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國學 語言 詩詞 名言警句 對聯 雜談
當前位置:學問齋 > 範文 > 説課稿

【精華】説課稿四篇

欄目: 説課稿 / 發佈於: / 人氣:2.72W

在教學工作者開展教學活動前,時常需要用到説課稿,藉助説課稿可以更好地組織教學活動。那要怎麼寫好説課稿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説課稿4篇,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精華】説課稿四篇

説課稿 篇1

【説教材】

“報紙”是幼兒日常生活中較為常見的。本次健康活動利用舊報紙作為幼兒遊戲的對象,通過幼兒自由的嘗試,體驗各種報紙的玩法,從而培養其創新意識,發展他們的創造性思維,讓幼兒在玩中學,學中玩。同時,也讓幼兒體會到:只要肯動腦,日常生活中有許多東西,包括一些沒用的東西都能成為我們遊戲的材料,而且一物多玩。

【説目標】

我將目標定位於情感、認知、能力三個方面。

1、能自由結伴玩報紙,體驗集體活動與創造的快樂。

2、在報紙上探索各種玩法,發展動作的靈活性和協調性。

3、通過遊戲活動,進一步發展幼兒的平衡、跳的能力和快速跑的能力。

根據目標我把重點定位於:在報紙上探索各種玩法,發展動作的靈活性和協調性。

難點是:用多種方法嘗試用一張報紙放在胸口而不掉下來。為使活動寓教育於生活情境、遊戲中,我作了如下活動準備:

1、報紙若干及報紙所做成的滾筒、紙球等等。

2、熱身操的音樂及錄音機。

3、遊戲所需要的器械。

【説教法】

《新綱要》指出“教師應成為學習活動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導者”,整個教學過程始終貫徹啟發性教學原則,激發幼兒學習和鍛鍊的興趣,活躍幼兒的思維,培養其主動性,創造性,發展其能力。活動中我主要採用遊戲法,和重複練習法。整個活動我選擇在户外進行,在優美的音樂聲中組織幼兒活動,為幼兒營造了一個寬鬆愉悦的活動氛圍,以此來達到該次活動的最終目標。

【説學法】

1、操作法:《新綱要》中指出“幼兒能用多種感官動手動腦,探究問題;用適當的方式表達、交流探索的過程和結果”因此,活動中會讓孩子們操作探索他們手中的報紙應該怎樣玩。

2、自由討論法:求異思維是創新思維的的核心,教師應引導幼兒從不同的角度去思考問題,尋找多種辦法解決問題。像“報紙還可以怎樣玩”?答案不是唯一的,因此我為幼兒創造了一個自由的空間。

3體驗法:心理學家指出“凡是人們積極參加體驗過的勞動,人的記憶效果會明顯提高”,所以在活動中讓每一個幼兒參與其中,體現着“以幼兒發展為本的”的理念。

【説過程】

根據本節課內容集中,特點鮮明的特點我從熱身活動——自由探索——遊戲:衝過封鎖線——在一段舒緩的背景音樂中幼兒做放鬆運動,四個方面引導幼兒活動。

熱身活動:幼兒手拿卷好的報紙入場,在音樂聲中做韻律操。這是整個活動的開始,是讓幼兒有個好的心情進行後而活動的基礎,相當於準備運動。在節奏較強的音樂聲中有精神地做操。同時做操的器械是報紙,對幼兒來講較為新鮮,能引起幼兒學習的興趣,並與下面的環節相聯繫。

自由探索:首先讓幼兒進行嘗試活動引導孩子把紙棒拆開討論:報紙還可以怎麼玩?自由探索玩法:幼兒可一人玩,也可幾個人合作着玩,引導幼兒探索多種玩法。再就是結伴玩幼兒結伴展示不同的玩法,如:練習跳遠、練習鑽“山洞”、橫躺滾等,在集體探索中啟發幼兒邊想邊嘗試不用手幫忙就讓報紙在胸口而不掉下來。這個部分我共設計了三次讓幼兒自由活動,自己體驗的機會。目的是要通過反覆的嘗試體驗讓幼兒自己感受到“跑步的快與慢是報紙能否貼在胸口的關鍵”。第一次讓幼兒嘗試,是給幼兒一個充分發揮創造力。想象力的機會。以此調動幼兒的積極性。配上音樂,以喧染氣氛。第二次嘗試是又一次地發揮了幼兒創新意識。讓他們在原有的基礎上再次進行創新。也可調動那些缺乏想象的幼兒。最後一次嘗試是為幼兒提供一個練習鞏固的機會。大班幼兒競爭意識較強,故遊戲《衝過封鎖線》設計成競賽的形式進行,從而也是一個高潮,從而達到鍛鍊的目的。 同時教師對幼兒創造的方法及時給予肯定和鼓勵。

放鬆活動:教師帶領幼兒做各種放鬆肌體的情緒。也是動靜交替,讓幼兒從先前緊張的情緒中平靜下來,並對活動進行評價,整個過程考慮到幼兒地運動負荷,激緩結合。

説課稿 篇2

《科學探究——槓桿的平衡條件》説課稿

伏道一中 樑金菊

我説課的內容是滬教版八年級下冊第九章第一節——“槓桿的平衡條件”第一課時。本節課我從以下幾個方面談一談教學的構思。

一、 教材分析:

1、本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槓桿的平衡條件》是國中物理八年級第九章第一節課。

教材第五、六章分別介紹了力的作用效果和平衡知識,本節從新的角度,在不同層次上研究了這個問題,其內容是前面所學知識的擴展,也是後面滑輪、輪軸等其他一些簡單機械的基礎。本節課內容包括:什麼是槓桿?槓桿的五要素,研究槓桿的平衡條件,其中理解力臂的概念並畫出力臂,實驗探究槓桿的平衡條件是本節課的主要內容。

即便是在學科的知識考察當中,也始終是一個重要的常考點,因此,無論是在傳統教材,還是新教材當中,槓桿這一節課都佔有相當重要的地位。

通過本節課的教學,繼續向學生滲透物理來源於生活,服務社會,充分體現了“從生活走向物理,從物理走向社會”這一理念。經過觀察、實驗等手段建構物理模型,解決生產、生活中的實際問題。所以本節課無論是在培養學生學習方法上,還是鍛鍊學生思維能力等方面都起着重要的作用。

槓桿是生活中常見的簡單機械。學生每天都會接觸剪刀、指甲刀、夾子、筷子等物體,但僅僅是會使用,沒有深入地研究這些物體的特點。教材首先通過生活中一些槓桿的`圖標,讓學生尋找他們的共同特徵,引導他們用科學抽象的方法建立槓桿的概念,使學生對槓桿有初步的認識。再結合明確有關槓桿的概念。然後通過探究實驗,讓學生尋找槓桿平衡時,動力、阻力、動力臂、阻力臂之間的關係,總結出槓桿的平衡條件。再次經歷科學探究的過程,學習科學探究的方法。接着讓學生運用槓桿的知識對三類槓桿實例進行分析,讓學生感到生活中處處有物理,物理是有用的、有趣的,提高學習物理的興趣。

二. 教學目標的確定

根據全面提高學生素質的總體目標與《物理新課標》要求和本節教材內容特徵,我確定本節的學習目標如下:

1.知識和技能目標:

(1)認識槓桿,能從常見的工具中辨認出槓桿。

(2)知道有關槓桿的一些名詞術語,知道支點、動力、動力臂、阻力、阻力臂等概念。

(3)理解槓桿的平衡條件

2.過程與方法目標:

在認識什麼是槓桿的過程中,通過教師演示生活中常見的槓桿,使學生在腦海中建立槓桿的概念,培養學生觀察、歸納的能力;

(1)通過觀察和實驗,瞭解槓桿的結構。

(3)在探究槓桿的平衡條件時,通過教師引導學生設計實驗方案,並進行分組實驗的方法,使學生獲得比較全面的探究活動的體驗;

(4)通過探究槓桿平衡條件,學習分析實驗現象,尋找實驗數據之間的規律來對實驗進行分析的方法。

3.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

(1)展示我國古代的舂和桔槔等成果,進行愛國主義教育

(1)在探究“槓桿平衡條件”過程中培養學生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

(2)鼓勵學生積極參與探究活動,在探究中培養學生互助合作意識;

(3)通過了解槓桿的應用密切聯繫實際,增強物理知識應用於日常生活和社會的意識。

4.教學重點:

(1)知道什麼是槓桿,理解槓桿的平衡條件。

(2)讓學生經歷一次探究槓桿平衡條件全過程,並體會實驗探究在物理學習中的重要性;

三.學情分析:

(一)思維基礎:本節內容位於教材的八年級第九章第一節課,在以前學習中,我們學習了力學基本知識以及力在生活中的應用。經過觀察、實驗等手段建構物理模型,並解決生產、生活中的實際問題。

學生們已經接觸了一些探究過程,可以説對於實驗探究,學生們已經有了一定的思維基礎,但八年級學生知識有限,思路不夠寬,對於問題還不能深入考慮。因此,對於本節探究槓桿的平衡條件實驗,讓學生自行設計實驗方案、操作實驗,難度很大。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教會學生思維的方法,培養學生的思維品質,引導學生選擇適當的思維起點,讓學生充分參與物理的教學過程,形成良好的理解思維習慣。所以本節課無論是在培養學生學習方法上,還是鍛鍊學生思維能力等方面都起着重要的作用。

(二)知識儲備:在本節課以前,學生已經學習了力學中的一些基本概念和規律,以及這些力學知識在生產生活中的應用。這節課是在學生已有力學知識的基礎

上,進一步瞭解一些簡單機械及應用。這既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由易到難,由簡到繁;同時又保持知識的結構性和系統性。把實驗和結論緊密結合起來,加深了學生對知識的理解,為學生學習槓桿的應用及變形槓桿打下了基礎。

(三)教學難點:

(1)怎樣找到槓桿的力臂;對力臂的認識和理解比較抽象,因此是本節內容的難點。

(2)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自主設計實驗方案,探究槓桿平衡條件過程中對數據的分析得出結果。

三. 教學設計思路

在這節課的設計當中,我注重體現兩個理念。一是注重學生科學探究的過程,提倡學習方式的多元化;二是希望從生活走向物理,從物理走向社會。

施教之功,貴在引導,重在轉化,妙在開竅。引導轉化作用就是教師的主導作用,不能簡單的把“啟發式教學”看作是一種教學方法,而是要運用啟發式教學的思想去指導教學。本着教學有法,但無定法,貴在得法的原則,本節課我打算採用以教師引導,學生探究和實驗為主的啟發式教學方法。並注意師生之間的情感交流,用肯定、激勵的語言鼓舞學生,給學生更多的思考、討論、操作的機會和空間,使學生在動腦、動口、動手的過程中獲得充足的體驗和發展。為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和教師的主導作用,教學過程中我設計了六個教學環節:

(一)圖片引入,激發興趣

(二)、情景體驗,抽象概念

(三)、課中練習,突破難點

(四)、趣味實驗,引入問題

(五)、合作討論,探究實驗

(六)、課堂小結,佈置作業

(一)教學方法:

對於槓桿的概念,我讓學生通過撬重物、拔釘子的小實驗,來自己觀察、思考,抽象概括出這些工具的共同點,從而得出槓桿的概念,並在此基礎上,讓學生舉出生活中槓桿應用的實例,這樣的處理方式有助於發揮學生的潛力,有助於保護和培養學生探究未知事物的興趣,並切實感受到物理就在我們身邊,物理是有趣有用的。力臂的引入和理解是一個難點,我們通過實驗,讓學生親自體驗到:當支點和動力作用點相同時,動力的作用效果確不同,從而引出力臂的概念,在通過演示、圖解來突破這個難點。分析、探究槓桿平衡條件是這節課的重點,按照研究自然科學的一般步驟,

即一:發現和明確要解決的問題;二:實驗收集資料和數據;三:分析、研究這些資料和數據;四:發現規律性,得出結論。我採用“從引導提出問題---利用撬書包的活動實際體驗---作出你自己的猜想和假設---小組合作設計和完成實驗---分析數據間的規律並得出結論”的程序來組織教學,這樣,讓學生參與和體驗探究的過程,培養了探究能力。

另外,還儘量營造出和諧、自然的課堂氛圍,真正發揮學生在課堂中的主體

作用,注重教學評價在課堂中的作用。

(二)學法:

本節課學生可以採取觀察歸納法、實驗探究法、發現學習法及討論法等學習本節內容。觀察歸納法主要用於槓桿概念的建立,實驗探究法用於探究槓桿平衡條件,討論法是學習討論試驗結果,發現學習法是發現生活中的槓桿及學習其內容。 學生是教學活動主體,要使學生從“學會”轉化成“會學”,教師在教學中要注意對學生學法的指導,根據本節內容的特徵,引導學生如何設計實驗、進行實驗,如何去觀察實驗,由他們總結和發現規律,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翁。同時注意學生的非智力因素:自信心、毅力、興趣、動機等培養,通過鼓勵、表揚等來激發學生的積極性。使學生通過觀察總結規律,聯繫實際、運用規律解決問題。

請思考:能否用一把彈簧測力計測量一頭大象的重呢?

作業:利用身邊的物品製作一架小桿秤,培養學生動手能力,昇華學習興趣。

説課稿 篇3

各位領導,各位老師:

大家好!

我今天執教的是教科版《科學》三年級下冊“磁鐵”這一單元的第二課《磁鐵有磁性》。《科學課程標準》指出:“科學探究活動一般應掌握由簡單到複雜、由教師扶着走到逐步放開、由模仿到半獨立再到獨立的過程逐步進行。要給孩子一個由生疏到熟悉的過程,不要要求一步到位。在教學實施中,科學探究活動可以是全過程的,也可以是部分地進行。不必拘泥於每次活動必須從頭到尾、按部就班地完成一個科學探究的全過程,要根據教學內容靈活掌握。”《磁鐵有磁性》一課的教學,我將目標定位於“悉心引導孩子經歷一個科學的探究過程”。

三年級很多孩子都見過、玩過磁鐵,對磁鐵有一定了解,他們對繼續研究磁鐵有很強的興趣,這是進行本課探究學習的良好基礎和有利條件。但是有相當一部分孩子對磁鐵能吸引什麼,不能吸引什麼認識上是模糊的,有的孩子可能認為磁鐵能吸引所有的金屬。本課將引導孩子通過實驗強化正確認識,修正錯誤看法。三年級孩子已經有了一定的合作意識,但是如何科學合理的分工,孩子還難以處理。因此本課教學要繼續強調學會分工與合作,並對存在困難的小組提供相應的幫助策略。我努力從他們的角度去思考與預設,做到對課堂上的生成心中有數,在此基礎上設計教學流程,考慮教學方法。

首先,利用三年級孩子的年齡特點,用一個故事情景吸引他們學習的興趣。在探究活動中,第一個活動是引導孩子正確認識磁鐵能吸引什麼物體。讓他們通過對有結構的、數量較多的材料的猜測和檢測這一過程,明確認識到磁鐵能夠吸引鐵的性質,從而初步建立“磁性”的概念。要讓孩子對磁性有進一步的認識和理解,僅靠這個實驗還不能讓他們理解透,如果在材料的準備中,故意挑選一些用混合材料製作的物體,讓孩子們的答案不一,進而讓孩子明白生活中有些物體並不是由單一的材料製作成的,而又只有帶鐵的部分才能被磁鐵吸引住。這就從探究和應用兩個方面幫助孩子建立和加深磁性的科學概念。於是自然而然地引領學生經歷了“猜測結果——設計實驗——驗證猜測——得出結論”這一探究過程。第二個活動是研究磁鐵能不能隔着一些物體吸鐵。這個活動首先由教師示範磁鐵隔着玻璃杯、空氣、水是否能吸引鐵,讓孩子們猜測,再用眼睛去觀察,得出一個正確的認識,接着由孩子自己動手實踐隔着另一些物體能否吸引鐵,通過這兩個活動來得出第二個重要的結論:磁鐵能隔着一些物體吸引鐵。在實驗中,學生們還可能發現許多有價值的問題。這樣,不僅體現了教學的開放性,而且體現了在“做中學、玩中學”的理念。

由於我接觸科學這門課的時間短,經驗十分有限,教學設計也出現了許多不足之處,懇請各位專家、老師多提寶貴意見。謝謝大家!

説課稿 篇4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目標:瞭解詩歌朗讀方面的知識,學會欣賞詩歌,培養學生聯想和想象的能力;

過程與方法目標:通過朗讀法理解詩歌更深層次的涵義;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體會作者對當時社會的不滿,對光明、自由、幸福、快樂生活的嚮往和追求。

教學重難點:

1、通過朗讀詩歌,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2、理解詩中聯想與想象的作用,初步培養學生聯想與想象的能力;

教學課時: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激情導入

同學們,當夜幕降臨,我們仰望璀璨的天空,一定會浮想聯翩,你想到了什麼呢?生答。

你們的想象很豐富。九十年前,我國著名詩人郭沫若憑藉自己豐富的聯想和想象給我們帶來了一篇美麗而又迷人的詩篇——《天上的街市》,看看他又想到了什麼。

二、檢查預習

1、作者簡介

郭沫若(1981—1978),原名郭開貞,四川樂山縣人,我國著名的文學家、歷史學家。他的著作很多,文學方面有詩集《女神》、話劇《屈原》等。

1、讀準字音,理解詞義

注音

飄渺( ) 閒遊( ) 隔( ) 燈籠( )

飄渺:也作“飄渺”。形容隱隱約約,若有若無。

淺淺:從表面到低或從外面到裏面的距離小。

閒遊:悠閒地逛

定然:必定

三、初讀,感知詩歌內容

1、聽錄音朗讀,瞭解朗讀節奏、重音。

2、學生按投影提示自由朗讀課文,把握朗讀節奏、語速、感情。

提示:節奏不宜強、聲音不宜大、速度不宜快。要做到輕鬆、柔和、舒緩、神往,充滿美好、恬靜的感情。

四、誦讀,理解詩歌大意

1、引導學生學習詩歌第一節

“遠遠的街燈明瞭”告訴我們什麼信息?

——時間是晚上,天已經黑了。

詩人面對黑夜看到了什麼?又想到了什麼?這麼寫有什麼作用?

——看到街燈,又想到明星。詩作開頭由街燈到明星帶有濃厚幻想色彩的聯繫,吸引着讀者的視線,從人間轉到天上,為下位具體描繪“天上街市”做好鋪墊。

2、引導學生學習詩歌的二至四節詩

概括出二至四節中詩歌想象的內容及想象的過程。

3、全詩共四個小節,哪些是實寫的,哪些是虛寫的?

(第一節:實寫 第二至四節虛寫)

4、朗誦全詩,再現詩歌語言,理解作者感情

五、品讀;賞析詩歌語言,理解作者感情

1、再讀課文,把自己喜歡的語句找出來,反覆讀一讀、品一品,然後把自己喜歡的理由説給同桌聽一停,再提出來,大家一起討論。

(提示:用詞準確、生動?語句優美?想象豐富?還是……)

2、詩歌中是怎樣描述牛郎織女生活的?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思想感情?(介紹寫作背景)

六、美讀:融入感情琅東詩歌

七、拓展延伸:聯想、想象訓練

發揮想象和聯想,補充下列句子

[例]甜蜜的夢像一條小魚,在水裏游來游去,想捉住他,它已經跑了。

1、月光照在地上,好像

2、牽牛花開放了,好像

3、籠子的小鸚鵡,好像

八、小結

板書:

天上的街市

郭沫若

街燈 明星 明星 街市 物品 牛郎織女

聯想 想象

對美好生活嚮往追求

實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