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國學 語言 詩詞 名言警句 對聯 雜談
當前位置:學問齋 > 範文 > 教學反思

《平行四邊形的面積》教學反思

欄目: 教學反思 / 發佈於: / 人氣:2.65W

作為一名優秀的人民教師,課堂教學是我們的任務之一,寫教學反思能總結教學過程中的很多講課技巧,那麼大家知道正規的教學反思怎麼寫嗎?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平行四邊形的面積》教學反思 ,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平行四邊形的面積》教學反思

《平行四邊形的面積》教學反思 1

教學“平行四邊形面積的計算”時,一向發踴躍的潘曉迫不及待發説:“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就是用相鄰的兩條邊相乘。”也有學生大聲反駁:“不對,是底乘高。”我沒有順勢評判他們的正誤,而是讓潘説想法。“長方形、正方形都是特殊的平行四邊形,長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積是長乘寬,是相鄰的兩條邊相乘,所以平行四邊形也可以用相鄰的兩條邊相乘。”我心裏不不由地讚歎:多好的邏輯推理!“這位同學你是怎麼想的呢?”“我聽媽媽説的。”“他們誰説的有理我們不妨研究一下。”

學生開始各自的研究……之後,大家彙報研究結果。

生1:我們畫了長方形和平等四邊形把它們剪了下來,再把平行四邊形拼成了長方形。這樣一比,發現長方形的面積大,所以平行四邊形面積不能用相鄰的兩條邊相乘。

生2拼成一個長方形,數這個長方形佔的方格數就行了。這個長方形的寬和長分別是平行四邊形的高和底。

生3:我們畫了一個平等四邊形,和它的高,順着高剪下一個三角形,把平行四邊形重新拼成了一個長方形。新拼成的長方形的長和寬就是平行四邊形的底和高,長方形的面積用長乘寬,平行四邊形的面積應該用底乘高。

我們再來看看潘的表現:她拿着一個平行四邊形學具走到講台前:“我開始的想法是錯誤的,請大家看—”説着,她捏住平行四邊形的一組對角,向兩邊拉,“平行四邊形相鄰的兩條邊的長度沒變,可是它的面積變小了,所以不能用相鄰的兩條邊相乘來計算平行四邊形的面積。我還發現,平行四邊形的面積變了,高也就變了,所以面積一定和高有關。”

有時,我們為了保證課堂教學的順利進行,往往啟發、示範在前,為學生掃除一切障礙,或者對學生的錯誤置之不理,生怕“吹皺一池春水”。殊不知,一串串微弱的創造火花就在這小心呵護與視而不見中熄滅了。我們不妨讓這可愛的錯誤“激起千層浪”,這正是創造力爆發前的契機,別錯過它,相機誘導,讓這思維的火花碰撞、綻放。

[思考與對策]:

課堂師生互動過程中出現“非預設生成”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就上述情況,我覺得主要還是老師在教學預設時對學生的學習起點了解不足,只重視應該的狀態(學習的邏輯起點),而忽視現實的狀態(學習的現實起點),造成教學預設不夠充分,以至於對學生非預設的學習生成置若罔聞。如果是這樣,就要求教師在今後的教學預設中,加強對學生現實起點的研究,使教學預設更吻合於學生認知能力與學習材料的最佳結合。“非預設生成”雖然會讓教師感到有點棘手,但往往也會給師生帶來意外的感覺。這種意外往往給學生帶來探究的衝動,如果探究活動帶來收穫,學生就會有積極的情緒表現。因為這種臨時探究與被老師預設的探究有完全不同的感受,生命的活力經常在這樣的情境中讓人感動。

因此,既然這部分學生對於今天學習的知識已經有所認識,我們何不讓他們説説你是怎麼知道的'呢?通過個人的嘗試,我發現讓學生們展現他們已有的知識狀況,這種知識展現對於他們來説是激動人心的。當他們把自己所掌握的知識告訴同學與老師的時候,他們是在享受,享受學習給自己帶來的快樂。並且,他們會以極大的熱忱,把自己掌握知識的來龍去脈,盡其所能告訴老師和同學,這既是對自身學習進行再思考的過程,也是給其他同學以激勵的過程。而老師的任務,則是根據學生不同的現實起點,抓住本知識內容的核心問題,以問題的形式要求學生繼續研究,給予解決。面對問題,不論是起點高或低的學生,都會爭先恐後地加入研究的行列,因為他們願意享受這種因學習而帶來的被重視的快樂。

後六人給我的一個重要的啟示是,他們在真正的讓學生有實實在在的自主學習的時間,也在配合用多種不同的方式來激發學生自主學習,在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方法能力上取得了一定的成績,自主學習能力的形成不是一日之功。“橋中人,人人有希望,個個須努力,只有拼搏今天,才能擁有燦爛明天。”

《平行四邊形的面積》教學反思 2

近日,我執教了《平行四邊形的面積》一課。本課是在學生已經認識了平行四邊形的特徵以及長方形面積計算方法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其教學難點就是平行四邊形的面積計算公式的推導過程,這個過程對於學生來説有一定的難度。因為面積公式的推導是建立在學生“數、剪、拼、擺”等操作活動之上的,所以操作是本節教學的重要環節。

本學期我校正在推廣“分層教學”課題成果,讓每個孩子在不同程度上都有所提高。本節內容我採用“分層”教學法,學生通過自主探索與小組合作交流的方式學習。要求孩子做到多想、多説、多聽、多做、多練。執教後,反思如下:

一、故事導入,質疑自探。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上課伊始,我就在白板上出示一副圖,讓學生在圖上找出我們學過的圖形,並且由學生到白板上畫出,學生非常感興趣。然後由一個小故事導入本課,通過質疑“這兩塊地到底那塊大呢?”使學生產生求知慾望,激發學生積極探索的興趣。反思這一過程我認為導入時間太長,有很多地方都是重複複習。可以直接用故事導入,簡單、有趣、明瞭,也為後面的學習節省時間。

二、動手操作,合作交流。

學生自己動手操作,探究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公式。國小生的思維特點是以具體形象思維為主,且有好動好奇的特點。在教學過程中有目的、有組織地讓學生觀察、通過畫一畫、剪一剪,擺一擺等操作活動,一方面可以滿足學生好動好奇的要求,另一方面有利於引導學生在觀察操作中進行猜想。注重動手操作、合作交流,讓學生親歷探究獲取知識的過程,體驗學習成功的快樂,充分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在動手操作環節時我讓學生進行分組操作,但是由於考慮不周或對“分層”教學的誤解,對原來的.分組又重新做了調整,把A、B、C組單獨分了出來,所以程度好的學生就起不了帶動的作用。在“畫一畫、剪一剪,擺一擺”等操作活動中,每個人都是自己顧自己,這樣就導致小組合作的意義沒有得到真正的體現。

三、快樂分享,練習鞏固。

練習設計檢查一節課的教學效果,鞏固學生對平行四邊形面積的計算公式的認識,加深對平行四邊形面積公式的記憶,為課後解決平行四邊形面積的應用打下基礎。我採用了分層練習,設計了A、B、C三組練習題,可是前面佔用的時間太多,導致這樣的練習在課堂上無法完成,所以臨時決定用書上的練習,把分層的練習擺在了課後練習。從課後的練習來看,這樣的設計效果是非常好。

還需改進的幾個方面:

1、有時候太在意細節而忽略了大方向。在數學教學中大的方向一定要把握,重、難點的處理上要考慮到位,要用最簡潔明瞭的語言説明問題。

2、在這節課上我的課件用的多了些,其實在演示平行四邊形轉化成長方形的過程時,直接用事先準備的教具演示就行,不需要再用課件演示一遍,多媒體在教學中只是起到一個輔助的作用,物極必反。

3、把平行四邊形轉化成長方形的方法有多種,本節課我們探究三種方法:第一種是沿着平行四邊形的頂點作的高剪開,通過平移,拼出長方形。第二種是沿着平行四邊形中間任意一高剪開,第三種是沿平行四邊形兩端的兩個頂點作的高剪開,把剪下來的兩個小直角三角形拼成一個長方形,再和剪後得出的長方形拼成一個長方形。這節課學生大部分都拼出第一種,後兩種由教師的引導後學生再來動手實踐。事先我準備了好多的平行四邊形,應該讓學生上講台演示他們剪、拼的過程,這樣就更加直觀。

教學是一門有着缺憾的藝術。做為教者的我們,往往在執教後,都會留下或多或少的遺憾,只要我們用心思考,不斷改進,我想我們的課堂就會更加精彩。

《平行四邊形的面積》教學反思 3

本節課的教學模式大部分是在新授時採用先複習長方形的面積計算公式,接着出示一平行四邊形,讓學生求其面積,學生很茫然而導致不知其面積,老師就教會學生用數方格的方法讓學生數出面積,緊接再比較平行四邊形和長方形,它們的什麼變了,什麼沒變,長方形長、寬和平行四邊形的底、高有什麼關係,既而猜測出平行四邊形的面積計算公式,最後進行驗證。

結合我班的實際情況,我改變了這種教學模式,先出示一已經畫過方格的不規則圖形,採用數方格的方法知道其面積,緊接我把這一圖形反過來,問:“如果沒有這些方格,你有辦法知道它的面積嗎?略停了一會,其中一生説把凸出的部分剪下來補到凹的地方,這樣割補的前後圖形的面積沒有發生變化,同時也把一個不規則的圖形轉化成已學的圖形,學生頓時恍然大悟,明白了“割補”把問題轉化的簡單一些,學生在不知不覺中感受了“轉化”思想在數學學習中的價值,並且輕鬆快樂地學着。

第二步:我出示一個長方形框架,告訴長和寬,讓學生求面積,學生很快完成,我拉動兩角,它變成一個平行四邊形,它的面積會發生怎樣的變化呢?學生興致很濃地説出它的變化,為什麼會變小呢?平行四邊形的面積與什麼有關呢?帶着這些問題,學習今天的內容。

第三步:學生拿出準備好的平行四邊形,讓他們測量出需要的數據,求其面積,學生充分調動自己的腦、手、口,參與到探究的過程中。

第四步:想辦法驗證自己求的面積是否正確?有的學生剪、拼,有的學生看書幫忙,有的小組商議,學習氣氛熱烈,很快驗證完畢,並總結出計算公式。

通過本節課的教學,我認為老師應給學生“做數學”的'機會,並提供“做數學”的活動,讓學生不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這樣的學習才是有效的,也是學生自己需要的。再一方面,在這種總結公式類型的課,我們不妨多給學生充足的時間和空間,把學生放在主體地位上,多讓學生自己去探索、去建構數學模型,這樣,學生經歷了自我探索,自我發現的過程,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也充分發揮出來,同時也樹立學習的自信心,學習效率也自然高起來。

《平行四邊形的面積》教學反思 4

“平行四邊形的面積”這節課講完後,感覺有幾處優點,同時也感覺有很多的不足之處。

優點:

1、新課引入採用“曹衝稱象”的故事,既能初步給學生注入“轉化”思想,為學習平行四邊形的面積打下基礎,又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2、教學思路清晰,過程條理,環環相扣,步驟完整。

3、對教學難點——把平行四邊形的'面積轉化為長方形的面積處理較好。讓學生動手畫、剪、拼、議,有利於學生理解難點。

不足:

1、新課導入的時間有點長,不夠簡潔。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的效果也不太好。

2、個別教學語言表達不暢。如有時先把平行四邊形説成長方形,把長方形説成平行四邊形,然後又糾正。

3、時間分配有點前鬆後緊,對公式運用練習的不太充分。

4、對激勵性語言運用的不好。如果能多表揚、多激勵,效果會更好。

出現以上問題的主要原因是我備課還不夠充分,對教材和學生情況把握的還不太好。以後我會精心備課,揚長避短,爭取讓自己的課堂更精彩。

《平行四邊形的面積》教學反思 5

本節課的教學內容屬於公式推導課。教學重點是推導出平行四邊形的面積計算公式,並能正確運用。教學難點是把平行四邊形轉化成學過的圖形,通過找關係推導出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公式。課前我一直在思考,如何用新課程的理念去教這一內容呢?於是我對這節課進行了大膽的嘗試。整個推導過程較為抽象,學生掌握起來有相當的難度,所以根據學生的認知規律,本節課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在教師的引導下,讓每一個學生親自動手操作,把平行四邊形轉化為長方形,通過觀察、比較、分析、概括、討論的方法,自己去發現平行四邊形與長方形之間的關係,然後一步步地推導出平行四邊形面積的計算公式。現針對實際課堂教學效果進行自我反思。

一、注重學法的指導,將轉化的思想進行了有效的滲透,讓學生學會用學過的知識來解決現有的問題。

新授課中,找準知識的生長點是很重要的。長方形面積的計算是平行四邊形面積計算的生長點,是認知前提。因此,開始伊始,先複習長方形面積的計算方法,讓學生實現知識的遷移,為推導平行四邊形的面積計算公式作鋪墊。在比較長方形和平行四邊形兩個圖形的大小這一教學環節中,學生用了數方格的方法去比較它們面積的大小。學生上台彙報時充分利用電腦演示,突出怎樣去數方格(先數滿格,不滿一格的按半格計算,兩個半格算一格)為以後學習不規則圖形面積埋下伏筆。然後放手讓學生將自己準備的平行四邊形通過剪拼轉化成長方形,這樣將操作、理解、表述有機地結合起來,學生有了非常直觀的“轉化”感受。將平行四邊形轉化成學生學過的長方形來計算它們的面積,這時教師可以進行適時的小結:探索圖形的面積公式,我們可以把沒學過的圖形轉化為已經會算面積的圖形來研究。我們可以將數學方法傳遞給學生,而數學眼光卻無法傳遞,故應着重把握好對數學思想的教學,這樣有利於學生主動探索解決問題的方法,體會解決問題的策略,提高數學的應用意識。

二、讓孩子親身體驗,增長自身的經驗,體現學生的主體性

學生是數學學習的主人,在教學中給學生提供了充分的從事數學活動的機會,先讓學生大膽猜測,再通過同桌合作剪一剪,拼一拼,互相交流總結,驗證猜想。學生在自主探索、動手操作、合作交流的過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了基本的數學知識與技能,數學思想和方法,學生的主體性得以體現。推導出平行四邊形的面積計算公式,完成了本節課的知識目標教學。

三、注重學生數學思維的發展和學習水平的深化

通過有梯度的練習設計,提高學生對平行四邊形面積計算的掌握水平。以開放練習的形式,出示①課件出示平行四邊形,使學生關注這個平行四邊形的底和對應的高分別是多少,再讓學生指一指底和對應的高分別在什麼位置,問問學生用底和不對應的高相乘可不可以,這樣就強調了用底和對應的高相乘,學生對平行四邊形的面積計算的認識也會更深。本課的教學中平行四邊形底和高對應關係的尋找是很重要的一個環節,這就為日後學習三角形、梯形等平面圖形的面積計算奠定了基礎。②討論:下列兩個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大小相等嗎?通過討論、交流,使學生明白等底等高的平行四邊形的'面積相等。③討論:將一個長方形框架拉成一個平行四邊形,什麼變了?什麼沒變?為什麼?通過這些練習進一步豐富了學生的認識,拓寬了學生的思維,有效的提高了課堂教學的效率。

四、增強自身的應變能力

有效的把握學生課堂生成,靈活應對課堂突發的情況,是我今後教學中應注重的。在課堂教學中,教師的應變能力十分重要,它對提高教學效果和完成教學任務具有重要的意義。如果教師具有較好的應變能力,在教學過程中就能從容不迫,隨機應變組織教學,即使課堂上出現意想不到的問題,也能臨危不亂,坦然處之,妥善地加於解決。如果缺乏一定的應變能力,一旦課堂上出現意想不到的問題,就會亂了方寸,必然影響教學效果,完成不了教學任務。因此,作為教師要具備一定的應變能力,上課的時候就能靈活變通,這樣我們的課堂教學就一定會很精彩。

《平行四邊形的面積》教學反思 6

本節課是平行四邊形面積計算的第一課時,重點是探索並掌握平行四邊形的面積計算公式,會用公式計算平等四邊形的面積(須找準平行四邊形底與對應的高)。難點是探索平等四邊形的面積計算公式(用割補法把平等四邊形變成長方形,根據長方形面積公式推導出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公式),這也是我們以後探索三角形、梯形面積公式的一種基本方法。

因此,作為第一課時,我設計的重點就在推導平行四邊形面積計算公式的自然引導及探索過程和找準平行四邊形的底和高計算面積底和高。一節課教學下來,反思有以下不足:

(1)從教師自身來説,有點緊張,導致關注學生不夠,學生的積極性調動不理想。

(2)從設計來説,舊知導入(出示生活中的情景圖找學過的.圖形並抽象出長方形,平行四邊形。比在教室裏找圖形節省時間得多);例2可作為一個基本練習,不作為例題,這樣練習題型可豐富些。

(3)從現場教學效果來説,本節課設計了一個思考題可以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及空間想象能力,但因為斷電和時間關係未展示;另一個最為遺憾的是學生反思與小結,應將推導平行四邊形面積計算公式的過程提升到一個理性的高度,師適當用一兩句話小結,以便為今後圖形面積計算公式的探索打下基。

《平行四邊形的面積》教學反思 7

《平形四邊形的面積》是學生第一次用轉化的思想方法探索麪積計算公式,在探究過程中獲得的數學思想、活動經驗對學生下一步探索三角形、梯形和圓面積公式具有很強的借鑑作用,因此轉化的方法和轉化思想的滲透無疑是本課教學的重要目標。

一、注重數學專業思想方法的滲透。

我在這節課中,先讓學生回憶學過了哪些平面圖形,想一想長方形的面積是怎樣求的?引出你能求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嗎?做到用“舊知”引“新知”,把“舊知”遷移到“新知”中,有利於有能力的同學向轉化的方法靠攏。

二、注重學生數學思維的發展。

在這節課中,我設計了剪一剪、拼一拼等學習活動,逐步引導學生觀察思考:長方形的面積與原平行四邊形的面積有什麼關係?長方形的長和寬與平行四邊形底和高有什麼關係?使學生得出結論:因為長方形的.面積=長乘寬,所以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底乘高。學生掌握了平行四邊形的求證方法,也為今後求證三角形、梯形等面積公式和其他類似的問題提供了思維模式。這個求證過程也促進了學生猜測、驗證、抽象概括等思維能力的發展。

三、注重了師生互動、生生互動。

在這節課中,我能始終面向全體學生,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通過教學中師生之間、同學之間的互動關係,產生教與學之間的共鳴。例如:當學生展示完自己的方法後,教師引導:你認為他的方法怎麼樣?好在哪兒?你還有什麼問題?通過教師設計的這些問題,不斷地把課堂引上了師生互動,生生互動的高潮。

四、練習的設計,由淺入深,環環相扣。

1、讓學生進行兩個平行四邊形面積的計算,是對平行四邊形面積公式的應用。

2、讓學生對平行四邊形面積公式逆向思考,給了面積和底或高求高或底。

3、辨析同底等高的平行四邊形面積是否相等。

五、我的遺憾

雖然本節課能以學生為主體,教師主導,但後半部分的教學還存在着不敢放手現象。課堂上有效的評價語言在本節課中也體現不夠完善。自己覺得在引導和組織學生上欠缺一些,在引導學生把平行四邊形“轉化”成長方形的操作活動中,沒有把學生的積極性調動起來,有些學生的操作活動沒有很有效進行,導致那裏的教學時間過於長。

教學是一門有着缺憾的藝術。做為教者的我們,往往在執教後,都會留下或多或少的遺憾,只要我們用心思考,不斷改進,我們的課堂就會更加精彩。

《平行四邊形的面積》教學反思 8

本節課是學生在已掌握了長方形面積的計算和平行四邊形各部分特徵的基礎上進行學習平行四邊形的面積的計算的,我能根據學生已有的知識水平和認知規律進行教學。本節課的教學目標是學生在理解的基礎上掌握平行四邊形面積的計算公式,能正確計算平行四邊形面積,並且通過對圖形的觀察,比較和動手操作,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滲透轉化、剪切和平移的思想,並培養學生的分析,綜合,抽象概括和動手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重、難點是平行四邊形面積計算公式的推導,使學生切實理解由平行四邊形剪拼成長方形後,長方形的長和寬與平行四邊形底和高的關係。

一、重在每個孩子都參與

本節課教學我充分讓每個學生都主動參與學習。首先,通過財主分地的故事導入,讓學生大膽猜測:長方形的地和平行四邊形的地哪塊大?然後讓他們各自説明理由,可以用不同的方法來證實自己的觀點。有的孩子提出用數方格的方法,還有的孩子用剪切和平移的方法,然後再進行逐步展開。全班孩子在數格子的時候會發現問題,平行四邊形的格子沒有那麼好數,不滿1格的都只能算半格,雖然數出的答案一樣,但是不太精確,而且孩子們也意識到,在現實生活中,比較地的大小是不可能用數格子的方法來進行的。所以我們着重講轉換的方法。讓每個學生自己動手剪拼,轉化成已經學過的圖形。引導學生參與學習全過程,去主動探求知識,強化學生參與意識,引導學生運用各種不同的方法,通過割補、平移把平行四邊形轉化為長方形,從而找到平行四邊形的底與長方形的長的關係,高與寬的關係,根據長方形的'面積=長×寬,得到平行四邊形面積計算公式是底×高,利用討論交流等形式要求學生把自己操作——轉化——推導的過程敍述出來,以發展學生思維和表達能力。這樣教學對於培養學生的空間觀念,發展解決生活中實際問題的能力都有重要作用。

二、滲透“轉化”思想,讓所積累的經驗為新知服務

“轉化”是數學學習和研究的一種重要思想方法。我在教學本節課時採用了“轉化”的思想,現引導學生大膽猜想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可能與誰有關,該怎樣計算,接着引出你能將平行四邊形轉化成已學的什麼圖形來推導它的面積。學生很自然的想到把平行四邊形轉化成長方形,再來探究它們之間的關係。這樣啟發學生設法把所研究的圖形轉化為已經會計算面積的圖形,滲透“轉化”的思想方法,充分發揮學生的想象力,培養了創新意識。學生把平行四邊形轉化成長方形的方法有三種,第一種是沿着平行四邊形的頂點做的高剪開,通過平移,拼出長方形。第二種是沿着平行四邊形中間任意一高剪開,第三種是沿平行四邊形兩端的兩個頂點做的高剪開,把剪下來的兩個小直角三角形拼成一個長方形,再和剪後得出的長方形拼成一個長方形。這節課學生只是拼出兩種,另外一種情況(沿中間高剪開)學生沒拼出來,我只好自己演示出來,讓學生了解,拓寬空間思維想象。接着,運用現代化教學手段,為學生架起由具體到抽象的橋樑,使學生清楚的看到平行四邊形到長方形的轉化過程,把三種方法放在一起,讓孩子們討論比較,轉化後的圖形和原圖形有什麼樣的關係,並以小組為單位組織語言,組長彙報。這樣就突出了重點,化解了難點。通過本節課的學習讓孩子們瞭解到轉化的思想很重要,在以後推導三角形、梯形面積的計算公式時可以提供方法遷移。

雖然本節課能以學生為主體,教師主導,但後半部分的教學還存在着教師不敢完全放手的現象,課堂上有效的評價語言在本節課中也體現不夠完善等等。教學是一門有着缺憾的藝術。做為教者的我們,往往在執教後,都會留下或多或少的遺憾,只要我們用心思考,不斷改進,我們的課堂就會更加精彩!

《平行四邊形的面積》教學反思 9

平行四邊形的面積一課是多邊形的面積這一單元第一小節的資料。根據新課標的要求及教材的知識特點,並結合我班學生的具體情景,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學目標:

1、瞭解平行四邊形面積的含義,掌握平行四邊形面積的計算公式,會計算平行四邊形的面積並能解決實際中的問題。

2、經過操作、觀察、討論、比較活動,讓學生初步利用圖形轉化來推導平行四邊形面積的計算方法,培養學生在動手操作、探索的過程中構成觀察、分析、概括、推導本事,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

3、經過活動,激發學習興趣,使學生在數學活動中獲得成功的體驗,建立自信心、培養團結協作的精神,感受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繫。

學生先前已經掌握了平行四邊形的特徵和長方形面積的計算方法。這些都為本節課的學習奠定了堅實的知識基礎。可是國小生的空間想象力還不夠豐富,對平行四邊形面積計算公式的推導有必須的困難。所以本節課的學習就要讓學生充分利用好已有知識,調動他們多種感官全面參與新知的發生發展和構成過程。

《數學課程標準》提出了重視學生學習過程的全新理念,要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讓學生參與知識發生發展的全過程。本節課中,我採取多種手段引導學生積極參與學習過程。本節課教法上最大的特點是讓學生動手操作,把靜態知識轉化為動態,把抽象數學知識變為具體可操作的規律性知識,指導學生理論聯繫實際,開展討論,

使他們自主、歡樂地解決問題。另外,我還力圖體現學生學法的轉變:從被動理解學習變為在自主、探究合作中學習,讓學生親身體驗知識的構成過程,促使學生思維的發展,培養學生動手、動口、動腦的本事,使學生的觀察本事、操作本事、抽象概括本事逐步提高,教會學生學習。

反思這節課,我總結了一些成功的經驗和失敗的教訓,具體概括為以下幾點:

一、創設有效的問題情景

在課的開始就以我校要建設兩塊綠地,一個是長方形,一個是平行四邊形,此刻要將種植任務平均分給五年級的四個班,如果讓你來分配任務,你打算先解決什麼問題?這一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引出平行四邊形面積的計算問題。讓學生帶着濃厚的興趣開展新知的探究。這樣的設計有助於學生感受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繫,有助於學生學會用數學的眼光審視我們的生活,激發學生的情感體驗,提高學生理解數學並運用數學解決問題的本事。

二、注重學生數學思維的發展

在這節課中,我設計了剪一剪、拼一拼等學習活動,逐步引導學生將平行四邊形轉化成長方形,在學生體會轉化這一數學思想方法的同時,引導學生進一步觀察、思考:長方形的面積與原平行四邊形的面積有什麼關係?長方形的長和寬與平行四邊形底和高有什麼關係?充分利用多媒體課件演示,形象、直觀,使學生易於得出結論。

三、注重優化練習,拓展思維

練習設計的優化是優化教學過程的一個重要方面。本課教學過程中,我注重學練結合,習題的設計既有梯度又注重變式,同時利用教具和多媒體課件進行直觀演示,幫忙學生理解和掌握。

本節課的'不足之處:

1、在公式的推導環節的教學中應當再強調一下轉化後的長方形的長和寬與原先平行四邊形的底和高之的關係,從而便於那些學習本事稍差的學生更好地理解平行四邊形面積公式的推導過程。

2、教師的語言應當再精煉一些,避免重複自我的問話或是重複學生的回答,從而能夠節省一部分時間。

3、在練習中應再多給學生留一些思考的時間,儘量使每個學生都能有正確解題的體驗,增強自信心。

在今後的教學中我會注意以上問題,不斷改善,使我的課堂教學更加精彩。

《平行四邊形的面積》教學反思 10

“數學教學是數學活動的教學,是師生之間、學生之間交往互動與共同發展的過程,數學教學要求緊密聯繫學生的生活實際,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知識出發,創設各種情境,為學生提供從事數學活動的機會,激發他們對數學的興趣,以及學好數學的願望。”為此,老師們都非常重視情境的創設,力求將自己置於組織者、引導者、合作者的地位,樹立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觀。

對於情境教學,首先我們應該充分重視“問題情境”在課堂教學中的`作用,不僅要在教學的引入階段格外注意,而且應滲透到教學過程的每一個環節,在情境中不斷激發學習衝動,使學生經常處於渴求新知的狀態,激發其自身的學習動力和思維空間。其次,從長遠的前景來看,引入教學情境不僅要讓學生“學會”數學,更重要的是使他們“會學”數學,培養他們在生活中科學地思考,把學習中探索、體會到的觀念、方法儘快地提升到理論的高度。當然,要設置好情境還不可忽視情境創設和教材主旨的統一,始終堅持從激發學生的學願望和參加動機出發。以下我將根據情境教學的要求結合《平行四邊形的面積》來談一談?

1、把數學知識的教學融於現實情境中,學生在情境中學的高興,學的紮實。我通過主題圖這一個情境,將新知的學習置於這一現實情景中,通過猜想、轉化、平移、旋轉、演示等活動,進一步加強數學知識與生活的聯繫,感受數學在生活中的作用,體會學習數學的意義與價值。

2、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加強學生主觀能動性的培養。整節課中,老師給學生提供了探究交流的時間和空間,並創設多種教學活動,激發學生興趣,學習與鞏固知識。例如在平行四邊形面積計算方法推導過程中,老師先讓學生獨立思考,然後互相交流,最後動手操作,把平行四邊形轉化成長方形,推導出平行四邊形的計算方法,在平等和諧的氛圍中培養了學生的合作意識、團隊精神和動手能力。

3、 有效的滲透了數學的一些思考和學習方法。在教學中,老師讓學生經歷了提出猜想—操作轉化—驗證猜想這一過程,對學生以後學習三角形面積和梯形面積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4、充分利用小組合作這一課題的有效性,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和主觀能動性,加強師生合作、生生合作,培養學生的合作能力和交流能力。

《平行四邊形的面積》教學反思 11

《平行四邊形的面積》是五年級上冊第六單元多邊形面積的起始課,後面三角形面積、梯形面積和組合圖形的面積都是在此基礎上學習的。

本節課的重點是:運用轉化的方法推導出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公式並能正確地説出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公式的推導過程。在本節課的教學中,為了突破重點,設計了以下的活動:

1、設計了比較兩個圖形大小的小遊戲,體會轉化思想在數學中的應用。

2、設計了數一數,剪一剪,拼一拼求平行四邊形紙片面積的活動,通過小組合作,藉助適當的工具,運用轉化的方法,把平行四邊形轉化成長方形,推導出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公式並能正確地説出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公式的推導過程。

3、通過大量的實際問題,能應用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公式解決生活中的問題,並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理解平行四邊形的面積是用相對應的.底和高相乘,等底等高的兩個平行四邊形的面積相等。

我們在教學中一貫強調,“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在數學教學中,更要注重數學思想方法的滲透。學會掌握一些研究數學的基本方法,從而獲得獨立思考的自學能力。

在這節課中,以“猜猜誰的面積大”的小遊戲,滲透了“轉化”的思想方法。然後我設計了數一數,剪一剪,拼一拼求平行四邊形紙片面積的活動,逐步引導學生觀察思考:長方形的面積與原平行四邊形的面積有什麼關係?

長方形的長和寬與平行四邊形底和高有什麼關係?再思考後,學生得出結論:因為長方形的面積=長×寬,所以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底×高。

學生掌握了推導平行四邊形面積的方法,也為今後推導三角形、梯形等面積公式和其他類似的問題提供了思維模式。

這個求證過程也促進了學生猜測、驗證等思維能力的發展。學生在本節課的學習中有點緊張。在説推導過程時,沒有説出最完整的推導過程,有點遺憾。與我的語言引導也有關係,在今後的教學中,我會注意語言的引導。

《平行四邊形的面積》教學反思 12

新課標指出“有效的數學活動不能單純地依賴模仿與記憶,教師要引導學生通過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學習方式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技能、思想和方法。”在《平行四邊形的面積》一課的教學中,我通過讓學生動手實踐,自主探究,讓學生經歷了知識的形成過程。反思這節課,我總結了一些成功的經驗和失敗的教訓,具體概括為以下幾點:

一.注重數學專業思想方法的滲透。

我們在教學中一貫強調,“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在數學教學中,就是要注重數學專業思想方法的滲透。要讓學生了解或理解一些數學的基本思想,學會掌握一些研究數學的基本方法,從而獲得獨立思考的自學能力。在這節課中,先讓學生回憶平行四邊形與長方形的聯繫,想一想長方形的面積是怎樣求的?引出可以用數方格的方法來求平行四邊形的面積。把這兩個圖形按每個格1平方米的方法來數,數的過程中提示學生:“可以把不滿一個格的按半個來數。”學生數好以後,説一説數的結果。再讓學生説説你是怎樣數的?你發現了什麼?有利於有能力的學生向轉化的方法靠攏。

二.注重學生數學思維的發展

數學教學的核心是促進學生思維的發展。教學中,教師要想方設法地通過學生數學知識學習,全面揭示數學思維過程,啟迪和發展學生思維,將知識發生、發展過程與學生學習知識的心理活動統一起來。課堂教學中充分有效地進行思維訓練,是數學教學的核心。在這節課中,設計了數一數、剪一剪、移一移、拼一拼等學習活動,逐步引導學生觀察思考:長方形的面積與原平行四邊形的面積有什麼關係?長方形的長和寬與平行四邊形底和高有什麼關係?使學生得出結論:因為長方形的面積=長х寬,所以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底х高。學生掌握了平行四邊形面積公式的推導方法,也為今後求證三角形、梯形等面積公式和其他類似的問題提供了思維模式。這個推導過程也促進了學生猜測、驗證、抽象概括等思維能力的發展。

三.分層運用新知,逐步理解內化

對於新知需要及時組織學生鞏固運用,才能得到理解內化效果。我本着“重基礎、驗能力、拓思維”的原則,設計了基礎練習(算出下面每個平行四邊形的面積。);提升練習(量出平行四邊形的底和高的長度,並分別算出它們的面積。);

發散練習(下圖兩個平行四邊形的面積相等嗎?為什麼?在這條平行線之間,還可以畫出幾種形狀不一樣而面積相等的平行四邊形。)整個習題設計部分,題量雖不大,但卻涵蓋了本節課的所有知識點,題目呈現方式的多樣,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使學生面對挑戰充滿信心,激發了學生興趣、引發了思考、發展了思維。同時練習題排列遵循由易到難的原則,層層深入,也有效的培養了學生創新意識。

四.需要改進的地方

本節課的不足之處有:在進行把平行四邊形轉化為長方形時,書上雖只給出了兩種方法,但是實際上有很多不同的剪法,而我也只強調了兩種,對於一個學生出現的比較特殊的剪法粗略帶過。而且這個環節過後,忘記強調一下,要沿着平行四邊形的高剪下,才能平移拼成一個長方形。讓學生説的部分還是顯得很倉促,自己急於把正確答案給出,這是迫切需要改正的。

教學是一門有着缺憾的藝術。做為教師,往往在執教後,都會留下或多或少的遺憾,只要我們用心思考,不斷改進,我們的課堂就會更加精彩。

《平行四邊形的面積》教學反思 13

蘇霍姆林斯基説過:在人的心靈深處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個發現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兒童的精神世界中,這種需要特別強烈。

在本節的平行四邊形面積公式的推導過種中我就努力讓學生得到這種需要。以小組為單位我先讓學生嘗試自己通過動手操作尋找出求平行四邊形面積的方法。在學生彙報的過程中每個同學都很興奮,我也儘可能讓他們大膽地表達自己的想法,對於學生的想法,我均給予鼓勵。在眾多的想法中有個同學提出:平行四邊形面積等於兩條相鄰邊的乘積。理由是長方形和正方形面積公式猜想而得。基於此我讓學生再展開想像的翅膀,大膽設想,驗證這一想法的準確性。再一次探究的火花被燃起。雖然第一個猜想的結果是錯誤的,但就猜想本身而言卻是合理的,而創新思維的火花往往在猜想的瞬間被點燃,不同的猜想結果又激發起學生進行驗證的需要,需要同學們作進一步的探索。

因為老師為學生創設了一種民主、寬鬆、和諧的學習氛圍,給了學生充分的'思考問題的時間與空間,在這樣的課堂教學中教師始終是學生學習活動的組織者、指導者、合作者,在這樣的課堂學習中學生樂想、善思、敢説,他們可以自由地思考、猜想、實踐、驗證 因而得以靈感。而平行四邊形轉化成長方形的各種方法正是集體智慧的結晶。學生只有在相互討論,各種不同觀點相互碰撞的過程中才能迸發出創造性思維的火花,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才能不斷得到增強。

《平行四邊形的面積》教學反思 14

教學目標:

1. 探索平行四邊形面積的計算方法,會運用“轉化”的數學思想方法推導平行四邊形的面積計算公式,會計算平行四邊形的面積。

2. 讓學生經歷觀察、操作、討論、分析、比較、歸納等教學活動過程,獲得積極的數學學習情感,從而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提高學生的數學素養。

教學重點:探究平行四邊形的面積計算公式。

教學難點:充分理解剪拼成的充分理解剪拼成的長方形與原平行四邊形之間和關係。

教學具準備:平行四邊形紙片、尺子、剪刀、課件

教學過程

一、談話,揭題:

1、談話:聽過曹衝稱象的故事嗎?曹衝真的稱大象嗎?

2、揭題:平行四邊形的面積。

二、探究新知:

問題(一)要求這個( )的面積,你認為必須知道哪些條件?

1、 同桌交流

2、 反饋:①長邊×短邊=10×7=70平方釐米

②底×高=10×6=60平方釐米

3、 引發矛盾衝突:同一個平行四邊形的面積怎麼會有兩個答案呢?

4、 學生動手驗證(小組合作)

5、 請小組代表説明驗證過程

問題(二)為什麼要沿着高將平行四邊形剪開?

問題(三)剪拼成的長方形的面積是60平方釐米,你怎麼知道原平行四邊形的面積也是60平方釐米?

問題(四)是否每次計算平行四邊形的面積都要進行剪拼轉化成長方形來計算?如果要計算一個平行四邊形池塘的面積,你還能剪拼嗎?

1、 引導觀察,平行四邊形轉化成長方形,除了面積不變外,它們之間還有其它的聯繫嗎?

2、 推導公式: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底×高

3、 小結

問題(五)為什麼不能用長邊乘短邊(即鄰邊相乘)來計算平行四邊形的面積?

1、動態演示: ,引導發現周長不變,面積變大了。

2、動態演示: ,發現面積變小了

3、要求平行四邊形的面積,現在你認為必須知道哪些條件?

問題(六)是不是所有平行四邊形的'面積都等於底×高呢?

讓學生拿出各自的平行四邊形,動手剪拼,看看行不行。

三、應用新知

1. 左圖平行四邊形的面積=?

2.解決例1:平行四邊形花壇的底是6米,高是4米,它的面積是多少?

四、總結:

1.回想一下今天我們是怎樣學習平行四邊形的面積?

2.你還想學習哪些知識呢?

《平行四邊形的面積》教學反思 15

新課標指出“有效的數學活動不能單純地依賴模仿與記憶,教師是要引導學生通過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學習方式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技能、思想和方法。”《平行四邊形的面積》一課的教學中,通過讓學生動手實踐,自主探究,讓學生經歷了知識的形成過程。

我設立的教學目標是

(1)使學生通過探索、理解和掌握平行四邊形的面積計算公式,會計算平行四邊形的面積;

(2)通過操作,觀察和比較的活動初步認識轉化的方法,培養學生的觀察、分析、概括、推導能力生的空間觀念。

反思這節課,我總結了一些成功的經驗和失敗的教訓,具體概括為以下幾點:

一、注重數學思想方法的滲透

在教學設計方面,我先是讓學生大膽猜測兩塊香蕉地(等底等高的長方形與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哪一個大,再讓學生通過動手操作、驗證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其實它們的面積是一樣大的。

二、注重學生數學思維的發展

數學教學的.核心是促進學生思維的發展。教學中,通過學生學習數學知識,全面揭示數學思維過程,啟迪和發展學生思維,將知識發生、發展過程與學生學習知識的心理活動統一起來。在這節課中,我設計了剪一剪、拼一拼等學習活動,逐步引導學生觀察思考:長方形的面積與原平行四邊形的面積有什麼關係?長方形的長和寬與平行四邊形底和高有什麼關係?充分利用多媒體課件演示,形象、直觀,使學生得出結論:因為長方形的面積=長乘寬,所以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底乘高。在此,我特別注意強調底與高應該是相對應的,通過觀察、交流、討論、練習等形式,讓學生在理解公式推導的過程中學會解決問題。學生掌握了平行四邊形的求證方法,也為今後求證三角形、梯形等面積公式和其他類似的問題提供了思維模式。這個求證過程也促進了學生猜測、驗證、抽象概括等思維能力的發展。

三、注重了師生互動、生生互動

新課程標準提倡學生的自主學習,在課堂教學中主張以學生為主體,注重師生互動和生生互動。師生應該互有問答,學生與學生之間要互有問答。在這節課中,我能始終面向全體學生,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通過教學中師生之間、同學之間的互動關係,產生教與學之間的共鳴。

四、我的遺憾

課前預設學生把平行四邊形轉化成長方形的方法有三種,第一種是沿着平行四邊形的頂點做的高剪開,通過平移,拼出長方形。第二種是沿着平行四邊形中間任意一高剪開,第三種是沿平行四邊形兩端的兩個頂點做的高剪開,把剪下來的兩個小直角三角形拼成一個長方形,再和剪後得出的長方形拼成一個長方形。這節課學生大部分都拼出第一種,後兩種學生沒拼出來,如果在下一次試教中,我想嘗試着通過我的引導讓學生動手實踐,剪出第二、三種剪法。教學是一門有着缺憾的藝術。做為教者的我們,往往在執教後,都會留下或多或少的遺憾,只要我們用心思考,不斷改進,我們的課堂就會更加精彩。