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國學 語言 詩詞 名言警句 對聯 雜談
當前位置:學問齋 > 寓言 > 歷史故事

元朝時期的歷史故事

欄目: 歷史故事 / 發佈於: / 人氣:3.04W

關於元朝時期的歷史故事有哪些呢?自從有了人類便有了人類的歷史。人類由於所處的地理環境、生產和生活方式的不同,便創造了豐富多彩、各具特色的文化。因此,歷史原本就是生動的。以下是本站小編精心整理的元朝時期的歷史故事,希望能夠幫到你!

元朝時期的歷史故事

元朝時期的歷史故事篇一:元朝皇帝死後為何沒有留下一座陵墓

封建王朝的皇帝死後一般都有陵墓,唯獨元朝皇帝沒有留下一座陵墓。這是一個千古之謎。

明朝葉子奇《草木子》中記載:元朝皇帝駕崩,“用囉木兩片,鑿空其中,類人形大小合為棺,置遺體其中……加髹漆,畢,則以黃金為圈,三圈定(箍兩頭、中間)”。然後,掘深溝一道埋葬,“以萬馬蹂之使平。殺駱駝於其上,以千騎守之。來歲草既生,則移帳散去,彌望平衍,人莫知也”。

當年成吉思汗去世,就是採用了這種方式下葬。據記載,成吉思汗在寧夏病逝後,其遺體被運往漠北肯特山下某處,在地表挖深坑密葬。其遺體存放在一個將大樹中間掏空做成的獨木棺裏。獨木棺下葬後,土回填,然後“萬馬踏平”。為了不讓外人看出曾經動土的痕跡,還要用帳篷將周圍地區全部圍起來,待到墓葬地面上的青草長出,與周圍的青草無異,才將帳篷撤走,這樣墓葬的地點就不會泄露了。

全套工作完成後,蒙古人在墓葬地表殺死一頭小駱駝,這時,陪伴這頭小駱駝前來的母駱駝就會十分悲痛地號叫,並且記住這個地點。第二年來祭祀的時候,把這頭母駱駝牽來,在殺死小駱駝的地點,母駱駝就會悲痛地流淚。這樣,前來祭祀的人就能找到墓葬的確切地點。

元朝時期的歷史故事篇二:忽必烈兩次進攻日本為何都失敗

1271年,元世祖忽必烈在滅亡金朝之後,又迫使朝鮮半島稱臣,志得意滿之下定都於大都(北京)。他即位後很快開始進攻日本。

忽必烈對日本有着明確的政治目的。第一,自唐代最後一代遣唐使之後,日本已經數百年未通中國,如果日本向忽必烈表示臣服,有助於增加元帝國的權威性,對忽必烈鞏固權力頗為有利;第二,當時元帝國正在對南宋發動最後的進攻,而日本是南宋的重要貿易伙伴。從切斷其外援的角度,獲得日本的臣服頗為重要。第三,元軍征服朝鮮半島後,高麗“三別抄”軍發動起義,曾尋求日本方面的支持,忽必烈感到了鎌倉幕府對自己的威脅。

1275年,元軍第一次進攻日本的戰役打響了,元軍選擇的進攻地點是最近的北九州地區。

首先遭到攻擊的是日本與朝鮮半島間的門户對馬島。農曆十月九年級,元軍從朝鮮半島的合浦,即今鎮海灣馬山浦悄然出擊,六日凌晨突然出現,成功登陸對馬島。元軍全殲島上日守軍,攻佔對馬島。接着,於十四日發動對壹岐島的攻擊,戰火開始燒近日本本土。十六、十七兩日,元軍開始攻擊日本本土,在九州松浦、平户等地進行多點襲擾性登陸。二十日,這次戰役中兩軍最大的決戰在博多灣發生。此一戰,十萬日軍全軍崩潰,放棄博多等地,逃往北九州的首府太宰府。

戰爭的轉機在不經意間出現。元軍在追擊日軍的時候有些得意忘形,實際在前方指揮作戰的左副元帥劉復亨位置一度突出陣前。日軍大將少貳資景是一名神箭手,見此情景返身一箭將其射傷。儘管進展順利,但因為主帥受傷,元軍決定停止追擊,撤回船上休整,第二天再次進攻。對日軍的戰鬥力元軍沒有看在眼裏。他們沒有想到,這一去,就再也沒有能夠回來。當天夜裏,北九州正好受到了一次颱風的襲擊,心驚膽戰的日軍守候一夜之後,第二天早上驚訝地發現海面上連一條元軍的船都不見了。第一次東征日本,元軍因大風造成大批船隻失事,據稱溺斃、失蹤一萬三千餘人,損失慘重,被迫中止。

感到雙方矛盾無法調和的鎌倉幕府態度十分強硬,在1275年和1279年兩次將忽必烈的使臣杜世忠、周福等斬殺。蒙古貴族上層對此極為震怒,忽必烈為了維護自己的權威,1281年第二次出兵討伐日本。這一次,忽必烈出動兵力約15萬人,是當時世界上史無前例的大型艦隊。然而,這次的作戰進展比第一次要艱難得多。元軍兵分兩路,主力江南軍約十萬人因種種原因直到七月才抵達日本海岸,而東路軍約5萬人則循舊路再次登陸北九州。兵分力散的元軍因為受到日本沿海防禦工事的阻礙,尋找登陸點便花費很多時間。登陸後,又遭到早已有備、裝備訓練都得到很大提高的日軍的截擊。傷亡較大,加上疫病橫行,元軍前進速度十分緩慢。

農曆七月三十日,在海上徘徊許久的元軍再次遭遇颱風,這一次的損失更為慘重,特別是遲遲方到的江南軍因為倉促建造的戰船質量低劣而幾乎全軍覆沒,東路軍損失也幾乎達到七成。元朝的第二次對日征討再次失敗。以後,雖然忽必烈還計劃過第三次征討,但因形勢所限,最終沒有實施。

元朝時期的歷史故事篇三:元末紅巾軍失敗的原因

元末農民戰爭,北方紅巾軍之所以功敗垂成,主要是三路北伐缺乏統一指揮,各路大軍互不協調,沒有明確的戰略思想。加之主力遠離中原,後方空虛,汴梁為元軍襲取,使形勢急轉直下進入低潮。劉福通所領導的北伐雖然未取得預想目的,但其橫掃元統治的北部廣大地區,沉重打擊了元軍主力,為南方各起義軍的發展以及最後推翻元王朝創造和奠定了條件和基礎。朱元璋趁元軍疲於對付北方紅巾軍,無暇南顧之機,採取一系列有效措施,逐漸發展壯大起來。採取先西后東,先強後弱的戰略,在具體作戰中,穩步推進,集中優勢兵力,先剪枝葉,然後動搖其根本,從而削平羣雄統一了江南,為北上滅元奠定了雄厚的物質基礎和軍事基礎。

元末農民起義的主要問題有:

1、起義軍內部不團結。紅巾軍旗號雖多,但是大都不服調遣,就像徐壽輝,張士誠,名義上是起義軍,但是隻顧自己搶地盤,根本不配合北方軍的行動北伐,各自為戰的結果是隻有北方紅巾軍迎戰元軍,甚至還相互攻打;

2、起義軍發展太快,沒有自己的地盤。尤其是北方起義軍雖然佔了江淮一帶,但是根據地不穩固,而且南方的起義軍不支援他們,等於是以江淮之力對抗北方元軍,實力上受了影響;

3、北方軍有白蓮教背景,被儒家視為異端。所以之後朱元璋把白蓮教稱為異教這有很大原因。

北方起義軍是失敗了。但是南方以朱元璋陳友諒的起義軍還沒失敗,當時他們兩大勢力是南方的主要勢力,不管誰戰勝都將一統南方,以南方之力對抗當時四分五裂的北方元軍都將統一天下,之所以朱元璋勝利那是軍事上的戰術問題了。本來朱元璋只在應天府江蘇江西一帶,但是打敗陳友諒,兩湖在其手中,本來他是兵精,如今糧也足了,南方已在其手,之後抓準時機,乘北方元軍內部自相殘殺之即,假道山東,直取大都水到渠成了,這其中很大的緣故在於,南方當時已經是中國經濟的重心,南方包括江淮在朱元璋手中、元軍已經沒了糧餉的來源,尤其當時明軍已經擁有火器和大量的騎兵,本來北方對南方最有利的騎兵優勢也不復存在了。加上民族矛盾,元朝之滅在所難免。

Tags:元朝 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