現:這三個圓中,每個圓的`周長,都是它的直徑長度的3倍多一些。得出結論:所測量的其他圓的周長也是它的直徑的3倍多一些。

(在實驗操作過程中培養學生動手操作的技能、技巧,提高學生分析、比較、推理、概括的能力。)

3。介紹圓周率。

①先介紹表示這個3倍多一些的數,是一個固定不變的數,我們稱它為圓周率。用式子表示:圓的周長÷直徑=圓周率(π)

②介紹π的讀寫方法。

③最後結合畫像介紹古代數學家祖沖之與圓周率的故事,激發學生作為中華兒女的自豪感。同時指出:圓周率是一個無限小數,國小階段取它的近似值為3。14。

④學生總結歸納出圓的周長計算公式:

圓的周長=圓的直徑×圓周率,用字母表示為C=π×d。

課件顯示直徑50米的圓形跑道和它的外接正方形跑道示意圖。請學生觀察思考圓的直徑和正方形的邊長是多少,然後利用公式快速算一算,這兩個跑道的周長是多少?看看國王和阿凡提的比賽到底是不是公平。

4。課件出示:已知圓形草地的半徑25米,計算圓形草地的周長。引發學生思考,得出用半徑求周長的公式:C=2πR。

(應用多媒體課件教學能使課堂信息量加大,使學生易於接受所學知識,並主動參與教學,在愉快的氣氛、交互討論中掌握了教學的重點、難點,教學效果非常好。)

5。實踐應用。

阿凡提看到自家的圓形驢欄有點鬆動了,就決定用些粗鐵絲把驢柵欄圍上3圈加固一下。阿凡提想請你們幫忙,計算這個半徑是4米的柵欄需用多長的鐵絲?

學生快速計算並交流:先求出圓的周長,也就是圍一週需多少鐵絲,然後再乘以3,就求出圍3圈共需用多少鐵絲。

(通過柵欄圍鐵絲的實例體現進行圓周長計算公式的實踐應用價值。)

(三)強化訓練,形成能力

課件出示必做題、選做題、拓展題。

必做題(找學困生彙報):

1.選擇填空

a.車輪滾動一週,前進的距離是求車輪的()

A.半徑B.直徑C.周長

b.圓的周長是直徑的()倍。

A.3.14B.πC.3

c.大圓的周長除以直徑的商()小圓的周長除以直徑的商。

A.大於B.小於C.等於

2.求下面各圓的周長

d=8dm;r=5cm;d=6m;r=3dm。

選做題(找中等生彙報):

(1)汽車車輪的半徑為0.3米,它滾動1圈前進多少米?滾動1000圈前進多少米?

(2)花壇的周長是62.8米,你能求出這個圓形花壇的直徑嗎?

拓展題(找優等生彙報):

從一張邊長為6釐米的正方形紙上剪下一個最大的圓,這個圓的周長是多少釐米?

(課件出示必做題、選做題、拓展題,針對性強,效果好:必做題有利於學困生消化所學知識,使之學有所得;選做題有利於學困生和中等生的提高:拓展題有利於優等生思維的拓展,使每個學生都能得到發展和提高。)

(四)總結提高,指導實踐

學生彙報本節課的收穫。(引導學生回顧、總結本節所學知識、學習方法及獲得的情感體驗。)

四、點評

這節課,教師通過數學教學與多媒體課件的有效整合,使課堂信息量加大,教學過程圖文並茂、生動活潑。在教學中,教師起組織、引導作用,根據學生實際情況進行有針對性的指導,並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提高了教學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