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國學 語言 詩詞 名言警句 對聯 雜談
當前位置:學問齋 > 範文 > 説課稿

【精華】説課稿彙總6篇

欄目: 説課稿 / 發佈於: / 人氣:2.53W

作為一名老師,編寫説課稿是必不可少的,説課稿有助於學生理解並掌握系統的知識。怎樣寫説課稿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説課稿6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精華】説課稿彙總6篇

説課稿 篇1

各位老師大家好

我説課的內容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魯科版書八年級第八章《功和機械能》第二節《功率》的內容。下面我將從五個方面對本節內容進行分析:

一、説教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第八章的內容充分體現了課程標準中提出的從生活走向物理,從物理走向社會,注重科學探究,提倡教學多樣化等基本理念。部分學生在學習浮力、壓強等知識後,會感到物理有些難學, 而逐漸失去學習興趣。 而第八章涉及的內容是緊密聯繫人們的日常生活和生產勞動的知識,本節教材通過學生的討論交流,採用與之前學習的速度定義進行類比,自然的引出功率的物理意義、概念及功率的計算公式和單位, 並列舉從生活和生產勞動的實際需要出發的實例,讓學生感到物理知識的實用價值和意義,感受到物理並不難學,有利於鞏固學生學習物理的興趣,有利於學生掌握學習物理的過程和方法。也為今後學習電功率等知識作了必要準備。

(二)教學目標

1.從身邊生產和生活實際中,認識做功不但有多少之分,而且有快慢之別,學生通過熟悉的生活實例感受到做功的快慢,學會運用類比速度定義的方法理解功率的概念、公式、單位。

2.學生通過實例,提高讀題能力和分析實際問題的能力,會計算簡單的功率問題。

3.學生通過閲讀一些物體的功率,對功率有一定的感性瞭解,提高學生的估測能力;通過舉例,學生加深對功率的理解,注重將物理知識應用於日常生活的意識。

(三)教學重點和難點

功率的概念的建立及理解(物理意義、定義、計算公式、單位)是本節課的重點。其中功率的概念建立是教學難點。

二、説教法

本節課採用以討論交流的情境導入方法為主,情景激學、比較、 閲讀、講解等方法為輔;用計算機多媒體課輔助教學,創設情景,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加學生閲讀量,擴大學生的知識面,也可節省許多板書時間,讓學生在課堂中能有更多的時間自主討論學習。

三、説學法

(一)學情分析

九年級學生經過半年多的新課程理念的薰陶及半年多物理新教材的學習,已基本領悟了物理學習的思路和方法,也有了一定的分析能力及歸納能力。九年級學生對物理學習有較強的求知慾望,也比較喜歡自己動手做實驗。

(二)學法指導

本着“學生是學習的主人”的宗旨,創設實際生活情景引導學生 觀察情景解決問題讓學生從生活走向物理, 知道比較做功快慢的實際意義;用討論與交流的學習方法知道比較做功快慢的方法,建立功率的概念,用閲讀的方法獲得對功率單位的感性認識,用練習鞏固對功率公式的理解,用估測方法學會測算人上樓時的功率,讓全體學生全面投入學習活動,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引導學生主動建構新知識。

四、説教學過程:

(一) 承前啟後,從生活到物理,引出課題

我先用多媒體課件播放畫面,提出實際生活中遇到的問題:這是某同學家裏要建造新房子正在挖地基的情景,這裏挖地基的兩種方式, 你認為應選擇哪種方法?為什麼這樣選擇?在學生討論後, 水到渠成的提出本節要探究的物理問題― ― 做功的快慢。

(二)以交流討論的教學方法為主,講授新課

1、討論交流比較做功的快慢 通過提供的兩情景:

一頭牛一天(12小時)能耕地5畝;一台耕地機耕地5畝需要3小時。

一個農民一天能收割一畝水稻;一部收割機一天能收割數十畝水稻

讓學生分組討論、交流,注意引導學生觀察 兩個情景中的不同條件。經過學生討論交流,教師引導學生分析歸納 討論結果,要比較物體做功的快慢,必須考慮兩個因素:一是物體做了多少功,二是物體做功所用去的時間。 比較做功的快慢有兩種方法,方法一:完成相同的功比較做功所 用的時間,時間越短做功越快;方法二:在相同的時間內比較做功的 多少,做功多的做功快。

2、用類比的方法建立功率的概念

用多媒體課件展示比較運動快慢的方法,從而水到渠成的建立出功率的概念,進而説出功率的物理意義、功率的概念、功 率的公式。

(三)鞏固練習與課內檢測:鞏固練習:迴歸生活,討論在建築工地,利用機械或人工將同一大堆磚從地上搬到五樓,你會選用什麼方法?請説説你的看法及理由.鞏固功率大小在現實生活中的意義;講解運用公式進行功率的計算,練習讀題能力和計算題思路步驟;最後進行課內檢測,主要以判斷題的形式給出,充分了解學生的.掌握情況。

(四)知識拓展與延伸:想想議議: 物理學或者生活中,還有那些場合需要表示一個物理量變化快慢的?從而培養學生知識遷移的能力

(五)課堂小結::可以把課堂傳授的知識儘快地轉化為學生的素質;簡單扼要的課堂小結,可使學生更深刻地理解政治理論在實際生活中的應用,並且逐漸地培養學生具有良好的個性。

(六)板書設計 我比較注重直觀、系統的板書設計,還及時地體現教材中的知識點,以便於學生能夠理解掌握。

五、説教材統整

本節課的設計與原教材的最大不同體現在兩方面,一是多媒體圖片的展示,延續了上節課機械功的實驗,而沒有用學生走或跑樓梯的實驗。主要是考慮到上課的實用性和普遍性,使得每一個學生在有限的時間和空間內體驗功率概念的形成過程。二是課堂應用方面,沒有采用傳統的習題來鞏固知識,而是通過回放引題中的動畫提出問題,採用搶答的方式回答,即做到了前後呼應,又加深了對概念的理解,也增加了教學的趣味性。通過展示視頻瞭解生活中常見的一些功率,把理論和實際緊密聯繫起來。

以上就是我對《功率》這節課的説課。不當之處還請各位老師批評指正。

説課稿 篇2

各位專家領導:

早上好!

今天我將要為大家講的課題是冪函數。

一、説教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冪函數》選自高一數學新教材必修1第2章第3節。冪函數是繼指數函數和對數函數後研究的又一基本函數。通過本節課的學習,學生將建立冪函數這一函數模型,並能用系統的眼光看待以前已經接觸的函數,進一步確立利用函數的定義域、值域、奇偶性、單調性研究一個函數的意識,因而本節課更是一個對學生研究函數的方法和能力的綜合提升。

2、教學目標

根據上述教材結構與內容分析,考慮到學生已有的認知結構心理特徵 ,制定如下教學目標:

(1)基礎知識目標:

①理解冪函數的概念,會畫冪函數的圖象。

②結合這幾個冪函數的圖象,理解冪函圖象的變化情況和性質。

③瞭解分段函數及其表示。

(2)能力訓練目標:

①通過觀察、總結冪函數的性質,培養學生概括抽象和識圖能力。

②使學生進一步體會數形結合的思想。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通過生活實例引出冪函數的概念,使學生體會到數學在實際生活中的應用,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2、利用計算機,瞭解冪函數圖象的變化規律,使學生認識到現代技術在數學認知過程中的作用,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慾望。

3、教學重點與難點

重點:常見冪函數的概念、圖象和性質。

難點:冪函數的單調性及比較兩個冪值的大小。

下面,為了講清重點、難點,使學生能達到本節設定的教學目標,我再從教法和學法上談談:

二、説教法

教學過程是教師和學生共同參與的過程,教師要善於啟發學生自主性學習,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要有效地滲透數學思想方法,努力去提高學生素質。根據這樣的原則和所要完成的教學目標,併為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我採用如下的教學方法。

1、引導發現比較法

因為有五個冪函數,所以可先通過學生動手畫出函數的圖象,觀察它們的解析式和圖象並從式的角度和形的`角度發現異同,並進行比較,從而更深刻地領會冪函數概念以及五個冪函數的圖象與性質。

2、藉助信息技術輔助教學

由於多媒體信息技術能具有形象生動易吸引學生注意的特點,故此,可用多媒體制作引入鏡頭,將學生引到這節課的學習中來。再利用《幾何畫板》畫出五個冪函數的圖象,為學生創設豐富的數形結合環境,幫助學生更深刻地理解冪函數概念以及在冪函數中指數的變化對函數圖象形狀和單調性的影響,並由此歸納冪函數的性質。

3、練習鞏固討論學習法

這樣更能突出重點,解決難點,使學生既能夠進行深入地獨立思考又能與同學進行廣泛的交流與合作,這樣一來學生對這五個冪函數領會得會更加深刻,在這個過程中學生們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得到進一步的提高,班級整體學習氛氛圍也變得更加濃厚。

三、説學法

我們常説:“現代的文盲不是不識字的人,而是沒有掌握學習方法的人”,因而在教學中要特別重視學法的指導。

老師先通過多媒體演示教科書中的5個問題,引導學生觀察上述例子中函數模型,歸納出幾個函數表達式的共同特徵:解析式的右邊都是指數式,且底數都是變量。這樣就引出本節課要講的冪函數。採用小組討論的方法,數形結合,培養學生互助、協作的精神,使學生“學”有新“思”,“思”有所“得”,“練”有所“獲”,學生會逐步感受到數學的美,產生一種成功感,從而提高學數學的興趣。

最後我來具體談一談這一堂課的教學過程:

四、説教學程序

1、創設情境,引入新課

由多媒體展示引入:本節課要講的冪函數。

把教學內容轉化為具有潛在意義的問題,讓學生產生強烈的問題意識,使學生的整個學習過程成為“猜想”,繼而緊張地沉思,期待尋找理由和證明過程。

在實際情況下進行學習,可以使學生利用已有知識與經驗,同化和索引出當前學習的新知識,這樣獲取的知識,不但易於保持,而且易於遷移到陌生的問題情境中。

説課稿 篇3

《夢想的力量》是一篇讀起來令人心靈震撼和感動不已的課文。課文充滿了濃濃的人性美,小瑞恩的善良、富有同情心令我們倍受感動,文中還有許多人在小瑞恩的感召下伸出了熱情的雙手,獻上了愛心,這同樣使我們感受到愛的温暖。

根據目前的情況,現在的學生都不太懂得關心別人的現況,設計這篇課文我意在教育學生做人要善良、富有同情心、懂得關愛他人,做事要有明確的目標,要想美夢成真,必須要有執著的態度和堅持不懈的奮鬥。我設計了五個環節:

1、談話導入,引出夢想

2、初讀課文,感知“夢想”

3、 品讀課文,明晰“夢想”之路(抓住字、詞、句去感受瑞恩的善良、堅強和執著)

4、研讀課文,感悟“夢想”力量

5、聯繫實際,以學導行

這是一篇略讀課文,篇幅較長。因此,教學開始前,我首先讓孩子們聽周筆暢的歌曲《夢想在望》,讓學生在感官體驗和生活經驗是理解的基礎讓學生初步感知夢想。這樣既能有效地緩解學生緊張的情緒,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也能讓學生初步感受美好夢想會帶給人希望和力量,為下面談感悟做感情鋪墊。第二步的初讀課文,感知“夢想”目的是讓學生在學習前對我們所學的知識有一定的目標指向,獲取初步的感觀印象,激發學生學習本文的積極性。我讓學生通過用自己喜歡的朗讀方式初步瞭解了夢想。我在課堂上能緊緊圍繞着兩個重點思考題“瑞恩的夢想是什麼?夢想是如何實現的”展開讀書,思考。“瑞恩的夢想是什麼?”學生一找就知道了,也初步感受瑞恩的`為人善良、有愛心。關鍵是夢想是如何實現的,從中去體會夢想的力量,這一環節是學習課文的重點,我在課堂上根據學生的發言情況,以學定教,適時進行補充、引導、點撥,形成生生互動,師生互動的局面,在學生彙報感悟的時候,我適時對學生進行朗讀指導。讓學生在琅琅的讀書聲中充分體會出瑞恩身上美好的品質和堅定執着的精神,在理解課文的基礎上聯繫到自身實際生活,談談自己的夢想,今後怎樣更努力實現自己的夢想。讓學生明白美好的夢想會給人帶來希望,會給人帶來無窮的動力。做到了學文明理,以學導行。這節課的教學任務我能順利完成,但課堂永遠充滿了遺憾,回思課堂,有待改進的地方還有很多:

一、 因為這是略讀課,要我們在一節課內完成,要完成各項任務勢必有很多地方都做的不足,在課堂上如能緊緊把握住學生的情感脈絡,多給學生讀書的時間,指導學生深入細緻地與文本對話、與作者對話,就能更深刻體會瑞恩以及文中其他人物的精神品質。雖然這篇文章語言樸實,但是藴涵豐富的情感,學生多讀不僅能拉近與文本的距離,讀出感情,而且越讀越有體會。俗話説:“讀書百遍,其義自現。”只有多讀,學生才會真正讀懂語言文字背後的意藴,有所感悟,有所收穫。讓他們明白要想美夢成真必須要有頑強的意志,堅持不懈付出艱苦的勞動。

二、學生的主觀能動性發揮的還不足,我還不夠放手給學生研究感悟的空間,體現不了學生主體作用。

三、我認為學生的發言面較窄,有部分學生充當了聽眾的“角色”

路漫漫長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在以後的教學中我還將不斷地查漏補缺,使自己的教學技能不斷提高。

説課稿 篇4

【説教材】

一、教學內容

《鋪滿金色巴掌的水泥道》講述了一夜秋風,一夜秋雨後,“我”無意中發現上學路上法國梧桐和水泥道的變化,然後開始觀察,發現鋪滿金色巴掌的水泥道很美的故事,表現了“我”對鋪滿金色巴掌的水泥道的喜愛之情。本文語言優美,通俗易懂,激發學生熱愛大自然的感情和渴望瞭解大自然、走進大自然的願望,在大自然的懷抱裏體會自由自在、無憂無慮的幸福童年,養成積極的生活態度。是激發學生善於留心觀察身邊事物變化的興趣,樹立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意識的好教材。

二、學習目標。

1.學會本課生字、新詞。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讀懂課文內容,體會並描述“我”在鋪滿金色巴掌的水泥道上行走的情形。

3.在自主學習和教師的引導下理解課文內容,體會作者對鋪滿金色巴掌的水泥道的'喜愛之情,激發學生善於留心觀察身邊事物變化的興趣,樹立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意識。

4.培養熱愛大自然的感情,感受大自然給生活帶來的樂趣,增強觀察自然、瞭解自然的意識。養成認真觀察的好習慣。

5.體會課文中一些句子表情達意的作用。

6.通過本課的學習,結合學生自己走進大自然時經歷的有趣事情或獨特感受,激發學生熱愛大自然的感情和渴望瞭解大自然、走進大自然的願望,在大自然的懷抱裏體會自由自在、無憂無慮的幸福童年,養成積極的生活態度。

三、教學重點

通過對內容的理解,學生能夠增強對大自然熱愛的感情,體驗大自然給人們生活帶來的快樂,增強觀察自然、瞭解自然的意識。

四、教學難點

學習課文內容,體會作者對大自然的喜愛之情;體會細緻觀察的重要性,懂得只有細心地觀察,才能發現事物的本質,才能發現生活中的美。學習作者善於觀察事物,養成認真觀察的好習慣。

【説教法】

1.美讀感悟法:

文章語言優美,讀起來琅琅上口,因此,“美讀”是本課最重要,也是最主要的方法。“閲讀是學生個性化的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代替學生的實踐。”對於三年級學生來説,更不必過多的講解分析,最主要讓學生多讀,同時教師要巧妙地藉助課件,藉助對學生讀書的評價,幫助學生在讀中去感受,領悟,使學生感受到語言文字中所描繪的鮮明形象,引起學生對課文中描述的事物與情景的關注,入境入情,促進學生自悟自得,受到美的薰陶,激起觀察自然的興趣。

2.多媒體情景法:

因為國小生生活經驗少,但好奇心強,容易激發興趣,因此,我運用電教手段,創設多種情景,展示課文相關圖片,使學生在完全置身於課文所描繪的情景的同時,輕鬆、愉快、積極、主動的學習。同時,形象直觀的課件展示,有助於學生讀懂課文,感悟到語言文字帶來的美,體驗到發現的樂趣,也有助於突出教學重點,突破教學難點。

3.質疑問難法:

古人云:“學起于思,思源於疑。”課堂教學中,運用恰當的手段,引導學生質疑問難,能激發濃厚的思考興趣和創新思維。

【説學法】

語文學習教無定法,重在得法,貴在用法,施教之功,貴在導學,因此,語文學習不僅要幫助學生學習和掌握知識,更重要的是讓學生學會求知,讓學生學會學習方法,變“我學會”為“我會學”。結合本課語言優美,情境奇特的特點,我引導學生用“自讀自悟、美讀交流、入景體驗,昇華情感”等學習方法來理解課文內容,感悟文章意境之美,體驗探究自然之樂。

【説教學程序】

一、創境質疑,激探究之情。

出示法國梧桐樹圖片,鼓勵學生交流收集到的法國梧桐樹的資料。交流談話導入課題,鼓勵學生看課題進行質疑:巴掌為什麼是金色什麼?水泥道上怎麼會鋪滿金色巴掌?並引導學生聯繫對梧桐樹的介紹,把梧桐樹和巴掌連起來,説一句話。這樣,一方面注重學生“説話”訓練,培養學生口頭表達能力,體現語文學科“工具性”的特點;另一方面,學生所敍述的內容都融入了學生獨特的體驗與感受,體現語言學科的人文性。同時,激起學生學習的興趣,激起學生探究的慾望。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閲讀教學中,存在着多種對話。但對話的基礎應是學生潛心融入文本。在學生產生了讀書興趣、探究慾望後,讓學生自讀全文,體驗自主學習的樂趣,為“美讀”打下基礎。

1.自讀課文,讀準字音,讀通句子。

2.遇到不認識的字、不理解的詞用自己喜歡的方式來解決,解決不了的提出來。

3.檢查自讀情況。

4.熟讀課文,理清課文層次。

三、指導朗讀,深入探究。

如何指導學生感悟語言文字的美,教師不必細細講解、分析,應重視“讀”。因此,教學中教師以讀代講,以評代導。

1.讀第一自然段,結合自身經歷談感受。

2.讀第二部分,瞭解作者的發現,感受作者的情感。

(1)自由讀第第二至十一自然段,思考:“我”有什麼新發現?

(2)有了新發現後,“我”有什麼變化?

(3)此時此刻,你有什麼感受?(學生暢所欲言)

(4)此時此刻,作者又有什麼感受?(我第一次覺得,門前的水泥道真美啊!)

四、聯繫實際,課外延伸。

1.學習本課後,你有什麼感受?相互交流。

2.教師小結:我們要走進大自然,善於留心觀察身邊事物變化,在大自然的懷抱裏體會自由自在、無憂無慮的幸福童年,養成積極的生活態度。

説課稿 篇5

一、説教材:

教材地位

這是國小語文課本第一冊的一篇詩歌,詩歌以簡單易懂的語言,描繪了一幅漂亮的江南圖,這對於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是很重要的。本詩歌我將分2個課時進行授課,這是第2課時。

教學目標

1、理解文中的詞語、句子。

2、學會由遠至近,由左至右地看圖。

3、體會江南風景之美,從而產生熱愛祖國山河,愛護環境的感情。

教學重點:

1、理解文中的詞語、句子。

2、感受江南之美。

教學難點:

在無法親臨其境的情況下感受江南之美

二、説教法:

根據國小生的思維特點以及本課的實際情況,我採用了以下教學方法:

1、舊知導入法。温故而知新,運用舊知導入可以為學生學習課文打好基礎。

2、情境陶冶法。由於國小生是以具體形象思維為主的,在無法讓其親臨江南的情況下,為學生創設一個旅遊的情景,讓他們可從聽覺、視覺感受江南的美。

三、説學法:

新課程表明:閲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閲讀實踐,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有所感悟和思考。使學生評價成為學生朗讀提高的推動力,同時也在正面、互動的評價中為課堂教學營造民主和諧的氛圍。為此,在學生學法方面,我主要採用了以下兩種:

1、朗讀感悟法。

2、小組學習法。

四、教學過程:

1、複習導入,鞏固知新

一個字由陌生到熟悉乃至識記在心,是需要反覆鞏固練習的,因此,我選擇了用開“小火車”的形式來回顧上節課學過的生字詞,而這種富有童趣的識字遊戲有效地避免了識字的枯燥,鞏固了生字識記。

2、創設情景,激發想像

在複習完生字詞之後,我對學生説:“同學們,我們即將坐火車出發去江南了,你們準備好了嗎?那麼,現在讓我們帶上生字寶寶一起出發吧。”這樣我們可以從語言上為學生營造一個想像中的旅遊情境,激發學生對江南進行想像。

接着,我再以一個導遊員的身份向學生簡單介紹江南,讓學生對它有一個大概的瞭解,為學習下文打好基礎。

3、配樂朗誦,渲染氣氛

本環節我將會採用以音樂為背景,引導學生通過看一看,讀一讀等來感受江南的美。

(1)聽一聽

在音樂中,我運用語言將學生帶入“江南”之中。“哇!同學們看,小小的竹排順水飄流,兩岸都長滿了綠綠的樹木、禾苗,鳥兒在盡情歡唱,魚兒歡喜地跳出了水面,江南的景色多美啊!”通過配樂來渲染氣氛,可以有效地將學生帶入想像的情境。

(2)看一看

一年級的學生,思維有很大的跳躍性,他們往往是看到什麼就説什麼,所以,在這裏我有意識地教會他們從遠到近,從左到右地看圖。看圖後引導學生説感想,可以讓學生有口語練習機會的同時,也讓其對江南的感情加深。我是從兩個問題引導的:

① 遠處有什麼?近一點呢?再近一點呢?

② 如果你是那個小男孩,你在這樣美的風景中,你的.心情是怎樣的?

(3)讀一讀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讓學生多讀、多想,有利於學生更好地理解課文。為此,我採用了學生朗讀,老師解釋交叉進行的方式進行教學。

把課文分為三句。第一句指名朗讀,再重點解釋“順水流”,通過讓學生動手貼一貼的方式,幫助其理解。然後再讓學生分組學習,用自己喜歡的方式把第一句讀給你的組員聽,引導學生朗讀時要把鳥兒、魚兒的歡快之情表達出來。這可以很好地體現了語文新課標的要求:閲讀是學生個性化的行為,老師要尊重學生的獨特體驗。

在文章第二句學習中,我將採用圖文結合的方式來教學,再次引導學生看圖,圖文對應。我是從兩個問題來引導的:

① 兩岸有什麼?左邊有什麼?右邊有什麼?

② 樹木的數量多還是少?禾苗是什麼顏色?

接着再解釋什麼是禾苗。

學習第三句時,我重點引導學生理解為什麼江南是魚米鄉,以及為什麼説竹排是在畫中游。幫助學生釋疑。

4、課後練習,拓展知識。

課後作業:

(1)把江南的美麗風景介紹給你的父母或朋友。

(2)對江南有興趣的同學,可以搜索有關江南的資料。

設計兩個層次的作業,可以有效地照顧不同層次的學生,做到因材施教。

説課稿 篇6

各位領導和老師,大家下午好!今天我説課的題目是高中數學蘇教版必修2第二章第一節內容《點到直線的距離》下面我想談談我對這節課的一些淺薄的認識。

解析幾何是17世紀數學發展的重大成果之一,其本質是用代數方法研究圖形的幾何性質,體現了數形結合的重要數學思想,其主要內容是計算和證明,而計算問題則主要是距離和角的計算。其中距離的計算主要包括點、線、面之間距離的計算,而點到直線的距離處在關鍵的位置上。

《點到直線的距離》這一節是研究平面元素的位置關係,由定性研究到定量研究的第二節課。它是解決點線、線線距離的基礎,也是研究直線與圓、圓與圓位置關係的重要工具,同時為後面學習圓錐曲線作準備。教材試圖讓學生經歷探索點到直線距離公式並論證這個公式的過程,深刻領會藴涵於其中的數學思想和方法,如數形結合、算法、函數等;並讓學生享受作為學習主體進行探究、發現和創造的樂趣。

教材中以算法語言的形式給出了兩種推導點到直線的距離公式的方法,尤其是第二種方法是通過構造形解決數的問題,然後再把形代數化,這一正一逆,使數與形達到了完美的結合,其藴含的重要思想,需要學生細細體會。

針對咱們師範學校學生的特點,結合本教材,本着低起點、高要求、循序漸進,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的原則,我制定了以下教學目標:

首先是掌握點到直線的距離公式,並能運用它解決一些簡單問題;其次通過運用面積法推導點到直線的距離公式的推導過程,使學生進一步瞭解數學結合思想在解決具體問題中的重要作用;第三讓學生經歷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過程,充分感受點到直線的距離公式的推導過程;同時通過此過程,滲透算法、化歸等思想,培養學生勇於探索、勇於創新的精神。

我把點到直線的距離公式的推導思路以及其簡單的應用作為本節課的教學重點,而點到直線的距離公式的推導思路我認為同時也是本節課的教學難點。

根據教學內容和學生的學習狀況及其認知特點,本節課我準備採用類比探究式教學模式。即:從學生熟知的實際生活背景出發,通過由特殊到一般、從具體到抽象的課堂教學方式,引導學生探索點到直線的距離的求法。讓學生在合作交流、共同探討的氛圍中,認識公式的推導過程及知識的運用,進一步提高學生幾何問題代數化的數學思維能力。

下面我想説一説我的教學過程設計。本節課我準備通過以下四個環節進行。分別是問題情境——合作探究——應用舉例——歸納總結。

也就是首先從一個具體的實際問題入手,引導學生將其轉化為解析幾何問題,建立座標系,由此引出本節課題,同時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簡單的數學建模能力。

接下來進入到第二個環節,即點到直線的距離公式的推導過程。這個環節我主要是通過三個具體的問題實現的。而這三個問題是由特殊到一般、從具體到抽象的過程,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

第一個問題雖然簡單,但是是後面兩個問題的基礎,因此我準備平均3到4位同學一組放手讓學生討論解決這個問題的方法,在學生討論的過程中,適時的引導學生從不同的角度分析問題,進而尋求到不同的方法。那麼結合學生現有的知識水平,我認為學生可能會想到的方法不外乎會有以下幾種:(1)兩點間的距離公式;(2)面積法;(3)向量法。

也可能會有同學採用以下這兩種方法。由於這個問題比較簡單,因此我準備讓學生結合找到的方法解決這個問題並相互驗證方法的正確性,體驗成功的喜悦

在問題一的'基礎上,引導學生尋找問題二的解決辦法,這一過程,最重要的是將其化歸為第一個問題的解決辦法。即過點P向X軸和Y軸作垂線構造直角三角形,進而引導學生髮現第一個問題的解決方法依然適用於問題二。

這樣有了以上兩個問題的解決作為鋪墊,第三個問題的解決就是順理成章的了。雖然在前面兩個問題的解決中並沒有要求學生説出詳細的思路,但是經過兩次針對性的訓練,學生心裏應該有一個大概的思路,因此我準備分成以下三個層次進行:

第一個層次是讓學生説一説面積法推導點到直線的距離公式的思路;第二個層次則是師生共同用算法框圖的形式把思路寫出來;第三個層次則是在以上兩個層次的基礎上,師生合作推導點到直線的距離公式的詳細過程。

最終推導得出點到直線的距離公式。

為了能夠讓學生迅速的掌握點到直線的距離公式,我準備通過以下三個具體的例子及相關練習進行鍼對性的訓練。

第一個例子是公式的簡單應用問題,學生應該能夠很輕鬆的解決,同時在學生完成第一個例子的基礎上給出一個思考題,學生通過畫圖也應該能夠解決。

而第二個例子則是公式的逆向運用問題,需要提醒學生注意多解的情況。那麼第三個例子有以下幾個目的:第一個目的是公式的簡單應用,第二個目的則是讓學生髮現選擇不同的點平行四邊形的高不變,第三個目的則是為平行直線間的距離作鋪墊。

接下來是進行歸納小結,此時應該重點強調數形結合思想在本節課的充分體現。

最後是佈置作業。

以上就是我的説課內容,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