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國學 語言 詩詞 名言警句 對聯 雜談
當前位置:學問齋 > 範文 > 教學反思

運算律教學反思15篇

欄目: 教學反思 / 發佈於: / 人氣:4.33K

作為一名優秀的人民教師,我們的任務之一就是課堂教學,藉助教學反思我們可以拓展自己的教學方式,我們該怎麼去寫教學反思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運算律教學反思,歡迎閲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運算律教學反思15篇

運算律教學反思1

教材分析

這節課主要教學乘法交換律和結合律進行相關的簡便運算,由於學生已有應用加法運算律進行簡便計算的基礎,所以本課時的主要目標是對“兩個數相乘”進行簡便計算的教學,以及對簡便運算方法的提升。

學情分析

在學習本節課乘法交換律、結合律之前,學生已經學習了加法交換律和結合律,逐步學會了不完全歸納法和用字母表示數學規律,並運用規律進行簡便計算。本節課在此基礎上,重點讓學生經歷探索乘法交換律、結合律的過程,並會運用乘法交換律、結合律進行簡便計算的方法。在學生日常的自學活動中,重視讓學生依據已有的知識和經驗自主探索,重視小組的合作與交流,所以學生的理解能力、自學能力和合作能力正逐漸提高,良好的自主學習習慣正在逐漸養成。

教學目標

1、讓學生經歷乘法交換律和乘法結合律的探索過程,理解並掌握規律,能用字母表示規律。

2、讓學生學會運用乘法交換律和乘法結合律進行簡便計算,體驗運算定律的應用價值,培養學生的探究意識和問題解決能力,增強數學的應用意識。

3、培養學生觀察、比較、概括等思維能力,使學生在數學活動中獲得成功的體驗。

教學重點和難點

1、引導學生概括乘法交換律、結合律。2、乘法交換律和結合律進行簡便。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發現問題

師:同學們喜歡搭積木嗎?

生:喜歡

師:我們的淘氣也很喜歡搭積木,而且聰明的他還從其中發現了一些數學的奧祕呢,你們想知道是什麼嗎?

生:想

師:那好,就讓我們一起去探索與發現。

二、探索乘法交換律

播放課件1,出示情境圖。(用小正方體搭成的一個長方體的一面)

師:你知道圖中有多少個小正方體嗎?説説自己是怎樣想的。

生:我是橫着數一行有5個小正方體,一共有4行,5×4=20個。

生:豎着數一排有4個小正方體,一共有5排,4×5=20個。

師(板書5×4=4×5)可以這樣寫嗎?為什麼?

生:可以因為積相等,(求的就是一個整體)

師:認真觀察這個等式,你能發現什麼奧妙嗎?

生思考,彙報(數字相同,交換了位置,積不變)

師:你們的發現淘氣也找到了,不過喜歡思考的他還想到了一個問題,是不是所有的兩個數相乘交換乘數的位置積都不變呢?

生:……

師:請你幫淘氣舉一些這樣的例子來驗證一下行嗎?

生舉例驗證

師:大家找到了這麼多例子,也就是説兩個數相乘交換乘數的位置,積不變是普遍存在的一種規律,如果用a、b表示兩個數,你能寫出發現的規律嗎?

生説師板書:

a×b﹦b×a叫做乘法交換律

師:a.b指的是什麼?

[設計意圖:乘法的結合律探索中往往包含着交換律,因此先經歷交換律的`探索過程既把分散的情景整合為一個整體,又為乘法結合律的學習作了鋪墊。]

三、探索乘法結合律

1、課件2出示情景圖(書54頁)

師:請大家認真觀察,估一估搭這個長方體用了多少個小正方體?

學生獨立觀察、思考後集體交流。(説説估計的方法)

師:誰估計的準確呢?請同學們在本子上算一算。

(學生獨立思考,計算,教師巡視)

師:誰願意把你的想法介紹給大家?

生舉手彙報,師追問:怎樣想的?

師引導從上面、正面觀察

上面:(3×5)×4

師:這個算式可以寫成(5×3)×4 嗎?

生:可以,都是求同一個物體,

生:可以,雖然3和5的位置交換了,但根據乘法的交換律它們的積不變。

師:出示4×(5×3) 可以這樣寫嗎?

生交流,師引導可以把(5×3)看成一個數,這裏也運用了乘法的交換律。

正面:(4×5)×3

師:你還可以怎樣寫?根據是什麼?

生:(5×4)×3 3×(5×4)

[設計意圖:通過對算式的變換,鞏固乘法交換律]

師:細心的淘氣在這些算式中發現了兩組特別的算式,(師擦掉其它算式,留下(3×5)×4 3×(5×4)請同學們比較這兩個算式你發現了什麼?把你的發現告訴大家。

生;乘數相同,三個數的位置不相同,運算順序不同,積相同。

師:可以寫成(3×5)×4 = 3×(5×4)嗎?

生思考回答。

[設計意圖:通過對算式異同的比較,讓學生自己發現規律。]

2、提出假設,舉例驗證

師:你們的發言很精彩,那麼象這樣的三個乘數的位置不變,改變運算順序,積不變是不是在其他算式中也存在呢?你還能舉出例子來嗎?可以是兩位數或三位數相乘的,為了節省大家計算的時間,在運算時可以使用計算器

(學生在小組內舉例交流討論,教師巡視指導。)

師:誰願意介紹一下你們舉例的情況。

生:……

3、概括規律

師:從剛才大家所舉的例子來看,每一組的結果都是相同的。這樣的例子多不多?(生:多)能不能舉完呢?(生:不能)那麼從中你又能發現乘法運算中的什麼規律嗎?

生思考概括

師:你們概括得真好,你能用三個不同的字母分別表示乘法算式中的任意三個數字,寫出我們發現的規律嗎?

生説師板書:

(a×b)×c﹦a×(b×c)叫做乘法結合律

四、運用模型,完成練習

1、學生獨立完成“練一練”1題。最後運用課件集體訂正。

2、運用乘法結合律很快算出38×25×4 42×125×8

生獨立完成,小組交流後彙報

3、完成“練一練”。先要求學生獨立計算,教師巡視,發現有錯的讓該生上去視屏展示,集體交流,並説明運用了什麼規律。

[設計意圖:通過練習讓學生能夠獨立運用乘法結合律進行簡便運算.對所學的知識通過練習加以鞏固運用。]

五、小結:

1、這節課你學到了什麼?

2、我們是怎樣認識這個好朋友的?

板書設計

運算律:乘法交換律、結合律

a×b﹦b×a (a×b)×c﹦a×(b×c)

運算律教學反思2

加法的交換律和結合律一課是四年級上冊的內容,是在學生經過較長時間的四則運算學習,對四則運算已有較多感性認識的基礎上學習的。學生從國小低年級開始就接觸過加法的驗算和口算等方面的知識,對此有較多的感性認識,這是學習加法交換律和結合律的基礎。教材安排這兩個運算律都是從學生解決熟悉的德育教育的情景引入的.,讓學生通過觀察、比較和分析,初步感受運算的規律。然後讓學生根據對運算律的初步感知,舉出更多的例子,進一步觀察比較,發現規律。教材有意識地讓學生運用已有經驗,經歷運算律的發現過程,讓學生在合作與交流中對運算律地認識由感性逐步發展到理性,合理地構建知識。

課程標準提出“讓學生經歷有效地探索過程”。教學中以學生為主體,激勵學生動眼、動口、動腦積極探究問題,促使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觀察比較——舉例驗證——得出結論”這一數學學習全過程。學生掌握了學習方法,就等於拿到了打開知識寶庫地金鑰匙。

在教學加法,乘法交換律時,主要是滲透“觀察比較——舉例驗證——得出結論”這一學習方法,這其中要注意方法的科學性,因為學生往往只通過一個例子就輕率的得出規律,這時教師就應該引導學生本着嚴謹科學的學習態度,只有通過一些的舉例,和練習來驗證,得出規律,體驗不完全歸納的數學方法。

到了加法結合律就要讓學生嘗試運用這種方法自己去探索規律了。由於加法結合律是本課教學難點。教學中安排了三個層次,首先學生在觀察等式,初步感知等式特徵的基礎上模仿寫等式,在模仿中逐步明晰特徵。第二層次在觀察比較中概括特徵,通過“由此你想到了些什麼”引發學生由三個例子的共同特徵聯想到是否具有普遍性。從而得到猜想:是不是所有的三個數相加都具有這樣的特徵,再通過學生大量的舉例,驗證猜想,得出規律。

本課圍繞“觀察比較——舉例驗證——得出結論”這一數學方法展開,從學生的學習情況來看,通過本課的學習不但掌握了加法交換律,加法結合律的知識,更重要的是學會了數學方法,所以到課尾出現了學生由加法運算律引深到加法的結合律知識,顯示學生掌握數學方法後產生強烈的學習願望和熱情。這正是老師努力培養學生終身學習必備的能力。

值得一提的是,從循序漸進觀察比較,因勢利導舉例驗證,到自然而然結論推出,要充分發揮學生的自主創新,充分引導學生自行歸納,實現了運算律的抽象內化運用的自我和認識飛躍,同時也體驗到學習數學的樂趣和成功情感。不能説是這節課的完美之處。

運算律教學反思3

1、猜想一種學習的方法,很多世界性的難題和這些難題的解決都得益於猜想這樣一種學習的方法。

關於這節課的第一個環節——由加法交換律、加法結合律進而猜想出乘法交換律、乘法結合律的內容。那麼我在想我們在解決一個實際的問題時,會不會有一個即定的方法。通常情況下我們不可能知道應該朝哪一個方向去猜想,需要我們去搜索,有時它會突然冒出來(即直覺)。所以我認為猜想的重點是怎樣把聯想的對象(這裏指加法交換律、加法結合律)找出來(即找到一個思考的方向)這應該是這節課的關鍵。

2、驗證的過程。

這節課驗證的過程是這樣:因為所有學生寫出來的算式都證明這個定律是正確,所以這個定律是對的。這個過程對嗎?實際上這個過程不一定正確,雖然在國小階段主要採用的是演繹法和不完全歸納法。驗證的.過程應該是學生對定律內容的理解,舉例子只能説明學生對定律內容的一個表層的認識,是非常具體的(即根據定律的字面意思去理解)。應該引導學生從乘法意義上理解乘法交換律(如6×7,7×6它們都表示6個7相加是多少或7個6相加是多少,它們表示的是同一個意義,所以它們的積是相同的),這樣的話學生對乘法交換律的理解是更進一步的即在抽象層面上的。我後來覺得是否可以這樣:當學生引出了字母公式後,師:我們通過舉例子可以知道這個定律是正確的,那你們還有其他的想法?(如果沒有)師:能不能根據乘法意義來理解這個乘法交換律?(讓學生説説怎麼去理解)

3、缺乏深度。

從這幾個方面來説:1對兩個定律的理解,停留在表面沒有對內容進行深入的理解(進行抽象的概括)從學生方面來説,缺乏挑戰,沒有難度。特別對乘法結合律的理解,沒有能及時地進行總結,以至當出現於內容不是一致的時候)學生就覺得有點困難。對結合律的理解應該讓學生理解到結合律就是三(幾)個數相乘,不管那兩個數相乘再和第三個數相乘,它們的積都一樣。要使學生這樣去理解。第一,通過舉例子(寫出算式來驗證);第二,通過生活實際來理解三個數相乘是怎麼回事。最後可以問:學習了這兩個定律你認為有什麼用?(讓學生説到可以使計算簡便)。我認為如果這樣的話,自己這節課有個非常突出的特點就是以一種學習方法貫串整節課:聯想_猜想_驗證_抽象

運算律教學反思4

本節課主要內容是加法的交換律和結合律,並且孩子們剛學完四則運算,對四則運算已有較多感性認識。本節課我是以孩子們最熟悉的體育大課堂中的體育活動為情境引入的,讓學生通過觀察、比較和分析,初步感受運算的規律。然後讓學生根據對運算律的初步感知,舉出更多的例子,進一步觀察比較,發現規律。

1.提供自主探索的機會

本節課以學生身邊熟悉的情境為教學的切入點,激發學生主動學習數學的需要,為學生進行教學活動創設了良好的'氛圍。通過學生自己提問題,自己解決問題,對兩個算式進行觀察比較,喚醒了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使學生初步感知加法運算律。在探索加法運算律的過程中,為學生提國自主探索的時間和空間,使學生經理加法運算率產生的形成的過程,同時也在學習活動過程中獲得成功的體驗,增強學生學習數學的信心。

2.關注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

在學習加法運算律之前,學生對四則運算已有了較多的感性認識,為新知的學習奠定了良好的基礎。教學中注意激活學生原有的知識經驗,讓學生始終處於主動探索知識的最佳狀態,促使學生對原有知識進行更新、深化、超越。

3.引導學生在體驗中感悟數學

教學設計中注意引導學生在數學活動中體驗數學,在做數學中感悟數學,實現了運算律的抽象內化運用的認識飛躍,同時也體驗到學習數學的樂趣。 不足之處:

1. 在探索加法結合律的過程中應該再放開一些,引導學生觀察、比較和分析,找到實際問題不同解法之間的共同特點,初步感受運算律。

2. 安排這兩個運算律教學時採用的都是不完全歸納推理,因此在教學加法結合律時也應該讓學生多舉些列子,讓學生去評價舉的列子好不好,讓學生自己去發現結合是把可以得出整百整十的數放在一起,而不是隨意的亂編。然後進一步分析、比較,發現規律,並先後用符號字母表示出發現的規律。

運算律教學反思5

本學期學習了乘法運算定律。乘法運算定律包括乘法交換律、乘法結合律。

學生對於加法交換律和乘法的交換律掌握較好,然而對於乘法結合律則運用得不太理想。

反思造成的原因及解決辦法如下:

第一,學生現在只是能夠初步認識,還不明白這幾個運算定律的作用和意義。

第二,學生不能正確的分析算式並正確的運用運算定律,如遇到25× 16就不知道如何計算 ,有時會把16分成10×6,有時會寫成25×10+6 ,針對上述情況還需對學生加強算理、算法的理解,更要在學生的腦海中滲透“湊整”的'思想。

第三,對於有些算式,有的學生甚至運用運算定律折騰了一番又回到了原來的算式,不會靈活處理。

綜上所述,學生並沒有深刻體會到運算定律帶來的方便,解決辦法可以是多講多練,多做一些對比性強(能簡便與不簡便的混合運算)的題目,不斷的培養學生的數感,在不斷的重複練習過程中,體會應該如何運用運算定律,(以能湊成整十、整百的優先組合為原則)也就是如何做題。等接觸的題目類型多了,我想學生會感悟到原來在計算的過程中運用運算定律可以使運算過程變得簡單,這樣,學生在計算的時候,自然就會去運用了,而且會十分的感興趣

運算律教學反思6

學生從一年級就開始接觸加法計算,對加法積累了較多的感性認識,這是學習加法交換律和結合律的基礎。教材安排這兩個運算教學時,採用了不完全的歸納推理。兩個運算律都是從學生熟悉的實際問題的解答引入,讓學生通過觀察、比較和分析,找到實際問題不同解決之間的共同特點,初步感受運算規律。然後讓學生根據對運算律的出步感知舉出更多的例子,進一步分析、比較,發現規律,並先後用符號和字母表示出發現的規律,抽象、概括出運算律。教材有意識地讓學生運用已有經驗,經歷運算律的發現過程,使學生在合作與交流中對運算律的認識由感性逐步發展到理性,合理地建構知識。

1、提供自主探索的機會。

“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上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在探索加法運算律的過程中,教師為學生提供自主探索的時間和空間,使學生經歷加法運算律產生和形成的過程,同時也在學習活動中獲得成功的體驗,增強了學習數學的信心。

2、關注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

在學習加法運算律之前,學生對四則運算已有了較多的感性認識,為新知學習奠定了良好的基礎。教學中始終處於探索知識的最佳狀態,促使學生對原有知識進行更新、深化、突破、超越。

3、引導學生在體驗中感悟數學。

教學設計中注意引導學生在數學活動中體驗數學,在做數學中感悟數學,實現了運算律的抽象內化與外化運用的認知飛躍,同時也體驗到學習數學的樂趣。

我覺得下面幾點很重要:

1、注意引導學生觀察、比較、體驗。在運用定律,進行簡便計算的過程中,我並沒有直接讓學生進行簡便計算,而是通過填空的形式進行比較,你比較欣賞哪一種,使學生初步感覺到運用加法定律可以簡算。在此基礎上出示例題,這樣學生是在充分體驗的基礎上真正感受到運用運算定律的優點,可以培養優化意識,讓更多的學生自然而然地產生運用定律進行簡算的慾望,從而再次激發學生的求知興趣。在學生體驗到運用加法定律能夠簡算以後,我再提出:是不是所有的算式都能簡算呢?並在鞏固練習中穿插了一道不能簡算的題目,進一步培養學生注意觀察、分析問題的能力。

2、在本單元的.練習設計上,我力求有針對性,有坡度,同時也注意知識的延伸。針對平時學生練習中的錯誤用加法結合律簡算。在連線題目中,加法運算律的擴展型,通過練習讓學生明白加法運算律也可以是兩個數的差,也可以是三個數的和,使學生對加法運算律的內容得到進一步完整。總之,在本單元的教學中新理念有所體現,但在具體的操作中還缺乏成熟的思考,學生的積極性沒有充分調動起來,而且在生活情境的創設中對情境的趣味性、興趣性、情境性不能很好的體現。

3、引導學生注重語言概括。四年級的學生通過直觀感知能夠理解加法運算律的涵義,也能夠用具體的算式來驗證加法運算律,用字母、符號來表述加法運算律,但是當讓他們用自己的語言來描述加法運算律時,就很困難了。這主要符合皮亞傑關於兒童認知發展的四個階段規律:7歲—12歲是屬於具體運算階段,這一階段的特徵雖然兒童能夠記住另外一個人所給的定義,並再現他們已經記住的東西,但他們自己卻很少能夠給出一個清楚的描述性定義,也就是這一階段的孩子揭示概念本質屬性的能力弱,要學生下定義、描述規律是困難的。因此我花了較多的時間讓學生會用語言表達加法運算律,如:通過驗證表達結論——再用自己的話説説——再解釋字母公式。從而促使學生能夠真正理解定律的含義。

運算律教學反思7

本節課是對加法運算律的運用,通過這節課的教學,一方面鞏固學生對加法交換律和結合律的理解和運用,另一方面是讓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進一步體會到學習運算律的價值。

首先以計算47+58+42為教學例題,討論:你會怎麼做?生:先給58+42加上小括號。運用了加法的結合律。師:怎麼計算89+14+56。最後出示:78+(47+22),學生獨立做在本子上。交流時,強調這裏運用了加法的.交換律和結合律。練習時候,我以怎麼計算204+417為例,學生獨立完成。交流時出現兩種情況:一個是把204拆成200+4,一個是把417拆成400+17。師:哪個數更接近整百呢?把哪個數拆開更有利於我們接下來的計算?學生們統一了認識,在後來的練習中,還是有好多孩子不能選擇更接近整百的數去拆。

對於例如:345+201這樣的計算,在怎樣運用簡便計算時掌握的不是很好。這反映了學生對於運算律的運用還不夠靈活,尤其是對運算律的逆向運用,我覺得可以進行一個專項的訓練。

運算律教學反思8

本節課藉助研究相遇問題,來學習乘法分配律。教學時學生在觀察信息窗的基礎上提出問題,認識到求濟青高速公路全長約多少千米就是求相遇時兩車共行了多少千米。由於前面學生已有了學習相遇問題的基礎,學生一般都會用兩種方法解答。即先求1小時兩輛汽車所行的速度之和,再求2小時共行多少千米;和先分別求出兩輛汽車所行的路程,再把兩車的路程相加。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觀察比較這兩種算式,模仿對乘法結合律學習的方法,引入對乘法分配律的研究。讓學生再次經歷猜測、驗證、得出結論的數學學習方法的.過程。加強學生學習方法的指導。學生在學習中能夠初步用自己的語言表述乘法分配律,雖然還不夠準確,學生已能初步理解。乘法分配律的應用是個難點,對於像135×6+65×6這樣的題,特點比較明顯,讓學生獨立計算,嘗試解決,然後集體交流,提升認識。交流時啟發學生説清是怎樣運用乘法分配律的就可以了。對12×105這樣的題進行簡算,特點不明顯,要將105想成100與5的和,這是一個難點。我是這樣突破的,12×105就是求105個12是多少,可先求100個12是多少,再求5個12是多少,合起來就是105個12是多少。這樣學生能夠更好地理解。在進行自主練習時,儘量讓學生獨立完成,在大部分學生完成後,集體訂正,每道題都要求學生説説是怎樣想的。提高學生的認識,使學生從形式到算理掌握這個運算定律。

運算律教學反思9

本節課一方面鞏固學生對加法交換律和結合律的理解和運用,另一方面是讓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進一步體會到學習運算律的價值。在第一節課的教學中,在揭示運算律的意義時,也曾提到過,但只是點到為止。在本節課中是作為重點來講的。所以在教學時,要着重體現出學生運用加法運算律進行簡便計算的探索過程。

一、加強了對比的力度(運用運算律和不運用運算律在計算上的對比)。

例如在教學例題:29+46+54時,首先讓學生嘗試自行解決,大部學生根據已有的知識,知道應該從左往右計算,先算29+46=75,75+54=129。少部分學生通過觀察發現46+54能湊成100,可以先加起來:29+46+54=29+(46+54)。將兩種做法讓學生書寫在黑板上,讓學生進行觀察比較。追問:第二種方法正確嗎?為什麼可以先計算46+54呢?(生:可以湊成100,整百數再加一個數就簡便了。)這樣對比的結果是顯而易見的,使學生清楚地認識到進行簡便計算是運用運算律的結果,同時學生也能體會到運算律的價值所在。

二、小組活動,巧妙安排,得出規律。

新課改提出:教師應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向學生提供充分從事數學活動的機會,幫助他們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過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與技能、數學思想和方法,獲得廣泛的數學活動經驗。當學生的學習興趣被激起,強着發表自己的意見時,我提出讓學生通過小組合作,去驗證自己的猜測,這是符合學生的內心需要的`,他們需要動筆計算證實自己的想法,需要同伴合作及時解決問題,需要通過事實來證明自己是對的。合作不是盲目的,由於合作前的充分醖釀,學生都積極投入到小組學習中。而且在合作前,我給學生提出要分工合作,使學生的活動能夠有序進行。合作是成功的,先是緊張的舉例驗證,然後是有效的總結交流。規律的得出順理成章,同學們體驗到了探究的樂趣,體嚐到了成功的快樂。我也體會到了教學的樂趣。

運算律教學反思10

今天我和學生一起學習了有理數的加法。課堂環節基本上是這樣的:

一、複習導入

提問有理數的加法法則並進行了相應練習。發現同學們這部分掌握的`非常好,及時鼓勵表揚的學生。那麼我們這一節課一起看一下加法的運算律在有理數範圍內是否也適應呢?我們一起探討一下:同桌之間進行交流

(1)(-8)+(-9)(-9)+(-8)

(2)4+(-7)(-7)+4

(3)6+(-2)(-2)+6

(4)[2+(-3)]+(-8)2+[(-3)+(-8)]

(5)10+[(-10)+(-5)][10+(-10)]+(-5)

二、組內探究合作交流

1有理數的加法的運算律

2緊跟跟蹤練習:要求學生獨立完成,並找4號同學去黑板練習,並進行講解點撥總結規律方法。

1.12+(-8)+11+(-2)+(-12)

2.6.35+(-0.6)+3.25+(-5.4)

3.1+(-2)+3+(-4)+…+20xx+(-20xx)

三、課堂小結

談談本節課的收穫。

四、當堂檢測

要求學生獨立完成,並找同學核對答案。

【達標檢測】試一試你能行!

1.(-28)+29=29+(-28)利用的是加法的________________.

2.(-3)+7+(-4)+3=[(-3)+3]+7+(-4)利用的是________________.

3.若a,b互為相反數,且c的絕對值是1,則c-a-b的值為( ).

4.計算:

(1)(-7)+(-6.5)+(-3)+6.5;

(2)(-0.8)+1.2+(-0.7)+(-2.1)+0.8+3.5;

(3)(-18.65)+(-6.15)+18.15+6.15.

五、課堂評價:學科班長評出本節課的優勝小組及個人。

教學反思:本節課的重點是有理數加法的運算律,難點是:靈活運用加法運算律進行簡化運算。課堂中學生通過自主互助交流,師生不斷地總結規律和方法,解題技巧,總體來説課堂效果很好。學生都能掌握解題技巧。

運算律教學反思11

《運算律》這節課在前測部分有效地進行了知識點的回顧,在學生小卡獨立完成的基礎上進行同桌2人組的交互,進行第一次思維擴張,在此基礎上隨即檢測,手勢表決,並指明彙報,有效地做到了五防。

在中測部分出示多向度平台,學生自由選擇1+3個向度自主學習,體現了學習的自由度,使學生得到不同的需求發展。在交互強化環節,學生8人單元組傳閲,批改學習卡,講解糾錯,彙集學習成果,彙報質疑補充,充分發揮了人力資源,做到人人有事做,攀升了強化次數,解決了大容量的學習任務,鍛鍊了學習能力,提升了學習的自信心。

在後測部分學生積極主動檢測,有效展示學習效果。再次攀升了強化次數,提高了學習效果。

本節課不足之處在於多向度選擇中,學生習慣於從前到後,由淺及深,導致有難度的題目做的人少,或學生沒時間完成,今後在這方面鼓勵學生基礎題跳躍完成,預留大量時間挑戰有難度的.題目,在完成難題的基礎之上再回頭完成剩餘基礎題。

由於時間緊迫,在後側環節有些倉促,留給學生的學習時間不夠,主要是彙報環節學生佔用時間過大,調控時間不夠得力,今後加以訓練和改正。

以上是我的教學反思,不到之處,敬請指正。

運算律教學反思12

這個星期和學生一起學習了乘法運算定律。乘法運算定律包括乘法交換律、乘法結合律。

學生對於加法運算定律和乘法的交換律掌握較好,然而對於乘法結合律則運用得很糟糕。

細想有以下幾個原因:

第一,學生現在只是能夠初步認識,就算弄明白這幾個運算定律,還不明白這幾個運算定律的作用和意義。

第二,學生不能正確的分析算式並正確的運用運算定律,如遇到25× 16就不知道如何計算,有時會把16分成10×6,有時會寫成25×10+6 ,針對上述情況還需對學生加強算理、算法的理解,要在學生的腦海中滲透“湊整”的思想

第三,對於有些算式,有的學生甚至運用運算定律折騰了一番又回到了原來的算式,不會靈活處理。

綜上所述,學生並沒有深刻體會到運算定律帶來的方便,解決辦法只能是多講多練,不斷的培養學生的數感,在不斷的重複練習過程中,體會應該如何運用運算定律,也就是如何做題。等接觸的'題目類型多了,我想學生會得到一個明確地感悟到原來在計算的過程中運用運算定律可以使運算過程變得簡單,這樣,學生在計算的時候,自然就會去運用了,而且會十分的感興趣。

運算律教學反思13

1、確實複習課是很難上的一種課型,很容易給人單調、乏味的感覺,學生厭煩,老師沒勁。這次的數學課是一節運算律的複習課。班上學生已經基本掌握了運算律的運用。提問時,學生很快回答出加法交換律、加法結合律、乘法交換律、結合律、分配律的字母公式。在學生練習中也證明了學生對基本運算律的運用掌握的不錯,只是乘法對加法的分配律掌握的不太好,因此我在複習中增加了一個有趣的小故事,用來幫助學生記憶,事後證明學生掌握的不錯。

2、這節課我以學生為主,讓學生自己回憶規律、公式,並且對學生自己做得題目也讓他們自己分析、講解、評價。學生參與積極,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3、這節課也有不足之處,學生説的多了,留給學生練習的時間就相對減少了,這節課只是把書上的練習剛好做完,沒有時間補充新的題目。今後要想辦法儘量彌補這個不足,充分利用時間給學生在課堂上練習的機會。

運算律教學反思14

本節課,學生已經很熟練的掌握了加法的運算定律,瞭解並探索加法運算定律的方法,那麼為什麼不讓學生自己結合已經掌握的知識和方法自主探索乘法的交換律和結合律呢?因此在本節課的教學中,我設計了這樣幾個教學環節:有針對性的複習加法運算定律,為學生學習新知識奠定基礎;回顧加法與乘法的關係,溝通新舊知識間的聯繫;猜測推想,調動學生探究新知識的慾望;合作交流,自主探索,充分發揮學生學習的自主性,使學生真正經歷知識的發現發展的過程,使學生真正的理解知識,同時使學生掌握一定的數學學習方法和必要的活動經驗;總結概括,通過教師和學生的總結使學生對乘法交換律和結合律的印象更加清晰、流暢,同時使學生了解課本上的歸納方法,幫助部分學生進一步理清了自己的思維過程;練習應用,通過多種形式,不同層次的練習,使學生鞏固知識,發展學生運用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課堂總結,在課堂總結中,我注重引導學生從三個層次進行總結回顧,

1、數學知識的總結回顧;

2、數學學習方法和學習技能的總結提煉;

3、通過讓學生談收穫,引導學生從多方面展開自我反思和總結。促進學生的發展和提高。

在本節課的教學過程中,我充分發揮學生學習的'自主性,同時積極做好學生學習的組織者、合作者,發揮好教師的指導作用。積極運用新課標所倡導的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的學習方式,努力給學生提供從事數學學習活動的機會,使學生通過經歷知識的發現、發展過程,使學生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和技能,獲得必要的數學活動經驗,同時使學生獲得基本數學思想和方法

運算律教學反思15

簡便運算是一種高級的混合運算,是混合運算的技巧,學好了簡便運算,不僅能提高計算能力、計算速度及正確率,還能使複雜的計算變得簡單,也就是變難為易,變繁為簡,變慢為快。同時能靈活、合理地運用各種定律、性質、法則等達到融會貫通的境界,是計算題中最能鍛鍊學生思維能力、開拓學生思路的一種題型。所以,在計算題教學中應重視簡便運算,注重簡便運算靈活思路的學習,合理地進行簡便運算,使學生的思維能力得到提高。五年級的簡便運算的教學建立在學生已有對簡便運算的認識上。小數乘法簡便運算是整數乘法簡便運算的延伸。

這節課我以學生先試後導,先練後講為主線進行設計,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發揮學生知識遷移能力。學生在整體認知小數乘法簡便運算的運算律方面較容易,在計算過程中不少學生忽略了小數點的移動,有以下幾點值得反思。

一、複習題的設計針對性強,為新課學習做好鋪墊。

做好已有知識結構的遷移。在複習時先請兩名學生到黑板上做:25×12和 87×46+ 54×87 ,同時其他同學集體練習。指名説説自己是怎樣想的,提示學生運用的是哪一個乘法運算定律,實際有學生説第二題用的是乘法結合律,我並沒有急於否定學生的答案,而是問學生乘法結合律的字母表達式和乘法分配率的字母表達式,並組織學生進行區別,以便更好的運用這兩個定律解題。通過複習使每一個學生進一步明確乘法的運算定律及它們之間的聯繫與區別,更加清楚如何運用運算定律解題。同時滲透並思考,這些運算定律在小數乘法中能不能用,激發學生對小數乘法的簡便運算的猜想和求知的慾望。

二、新課學習先試後導,善用舊知解疑。

教師出示例題4後,簡單分析題意,學生用自己的方法解題。

0.8×1.3○1.3×0.8

(0.9×0.4)×0.5○0.9×(0.4×0.5 )

(3.2+2.8)×0.6○3.2×0.6+2.8×0.6

有學生通過計算兩邊的算式結果來判斷,大多數學生看見算式聯想到簡便運算來判斷,第一種算法確定算式兩邊結果相等,第二種算法提供了學生思維判斷的方法。這樣有效地把整數乘法的運算律和小數乘法結合起來,運算方法在小數乘法中一樣有效。

為了學生更好地運用運算律,安排了三題練習題

0.25×0.7×4、 1.25×2.4 3.2×1.02

保留了教材中試一試第一題,修改了第二題,增加了第三題題,第一題讓學生理解乘法交換律,第二題運用乘法交換律和結合律,第三題是運用乘法分配律。第二題中2.4的分解是教學時一個難點,不少學生着重把24分解成8×4,忽略了小數點,這個環節的處理不夠好,未能預料。第三題的教學也是一個難點,不少學生意識不到把1.02分解成1+0.02,只是一味去分解3.2。

三、鞏固練習類型多樣,提高學生能力。

鞏固練習的設計除了根據運算定律填空外,還設計了各種類型的簡算題,如:12.5×4.8 0.72×101 3.8×9.9 1.01×2.6 0.25×0.125× 0.4×0.8 0.4×8.2×25-0.3

這些題裏有的`接近整數、有的超過整數、有的要先轉化再做,有的運用乘法結合律做,有的運用乘法分配律做,有的是部分簡算,幾乎涵蓋了所有小數乘法簡算的各種類型 ,另外還出現了部分簡算的題,這樣的題學生掌握的不好, 關鍵是根據運算定律判斷是否能簡算。最後是拓展提高,3.67×8.9 + 36.7×0.11 86.9×1.73 + 8.69×7.3 這兩道題分別都有兩種解法,學生根據剛才做題的經驗,分析後很快發現36.7和3.67 、86.9和8.69可以互相轉化,怎樣才能使轉化後的數的積不變,利用積不變的規律就能解決問題。這樣提高了學生分析能力和靈活解題的能力。

不足之處:

整節課由於課堂密度較大,所以學生説的多,動筆練習較少,使得一部分同學沒有掌握簡算的方法,尤其是需要轉化的題掌握的不好。其次,在新知識的探索階段,教師給學生的時間較少,使得同學沒有充分發表自己的意見,小組內同學之間交流的較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